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大气污染防治法介绍
- 格式:ppt
- 大小:171.50 KB
- 文档页数:49
大气污染防治法规与政策解读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气污染问题愈发严峻,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各国纷纷出台了一系列的大气污染防治法规与政策。
本文将对这些法规与政策进行解读,以期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并参与到大气污染治理的过程中来。
一、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法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是对大气污染治理的总章程,包含了大气污染的防治原则、控制标准、监测评估、处罚与补偿等方面内容。
该法规的出台,为我国大气污染治理提供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1. 防治原则《大气污染防治法》明确了防治大气污染的原则,主要包括源头防治、综合治理、科学管理、公众参与等。
源头防治是该法规的核心原则,意味着从污染源头入手,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大气污染的排放。
综合治理则要求协调各个行业、部门和地区的力量,形成合力推动大气污染的综合治理。
2. 排放标准《大气污染防治法》对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标准进行了详细规定。
各行业、企事业单位必须按照相应的标准进行排放,超标排放将受到处罚。
通过强制性的排放标准,可以有效地控制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降低对环境的危害。
3. 监测评估该法规要求建立完善的大气污染监测评估体系,对大气环境质量进行监测和评估。
只有通过科学的数据分析,才能准确了解大气污染的状况,针对性地采取防治措施。
4. 处罚与补偿《大气污染防治法》对于违法排放大气污染物的行为给予了相应的处罚,并规定了环境损害赔偿的责任。
这一条款的出现,有助于约束大气污染源的行为,同时也为受损环境进行补偿提供了法律保障。
二、地方性大气污染防治政策除了国家层面的法规,各地方性政府也制定了一系列的大气污染防治政策。
这些政策通常基于地方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具有更强的针对性。
1. 区域大气污染防治规划各地方政府制定了区域性的大气污染防治规划,明确了大气污染治理的总体目标、任务和措施。
这些规划有助于统筹协调区域间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发挥整体效益。
大气污染防治法规与政策分析大气污染作为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的问题,各国纷纷出台了一系列的法规与政策来加强大气污染的防治工作。
本文将对一些重要的大气污染防治法规与政策进行分析,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应用相关的法规与政策。
一、《大气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是我国重要的环境保护法律之一,于1987年颁布实施,此后多次修订和完善。
该法对大气污染防治进行了全面规范,包括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的制定、排放标准的设定、监测与评估、污染物减排措施、处罚与补偿等方面。
该法规定了我国的大气污染防治目标和原则,明确了各级政府的责任和任务。
同时,对于重点污染源的减排和监测要求也进行了具体规定。
此外,该法还对大气污染防治的经济手段和法律责任进行了规定,为强化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提供了法律保障。
二、《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为了进一步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我国自2013年开始实施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该计划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全国范围内的大气污染综合治理行动计划,旨在解决我国严重的大气污染问题,改善环境质量。
该计划提出了清洁能源替代、燃煤企业超低排放改造、机动车污染治理、工业企业排放控制等一系列措施,以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提高空气质量。
该计划对于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和个人都提出了明确要求,鼓励大家共同参与大气污染防治行动。
三、国际大气污染防治政策大气污染不仅是我国面临的问题,也是全球性的挑战。
为了保护地球的大气环境,各国积极开展了国际合作,制定了多项大气污染防治政策。
例如,欧盟通过了《工业排放指令》,旨在控制工业企业排放的污染物。
美国则颁布了《清洁空气法案》,对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和辐射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和限制。
此外,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也发起了“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倡导各国共同努力,减少大气污染。
这些国际大气污染防治政策为各国之间的合作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指导,共同推动了全球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发展。
总结:大气污染防治法规与政策为大气环境保护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指导。
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定一、背景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大气污染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大气污染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了严重威胁,因此各国纷纷出台了相关的法规来规范和控制大气污染。
在中国,大气污染防治也一直是政府非常关注的问题,为了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中国制定了一系列法规。
二、大气污染防治法规概述为了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中国制定了一系列与大气污染防治相关的法律和法规。
其中包括《大气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物综合污染排放标准》、《大气污染物排放许可证管理办法》等。
1. 《大气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是中国大气污染防治的基本法律。
该法规定了大气污染的防治目标、责任主体、监督管理、处罚措施等内容。
该法的出台对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推动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 《大气污染物综合污染排放标准》《大气污染物综合污染排放标准》是中国针对大气污染物排放制定的具体标准。
该标准规定了各类排放源的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包括工业企业、发电厂、汽车尾气等。
该标准的制定对于规范大气污染物排放、保障大气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3. 《大气污染物排放许可证管理办法》《大气污染物排放许可证管理办法》是对于大气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度的管理办法。
