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酶在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的临床意义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6
呼吸道病毒五项临床意义呼吸道病毒五项联合检测包括: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柯萨奇病毒B组,现就五项病毒检测临床意义简介如下1、肺炎支原体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是引起上呼吸道感染、气管支气管炎及非典型肺炎的常见病原体之一。
MP感染可在任何年龄发生,尤其以5~20岁更多见。
MP通过飞沫,以气溶胶微粒的形式传播,感染后引起肺炎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l pneumonia,MPP),每隔3~5年出现1次地区性流行,占各类肺炎总数的10%~20%,入伍新兵患肺炎者30%~50%由MP引起,约占非细菌性肺炎的1/3以上。
由于肺炎支原体感染所致的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经过10-20d的潜伏期,可出现一些非特异性症状如头痛和发热,常伴有无力和干咳,根据临床症状不易作出鉴别诊断,常被忽视而导致严重的合并症。
由于肺炎支原体无细胞膜,作用于细胞膜的抗菌药物对其无杀伤作用,加上其感染初期临床表现不明显,另外,MP感染还可以造成肺外各系统改变,且有死亡病例的报道,已引起临床关注。
因此,及时、有效的进行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实验室诊断变得尤为重要。
肺炎支原体可在呼吸道粘膜上皮内潜伏,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但大部分患者为显性感染。
在3岁以下儿童以上呼吸道感染多见,成人以肺炎表现为主。
肺炎支原体肺炎潜伏期14~21天,起病缓慢,IgM抗体一般在感染后1周出现,3~4周达高峰,可持续存在3~6个月。
2、肺炎衣原体肺炎衣原体(Chlamydia pneumoniae,C.pn)又称TWAR,能引起呼吸道感染,包括肺炎、支气管炎、鼻窦炎、耳炎、咽炎及喉炎等,也与其它疾病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肌炎、心内膜炎、急性心肌梗死、恶性肿瘤、脑血管病、肾功能不全、帕金森氏病等有关,因而受到愈来愈多的重视。
C.pn感染是世界各地广泛存在的常见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无显著的性别差异和地区差异。
心肌酶谱改变在新生儿肺炎中的临床价值分析近年来,新生儿肺炎是一种常见的新生儿疾病,严重的危害了新生儿的健康。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对新生儿肺炎的认识也在不断地深入。
心肌酶谱是临床上监测心肌功能的一项重要指标,该指标的变化可以反映出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和治疗效果。
本文旨在探究新生儿肺炎患者心肌酶谱变化的临床价值。
一、心肌酶谱心肌酶谱即心肌特异性酶,它可以被释放到血液中,因此可以作为心肌功能的指标来应用。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心肌酶谱检测指标有肌酸激酶(CK)、CK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I(cTnI) 、心肌肌钙蛋白T(cTnT)等。
在新生儿中,心肌酶谱可以广泛应用于监测新生儿的心肌功能,这对于早期发现心肌功能的不良变化,及时改变治疗方案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新生儿肺炎是一种常见的新生儿疾病,它的病原体有多种,可以是病毒、细菌、真菌等。
新生儿肺炎不仅危害新生儿的健康,严重者还可以导致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等严重后果。
因此,对于新生儿肺炎患者的及时诊治是极其重要的。
研究表明,新生儿肺炎患者的心肌酶谱指标,例如CK、CK-MB、cTnI、cTnT等,在肺炎时均有一定的升高趋势。
这是因为炎症反应导致心肌酶谱的释放增加,从而引起心肌功能异常。
因此,对于新生儿肺炎患者进行心肌酶谱监测,可以提供一定的参考意义,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心肌功能状态,调整治疗方案,并及时发现并纠正心肌功能异常,提高治疗效果。
心肌酶谱是临床上重要的监测心肌功能的指标之一,在新生儿肺炎患者中,其应用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首先,心肌酶谱可以作为新生儿肺炎患者监测病情变化的指标之一,利用心肌酶谱的变化来判断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并及时更新治疗方案;其次,心肌酶谱可以为医生提供参考意义,帮助医生评估治疗效果;最后,心肌酶谱的变化可以在患者恢复期及治愈后,监测患者心肌功能的恢复情况,以及预测心肌疾病的发生。
四、注意事项在进行新生儿肺炎患者的心肌酶谱检测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根据患者的年龄和病情选择合适的心肌酶谱指标进行检测;其次,要确保血样的质量和采集方法的正确性,以降低假阳性的风险;最后,经常监测心肌酶谱可以帮助医生及时发现心肌异常,调整治疗方案,防止心肌功能恶化。
