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养生观
- 格式:doc
- 大小:36.50 KB
- 文档页数:3
浅谈对中医保健的感想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对生活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
人们现在不仅要吃得饱吃得好,更重要的是要吃得健康。
近些年来受媒体的宣传的影响,大家对健康的概念有了新的认识:真正的健康并不仅是身体健康,而且也包括心理健康以及与社会环境相适应,是指人们在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生活上处于一种完全良好的状态。
如今中医保健、食物养生、养生预防等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
很庆幸学校给我们安排了中医保健这门课,虽然课时不多,一周就两节课,但是中医保健这门课让我学到了很多以前从不知道的但对我们却非常有用的东西,也让我对中医养生保健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
中医保健也可以叫做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养生就是保养生命的意思.传统中医养生是指通过怡养心神,调摄情志、调剂生活等方法,从而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
中医养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养生是以培养生机、预防疾病、争取健康长寿为目的的。
中医养生有食养、药养、针灸、按摩、气功等丰富多样的养生技术。
古人认为养生之法莫如养性,养性之法莫如养精;精充可以化气,气盛可以全神;神全则阴阳平和,脏腑协调,气血畅达,从而保证身体的健康和强壮.所以中医学把精、气、神的保养看作人体养生之根本,是维持人体整个生命活动的三大要素。
早在两三千年前,《周易》、《黄帝内经》、《老子》里面就谈到过这些问题.中医的养生观包括天人合一、阴阳平衡、身心合一三大法宝。
中国传统养生强调人与自然界的关系,认为人应顺应自然环境、四时气候的变化,主动调整自我,保持与自然界的平衡以避免外邪的入侵.《周易》云“一阴一阳之谓道":“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
《老子》中所说的“道法自然”就是中医养生的基本要求。
中医保健所追求的境界就是平衡。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以致中和。
寒就要让热,热就要寒,结就要散,逸就要劳,劳就要逸.天地就各得其所,万物便生长发育。
浅谈《淮南子》的养生观
《淮南子》是汉初淮南王刘安仿《吕氏春秋》而写的,书中也有许多养生论述。
《淮南子》认为,养生就是“体道”:“养生以经世,抱德以终年,可谓能体道矣。
”
养生的要义是做到形、神、气三位一体:“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
一失位则三者伤矣。
”
三者中养神最重要,精神内守才能使神得其位,神得其位、精神清明才能充分发挥神的作用。
所以《俶真训》说:“神清者,嗜欲不能乱也。
”“是故神者,智之渊也,渊清则智明矣。
”
《淮南子》主张适度运动:“形劳而不休则蹶,精用而不已则竭。
”
同时又主张要节欲:“耳目淫于声色之乐,则五脏摇动而不定矣;五脏摇动而不定,则血气滔荡而不休也;血气滔荡而不休,则精神驰骋于外而不守矣!精神驰骋于外而不守,则祸福之至虽如邱山,而无由识之矣。
”
《淮南子》还非常重视保持心态平和:“人大怒破阴,大喜坠阳。
”主张“以中致外,百事不废。
中能征之,则外能吸之。
中之得,则五脏宁,愚虑平,精力坚强,耳目聪明。
疏达而不悖,坚强而不鞼。
”
这种“以中致外”、以神驭形的思想,表现出十分明显的道家色彩。
浅谈对中医养生的认识浅谈对中医养生的认识1.前言中医养生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通过调整身体和心理的平衡,达到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的目的。
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对中医养生的重视程度也有所增加。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医养生的基本原理、常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2.中医养生的基本原理2.1 中医的整体观念中医将人体视为一个整体,强调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人体和自然界的万物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
因此,中医养生着重强调人们应与自然界保持和谐的关系,注重顺应自然和季节变化。
2.2 中医的阴阳理论中医的阴阳理论认为,人体内外有阴阳两种相对矛盾且统一的力量存在,而保持阴阳的平衡对于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中医养生中的方法主要是通过调整营养摄入、运动和休息的方式来维持人体的阴阳平衡。
