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死的治疗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834.34 KB
- 文档页数:3
急性脑梗死溶栓护理进展急性脑梗死是指由于大脑血液供应异常导致的脑血管阻塞,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中风类型。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成为临床常规治疗手段之一,能够有效地解除脑血管阻塞,预防脑梗死后遗症的发生。
但是,溶栓治疗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高质量的护理对提高成功率、减少患者不良反应、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
一、溶栓前注意事项1. 病情评估。
在选择是否进行溶栓治疗前,需要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详细的评估。
包括患者病史、生命体征、意识状态、神经系统损伤情况等。
对于病因未明确的患者,应该及时进行血液检查、影像学检查等相关检查。
2. 检查禁忌症。
溶栓治疗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因此在进行治疗前需要检查禁忌症,如:活动性出血、颅内肿瘤、动脉瘤、近期手术或外伤、重度高血压、出现过敏等。
3. 身体检查。
对于可能进行溶栓治疗的患者,需要进行身体全面检查,包括心脏、肺部、腹部、下肢等部位,以排除其他疾病或并发症。
4. 评估治疗风险与收益。
在评估患者是否进行溶栓治疗时,需要综合考虑治疗的风险与收益。
治疗的风险包括颅内出血等副作用,治疗的收益包括预防脑梗死后遗症的发生和提高患者预后等。
1. 监测生命体征。
在溶栓治疗期间,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呼吸、血压、温度等。
特别是在溶栓后的头24h内,需要进行严密的监测,以识别并发症的发生。
2. 监测血小板计数。
溶栓治疗可能引起血小板减少,引起出血并发症。
因此需要定期检查血小板计数,以及密切监测患者是否出血症状。
3. 给予抗凝治疗。
在溶栓治疗后,需要实施抗凝治疗,以防止再次发生血栓形成。
但是,抗凝治疗也会增加患者出血的风险,因此需要进行权衡和定期监测。
4. 监测神经系统功能。
溶栓治疗可能引起神经系统功能异常,因此需要进行神经系统功能评估。
主要包括意识、语言、肢体活动度、感觉等功能状态的检查。
5. 给予相关支持治疗。
在溶栓治疗期间,需要给患者进行相关支持治疗,如:输液、口服药物、营养支持、康复治疗等。
丁苯酞注射液联合巴曲酶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常常会给患者的生命和健康带来严重威胁。
针对这种情况,丁苯酞注射液联合巴曲酶作为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方案备受关注。
那么,这种联合治疗方案的疗效如何呢?本文将就此展开探讨。
一、丁苯酞注射液丁苯酞注射液是一种用于改善脑血流的药物。
它的主要成分是丁苯酞,是一种局部扩血管药。
丁苯酞注射液通过扩张血管,改善脑部血液循环,从而达到缓解脑缺血、减轻脑水肿的作用。
在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时,丁苯酞注射液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的脑血流情况,减轻脑部缺血缺氧症状,有助于减轻脑组织的损伤。
二、巴曲酶巴曲酶是一种溶栓药物,主要通过溶解血栓,恢复血管通畅。
在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治疗中,溶栓疗法可以有效地将形成的血栓溶解,恢复患者的脑血流,减轻患者的脑组织损伤,对于改善急性脑梗死的症状和预后有着重要的作用。
丁苯酞注射液和巴曲酶分别具有改善脑血流、溶解血栓的作用,因此联合使用这两种药物可以对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多方面的治疗,从而提高治疗的效果。
在临床上,有研究对丁苯酞注射液联合巴曲酶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进行了评价。
研究结果表明,丁苯酞注射液联合巴曲酶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症状,减轻脑部损伤,提高生活质量,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而且联合治疗的安全性也得到了证实,不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在进行丁苯酞注射液联合巴曲酶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时,需要特别注意患者的用药剂量和疗程,避免出现过量用药或者用药时间过长的情况。
对于一些特殊人群,比如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等,需要慎重使用这种联合治疗方案,必要时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丁苯酞注射液联合巴曲酶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和药物不良反应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确保患者能够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新进展关键词脑梗死溶栓治疗脑梗死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是长期致残的首位病因 , 其死亡率排在心肌梗死和癌症之后 , 位居第三位的疾病。
形成脑梗死的决定性因素是脑组织局部缺血的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
75% 的脑梗死是由于急性血栓形成或其它部位的血栓转移,导致局部脑血管闭塞造成的 [1] 。
脑梗死溶栓治疗就是为早期再通闭塞动脉,恢复血供,尽量挽救神经功能。
随着神经病学和溶栓剂的研究和发展,溶栓治疗已经成为降低梗死面积和致残率的最有效方法,特别对中、重度神经障碍的病人疗效尤为显著 [2] 。
随着医学技术和生物制药技术的发展,已经研发出更先进的新型溶栓药物,如国外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rtPA )、重组尿激酶原( rpro-UK )等进行的脑梗溶栓治疗的大规模临床实验,都取得良好的实验结果。
本文就目前国内外脑梗死溶栓治疗的新进展做一简要综述。
1. 溶栓治疗的时间窗 [3]缺血脑组织的病理损伤呈渐进性发展 , 因此溶栓时机有时间限度,即时间窗。
Astrup 等于 1981 年提出缺血半暗带理论为时间窗的存在提供了理论基础。
该理论认为缺血半暗带和中心坏死区是一个动态的病理生理转化过程,如果能及时恢复血供,缺血半暗区的大部分脑细胞可以避免缺血性坏死。
但时间窗仍是目前国内外学术界争论的焦点,至今不能统一。
最近应用核磁扫描成像( MRI )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 PET )等研究认为 3- 6 小时内溶栓治疗是十分有效的 [1] 。
NINDS ( 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Neurological Disorders and Stoke )的静脉溶栓时间窗为 3 小时; ATLANTIS ( the Alteplase Thrombolysis for Non Interventional Therapy in Ischemic Stroke )设计静脉溶栓时间窗为 3-5小时; ECASS ( the Europe Cooperative Acute Stroke Study )静脉溶栓时间窗为 6 小时;PROACT Ⅱ(Prolyse in Acute Cerebral Thromboembolism Ⅱ)试验设计动脉内溶栓时间窗为 6 小时。
急性期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分析一、引言脑梗死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
进展性脑梗死是指发病后神经功能缺失症状逐渐加重,呈阶梯式进展,病情恶化。
急性期治疗是降低脑梗死患者致残率和死亡率的关键。
本文将对急性期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分析进行探讨。
二、急性期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现状1. 早期识别与诊断早期识别和诊断是急性期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关键。
目前,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在发病后4.5小时内,若符合溶栓治疗适应症,应尽快进行溶栓治疗。
此外,可通过影像学检查(如CT、MRI)和神经功能评估量表(如NIHSS)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以判断是否进展性脑梗死。
2. 溶栓治疗溶栓治疗是目前急性期治疗进展性脑梗死最有效的方法。
溶栓药物主要包括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和尿激酶(UK)。
研究显示,溶栓治疗能够显著降低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
然而,溶栓治疗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如脑出血等并发症。
因此,在选择溶栓治疗时,需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
3. 抗血小板治疗抗血小板治疗是急性期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重要手段。
抗血小板药物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研究显示,抗血小板治疗能够降低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复发风险和死亡率。
