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梁实秋译本与辜正坤译本
- 格式:doc
- 大小:20.00 KB
- 文档页数:3
主位结构下莎士比亚《Sonnet 18》及其中译本分析作者:乔瑒来源:《智富时代》2018年第06期【摘要】本文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主位结构为依据,对比分析《Sonnet 18》及其三个中译本,研究其主位和主位推进模式,探索主位结构在诗歌英译汉中的应用。
【关键词】主位结构;《Sonnet 18》;中译本一、引言文学巨匠莎士比亚为世人留下了瑰丽的十四行诗。
其中,第十八首《Sonnet 18》堪称经典,深受中国读者喜爱,其中译本多达数十版。
系统功能语言中的主位结构有助于人们理解和分析语篇。
本文以《Sonnet 18》以及梁宗岱、梁实秋和辜正坤三位学者翻译的中译本为研究对象,从主位结构和主位推进模式入手展开对比分析,以期探索主位结构在诗歌英译汉中的应用。
二、主位结构一个小句,可被切分为主位和述位。
主位常位于句首,但不等同于主语,可以是位于句首的宾语、状语等。
述位是主位之外的其他成分。
主位所表达的信息多为已知信息,述位多表达新信息。
韩礼德将主位分为“单项主位”、“复项主位”和“句项主位”。
单项主位表现为名词词组、副词词组或介词短语等只包含概念成分的主位。
复项主位表现为语篇成分、人际成分和概念成分构成的多种语义成分。
其中,概念成分为必须,语篇成分和人际成出现一个即可,不一定同时出现。
句项主位是表现为小句的、只包含概念成分的主位。
因此,可以将句项主位视为单项主位。
(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李站子 164-166)常见的主位推进模式有四种:放射型、聚合型、阶梯型和交叉型。
放射型主位推进模式中,几个句子共享一个主位,述位各不相同。
聚合型主位推进模式中,几个句子共享一个述位,主位各不相同。
阶梯型主位推进模式中,一个句子的述位充当下一个句子中的主位。
交叉型主位推进模式中,相邻两个句子的主位和述位有交叉。
三、《Sonnet 18》及其中译本对比分析《Sonnet 18》共14行,为了方便后续分析,将全诗分为了10个小句。
细评辜正坤译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为纪念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而作Sonnet I by William Shakespeare:Comment on Prof. Gu’s Translation华中科技大学蒋坚霞内容提要:自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辜正坤译《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英汉对照本先后在海内外几大知名出版社一版再版多次印行,影响极大,被认为是坊间20多种莎翁十四行诗集中的最佳译本。
然而笔者看法截然相反。
本文以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一首为例,通过文本细读方式,客观而理性地指出辜译谬误多多,与原诗相去甚远。
笔者同时展示自己的译诗与辜译对照,请读者判断究竟应该怎样准确翻译莎士比亚十四行诗。
关键词: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诗歌鉴赏翻译评论作者简介:蒋坚霞,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主要从事莎士比亚与英语诗歌翻译研究。
Title: Sonnet I by William Shakespeare: Comment on Prof. Gu’s Translation Abstract:Prof. Gu Zhengkun’s Chinese version of 154 Sonnets by William Shakespeare is flattered as the best one among all the published versions in China, but the author of this paper has the contrary view. Taking Sonnet I for example,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at there are various m istakes in Gu’s by close reading of both the original poem and Gu’s translation. Here the author offers his own translation and asks the readers to make an objectiv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two and judge which is better and which is worse.Key words:Shakespeare sonnets poetry