2.3 中医的五行学说中医的五行学说认为,人体的生理功能与自然界的五行(木、火、土、金、水)相对应。
根据五行学说,中医养生可以通过调整饮食结构、睡眠质量和日常活动来平衡五脏六腑的功能,从而达到养生的效果。
3.中医养生的常用方法3.1 饮食养生中医强调饮食与养生的密切关系,认为正确的饮食习惯可以预防疾病和促进身体健康。
饮食养生包括合理搭配食物,遵循节气饮食,保持适量饮食等。
3.2 运动养生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和体质,促进血液循环,维持身体健康。
中医养生中推荐的运动方式包括气功、太极拳、五禽戏等。
3.3 心理养生中医养生重视调整心理状态,认为心理健康对身体健康的影响非常重要。
通过放松心情,舒缓压力,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可以提高身体的自愈能力。
4.中医养生的注意事项4.1 个体差异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和体质不同,因此在进行中医养生时,应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方法和方案。
4.2 寻求专业指导中医养生是一门复杂的学科,需要专业人士的指导和帮助。
在进行中医养生时,应尽量寻求专家的建议和指导,以确保养生的效果。
4.3 预防为主中医养生注重疾病的预防,强调养生的重要性。
论《黄帝内经》之古今养生摘要:在《上古天真论》中,作者已经明确提出养生的五项法则: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本文即简单的从顺应自然、运动、饮食、起居、精神五方面谈论一下传统养生与现代养生的相同之处。
关键词: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在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的今天,人们更加重视身体健康和长寿——养生,即根据生命发展规律,采取各种方法保养身体的、增强体质、预防和减轻疾病、延缓衰老为目的的医事活动(1)。
在西方科学技术没有大规模进入中国之前,大多数人的养生方法基本来自中医们传授指导或者中医书籍,中医的理论体系的形成又基于《黄帝内经》,那么可以说中国传统养生理论多来自于《黄帝内经》。
然而在鸦片战争以后,西方科技大量传入中国,人们开始接受更加直观、更加数据化的西方科技,人们的养生方法也开始西化。
如今,两套养生理论并行,各有千秋,却也有相同点。
在《上古天真论》中,作者已经明确提出养生的五项法则: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本文即简单的从顺应自然、运动、饮食、起居、精神情志五方面谈论一下传统养生与现代养生的相同之处。
1、顺应自然在养生理论中的体现法于阴阳,顺应自然界寒暑往来的阴阳变化规律(2)。
《内经》要求人们顺应自然变化,尤其在顺应四季变化上。
《阴阳应象大论》中“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体现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既然统一,人无法操控自然,那么人就应该顺应自然以获得健康长寿。
《四气调神大论》中的“春三月”“夏三月”“秋三月”“冬三月”阐释了自然界阴阳消长变化,以产生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所形成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得四时变化,强调了“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那么养生就必须顺应四时变化。
在现代养生学中,根据地球的公转、自转产生了四季变化及昼夜长短变化,于是人们在冬夏两季的作息略有不同意适应环境的变化,这也是养生的一种方式。
浅谈对于中医养生保健的认识standalone; self-contained; independent; self-governed;autocephalous; indie; absolute; unattached; substantiveX X大学会计学院Southwester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个人论文文章题目:浅谈对于中医养生保健的认识学生姓名:xxx学号:xxxxxx年级专业:xxxxxxxxXX大学二〇一六年五月浅谈对于中医养生保健的认识“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
在百科上,“中医养生”,指的就是基于中医理论,通过饮食调整、精气保养、寒暑调适与适当运动等形式来实现身体保养、驱除疾病、强化身心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的一种养生方法。
如今,伴随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升,人们对生活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
人们现在不仅要吃得饱吃得好,更重要的是要吃得健康。
对于健康的概念大家有不同的理解,但是都有一些共性:真正的健康并不仅是身体健康,而且也包括心理健康以及与社会环境相适应,是指人们在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生活上处于一种完全和谐稳定的状态。