然而,抗血小板治疗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如出血等并发症。
因此,在选择抗血小板治疗时,需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
4. 抗凝治疗抗凝治疗是急性期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另一种方法。
抗凝药物包括华法林、肝素等。
研究显示,抗凝治疗能够降低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复发风险和死亡率。
然而,抗凝治疗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如出血等并发症。
因此,在选择抗凝治疗时,需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
5. 介入治疗介入治疗是近年来急性期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新技术。
介入治疗主要包括动脉溶栓、机械取栓等。
研究显示,介入治疗能够显著降低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
然而,介入治疗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如脑出血等并发症。
急性脑梗塞静脉溶栓的临床研究进展摘要:急性脑梗塞是最常见的一种脑卒中,它具有高致死率、高致残率的特点,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就会威胁到患者的生命。
早期开通血管可以有效减少急性脑梗塞并发症的发生,改善预后效果。
目前来说,早期开通血管的方法有血管内机械取栓及药物溶栓治疗,但是临床上更推荐使用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
关键词:急性脑梗塞;静脉溶栓;研究进展急性脑梗塞是一种临床上最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最理想的治疗急性脑梗塞方法是早期再通闭塞的血管。
及时给予急性脑梗塞进行溶栓治疗可以恢复血流灌注,抑制急性脑梗塞患者脑细胞死亡。
通常情况下,在发病后数小时内进行溶栓治疗,治疗效果较为确切,可以有效降低急性脑梗塞这种疾病的致残率和致死率。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急性脑梗塞这种疾病,并且帮助医生找到更为理想的治疗方法,下面主要介绍一下急性脑梗塞的简要概述、急性脑梗塞的临床背景、急性脑梗塞静脉溶栓的治疗原理、急性脑梗塞静脉溶栓的治疗步骤以及健康指导。
1.急性脑梗塞简要概述急性脑梗塞是由于患者的脑动脉粥样硬化和血管内膜损伤导致的,这种疾病会使得患者的动脉腔狭窄, 进而形成局部血栓。
动脉的狭窄恶化很容易导致急性脑梗塞患者的脑组织缺血和氧气,威胁急性脑梗塞患者的生命安全。
医生大多使用抗凝药物对急性脑梗塞患者进行治疗,进而改善患者血小板的聚集以及改善微循环[1-4]。
急性脑梗塞这种疾病的病程长,尽管研究人员不断新型药物,但是临床上还是广泛应用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塞患者进行治疗。
临床上治疗急性脑梗塞的治疗原则是恢复患者阻塞的血管.促进血液循环,从而避免脑组织出现缺血性坏死。
急性脑梗死发病的6小时内是治疗的最佳时间,时间越早越佳,发病的时间越长,治疗的风险就会越大。
虽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已经是一项比较成熟的技术,但是溶栓治疗还是会给患者带来不良反应[5]。
2.急性脑梗塞的临床背景急性脑梗塞是最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缺血性脑卒中。
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新进展摘要: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具有发病率、致残率及死亡率高的特点,不同的发病时期,有不同的临床表现。
其中,急性脑梗死是一种非常严重且危险的疾病,在患者发病后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将会对患者身心健康造成严重损害,甚至死亡。
所以,科学评估患者病情,为患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是非常有必要的。
鉴于此,本文以综述视角,就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新进展进行了探讨,主要从溶栓治疗、血管内治疗、降纤治疗、抗血小板治疗、抗凝、脑保护治疗、改善侧支循环治疗、外科治疗及其他治疗等九个方面进行分析、评价,力图在本文的综述分析帮助下,能够为临床医师如何选择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方法提供帮助。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治疗方法;最近进展脑梗死是指各种原因所致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行坏死,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多见于老年人。
随着中国步入老年化社会,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严重的负担。
急性脑梗塞发生后,血管内形成的栓子及缺血缺氧的脑组织如果得不到有效治疗,病情逐渐恶化,神经系统的临床症状会越来越严重[1],科学评估患者病情,实施有效的治疗尤为重要[2]。
所以,临床医师了解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新进展是非常必要的,在急性脑梗死患者病后给予科学的治疗方案,增加抢救的成功率,减少致残率及死亡率。
1溶栓治疗1.1“时间窗”治疗急性脑梗死发病后会引起脑组织发生缺血、缺氧性坏死,出现相应的脑神经功能缺损,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时间窗内给予血管再通治疗,因此,在最短时间内采取有效的治疗,是确保患者生命安全的关键。
近年来国家积极推进脑卒中中心的发展,为更多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赢得了时间,保障了生命。
时间就是“大脑”,时间就是生命,在为患者实施溶栓治疗时应该科学地选择溶栓治疗的“时间窗”,才能保障治疗的有效性,改善临床症状[3]。
通过相关研究分析探讨得出,急性脑梗死发病后6h内为最佳溶栓治疗时间[4],超过6小时后恢复血流,可引起再灌注损伤、继发出血和脑水肿。
评估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救治现状,特别是在
再灌注治疗率方
评估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救治现状,特别是在再灌注治疗率方面,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以下是对当前救治现状的分析。
一、救治现状
1.患者转运与早期诊断:目前,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转运和早期诊断仍存在挑战。
由于患者和家属对疾病的认知不足,以及急救系统的不完善,导致部分患者延误了最佳的治疗时机。
2.再灌注治疗率:再灌注治疗是急性脑梗死救治的重要手段,包括溶栓治疗和机械取栓等。
然而,目前再灌注治疗率仍然较低,主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患者年龄、病情严重程度、就医时间等。
3.医疗资源配置:在一些地区,医疗资源的配置不均衡,高级别的卒中中心相对较少,导致部分患者无法及时获得高质量的救治服务。
二、改进策略
1.加强公众教育:提高公众对急性脑梗死的认知,鼓励患者在发病后尽快就医,减少延误。
2.优化急救系统:加强与急救系统的合作,提高转运效率,确保患者在发病后尽快得到诊断和治疗。
3.提高再灌注治疗率:加强医务人员对再灌注治疗的培训和教育,提高治疗技术水平,降低治疗门槛,扩大治疗适应症范围,提高再灌注治疗率。
4.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增加高级别卒中中心的数量,提高医疗资源的配置效率,确保患者能够及时获得高质量的救治服务。
三、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救治现状仍存在一些挑战,特别是在再灌注治疗率方面。
通过加强公众教育、优化急救系统、提高再灌注治疗率和优化医疗资源配置等措施,可以改进救治现状,提高患者的救治效果和生活质量。
这需要政府、医疗机构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和协作。
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的现状及展望神经内科:衣琳急性脑梗死又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神经系统常见病,是当前世界上三大主要死亡疾病之一,致死率和致残率高,给患者和家庭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已成为严重的医学和公共卫生课题,脑梗死急性期的治疗直接影响预后,所以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特别重要。
近年来,国外普遍开展了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许多结果表明,早期溶栓可能是治疗急性脑梗死最有效、最有希望的方法,它可迅速恢复梗死区脑血流量,使脑血管获得早期再灌注,使局部脑缺血造成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体征得以缓解。
因此溶栓治疗被认为是可能挽救缺血脑组织的最佳方案。
本文就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的理论基础、时间窗、超早期诊断、适应证和禁忌证、治疗方法及药物的选用、并发症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1 早期溶栓治疗脑梗死的理论基础脑梗死的病理生理学机制有血栓形成、栓塞和血流动力学紊乱。