该办法规定了企业在进行大气污染物排放时需要获得相应的排放许可证,并对排放许可证的申请、审批、管理等程序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这一制度的实施可以有效地监管企业的排放行为,推动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深入开展。
三、大气污染防治法规的意义大气污染防治法规的出台和实施对于保护大气环境、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大气污染防治法规的实施可以促进工业和城市化进程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规范工业和城市排放,大气污染得以有效控制。
这有助于提高环境质量,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可持续的基础。
其次,大气污染防治法规的实施可以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
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产生着严重的危害,例如空气污染会导致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草案)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大气污染防治的标准和规划第三章大气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第四章大气污染防治措施第一节燃煤大气污染防治第二节工业大气污染防治第三节机动车船大气污染防治第四节扬尘污染防治第五节其他大气污染防治第五章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合防治第六章重污染天气应对第七章法律责任第八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防治大气污染,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保障公众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防治大气污染,应当坚持规划先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能源结构,加强对燃煤、工业、机动车船、扬尘等造成大气污染的综合防治,推行区域大气污染联合防治,对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等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实施协同控制。
第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大对大气污染防治的财政投入。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的大气环境质量负责,制定规划,采取措施,有计划地控制或者逐步削减重点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总量,使本行政区域大气环境质量达到规定的标准并逐步改善。
第四条国家实行以大气环境质量保护和改善为核心的大气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大气环境保护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纳入对本级人民政府负有大气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及其负责人和下级人民政府及其负责人的考核内容,作为对其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
考核结果应当向社会公开。
未完成大气环境保护目标任务的,应当向本级或者上级人民政府作出说明,提出整改措施并负责落实。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大气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安、交通运输、渔业主管部门根据各自职责,对机动车船大气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大气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
第六条国家采取有利于大气污染防治以及有关的综合利用活动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
中国空气污染治理的政策与法规解读近年来,中国空气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影响人民的健康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解决这一严峻的环境挑战,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政策与法规。
本文将对中国空气污染治理的政策与法规进行解读,以期全面了解这些措施对保护环境和改善空气质量所起到的作用。
第一,大气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是中国政府出台的第一部以大气污染为主题的法律。
该法律于2016年颁布实施,旨在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空气质量。
该法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大气污染防治法要求制定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并根据空气质量状况对不同区域进行划分。
这为科学监测和评估空气质量提供了基础。
2. 污染源及排放控制:该法律规定了不同类型的大气污染源应当进行监测,并实施相应的污染物排放控制。
同时,对超标排放的处罚予以严格执行。
3. 大气污染防治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为了降低污染物排放,该法律推动了大气污染防治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包括燃煤电厂的脱硫、脱硝和除尘等技术。
4. 环境监测和信息公开:大气污染防治法要求建立环境监测体系,并将环境污染信息公开,倒逼企业加强污染治理。
第二,大气十条为了进一步加强空气污染治理,2013年中国国务院发布了《大气十条》,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措施和目标,旨在改善空气质量,减少污染排放。
1. 排放总量控制:《大气十条》要求各地制定具体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并实施相应的减排措施。
2. 工业企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该政策要求对企业的大气污染物排放进行严格控制,通过限制高污染企业的产能和倒逼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等方式来实现减排。
3. 机动车污染治理:《大气十条》提出了一系列减少机动车污染的措施,包括推广新能源汽车、加强尾气监测和控制等。
4. 区域联防联控行动计划:该政策要求建立区域联防联控行动计划,加强不同地区之间的合作,共同应对大气污染问题。