这学期非常有幸的能选到赵老师上的《中医养生与健康》一课,在11周的学习中,虽然只是接触到了一些皮毛,但是能够得到相应的指导和贴近生活的真实体验,还是让自己收获颇丰,虽然只能算是入门的级别,但通过老师的教授,在课上我们认识了人的五脏六腑,明晓了人的各种经脉,还有具体的穴位按摩、感冒、肠胃等方面的疾病和预防等,这些种种都让我在中医养生这方面有了新的认识和感想。
在赵老师的序言讲解中,我们了解到了中医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中医学是一门经过我国人民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在广泛研究了人体发育和疾病的传变规律而创立的,揭示人体与自然的整体联系的一门学科,具有整体统一和辩证施治的特点。
而中医养生则是中医学下的一个重要的分支,讲求通过中医理论的指导,研究人类生命规律,寻找增强生命活力,预防疾病的方法,同时探索衰老的机理以及益寿延年的原则。
浅谈对中医养生的认识浅谈对中医养生的认识一、引言中医养生是中国传统医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以人的整体健康为目标,注重积极预防和保健,强调调节身心平衡,从而维持健康和延年益寿。
本文旨在对中医养生的认识进行浅谈,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中医养生的原理和方法。
二、中医养生的基本原理⒈阴阳平衡:中医养生注重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认为阴阳是构成宇宙万物的两种对立但又相互依存的力量。
通过调节阴阳平衡,人体才能达到健康的状态。
⒉气血调理:中医养生强调保持气血的畅通和充盈,认为气血是维持身体机能正常运转的基础。
通过良好的饮食、适度的运动和调节情绪可以调理气血。
⒊五脏调养:中医养生认为五脏是人体重要的器官,每个脏器都对应着特定的功能和情绪。
通过调养五脏,可以达到平衡身体机能的目的。
⒋祛邪扶正:中医养生注重排除体内的邪气,增强人体的正气。
通过调整饮食、锻炼和调节生活习惯可以实现祛邪扶正的效果。
三、中医养生的方法与技巧⒈饮食调理:中医养生强调饮食的药膳搭配和季节性的食物选择。
根据个人体质和病症,选择适当的食材和制作方式,以保持身体的平衡。
⒉运动锻炼:中医养生推崇适度的运动锻炼,如太极拳、气功等。
适当的运动可以增强体质,活络经络,促进血液循环,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⒊心理调节:中医养生注重调节情绪,认为情绪的不平衡会影响身体的健康。
通过学会放松的方法、保持良好的心态来调节情绪状态,有助于维持身心的平衡。
⒋穴位按摩:中医养生借助穴位按摩来调节身体的气血流动和经络通畅。
通过按摩特定的穴位,可以帮助舒缓疲劳、缓解疼痛、促进新陈代谢等。
四、中医养生的注意事项⒈个体差异:中医养生注重个体差异,不同的人体质、疾病状况和环境需要采用不同的养生方法。
因此,选择适合自己的养生方式非常重要。
⒉动静结合:中医养生强调动静结合,既要进行适度的运动锻炼,又要保持充足的休息。
在工作和生活中合理安排时间,避免长时间的久坐或过度劳累。
⒊循序渐进:中医养生强调循序渐进,不可急躁和过度消耗自己的体力。
浅谈中医养生知识大学生论文范文现如今,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中医养生越来越成为热门话题。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医养生论文的范文,供大家参考。
中医养生论文篇1浅谈中医养生伦理【摘要】中医养生思想源远流长,自古有之,历经几千年的积淀,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养生方法,蕴含着丰富的伦理思想。
【关键词】中医;养生;伦理中医养生思想源远流长,自古有之,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医养生思想是在中华传统文化大背景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经历了传统文化的洗礼和熏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蕴含着丰富的伦理思想。
1中医养生的伦理意蕴1.1中医养生的内涵所谓“生”,是指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
养生一词,源出自《管子》,乃保养生命以达长寿之意。
养生就是根据生命的发展规律,讲求天人之和,注重四时之变,保持阴阳平衡,实现培养生机、健康精神、延年益寿的目的,从而将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达到“治未病”的境界。
养生是为了个人的健康和长寿,但健康和长寿从来就不单单是人体本身的问题,也不仅仅是每天摄入多少蛋白质这么简单的事情。
也就是说养生不能仅仅囿于人体生物模式之下,其与外在客观条件密不可分。
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养生理论就认识到了自然环境与健康长寿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如《吕氏春秋》中论述了水质与健康的关系:“轻水所多秃与瘿人,重水所多�与�人,甘水所多好与美人,辛水所多疽与痤人,苦水所多�与伛人。