aesthetics connoisseurship and translationAuthor: Jiang Jianxia is professor of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 Wuhan, China). His research interests are William Shakespeare and English poetry translation.Email: jiangjx29@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Shakespearea Sonnets)是世界诗歌百花园中一朵永不凋谢的奇葩,是真善美的高度统一,“以其优美的形式与高度的技巧,艺术地概括诗人所熟悉的世界;以其激动人、感染人的艺术魅力,引发人们的美感和美的理想,给人以美的情怀和美的享受”。
2021年第08期71文学研究从《莎士比亚全集》阐述梁实秋“信、顺”翻译观周浩洁引言:众所周知,中国有悠久的翻译历史,从开始有翻译活动开始,人们就形成了许许多多的翻译思想与翻译理论。
中古至今,我国有很多翻译家,我将在本论文中通过《莎士比亚全集》具体阐述梁实秋的翻译观。
“信”即“诚信”,是相对于原作者而言的,就是要尽最大努力再现原作的思想内容;“顺”即“通顺”是相对于译文而言的,旨在使读者能较为通顺地看懂译文,体现了对他人的关怀。
翻译作品要与当时的研究相结合。
梁实秋在他的《莎士比亚的版本》一文中,他也对各个时期的版本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与对比,摒弃了其他版本中不恰当的,没有深刻表露莎士比亚的词语,他也保留了莎士比亚原作的标点符号并且,把真实的莎士比亚还原给读者。
面对外国地名人名的翻译,他采用现代的英国读音进行音译的方法。
梁实秋先生选择作品的标准是判断作品是否属于经典作品,能够很容易地凸显作者的所思所想。
梁实秋先生在翻译选材上最高的成就是耗时30多年一个人完成了《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工作。
莎士比亚的作品就完全符合了梁实秋的选材标准。
梁实秋先生在《现代中国文学之浪漫的趋势》一文中就说,假若翻译者对于自己所翻译的外国作品不采取理性的研究态度,其选择的方式就不是有纪律的和有目的的,反过来而是任性纵情凡投其所好者翻译,结果是一不留神就把国外第三四流的作品翻译至中国,还常常视为至宝加以模仿学习贻害无穷。
那一流的作品和三四流的作品的区别是什么?(李娟,2010,P67)翻译工作严格遵循求全、存真及负责的精神。
梁实秋先生翻译作品文字使用贴合,语句通顺,不过度地采用繁琐复杂的辞藻。
他的《翻译要怎样才会好》一文中所提到的:“信而不顺,顺而不信都是一样的糟糕硬译不必即信,顺译也不必即误。
”在那个时期,这种翻译思想是非常独立特行的,也符合辩证的翻译观,对中国翻译原则及思想有着重要的贡献。
梁实秋虽然与很多文人结交,但在40年代之后基本没有参加政治。
2011—2012第一学期实践教学William ShakespeareWilliam Shakespeare (26 April 1564- 23 April 1616) was an English poet and playwright. He was widely regarded as the greatest writer in the English language and the world's pre-eminent dramatist. His surviving works, including some collaboration, consist of about 38 plays, 154 sonnets, two long narrative poems, and several other poems. His plays have been translated into every major living language and are performed more often than those of any other playwright.Shakespeare was born and raised in Stratford-upon-Avon. At the age of 18, he married Anne Hathaway, with whom he had three children: Susanna, and twins Hamnet and Judith. Between 1585 and 1592, he began a successful career in London as an actor, writer, and part owner of a playing company called the Lord Chamberlain's Men, later known as the King's Men.Shakespeare produced most of his known work between 1589 and 1613. His early plays were mainly comedies and histories, genres he raised to the peak of sophistication