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概论社会救助
- 格式:pptx
- 大小:6.48 MB
- 文档页数:147
社会保障部的社会救助政策与措施社会救助是指国家或地方政府为了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和社会福利,提供的一种救济性保障措施。
作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救助政策与措施由社会保障部负责制定和执行。
本文将探讨社会保障部的社会救助政策与措施,旨在全面了解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运作与发展。
一、社会救助政策的一般原则与范围社会救助政策的制定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以确保政策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
首先,社会救助政策必须坚持优先帮助弱势群体的原则,将救助对象限定于经济困难、残疾、孤儿、无业等弱势群体。
其次,社会救助政策必须坚持按需救助的原则,根据受救助对象的实际需求提供救助。
最后,社会救助政策必须坚持分类施策的原则,根据不同的救助对象制定相应的救助政策。
社会救助政策的范围涵盖了多个方面,包括基本生活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等。
基本生活救助是指向经济困难、无劳动能力或失业的居民提供临时性的经济救助,确保其基本生活需求。
医疗救助是指向无法支付医疗费用的居民提供医疗费用补助或报销,保障其基本医疗需求。
教育救助是指向贫困家庭的学生提供助学金或减免学费等教育资助。
住房救助是指向无住房或经济困难的居民提供租房补贴或廉租房安置等住房资助。
二、社会救助政策的具体措施与实施社会救助政策的实施需要具体的措施和手段。
社会保障部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出台政策文件、建立工作机构等方式来推进社会救助工作。
首先,社会保障部发布社会救助政策的法律法规,明确救助对象、救助标准、救助程序等具体要求。
其次,社会保障部出台政策文件,指导地方政府具体执行社会救助政策,确保政策的贯彻落实。
最后,社会保障部建立相关工作机构,负责社会救助政策的监督、评估和统计等工作。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社会保障部与地方政府密切合作,共同推进社会救助工作。
社会保障部会向地方政府下达救助资金,地方政府负责将资金用于救助对象的生活补助、医疗救助、教育资助等方面。
同时,地方政府还需建立健全的社会救助机构和工作流程,确保社会救助政策的顺利实施。
第九章社会救助制度基本理论解释三:公共援助公共援助也称为公共救助。
在实际操作中,通常的做法是根据维持最起码的生活需求的标准设立一条最低生活保障线,每一个公民,当其收入水平低于最低生活保障线而生活发生困难时,都有权利得到国家和社会按照明文公布的法定程序和标准提供的现金和实物救助。
社会救助可以根据不同出发点,不同依据和标准,从多角度做出不同的划分。
依据救助的实际内容来划分,可分为生活救助、住房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法律援助等;依据救助手段来划分,可分为资金救助、实物救助和服务救助等。
以贫困持续时间的长短变化为划分,贫困可分为长期性贫困、暂时性贫困和周期性贫困,因此社会救助就可以分为针对长期性贫困的定期救助(如孤寡病残救助)、针对暂时性贫困的临时救济(如多数情况下的失业救助、自然灾害救助等)和针对周期性贫困的扶贫(如贫困户救助)之分。
二、社会救助的内涵与外延(一)社会救助的含义社会救助,是指国家或社会对因各种原因导致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社会成员提供的能满足最低生活需求的社会保障制度。
这一概念包含以下几层含义。
第一,社会救助是国家和社会对社会成员在需要获得最起码的物质帮助时,所应负的一项基本社会责任。
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公民在年老、疾病或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通过社会救助的方式提供及时、必要的经济援助,是实现社会正常运转的一个基本前提。
第二,社会救助是在公民不能维持最低限度生活标准时才发挥作用。
如社会成员遭遇自然灾害和丧失生存能力时,国家才按照一定程序和标准,提供经常性或临时性经济援助。
第三,社会救助是在经过严格审查之后提供满足最低限度生活需求的货币和实物,仅以维持公民基本生存为限。
除物质帮助外,社会救助还包含着国家和社会对受援者精神上的关怀和保护,帮助树立起战胜灾害的信念。
(二)建立社会救济制度的意义(1)社会救济制度是稳定社会的重要手段。