”[1]《黄帝内经》则提出了地理环境与健康长寿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认为优美的环境、适宜的水土有利于人的健康和长寿。
中国先哲还认识到了健康长寿与先天遗传有着密切的关联:“先天强厚者多寿,先天薄弱者多夭。
”[2]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养生学作为极具生命活力的古老学科,注重客观因素在健康长寿中的作用并不是它的最大特点。
事实上,中国养生学所关注的重点完全是如何在已然的客观条件中去努力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通过节约、慎用生命的能量,以达到祛病延年的养生目的。
浅论古今养生之道古今养生之道一、什么是养生?“养生”一词源于春秋时庖丁解牛的典故; 当时梁国厨师庖丁给梁惠王讲解宰牛和分解牛的技术时,告诉梁惠王,说其它厨师的刀一般用到一年甚至一个月就得换,而他的刀用了十九年,宰杀了几千头牛,可由于保养的好,他的刀还跟新的一样锋利,梁惠王说;听了你的话我悟出了养生的道理。
那么养生保健的目的是什么呢?应该认为是健康和长寿,最好还能够容颜青春永驻。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最大的财富是健康,如同一排的数字 (1)代表健康的身体,0代表票子、房子、车子…………等等,如没有了1,后面的0再多也是没用的。
二、“养生热”的思考:养生已经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社会热门话题。
书店里也出现了大量的养生书籍,给大家提供了很多养生指导的具体方法。
眼下大众对养生的追求虽可理解,但由于其盲目性,往往投入大量的金钱和精力却弄巧成拙、无病添病,因此,不得不谈。
《吕氏春秋》中有云:“知生也者,不以害生,是谓养生。
”这句话的意思更简单的理解就是:首先要做到不杀生,即不要对自己下黑手,更不要对他人下黑手。
如此你就是养生了,可是当前有不少人在对自己下黑手。
比如有的人说自己如何如何忙,经常连续几天不睡觉,然后问如何养生,真是无言以对,他都对自己痛下杀手了,还谈什么养生呢?更何况养生保健包括方方面面,四季养生、十二时辰养生、运动养生、饮食养生等,最重要是要端正好自己的心态,对生活有激情、乐观向上,能宁静、宽容。
三、浅谈“补”养生。
中医有这样一句话:“损有余而补不足。
”什么是补?我们可以理解为是补身体所缺,人体存在有病而补和无病而补。
但无论是何种补法,均应该遵循“损有余而补不足”的原则。
“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阳有余而阴不足,则当损阳而补阴;阴有余而阳不足,则当损阴而补阳。
”这是要义。
而判断阳有余还是阴有余,当如何损有余而补不足,则必须请教大夫,不要肓目跟随,不要自己乱补。
着重论述一下进补的几个注意事项:1.不能不虚进补。
浅谈对中医养生的认识浅谈对中医养生的认识为了追求健康与长寿,中医养生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中医养生强调个体的整体平衡和调节,通过遵循自然规律和个体差异,维持身体健康、延缓衰老以及预防疾病的发生。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中医养生的认识。
一、中医养生的理论基础1·中医的整体观念:中医养生注重将人体视为一个整体系统,强调人体各器官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对整体健康的影响。
2·阴阳平衡理论:中医强调阴阳的平衡与调节,认为健康与疾病的发生取决于阴阳的相对失衡。
3·气血理论:中医认为气血是人体内养生的重要基础,气血的充足与流通对于维持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医养生的具体方法1·饮食养生:中医饮食养生注重食物的五味调和、色香味俱佳,理论依据包括五行、阴阳、脏腑等概念。
2·身体活动养生:中医注重通过适当的体育锻炼、太极拳、气功等方式,保持身体的灵活性和协调性。
3·睡眠养生:中医养生认为睡眠对于身体的恢复和调节十分重要,强调保持规律健康的睡眠习惯。
4·情绪调节养生:中医养生认为情绪的平衡对于身体的健康十分重要,因此注重积极的情绪调节和压力缓解。
5·中草药养生:中医草药的应用在中医养生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合理使用中草药来辅助调理身体的各个方面。
三、中医养生的现代研究及应用1·中医药现代化:近年来,中医药在现代科技的推动下得到了更为广泛的研究和应用,许多传统的中草药和疗法被发现具有抗炎、抗氧化等现代医学所看重的特性。
2·中医养生在疾病预防中的应用:中医养生的方法也被广泛运用于疾病的预防,如通过调节饮食、生活习惯等来降低心血管疾病和慢性病的风险。
3·中医养生在心理健康中的应用:近年来,中医养生也被应用于心理健康领域,通过中医认知行为疗法来缓解治疗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健康问题。
附件:本文档的附件包括相关的中医养生资料和研究论文,以供进一步参考。
浅谈《黄帝内经》养生思想及方法【摘要】中医是中华民族的四大国粹之一,博大精深,有着丰厚的历史底蕴。
中医养生是祖国医学的瑰宝,重在强调未病先防,养生的目的就是“治未病”,通过养生从而达到预防疾病的发生。