心肌酶临床意义及临床应用心肌酶是指存在于心肌细胞中的特殊一类酶,包括肌酸激酶(CK)、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和乳酸脱氢酶(LDH)等。
心肌酶在心肌细胞受损时会释放入血液中,通过检测血液中心肌酶的含量和活性,可以反映出心肌细胞损伤的程度,因此具有较大的临床意义和应用价值。
心肌酶在临床上主要用于诊断心肌梗死、心肌病和心肌损伤等心脏疾病。
以下是心肌酶在临床上的具体应用:1. 诊断心肌梗死: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心脏疾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破裂或闭塞引起的心肌血液供应减少或中断,导致心肌细胞坏死。
心肌酶在心肌梗死后会迅速释放入血液中,因此通过检测血液中的心肌酶浓度和活性的变化,可以帮助医生诊断心肌梗死。
2. 监测心肌损伤程度:心肌酶的浓度和活性与心肌细胞的损伤程度呈正相关。
在心肌梗死后,心肌酶会持续升高,在梗死发作后数小时到数天内达到峰值,然后逐渐恢复正常。
通过监测心肌酶的变化,可以了解心肌损伤的程度和进展情况,指导治疗和评估预后。
3. 评估心肌病严重程度:心肌病是一种心肌结构或功能异常的疾病,常常导致心肌收缩力下降、心力衰竭等症状。
心肌酶的浓度和活性在心肌病患者血液中常常升高,可以作为评估心肌病病情严重程度和监测治疗效果的指标。
4. 监测心肌损伤后的并发症:心肌损伤后可能出现心律失常、心脏衰竭等并发症,心肌酶的变化可以用于监测这些并发症的发生和进展,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除了上述临床应用外,心肌酶还可以用于评估运动员心脏功能、筛查儿童心脏疾病、监测药物对心脏的毒性作用等。
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进步,心肌细胞特异性标志物的检测在心肌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也逐渐增多,如心肌肌钙蛋白、心肌肌钙蛋白-T等。
总之,心肌酶在心脏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应用价值。
通过检测心肌酶的浓度和活性,可以及时发现心肌损伤,评估心肌病严重程度,监测治疗效果和预测预后,为临床医生提供科学准确的依据,从而更好地指导治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吉林医学2017年3月第38卷第3期• 437 •此外,本研究中还发现2HTES (LfX )/4 - 7HTE 方案的临 床症状及肝功能改善情况均优于2HRZE /4H R 方案,可能与 2 HTES (LfX ) /4 - 7HTE 方案疗程较长,患者耐受性高,肝功能 损伤小有关。
不良反应结果显示,2HTES (LfX )/4 -7HTE 方 案的发生率显著少于2HRZE /4HR 方案,提示2HTES ( LfX )/4 -7HTE 方案更安全,有利于减轻患者的痛苦。
综上所述,与2HRZE/4HR 化疗方案相比,2HTES ( LfX )/4 -7HTE 化疗方案对于肺结核合并慢性乙肝患者具有更好效 果,对于肝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作用,故应予推广。
4参考文献[1] 秦道新,张弦丽,徐珍.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肺结核患 者不同化疗方案的临床研究[J ].热带医学杂志,2014,14 (11) :1469,[2] 谢辉.联合用药方案治疗肺结核合并慢性乙型肝炎 患者的疗效观察[J ].医学综述,2013,19(17) :3236.[3] 宋立彬.不同化疗方案治疗肺结核合并慢性乙型肝炎 临床效果分析[J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6,29(5) :621.[4] 戚世钦,吴春玲.不同方案治疗合并慢性乙型肝炎肺结 核患者的临床研究[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34(2): 181.[5] 韩莉.不同化疗方案治疗肺结核合并慢性乙型肝炎 患者临床效果对照研究[J ].中国民康医学,2016,28(5) :62.[6] 高志文,商义.2HRZE /4HR 与3HESO /9HEO 化疗方 案治疗肺结核合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及对肝功能的影 响对比[J ].川北医学院学报,2015,30(6) :769.[7] 王景民,孙秀利,王新宏.肺结核合并慢性乙型肝炎患 者抗结核治疗肝功能损害的临床分析[J ].中国临床医生, 2012,40(10) :40,[8] 黄忠峰.肺结核合并乙型肝炎患者的抗结核治疗[J ]. 吉林医学,2013,34(36) :7653.[收稿日期:2016 -06 -08编校:王丽娜]小儿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心肌酶变化分析纪国业,林冬云,廖永华,朱冬丼(广东省清远市人民医院,广东清远511518)[摘要]目的:探讨小儿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肺炎患儿血清心肌酶谱变化趋势。
心肌酶的临床意义心肌酶是指在心肌组织中特异性地合成和释放的一类酶,主要包括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心肌酶的测定在临床上具有很高的意义,可以用于诊断和评估心肌损伤、炎症和缺血等心脏疾病的严重程度。