一个稳定与和谐的社会是以社会收入分配的公平和社会成员生存权利的保证为条件的。
《社会保障概论①》(一)社会救助制度的定义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
但是,在现代社会中,社会救助的存在仍然是不可替代的,因为贫困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社会现象。
由于一些不可抗拒的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总有一部分人不能满足自身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就有可能出现贫困。
如果贫困问题不能得到稳妥地解决,不仅将会给个人生活带来困难,也将给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带来一些不利因素,所以各个国家都比较重视社会救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认为,社会救助为:国家通过立法,对于因为自然和社会等不可抗拒因素造成生活困难,难以维持最低生活保障的社会成员,按照法定程序,以货币或者实物的形式进行救助,以维持其最基本的生活需求的社会保障制度。
传统社会救济是工业化社会以前的产物,它是国家救济、教会慈善救济、个人慈善救济的总称。
传统社会救济是消极性、急救性救济,其管理也是时有时无,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和法定的管理程序。
现代社会救助是在传统社会救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现代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保险制度的必要补充。
国家有责任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社会救助,个人有权享受社会救助,强烈的公民权利色彩构成现代社会救助的显著特征。
现代社会救助不仅提供必要的现金和物质等直接救助,而且还采取相关措施帮助受助者摆脱贫困。
(二)社会救助制度的特点首先,义务和权利的非对等性。
社会救助是现代国家和社会的一项义不容辞的职责,获取最低生活保障或社会救助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不仅认识到导致贫困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因素,而且也意识到拥有起码的生存条件是每个公民的权利。
所以当社会成员陷人贫困时,国家和社会有责任和义务为他们提供援助,这种援助既不是带有怜悯性的恩赐,也不是需要先尽义务的补偿,而是法律所赋予的权利。
所以,在整个社会救助实施活动中,绝大多数项目不强调权利与义务的相对应,而是注重国家和社会对救助对象的责任和义务的特性。
社会保障概论一、概念1.社会保障:以政府为责任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而生活发生困难的国民给予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2.社会保险:就是以国家为责任主体,对有工资收入的劳动者在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或虽有劳动能力却因失去工作丧失生活来源的情况下,通过立法手段,运用社会力量,给予一定程度的收入损失补偿,保证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3.社会救助:是依据法律规定,政府和社会对因自然灾害或其它原因而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无收入和低收入的个人或家庭给予帮助,满足其生存需要的制度。
4.社会福利:指政府和社会组织通过建立文化、教育、卫生等设施,免费或优惠提供服务,以及以实物发放、货币补贴等形式,向全体社会成员或特定人群给予帮助,以保证和改善其物质文化生活的制度。
5.社会保障基金:国家和社会从已有的社会财富中提存、积累并用以援助或补偿社会保障对象的资金,是社会保障制度得以确立并能够解决特定社会问题的物质基础。
6.社会保障水平:指在特定时期一国或地区社会成员享受社会保障待遇的高低程度。
7.老年社会保障:对退出劳动领域或无劳动能力的老年人实行的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措施,包括经济、医疗以及服务照料等方面的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
8.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亦称国家基本养老保险,它是按国家统一政策规定实施的为保障广大离退休人员基本生活需要的一种养老保险制度。