and artistry by the end of the 16th century. He then wrote mainly tragedies until about 1608, including Hamlet, King Lear, Othello, and Macbeth, considered some of the famous works.Shakespeare was a respected poet and playwright in his own day, but his reputation did not rise to its present heights until the 19th century. In the 20th century, his work was repeatedly adopted and rediscovered by new movements in scholarship and performance. His plays remain highly popular today and are constantly studied, performed and reinterpreted in diverse cultural and political contexts throughout the world.(Sonnet1 和sonnet5的相关资料由张文瑞提供)Sonnet 1That thereby beauty's rose might never die,But as the riper should by time decease,His tender heir might bear his memory;But thou, contracted to thine own bright eyes,Making a famine where abundance lies,Thyself that art now the world's fresh ornamentAnd only herald to the gaudy springWithin thine own bud buriest thy content,And, tender churl, mak'st waste in niggarding.To eat the world's due, by the grave and thee.(辜正坤《莎士比亚十四行诗》2008年1月第一版)译文:我们总愿美的物种繁衍昌盛,好让美的玫瑰永远也不凋零。
细评辜正坤译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为纪念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而作Sonnet I by William Shakespeare:Comment on Prof. Gu’s Translation华中科技大学蒋坚霞内容提要:自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辜正坤译《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英汉对照本先后在海内外几大知名出版社一版再版多次印行,影响极大,被认为是坊间20多种莎翁十四行诗集中的最佳译本。
然而笔者看法截然相反。
本文以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一首为例,通过文本细读方式,客观而理性地指出辜译谬误多多,与原诗相去甚远。
笔者同时展示自己的译诗与辜译对照,请读者判断究竟应该怎样准确翻译莎士比亚十四行诗。
关键词: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诗歌鉴赏翻译评论作者简介:蒋坚霞,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主要从事莎士比亚与英语诗歌翻译研究。
Title: Sonnet I by William Shakespeare: Comment on Prof. Gu’s Translation Abstract:Prof. Gu Zhengkun’s Chinese version of 154 Sonnets by William Shakespeare is flattered as the best one among all the published versions in China, but the author of this paper has the contrary view. Taking Sonnet I for example,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at there are various m istakes in Gu’s by close reading of both the original poem and Gu’s translation. Here the author offers his own translation and asks the readers to make an objectiv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two