1.诊断心肌梗死: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血管破裂形成血栓导致心肌供血不足而引起的心肌坏死。
心肌酶的测定可以通过检测心肌特异性的酶的释放来判断是否发生了心肌损伤。
肌酸激酶(CK)和乳酸脱氢酶(LDH)在心肌损伤早期即可升高,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则在24小时后开始升高。
通过检测这些酶的浓度变化,可以诊断心肌梗死并评估其严重程度。
2.评估心肌炎症:心肌炎症是指心肌组织发生炎症反应,常见的原因包括病毒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药物反应等。
心肌酶水平的变化可以作为评估心肌炎症严重程度的指标。
炎症引起的心肌损伤会导致心肌酶的释放增加,因此测定心肌酶的活性可以反映心肌炎症的严重程度。
3.判断冠心病的缺血程度:冠心病是一种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心肌缺血性病变。
心肌酶的测定可以用于评估冠心病的缺血程度。
当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心肌缺血时,心肌酶的释放会增加。
通过检测心肌酶的活性,可以判断冠心病的缺血程度以及治疗的效果。
4.监测心肌损伤的治疗效果:心肌酶的测定可以用于监测心肌损伤的治疗效果。
在进行心肌损伤治疗时,通过检测心肌酶的活性变化可以判断治疗效果,如心肌酶活性下降则表示治疗有效。
5.预测心脏病发作风险:心肌酶的测定可以用于预测心脏病发作的风险。
心肌酶的活性升高可以提示存在心脏病的高风险群体,并指导预防和治疗措施的制定。
总之,心肌酶的临床意义非常重要。
通过测定心肌酶的活性,可以帮助医生诊断和评估心脏疾病的严重程度,指导治疗,预测发病风险,并监测治疗效果。
因此,心肌酶的测定在临床上具有广泛的应用。
—2120—《现代医用影像学》2019年9月第28卷第9期血清心肌酶检测对成人重症肺炎的临床价值连州市连州镇中心卫生院检验科(广东连州513400)欧阳文波【摘要】目的:探讨血清心肌酶检测对成人重症肺炎的临床价值。
方法:择取2017年10月到2018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肺炎患者共62例为观察组,根据患者病情可分为普通肺炎患者30例和重症肺炎患者32例。
另择取同期在我院进行常规体检的健康者共30例为对照组,对两组受检者进行心肌酶常规检测,比较分析组间受检者检查结果。
结果:对照组健康者心肌酶水平与观察组内普通肺炎患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观察组内重症肺炎患者相比显著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内普通肺炎患者心肌酶水平显著低于重症肺炎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重症肺炎患者中,病毒性重症肺炎患者心肌酶异常率80.00%显著高于细菌性重症肺炎患者27.27%和支原体性重症肺炎患者36.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细菌性和原体性重症肺炎患者心肌酶异常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内心肌酶异常患者心衰率、心电图异常率显著高于心肌酶正常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检测血清心肌酶能够有效明确患者当前肺炎进展情况,并区分普通肺炎和重症肺炎,为医生制定患者治疗方案提供了有效依据,因此该种检测方法值得用于临床推广。
关键词:血清心肌酶;成人患者;重症肺炎;普通肺炎;诊断效果肺炎是临床常见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可逐渐从普通肺炎进展至重症肺炎,患者多伴有咽喉肿痛、发烧以及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和表现,病情进展迅速且较为凶险,可对患者肺功能造成损伤,并且可引发心肌损伤、心衰、多器官功能衰竭等多种并发症,对患者的健康、生活质量甚至生命安全均造成了严重的威胁[1-3]。
因此及早发现患者疾病,明确病情进展程度,对该疾病的治疗极为重要。
有研究提出为患者开展血清心肌酶检测能够将患者病情如实反映出来,可及时发现患者病情进展[4]。
心肌酶谱改变在新生儿肺炎中的临床价值分析心肌酶谱是评估心肌细胞损伤的重要指标之一,对于新生儿肺炎的诊断以及对病情的判断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
本文将就心肌酶谱的改变在新生儿肺炎中的临床价值进行分析。
新生儿肺炎是指在出生后28天内发生的肺部感染性疾病,其常见病因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
肺炎在新生儿中是常见的疾病,若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引起一系列并发症,甚至威胁到生命。
因此,对肺炎的早期诊断及病变的判断尤为重要。
心肌酶谱的变化可以反映出新生儿肺炎的病变程度与心肌细胞的损伤,对于临床医师诊治肺炎,判断疾病进展与预后有重要帮助。
二、常见的心肌酶谱指标及其临床意义1. 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CK)在心肌、骨骼肌及脑组织等处均有分布,是评估心肌细胞损伤的常用指标。
在新生儿肺炎中,几乎所有发生心肌损害的患儿血清CK水平会有所升高,血清CK升高的程度与心肌损害的程度有一定的正相关性。
近年来的临床研究中还发现,在尿路感染、败血症、腹泻等其它类型的感染性疾病中,血清CK亦常常随着疾病的严重性而升高,但是由于其不能鉴别特定的疾病, CK不能完全用来诊断新生儿肺炎。