9.老年社会保险的基本原则:①享受保障的权利与资格条件对应的原则②保障基本生活水平的原则③分享社会经济发展成果的原则10.门诊统筹:基本医疗保险中把参保人员的门诊费用纳入统筹基金报销的范围。
11.失业保险:指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建立失业保险基金,对非因本人原因失去工作、中断收入的劳动者,提供限定时期的物质帮助以及再就业服务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
12.医疗社会保险:指由国家立法,通过强制性社会保险原则和方法筹集医疗资金,保障人民平等地获得适当的医疗服务的一种制度。
名词解释汇总:1、社会优抚:社会优抚作为特种社会保障制度,是针对社会成员中受人尊敬和爱戴而又有光荣身份的退伍军人、伤残军人、现役军人家属、为国捐躯军人家属等人口群体而举办的,是国家和社会依照法律规定对特定对象通过抚恤、优待和安置,确保他们的生活不低于当地群众平均水平并带有褒扬性质的特殊社会保障制度。
2、生育保险:生育保险,是在妇女劳动者因生育子女而暂时失去劳动能力时,社会给予必要的经济和物质帮助的制度。
3、周期性失业:周期性失业是指劳动者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工作,但由于经济发展的周期性经济衰退或萧条时期对劳动力需求量减少,导致劳动力供过于求而引起的失业。
4、失业保险中的工资比例制:即按失业保险给付金额占以被保险人在失业前一定时期平均工资收入的比率给付失业保险金的方式,通常依据工龄、受保期限、工资水平和缴费年限等因素确定。
5、致伤:致伤是指职工或劳动者在生产劳动或工作中,遭遇不测事故,致使身体器官或正常生理功能受到损伤,并因此造成暂时、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后果。
6、养老保险:养老保险是国家根据劳动者的体质和劳动资源情况,规定一个年龄界限,允许劳动者达到这个年龄时,作为因年老而丧失劳动能力的人,解除劳动义务,由国家、社会提供一定的物质帮助和服务,保障其晚年生活的一种社会保险形式。
7、合作医疗:合作医疗,主要是指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在自愿互利基础上组织起来的一种医疗保险制度。
这种制度服务的对象主要广大农民,其经费由参加者和所在乡村共同筹集。
8、工伤保险中的“无责任补偿”原则:这主要是考虑到职工在工作中受到事故伤害,不仅身体受到伤害和痛苦,而且会因此而暂时或永久失去工作能力,中断正常收入来源,实行“无责任补偿”,即受伤害者不承担任何费用,而给遭受伤害的职工及时的物质帮助和经济补偿是工伤保险的首要原则。
9、失业给付:被保险人本人所不能控制的社会或经济因素影响而造成失业时,由保险人给付失业保险金以维持被保险人基本生活水平。
《社会保障概论》名词解释社会保障:社会保障是指以政府为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公民在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或由于各种原因遭遇困难时给予帮助,保证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这一定义包含四个要点:社会保障的责任主体是政府;社会保障得以实施的依据和保证是相应的社会立法;社会保障的资金来源是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形成的社会基金,用它来支付保障费用;社会保障的目标是满足公民的基本生活需要。
现收现付制:即从企业收入或国家财政收入中随时支付退休金,在收与支之间无资金积累,也谈不上增值。
以养老保险为例,是指以同一个时期正在工作的一代人的缴费来支付已经退休的一代人的养老金的保险财务模式。
它根据每年养老金的实际需要,从工资中提取相应比例的养老金,本期征收,本期使用,不为以后使用提供储备。
强制储蓄方式(个人账户制):指雇员和雇主按规定的缴费率将社会保险费存入为雇员设立的个人账户,需要时按规定从个人账户中支取的一种筹资模式。
社会保险:社会保险是指以政府为主体,对有工资收入的劳动者在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或因失业而收入来源断绝时,实行一定程度的收入损失补偿以维持其基本生活水平的制度,是社会保障体系的主体部分。
社会救助:是依据法律规定,政府和社会对因自然灾害或其他原因而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无收入和低收入的个人或家庭给予帮助,满足其生存需要的制度。
社会福利:是指政府和社会组织通过建立文化、教育、卫生等设施,免费或优惠提供服务,以及以实物发放、货币补贴等形式,向全体社会成员或特定人群给予帮助,以保证和改善其物质文化生活的制度。
社会保障基金:是国家和社会从已有的社会财富中提存、积累并用以援助或补偿社会保障对象的资金,是社会保障制度得以确立并能够解决特定社会问题的物质基础。
