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操作系统引论汇总
- 格式:ppt
- 大小:725.50 KB
- 文档页数:116
第一章操作系统引论●什么是操作系统?操作系统:是控制和管理计算机系统内各种硬件和软件资源、有效地组织多道程序运行的系统软件(或程序集合),是用户与计算机之间的接口。
1)OS是什么:是系统软件(一整套程序组成,如UNIX由上千个模块组成)2)管什么:控制和管理系统资源(记录和调度)●操作系统的主要功能?操作系统的功能:存储器管理、处理机管理、设备管理、文件管理、用户接口管理1.存储器管理:内存分配,地址映射,内存保护和内存扩充2.处理机管理:作业和进程调度,进程控制和进程通信3.设备管理:缓冲区管理,设备分配,设备驱动和设备无关性4.文件管理:文件存储空间的管理,文件操作的一般管理,目录管理,文件的读写管理和存取控制5.用户接口:命令界面,程序界面,图形界面●操作系统的地位操作系统是裸机之上的第一层软件,是建立其他所有软件的基础。
它是整个系统的控制管理中心,既管硬件,又管软件,它为其它软件提供运行环境。
●操作系统的发展历程1.最初是手工操作阶段,需要人工干预,有严重的缺点,此时尚未形成操作系统2.早期批处理分为联机和脱机两类,其主要区别在与I/O是否受主机控制3.多道批处理系统中允许多道程序并发执行,与单道批处理系统相比有质的飞跃●操作系统的基本特征?操作系统基本特征:并发,共享和异步性。
1. 并发:并发性是指两个或多个活动在同一给定的时间间隔中进行。
2. 共享:共享是指计算机系统中的资源被多个任务所共用。
3. .异步性:每个程序什么时候执行,向前推进速度快慢,是由执行的现场所决定。
但同一程序在相同的初始数据下,无论何时运行都应获得同样的结果。
●操作系统的主要类型?多道批处理系统、分时系统、实时系统、个人机系统、网络系统和分布式系统1.多道批处理系统1)批处理系统的特点:多道、成批2)批处理系统的优点:资源利用率高、系统吞吐量大3)批处理系统的缺点:等待时间长、没有交互能力2.分时系统1)分时:指若干并发程序对CPU时间的共享。
第一章操作系统引论1.1操作系统的目标和作用1.1.1操作系统的目标1.1.2操作系统的作用1.1.3推动操作系统发展的主要动力1.1操作系统的目标和作用1.1.1操作系统的目标1.1.2操作系统的作用1.1.3推动操作系统发展的主要动力1.1.1操作系统的目标1.1.2操作系统的作用1.1.3推动操作系统发展的主要动力1.2操作系统的发展过程1.2.1无操作系统的计算机系统1.2.2单道批处理系统1.2.3多道批处理系统1.2.4分时系统1.2.5实时系统1.2.6微机操作系统的发展1.2操作系统的发展过程1.2.1无操作系统的计算机系统1.2.2单道批处理系统1.2.3多道批处理系统1.2.4分时系统1.2.5实时系统1.2.6微机操作系统的发展1.2操作系统的发展过程1.2.1无操作系统的计算机系统1.2.2单道批处理系统1.2.3多道批处理系统1.2.4分时系统1.2.5实时系统1.2.6微机操作系统的发展1.2操作系统的发展过程1.2.1无操作系统的计算机系统1.2.2单道批处理系统1.2.3多道批处理系统1.2.4分时系统1.2.5实时系统1.2.6微机操作系统的发展1.2操作系统的发展过程1.2.1无操作系统的计算机系统1.2.2单道批处理系统1.2.3多道批处理系统1.2.4分时系统1.2.5实时系统1.2.6微机操作系统的发展1.2操作系统的发展过程1.2.1无操作系统的计算机系统1.2.2单道批处理系统1.2.3多道批处理系统1.2.4分时系统1.2.5实时系统1.2.6微机操作系统的发展1.3操作系统的基本特性1.3.1并发性1.3.2共享性1.3.3虚拟技术1.3.4异步性进程管理1.3操作系统的基本特性1.3.1并发性1.3.2共享性1.3.3虚拟技术1.3.4异步性1.3操作系统的基本特性1.3.1并发性1.3.2共享性1.3.3虚拟技术1.3.4异步性1.3操作系统的基本特性1.3.1并发性1.3