and judge which is better and which is worse.Key words:Shakespeare sonnets poetry aesthetics connoisseurship and translationAuthor: Jiang Jianxia is professor of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 Wuhan, China). His research interests are William Shakespeare and English poetry translation.Email: jiangjx29@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Shakespearea Sonnets)是世界诗歌百花园中一朵永不凋谢的奇葩,是真善美的高度统一,“以其优美的形式与高度的技巧,艺术地概括诗人所熟悉的世界;以其激动人、感染人的艺术魅力,引发人们的美感和美的理想,给人以美的情怀和美的享受”。
四、同一作品,由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作品的风韵意味必然会有所不同;同一作品,由不同的人用同一语种译出,译文所传出的风韵意味又会有所不同。
一切“不同”都体现“文体”上。
下面是一首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66首)的两种汉语译文,请读者认真阅读,从文体角度仔细比较二者的区别。
(一)对这些都厌倦了,我召唤安息的死亡,——譬如,见到天才注定了做乞丐,空虚的草包穿戴得富丽堂皇,纯洁的盟誓受到了恶意的破坏,高贵的荣誉被可耻地放错了地位,强横的暴徒糟蹋了贞洁的姑娘,邪恶,不法地侮辱了正义的完美,拐腿的权势损伤了民间的健壮,文化,被当局统制得哑口无言,愚蠢(俨如博士)控制着聪明,单纯的真理被唤作头脑简单,被俘的良善伺侯着罪恶将军;对这些都倦了,我要离开这人间,只是,我死了,要使我爱人孤单。
(屠岸译)(二)不平事,何堪耐!索不如悄然去泉台;休说是天才,偏生作乞丐;人道是草包,偏把金银戴;说什么信与义,眼见无人睬;道什么荣与辱,全是瞎安排;童贞可怜遭虐待,正义无端受阉埋;跛腿权势,反弄残了擂台汉;墨客骚人,官府门前口难开;蠢驴儿自命博士驭群才;真真话错唤作愚鲁痴呆;善恶易位呵,恰如小人反受大人拜。
似这等不平何堪耐,不如一死化纤埃,待去也,呀!怎好让心上人独守空阶?(辜正坤译)语文教育082班陈少龙作业一、语言风格的不同第一首诗歌的语言饱含西方文化气息,较好地保留里原作品的语言特色。
比较好地遵守了翻译中的“信”的原则。
语言相对直白,但却蕴含这强烈的感情色彩。
例如:“高贵”、“强横”、“邪恶”、等。
这这首诗的的第二个语言特点就是很好地运用了强烈的对比,形成可巨大的反差,以此来激起读者的共鸣,例如:“邪恶”与“正义”,“愚蠢”和“聪明”。
第三,就是语言饱含西方宗教特色。
第二首诗的语言,比之第一首诗,它融入了东方的文化血液。
比较好地运用了翻译原则中的“雅”。
语言表达委婉。
文雅中却洋溢出无比的辛辣。
例如:“天才”却做“乞丐”;“草包”却戴“金银”。
译诗五象美——简评辜译莎士比亚十四行诗
刘艳春
【期刊名称】《英语研究》
【年(卷),期】2005(000)003
【摘要】辜正坤先生提出了鉴赏诗歌的"五象美"论,对于我们鉴赏诗歌提出了新的角度。
译诗也可以用五象美的角度鉴赏,所以从这五象美的角度对辜正坤先生所译的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做简要的评论。
【总页数】5页(P33-37)
【作者】刘艳春
【作者单位】内蒙古大学外国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561.072
【相关文献】
1.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译本评析——以梁实秋和屠岸译诗为例 [J], 王欣欣
2.曹明伦译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全集序 [J], 李赋宁;
3.梁宗岱译《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基于其诗论和译论的再创之作 [J], 方汉泉;洪斌
4.如何翻译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以第43首为例,并附拙译20首(英汉对照) [J], 蒋坚霞;