《黄帝内经》是中医养生理论的经典,强调疾病的发生由感受邪气、七情内伤、饮食不节等病因引起,这些致病因素影响机体阴阳平衡失调,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黄帝内经》养生篇中提出了效法于自然阴阳的变化、饮食起居有节等养生法则,倡导人类通过调节四时阴阳变化而调养形神,调畅情志,从而达到人体阴平阳秘,形神统一,人体就能健康而不受病邪入侵以达到养生的目的。
【关键词】黄帝内经;治未病;中医养生引言: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越来越关注自身的健康,也逐渐地认识到养生的重要性。
《黄帝内经》是中医养生的起源与精髓,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阐述中医养生的目的就是防止疾病的发生,强调“治未病”的重要思想,是中医学几千年来养生的精髓所在[1]。
人们可以通过运动、调节饮食,调节情志等方法来增强自身正气,使邪气不能入侵,保持身心健康,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最终到达“度百岁乃去”的养生目的。
《黄帝内经》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天人合一”是其重要指导思想,效法于自然界的阴阳变化是其重要的养生原则。
1《黄帝内经》养生思想1.1治未病“治未病”是中医学的重要防治原则,其内容包括“未病先预防”和“已病防传变”两个方面,在指导防治疾病、养生保健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黄帝内经·百病始生》中认为疾病的发生是人体内部的正气和外部邪气共同作用的结果,正气充足则邪气无由以入,强调了保护正气和治未病的重要性。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写道:“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反映了以预防为主的的医学思想[2]。
在未病先防方面,《金匮要略》曰:“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人们可以通过日常的活动,调节饮食起居,保持心情舒畅,就能保持人体正气充盛,脏腑功能正常,气血充足,病邪不能入侵,人体阴阳就能保持平衡,预防疾病的发生。
浅谈中医生命观与养生观中国文化的生命观是强调万物均由自然产生,生命有生死,但有延续,其生命观是“火尽薪传、生生不息”,所以在《黄帝内经》中提出“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规律。
在此理论下,《黄帝内经》中认为健康就是人体的内环境、人体与社会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为此,中医提出了“治未病”的养生观,《黄帝内经》将养生置于《素问》之首,在《宝命全形论》等篇中进一步将养生升化为“善待生命”的价值需要,也就是中医学生命观和养生观中的一个重要思想——尊重和珍惜生命的“贵生”思想。
孙思邈提出“人命至重,贵比千金”。
中医“治未病”的思想首见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这一思想演变成了中医养生思想的特色与优势。
柳长华教授认为在这一养生观的指导下,《黄帝内经》养生的基本观点为恬淡虚无、四时调摄等。
当今社会中医养生渐成流行时尚。
但多为各种养生之术的操作,而对养生思想却未能重视,我们只有追求道和术的统一,才能发挥各种养生之术的最大效应。
因此,只有在明白贵生的基础上,才能真正领悟养生真谛。
中医养生观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延年益寿,延长生命的量,也就是寿限;二是提升生命的质,就是质量,追求身心健康。
生命的量就是我们要尽可能达到天赋的寿命,即中医所讲的天年。
而生命的质表现在身体上:首先要身全,也就是身体器官的健全,当今西医占主流医学情况下,大部分器官均可切除。
但只有在事急病危的时候,不得不为之。
究其根源在于人们不知预防,不知养生,最终只好降低生活品质,让身体抱残守缺,以求尽量延长生命的存活时间。
其次要体健,仅有身全还不够,必须具备健全的功能,否则脏器就会徒有其具而未尽其用,中医称为痿和痹。
第三需追求身无病痛之苦。
除了身全体健,还要脏腑和顺协调。
很多人活得很痛苦,但是却未发现实质性的脏腑疾病,其实就是脏腑之间的和顺协调的关系出了问题。
就像一个团队,每个成员均很优秀,但工作中总会出问题,原因就在于成员之间的关系配合出了问题。
康络益生堂浅谈中医养生观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
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预防疾病,治未病,康络益生堂的梅花磁针灸尚有此功效。
中医理论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黄帝内经》。
中医养生来自古代精华医学,当代中医水平有所下降而水平较高的当属康络益生堂,不过古代中医值得后人继续开发和研究。
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
总之,养生就是保养生命的意思。
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对人体进行科学调养,保持生命健康活力。
