肝硬化肝性胸水临床分析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5
肝性胸水的特点及预后分析肝硬化腹水并胸水是肝功能失代偿最突出的临床表现,常因肺功能受影响而使病情恶化。
我们对12例肝性胸水临床特点预后分析。
资料与方法我们从2000年1月~2006年1月6年间共收治肝硬化73例,合并腹水者56例,经胸部X线片检查和胸穿证实伴有胸水者12例其中男11例,女1例,年龄19岁,平均年龄43岁。
病程3年,平均1.3年,胸水发生在右侧者11例,双侧者1例,全部为门脉性肝硬化,均有不同程度的黄疸,HBsAg阳性11例,肝功能异常,TP偏低,A/G比例倒置;并发肝肾综合征4例,肺炎5例,肝昏迷2例,上消化道出血2例。
12例在住院期间共做胸水常规检查23例次,外观呈淡黄色21例,浑浊1例,血性1例。
比重在1.004~1.010之间19例次,在1.010~1.016之间4例次。
李凡他试验阳性者4例次,阴性者19例次。
细胞数>0.3×109/L4例次,<0.3×109/L19例次,其中1例找不到典型细胞,12例均做2次胸腹水检查,外观相同,化验结果胸腹水一致。
治疗:主要护肝、利尿、限钠、限水、新鲜血浆及血制品输注,在电解质正常情况下应用多巴胺、速尿腹腔内注射,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抽尽胸水用四环素胸腔内注射。
结果7例胸腹水全部消失,2例胸腹水明显减少。
死亡2例,另1例病情危重自动出院,不久即死亡。
讨论肝硬化腹水迅速出现大量胸水成为肝性胸水,肝性胸水发生率报道不一,一般约在0.4%~30%。
据统计,肝硬化患者的胸水发生率为6.1%,而肝硬化有腹水时的胸水发生率为16.7%。
本组56例肝硬化腹水中,发生胸水者12例,发生率为21%,较文献报道略高。
肝性胸水的形成与多因素有关:①低蛋白血症:肝硬化时肝功能降低,蛋白合成能力障碍,尤其是白蛋白。
加之水钠潴留,血容量增加,促进肝性胸水的形成。
②门脉高压:肝硬化门脉高压时,可使奇静脉压力升高,而使淋巴液淤滞,导致胸腔淋巴液外溢而产生胸水。
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合并胸水125例临床诊治分析【摘要】目的探讨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合并胸水的临床表现、发生机制及治疗。
方法对125例肝性胸水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肝硬化并发肝性胸水患者往往先出现腹水,后出现胸水,胸水性质绝大多数为漏出液,少数为渗出液,治疗多采取综合疗法。
结论肝硬化并发肝性胸水很常见,但表现隐匿,应及时进行相关检查,提早诊断。
【关键词】肝硬化;肝性胸水;胸穿无胸腔疾病的肝硬化失代偿患者合并单侧或双侧胸腔积液称之为肝性胸水,肝性胸水由Christion1937年首次报道,由Morrow1938年命名。
主要指肝硬化等肝脏疾病患者出现胸膜腔积液并排除心、肺、肾等疾病引起的胸水,是失代偿期肝硬化的表现之一,一旦出现往往预后较差,难治性病例的治疗较为棘手。
由于诸多原因,肝性胸水的误诊时有发生。
本院于2000年1月至2008年12月收住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合并肝性胸水125例,(除外心、肺、肾等脏器病变导致的胸水,以及结核、肿瘤、风湿性疾病所导致的胸水),现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基础资料125例肝性胸水中男性93例,女性32例,年龄21~75岁,平均42.5岁;全部病例均为住院患者,均符合2000年第6次全国传染病寄生虫病学术会议讨论修定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肝硬化诊断标准,并经B超、X 线、胸穿检查证实有胸水,排除因结核、肿瘤、心脏病、肾病等病因引起的胸水。
乙型肝炎肝硬化92例,丙型肝炎肝硬化33例。
1.2临床特点胸水往往发生在肝硬化失代偿期,且大多先出现腹水,后出现胸水。
少量胸水患者无明显自觉症状,中、大量胸水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咳嗽、胸闷、气短,活动后症状加重,甚至平卧位也觉呼吸困难。
胸水位于右侧者113例(90.4%),左侧者3例(2.4%),双侧者9例(7.2%)。
118例患者伴有腹水,不伴有腹水的肝性胸水患者7例。
其胸水量通过胸部X线或胸部B超证实多数为中到大量,少数为少量。
探讨肝硬化肝性胸水的临床诊治效果【摘要】目的:分析肝硬化肝性胸水患者临床诊治的效果。
方法:我院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经检查和诊断确诊的肝硬化肝性胸水患者共70例,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35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A组常规胸腔穿刺抽取胸水,B组采用中心静脉导管留置胸腔引流管联合白细胞介素-2进行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和死亡率。
