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养生思想浅析
- 格式:doc
- 大小:44.00 KB
- 文档页数:5
浅谈老子《道德经》中的养生思想摘要:论文论述老子的养生思想。
认为中国的养生理论与实践以古代哲学和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为基础,在中国传统的养生理论中,老子所著的《道德经》被后世奉为道家经典。
论文认为,老子的思想源头是《易经》。
老子养生思想的原则有: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委曲求全,大巧若拙。
顺其自然,健康长寿。
其具体方法有:至虚守静,终身不殆。
意守一窍,排除杂念。
闭目塞听,回光返照等等。
关键词:老子养生思想源头原则方法现实意义养生,又称摄生,道生,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的意思;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的意思,养生就是根据生命的发展规律,达到保养生命,健康精神,增进智慧,延长寿命的目的的理论和方法。
我国的养生文化源远流长,内蕴深厚,和世界其他国家的养生文化相比,中国的养生理论与实践以古代哲学和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为基础,显得尤为博大精深。
在中国传统的养生理论中,老子所著的《道德经》被后世奉为道家经典。
其中的养生观点更是中国养生理论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现就《道德经》的养生思想做些粗浅分析:一, 老子养生思想的源头:老子的思想源头是《易经》。
《易经》最初的东西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东西。
所以老子是先研究易经的源头,然后有大的领悟,又按周易的格式,写了一本《道德经》,从理的角度来讲解天道、人道。
老子的《道德经》分成两部分,上卷讲天法道,下卷讲人心德。
而《周易》的格式也是一样,上部分讲天体演变过程,下部分讲人类的演变过程,所谓的“易”,就是演变的意思。
因此,《道德经》以其独特的思想注解了《易经》的最高境界----人道合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是以《易经》一书为基础,以阴阳相生相克之道为原则写的《道德经》。
主要是以天体运动规则为核心,提出人的心境修炼、处事之道的一本书。
应该说,《道德经》无处不蕴含着《易经》中的自然规律和哲学思考,比如说阴阳学说:有阴便有阳、有阳便有阴、阴阳相生相克等,也即是“一阴一阳之谓道”;物极必反等。
《道德经》中蕴含的养生思想自古以来,道家都有着浓厚的贵生思想,《道德经》作为道家的经典著作,本身也是一部论述“长生久视之道”的书,其所蕴含的养生思想,一直为后世养生学家所遵守,至今仍是指导养生的重要原则。
一、尊道养德《道德经》指出:“道乃久,没身不殆”。
又指出:“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是说体道含德生命才能长久,才能像初生的健康婴儿一样,充满生机。
道生长化育万物,尊道贵德,则精神专固,功与道伦。
可见,养生就是养道、养德,离开道德修养,修身就失其根。
《道德经》主张以养性统领养生,是《道德经》养生学说的特点,也是中国养生学说的优点。
以养性统领养生的思想,受到历代养生学者的重视。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又曰:“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把合于道奉为养生的最高原则。
《老子指归》曰:“游心于虚静,结志于微妙,归指于无为,故能达生延命,与道为久”。
把指导养生的要点归结为“与道为久”。
《抱朴子·明本》曰:“夫体道以匠物,宝道以长生者,黄老是也”。
把养生归结为:善自修以成务,善取人所不争,善绝祸于未起,善济物而不德,善观民以用心,善居慎而无闷。
把体道匠物、宝道长生作为最终目的。
《备急千金要方·养性序》把养生归结为:“夫养性者,欲所习以成性,性自为善,不习无不利也。
性既自善,内外百病皆悉不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性之大经也”。
养性统领养生是《道德经》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养生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
在道医漫长的发展史上,一个品行超群、涵养高深的“得道”之人,就是从人身上体现出了“道”的特性、特征,这是“上德”。
“上德”既是“道”的人格化,还是人的伦理化和理想化。
一代代的高道大德就是这样为我们树立了得道修道的楷模。
二、清静无为清静自然是道之本性。