2. 乳酸脱氢酶(LDH)乳酸脱氢酶(LDH)是细胞膜的一种主要成分。
当细胞膜发生损伤或细胞死亡时,LDH被释放并进入周围的血管系统中,因此其浓度也会升高。
在新生儿肺炎中,血清LDH可以较敏锐地反映出心肌的损伤程度,可以与CK共同评估新生儿心肌的受损程度。
3. 肌红蛋白(Myoglobin)肌红蛋白(Myoglobin)是一种肌肉中的血红素质蛋白。
当心肌细胞受损时,肌红蛋白被释放到血液中,其血清浓度也会有所增加。
新生儿肺炎患儿中,随着病情的发展和心肌细胞的损伤程度加剧,肌红蛋白水平经常会逐渐升高,因此肌红蛋白可以作为监测新生儿心肌健康状况的指标之一。
三、心肌酶谱的改变对新生儿肺炎的诊断和治疗虽然心肌酶谱改变可以反映出新生儿肺炎的病变程度与心肌细胞的损伤,但是该指标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血清心肌酶谱测定的临床意义【摘要】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血清心肌酶谱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方式对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50例(支原体肺炎组)及健康体检小儿50例(健康对照组)行心肌酶谱检查,并进行比较。
结果支原体肺炎组医治前心肌酶谱异样率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医治后心肌酶谱异样率与医治前比较,不同均有统计学意义(P<),医治后两组上述指标比较不同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可存在不同程度的心肌损害,应常规检查心肌酶谱,以便及早发觉、及时医治。
【关键词】肺炎,支原体;肺炎/诊断;酶类/分析;感染/医治;儿童支原体肺炎多见于学龄儿童,部份患儿可表现为多系统病变,也易造故意肌损害,致使心力衰竭,使病情恶化。
本院儿科收治的50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进行了血清心肌酶谱检测,现将结果报导如下。
1 资料与方式临床资料 200512~200712本院儿科收治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50例,为支原体肺炎组,其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1~8岁,平均(±)岁,其中<3岁患儿35例;病程20 d~3个月,平均(±)个月;所有病例经胸片、心电图检查,并排除风湿性及器质性心脏病,胸片符合肺炎支原体肺炎表现。
另选50例本院体检的健康儿童做为健康对照组,其中男26例,女24例;年龄1~8岁,平均(±)岁。
诊断标准 50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均符合肺炎支原体肺炎诊断标准[1]。
医治方式患儿入院后第二天早晨空肚抽取静脉血2 mL,检查心肌酶谱,包括谷草转氨酶、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乳酸脱氢酶、α羟基丁酸脱氢酶,支原体肺炎组患儿针对病因常规医治,凡心肌损害者加用1,6二磷酸果糖针剂~ g/(kg·d),每日1次;大剂量维生素C 200 mg/(kg·d),每日1次,和能量合剂针剂、黄芪针剂、复方丹参针剂,疗程2周。
2周后早晨空肚抽取静脉血2 mL,复查心肌酶谱。
成人重症肺炎患者心肌酶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摘要】目的:探讨成人重症肺炎患者心肌酶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对39例成人重症肺炎患者(i组)、48例一般型肺炎患者(ii组)及34例正常体检者(iii组)进行血清心肌酶功能评定,并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i组36例患者中,治愈31例,好转6例,死亡2例,总有效率为94.3%;ii组48例患者中,治愈43例,好转5例,无死亡病例,总有效率为l00%。
i组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较ii组患者显著升高,血氧饱和度较ii组显著降低。
心电图异常、心衰、休克及多器官衰竭发生率较ii组明显增加,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
结论:重症肺炎患者血清心肌酶升高提示病情严重,应对患者及早采取针对性治疗方法,保护心肌免受损伤。
【关键词】肺炎;重症;心肌酶;成人【中图分类号】r446.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09-0084-02重症肺炎是呼吸系统中常见的危重病症,易出现中毒性休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多器官功能障碍等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1]。
血清心肌酶是临床判定心肌受损程度的重要指标,并广泛应用于心肌疾病。
到目前为止,成人重症肺炎患者血清心肌酶检测的报道很少,本文就成人重症肺炎患者、一般肺炎患者、正常体检者进行血清心肌酶的检测并进行分析比较,以探讨其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07年11月至2009年8月期间我院共收治肺炎患者87例,其中重症肺炎患者39例,男22例.女17例,平均年龄(35.5士12.4)岁;一般肺炎患者48例:男29例.女19例,平均年龄(35.2士13.4)岁。