结果:B组患者恢复率的85.7%高于A组的62.9%,死亡率的2.9%低于A组的17.1%,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临床加强肝硬化肝性胸水的诊断和检查,联合中心静脉导管留置胸腔引流及白细胞介素-2治疗疾病,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显著,值得推广和实施。
【关键词】肝硬化肝性胸水;诊治;白细胞介素-2;中心静脉肝性胸水是肝硬化失代偿期出现的胸腔积液,是肝硬化并发症之一。
临床上肝性胸水的发病率高达30%,其多见于右侧,左侧最少[1-2]。
肝硬化肝性胸水的死亡率较高,对患者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危害很大[3]。
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我院以肝硬化肝性胸水患者为对象,联合中心静脉导管留置胸腔引流与白细胞介素(IL)-2对其进行治疗,并获得满意结果。
现就其临床诊治情况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于我院接受诊治的肝硬化肝性胸水患者共70例,并符合全国传染病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4]。
其中男性40例,女性30例;年龄28-55岁,平均年龄(35.6±2.8)岁;病程2-8年,平均时间(3.2±1.5)年。
临床表现:胸闷胸痛、气喘、咳嗽、呼吸困难、低热等;原发疾病类型:原发性胆汁性6例、酒精性12例、丙型肝炎22例、乙型肝炎30例;胸水位置:左侧3例、右侧54例、双侧13例。
1.2实验室检查所有患者经培养和脱落细胞学检查显示结果为阴性,胸水行抗酸杆菌及脱落细胞学检查显为阴性;其中凝血酶原时间延长48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44例,白蛋白/球蛋白倒置56例;胸腹水检查:8例胸水呈黄绿色,12例呈黄色浑浊,50例呈淡黄色。
肝性胸腔积液39 例临床分析(一)
【摘要】目的:观察肝性胸腔积液的临床特点。
方法:对39例肝性胸腔积液患者进行治疗和分析。
结果:经综合治疗,39例中胸腔积液消失11例,胸腔积液减少22例,胸腔积液不变4例,死亡2例。
结论:肝性胸腔积液应采取综合治疗、基础治疗。
胸腔穿刺放液只有在压迫症状时进行,宜采用胸腔置管引流。
【关键词】肝硬化;胸腔积液;分析
肝性胸腔积液是肝硬化失代偿期的并发症之一。
缓慢起病者大多没有明显呼吸道症状,故易被忽视,现将2006年7月—2009年5月收治的39例肝性胸腔积液病例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诊断肝性胸腔积液39例中男31例,女8例,年龄25~65岁,均符合2000年中华医学会传染病分会于西安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关于肝硬化的诊断标准1]。
其中肝炎后肝硬化33例,酒精性肝硬化4例,隐源性肝硬化2例。
1.2临床表现
呼吸困难11例,胸闷、气短9例,无明显症状19例。
右侧胸腔积液30例(76.9%),左侧5例(12.8%),双侧4例(10.2%)。
经胸片、B超证实,大量胸腔积液17例,少量胸腔积液22例。
39例均伴有腹腔积液。
1.3实验室检查
胸腔积液呈草黄色37例,血性1例,乳糜性1例。
常规检验漏出性35例,渗出性4例,其中3例胸腔积液多形核中性粒细胞>500×106/L,1例以淋巴细胞增多为主者胸片示活动性肺结核。
以胸水为首发表现的肝硬化12例临床分析资料与方法本组为2000~2005年收治患者,共12例,男7例,女5例;年龄25~72岁,平均48.5岁。
首发症状:胸闷、气短12例,咳嗽7例,胸痛2例,乏力、纳差10例,尿黄5例。
实验室检查:所有患者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甲胎蛋白均阴性;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增高5例,血清胆红素12例均有轻中度增高,血清总蛋白均<60g/L,白蛋白<26g/L,A/G倒置,血清结核抗体均阴性。
4例作结核菌素试验阴性,血沉<35mm/1小时末,类风湿因子检测阴性,大便隐血(+[KG-*3]~[KG-*3]+[KG-*3]+)3例。
12例均做胸腔穿刺抽液,其中渗出液4例,中间性胸水3例,漏出液5例,所有胸水病理检测均未找到癌细胞。
胸片检查:单侧胸水7例(右侧),双侧胸水5例;其中大量胸水3例,中等量胸水7例,少量胸水2例。
3例胃镜检查有食管静脉曲张。
腹部B超检查:12例均有脾轻-中度肿大,肝脏回声增强;3例肝脏缩小,肝缘有锯齿状改变;门静脉和脾静脉内径增宽8例。
心电图检查:出现肺型P波3例,ST段压低5例,T波低平5例。
误诊为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6例,肺源性心脏病并心衰3例,冠心病并心衰2例,胸膜间皮瘤1例。
误诊时间5天~2个月,所有病例均按误诊疾病进行过相应治疗,后经各项辅助检查而确诊。