第三,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强化措施中国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是空气污染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18年修正)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日期】2018.10.26•【文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十六号•【施行日期】2018.10.26•【效力等级】法律•【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大气污染防治正文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1987年9月5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根据1995年8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的决定》第一次修正2000年4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第一次修订2015年8月29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第二次修订根据2018年10月26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等十五部法律的决定》第二次修正)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大气污染防治标准和限期达标规划第三章大气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第四章大气污染防治措施第一节燃煤和其他能源污染防治第二节工业污染防治第三节机动车船等污染防治第四节扬尘污染防治第五节农业和其他污染防治第五章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合防治第六章重污染天气应对第七章法律责任第八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大气污染,保障公众健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防治大气污染,应当以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为目标,坚持源头治理,规划先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能源结构。
防治大气污染,应当加强对燃煤、工业、机动车船、扬尘、农业等大气污染的综合防治,推行区域大气污染联合防治,对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氨等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实施协同控制。
第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大对大气污染防治的财政投入。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的大气环境质量负责,制定规划,采取措施,控制或者逐步削减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使大气环境质量达到规定标准并逐步改善。
空气污染防治法律规定详解空气污染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对人们的生命健康和环境质量造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有效防治空气污染,各国都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
本文将对中国的空气污染防治法律规定进行详细解析,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应对空气污染问题。
一、法律依据中国的空气污染防治法律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和相关的实施细则。
《大气污染防治法》于2000年颁布实施,是中国第一部封闭性管理的环境保护法律。
二、空气质量标准《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定了空气质量标准,包括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和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标准等。
这些标准旨在评估空气质量,控制大气污染物的排放,确保人们的健康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三、大气污染物排放管理《大气污染防治法》对大气污染物的排放管理做出了详细规定。
它规定了排放许可制度,要求污染源必须获得排放许可证才能合法排放。
同时,法律对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标准进行了明确规定,禁止或限制了某些有害物质的排放。
四、空气污染防治设施建设和运营为了防治空气污染,法律要求相关单位和企业建设和运营污染治理设施。
这些设施包括废气处理装置、烟气脱硫脱硝装置等,它们的建设和运营必须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
五、监督管理和责任追究《大气污染防治法》对空气质量的监督管理和责任追究进行了明确规定。
它要求各级政府和环境保护部门要加强对大气污染物的监测和评估,及时发布空气质量信息。
同时,对于违反法律法规的单位和个人,法律规定了相应的处罚措施和责任追究办法。
六、公众参与为了增加公众对空气污染防治的参与度,《大气污染防治法》明确规定了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机制。
它要求环境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向社会公布大气污染信息,接受公众监督,并鼓励公众参与空气污染治理工作。
总结:空气污染防治法律规定的实施是保护人类健康和改善环境质量的重要手段。
通过建立标准、控制排放、建设设施、监督管理等方面的措施,可以有效减少空气污染,保护人们的生命和健康。
知识点三大气污染防治法一、大气污染概述(一)大气污染及其危害大气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要素。
大气污染是指由于人们的生产活动和其他活动,向大气环境排入有毒、有害物质,使其物理、化学、生物或者放射性等特性改变,导致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质量下降,进而危害人体健康、生命安全和财产损害的现象。
大气污染的特点是污染速度快,范围大,持续时间也较长。
大气污染的类型可分为:(1)煤炭型污染;(2)石油型污染;(3)企业废气、粉尘所造成的混合型污染;(4)氮氧化物型污染(汽车尾气)。
(1)对人体健康的危害(2)对工业生产的危害(3)对农业生产的危害(4)对动植物的危害(5)对自然生态的危害(二)大气污染防治的立法概况主要法规有:1956年国务院公布的《关于防止厂矿企业中矽尘危害的决定》,70年代《工业“三废”排放试行标准》、《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80年代以来《大气环境质量标准》、《锅炉烟尘排放标准》、《汽油车怠速污染物排放标准》、《钢铁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核电厂环境辐射防护规定》,《汽车排气污染监督管理办法1990》、87年颁布《大气污染防治法》(88年6月1日实施;95、2000年修改)、《大气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1991年)二、防治大气污染的法律规定(一)大气污染防治管理体制和管理机构的职责统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分管:各级公安机关对在用汽车排气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
各级交通部门的航政机关对船舶大气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
各级渔业管理部门对渔业船舶排气和渔港港区大气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大气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
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在大气污染防治中的职责:(1)必须将大气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2)必须合理规划工业布局。
“预防为主”,从源头治理大气污染。
(3)必须加强大气污染防治的科学研究。
(4)必须采取防治大气污染的措施,保护和改善大气环境。
大气污染防治法解读大气污染是全球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各国纷纷制定了相关法律法规。
在中国,大气污染防治法是我国大气环境保护的基本法律。
该法于2015年颁布实施,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纳入法律框架,对大气污染防治进行了系统规范。
本文将对大气污染防治法进行解读,以便更好地了解该法的内容和实施情况。