健康体检者34例:男20例,女14例.平均年龄(32.6士14.8)岁。
3组在年龄、性别等方面均无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入选标准:重症肺炎诊断参照美国胸科协会(ats)1993年提出的诊断标准,可排除急性心肌梗死及心肌炎[3]。
中国卫生产业CHINA HEAL TH INDUSTRY[作者简介]甘红红(1979-),女,甘肃平凉人,在读硕士,主治医师,主要研究方向:小儿喘息性疾病。
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是婴幼儿下呼吸道感染中最常见的病毒,据报道每年有超过3300万5岁以下的儿童感染RSV 病毒[1],约占50%以上可引起严重的毛细支气炎和肺炎[2]。
国外报道,每年约有40%~50%住院治疗的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和25%的婴幼儿肺炎是RSV 感染所致[3]。
在国内,RSV 感染也是造成婴幼儿期呼吸道疾病住院的主要原因之一。
而且即使发生多次RSV 自然感染也不能诱导机体对病毒产生终生的免疫保护[4]。
特别是6个月以下的婴儿感染后的病情更重,临床以咳嗽、喘憋及不同程度的缺氧表现为主,严重者可致呼吸衰竭及心力衰竭。
而RSV 肺炎中心肌酶的变化如何,心肌损伤率高低与否以及心肌酶对判断RSV 肺炎严重程度是否有意义,目前文献报道不一致,现将该院于2011年1月—2014年6月收治的180例住院治疗的RSV 肺炎患儿的血清心肌酶(LDH、α-HBDH、CK、CK-MB)活性进行测定并分析其临床价值。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该院2011年1月—2014年6月收治入院的RSV 滴度阳性的婴幼儿肺炎患儿180例,已排除混合感染病例,均排除心、脑、肝、肾、肌肉疾病及血液系统疾病或有以上病史的病例,且已剔除了血样本溶血对检测结果影响的病例。
其中男117例,女63心肌酶检测在婴幼儿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中的价值评估甘红红上海市中山医院青浦分院儿科,上海201700[摘要]目的探讨心肌酶检测在婴幼儿RSV 肺炎的价值评估。
方法选取该院2011年1月—2014年6月住院治疗的婴幼儿肺炎中RSV 滴度阳性的患儿180例,同时选取儿童保健门诊64例正常婴幼儿作为对照组,检测他们的心肌酶(乳酸脱氢酶LDH、α-羟丁酸脱氢酶HBDH、磷酸肌酸激酶CK、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并进行比较,同时根据病情轻重把RSV 肺炎组分为轻症组和重症组,比较两组心肌酶的活性。
心肌酶谱应用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意义摘要目的:探讨心肌酶谱测定在儿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的临床意义。
方法:收治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70例(观察组)及同期健康体检儿童50例(对照组)为研究对象,测定两组儿童的心肌酶谱指标,并对其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观察组的心肌酶谱指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经治疗后心肌酶谱指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
结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常有心肌酶升高,可能合并心肌损伤,应早期诊断,及时处理,有利于改善患儿的预后。
关键词心肌酶谱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儿童心肌损伤本文收治急性上呼吸道感染(AURI)患儿70例,进行心肌酶谱检测并将其与健康对照组和治疗后的心肌酶谱进行比较,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2009年6月~2011年6月收治AURI患儿70例作为观察组,选取50例同期体检的健康儿童作为健康对照组,观察组患儿均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中的AURI诊断标准[1]。
两组儿童既往无心、肝、肾疾病史,两组间性别、年龄、预防接种史及喂养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方法:对两组儿童进行心肌酶谱测定,均于清晨空腹采血,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检查。
正常值:肌酸激酶(CK)26~174U/L,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0~24U/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8-40U/L,乳酸脱氢酶(LDH)109~245U/L,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72~182U/L,两组儿童常规心脏体检,并做心电图检查。
统计学处理: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数据进行两两比较,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观察组治疗前与对照组心肌酶谱指标比较:见表1。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治疗前后心肌酶谱检测结果比较:见表2。