讨论肝性胸水临床上并不少见,最短其产生原因主要是:门静脉压力增高时奇静脉和半奇静脉血流增加,胸腔静脉血液回流超负荷,静脉压升高,肝淋巴回流增加,膈肌、纵隔、胸膜淋巴管扩张瘀积,回流量增加,甚至破裂淋巴液溢出至胸腔,加之低蛋白血症,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胸膜渗出增多而导致胸腔积液。
临床上5%~10%的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可以出现胸腔积液,一般与腹水同时或在其之后出现,若胸水出现早或以胸水为主而腹水微量或少量,临床极易误诊和漏诊。
误诊原因:②肝性胸水大量时可影响心肺功能发生低氧血症,尤其是既往有心肺疾病史时,只局限心肺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断;②长期大量胸水积聚,在机体抵抗力降低时易继发胸膜炎、肺炎、肺不张而造成误诊;③胸腔积液以结核性,癌性最常见,而单纯以胸腔积液为首发表现的肝硬化发病率低,故临床医生易忽略而造成误诊;④对肝硬化的多样化表现认识不足,只注意局部症状,忽略了有重要价值的病史、阳性体征和实验室检查,没有对B超、X线等影像学检查进行综合分析、判断而造成误诊。
130例肝性胸水临床分析发表时间:2012-09-13T08:43:57.280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5期供稿作者:杨凤玲[导读] 失代偿期肝硬化病程中并发胸腔积液并排除肺癌、类风湿性疾病、心、肾疾病引起的胸水称为肝性胸水。
杨凤玲(房县人民医院手术室 4 4 2 1 0 0 )【摘要】探讨肝性胸水的临床特点。
方法:对130例肝性胸水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乙型肝炎肝硬76例,丙型肝炎肝硬化28例,酒精性肝硬化26例,肝功能child-Pugh B级80例,C级50例。
临床表现主要为:胸闷、气促占46.2%,呼吸困难占7.6%,无明显症状占46.2%,伴有腹水者120例,无腹水者10例。
胸水位于右侧占76.9%,双侧占18.5%,左侧占4.6%。
所有胸水均行抗酸杆菌及脱落细胞检查,均为阴性。
经治疗胸水完全消退者104例,明显减少26例。
结论:肝性胸水是肝硬化较少见的并发症,以右侧多见。
其发病机制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采取多种方法综合治疗可改善预后。
【中图分类号】R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05-0145-01失代偿期肝硬化病程中并发胸腔积液并排除肺癌、类风湿性疾病、心、肾疾病引起的胸水称为肝性胸水。
因少数肝性胸水不伴有腹水,没有胸闷、气促、咳嗽及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容易误诊。
无特异性治疗方法,需采取综合治疗。
现将我院诊治的肝性胸水患者资料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2003~2011年我院收治的肝性胸水患者130例,男86例,女44例;年龄24~71岁,平均52.1岁。
符合2000年中华医学会传染病及寄生虫病学会和肝脏病学会于西安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肝炎肝硬化的诊断标准[1]。
其中乙型肝炎肝硬化76例,丙型肝炎肝硬化28例,酒精性肝硬化26 例。
肝功能child-Pugh B级80例,C级50例。
临床表现:130例患者中表现为呼吸困难10例(7.6%),胸闷、气促60 例(46.2%),无明显症状60例(46.2%),伴有腹水者120例,无腹水者10例。
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合并胸腔积液150例临床分析[ 论文关键词]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肝性胸腔积液;机制[论文摘要]目的:探讨肝硬化并发肝性胸腔积液的临床表现、发气愤制及治疗。
方法:对150例肝性胸腔积液患者的临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本组150例肝性胸腔积液患者中,经综合治疗后124例(82.6%)胸腔积液完全消退,26例(17.4%)胸腔积液明显减少。
结论:肝性胸腔积液是肝硬化较少见的并发症,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采取多种方法综合治疗可改善预后。
编辑。
无胸腔疾病的肝硬化失代偿患者合并单侧或双侧胸腔积液称为肝性胸腔积液[1],其发病率报道不一,为肝硬化者的5%~12%[2],近年来发病率有增多趋势。
肝性胸腔积液是肝硬化失代偿期的并发症之一,一旦出现,往往预后较差,难治性病例的治疗较为棘手。