社会保障管理:是由国家或政府制定和实施有关社会保障的法律、政策,以及实现社会保障任务、目标的行政工作过程。
社会保障水平: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或地区社会成员享受社会保障的高低程度。
社会保障概论第一章1、社会保障:以政府职责任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生活发生困难给予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2、社会保障分为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
3、社会救助:依据法律规定,政府和社会对因自然灾害或其他原因而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无收入和低收入的个人或家庭给予帮助,满足其生存需要的制度。
4、社会保障的功能(1)人民生活的安全网(直接目的是保障国民的基本生活)(2)经济发展的助推器(3)社会矛盾的调节器(化解社会矛盾、实现共享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关系和谐)(4)社会政治的稳定剂还有对社会的文化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具有推进作用。
第二章1、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德国最先建立社会保险制度(1)1883年,《疾病社会保险法》(2)1884年,《工伤事故保险法》(3)1889年,《老年和残障社会保险法》2、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关系联系:通过共同筹资、共担风险,起到了稳定社会的作用区别:目的、保障对象、权利与义务对等内涵、管理体制、保障水平、立法范畴不同3、社会保障制度的模式:(1)投保资助型:美国、德国、日本A、特点:以劳动者为核心,强调劳动者个人在社会保险方面的责任,社会保险费由国家、雇主和劳动者三方支付(个人和雇主投保,国家资助)B、强调社会保险中群里与义务的关系,强化自我保障意识,体现效率原则;保障基金统筹使用,符合大数原则,体现了保险的互助互济原则。
(2)福利国家型:英国、瑞典A、特点:面向全体社会成员、高福利化、统一管理、为公民提供“一揽子”预防性保障的,由国家承担最后责任的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
(3)国家保险型:前苏联特点:保障对象是全体劳动者;受保人不缴任何费用,一切保险费由企业主和国家负担;社会保险待遇高(退休金一般是原工资的70%);保险待遇不予缴费多少关联,而与工龄挂钩;各级工会组织代表国家政权机构管理社会保险事宜。
(4)强制储蓄型:新加坡、智利以新加坡的中央公积金制(CPF)为代表。
社会保障概论第一章社会保障概述第一节社会保障含义一、概念社会保障是国家通过立法采取强制手段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对由年老、疾病、伤残、死亡、失业及其他灾难发生而出现生活困难的社会成员,给予物质的帮助,以保证其基本生活需求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二、特征1、社会保障的责任主体是国家和政府2、社会保障对象和获益群体是全体公民3、社会保障资金来源是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形成的社会消费基金,用它来支付保障费用。
4、社会保障目标是满足公民的基本生活需求(一)生存需求的制度。
救助对象包括三类:A孤寡老人)B 有劳动能力,也有收入,但因意外灾害降临,遭受重大财产损失、人身损失一时生活困难的人。
C 有收入来源,但生活水平低于或仅相当于国家法定最低标准的个人或家庭。
主要内容:贫困救济和灾害救济(二)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中的核心部分,因其保障对象是劳动者,它所承担的风险最多,就是以国家为主体,对劳动者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或有劳动能力无工作的情况下,通过立法运用社会力量,给予一定收入损失补偿的制度,包括生、老、病、伤、残、失业等所有风险。
包括老年、医疗、失业、工伤、生育、残障与死亡社会保险特点:1)强制性(法律强制推行) 2)互济性 3)储备性4)补偿性1、老年社会保险又称老年保险,国家越贫穷,其在社会保险体系中所占比例越大2、医疗社会保险国家越发达,用在其上的费用越低3、失业保险产生于福利国家,任易形成“养懒汉”的状况,故现侧至于就业培训比例与国家富裕程度成正相关关系失业保险是工业化的产物,所占比例不大4、生育保险更多归于医疗保险或家庭津贴中,在我国是独立的。