5.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仿词新译 [J], 黄必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戏剧性及其翻译再现--以第129首三个译文为例刘继华【摘要】Dramatic quality, found in Shakespeare’s 154 sonnets as a whole body, is also evident in his individual poems. An analysis of Sonnet 129 reveals such dramatic elements as a character, his act, dramatic conflicts and their resolution. The verse’s dramatic quality is embodied in the speaker’s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the diction, syntax, rhetorical devices and poetic form. A comparison in these aspects of this sonnet’s Chinese versions by Tu An, Liang Shiqiu, and Gu Zhengkun shows that the translators have, to different degrees, successfully re-presented the dramatic quality.%莎士比亚的154首十四行诗作为一个整体,具有完整的戏剧元素,从单首诗来看,其戏剧性也明确存在。
从莎氏第129首十四行诗可以看出,诗中存在戏剧人物、人物行为、戏剧冲突及矛盾的解决等,其戏剧性具体表现在叙述者的心理演变过程、用词、句法、修辞以及诗歌形式等方面。
从这几个方面分析屠岸、梁实秋、辜正坤三位译家的译文,也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戏剧性在诗歌翻译中的再现。
【期刊名称】《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年(卷),期】2014(000)004【总页数】7页(P48-54)【关键词】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129首十四行诗;翻译;戏剧性【作者】刘继华【作者单位】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浙江宁波 3152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59莎士比亚主要的诗歌作品为154首十四行诗。
我对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51首的理解蒋坚霞内容提要:莎士比亚是旷世奇才,戏剧大师,语言巨匠。
他的十四行诗集总共154首,描绘他所熟悉的世界,是真善美的高度统一,是世界诗歌百花园中一朵永不凋谢的奇葩。
诗集艺术地概括诗人所熟悉的世界,以其激动人感染人的艺术魅力,给人们以美的情怀和美的享受。
本文作者提供了第51首十四行诗原文与自己的翻译,同时对北京大学辜正坤教授的译文作了客观的评论。
关键词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 理解 原文与译文作者简介:蒋坚霞,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为莎士比亚与英语诗歌翻译研究。
Title: Shakespeare's Sonnet 51: My UnderstandingAbstract: William Shakespeare is British great dramatist and distinguished poet as well. His 154 Sonnets describe his familiar world and give people the most beautiful feelings and the best enjoyment and entertainment, which attain the realm of the true, the good and the beautiful. It is also the most beautiful flower in the garden of poems in the world. Here this writer presents his own Chinese translation of Sonnet LI and he also makes objectively some comments on the version by Mr. GU Zhengkun, who is now professor of Peking University in China.Key words: Shakespeare Sonnets understanding the original and the translationAuthor: J iang Jianxia is from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is research area is Shakespeare and English poetry translation studies.编者按:今年是伟大的英国戏剧家兼诗人莎士比亚辞世400周年,本期发表蒋坚霞教授的论文《我对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51首的理解与翻译》,作为对他的崇敬与纪念。