我院2002年3月~2006年10月治疗150例肝性胸腔积液患者,临床诊治体会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肝性胸腔积液患者150例,男103例,女47例;年龄23~82岁,平均55.4岁;均符合2000年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和肝脏病学分会于西安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肝炎后肝硬化的诊断标准[3]。
其中,乙型肝炎后肝硬化114例,酒精性肝硬化21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8例,血吸虫性肝硬化5例,隐匿性肝硬化2例。
1.2肝性胸腔积液诊断标准[4] ①肝硬化腹腔积液患者伴有胸腔积液;②无引起胸腔积液的其他原因;③胸腔积液为漏出液,偶可呈血性,蛋白含量比腹腔积液略高;④因无胸膜粘连,压缩肺的位置可随体位改变。
1.3临床表现150例患者中,表现为呼吸困难10例(6.7%),胸闷、气促73例(48.6%),无明显症状67例(44.7%)。
150例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胸腔积液,右侧胸腔积液119例(79.3%),双侧胸腔积液24例(16.0%),左侧胸腔积液7例(4.7%)。
B超证明:大量胸腔积液72例(48.0%),中等量胸腔积液33例(22.0%),少量胸腔积液45例(30.0%)。
肝硬化肝性胸水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胸膜炎42例临床分析李慧
【期刊名称】《医学理论与实践》
【年(卷),期】2012(025)005
【摘要】@@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是肝硬化患者常见的并发症,肝硬化肝性胸水患者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胸膜炎在临床上并非罕见.对我院近十年来收住院的肝硬化肝性胸水患者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胸膜炎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rn1材料与方法rn1.1 一般资料 125例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胸水患者中,42例患者在SBP基础上出现细菌性胸膜炎,入院后及时行胸腔、腹腔穿刺做胸水、腹水常规及细菌学细胞学检查,同时做血常规、肝功能、血培养以及影像学检查,均符合自发性细菌性胸膜炎诊断标准.
【总页数】2页(P541-542)
【作者】李慧
【作者单位】河南省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消化内科,454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75.2
【相关文献】
1.肝硬化肝性胸水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脓胸临床观察27例 [J], 梁忠
2.肝硬化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临床分析及预防护理效果观察 [J], 石荣静
3.肝硬化肝性胸水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脓胸临床观察27例 [J], 梁忠
4.肝硬化肝性胸水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胸膜炎46例分析 [J], 孙国兴;刘林
5.肝硬化肝性胸水并发自发性细菌性脓胸临床分析 [J], 李梅;辛崇尚;赵龙翠;孙丽霞;马立宪;王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肝硬化并发胸腔积液55例临床分析发表时间:2013-10-31T10:28:28.25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29期供稿作者:李瑞平[导读] 近年来对于肝硬化失代偿期导致门脉高压并发胸腔积液,国内外专家对其产生机理报道不一。
李瑞平 (吉林市中心医院消化一科 132011)【中图分类号】R65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29-0170-01 收集我院自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住院治疗的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偿期患者720例,其中并发胸腔积液55例,占7.64%,临床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男性42例、女性13例,年龄28-80岁,平均年龄47岁。
乙型肝炎肝硬化28例、丙型肝炎肝硬化15例、酒精性肝硬化8例、不明原因肝硬化4例,诊断符合2000年西安全国性肝炎会议所修订的诊断标准。
排除心、肺、肾等脏器疾病导致的胸水,以及结核、肺肿瘤、结缔组织疾病引起有胸水。
1.2临床表现 46例患者既有胸水又有腹水。