.2共享性1.3.3虚拟技术1.3.4异步性1.4操作系统的主要功能1.4.1处理机管理功能1.4.2存储器管理功能1.4.3设备管理功能1.4.4文件管理功能1.4.5操作系统与用户之间的接口1.4操作系统的主要功能1.4.1处理机管理功能1.4.2存储器管理功能1.4.3设备管理功能1.4.4文件管理功能1.4.5操作系统与用户之间的接口1.4操作系统的主要功能1.4.1处理机管理功能1.4.2存储器管理功能1.4.3设备管理功能1.4.4文件管理功能1.4.5操作系统与用户之间的接口1.4操作系统的主要功能1.4.1处理机管理功能1.4.2存储器管理功能1.4.3设备管理功能1.4.4文件管理功能1.4.5操作系统与用户之间的接口1.4操作系统的主要功能1.4.1处理机管理功能1.4.2存储器管理功能1.4.3设备管理功能1.4.4文件管理功能1.4.5操作系统与用户之间的接口1.5OS结构设计1.5.1传统的操作系统结构1.5.2客户/服务器模式1.5.3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1.5.4微内核OS结构1.5OS结构设计1.5.1传统的操作系统结构1.5.2客户/服务器模式1.5.3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1.5.4微内核OS结构1.5OS结构设计1.5.1传统的操作系统结构1.5.2客户/服务器模式1.5.3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1.5.4微内核OS结构1.5OS结构设计1.5.1传统的操作系统结构1.5.2客户/服务器模式1.5.3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1.5.4微内核OS结构为此,系统应设置相应的数据结构,用于记录文件存储空间的使用情况,以供分配存储空间时参考;系统还应具有对存储空间进行分配和回收的功能。
第一章操作系统引论一、什么是操作系统操作系统是控制和管理计算机系统内各种硬件和软件资源、有效地组织多道程序运行的系统软件(或程序集合),是用户与计算机之间的接口。
解释:资源的概念被计算机系统工作时所引用的一切客体都称为资源。
这里所说的客体可能是处理机、设备、内存、外存等硬件,也可能是程序、数据、信息等软件。
为了资源可以被引用,资源都有名字。
控制资源的使用,有两条资源管理命令:申请资源和释放资源。
我们约定:申请命令在程序使用资源前发出,如果所申请的资源可以使用,则程序可立即得到该资源的使用权,称为程序占有该资源或把这个资源分配给申请它的程序。
释放命令在程序使用资源后发出,表示程序放弃对于资源的使用权,称为程序释放该资源或把这个资源由占有它的程序处收回。
操作系统需要管理的资源一般多是下面三种类型:单一资源--由一个资源实体组成的资源。
如一台打字机、一台处理机等。
根据单一资源被占用的情况,分为“空闲”和“工作”两个状态。
有限资源--由若干个相同的单一资源组成的资源集合。
它的使用限制与集合中元素的个数有关,它可以被多次占用,也可以被不同的程序同时占用。
如内存是由多个单一资源即单元构成的,是有限资源。
无穷资源--由无限多个相同单一资源组成的资源集合。
如果有限资源中的元素个数多到充分够用,可以看作由无穷多个单一资源所组成。
如当内存的容量无限大时,可以看成是无穷资源。
二、操作系统的主要功能操作系统主要有五大功能:存储器管理��内存分配、地址映射、内存保护和内存扩充。
处理机管理��作业和进程调度、进程控制和进程通信。
设备管理��缓冲区管理、设备分配、设备驱动和设备无关性。
文件管理��文件存储空间的管理、文件操作的一般管理、目录管理、文件的读写管理和存取控制。
用户界面管理��命令界面、程序界面和图形界面。