《道德经》十六章云:“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浅谈《道德经》与养生文化院系:师教11级2班姓名:何静学号:110902013摘要:养生之道在于道德养生,当今社会,人们对于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知之甚少,养生以及道德养生更是被人们忽略。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健康问题已成为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据各年调查显示,国民的健康状况令人担忧,而社会贫困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病所致。
所以要想提高一个国家国民的身体素质,就得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科学养生,道德养生。
关键字:道德经、老子、养生、健康正文:老子道德经五千文博大精深,主要讲述了大道本体、玄德、运行、和演化;也有讲政治、军事、修炼、养生、哲理、处事、认识等等。
书中提到生命主要由形、气、神构成,养生就应该从养气着手。
所谓养气,我认为人就应该处于一种淡泊明志,心平气和的状态,如果我们过渡追逐外物,就会造成我们身,心浮躁而无法专注于认识自我,道德养生仅仅只是一纸空文。
所谓养生,并不仅仅是身体健康,而是达到形气神的和谐,自我的统一,养生也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即道德养生。
道德是做人之本,立命之根。
只有内修德性、培育道德心灵,才能实现生命和谐,获得长寿和生命质量的提升。
现代社会,养生之风盛行,但多数的养生方法着眼于血肉命体,而忽视生命的主体与根本。
重炼而不重修,因此最终养不了身,还常常搞得身心紊乱,得不偿失。
那么到底什么是道德养生,又如何道德养生呢?我认为首先,我们应该遵循万物基本法则,不可盲目的破坏自然规则,否则矛盾冲突的积累带来这种心理上的障碍执着,即是影响周行而不殆的因素。
长期积累的结果就会形成一个具体的病变。
这种日积月累的障碍,就仿佛一条河流中石头,分散而少量的话不会影响到水流,但是积少成多,就会影响河流的运行和清澈。
因此,养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去除心理上的障碍执着,即去执破障。
在日常生活中,除了“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等被动式的、克制式的方法之外,还应当主动的“善执生”,“善执生”以修德为根本,以修心为核心。
老子道德经养生方法养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追求健康和长寿的重要途径。
老子道德经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经典之作,不仅对人类深刻的道德伦理思考有着重要的启示,还蕴含着许多有益于养生的智慧。
本文将探讨老子道德经中的养生方法,并从行生活有度、心境平和、饮食节制等方面进行阐述。
第一,行生活有度。
老子道德经强调守于无为,尊重自然法则,认为逆应天道会导致疾病与早衰。
因此,养生应当遵循自然规律,根据身体的需要来调整日常生活。
要合理安排工作与休息时间,不作过分劳累,避免超负荷工作带来的身心压力。
同时,保持适当的运动量,增强体质,促进新陈代谢,提高免疫力。
通过调整生活的节奏,让身心得到平衡,有效延缓衰老进程。
第二,心境平和。
道德经中提到了“无为而治”的思想,即舍去功利心理,保持内心的平和与从容。
现代人常常因为竞争压力和各种纷扰而焦虑不安,这对身体健康有着极大的影响。
因此,了解到老子道德经中秉持的“以静制动”的原则,是我们在追求心身健康时应当思考和学习的。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借鉴老子的智慧,通过冥想、放松和宽容来舒缓压力,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安稳。
第三,饮食节制。
老子道德经中提到,“至柔者,能胜刚”,表达了不以硬势对待身体,注重餐饮与饮食的温和与节制。
在养生方面,老子倡导节制饮食,追求平衡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和嗜好食物对身体的损害。
应选择新鲜、健康、营养丰富的食材,多食用蔬果和全谷类食品,适当摄入优质蛋白质和脂肪,均衡营养,提高身体的抗病能力。
养生是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老子道德经中的养生方法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通过行生活有度、心境平和、饮食节制等方法,我们可以提高生活的质量,增强身心的健康。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应当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以实际行动去追求健康和长寿。