主要表现为乏力、纳差、腹胀、少尿,双下肢水肿、胸闷、活动后气短,阵发性咳嗽、少量白痰。
7例患者只有胸水,表现为胸闷,活动后气短,咳嗽。
胸腔积液发生在右侧45例(占81.81%)、左侧3例(占5.45%)、双侧7例(12.72%)大量胸腔积液12例,中少量胸腔积液43例,抽取胸水颜色50例为淡黄色、澄清或微混,5例为血性。
48例为漏出液,7例介于漏出液和渗出液之间。
1.3实验室检查肝功: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增高38例,占69%,血浆白蛋白平均为23.5g/L,白、球比例倒置48例,占87.2%,胆红素增高30例,占54.5%,child肝功分级,B级47例、C级8例,55例患者均经腹部彩超、胸片、心电检查,其中45例患者行胃镜检查,提示不同程度的食管或胃底静脉曲张。
1.4治疗及效果所有患者均采取低盐,限制水摄入,保肝,降酶,降黄,利尿,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防治感染等综合治疗。
肝硬化并发肝性胸水30例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肝硬化并发肝性胸水的临床特点、发病机制及治疗。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30例肝性胸水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胸水消失11例(36.7%),胸水减少13例(43.3%),胸水不变或增多4例(13.3%),死亡2例(6.6%)。
结论:肝性胸水的临床表现取决于胸水形成的速度及量、患者耐受程度等多方面因素,其预后取决于肝硬化失代偿的严重程度、并发症的有无及轻重等,肝性胸水右侧居多,双侧次之,左侧最小,故对于肝性胸水患者提倡早诊断、综合治疗,可有较好的预后。
【关键词】肝硬化;胸膜腔积液;诊断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features,mechanism and treatment of hydrothorax in patients with liver cirrhosis. Methods:The clinical data of 30 patients with hepatic pleural effusion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Results:Pleural effusion disappeared in 11 cases (36.7%),pleural effusion decreased in 13 cases(43.3%),pleural effusion was unchanged or increased in 4 cases(13.3%)and 2 cases died(6.6%). Conclusion: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of hydrothorax depends on many factors such as the speed and quantity of hydrothorax formation,the degree of tolerance of the patients and so on. The prognosis depends on the severity of decompensated liver cirrhosis,the presence and severity of complications,Pleural effusion onthe right side of the majority,followed by bilateral,left the smallest,so for patients with liver pleural effusion to promote early diagnosis,comprehensive treatment,may have a better prognosis.Key words:cirrhosis; pleural effusion; diagnosis肝性胸水(Hepatic hydrothorax)多继发于肝硬化腹水,是肝硬化较少见的并发症,其发病率为肝硬化患者的5%~12%。
肝性胸水54例临床分析摘要目的:观察肝性胸腔积液的临床特点,发生机制及治疗方法。
方法:对54例肝性胸腔积液患者进行治疗和分析。
结果:54例肝性胸水中男36例,女18例;年龄25~78岁,平均47.5岁。
确诊肝性胸水2.82~9.38年,平均4.3年。
其中乙型肝炎肝硬化32例,丙型肝硬化10例,酒精性肝硬化8例,混合型肝硬化3例,原因不明1例。
其中右胸胸水35例(64.81%),左侧8例(14.81%),双侧11例(20.37%)。
经综合治疗,胸水消退者21例(38.89%),减少25例(46.30%),无变化8例(14.81%)。
其中死于并发症12例(22.22%),上消化道出血5例(41.6%),肝性脑病4例(33.33%),肝肾综合征2例(16.67%),腹腔感染1例(8.33%)。