而绝大多数脑梗死是由于血栓堵塞动脉造成的,避免脑梗死或者说减少缺血脑组织坏死,改善脑梗死预后,有两个基本途径:①改善缺血脑组织供血;②保护缺血脑组织免受代谢毒物的进一步损害。
现有的治疗方法,如血液稀释疗法、阿司匹林、肝素等抗血栓治疗。
研究表明, 80%的急性脑梗死是由于血栓堵塞脑动脉所致。
理想的治疗是尽快使堵塞的脑动脉再通, 恢复脑供血, 从而改善神经功能。
脑动脉一旦闭塞, 缺血中心区的神经元数分钟内发生不可逆的坏死, 而围绕在其周围的脑组织则成缺血半暗带, 虽然电生理活动已经停止, 但在一定时间内仍然保持正常的离子平衡和结构上的完整性。
若及时恢复血液供应, 仍能恢复其生物活性。
另外脑梗死早期血流并未完全中断, 早期溶栓再通闭塞的血管, 可以挽救缺血半暗带脑组织, 缩小梗死面积。
因此早期溶栓治疗是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治疗方法。
rt - PA 是唯一一种通过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 FDA) 批准的新型溶栓药物, 它是利用重组DNA 技术生产的具有人体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氨基酸序列的糖蛋白, 其是一种内源性酶, 能促使局部结合在血管内皮细胞和血小板表面的纤溶酶原转化为具有活性的纤溶酶, 并水解粘着血小板的纤维蛋白原, 从而抑制和解聚血小板聚集,溶解血小板血栓, 而对循环中非结合的纤溶酶原无作用。
脑梗死急性期治疗临床研究进展发布时间:2022-10-12T07:18:07.792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2年4月4期作者:唐吉辰杨福义通讯作者[导读]脑梗死急性期治疗临床研究进展唐吉辰杨福义通讯作者(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佳木斯154000)摘要:脑梗死为常见脑血管疾病,具有突发性,会在短时间内给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造成损害,致死率、致死率高,治疗难度大。
随着医疗卫生技术的发展,临床上对于脑梗死的急性期治疗有比较深入的研究,如“时间窗”内溶栓治疗、分类抗栓治疗等,每一种疗法均有其临床优势,可以为脑梗死急性期的治疗提供重要帮助,以下文中便简单探析了脑梗死急性期的临床治疗方法。
关键词:脑梗死;急性期;治疗方法脑梗死的致病因素复杂多样,随着时代的发展,当前脑梗死的发病率在逐年增高,极大的威胁了患者的生命安全和预后生活质量。
据悉,脑梗死的发生与脑血管血栓形成有关,以至于无法为中枢神经系统供血、供氧,目前在其临床治疗中,要重视急性期间的治疗,即发病后1个月内的时间,而且这一时间段内的有效治疗对改善患者的预后水平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1 “时间窗”内溶栓治疗脑梗死是因脑血管的急性血栓形成而引起,以至于短时间内的供血不足,经影像学检查来看梗死位置附近存在明显的半暗带,那么在此急性期的治疗中,要重视恢复血供、溶解血栓。
当前对于脑梗死的治疗中有“时间窗”的概念,即在脑梗死后3~6h内予以溶栓,理论上来看越早溶栓治疗,患者脑组织受损情况便越小。
时间窗内溶栓治疗时的溶栓治疗方法推荐使用静脉溶栓,其中rt-PA(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是首选药物,经过相关研究表明,在该药物的作用下,患者的致残率可以明显降低,脑组织功能的受损情况也看有效减轻;不过对于一些无使用rt-PA条件的患者也可选择尿激酶治疗,同时有相关研究比较了rt-PA与尿激酶在脑梗死急性期溶栓治疗中的应用效果,结果显示虽然rt-PA的溶栓效果更优,但是在治疗时也有一定的严重不良反应,因此在时间窗内溶栓治疗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溶栓药物[1]。
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的现状与进展急性脑梗死是由于脑动脉闭塞,导致该血管供血区的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并出现瘫痪、语言功能障碍等相应部位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其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均高,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因此研究有效的急性脑梗死治疗方法尤为重要。
而溶栓治疗是目前国内外唯一公认积极有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方法[1]。
本文就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溶栓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改善患者的治疗质量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1 溶栓治疗的理论基础脑组织中几乎无能量储备,因而对缺血缺氧非常敏感,因此脑组织必须有连续不断的血液供应。
当局部脑组织血流量下降到正常值的40%时,首先会出现脑电功能障碍;当局部脑组织的血流量下降到正常值的30%时,会出现神经细胞的电衰竭,此时神经传导就会消失,但神经元仅仅丧失部分功能,在形态和结构上的改变很轻微;而当局部血流量下降到正常值的15%~20%时,神经细胞就会出现膜衰竭,膜衰竭后6~8h会出现神经细胞相继性坏死,此时即使恢复局部缺血脑组织的血流量,也无法恢复梗死神经细胞的相关功能。
而介于电衰竭与膜衰竭域值之间的脑组织被称为缺血半暗带,该部分脑组织为可逆状态,其仅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形态和结构尚完整,如能迅速恢复局部脑血流量,仍可以恢复其生物活性,从而阻止其发展成为梗死灶。
但如果局部缺血脑组织血流量小于正常值的15%,则任何治疗方法均难以逆转;有研究[2]表明当局部血流量介于20%~35%之间时,如能及时积极溶栓治疗,则效果明显,可以恢复部分甚至全部功能。
2 溶栓治疗的时间窗Lees等的荟萃分析表明溶栓开始时间越早,疗效越好[3]。
因此为提高溶栓治疗的成功率及疗效,临床上溶栓治疗以”时间窗”为主要参考依据。
目前被广泛接受的溶栓治疗时间窗为3~6h,然而由于各种原因临床上大部分患者入院后都已超过了时间窗,仅很少部分患者能在发病后6h以内接受溶栓治疗,因此研究6h时间窗以外的溶栓治疗更具有临床意义[4]。
综述 讲座 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治疗进展于慧㊀于丽君ʌ摘要ɔ㊀急性脑梗死是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ꎬ具有发病快㊁病情重等特点ꎬ在我国发病率高ꎬ严重威胁中老年人群的生命安全ꎮ目前对于急性脑梗死的治疗已取得一定进展ꎬ临床上主要包括溶栓治疗㊁抗血小板治疗㊁他汀类药物治疗及介入治疗等ꎮ本篇文章针对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方法研究进行综述ꎬ进而为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治疗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ꎮʌ关键词ɔ㊀急性脑梗死ꎻ㊀治疗ꎻ㊀进展[中图分类号]R743.3㊀[文献标识码]A㊀DOI:10.3969/j.issn.1002-1256.2019.22.037Areviewoftheprogressoftheclinicaltreatmentofacutecerebralinfarction㊀YUHui.㊀JiamusiUniversityꎬJiamusiꎬHeilongjiangꎬ154000ꎬChina.ʌAbstractɔ㊀Acutecerebralinfarction(ACI)isacommoncardiovascularandcerebrovasculardiseaseꎬwhichhasthecharacteristicsofrapidonsetandseriousillness.IthasahighincidenceinChinaandseriouslythreatensthelifesafetyofmiddle-agedandelderlypeople.Someprogresshasbeenmadeinthetreatmentofacutecerebralinfarctionꎬincludingthrombolytictherapyꎬantiplatelettherapyꎬstatinstherapyandinterventionaltherapy.Thisarticlereviewstheresearchonthetreatmentofacutecerebralinfarctionꎬandthenprovidesthecorrespondingtheoreticalbasisfortheclinicaltreatmentofacutecerebralinfarction.