只有身心合一,才能达到健康长寿的目标。
老子道德经养生方法的智慧可以指导我们走向健康,但要注意,养生不能盲从,应根据个体差异和科学知识进行合理的调整。
《道德经》养生思想浅析学号:姓名:指导教师:《道德经》养生思想浅析摘要:《道德经》对生命以及生命价值有非常深刻、丰富的领悟。
《道德经》认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体现于对生命之精神的追求和持守,通过对个体生命本身的不断超越,最终达到“复归于婴儿”的理想状态。
这样,就实现了物质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老子养生道德经复归于婴儿《道德经》对生命以及生命价值有非常深刻、丰富的领悟。
我国春秋时期杰出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经》,可以说是一部深含着丰富生命智慧的古代典籍。
纵览全书,《道德经》认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体现于对生命之精神的追求和持守,通过对个体生命本身的不断超越,最终达到生命的理想状态——“道”的绝对超越境界即“复归于婴儿”状态。
换言之,《道德经》养生学所追求的境界,其实包含了对生命历程及其本质内涵的深刻体验,即是将物质生命与精神生命达到和谐统一。
一、养心养心的精髓在“心灵返璞”,其作为《道德经》养生思想的根髓始终洋溢着浓厚的形而上学色彩,完整的体现了老子贵柔尚无、道法自然、返朴归真的哲学宗趣。
1、清心寡欲,知足常乐《道德经》蕴含了丰富的心性修炼和心理调节术,对养生来说首先要做到清心,清心方能寡欲,而清心寡欲自古就是长寿的不二法门。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12章)生活在当今这个五颜六色的花花世界中的现代人无疑面临着比老子时代多得多的种种诱惑,道德经的智慧不仅是“天雄大黄之猛剂”,更是“补泻兼备之良药”。
“致虚极,守静笃”;“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
(15章)如果谁能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静下心来,观想自身,心无旁骛,恬退自养,静定持心,涤除客尘烦恼,远离欲念困扰,那么他的身心一定会永远保持健康。
“清静以为天下正”,(45章)这并不是什么常人难以企及的高深境界,正如“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一样,如果我们长存清心一念,自然能够渐远杂欲。
道德经养生篇据说,有一位古人曾经说过:“养生之道,在于遵守道德。
”自古以来,养生之道就不可或缺地出现在人们生活中。
养生一词源于《道德经》,它提出了一系列让人们拥有健康长寿的行为准则。
因此,《道德经》的养生篇受到了大家的普遍认可,而且一直流传至今。
首先,《道德经》养生篇提出了一些养生的基本原则,例如“不忘初心”、“端正心态”、“坚持自我”、“以和为贵”等,它们都是养生的基本原则。
这些原则指导人们要具备积极的心态,了解自己的责任,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平衡自己的生活。
此外,《道德经》还提出“知足常乐”,这是养生的重要原则。
如果我们能做到知足常乐,不拥抱物欲,就能获得真正的快乐和安宁。
另外,《道德经》中还有许多关于养生的实践经验,例如关于调节自己的情绪:“正心调神,定思想”,关于保持健康:“凡事不畅,即有病也”,关于养生的饮食:“少食多餐,粗食粗茹”,关于休息:“少卧多静,少言多思”等等。
这些技巧,可以帮助人们得到良好的休息,积极面对生活,恰当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健康,改善饮食习惯,增强体质,实现身心的和谐。
最后,《道德经》中还有许多深邃的哲学观点,以及人们追求健康长寿的最佳方法,它们都是养生之道的宝贵宝石。
比如,《道德经》以“守正则直”来指导人们如何行事;以“观其变化以容万物”来教育人们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以“以静制动”来提倡人们如何克制自己;以“知足常乐”来提倡人们应该如何慎重思考;以“少欲知足”来提醒人们不要贪图物欲,只要调节好心态,就可以享受快乐长寿;以“心无旁骛”来提倡人们不要沉溺于一时的幻想,要坚守初心,以实现长远目标。
总之,《道德经》的养生篇,提供了一套完备的养生理论和实践,被认为是每一位养生者的指导方面。
以这些宝贵的精神给自己的生活设定界限,把《道德经》的养生篇作为自己的生活规范,定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健康长寿的快乐。
道教文化《道德经》养生之道精髓两千年前,老子留下了五千言《道德经》,开创了道家追求养生的先河;道家养生的文化博大精深,通过“道法自然”、“重人贵生”、“少私寡欲”等一系列养生方法。
去追求现世的和超越的人生价值,把延年益寿、长生不死作为探求的终极目标,表现了道家先哲渴望掌握生命规律、延长寿命的人生价值取向。