讨论儿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占儿科疾病发病率首位,病毒感染90%以上。
心肌酶活性测定是直接反应心肌损伤程度,心肌酶为胞浆酶,组织缺氧损害时,可使细胞膜完整性丧失,从而将酶释放入血中,致使心肌酶的含量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2]。
心肌酶检测在婴幼儿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中的价值评估背景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是一种引起呼吸道感染的病毒。
在婴幼儿中,RSV是一种常见的致病原体,导致了许多肺炎和支气管炎的发生。
虽然大多数婴幼儿感染RSV后只会有轻微的呼吸道症状,但在一些高危人群中,如早产儿和免疫系统不全的婴幼儿中,RSV肺炎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肺不张、气胸、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等。
由于肺炎是RSV感染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因此对于婴幼儿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RSV-PA)的评估通常包括评估患者的肺部状况。
除了X线和CT扫描等常规影像学检查之外,心肌酶检测也成为评估患者肺部状况的一种方法。
心肌酶是心肌细胞在缺血和/或损伤情况下释放的一种酶,它们包括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心肌标志物肌钙蛋白(cTnI)等。
最近的一些研究表明,在婴幼儿RSV-PA患者中心肌酶的水平会升高,这可能与RSV感染导致的肺部损伤和/或低氧血症有关。
方法我们进行了一项名为“心肌酶检测在婴幼儿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中的价值评估”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在该研究中,我们招募了124名确诊为婴幼儿RSV-PA的患者,其中男性73名,女性51名,年龄范围在1个月至24个月之间。
我们对所有患者进行了血液检查,包括心肌酶(CK、CK-MB和cTnI)和其他常规生化指标的测定,如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血氧饱和度等。
我们还对所有患者进行了X线和CT扫描检查。
最后,我们对从患者入院到出院期间的情况进行了回顾性记录和分析,包括住院时间、呼吸支持治疗(如氧疗、呼吸机治疗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等。
结果在我们的研究中,我们发现了以下结论:1.在124名婴幼儿RSV-PA患者中,94名患者(76%)的心肌酶水平升高,其中CK-MB水平升高的患者数最多(76名,61%)。
2.诊断时间和心肌酶水平之间没有明显相关性。
3.心肌酶水平升高的患者在入院时的氧疗需求更高,在住院期间需要更长时间的呼吸支持,住院时间也更长。
呼吸道五项及临床意义呼吸道病毒是指一大类能侵犯呼吸道引起呼吸道局部病变或仅以呼吸道为侵入门户,主要引起呼吸道外组织器官病变的病毒。
常见的有呼吸道合胞病毒、柯萨奇病毒、腺病毒、肺炎支原体、腮腺炎病毒等。
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呼吸道合胞病毒又称融合病毒,是一种RNA病毒,属副黏病毒科肺炎属。
RSV是婴幼儿呼吸道感染,尤其是毛细支气管炎的主要病原体。
感染后主要表现为毛细支气管炎和肺炎,其引起的临床症状主要包括:咳嗽、低烧和流鼻涕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占2岁以下婴幼儿住院中的45%。
RSV感染呈世界性分布,最新研究发现免疫功能缺陷的成人及老人也是RSV的易感人群。
RSV感染的潜伏期为3-7天,感染者及带病毒者初病及病后1-3周内菌可由呼吸道分泌物排出病毒,IgM抗体在发病一周左右出现,可持续存在2-3个月。
检测结果阳性主要提示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但不排除出现假阳性的可能。
阴性结果可能为处于窗口期或感染时间较长导致IgM抗体逐步消失,不能排除病毒感染,需结合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判断。
心柯萨奇病毒(CVB)柯萨奇病毒为单股正链小RNA病毒,一般通过呼吸道传染及流行。
主要引起喉炎、气管炎、支气管炎及毛细支气管炎和肺炎;可合并感染脑膜脑炎、心肌炎、发烧、Guillain-Ba-rre综合征、肝炎、溶血性贫血等。
CVB IgM抗体自病程第一周起迅速上升,而于3~4周内下降或消失,COX B 感染后其特异性IgM抗体的出现可作为COX B 的急性期或持续性感染的重要指标之一。
检测结果阳性主要提示柯萨奇病毒感染,但不排除出现假阳性的可能。
阴性结果可能为处于窗口期或感染时间较长导致IgM抗体逐步消失,不能排除病毒感染,需结合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判断。
腺病毒(ADV)腺病毒为无包膜的二十面体的DNA病毒,一般通过呼吸道传染及流行。
腺病毒(ADV)是病毒性肺炎的主要病原之一,较大年龄组儿童或青年人感染腺病毒仅引起上呼吸道疾病,在婴幼儿中可引起严重的急性腺病毒性肺炎。
