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画形式构图原则
- 格式:pdf
- 大小:181.73 KB
- 文档页数:2
要似秀£/霄 开宪
具有极强的艺术魅力。更多的画家借鉴书法线条,表现出“屋
漏痕”的笔墨功底,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如,吴昌硕便以
篆书方法来表现笔墨线条的粗细变化,使作品具有了更深的内
涵。不同的线条具有不同的气质和不同的感情,画家只有正确
理解客观对象,才能用线进行适当的描绘。比如,在人物画中,
从人物的性格到其体积、形状、衣纹的变化,都需要用线来表
现,不同的线体现在画面上,画家加以疏密、虚实、轻重、呼应等
有规律的变化,再进行加工取舍来追求自己的笔墨情趣和意
境。陈洪绶用线古拙挺秀,追求装饰性;任伯年的线条流畅秀
丽,充满运动感和节奏感。各家各派对线的不同表现与运用都
充分表现出线描艺术夸张与变形、加工与取舍、概括与提炼的
艺术风格。 随着时代的发展、艺术形式的多元化,中国绘画中的线充
分展现出无穷的魅力,中国传统线描艺术也面临着新的机遇与
挑战。西方艺术的不断介入与影响冲击着中国绘画的发展,现
代线描表现形式呈现出多样化的面貌,其对事物的刻画与表现
体现出一定的时代性,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干扰艺术正常发展
的不良因素。所以,如何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与发
展,成为现阶段不容忽视的问题。
学习线描艺术,更要学习、体会优秀传统的精髓,不断从传
统中汲取丰富的营养,更深刻地感悟中国绘画线描的精神。中
国绘画中的线描不是简简单单地以线描形,而是主客观认识的
结合,更是主客观情感与思想的集中体现。在生活节奏多变、
艺术形式多样化的今天,人们的浮躁与沉重导致了线描艺术表 现的繁缛与肤浅。因此,现代画家要继承优秀传统,感悟中国
绘画线描的精神,从传统中汲取丰富营养,增强线描艺术的生
命力,使线描艺术表现在新的历史时期得到发展,更具艺术魅
力。
注:文章系宁夏大学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E) NDSKO9_一44。
(作者单位:宁夏大学美术学院)
编辑杨婷 摘要:中华民族独特的哲学观念和美学思想决定了 r'] 中国画的形式构图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特点,如重视气 葡
脉、开合、宾主、聚散、虚实、疏密、呼应、斜正等构图规律。 … 笔者从中国画的形式构图发展谈起,重点分析了中国画形 l/
式构图的几个原则规律。 关键词:经营位置形式美形式构图
中华民族独特的哲学观念和美学思想决定了
中国画的形式构图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特点,别
具东方韵味。中国画讲究“经营位置”,“经营位
置”也叫“章法”“布局”,现代绘画中称其为“构成”
“构图”。顾恺之所说的“置陈布势”、谢赫在“六
法”中提出的“经营位置”,皆指构图。构图就是把
握物象的本质特征,并高度概括,加以重新组织,
在画幅中创造无限的空间感或情感世界,巧妙穿
插形象,并以洗练的笔墨画出丰富的形象。
自绘画产生至今,构图一直是绘画创作的重
要问题。如,中国古代画论对构图这一问题有许
多记载和深刻的研究。东晋顾恺之在《画论》中提
到:“若以临见妙裁,寻其置陈布势,是达画之变 也。”置陈布势,即如何摆放、布置物象的阵势,这
种思想自顾恺之以后,成为中国画构图的基本原
则。到南北朝时,谢赫在“六法”中提出“经营位
置”,从理论上确立了构图在创作中的重要地位。至宋,郭熙谈到 “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
望远山谓之平远”,以“三远法”概括仰视、俯视、平视三大类构图。
元代以后,文人画日益占据主要地位,画论中对于取舍、宾
主、气势、呼应、虚实、疏密、开合等构图经验也不断有所总结和扩
展。至此,中国画的形式构图已经十分完备,既有写实的全景构
图、一角半边式的构图,又有诗书画印相结合的独特形式。 明清时期,构图的变化已经十分丰富、自由。石涛、八大山人
对形式的敏锐感及其奇崛的结构能力令人赞叹。近现代任伯年、
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等都在继承前人方法的基础上形
成了自己的构图特色。
随着西学东渐,中国画有了新的发展,形式构图更多地吸收
浅谈中国画形式构图原则 了外来文化的营养,变得更加丰富多样。尽管中国画的形式构
图千变万化、绚烂多姿,但其东方美学思想-9精神内涵依然没
有改变。 构图原则源于客观世界的理,即客观世界的规律。中国画
论注重理与法的紧密联系,构图无定局,合情合理即成局。中
华民族独特的哲学观和美学思想使中国画家不特别看重外在
的视觉真实,而重视意匠加工、主观提炼,从而决定了中国画的
形式构图特点,构建了以线为基本语言,二维平面的,注重虚实
黑白、疏密藏露、奇正节韵,契合中国古典哲学之气脉开合等的
形式构图原则。诸如气脉、开合、宾主、聚散、虚实、疏密、呼应、
交叉、重心、画眼、空白处理、四边四角、对称与均衡、外扩与内
敛、对比与调和、奇正与险绝、整体与局部、变化与统一、有限与
无限等具体的构图规律,以及题跋、印章在构图中的作用,都是
中国画构图必然涉及的重要问题。