2142019年36期总第476期ENGLISH ON CAMPUS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60首两个译本对比研究文/罗晓佳【摘要】异化和归化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翻译策略,了解不同译本背后起指导作用的翻译策略,有助于译本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译本和原文。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名家译本众多,其中曹明伦译本和辜正坤译本分别是异化翻译策略和归化翻译策略的代表译本之一,读者可以将两者进行对比研究,从而加深对译本和原文的理解。
【关键词】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曹明伦译本;辜正坤译本;异化和归化;对比研究【作者简介】罗晓佳,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
地方色彩等用相应的目的语中的比喻、形象和民族色彩来替代。
三、第60首原诗及其曹明伦译本和辜正坤译本1.莎氏十四行诗第60首原诗及其赏析。
Sonnet 60by William ShakespeareLike as the waves make towards ①the pebbled shore,So do our minutes② hasten to their end,Each changing place with that which goes before, In sequent toil③ all forwards do contend.Nativity④, once in the main of light,Crawls to maturity⑤; wherewith being crowned Crooked eclipses⑥ ‘gainst his glory⑦ fight,And time, that gave, doth now his gift confound.Time doth transfix the flourish set on youth⑧, And delves the parallels⑨ in beauty’s brow;Feeds on the rarities of nature’s truth⑩,And nothing stands but for his scythe to mow.And yet to times in hope my verse shall stand,Praising thy worth, despite his cruel hand.继续延续前面59首十四行诗“对世俗的沉思”的主题,诗人这一次把关于万物不可避免的成熟与消亡过程的思考,放在了自然界领域。
浅析《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梁实秋译本与辜正坤译本1. 对创作背景的认识不同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创作背景一直以来都是众说纷纭。
梁实秋和辜正坤也持有截然不同的意见,他们各自在序言中就已阐明立场。
梁认为莎翁的大部分十四行诗是写给潘伯娄克的,即一位伯爵;而辜说“根据我个人多年的研究,我的结论是:1)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绝大部分是献给女性的,但不止一位女性;2)其中的一位女性不是别人,正式赫赫有名的伊丽莎白女王;3)剩下的一小部分则是献给两位男性朋友的。
”也正因为对背景的认识不同,也对他们在翻译过程中的感情分析造成了差异。
梁在序言中提出:“我们与其强调友谊爱之理想境界,不如面对现实的承认一个男人可能对一个年轻的面目俊俏的男人发生一种不寻常的爱。
”而辜却将这种感情升华,认为“在全部诗中占统治地位的,归根结底是一个‘爱’字,而真、善、美都最终统一在爱里。
”2. 采用韵式不同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韵律较为严格,基本上采用“abab cdcd efef gg”的形式。
由于诗歌的音美在大多数情况下属于不可译因素,到底是忠实于原诗的韵式,还是采用符合中国人审美习惯的韵式,梁和辜各自做出了选择。
接下来举莎翁十四行诗第21首作为例证:二一我和那诗人可大不相同,他见了打扮漂亮的女人就勾起诗意;不惜使用天堂来肆意形容,用各种美丽的东西和他的美人相比;竟敢这样大言不惭的比拟,说他的美人媲美日、月、水陆的奇珍,四月初放的鲜花,以及天空大气圈在这世上的一切希罕的物品。
我是真心相爱,只能说老实话,请相信我,我的爱人的容颜和任何女人生的人不相上下,虽然不及镶在天边的金烛那么灿烂:爱说陈词滥调的人们让他们说去;我无须夸赞,因为我无意出售你。
(梁实秋译)21我并不象那一位诗人一样,因画布上的美人便感而成章,连苍天都成为他笔底的装饰,驱群美以衬托他那美貌之郎,满纸秀词丽句、比附夸张,海地珠宝、大地、月亮河太阳,四月的鲜花,以及一切奇珍异物,环挂长空,直面宇宙的浩茫。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许渊冲先生“三美原则”——莎翁第20首十四行诗辜正坤译本分析徐玥 西安外国语大学摘 要:历史的长河并没有将莎翁十四行诗湮没,不仅仅是因为其独特的音韵美更因为诗中丰富细腻的情感,更是因为诗中永恒和复杂人性。