(三)社会福利是一个中观福利概念(大福利=社会保障小福利=单位福利),是社会保障体制下的一个项目,不包括社会保险、救助。
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最高层次,指政府和社会组织通过文化、教育、卫生等设施,免费或优惠提供服务、实物发放,货币补贴等形式向全体社会成员或特定人群给予帮助,以保证和改善其物质、文化、精神生活的制度,它是社保体系中的最高层次关乎人的生命质量。
社会保障概论-7(总分94, 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实施对失业保险基金管理的指导和监督的失业保险金委员会是由人民政府设立的,属于( )SSS_SINGLE_SELA 县级以上B 乡级以上C 省级以上D 镇级以上分值: 1答案:A2.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的( )SSS_SINGLE_SELA 最高纲领B 最低纲领C 特殊纲领D 一般纲领分值: 1答案:B3.自20世纪60年代起国际劳工组织通过的有关失业问题的决议称为( ) SSS_SINGLE_SELA 《失业救济公约》B 《失业保险公约》C 《失业公约》D 《就业公约》分值: 1答案:D4.社会保险费的确定方式有( )SSS_SINGLE_SELA 累进保险费制和均等保险费制B 累退保险费制和均等保险费制C 比例保险费制和均等保险费制D 均等保险费制和累退保险费制分值: 1答案:C5.我国生育保险必须符合( )SSS_SINGLE_SELA 《婚姻法》B 国家计划生育C 《社会保障法》D 《劳动法》分值: 1答案:B6.于1935年制定了《社会保障法》,确立了社会保障制度一般原则的国家是( )SSS_SINGLE_SELA 英国B 美国C 德国D 瑞典分值: 1答案:B7.实施对象是社会上相对贫困的人口群体的社会保障项目是( )SSS_SINGLE_SELA 社会救助B 社会保险C 社会福利D 社会优抚分值: 1答案:A8.多数国家失业保险的给付期限为( )SSS_SINGLE_SELA 36~40周B 8~36周C 32~40周D 28~40周分值: 1答案:B9.发布《国务院关于工人退休、退职暂行办法》提高因工负伤待遇是在( ) SSS_SINGLE_SELA 1982年B 1991年C 1979年D 1958年分值: 1答案:D10.日本雇佣保险制的基本结构分为( )SSS_SINGLE_SELA 预防措施和巩固措施B 失业保险措施和善后措施C 失业保险措施和预防措施D 善后措施和预防措施分值: 1答案:D11.除社会优待和抚恤外,社会优抚的另一项重要内容是举办各种优抚事业,其举办者为( )SSS_SINGLE_SELA 军队B 社区C 企业D 政府分值: 1答案:D12.1883年12月1日《疾病保险法》正式实施的国家是( )SSS_SINGLE_SELA 德国B 法国C 英国D 中国分值: 1答案:A13.负担养老费的实际就业的社会劳动人数中不包括( )SSS_SINGLE_SELA 参加社会保险的实际参加社会劳动的人数B 不参加社会保险的实际参加劳动的人数C 标准劳动年龄外实际参加社会劳动的人数D 标准劳动年龄内参加社会劳动的人数分值: 1答案:B14.《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对其实施物质帮助义务的为( )SSS_SINGLE_SELA 国家B 单位C 国家社会D 企业公司分值: 1答案:C15.社会优抚中抚恤对象是指( )SSS_SINGLE_SELA 现役军人家属和在乡老红军、老复员退伍军人等B 退出现役的军人C 革命烈士家属、因公牺牲军人家属、病故军人家属和残废军人等D 革命烈士家属和现役军人分值: 1答案:C16.我国农村养老保险中投保人领取养老保险金的保证期为( )SSS_SINGLE_SELA 二十年B 十五年C 十年D 五年分值: 1答案:C17.社会保障的最高纲领是( )SSS_SINGLE_SELA 社会救助B 社会福利C 社会优抚D 社会保险分值: 1答案:B18.在保险金给付方面具有收付一律平等的意义,计算便利,易于普遍实施是其最大优点的为( )SSS_SINGLE_SELA 比例保险费制B 均等保险费制C 累进费率制D 固定比例制分值: 1答案:B19.生育保险属于( )SSS_SINGLE_SELA 短期性补助B 长期性补助C 保险性补助D 福利性补助分值: 1答案:A20.不属于医疗保险的给付方式有( )SSS_SINGLE_SELA 现金给付B 医疗给付C A和B都不属于D 物质给付分值: 1答案:D21.国家保障型社会保障制度的宗旨是( )SSS_SINGLE_SELA 保障全体劳动者生活福利B 保障老弱病残的弱势群体C 保护劳动者的健康并维持其工作能力D 维持社会稳定,健全社会福利分值: 1答案:C22.我国农村养老保险费( )SSS_SINGLE_SELA 只能预交五年B 可以预交也可以补交C 可以预交但不可以补交D 可以补交五年以内的分值: 1答案:B23.