第一,气脉开合。中国画强调气脉流动,是从“气韵生动”
的要求发展而来的。气脉是中国画的专用语,指画面上的形体
或空白所标示和贯穿起来的脉络走势、感觉趋向。画中气脉布
置得好,形体一气贯之,就能统领全局,使画面既有整体又有变
化。作品当意境求静、气韵求动,从全局看,气脉起了主要作
用。要交代清楚画中气脉的布置和来龙去脉,不可散乱局促,
而要变化贯通,气脉的生发要有“起、承、转、合”。清代蒋骥在
《读画纪闻》中谈到:“山水章法如作文之开合,先从大处定局,
开合分明,中间细碎处,点缀而已。”开合是客观世界最基本、最 普遍的规律,就是事物的开放与合拢,开是开始,合是结束,中
间有承转曲折。开与合是紧密联系的,有开必有合,有什么程
度的开便有相应程度的合。合是中国审美的一大特色,讲求内
敛包容、无往不返、周而复始。中国哲学讲反复,实有循环的意
味。开合基于中国哲学之反复原则,在绘画图式上表现为起手
为开、收拾为合,开合之中,层层推出、生发无穷。如明代沈周
的《庐山高图》,整幅作品开合关系的处理可谓气脉贯通、聚散
得当。以下部的土坡斜势为起,中间松林为承,再转至以瀑布
为中心的山脉,最后结于上部右角的远山。画面上形体的脉络
走势曲折迂回、顺畅明晰,深得气脉开合规律之玄奥。
聚散放收、气脉开合等皆为构图中矛盾对立统一的因素。
有开就必须有合的力量加以制约,才能稳定下来,使人从视觉
心理上产生安定感,看起来才感到舒服。有聚就必须有散,有
放就必须有收,外张得势得气魄,内敛传神得精神,正所谓外分
内合,形断意连,内外相应,取势传神全在气脉开合中。
第二,黑白虚实。中国画讲“计白当黑”“空白”“虚空”,十
分重视裁剪取舍,虚实相生。“留自”不是削弱对象的表现,而是
为了使画面中最重要的部分更加突出,“空白”使人有更大的想
象空间,体会到画外之意,境界观不尽,思无穷。
自然界物象有远有近,有明有暗;天气有阴有睛,有白昼与
黑夜;景物有强有弱,有清有浊,虚实变化,那么反映在构图上
必然有虚实、隐显、明晦、藏露。藏是含蓄,露是鲜明、突出艺术
形象。艺术源于生活,艺术作品要以有限的形象表现无限的情
感,做到以少胜多、以无胜有、虚实相生。中国画的“空白”.如
同国粹京剧一样,往往长于以无胜有,给人以更多的想象空
间。虚空是中国画重要的表现方法,构图的虚实处理,要厚实
中见空灵,景实意虚,实而不塞。虚的地方要合情合理、虚而不 空。虚实相变相生,虚中见实,实中见虚,实有据,虚有理。
第三,奇正险绝。自然界是运动与静止两种状态的对立统
一。运动变化显得有生气,静止显得统一稳定。中国画讲奇
正,“似奇而反正”是中国画的另一构图规律。“奇”为变化,“正”
为统一。奇险在不平衡的运动中产生,从“破”中“立”法,出奇
制胜,破陈规,创新意。 事物的差别,正是产生不平衡的根源,有不平衡才会产生
运动,在运动中求平衡,这种运动与稳定的辩证规律,就形成了
造型艺术美的法则。绘画构图的生动也是由画面景物间的差
距、变化造成的不平衡所致。在创作中求“奇”,构图力求做到
“语不惊人死不休”,这是创作的主旨。险绝的构图有意打破平
衡,制造矛盾对立的因素,使差距拉大,形成变化激烈的图式。
但越是差距大、矛盾多的“险绝”构图,越要注意平衡、稳定、庄
重、和谐统一等对立因素的制约,一味追求奇险、变化而无法统
一,就会陷于险恶、混乱和怪诞,“奇”要有所限制,以免造成过
犹不及的后果。
第四,节奏韵律。节奏是事物美的外象在形式上的有规律
的反复循环。构成节奏的是时间关系、运动过程、力的关系、强
弱变化等,把运动中的这种强弱变化有规律地组合起来加以反 复便形成节奏。在绘画中,节奏感表现在形象排列组织的动势
上,节奏能使各形式要素间具有单纯、明确的联系,使形式富有
机械的运动感,重复强化,加深印象。如画中点法,三三两两,
轻、重、虚、实、强、弱,如音乐中的节拍一样。韵律就是有规律
的抑、扬、顿、挫变化,使形式富于律动的变化美。节奏是纯化
的韵律形式,是理性的运动形成的视觉快感。韵律是节奏形式
的深化,是情调在节奏中的运用,是富于感情的生命形式的视
觉趣味。节奏韵律使画面形式产生趣味,具有抒情的意味。中
国画论中的“气韵生动”在很大程度上是指节奏韵律在画面中
的作用。“气韵生动”就是画面表现出来的“生命的节奏”或“有
节奏的生命”的视觉形象,实际上就是巧妙运用节奏与韵律解
决构图中的律动与关联的规律。
中国画的形式构图是一种深层的、反映我们民族审美心理
特征的规律。时代的进步和艺术的发展,对形式构图的探索也
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笔墨当随时代,我们对绘画形式结
构规律要有较深的认识,不拘泥于既有的图式构成程式,同时
还要重视对传统形式美规则的深入研究,不能丢掉中国画有别
于西方艺术的独特之处,保持中国独特的文化审美品位,创作 造出不同于前人、具有强烈东方意蕴的作品。
参考文献: [1]段七丁.中国山水画技法.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l 996. [2]李来源,林木.中国古代画论发展史实.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l997. [3]彭修银.中国绘画艺术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洛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编辑伍宝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