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莎翁十四行诗进行解读和翻译,呈现出具有多面性和立体性的十四行诗。
本文拟以许渊冲先生的“三美原则”中意美原则为框架分析莎翁第20首十四行诗辜正坤译本。
关键词:莎翁;十四行诗;三美原则作者简介:徐玥(1994-),女,汉,湖北人,西安外国语大学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7-139-011、绪论莎翁的戏剧和十四行诗是文艺复兴时期代表。
其十四行诗情感丰沛,结构严谨。
严格的音律,独特的韵脚,五步抑扬格和自由奔放的情感使其更加富有魅力。
2、“三美”原则“三美”原则是指:意美,音美,形美。
意美指内容美;音美指诗歌押韵、顺口;形美则是指行数和长短整齐以及对仗工整。
三美之中,最重要的是意美也,其次才是音美,再次是形美。
莎翁十四行诗的格律严谨、语言优美的特点使得译者对翻译做到形神兼顾变得极其的困难。
3、莎翁第20首十四行诗辜正坤教授译本分析莎翁的十四行诗主题并不局限于“及时行乐”“莫负青春”和“人生无常”(罗益民,2005)莎翁十四行诗第20首的歌颂对象具有两可性,揭示和证实了其蕴涵的双性恋寓意。
以辜正坤译译本为例,进行简单的分析。
3.1意美在阅读译本的同时也在创作。
一方面在接受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另一方面对原文产生了自己的理解A woman's face with Nature's own hand painted/Hast thou, the master-mistress of my passion;你,我诗中的情妇兼情郎,/是造化亲自绘出你女性的面庞,“master”是指男主人或男教师,“mistress”则是女主人或情妇的意思。
梁实秋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原则分析摘要:译坛大家梁实秋先生以严谨、负责的态度翻译《莎士比亚全集》。
他坚持明辨、博学、慎思、笃行、审问的原则,诚己诚人,努力追求翻译的和谐之境,体现了“中庸”思想中“诚”的精神。
梁实秋先生是中国现代著名文学家、文学批评家、翻译家。
他花了38年时间(1930~1967年)独立翻译的《莎士比亚全集》,是中国翻译史和中国莎学研究史上的一座丰碑。
梁实秋译莎以“诚信”为本,体现了“中庸”思想中“诚”的精神。
《中庸》说:“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1](P106)这就说明只有做到“诚”,才能充分发挥德性与智慧而与天地并列。
一、明辨原则―――主张译介一流的文学作品,并且反对转译在文化演进中,翻译帮助引进外国的文艺思想、思维方式和意识形态,同时也可以弘扬本国的文化。
文学可以从翻译那里获取丰富的营养,翻译文学的关键问题之一是译品的选择。
梁实秋在原著的选择上有三个特点:一是选择对本民族的文学自身建设有所借鉴、能够培养本民族的文学精神的作品。
他曾经说:“无论是机关主持的,或私人进行的翻译,对于原著的选择宜加谨慎,愚以为有学术性者,有永久价值者,为第一优先。
有时代需要者,当然亦不可尽废。
惟尝见一些优秀的翻译人才做一些时髦应世的翻译,实乃时间精力的浪费。
西方所谓畅销书,能经得起时间淘汰者为数不多,即使以世俗震惊的诺贝尔文学奖而言,得奖的作品有很多是实至名归,但亦有浪得虚名不负众望者,全部予以翻译,似不值得。
”[2](P124)梁实秋坚决反对没有理性、没有鉴别地翻译外国作品,反对将西方三、四流的作品翻译过来。
莎士比亚的作品是具有持久生命力的文化瑰宝,梁实秋的选择标准是和他的“文学的严重性”的文艺思想密切相关的。
二是选择与原作者的个性精神契合的作品。
梁实秋说:“文学家自己知道得最清楚,什么应该做他的题材。
读者反应批评理论下的诗歌翻译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汉译本让中国读者领略到其诗歌的文学与美学价值。
本文通过分析读者反应批评理论,在评析莎翁第十八首十四行诗几种汉译本的基础上指出,文本中的意义空白与未定性留给读者自行想象的空间,诗歌中的意象对读者的阅读起着导向作用。
标签:读者反应批评空白未定性意象一、引言读者反应批评这一术语源于美国文学批评。
20世纪60年代起,德国兴起了以伊瑟尔和姚斯为代表的康斯坦茨学派,该学派主要探讨在阐释学和现象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文学批评模式,也就是如今大家熟知的接受美学理论。
正因为接受美学和解释学的兴起,文学批评的中心逐渐由文本转向读者,读者反应批评理论随即兴起,以文本中心的形式主义和结构主义批评家的理论观点逐渐受到了以读者为中心的接受美学批评家的质疑和批判。
1959年,当代英美读者反应批评的重要理论家斯坦利·费什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毕业,1962年以博士论文《约翰·斯克尔顿的诗》获得耶鲁大学博士学位,并于70年代发表了大量论文,详细地阐述了自己的文本阅读和批评理论。