ʌKeywordsɔ㊀Acutecerebralinfarctionꎻ㊀Treatmentꎻ㊀Progress㊀㊀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加重ꎬ老年人口越来越多ꎬ容易出现心脑血管方面的问题ꎬ流行病学研究发现ꎬ重型心脑血管疾病在全球的发病率约为115.61/10万ꎬ死亡率为81.33/10万ꎬ45岁以后的发病率明显上升ꎬ75岁以上的老年人群发病率最高[1]ꎮ近年来ꎬ发病率呈逐年递增ꎬ且发病呈低龄化趋势ꎬ每年新增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高达数百万人ꎬ已成为威胁我国中老年人身体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2]ꎮ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在我国占据首位ꎬ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占心脑血管疾病60%~80%ꎬ给社会及家庭带来了严重的经济负担ꎮ急性脑梗死又称为缺血性卒中ꎬ是常见的一种心脑血管疾病[3-4]ꎬ主要表现为脑部部分组织供血不足ꎬ引发缺血缺氧性坏死ꎬ引发认知功能的障碍及失语等[5]ꎮ该类疾病致死㊁致残率高ꎬ多数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后遗症ꎬ致残率高达3/4ꎬ不仅丧失劳动能力ꎬ而且影响日常生活ꎬ给患者的生存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6]ꎮ患者需要长期服药ꎮ炎症反应会促进栓块的形成影响其稳定性ꎬ抑制炎症也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关键[7]ꎮ如何提高急性脑梗死病人的治疗效果ꎬ评估各种用药的安全性及可行性ꎬ成为神经内科医生有待解决的问题之一ꎮ急性脑梗死是指脑部血液供应出现障碍ꎬ部分血液粥样化血栓形成ꎬ导致血管阻塞的现象ꎬ脑组织血流量下降引发相应的病变或坏死ꎬ及时有效地治疗是提高疗效㊁降低致死致残率的关键ꎬ根据发病时间的不同ꎬ急性脑梗死可以分为不同的时期ꎬ通常发病后的1~6h是超早期ꎬ6~24h被称为是急性期ꎬ24~48h被认为是坏死期ꎬ3d~3w为软化期ꎬ3~4w及以后为恢复期[8 ̄9]ꎮ往往治疗时期越早效果越好ꎬ超早期进行治疗的患者后遗症明显较少[10]ꎮ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ꎬ在治疗急性脑梗死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进步ꎬ目前对于急性㊀㊀作者单位:154000黑龙江佳木斯ꎬ佳木斯大学㊀㊀通信作者:于丽君ꎬEmail:1195320585@qq.com脑梗死的治疗主要包括溶栓治疗㊁抗血小板治疗㊁他汀类药物治疗㊁脑保护治疗㊁介入治疗等方式ꎬ每种治疗方式均具有自身的特点ꎬ应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治疗ꎬ进而实现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管再通[11 ̄12]ꎮ一㊁溶栓治疗溶栓治疗被认为是治疗急性脑梗死最有效的治疗方法ꎬ能够快速去除阻塞栓块ꎬ恢复脑血管再通ꎬ挽救半暗带ꎬ降低急性脑梗死对机体正常功能的损伤ꎬ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ꎮ急性脑梗死进行溶栓治疗的最佳时间窗为发病后的4.5hꎬ在此期间治疗效果往往较为满意ꎬ溶栓治疗能够溶解纤维蛋白㊁多重蛋白ꎬ将闭塞的血管疏通ꎬ恢复半暗带功能ꎬ降低对机体的损伤[13 ̄14]ꎮ临床上对于处于超早期的急性脑梗死患者ꎬ一般均会首先考虑溶栓治疗ꎬ可明显改善患者症状ꎬ得到专家及患者的一致性认可ꎮ目前主要的溶栓方式可分为动脉溶栓㊁静脉溶栓以及动静脉结合溶栓ꎬ动脉溶栓效果显著ꎬ但对仪器设备要求较高ꎬ治疗费用较为昂贵ꎬ动静脉结合溶栓是近年来溶栓发展的新趋势ꎬ临床研究较少ꎬ经验积累相对不足ꎮ目前临床上仍以静脉溶栓为主ꎬ给药方便ꎬ相对来说更为安全可靠ꎮ1.溶栓药物ꎮ溶栓药物已得到一定的发展ꎬ目前主要可以分为3代ꎮ链激酶㊁尿激酶为第一代的溶栓药物ꎬ能够促进血栓的溶解ꎮ链激酶为最早的溶栓药物ꎬ但不良反应较多ꎬ目前已经逐步被淘汰ꎬ尿激酶在发挥溶栓作用时不具有选择性ꎬ对机体所有的纤溶酶均有作用ꎬ容易引发机体出血ꎬ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15]ꎮ阿普替酶为第二代的溶栓药物ꎬ能特异性的激活血栓中的纤溶酶原ꎬ降解局部纤维蛋白凝块ꎬ溶解栓块ꎬ且药效较为持久ꎬ通常为3h以上ꎬ对机体其他系统影响较小ꎬ出血倾向相对较小ꎬ溶栓效果较为理想ꎬ但对时间窗要求较为严格ꎬ同时价格较为昂贵ꎬ治疗成本较高[16]ꎮ瑞替普酶㊁替奈普酶等为第三代溶栓药物ꎬ相比一代及二代的溶栓药物ꎬ第三代溶栓效果更好ꎬ半衰期更长ꎬ对于发病后3~9h的患者ꎬ仍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ꎬ在急性脑梗死溶栓方面具有潜在的优势ꎮ2.溶栓应用ꎮ溶栓治疗在急性脑梗死的治疗中已取得一定的进展ꎬ芦云[17]等对不同药物在急性脑梗死中的效果进行了研究分析ꎬ以在该院接受治疗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ꎬ根据溶栓药物的不同分为不同的组别ꎬ对照组在传统治疗的基础上添加尿激酶进行溶栓ꎬ实验组添加阿普替酶进行溶栓ꎬ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ꎬ并发症不良反应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ꎬ结果表明采用阿普替酶溶栓效果更好ꎬ不良反应少ꎬ但治疗成本较高ꎬ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ꎮ石智珍[18]等对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了分析考察ꎬ回顾性地分析了10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ꎬ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ꎬ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与阿替普酶进行溶栓治疗ꎬ结果表明溶栓治疗安全可靠ꎬ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ꎬ值得推广与应用ꎮ总之溶栓治疗仍是急性脑梗死的首选治疗方法ꎬ临床效果显著ꎬ但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溶栓方式及溶栓药物ꎮ二㊁抗血小板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液中的血小板更容易粘附㊁聚集ꎬ引发血栓的形成ꎬ为防止血栓的进一步扩展ꎬ病情的加重ꎬ往往采用抗血小板药物进行治疗ꎬ该疗法对于急性脑梗死具有一定的疗效[19]ꎮ研究表明使用抗血小板药物能够降低脑梗死的复发及其他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风险ꎬ对该类疾病的治疗及预后有着重要的意义ꎮ目前临床上主要的药物为阿司匹林㊁氯吡格雷等ꎬ均能够起到良好的效果ꎮ药物联用是治疗的新趋势ꎬ通过多种抗血小板药物的联合应用ꎬ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临床效果ꎬ促进疾病的治疗ꎬ药物联合治疗已在临床上治疗取得广泛的应用ꎮ1.抗血小板治疗的药物:血液的粥样化及血栓是造成急性脑梗死的直接原因ꎬ抗血小板聚集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重要环节ꎬ抗血小板药物得到了一定的发展ꎮ目前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主要有阿司匹林㊁氯吡格雷及奥扎格雷等ꎮ其中阿司匹林为最为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ꎬ主要通过抑制血小板血栓素A2(TXA2)的生成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ꎬ其机理为不可逆的抑制环氧化酶(COX)的合成[20]ꎻ氯吡格雷主要通过抑制P2Y12受体以抑制血小板聚集ꎬ效果显著ꎻ奥扎格雷作用机制则为抑制血小板生成血栓素(TXA2)ꎬ增加前列环素(PGI2)的含量ꎮ2.抗血小板治疗的应用:抗血小板治疗是急性脑梗死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ꎬ在临床治疗中应用ꎮ郭爱红[21]等对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在急性脑梗死中的治疗效果进行了研究分析ꎬ以在该院进行治疗的7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ꎬ结果表明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效果显著ꎬ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ꎬ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ꎮ王萍[22]等对不同剂量阿司匹林在急性脑梗死中的作用效果进行了研究分析ꎬ随机分为A/B/C三个不同的组别给予不同的剂量进行治疗ꎬ结果表明ꎬ高剂量的阿司匹林治疗效果好ꎬ不良反应少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ꎮ抗血小板治疗常用于溶栓治疗后ꎬ进而防止血栓扩增及新血栓的形成ꎬ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ꎮ三㊁他汀类药物治疗脑动脉血管硬化是引发急性脑梗死的重要原因之一ꎬ高胆固醇是引发动脉血管的重要因素ꎮ他汀类药物具有降低炎症反应㊁降低机体胆固醇含量ꎬ改善血管硬化的作用ꎬ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症状ꎮ目前临床上常用阿托伐他汀㊁辛伐他汀㊁瑞伐他汀ꎬ不同类型他汀类药物其治疗有效性和安全性存在差异ꎬ应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适当的药物进行治疗ꎮ蔡敏[23]等对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ꎬ以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ꎬ采用阿托伐他汀钙片进行治疗ꎬ结果发现对急性脑梗死具有较好的疗效ꎮ四㊁介入治疗介入治疗已被运用于急性脑梗死的治疗之中ꎬ成为脑梗死的新型治疗方式ꎮ介入治疗应用范围广ꎬ对于错过最佳溶栓期以及溶栓失败的患者仍具有良好的效果ꎬ介入治疗主要是将器械沿血管进入到病灶ꎬ进行局部的治疗ꎬ具有简单微创㊁并发症少等特点ꎬ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ꎮ介入治疗主要包括介入溶栓手术㊁介入取栓手术㊁支架放置手术以及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等形式ꎬ是治疗急性脑梗死新兴的治疗手段ꎬ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ꎮ五㊁脑保护治疗急性脑梗死治疗往往伴随着神经功能的损伤ꎬ脑保护治疗已成为急性脑梗死治疗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ꎮ脑部组织的缺血往往会引发脑组织细胞的损伤ꎬ对相应的机体功能造成一定的伤害ꎮ脑保护药物的使用能够起到延缓脑组织损伤的作用ꎬ进而为治疗赢得时间[24]ꎮ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