结论:肝硬化并发肝性胸水较常见,且多为右侧,其形成机制是多方面的,采取多种方法综合治疗可提高疗效,胸腔穿刺放液中只有压迫症状时进行,宜采用胸腔置管引流。
关键词肝硬化胸水分析肝性胸水,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因其缓慢起病者大多数没有明显的呼吸道症状,故易被忽视,现将2005年2月~2010年2月收治的54例肝性胸水患者分析如下。
资料与方法本组诊断肝性胸腔积液54例中男36例,女18例,年龄24~78岁,均符合2000年中华医学会传染病分会在西安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关于肝硬化的诊断标准[1]。
其中乙型肝炎后肝硬化32例,丙型肝硬化10例,酒精性肝硬化8例,混合性肝硬化3例,原因不明1例。
临床表现:呼吸困难18例,胸闷、气短13例,无明显症状23例。
右侧胸腔积液35例(64.81%),左侧8例(14.81%),双侧11例(20.37%)。
经胸片、B超证实,大量胸腔积液13例,少量胸腔积液21例。
54例均伴有胸腔积液。
实验室检查:胸腔积液呈草黄色48例,血性3例,乳糜性3例。
常规检查漏出液47例,渗出液3例,其中4例胸腔积液多形中性粒细胞>500×106/L,2例以淋巴细胞增多为主者胸片显示活动性肺结核。
肝硬化并发肝性胸水30例临床分析目的观察肝硬化并发肝性胸水的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5月~2010年6月30例肝硬化伴肝性胸水患者的临床资料,以了解肝硬化并发胸水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
结果经内科综合治疗后,22例患者胸水随腹水控制而逐步吸收,8例胸水吸收不明显,其中3例经多次胸腔穿刺抽液胸水明显减少,2例胸水增多,3例死亡。
病死率10%。
死亡原因分别为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
结论肝性胸水患者早诊断,综合治疗,可取得良好预后。
标签:肝硬化胸腔积液并发症肝性胸水是指肝硬化失代偿期出现的胸腔积液,多伴有腹水,因其形成缓慢,无明显症状,易被忽视。
本文就笔者所在医院肝硬化并发胸水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了解肝硬化并发胸水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6年5月~2010年6月收治肝硬化伴肝性胸水患者30例。
均具有典型肝硬化失代偿表现及不同程度的咳嗽、胸闷、气促等表现,经X线、B超、CT或MRI和胸穿证实有胸腔积液,排除心肺及其它疾患所致胸水。
男18例,女12例,年龄35~68岁,平均486岁。
病程3个月~10年。
其中肝炎后肝硬化20例,酒精性肝硬化5例,丙肝肝炎肝硬化5例。
12临床表现呼吸困难者4例(1333%),咳嗽、胸闷8例(2667%),无明显症状者18例(60%)。
胸水发生在右侧者22例,占7333%,左侧者2例,占667%,双侧者6例,占20%。
经胸腔B超、X片证实:大量胸水15例,中等量胸水8例,少量胸水7例,其中15例伴腹水。
13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胸腔穿刺胸水常规检查,20例为漏出液,淡黄色,澄清,蛋白细胞数低,细菌培养、结核菌培养均为阴性,胸水肿瘤标志物阴性7例为渗出液,外观浑浊,蛋白、细胞数高,细胞分类以N细胞为主,细菌培养、结核菌培养均为阴性,胸水肿瘤标志物阴性3例为血性胸水,结核菌培养均为阴性,胸水肿瘤标志物阴性。
肝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损害,影像学(B超、胸片或CT)符合率100%。
肝硬化肝性胸水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肝硬化肝性胸水患者临床表现及治疗。
方法:总结我院最近几年收治的80例肝硬化肝性胸水患者临床资料。
结果:本组80例肝硬化肝性胸水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是:胸闷、呼吸困难和咳嗽等。
其中胸水位于右侧的患者有56例(70%),胸水位于左侧的患者有10例(12.5%),胸水位于双侧的患者有14例(17.5%)。
而胸水性质大多数是漏出液,只有少数是渗出液。
通常采用综合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
通过治疗后,肝性胸水消退的患者有31例(38.75%),肝性胸水明显减少的患者有40例(50%),而肝性胸水没有变化或者增加的患者有9例(11.25%)。
结论:肝硬化肝性胸水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与患者的耐受程度、胸水形成量以及形成速度等因素有关。
【关键词】肝硬化;肝性胸水;临床表现;发生机制;治疗
【中图分类号】r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0574-01
肝性胸水通常发生在肝硬化腹水之后,是比较少见的肝硬化并发症。