这和康络益生堂的行医之道,有异曲同工之妙。
《黄帝内经》荟萃先秦诸子百家养生之道,从医学角度探讨养生与长寿,创造了不少养生理论和方法。
第一为自然观,“天人合一”。
人体要顺应自然规律,才能维持正常生命活动。
这就是当下中医养生的秘决所在。
“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苟疾不起,是谓得道。
”根据四时不同,采用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以及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方法,即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生,取得人与自然的整体统一,康络益生堂是集科教研与技术推广于一体的中医养生研究机构,也是顺应人类对健康养生需求的大趋势而生的朝阳企业。
第二防治观,“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扰温饱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提出了未病先防的预防思想。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外避六淫之邪,内免精神刺激,情志变动,达到未病先防。
康络点穴综合技术,独辟蹊径,深挖疾病的真正病因,通过手法点压特定穴位,药物艾灸,纯中药贴剂敷贴,打通结节,疏通经络,解除病痛的同时,着力恢复和增强人体自身的抗病与免疫能力,以绿色环保的物理康复养生疗法,起到无病防病、有病康复疾病的效果。
该技术对于各种骨关节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总之,中医养生的特点是强调个体行为,所采用的方法应因人之不同采用不同的养生方法。
浅谈对中医保健的感想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对生活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
人们现在不仅要吃得饱吃得好,更重要的是要吃得健康。
近些年来受媒体的宣传的影响,大家对健康的概念有了新的认识:真正的健康并不仅是身体健康,而且也包括心理健康以及与社会环境相适应,是指人们在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生活上处于一种完全良好的状态。
如今中医保健、食物养生、养生预防等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
很庆幸学校给我们安排了中医保健这门课,虽然课时不多,一周就两节课,但是中医保健这门课让我学到了很多以前从不知道的但对我们却非常有用的东西,也让我对中医养生保健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
中医保健也可以叫做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养生就是保养生命的意思。
传统中医养生是指通过怡养心神,调摄情志、调剂生活等方法,从而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
中医养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养生是以培养生机、预防疾病、争取健康长寿为目的的。
中医养生有食养、药养、针灸、按摩、气功等丰富多样的养生技术。
古人认为养生之法莫如养性,养性之法莫如养精;精充可以化气,气盛可以全神;神全则阴阳平和,脏腑协调,气血畅达,从而保证身体的健康和强壮。
所以中医学把精、气、神的保养看作人体养生之根本,是维持人体整个生命活动的三大要素。
早在两三千年前,《周易》、《黄帝内经》、《老子》里面就谈到过这些问题。
中医的养生观包括天人合一、阴阳平衡、身心合一三大法宝。
中国传统养生强调人与自然界的关系,认为人应顺应自然环境、四时气候的变化,主动调整自我,保持与自然界的平衡以避免外邪的入侵。
《周易》云“一阴一阳之谓道”:“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
《老子》中所说的“道法自然”就是中医养生的基本要求。
中医保健所追求的境界就是平衡。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以致中和。
寒就要让热,热就要寒,结就要散,逸就要劳,劳就要逸。
浅谈养生须先养德摘要:养生是现今人们普遍追求的目标,文章以古论今,阐述了养生与养德的关系.养生重在养德,养德可以养生,要做到养生与养德的有机统一,才能真正达到养生的目的,生命才有意义。
关键词:养生;养德;修养;关系养生,是时下人们谈论较多的热门话题,是当今国人普遍的追求.养德,即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也是对人们提出的要求。
养生要先养德,做到两者的统一,方是上策和首选。
XX一、养生与养德古已有之重温古贤在养生与养德方面的教诲与,在今天不无意义。
德与寿的关系,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就提出“德润身",“大德必得其寿”,“仁者寿”,“修以道,修道以仁”等观点。
意思是说,有些人他们的实际寿命也许并不很长,但他们的业绩和英名却可以传之久远,其寿可以说超过常人。