他认为,文学批评关注的对象不应该是文本的空间结构,而应该是读者的经验结构;提出阅读是一种活动、意义是一种事件、批评是一种说服等独到观点。
[10](P43)在欧洲,读者反应批评理论也被称为接受美学批评,读者阅读的能动性和文本意义的不定性是其主要观点。
该理论强调读者研究的重要性,提出了“读者中心”的思想,认为读者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文学作品能动的创造者。
读者反应批评理论主张,读者对文本的接受过程是对文本的再创造过程,是文学作品得以真正完成的过程。
姚斯宣称:“文学作品从根本上讲注定是为这种接受者而创作的。
”[12](P36)诗歌作为艺术性最强的语言之一,相比其他文学文本具有更多的未定性,存在着更多的空白意义,有待读者去揭示和填補。
二、读者反应批评与诗歌翻译传统的翻译理论强调“忠实”“等效”“对等”,追求源语到译语理想化的转换。
浅析《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梁实秋译本与辜正坤译本
1. 对创作背景的认识不同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创作背景一直以来都是众说纷纭。
梁实秋和辜正坤也持有截然不同的意见,他们各自在序言中就已阐明立场。
梁认为莎翁的大部分十四行诗是写给潘伯娄克的,即一位伯爵;而辜说“根据我个人多年的研究,我的结论是:1)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绝大部分是献给女性的,但不止一位女性;2)其中的一位女性不是别人,正式赫赫有名的伊丽莎白女王;3)剩下的一小部分则是献给两位男性朋友的。
”也正因为对背景的认识不同,也对他们在翻译过程中的感情分析造成了差异。
梁在序言中提出:“我们与其强调友谊爱之理想境界,不如面对现实的承认一个男人可能对一个年轻的面目俊俏的男人发生一种不寻常的爱。
”而辜却将这种感情升华,认为“在全部诗中占统治地位的,归根结底是一个‘爱’字,而真、善、美都最终统一在爱里。
”
2. 采用韵式不同
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韵律较为严格,基本上采用“abab cdcd efef gg”的形式。
由于诗歌的音美在大多数情况下属于不可译因素,到底是忠实于原诗的韵式,还是采用符合中国人审美习惯的韵式,梁和辜各自做出了选择。
接下来举莎翁十四行诗第21首作为例证:
二一
我和那诗人可大不相同,
他见了打扮漂亮的女人就勾起诗意;
不惜使用天堂来肆意形容,
用各种美丽的东西和他的美人相比;
竟敢这样大言不惭的比拟,
说他的美人媲美日、月、水陆的奇珍,
四月初放的鲜花,以及天空大气
圈在这世上的一切希罕的物品。
我是真心相爱,只能说老实话,
请相信我,我的爱人的容颜
和任何女人生的人不相上下,
虽然不及镶在天边的金烛那么灿烂:
爱说陈词滥调的人们让他们说去;
我无须夸赞,因为我无意出售你。
(梁实秋译)
21
我并不象那一位诗人一样,
因画布上的美人便感而成章,
连苍天都成为他笔底的装饰,
驱群美以衬托他那美貌之郎,
满纸秀词丽句、比附夸张,
海地珠宝、大地、月亮河太阳,
四月的鲜花,以及一切奇珍异物,
环挂长空,直面宇宙的浩茫。
啊,让我忠实地爱、忠实地写吧,
请相信我,我的爱虽难与
苍穹金烛台般的星斗争光,
但其美恰如任何母亲的孩子一样。
让别的诗人说尽陈词滥调吧,
我不是贩夫,绝不自卖又自夸。
(辜正坤译)
从译诗中可以看出,梁译倾向于按照原诗的韵律,采用“abab cdcd efef gg”的韵式,除了5行和7行在押韵上重复了2行和4行,成了“bdbd”之外,其余均间行押韵,力摹莎氏的原诗押韵格式,其韵式为“abab bdbd efef gg”,与莎士比亚原来的韵式“abab cdcd efef gg”十分接近。
而辜译则舍弃了原诗的固有韵律,采用了符合传统中国诗中较通行的一韵到
底的韵式,同一个韵脚重复了八次,且前四句采用“aaba”的固有传统模式,使中国读者感受到诗歌应有的音美效果。
前者采用异化,后者采用归化,读起来也是全然不同的味道。
3.语言风格不同
这一点通过上面21首诗的译文对比便能够感受到,梁倾向于散文体来翻译,译风较为朴素、自由、浅俗易懂;辜则介于白话译诗和古体译诗之间,颇具诗味。
若说最能体现这一差异的莫过于第66首,这里便不再分析。
另外,两个译本还有一些有关性方面的双关语,如“uneared womb”,梁将其译为“未开垦的子宫”,辜译为“处女的童真”,前者直白,后者含蓄,也都是各有取舍吧。
总的来看,在翻译过程中,梁最为注重的是“存真”,即忠实于原诗,以异化为主要手段;辜则在表达作者的意思的基础上,更为注重中国读者的接受心理,无论是诗韵还是含蓄用词,主要采用归化。
我个人十分喜爱梁实秋的译本,但我承认两个译本各有千秋,也都让我这样读不懂莎士比亚的人稍稍了解了其中意蕴,或许这便是翻译的魅力吧。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无时无刻不在感叹莎士比亚与众不同的表达能力,还有两位译者非凡的传达能力,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译者是沟通文化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