第一章第一章 操作系统引论操作系统引论1.1 1.1 操作系统的目标和作用操作系统的目标和作用操作系统的目标和作用1.2 1.2 操作系统的发展过程操作系统的发展过程操作系统的发展过程1.3 1.3 操作系统的基本特性操作系统的基本特性操作系统的基本特性1.4 1.4 操作系统的主要功能操作系统的主要功能操作系统的主要功能 1.5 1.5 操作系统的结构设计操作系统的结构设计操作系统的结构设计计算机系统由硬件和软件组成,操作系统(OS,Operating OS,Operating SystemSystem )是配置在计算机硬件上的第一层系统软件;其它系统软件、应用软件都依赖于OS 。
1.1 操作系统的目标和作用1.1.1 操作系统的目标目前存在着多种类型的OS ,不同类型的OS ,其目标各有所侧重。
通常在计算机硬件上配置的OS ,其目标有以下几点:1.1.有效性(早期):提高系统资源利用率;提高系统吞吐量;2.2.方便性(近年来):用户->OS->计算机硬件3.3.可扩充性:便于增加和修改功能和模块4.4.开放性:遵循世界标准规范;遵循OSI 标准注意:有效性和方便性是开发OS 时最重要的目标计算机系统上配置OS 的目标与计算机系统的规模(大中型机和小型机)和应用环境(查询系统,实时工业控制和武器控制)有关。
1.1.2 操作系统的作用1.OS作为用户与计算机硬件系统之间的接口OS作为一个系统软件,处于用户与计算机硬件系统之间,用户通过OS来使用计算机系统。
或者说,用户在OS帮助下,能够方便、快捷、安全、可靠地操纵计算机硬件和运行自己的程序。
如图1-1,用户通过以下三种方式使用计算机:图1-1 OS作为接口的示意图用 户应用程序系统调用 命令 图标、窗口操作系统计算机硬件(1) 命令方式:由OS提供了一组命令,用户可通过键盘输入有关命令,来直接操纵计算机。
(2) 系统调用方式:OS提供了一组系统调用,用户可在应用程序中通过相应的系统调用来操纵计算机。
第一章操作系统引论在我们日常使用电脑、手机等电子设备时,操作系统就像是一个默默工作的幕后英雄,为我们的各种操作提供了稳定、高效的支持。
但你是否真正了解它是什么,又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操作系统,简单来说,是管理计算机硬件与软件资源的程序,是计算机系统的内核与基石。
它就像是一个大管家,负责协调和分配计算机的各种资源,让计算机的各个部件能够有条不紊地协同工作,以满足用户的需求。
想象一下,如果计算机没有操作系统,那将会是怎样的混乱场景?每次我们要使用某个硬件设备,比如打印机,都需要自己去编写复杂的控制程序;每运行一个新的软件,都要从头开始了解计算机的硬件配置和底层工作原理。
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且效率极其低下。
而有了操作系统,这一切都变得简单和便捷。
操作系统的主要功能可以概括为几个方面。
首先是进程管理。
进程就像是计算机里的一个个任务,操作系统要负责合理地安排这些任务的执行顺序和时间,确保它们能够高效地运行,不会出现互相冲突或者抢占资源的情况。
比如,当你同时打开多个程序时,操作系统会根据它们的优先级和资源需求,合理地分配 CPU 时间,让每个程序都能得到及时的处理。
其次是内存管理。
内存是计算机存储数据和程序的地方,操作系统要确保内存的合理分配和使用,防止某个程序占用过多的内存导致其他程序无法正常运行。
它就像一个精明的仓库管理员,知道如何把有限的内存空间分配给不同的需求,并且在程序不再需要时及时回收内存,以便给其他程序使用。
然后是文件管理。
我们在计算机中存储的各种文档、图片、视频等都以文件的形式存在,操作系统要负责对这些文件进行组织、存储和检索。
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清晰的文件目录结构,让我们能够方便地找到和操作自己需要的文件。
还有设备管理。
计算机连接着各种各样的外部设备,如键盘、鼠标、显示器、打印机等,操作系统要负责管理这些设备的驱动程序,确保它们能够正常工作,并且在多个设备同时请求服务时进行协调。
操作系统还提供了用户接口,让我们能够与计算机进行交互。
1.1计算机硬件结构一.计算机系统是由硬件和软件组成的。