[1]近些年来,肝性胸水发病概率有上升的趋势,现将我院最近几年收治80例肝硬化肝性胸水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发生机制以及治疗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最近几年收治肝硬化肝性胸水患者80例,其中男性有
56例,女性有24例,年龄范围是20-80岁,患者平均年龄为51.6岁。
80例患者都符合肝硬化的诊断标准,乙型肝炎肝硬化的患者有59例,酒精性肝硬化的患者有10例,丙型肝炎肝硬化的患者有11例。
1.2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为咳嗽的患者有16例,胸闷的患者有12例,呼吸困难的患者有8例,没有明显症状的患者有44例。
其中胸水位于右侧的患者有56例,胸水位于左侧的患者有10例,胸水位于双侧的患者有14例。
通过胸部b超检查以及胸片的证实患者存在胸水。
通过胸片表现来估算患者胸水量,其中液面内缘高于第二前肋的患者属于大量胸水,而液面内缘低于膈顶的患者属于少量胸水,那么两者之间属于中等量胸水。
大量胸水的患者有43例,少量胸水的患者有19 例,中等量胸水的患者有 18例。
通过胸腔穿刺以及胸水常规化验等方法检查证实胸水性质,大多数是漏出液。
大量、中等量胸水患者都有不同程度呼吸困难、胸闷和咳嗽等症状,少量胸水患者没有明显症状。
1.3 实验室检查
采用胸腔穿刺的方法对患者胸水进行常规检查,其中64例(80%)肝性胸水患者是漏出液,澄清、淡黄色、细胞蛋白低;10例肝性胸水患者(12.5%)是渗出液,浑浊,细胞数、蛋白高。
6例肝性胸水患者(7.5%)是血性胸水。
80例患者结核菌培养都为阴性,且胸水肿瘤标志物是阴性。
1.4 治疗方法
1.4.1 一般治疗
对肝硬化肝性胸水患者采取综合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卧床休息、营养支持、保肝、治疗原发病,调节饮食,饮食要高热量、低脂肪,[2]限制水和钠的摄入量,适当补充白蛋白、血浆和氨基酸。
适当选用利尿剂,减少胸水量。
对于胸水继发感染患者要加用对肾、肝无毒的广谱抗生素。
1.4.2 胸腔穿刺放液
对于大量、中等量胸水患者要每周1-2次进行胸腔穿刺抽液,其中每次大约为800-1000ml。
针对那些伴有大量腹水的患者要采用腹腔放液等方法减轻症状。
1.4.3 胸水转归的判断标准
通过胸部b超检查和胸片显示:肋膈角变钝是基本吸收,患者胸水减少量超过50%为开始好转,而其余的是效果不好。
2 结果
通过综合治疗后,肝性胸水消退的患者有31例(38.75%),肝性胸水明显减少的患者有40例(50%),而肝性胸水没有变化或者增加的患者有9例(11.25%)。
3 讨论
肝性胸水是在肝硬化失代偿期发生胸腔积液的情况,大多数患者肝性胸水位于右侧,而双侧次之,但左侧是最少的。
本文80例肝硬化肝性胸水患者中,胸水位于右侧的患者占70%),胸水位于左侧
的患者有10例(12.5%),胸水位于双侧的患者有14例(17.5%)。
而胸水性质大多数是漏出液,只有少数是渗出液,根据检查结果显示偶尔也会有血性,本组80例患者血性胸水有6例,仅占10% 。
肝性胸水发病机制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3]考虑相关因素如下:其一,低蛋白症。
由于肝硬化患者的蛋白合成功能逐渐减退,会出现营养不良的情况,导致患者发生低蛋白血症,而血浆胶体的渗透压大大降低,极易产生腹水,进而导致患者腹压升高,造成横隔腱索破裂,则腹水进入胸腔导致胸水的产生。
其二,门静脉高压,使得半奇静脉和奇静脉的压力升高,则淋巴液外溢会导致胸水产生。
其三,横隔通透性的改变。
肝硬化肝性胸水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与患者的耐受程度、胸水形成量以及形成速度等因素有关。
大量、中等量胸水患者都有不同程度呼吸困难、胸闷和咳嗽等症状。
少量胸水患者没有明显症状,要加强重视,及时进行胸部体检、b超、常规胸片等检查,及早诊治防止漏诊。
肝性胸水位于右侧的比较多,而左侧最小,双侧处于中间。
肝硬化肝性胸水的发生机制也是多方面的,因此,结合肝硬化肝性胸水患者的临床情况,选择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法,要早发现早治疗,进而有效地控制病情,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彭丽红.肝硬化并发肝性胸性68例临床分析[j].南华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37(3):319-320.
[2] 陈潇迪.肝硬化肝性胸水20例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2010,
16(4):51-52.
[3] 张霞.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合并胸水125例临床诊治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09,4(17):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