XX 老子主张“少私念,去贪心”,认为“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一个在物质享受上贪心不足的人,必然会得陇望蜀,想入非非,甚至损人利已,损公肥私,自已也会终日神不守舍,因心理负担过重而损害健康。
孟子提出了“爱生而不苟生”的积极养生观,把仁义看得高于生命,认为必要时应该“舍生取义”。
他的“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千百年来成为仁人志士的养德。
他还倡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尊老爱幼风尚。
他认为良好的道德修养与练一样,有益于健康,每一个人都应“善养浩然之气”。
汉代董仲舒指出“养心靠义",高尚的道德、情操可使人心情常保愉悦,常存。
“夫人有义者,虽贫能自乐;而大无义者,虽富莫能自存".“故仁人之多寿者,外无贪而内清静,心**而不失中正,取天在之美以养其身”。
活了101岁的唐代药圣孙思邈也说:“德行不高,纵服玉液金丹未能**"。
在《千金要方》中也写道:“性既自善,内外百病悉不自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性之在经也"。
明代的《寿世保元》称:“积善有功,常存阴德,可以延年"。
浅谈养生观
现今,是一个生活日益富裕,人们愈来愈注重保健养生的年代,人们已不满足于简单的温饱,而是在此基础上,如何生活的更健康,更长寿,而在养生调补,防病疗疾等方面,中医在几千年的医疗保健的实践中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并有凡膳皆药,寓医于食的理论。
做为现代医学之父的希波克拉底也指出:“我们应该以食物为药,饮食就是你首选的医疗方式”。
在生活中,不少人都将养生之道等同于养生之术,其实不然。
中医将养生的理论称为“养生之道”,而将养生的方法称为“养生之术”。
养生之道,基本概括了几千年来医药、饮食、宗教、民俗、武术等文化方面的养生理论。
其内容不外以下四点:
一、顺其自然: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强调在养生的过程中,既不可违背自然规律,同时也要重视人与社会的统一协调性。
正如《内经》主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
二、形神兼养:在养生过程中既要注重形体养护,更要重视精神心理方面的调摄,正所谓“形神兼养”、“守神全形”和“保形全神”。
三、动静结合:现代医学主张“生命在于运动”,中医也主张“动则生阳”,但也主张“动中取静”、“不妄作劳”。
四、审因施养:养生不拘一法、一式,应形、神、动、静、食、药……多种途径、多种方式进行养生活动。
此外,也要因人、因地、因时之不同用不同的养生方法,正所谓“审因施养”和“辨证施养”。
而“养生之术”则是要求在养生之道的指导下,方能实施。
其内容囊括了以下七方面:
(1)神养:包括精神心理调养、情趣爱好调养和道德品质调养等方面。
多涉及了中医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内容。
(2)行为养:包括衣、食、住、行和性生活等生活起居行为调养。
(3)气养:主要为医用健身气功的“内养功”。
多涉及了中医文化、宗教文化和武术文化内容。
(4)形养:主要包括形体锻炼及健身活动。
多融合了医学文化和武术文化内容。
(5)食养:为中医养生之术的主要内容之一,其应用范围较广,适应人群也较多。
主要内容为养生食品的选配调制与应用,以及饮食方法与节制等。
内容包括了医、药、食、茶、酒以及民俗等文化。
(6)药养:主要内容为养生药剂的选配调制。
其制剂多为纯天然食性植物药;其制法也多为粗加工调剂;其剂型也多与食品相融合。
因此,中医常有“药膳”之说。
(7)术养:是以上养生之术以外的一种非食非药的养生方法,即利用按摩、推拿、针灸、沐浴、熨烫、磁吸、器物刺激等疗法进行养生。
主要涉及医药文化。
古往中外养生之说颇多,我觉得养生须真正做到以下四点:
1、心态要平衡。
养生之道养心为上,“一生淡泊养心机”乃养生之最高境界。
心要静。
凡事不可虚浮,遇事不可烦躁,处事得之淡然,不因实现某个目标或获得某种利益而忘乎所以,骄傲自满;失之坦然,不因未实现某个目标或获得某种利益而灰心丧气,耿耿于怀;争其必然,凡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目标或获得的利益,要积极奋进,勇于争取;顺其自然,说话做事要符合客观规律,符合科学发
展观。
生活中要有知足常乐的心态,别人骑马我骑驴,回头看后面还有一串挑担汉。
心要宽。
常言道心宽体胖,对人处事豁达大度,不斤斤计较,不鸡肠小肚,不固执己见,象给弥勒佛的对联那样: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慈颜常笑笑世上可笑之人。
宽以待人,严于律己,谈笑之间泯仇怨。
2、起居要规律。
古人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乃日常起居的基本要求。
尤其是都市人呼吸着被污染的空气,吃着有毒的食品,过着工作紧张、人际关系复杂、缺少锻炼、应酬过多、饮酒熬夜的不良生活,长期处于高压、紧张、焦虑情绪之中,五脏六腑难免不出问题,这都是不良生活习惯导致的疾病。
长期昼伏夜出或不分昼夜的劳作、玩乐都是养生之大忌。
一般来说应养成早上按时起床,中午稍事小憩,晚上按时睡觉的习惯。
尽量避免春困夏烦秋燥冬懒,尤其是秋冬两季,既不要贪睡恋窝以免整天没精神,也不要过早起床晨练吸入雾气中的有害物。