均等保险费制适用于( )SSS_SINGLE_SELA 50%以上国民为保险对象的国家B 少于50%的国民为保险对象的国家C 全体国民为保险对象的国家D 个别国民为保险对象的国家分值: 1答案:C24.伤残津贴是给予失去劳动能力者的,其劳动能力的失去是( ) SSS_SINGLE_SELA 部分B 完全C 永久D 暂时分值: 1答案:D25.生育保险待遇不包括( )SSS_SINGLE_SELA 假期B 补偿C 津贴D 报销分值: 1答案:D26.不属于必要劳动和个人消费品的分配范畴的是( )SSS_SINGLE_SELA 社会福利B 社会保险C 工资D 补贴分值: 1答案:B27.社会保障制度由政府机构、地方当局和非政府组织分工管理的国家是( ) SSS_SINGLE_SELA 日本B 法国C 约旦D 新西兰分值: 1答案:A28.一般来说,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者,被认为是( )SSS_SINGLE_SELA 富裕B 勉强度日C 小康水平D 绝对贫困分值: 1答案:D29.社会保险的实施对象是( )SSS_SINGLE_SELA 社会上相对贫困的人口群体B 社会劳动者(一般是挣工资的劳动者)C 包括社会劳动者在内的全体社会成员D 社会上一部分倍受尊重而又有光荣身份的人口群体分值: 1答案:B30.不属于世界各国享受生育保险的三种规定的有( )SSS_SINGLE_SELA 规定被保险人在享受生育保险补助金时必须已到本国规定的结婚年龄B 不规定具体的投保条件,凡符合国家公民及财产调查手续者一律可以享受生育保险待遇C 规定被保险人在分娩前必须已经参加生育保险达到一定时期,并且实际参加工作达到一定时期D 规定被保险人在享受生育保险补助金时必须已交纳保险费达到规定的最低限分值: 1答案:A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选项中有二至五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31.失业保险比率包括下列( )SSS_MULTI_SELA 统一比例制B 固定比例制C 工资比例制D 混合制E 一次性给付分值: 2答案:A,C,D,E32.实施鼓励人口增值的国家有:( )SSS_MULTI_SELA 前苏联B 法国C 韩国D 日本E 美国分值: 2答案:A,B33.我国工伤保险的原则有( )SSS_MULTI_SELA “无责任补偿”原则B 直接经济损失与间接经济损失相区别原则C 过错原则D “优待”原则E 职业性疾病一律按工伤对待原则分值: 2答案:A,B,D,E34.非自愿性失业包括:( )SSS_MULTI_SELA 制度性失业B 摩擦性失业C 周期性失业D 季节性失业E 结构性失业分值: 2答案:B,C,D,E35.社会保障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 )SSS_MULTI_SELA 法律强制性B 营利性C 对象社会性D 福利性E 机会公平性分值: 2答案:A,C,D,E三、名词解释题36.社会优抚SSS_TEXT_QUSTI分值: 4社会优抚作为特种社会保障制度,是针对社会成员中受人尊敬和爱戴而又有光荣身份的退伍军人、伤残军人、现役军人家属、为国捐躯军人家属等人口群体而举办的,是国家和社会依照法律规定对特定对象通过抚恤、优待和安置,确保他们的生活不低于当地群众平均水平并带有褒扬性质的特殊社会保障制度。
电大《社会保障概论》期末复习资料整理之二二、名词解释:2字:失业:失业就是指达到法定年龄(劳动力年龄)并有就业愿望和就业能力的人得不到适当的就业机会,包括已经就业而被解雇,且正在等待或寻求新的就业机会的一种社会现象。
3字:贫困线:所谓贫困线是指最起码的生活水平或与社会平均生活水平间的差距的一个量的界定。
划定一国或一地的贫困线是进行有效社会救助的前提。
职业病:是指在企事业单位或者个体经济组织等工作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有毒、有害的物质(如粉尘,放射性物质)而引起的疾病。
残疾人:残疾人是指身体、智力或者精神状况违反常规和偏离正常状态(相对于当时相同年龄的正常健康状况而言),并非暂时的功能减退,而使其参与社会的能力受到影响的人。
4字:社会保障:是指国家以立法和行政措施确立的对遇到疾病、伤残、生育、年老、死亡、失业、灾害或其他风险的社会成员给予相应的经济、物质和服务的帮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需要的一种社会经济福利制度。
养老保险:是旨在通过能为达到一定条件的劳动者提供经济资助、相关服务来增强劳动者抵御老年风险的能力的一种社会保险系统。
失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建立失业保险基金,对非因本人原因失去工作、中断收入的劳动者,提供限定时期的物质帮助以及再就业服务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