脑保护剂主要有以下几类ꎬ二磷胆碱ꎬ吡咯烷酮类ꎬ麦角毒碱类药物ꎬ神经肽类㊁自由基清除剂等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ꎮ郭霞霞[25]等对脑保护剂在治疗急性脑梗死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分析ꎬ以在该院接受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ꎬ随机分为甲乙两个组别ꎮ甲组采用巴曲酶治疗ꎬ乙组采用依达拉奉结合巴曲酶治疗ꎬ对两组效果进行对比分析ꎬ结果表明使用依达拉奉联合治疗有助于急性脑梗死的治疗ꎬ有助神经功能的修复ꎬ不良反应较少ꎬ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ꎬ值得应用及推广ꎮ傅驰[26]等对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大面积脑梗死的治疗效果进行了研究分析ꎬ结果表明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具有一定的脑保护作用ꎬ效果较为显著ꎬ能够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ꎮ脑保护剂在急性脑梗死的治疗中有利于患者意识的恢复是必不可少的治疗环节ꎮ六㊁其他治疗在急性脑梗死治疗过程中ꎬ其他治疗方式不断涌现ꎬ主要包括外科去骨瓣减压术㊁基因治疗及外科手术治疗等方式ꎮ虽然有着良好的理论价值ꎬ但临床经验尚不够成熟ꎬ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ꎬ未来或成为主流的治疗方式ꎮ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进展ꎬ用于脑梗死治疗的方式越来越多ꎬ每种治疗方式均有利弊ꎬ应根据患者自身的特点选择适宜的治疗方式ꎬ应进一步加强个性化的治疗ꎬ目前仍缺少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ꎬ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ꎬ降低致死致残率仍是临床研究的重点ꎮ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中ꎬ应注意患者的病情变化ꎬ预防脑水肿等并发症的出现ꎬ降低致残率ꎮ近几十年来ꎬ神经病学发展迅速ꎬ脑血管疾病的研究更加深入ꎮ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ꎬ希望未来有更多治疗脑血管病的技术和方法ꎬ提高诊疗水平ꎬ解决现有治疗的不足ꎬ使患者最大限度的恢复神经系统功能ꎬ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ꎬ减少残障ꎬ减轻家庭及社会经济负担ꎮ参㊀考㊀文㊀献[1]㊀谢广迪ꎬ林长荣ꎬ明晃ꎬ等.脑梗死患者应用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对颈动脉斑块的影响评价[J].当代医学ꎬ2017ꎬ23(11):133 ̄135.[2]㊀杨立崇ꎬ郭百灵.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合应用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的疗效分析[J].当代医学ꎬ2017ꎬ23(2):86 ̄87. [3]㊀冯彦梅.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合应用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的疗效评定[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ꎬ2017ꎬ(7):79 ̄80. [4]㊀黄玉雕ꎬ王东升ꎬ伞勇智ꎬ等.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治疗轻中度急性脑梗死[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ꎬ2018ꎬ21(1):30 ̄33.[5]㊀许春奇ꎬ尚亚东ꎬ程仁力ꎬ等.氯吡格雷㊁阿司匹林和辛伐他汀联合首剂负荷量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的效果[J].中国老年学杂志ꎬ2017ꎬ37(17):22 ̄25.[6]㊀王根强ꎬ龙登毅ꎬ贝宁ꎬ等.瑞舒伐他汀钙胶囊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和氯吡格雷片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ꎬ2018ꎬ34(15):1755 ̄1757.[7]㊀周建华ꎬ陈一峰ꎬ瑞舒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脂和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ꎬ2013ꎬ17(7):89 ̄90. [8]㊀杜宇新ꎬ血栓通注射液治疗脑梗死急性期的临床效果[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ꎬ2019ꎬ4(10):131 ̄133.[9]㊀LinZJꎬQiuHYꎬTongXXꎬetal.EvaluationofefficacyandsafetyofReteplaseandAlteplaseinthetreatmentofhyper-acutecerebralinfarction[J].BiosciRepꎬ2018ꎬ38(1):34 ̄36.[10]㊀沈小平ꎬ王士列ꎬ刘建平ꎬ等ꎬ急性脑梗死超早期溶栓临床效果研究[J].当代医学ꎬ2019ꎬ25(27):163 ̄165.[11]㊀李雁翔ꎬ常虹.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作用研究[J].中国处方药ꎬ2019ꎬ17(3):61 ̄62. [12]㊀龚汉贤ꎬ李飞ꎬ罗丽霞.轻型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后24h内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的研究[J].卒中与神经疾病ꎬ2019ꎬ26(1):43 ̄46.[13]㊀张召平ꎬ王莉.静脉溶栓与双抗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J].海南医学ꎬ2019ꎬ(8):976 ̄979.[14]㊀邓志明ꎬ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ꎬ2019ꎬ19(75):136 ̄137. [15]㊀陈凤全ꎬrt-PA与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比较[J].医疗装备ꎬ2017ꎬ30(22):118 ̄119.[16]㊀张莹ꎬ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药物的进展[J].继续医学教育ꎬ2019ꎬ33(6):143 ̄144.[17]㊀芦云ꎬ陈晓虹.不同药物溶栓对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效果对比[J].中国实用医药ꎬ2018ꎬ13(13):91 ̄92.[18]㊀石智珍ꎬ白宇ꎬ赵延欣ꎬ等.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ꎬ2017ꎬ20(18):4 ̄7. [19]㊀杨光ꎬ黄丹维.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脑血栓患者的效果及对动脉斑块的影响价值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ꎬ2019ꎬ17(5):144 ̄146.[20]㊀管慧ꎬ李军成ꎬ冯念斌.探讨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脑血栓的疗效及其对动脉斑块的影响[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ꎬ2019ꎬ36(1):82 ̄83.[21]㊀郭爱红ꎬ王丙聚ꎬ韩晓芳.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并脑微出血的临床疗效[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ꎬ2017ꎬ25(5):109 ̄111.[22]㊀王萍.不同剂量阿司匹林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J].现代诊断与治疗ꎬ2017ꎬ28(20):3815 ̄3816.[23]㊀蔡敏ꎬ马璟曦ꎬ罗春阳ꎬ等.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J].重庆医学ꎬ2012ꎬ41(7):656 ̄660. [24]㊀崔小英ꎬ于建设ꎬ都义日ꎬ等ꎬ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及脑保护药物研究进展[J].河北医药ꎬ2016ꎬ38(4)ꎬ596 ̄600.[25]㊀郭霞霞ꎬ许雪琴.促凝血药物联合脑保护剂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J].首都食品与医药ꎬ2018ꎬ10(2):54. [26]㊀傅驰ꎬ李作孝.小牛血清去蛋白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ꎬ2018ꎬ18(18):27 ̄29.(收稿日期:2019 ̄10 ̄15)(本文编辑:卜明)GLP-1对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保护机制研究进展刘坤㊀闫建军ʌ摘要ɔ㊀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病高发人群ꎮ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diseaseꎬCVD)是2型糖尿病(type2diabetesꎬT2DM)患者主要致死原因ꎮ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ucagon-likepeptide-1receptoragonistsꎬGLP-1RAs)ꎬ对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的保护作用逐渐成为研究热点ꎮ下面将GLP-1RAs对心血管的保护机制作一综述ꎮʌ关键词ɔ㊀2型糖尿病ꎻ㊀GLP-1受体激动剂ꎻ㊀心血管结局[中图分类号]R587㊀[文献标识码]A㊀DOI:10.3969/j.issn.1002-1256.2019.22.038ResearchprogressofthemechanismofGLP-1oncardiovascularprotectionforpatientswithtype2diabetes㊀LIUKun.