小憩养神最好要卧床,伏案或座卧沙发皆对颈椎、腰椎不利。
晚上不要熬夜,尤其是老年人更不能熬夜,一般晚上10时许应上床休息。
文武之道,有张有弛。
不会休息的人就不会工作。
把握好休养生息,才能保住精气神,也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3、膳食要合理。
《黄帝内经》养生经言:饮食有节,起居有度,不妄劳作,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年,度百岁乃去。
能吃能喝不足以说明健康,会吃会喝才能保证健康。
吃什么,怎样吃,吃多少,何时吃是有讲究的。
在人生过程中,不可能象营养学专家要求的那样安排膳食,但也不可择食挑食或暴饮暴食。
要坚持三个一点的原则,即好吃的少吃一点,不好吃的也吃一点,端上桌的都尝一点。
好吃的吃多了伤脾胃,下次就不想吃了;自然界的东西讲究相生相克,长期偏好某些食物或吃法都不利于健康。
要坚持早餐吃饱,补充夜间的消耗,奠定全天劳作的基础,切不可不吃早餐;午餐吃好,补充营养,为午后劳作和夜间少餐提供保证;晚餐吃少,减轻肠胃负荷,避免营养过剩。
饮酒少则提神,多则伤身,以不醉为妙。
饮料以自制豆浆、果蔬沙拉、安全牛奶、清茶等为好,五谷杂粮有利健康,慎饮其他饮料及营养保健品,身体不适能通过自身免疫或调节治愈时最好不吃药。
4、运动要适量。
养生的最大误区是身体健康时不锻炼,老了或身体出现问题时才锻炼,避免人们常说的年轻时拼命挣钱,老时拿钱养命。
锻炼要持之以恒,运动要符合科学。
总之,养生的特点就是要强调在养生之道和养生之术基础上的“因人施养”,在群体中并不强求统一性。
例如,甲需要重点形体养护;乙需要着重调理饮食;而丙则需要着重调摄精神等,如果我们对甲乙丙三人不分青红皂白,一律要求他们加强形体锻炼或一律改变某种饮食结构,或一律静坐练习气功就不一定符合每个人的养生需要了。
现在很多人都谈养生,如何养生呢,谈一下自己的看法,首先要明确养生的目的,人之生存,总有生死,养生并不是怕死,是要一个健康的生命,自然有了健康的生命,也会长寿。
讲究养生的,大多是老年人,年轻人正在拼搏,还顾不上这些,当然养生并不是只老年人的事,年轻人也很重要,年轻人不惜力气,超负荷的工作,到老了落下一身病,这就不是养生。
当然养生并不是不干活,不工作,是要劳逸结合。
年轻人也好,老年人也好都要讲究养生。
年轻人有了健康的身体才能更好的工作,老年人有了健康的身体也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也不会给家人增加负担。
所以不管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都应该讲究养生,做到以下五点:
1.养生先养心。
养心就是要心胸宽阔,遇事不怒,想得开,放得下,始终保持心情的平和。
对人与事,不要斤斤计较,要对他人多着想。
过喜伤心,过怒伤肝,忧伤脾,悲伤肺,惊恐伤肾,要保持正常的七情。
养心要心静自然,自己达不到的事情,不要去想它,不要妄想,不要过分的追求,要知足者常乐。
当然不是不要追求的目标,而是有目标努了力就可以了,胜不骄,败不燥。
比如你总想比人家过的好,过不好也不能去上吊。
能人背后有能人,追求过高了,一辈子也达不到。
养心要勤用脑。
养心不是什么也不想,脑子不用就痴呆了,要不断学习,不断接受新事物,当然用脑过度也不是养生。
2.养生要养体。
养体重要的是一个动字,动字包括劳动和运动,任何劳动和运动,只要不是过力的,对身体健康都是有益的,这就要求人们要勤于动,不要懒,动则促进气血周流,懒则气血流通缓慢。
体育锻炼是一种锻炼,劳动也是一种锻炼,但不能过力,过力了就会积劳成疾。
当然体育锻炼过力了对身体也会有害的。
人体不断的活动,保证气血的运行畅通周流,才会有健康的身体。
3.养生要合理饮食,保证身体的需求。
人体需要各种物质,不能偏食,不能过饱过饥,人缺少了哪方面的营养对身体也不利,过多供给了营养,造成了体内某物质的堆积对身体也不利。
所以饮食要全面适当。
4.养生要维护身体的健康。
人的身体就象机器一样,要不断的维护和保养,要预防疾病和治疗疾病,有了毛病就要修修,先是预防为主,一旦有了疾病就要抓紧治疗,只有去除了疾病,才能保证身体的健康。
5.养生要注重养脾胃和肾。
肾是先天之本,脾胃是后天之源。
肾藏精生髓,是人体生命的精华,肾衰退了,人体就要衰老,脾胃运化是供给人体生命需要的源泉,所以要注意保养脾胃和肾。
几千年来,我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医学,利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紧密联系的简单道理,为人类健康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传统中医学所提出的“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思想,不但反映出人体内部既对立又统一的整体观,也反映出人体生理活动的规律性,说明疾病的发生、部位、性质、演变的机能,并且始终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
特别在指导养生、调摄方面更有其独到之处,只是没有被人们充分认识与发掘利用而已。
实践说明,祖国医学中宝贵的四季养生法是有科学道理的,如能掌握好,对人们的健康长寿必定大有益处。
营养与健康课已落下帷幕,我坚定了学习养生之道的决心,希望可以把自己和家人调养好,并尽我所能,将养生之道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