医疗保险:是为了分担疾病风险带来的经济损失而设立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具体来说,是由国家立法,通过强制性社会保险原则,由国家、单位(雇主)和个人缴纳保险费进行筹资,建立医疗保险永久基金,当个人因病接受了医疗服务时,由社会医疗机构提供保险费用补偿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工伤保险:是指针对劳动者在工作过程中或者因工作原因而发生的事故,意外伤害或者职业病,劳动者或其遗属能够从国家和社会得到一定的物质补偿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生育保险:指国家和用人单位为怀孕,分娩,哺乳和节育的女性劳动者提供医疗服务,生育津贴、产假和休假的社会保险制度,以保障因生育,节育,抚养孩子而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收入中断的女性劳动者及其孩子的基本生活。
社会救助体系与社会保障的区别与联系社会救助体系是指国家为贫困人群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一种制度安排,旨在提供低保、医疗救助、教育资助等方面的援助措施。
而社会保障则是指通过一系列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项目,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卫生、就业等方面的权益。
虽然二者都关注公民的福利问题,但在具体内容、实施方式和目标群体上存在一些区别。
本文将对社会救助体系和社会保障的区别与联系进行探讨。
一、社会救助体系的特点和目标社会救助体系是一种国家为保障贫困人群基本生活而建立的制度安排。
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定位明确:社会救助体系主要面向那些生活困难、缺乏基本经济来源的贫困人口,旨在解决其基本生活需求。
2. 救助内容广泛:社会救助体系涵盖了低保、医疗救助、教育资助、就业援助等多个方面,旨在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援助。
3. 条件相对宽松:社会救助体系对受助对象的经济状况和资格进行了一定的限制,但相对于社会保障来说,条件要求相对宽松。
社会救助体系的目标是通过提供生活保障,帮助贫困人口摆脱困境,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权益,减少社会贫困现象。
二、社会保障的特点和目标社会保障是为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卫生、就业等方面的权益而设立的制度安排,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综合性:社会保障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多个保险项目为主要内容,旨在提供全方位的保障。
2. 公共性:社会保障的资金主要来自于政府财政或公共机构,通过全民参保来实现社会风险的共担,形成全社会的保障体系。
3. 条件相对严格:社会保障对参保对象的经济状况、年龄、工龄等进行了一定的限制,确保参保人员符合一定的条件和资格。
社会保障的目标是通过建立保险制度,为公民提供社会福利保障,减轻个人和家庭的风险负担,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权益。
三、社会救助体系与社会保障的联系尽管社会救助体系和社会保障在一些方面存在差异,但二者也有许多联系和互补之处,如下所述:1. 共同目标:社会救助体系和社会保障都致力于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和权益,关注弱势群体的福利问题,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社会保障概论知识点整理题型:1, 单项选择(10) 2, 多项选择(20) 3, 简答 4, 名词说明 5论述(五根支柱)1(1)定义:社会保障是以政府为责任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安排,对短暂或永久失去劳动实力以及由于各种缘由而生活发生困难的国民赐予物质扶植,保障期基本生活的制度。
(2)功能:①人民生活的平安网②经济发张的助推器③社会冲突的调整器④社会政治的稳定剂, 最重要的部分)(1)含义:就是以国家为责任主体,对有工资收入的劳动者在短暂或永久丢失劳动实力,或虽有劳动实力却因失去工作丢失生活来源的状况下,通过立法手段,运用社会力气,赐予肯定程度的收入损失补偿,保证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2)特点:强制性,互济性,储备性,补偿性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它是一种缴费制的社会保障,它实行权利及义务相关的原则,必需尽到缴纳保险费的义务,才有享受收入补偿的权利。