㊀EndocrinologydepartmentꎬTianjinhospitalꎬTianjinꎬ300211ꎬChina.ʌAbstractɔ㊀Patientswithtype2diabetes(T2DM)exhibitconsiderableriskforcardiovasculardisease(CVD).ThemaincauseofdeathforT2DMiscardiovasculardisease.Thecardiovascularprotectioneffectofglucagon-likepeptide-1receptoragonists(GLP-1RAs)isagrowingresearchhotspot.ThisreviewmainlydescribesthemechanismofcardiovascularprotectionofGLP-1RagonistsforT2DMpatients.ʌKeywordsɔ㊀Type2diabetesꎻ㊀GLP-1receptoragonistꎻ㊀Cardiovascularoutcomes㊀㊀2型糖尿病(T2DM)患病率逐年增高ꎬ预计到2045年全㊀㊀作者单位:300142天津市天津医院内分泌科(刘坤)ꎬ300051天津市胸科医院心内科(闫建军)㊀㊀通信作者:刘坤ꎬEmail:tjyy2019@sina.com球患病人数达6.29亿[1]ꎮT2DM主要由于遗传易感性㊁肥胖㊁胰岛素抵抗㊁胰腺β细胞功能衰竭和胰高血糖素分泌过多或不适当等多因素引起ꎮ糖尿病并发症分为大血管病变㊁微血管病变ꎮ大血管病变表现为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ꎬ是2型糖。
急性及进展性脑梗死急诊治疗现状与趋势摘要:急性及进展性脑梗死是临床上较为严重的一种亚型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持续进展,具有阶梯式加重表现,且致残致死率高于急性脑梗死。
本病早期并无严重症状表现,但病情进展快,能否及时开展治疗干预将对患者预后产生直接影响。
本文主要分析了急性及进展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并就其急诊治疗方法等展开综述,希望为急性及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治疗提供必要的参考和依据。
关键词:急性及进展性脑梗死;急诊治疗;现状;趋势急性脑梗死是指脑部组织发生缺血缺氧性坏死的一种病症,主要是因为脑部供血突然中断造成,本病发病机制通常为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导致血管狭窄甚至堵塞而引起急性脑供血匮乏问题。
根据文献报道,在脑血管疾病总发病率中,急性脑梗死所占比重达到了75%左右,其中10%的患者因此死亡,另有接近一半的患者残疾,且治疗后复发率极高[1]。
作为急性脑梗死的一种严重亚型,急性及进展性脑梗死发病率在脑梗死患者所占比例为26%~43%[2]。
患者发病后具有阶梯式加重表现,病情持续时间短则数小时,长则可达数天。
动脉硬化是急性脑梗死发生的病理生理基础,血小板则被认为是始动因素,同时也是导致血栓形成的关键因素。
随着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加重,血管内斑块破裂后可导致内皮下胶原组织大量暴露,受炎性细胞和细胞因子的刺激,血小板大量黏附在破裂部位,继而活化并将二磷酸腺苷、凝血酶以及血栓素A2等物质释放入血,血小板聚集率提升,并且和纤维蛋白交联导致血栓形成,引起动脉管腔狭窄。
血管狭窄影响正常血流速度,进一步导致管腔狭窄加重,梗死部分慢慢增加[3]。
临床表现主要是局限性脑缺血持续进展,患者神经功能持续减退,有较大几率导致残疾且加重残疾程度。
急性及进展性脑梗死具有较为复杂的发病机制,通常与血管壁、血流动力学以及血液成分等指标的异常变化存在相关性,而糖尿病、高龄、高血压、肥胖、风湿性心脏病以及高血脂均是脑梗死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4]。
急性脑梗死中治疗性无症状出血转化的研究进展【摘要】急性脑梗死中治疗性无症状出血转化是一种临床常见并且具有挑战性的情况。
本文通过对临床症状和分析、影响因素研究、过去研究综述、诊断及处理策略以及预防措施的探讨,总结出一些重要的研究进展。
将诊断及处理策略与预防措施相结合,有助于降低出血转化的风险。
未来的研究应更加关注该领域,在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和预防策略的进一步完善临床实践中的指导原则。
急性脑梗死中治疗性无症状出血转化的研究进展不仅对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也将为相关领域的临床医生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促进该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治疗性无症状出血转化,临床症状,影响因素,过去研究,诊断,处理策略,预防措施,未来研究方向,临床意义。
1. 引言1.1 急性脑梗死中治疗性无症状出血转化的研究进展急性脑梗死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疾病,其治疗性无症状出血转化一直是临床医生面临的难题之一。
近年来,针对急性脑梗死中治疗性无症状出血转化的研究进展迅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
治疗性无症状出血转化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并不少见,其发生率和影响因素一直备受关注。
临床症状和分析是对该现象进行深入了解的重要途径,通过对患者症状的详细观察和分析,可以更好地把握该病情的特点和规律。
影响因素研究是为了探究治疗性无症状出血转化的发生机制,各种研究表明,年龄、性别、合并疾病、药物使用等因素均可能对其发生产生一定影响。
过去研究综述显示,对急性脑梗死中治疗性无症状出血转化的关注度逐渐增加,各地学者对该现象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研究方法和技术也在不断更新。
诊断及处理策略是针对治疗性无症状出血转化的重要环节,通过准确的诊断和科学的处理策略,可以更好地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预防措施包括对患者的定期监测和有效的干预措施,通过预防措施的实施,可以降低治疗性无症状出血转化的发生率,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康复机会。
2. 正文2.1 临床症状和分析在急性脑梗死中,治疗性无症状出血转化是一个重要的临床问题,其临床症状和分析至关重要。
急性脑梗死溶栓护理进展一、急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急性脑梗死是指由于脑动脉突发性闭塞导致脑血液供应中断的一种疾病。
常见的发病机制包括血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等。
脑梗死发作后,脑细胞因为长时间的缺血缺氧而引发细胞坏死,导致神经功能丧失。
若不及时进行抢救治疗,会给患者的生命和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二、急性脑梗死的早期护理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护理至关重要。
在急性期,医护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密切监测,包括血压、心率、呼吸情况等生命体征的监测。
要定期对患者进行神经系统评估,及时发现症状变化。
在急性期,护理人员还需要对患者进行体位转换,防止压疮和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情绪支持和心理护理也是急性期护理工作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三、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的现状目前,溶栓疗法已经成为治疗急性脑梗死的重要手段之一。
溶栓疗法是通过静脉给药,将溶栓药物注入体内,溶解血栓,恢复脑血流,减轻脑梗死病变,从而减少或逆转脑组织的神经功能障碍。
溶栓疗法的应用可以延长治疗的时间窗口,增加更多患者的治疗机会,对于改善患者预后非常重要。
在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中,护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护士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护士需要对患者进行神经系统评估,及时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向医生汇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在溶栓治疗中,护士还需要对患者进行药物管理,掌握溶栓药物的给药原理和方法,确保给药过程的安全和有效。
护士还需要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和情绪支持,帮助患者积极面对治疗和康复过程。
尽管溶栓疗法在治疗急性脑梗死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在实际护理工作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情况复杂多变,护理工作需要护士具备专业的护理知识和临床经验。
急性期的溶栓治疗需要医护人员密切配合,确保溶栓治疗的安全和有效。
急性脑梗死溶栓护理中也需要注重患者的康复护理工作,帮助患者加强康复锻炼,改善神经功能。