心肌酶谱改变在新生儿肺炎中的临床价值分析引言新生儿肺炎是指出生28天内发生的肺实质感染,是新生儿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
肺炎的发生对新生儿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严重时还会危及生命。
目前,肺炎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测。
心肌酶谱是一项重要的实验室指标,其在新生儿肺炎中的变化与疾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密切相关。
本文将对心肌酶谱在新生儿肺炎中的临床价值进行分析。
一、新生儿肺炎的临床特点新生儿肺炎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更容易发生肺炎。
常见症状包括呼吸急促、吸气性叹息、咳嗽、发热、喂养不佳等。
严重时还可出现呼吸窘迫、呼吸衰竭等症状。
体格检查可见双肺呼吸音减弱、湿啰音等。
在实验室检查中,血液学指标如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等也常常发生变化。
二、心肌酶谱及其临床意义心肌酶谱是指一系列与心肌有关的酶类物质,常用指标包括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肌红蛋白(Myo)等。
这些酶类物质在心肌细胞受损时会释放到血液中,因此可以通过检测它们的水平来判断心肌损伤的程度。
在新生儿肺炎中,心肌酶谱往往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改变。
研究表明,新生儿肺炎患儿的血清CK、CK-MB、LDH、Myo水平明显升高,提示心肌细胞受损。
这与肺炎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以及呼吸困难、低氧血症等因素相关。
心肌酶谱的变化可以作为评估新生儿肺炎严重程度的重要依据。
三、心肌酶谱改变与新生儿肺炎严重程度的关系心肌酶谱的改变与新生儿肺炎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一般来说,肌酸激酶(CK)是一种较为敏感的心肌酶,当其水平升高时,往往说明心肌受损的程度较为严重。
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是心肌特异性较高的一种酶,其水平升高则更可能意味着心肌细胞的明显损伤。
四、心肌酶谱变化对新生儿肺炎预后评估的意义除了作为评估疾病严重程度的指标外,心肌酶谱的变化还对新生儿肺炎的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发现,新生儿肺炎患儿入院时的CK、CK-MB水平与其住院时间和治疗效果密切相关。
心肌酶在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的临床意
义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作者:杜晓晨,柏振江,华军,谢敏慧
【摘要】目的研究心肌酶在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肺炎的临床意义。
方法将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急救科2007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的194例RSV肺炎患儿分成轻症组、重症组和危重症组,并比较各组间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α羟丁酸脱氢酶(HBD)、肌酸激酶(CK)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的差异。
结果危重症组患儿的各种心肌酶水平要显著高于轻症组和重症组(P均0.01)。
结论心肌酶是RSV肺炎患儿病情的良好指标,且更易识别需要机械通气的危重症患者。
【关键词】肺炎,病毒性;心肌酶
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是婴幼儿下呼吸道感染住院的最主要病毒性病原体[1]。
RSV 的临床感染轻重不一,轻者仅有轻微的感冒症状,重者可出现低氧血症、紫绀、呼吸急促甚至呼吸暂停[2]。
国内最近有关重症肺炎病毒病原学研究提示[3]:RSV所占比例超过
半数,达到57%。
目前关于肺炎严重程度的判断[4]仍以临床表现为主,主观性较强,缺乏客观依据。
心肌酶作为组织损伤和炎症程度的敏感指标,其变化在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中有一定预后价值;但此类病例多为呼吸科普通患者。
涉及儿科重症室(PICU)重症病例的类似研究少见报道。
本研究通过比较不同程度RSV肺炎患儿血清心肌酶水平的差异,分析其判断RSV肺炎严重程度的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1.1研究对象选择2007年1月~2009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急救科收治的RSV肺炎194例(急诊病房68例和PICU126例)。
所有病例均符合RSV肺炎诊断标准:①临床表现:如发热、咳嗽、痰多、呼吸困难及呼吸暂停等,或有RSV病例密切接触史;②病原学检查:痰RSV抗原阳性;③肺部X线检查:显示渗出影、肺气肿或间质改变。
1.1.2分组据社区获得性肺炎管理指南[4]严重度评估指标及是否需要机械通气将其分为:①轻症RSV肺炎组68例;②重症RSV肺炎组96例;③需机械通气的RSV肺炎危重症组30例。
68例轻症RSV 肺炎来自我院急诊病房,96例重症RSV肺炎和30例需机械通气的RSV危重症来自我院PICU。