一、法律背景大气污染防治法的颁布是我国对大气环境问题高度重视的体现。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大气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为了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我国制定了大气污染防治法。
二、法律内容大气污染防治法由总则、大气环境质量保护、大气污染防治控制、监测与应急管理、法律责任等五个章节组成。
该法对于大气环境保护的目标、原则和基本要求进行了明确规定,同时制定了严格的监测和管理制度,强化了法律责任追究。
1. 总则大气污染防治法的总则部分明确规定了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的基本目标和原则。
其中,大气环境质量保护的目标是实现大气环境的良好状态,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态系统的平衡。
同时,依法管理、强化监测、公开信息等原则也在总则中得到体现。
2. 大气环境质量保护大气环境质量保护部分规定了大气环境质量的评价标准和监测要求。
通过严格的监测和评估,确保大气环境质量符合国家和地方标准,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平衡。
3. 大气污染防治控制大气污染防治控制部分设定了各类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标准和控制要求。
不同行业和地区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相应的减排措施,以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改善空气质量。
4. 监测与应急管理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定了大气环境监测的主体和内容,要求建立全面、准确、及时的监测体系,报告大气环境状况并进行应急处置。
同时强调了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监测和管理责任,确保相关数据的可靠性和公开透明。
5. 法律责任大气污染防治法对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进行了法律责任的界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日期】1987.09.05•【文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57号令•【施行日期】1988.06.01•【效力等级】法律•【时效性】已被修改•【主题分类】大气污染防治正文*注:本篇法规已被《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的决定》(发布日期:1995年8月29日实施日期:1995年8月29日)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1987年9月5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2次会议通过1987年9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57号令自1988年6月1日起施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防治大气污染,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必须将大气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合理规划工业布局。
加强防治大气污染的科学研究,采取防治大气污染的措施,保护和改善大气环境。
第三条各级人民政府的环境保护部门是对大气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的机关。
各级公安、交通、铁道、渔业管理部门根据各自的职责,对机动车船污染大气实施监督管理。
第四条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单位,必须遵守国家有关规定,并采取防治污染的措施。
第五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大气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大气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
第六条国务院环境保护部门制定国家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国家大气环境质量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标准,并报国务环境保护部门备案。
第七条国务院环境保护部门根据国家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和国家经济、技术条件,制定国家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国家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排放标准;对国家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中已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严于国家排放标准的地方排放标准。
地方排放标准须报国务院环境保护部门备案。
新《大气污染防治法》全文解读对于《大气污染防治法》,你了解多少呢,下面小编为大家搜集的一篇“新《大气污染防治法》全文解读”,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大气污染防治法》1987年制定,1995年、2019年经历过两次修改,本次修改在2019年已经启动,但是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修订工作一拖再拖,直到2019年12月,大气污染问题已威胁到公民的日常生活和生命健康安全之时,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初次审议修订草案并公开征求意见,经过八个月的三次审议,这部被称为“雾霾法”的修订案终获通过。
“治霾”亮点修订后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共八章129条,从内容上看,不仅实现了与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的衔接,也将“大气十条”中的有效政策转化为法律制度,除总则、法律责任和附则外,分别对大气污染防治标准和限期达标规划、大气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大气污染防治措施、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合防治、重污染天气应对等内容作了规定。
一、立法目的。
以生态文明建设、保障公众健康,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及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强化了地方政府责任,加强了对地方政府的监督。
同时以标本兼治的理念,不仅制定严格的治理措施,还坚持源头治理、规划先行,从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优化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的角度从根本上解决大气污染的问题,如推广清洁能源的生产和使用,优化煤炭使用方式,推广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逐步降低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减少煤炭生产、使用、转化过程中的大气污染物排放等。
二、污染物总量控制和限期达标制度。
大气污染的防治,以改善空气质量为目标,实行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推行重点污染物排放权交易,加强对燃煤、工业、机动车、船舶、扬尘、农业等大气污染的综合防治,将挥发性有机物、生活性排放等物质和行为纳入监管范围,鼓励清洁能源的开发和优先并网。
实行限制达标制度,限期达标规划向社会公开,政府每年向本级人大报告限期达标规划执行情况,也向社会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