未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急性脑梗死溶栓护理模式也会不断完善,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
[4] Ramakrishnan R,Assudani D,Nagaraj S,et al.Chemotherapy en⁃hances tumor cell susceptibility to CTL-mediated killing during cancer immunotherapy in mice[J].Research article,2010,120(4):1111-1124.[5] 王甲甲,叶啟发.调节性T细胞与肿瘤免疫治疗[J].医学与哲学,2012,33(3B):46-48.[6] Srivastava S,Lundqvist A,Childs R.Natural Killer cell immuno⁃therapy for cancer:a new hope[J].Cytotherapy,2008,10:775-783.[7] Lundqvist A,Berg M,Smith A,et al.Bortezomib Treatment to Po⁃tentiate the Anti-tumor Immunity of Ex-vivo Expanded Adoptively Infused Autologous Natural Killer Cells[J].Journal of Cancer, 2011,2:383-385.[8] Rosenblatt J,Wu Z,Vasir B,et al.Generation of Tumor-specific TLymphocytes Using Dendritic Cell/Tumor Fusions and Anti-CD3/ CD28[J].J Immunother,2010,33(2):155-166.[9] 李博,赵庆利,伦小勤,等.肿瘤细胞RNA加载树突状细胞治疗前列腺癌的实验研究[J].泌尿外科杂志(电子版),2010,2(3):31-34.[10] Pievani A,Borleri G,Pende D,et al.Dual-functional capability ofCD3+CD56+CIK cells,a T-cell subset that acquires NK func⁃tion and retains TCR-mediated specific cytotoxicity[J].Blood,2011,118:3301-3310.[11] Marin V,Pizzitola I,Agostoni V,et al.Cytokine-induced killercells for cell therapy of acute myeloid leukemia:improvement oftheir immune activity by expression of CD33-specific chimeric re⁃ceptors[J].Haematologica,2010,95(12):2144-2152. [12] Huang X,Chen Yi-Tian,Song Hai-Zhu,et al.Cisplatin pretreat⁃ment enhances anti-tumor activity of 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s[J].World J Gastroenterology,2011,17(25):3002-3011. [13] 岳欣,李慧,于津浦,等.不同输注途径对CIK细胞治疗后的体内分布的影响[J].中国免疫学杂志,2007,23(3):224-228.[14] Wang QJ,Wang H,Pan K,et parative study on anti?tumor immune response of autologous cytokine?induced killer(CIK)cells,dendritic cells-CIK(DC-CIK),and semiAalloge⁃neic DC-CIK[J].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2010,29(7):641-648.[15] Kim,YJ,Lim J,Kang JS,et al.Adoptive immunotherapy of humangastric cancer with ex vivo expanded T cells.Arch Pharm Res,2010,33:1790-1795.[16] 王赛男,高海燕,潘欣,等.DC-CIK治疗对肾癌患者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J].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2012,19(3):309-312.[17] 刘爱华.化疗联合DC-CIK细胞治疗对胰腺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2,6(20):6301-6305.[18] Liu S,Ginestier C,Ou SJ,et al.Breast cancer stem cells are reg⁃ulated by mesenchymal stem cells through cytokine networks[J].Cancer Research,2011,71:614-624.(收稿日期:2013-09-07)编辑:王冰【综 述】急性脑梗死的治疗进展刘桂芳(山东济宁医学院临床医学技能实验室,山东 济宁 272000)【摘要】 急性脑梗死临床又称为缺血性脑卒中属内科急重病症,是一种在脑部病变损害中有着高致残率及高死亡率的疾病,是破坏人类健康及生命的一大杀手㊂故而,广大国内外医药学者都非常重视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把其定为重点攻关的课题㊂本文旨在通过多年来医学各个领域对治疗急性脑梗死所取得的进展做一探析研究,期望对广大医务工作者提高临床疗效,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及死亡率有所帮助㊂【关键词】 脑卒中;急性;脑梗死;治疗doi: 10.3969/j.issn.1672-0369.2014.04.042中图分类号: R74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0369(2014)04-0090-03 急性脑梗死临床上又被称为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各种栓子伴随着血液流进颅内动脉,导致血管腔产生急性阻塞而致使脑部功能出现障碍的一种疾病[1]㊂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时间与患者预后的质量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如若在治疗的过程中有一个地方处理的不妥,就势必延误患者的病情,最终导致临床上出现高致残率及高死亡率㊂近些年来,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在我国逐年增高,其中急性脑梗死约占脑血管疾病的七成左右,有着很高的死亡率及致残率,故而广大国内外医药学者对急性脑梗死的治疗研究倍加重视,把其定为医学研究重点攻关的对象[2]㊂下面就对多年来医学各个领域对治疗急性脑梗死所取得的进展做一探究分析,望对广大医药工作者有所启示㊂1 中医疗法的治疗进展1.1 中药汤剂应用 急性脑梗死在中医学中属于 中风”的范畴,在治疗上有着自己独特的手段,在临床治疗上也收到了很好的治疗效果,其中中药汤09万方数据剂的疗效尤为显著[3]㊂如韩泰哲[4]等应用中药汤剂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122例,总体有效率达到了94.5%,罗钢[5]等应用中药汤剂治疗急性脑梗死151例,总体有效率达到了95.2%㊂1.2 中成药应用 多年以来,在中医中药治疗急性脑梗死方面,为了更好的体现出中药治疗的特色及效果,广大医药工作者研制出了许多便于使用㊁治疗效果好㊁安全性高的中药剂型,在众多的中药剂型当中,尤其是以活血通络为主的中药针剂应用最为广泛,其优势为临床效果好,不良反应少及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致残状况[6]㊂1.3 针灸治疗 中医在治疗急性脑梗死方面除了药物治疗手段以外,还有中医的针刺法应用于临床治疗中㊂如今在临床上应用各种针刺方法治疗急性脑梗死都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其中尤以急性脑梗死康复期的治疗,应用针刺法治疗效果尤为明显㊂大量医学报道表明应用中医针刺法治疗急性脑梗死独具特色,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7]㊂2 西医疗法的治疗进展2.1 时间窗”治疗 时间窗”治疗就是要在短时间内来溶解血管内血栓㊁恢复脑血管及脑组织的供血以求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㊂这也是体现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和决定预后的关键所在㊂而在目前的临床检查中,众多的医疗仪器检查结果并不能在发病12h之内充分显示梗死病灶的情况,故而导致错过最佳的溶栓机会[8]㊂上世纪90年代初期,英国的Bamford等人[9]采取了急性脑梗死的牛津郡社区卒中计划分型法来引导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治疗㊂此法最明显的优势就是不依靠医学仪器的检查结果,只依据患者的全脑症状及局部病灶脑损害症状,在很短时间内,判断出血管梗塞的情况,为溶栓争取了宝贵的时间㊂国内外广大医药学者认为,溶栓的最佳时机应在3~6h内,如超过6h后恢复血流,可引起脑部的再灌注损伤,继而出现出血㊁脑水肿等临床症状[10]㊂2.2 溶栓疗法 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的主要目的是快速疏通血管栓塞㊁使病灶区的微循环及时恢复,改善脑部缺血状况,促使神经细胞功能损害大大降低[11]㊂然而,在现今治疗急性脑梗死时间方面,大多都出现治疗不及时的问题,这就势必导致了大量的脑细胞死亡,以致临床出现较高的致残率,所以应在最短的时间内开始溶解血栓的治疗,挽救不必要的脑细胞死亡㊁改善血管阻塞的状况[12]㊂如今临床上应用的溶栓药物主要有一代溶栓剂(链激酶和尿激酶)和二代溶栓剂(组织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和单链尿激酶型纤维蛋白溶酶激活剂)等㊂2.3 抗凝疗法 