软件裹在硬件之上。
二.硬件是软件建立与活动的基础,而软件是对硬件进行管理和功能扩成功。
三.现代计算机体系结构基本上乃沿用V on Neumann(冯·诺依曼)体系结构四.计算机系统是由CPU,内存和若干I/O设备组成。
它们经由系统总线连接在一起,实现彼此通信。
五.是由五大功能不减组成,即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
六.运算器和控制器集成在一片或几片大规模或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中,称为中央处理器。
(CPU)1.1.1 处理器七.CP工作的基本周期是:提取指令,译码分析,执行指令。
八.一般系统都提供核心态和用户态两种处理器执行状态。
1.1.2存储器一.存储器分类(按照速度、容量和成本划分)1ns 寄存器典型容量<1KB CPU内部寄存器,其速度与CPU一样快,存取没有延迟,成本高,容量小,通常都<1KB 2ns 高速缓存(Cache)2MB大多数由硬件控制,速度快,成本高,容量较小,一般<2MB10ns 内存(RAM,随机存取存储器)512~2GB 是存储器系统的主力,RAM中存放的信息是易变的,当机器电源被关闭后,内存中的信息就全部丢失了。
10ms 磁盘(硬盘,辅助存储器,辅存,外存)120~250GB 外存上可以永久保留书籍,容量特别大,由于是机械装置,外存上的数据的存取速度低于存取速度。
100s 磁带20~100GB 它记录额数据可以持久保存,存取速度很慢,主要用途是文件系统的后背。
其他存储器–软盘、光盘(CD-ROM)U盘等。
1.1.3 I/O设备一.简单来说I/O设备就是输入装置(键盘,鼠标等。
)二.它通常由控制器和设备本身两部分组成。
三.控制器是I/O设备的电子部分,它细条和控制一台或多台I/O设备的操作,视线设备操作与整个系统操作的同步。
四.设备的种类很多,因而设备控制器的类别就很多,这就需要不同的软件来控制它们。
第一章操作系统引论1.1 操作系统的目标和作用1.1.1.操作系统的目标目前存在着多种类型的OS,不同类型的OS,其目标各有所侧重。
通常在计算机硬件上配置的OS,其目标有以下几点:(1)方便性(2)有效性(3)可扩充性(4)开放性1.1.2.操作系统的作用(1)OS作为用户与计算机硬件系统之间的接口(2)OS作为计算机系统资源的管理者(3)OS实现了对计算机资源的抽象1.1.3.推动操作系统发展的主要动力(1)不断提高计算机系统资源的利用率(2)方便用户(3)器件的不断更新换代(4)计算机体系结构的不断发展(5)不断提出新的应用需求1.2 操作系统的发展过程1.2.1.未配置操作系统的计算机系统(1)人工操作方式早期的操作方式是由程序员将事先已穿孔的纸带(或卡片),装入纸带输入机(或卡片输入机),再启动它们将纸带(或卡片)上的程序和数据输入计算机,然后启动计算机运行。
仅当程序运行完毕并取走计算结果后,才允许下一个用户上机。
人工操作方式的缺点:(1)用户独占全机即一台计算机的全部资源由上机用户所独占;(2)CPU等待人工操作当用户进行装带(卡)、卸带(卡)等人工操作时,CPU及内存等资源是空闲的。
可见,人工操作方式严重降低了计算机资源的利用率,此即所谓的人机矛盾。
(2)脱机输入/输出方式利用脱机输入/输出技术,事先将装有用户程序和数据的纸带,装入纸带输入机,在一台外围机的控制下,把纸带(卡片)上的数据(程序)输入到磁带上。
当CPU需要这些程序和数据时,再从磁带上高速地调入内存。
类似地,当CPU需要输出时,可先由CPU把数据直接从内存高速地送到磁带上,然后再在另一台外围机的控制下,将磁带上的结果通过相应的输出设备输出。
脱机输入/输出方式的优点:(1)减少了CPU 的空闲时间装带、卸带,以及将数据从低速I/O 设备,送到高速磁带上(或反之)的操作,都是在脱机情况下由外围机完成的,并不占用主机时间,从而有效地减少了CPU 的空闲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