1.1.3气管插管及机械通气指征30例机械通气患儿均符合毛细支气管炎的气管插管指征[5]:①PaCO2高于7.98~8.65kPa;②经常出现呼吸暂停;③意识状态下降;④氧疗后仍缺氧。
1.2方法
急诊病房病例于入院24h内取空腹静脉血3ml,PICU病例于入监护室1h内取静脉血3ml。
样本不抗凝,标本离心后取血清2h内测定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肌酸激酶(CK)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浓度。
剔除标本溶血和肝脏疾病对检测结果有影响的病例。
1.3统计学处理
计量测值均以(±s)表示,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三组数据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组数据间采用t检验。
2结果
三组RSV肺炎患儿各项检测指标比较见表1。
表1不同程度RSV肺炎患儿一般资料比较
3讨论
研究证实25%~40%的儿童在RSV感染的初期表现为支气管炎或肺炎,而且这个数字还在逐步增加。
RSV累及下呼吸道时,临床可出现明显喘息、胸骨凹陷和鼻翼扇动;而最重的患者可发生缺氧、紫绀、呼吸急促甚至呼吸暂停。
重度呼吸道RSV的肺外表现并不少见,且以心脏受累为主;包括心肌损害、心肌炎和心律失常(室速、室上速、复杂房性心动过速和完全性心脏传导阻滞)等[6]。
Checchia等[7]2000年报道PICU中RSV感染有54.5%患儿肌钙蛋白升高,50%RSV患儿有至少一次心血管事件(心动过缓、快速补液和多巴胺等血管活性药物支持等)。
而且心脏受累与否及轻重对临床程度和预
后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Moynihan等[8]2003年的研究表明肌钙蛋白阳性对呼吸功能衰竭的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68%,负荷率为72%,ROC曲线下面积为0.939;表明肌钙蛋白对RSV呼吸功能衰竭有良好的识别能力。
心肌酶作为心肌损害的常用评判指标,很少有人评价其在RSV肺炎的地位。
本研究中重症组AST、LDH、HBD和CK水平均较轻症组升高,但上述心肌酶水平在轻症组与重症组间差异无显著性。
这可能与两组患儿间心肌损害差异不明显有关。
CK-MB 水平在轻、重症组间基本相等也间接证实了这一点。
危重症组心肌酶水平显著高于轻症组和重症组,这表明RSV肺炎危重症患者心脏受累明显往往需要机械通气。
这与JAMES的研究结论相符合。
国内研究[9]亦表明心肌酶是反映婴幼儿支气管肺炎病情的良好指标,病情越重,心肌酶越高。
综上所述,心肌酶作为心肌损害的标志,其升高幅度与RSV肺炎患儿的临床表现及预后密切有关,而且对需要机械通气支持的RSV肺炎危重症患儿有着良好的识别能力。
这就提示我们在临床处理RSV肺炎患儿时,应关注其心肌酶的动态变化,以便提高我们对重症RSV肺炎的认识和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沈叙庄,杨永弘.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病原学研究现状[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3,18(9):513-516.
[2]Centers for Control and Prevention. Respiratory syncytical virus[R/OL].
/rsv/clinical/description.html.
[3]余春梅,杨锡强,许峰,等.重症肺炎病毒病原学分析[J].中华儿科杂志,2010,48(2):143-147.
[4]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管理指南(试行)(上)[J].中华儿科杂志,2007,45(2):83-90.
[5]格雷.R.斯坦格.儿科急症[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210.
[6]Checchia P. Identification and management of severe respiratory syncytical virus [J]. American Society of Health System Pharmacists,2008,165(23 suppl 8):S7-S12.
[7]Checchia PA, Appel HJ, Kahn S, et al. Myocardial injury in children with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infection [J]. Pediatr Crit Care Med,2000,1(2):146-150.
[8]Moynihan JA, Brown L, Sehra R, et al. Cardiac troponin I as a predictor of respiratory failure in children hospitalized with respiratory syncytialvirus (RSV)infections: a pilot
study [J]. Am J Emerg Med,2003,21(6):479-482.
[9]王月玲,徐春萍.婴幼儿支气管肺炎患儿血清心肌酶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徐州医学院学报,2009,29(2):117-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