临床上的抗凝疗法主要是加大人体抗凝剂的用量,以延缓血液的凝集㊁减少血管阻塞的形成[13]㊂此疗法在国外临床应用的较多,国内由于诸多的原因尚未推广应用㊂现阶段临床应用的抗凝剂主要是肝素和藻酸双酯钠(PSS)两种㊂2.3.1 肝素 肝素作为抗凝剂,其特点主要是能显著抵抗诸多凝血因子的活性㊁抵抗凝血酶㊁抵抗血小板的聚集及释放㊂目前为止已研发出的新型肝素主要有低分子量肝素以及肝素钙等[14]㊂2.3.2 藻酸双酯钠(PSS) 是一种类肝素药物,有较好的抗凝效果,其抗凝时间在6h之内,并且能显著地抵抗血小板的聚集,对微循环的改善效果明显[15]㊂此药具有疗效显著㊁不良反应轻㊁不导致出血等特点㊂2.4 脑代谢保护剂 脑代谢保护剂在治疗急性脑梗死方面,能在很大程度上抵制脑部缺血性带来的损害,适用于任何急性脑梗死患者,在临床治疗中应及早应用㊂目前临床较为常用的脑代谢保护剂主要是钙离子拮抗剂㊁自由基清除剂及神经节苷酯(Gg)等㊂2.4.1 钙离子拮抗剂近些年来,大量的研究报道表明[16],当人体脑部发生缺血性损害时,都有严重的Ca2+内流紊乱的发生,其紊乱出现的毒性反应,会诱发机体出现众多的病理现象,能促使脑部继发性缺血的损害程度加剧,并最终导致神经细胞死亡㊂而钙离子拮抗剂就能明显的阻止这些病理现象的发生,更好的改善脑部状况㊂2.4.2 自由基清除剂 在人体发生脑部缺血性损伤后,机体就会释放大量的自由基,这时就会损害细胞膜㊁致使血管的通透性增大,从而导致神经组织受到伤害㊂因此及早使用自由基清除剂保护神经组织㊂目前在临床众多的自由基清除剂当中,维生素E对过氧化脂质的清除有着很强的作用,已得到广大医学工作者的普遍认可[17]㊂2.4.3 神经节苷酯(Gg) 是增强神经生长因子的药剂,其特点主要是加快受损神经功能恢复㊁避免神经细胞膜受到损伤㊁抑制脑水肿的发生㊂目前在临床治疗急性脑梗死方面所采用的神经节苷酯主要是纯GM和康络素[18]㊂2.5 鼻腔给药法 在我国的古代医学文献中就有类似于现代的鼻腔给药法的记载,即灌鼻法㊂这种方法我国古代医家就认为能起到醒脑开窍㊁急救扶19万方数据苏的作用㊂而大量当代医学研究表明,人类的鼻腔与脑部之间有着特别的连接方式,当给药途径为鼻腔时,药物会经过鼻黏膜吸收以后,绕过血脑屏障直接到达人体的神经系统而能快速发挥出其自身的药物作用,这样就会很大程度的减少了人体不必要的全身效应[19]㊂由于鼻腔给药法具有更安全㊁简单且节省费用的特点,所以与当前使用的其它给药方法相比,这种非侵入性给药方法更具有优势,但是其药物的用量问题仍是目前临床治疗中较难把握的问题,这就需要广大临床医药工作者摸索解决㊂3 中西医结合的治疗进展在临床治疗急性脑梗死上,有大量的中西医结合的研究报道表明[20],此法具有很好的临床治疗效果,现已得到广大临床医药工作者的认可㊂如钟山[21]等报道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急性脑梗死78例,总体有效率为92.5%㊂孟宪刚[22]等报道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脑梗死96例,总体有效率为93.6%,此法在治疗急性脑梗死时,之所以能取得很好的临床治疗效果,主要是中西医学的优势互补所形成的㊂4 康复治疗在急性脑梗死的患者中,绝大部分都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损害的发生,而康复治疗可通过中西医的各种康复手段,来加快神经的功能恢复,能大大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故而得到广大临床医药工作者的重视[23]㊂这对急性脑梗死存活者,提高生命质量及降低致残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㊂5 结语由于急性脑梗死具有起病急骤,恢复较慢的病理特点,故而在临床治疗上也要依据患者的病情发展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进行治疗[24]㊂现阶段在治疗急性脑梗死方面上,中医学方面主要是采用全方位调理和因病施治的原则㊂特别是活血通络㊁化瘀通腑法对急性脑梗死有着明显的疗效,已被医学领域广泛认可㊂而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脑梗死方面,现阶段主要是发挥各自的特点采取取长补短,优势互补的原则㊂而针对恢复期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口眼歪斜㊁失语㊁偏瘫的症状,采取中医中药及针灸的手段可取得满意的疗效[25]㊂目前只有这样全方位进行治疗急性脑梗死,才能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及死亡率,才会是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生命质量得到较大的改善㊂参考文献[1]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第1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428-2432.[2] 黄日材.急性脑梗塞的治疗进展[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8,30(5):12-15.[3] 崔会青.中医治疗急性脑梗塞研究进展述要[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0,24(9):22-23.[4] 韩泰哲.中医药治疗急性脑梗塞研究进展[J].中医药信息,2010,27(2):19-21.[5] 罗钢,白雪,杨思进,等.中医药治疗急性脑梗塞的研究进展[J].西部医学,2008,20(1):12.[6] 刘文辉,温燕.脑栓通胶囊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观察[J].广东医学,2009,30(1):129-130.[7] 伍志浩.针灸治疗急性脑梗塞的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07,23(7):2-4.[8] 蒋亚斌.急性脑梗塞溶栓治疗的时间窗(综述)[J].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1999,20(2):1-4.[9] Itoh-H,Yamtani-K,Oshida-N,et al.clinical effects of sodium Ozāgrel and urokinase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in the territory of the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J].No-To-Shindei,1998,50(2):147-155.[10] 杨瑞民,程敬亮,张希中,等.急性脑梗塞动脉内溶栓时间窗选择与疗效分析[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7,2(4):4-6. [11] 王茜,王美兰.浅析急性脑梗塞的溶栓疗法及疗效分析[J].工企医刊,2005,5(3):8-9.[12] 姚声涛,贾建平,刘丽旭,等.动脉内接触性溶栓与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临床研究[J].贵州医药,2007,12(10):22-24.[13] 蒋柳.结急性脑梗塞的抗凝治疗[J].广西医学,2002,12(8):10-12.[14] 曹志国,李亚军,王莹莹,等.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临床疗效[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4(1):17-19. [15] Terashita-z,Imura-y,Kawamura-M,et al.Effects of thromboxaneA2Synthase inhibitors(CV-4151and Ozagrel),aspirin,and ticlo⁃pidine on the thrombosis caused by endothelial cell injury[J].Thromb-Res,1995,77(5):411-421.[16] 叶允瑞.急性脑梗塞药物治疗的现状[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0,4(2):16-18.[17] 秦若飞,谭璐璐.急性脑梗塞临床研究进展[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7,2(5):21-22.[18] 吴桂连.急性脑梗塞的治疗进展[J].医学文选,2000,4(2):6-8.[19] 汪东良,陈强,谢增华,等.不同方法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1,6(3):11-13. [20] 孙琳.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脑梗塞60例[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0,6(2):13-15.[21] 钟山.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脑梗塞78例[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0,8(5):20-22.[22] 孟宪刚.96例进展性脑梗塞的临床分析[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0,15(10):2-6.[23] 徐会爱,孟秀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7,27(21):2151.[24] 张汉义,李威,高风琴,等.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动脉溶栓治疗79例临床分析[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7,24(2):238.[25] 张瑛,苗玲,李红伟,等.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抗栓治疗调查[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27(8):1008.(收稿日期:2013-11-28)编辑:江洪29万方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