(3)内容:A, 老年社会保险 D, 工伤社会保险B, 医疗社会保险 E, 生育社会保险C, 失业社会保险 F, 残障社会保险 G, 死亡社会保险3(保障社会平安的“最终一道防线”)(1)含义:是依据法律规定,政府和社会对因自然灾难或其他缘由而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无收入和低收入的个人或家庭赐予扶植,满意其生存须要的制度。
(2)对象:①无劳动实力, 无人赡养, 完全没有生活来源的人②有劳动实力,也有收入,但因意外灾难驾临,遭遇重大财产损失, 人身损伤,一时生活困难的人③有收入来源,但生活水平低于国家法定最低标准的个人和家庭。
4(1)含义:指政府和社会组织通过建立文化, 教化, 卫生等设施,免费或优惠供应服务,以及以实物发放, 货币补贴等形式,向全体社会成员或特定人群赐予扶植,以保证和改善其物质文化生活的制度。
(2)类型:公共福利事业,特殊的, 特地性的福利事业,局部性或选择性的福利措施,上述三种类容的综合。
(3)内容:未成年人福利,老人福利,残疾人福利,劳动者福利1)目的不同,前者是国家强制实行的以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须要, 实现社会平安为目的的社会保障制度,后者是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性组织根据自愿投保原则经营的。
《社会保障概论》题集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目标是:A. 提高社会福利水平B. 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C. 促进经济增长D. 增加就业机会2.下列哪项不属于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A. 社会保险B. 社会救助C. 社会福利D. 商业保险3.社会保险的基本原则不包括:A. 强制性原则B. 普遍性原则C. 权利与义务对等原则D. 自愿性原则4.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始于:A. 20世纪50年代初B. 20世纪60年代初C. 20世纪70年代初D. 20世纪80年代初5.下列哪项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特征?A. 盈利性B. 自愿性C. 互助性D. 竞争性6.社会救助的对象主要是:A. 高收入群体B. 中等收入群体C. 低收入群体和贫困群体D. 所有公民7.下列哪项不属于社会福利的内容?A. 公共教育B. 公共卫生C. 住房补贴D. 失业保险8.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方式主要包括:A. 国家财政拨款B. 社会捐赠C. 个人缴费D. 以上都是9.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主要方向是:A. 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B. 提高社会保障待遇水平C. 建立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D. 以上都是10.下列哪项是社会保障制度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A. 增加政府财政负担B.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C. 降低劳动力市场效率D. 阻碍经济增长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社会保障制度是由国家依法建立的,使劳动者在年老、患病、伤残、生育和失业时,能够从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制度是__________。
2.社会保障体系主要包括社会保险、__________、社会福利和优抚安置等内容。
3.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最低层次,其目标是保障公民的__________权利。
4.社会福利是社会保障的最高层次,旨在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生活质量和__________水平。
5.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管理和使用应遵循__________、安全和有效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