老子后来庄子曾提出养生哲学,养身又养心;后人称之为“南华真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
曾指出,养生最重要的是要做到“缘督以为经”,即秉承事物中虚之道,顺应自然的变化与发展。
而刻意地追求长生,则是对生命的毁损。
他用“庖丁解牛”这一著名的典故说明处世与生活都要“因其固然”、“依乎天理”,而且要取其“中虚有间”,方能“游刃有余”,从而避开是非和矛盾的纠缠。
此外,庄子于文中还表达了听凭天命、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的生活态度。
庄子道教养生的内容,修炼方法包括养生术、房中术、健身术、内丹术、服饵、导引、行气、存思、坐忘、守一、众术和修,性命双修,运动养生,清净养生等。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静坐养心可以使人体经络疏通,气血畅顺,阴阳平衡,真气充盈,故曰“静者能养心”,因为心为五脏之首,心主血脉、主神志,心正常无疾者,五脏六腑俱健。
心弱者血必衰,则会致疾全身。
道教养生无论对于疾病治疗还是延长寿命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道教养生以惜精、爱气、养神为主要原则,具体指导思想以下几个方面。
1、“重人贵生”以生为本。
道教养生认为,生命是长寿的资本,只有生命存在,才有资格讲养生,“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老子》称:“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将人与道、天、地同等。
道家主张“重人贵生”,认为人应该重视躯体和热爱生命,因此炼养身躯以求健康,就成了道家养生和宗教行为的目标。
2、“我命在我不在天”。
是道教养生的精神支柱和核心信仰。
认为生命是掌握在自己手里,通过自己努力,走出一条长生不老之路。
道德经养生理念浅悟辛一山原创 | 2011-03-02 15:03 |道德经微妙玄通,讲的是世界运行的规则和道理。
古人阶级分化明显,统治阶级甚或条件优越,因此延长寿命时他们的最大需求。
常年累月对养生经验的发展和验证,使我们的先人有着极其丰富的养生经验,有些养生经验认识甚至是我们现代都想不到的。
道德经为阐明“道”理,有很多的章节是依据古人容易理解的养生经验来说明的。
故而道德经中存在着很多的养生经验和正确观念。
古代已有很多的人对道德经的养生理念进行阐释。
如魏伯阳的《参同契》、葛洪的《抱朴子》、陈抟的《指玄篇》、元朝黄元吉对《道德经》的气功修炼解释等等都是古人对老子《道德经》的理解。
但是由于古代领悟较深的人都有“害怕泄露天机”的顾虑,故而对于道德经的注解多晦涩古奥,难以完全理解。
魏伯阳、葛洪理解道德经和易理用之于炼丹、练气;陈抟主要在于讲述道理以修炼达到物我玄同;黄元吉总结前辈的经验,认准命之关键为气,因此他将《道德经》解释为气功修炼的指导书。
本人反复研读《道德经》,对于其中的一些养生观念有浅薄的领悟,也就是说认识到道德经养生的一些方法论。
故而在此作出论述,以达抛砖引玉之效果,请方家不吝指教。
不为私利,乃为大众之健康。
亦即为“道”的传播尽力。
道德经中讲述养生观念的章节详细罗列如下:第一章给出“有”和“无”的定义,并指出这两个概念不是那么好理解,“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就是这个意思。
在随后的第十一章中又对“有”和“无”的概念在此进行说明,“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因此“无为”的方法论乃是注重开始和实用,而不是什么都不作为。
这是一个很关键的指导方法,世界上不管什么事,只要贯彻从开始出发研究问题的关键点,就可以有效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在养生上,统合整篇道德经的精神,就是注重初始状态。
人生的初始状态就是婴儿,因此婴儿得天赋之充足的“柔软、气足、无欲、无思、交融天地”等很好的状态就是后来人养生必须依据的理念。
《道德经》养生观浅论《道德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全文不过约五千字,但高度概括的思想内涵博大精深,享誉中外。
自其问世以来,各朝历代的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养生学家等诸多方面社会人士均能从中得到启示。
本文仅从养生文化的角度谈几点粗浅的学习体会和感悟,与诸贤切磋探讨。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进入了能够适应自然界的变化时代,除特殊的社会环境外,不仅能够维持自身生存,而且有了相当多的生活日益富裕的国家和地区。
在这种历史环境中,期望身体健康与延年益寿,就成为人们普遍的需求。
要使自己身体健康并延年益寿,除先天遗传及在母体中发育时的健康因素外,后天注重养生也必不可少。
这些因素均为健康之基础,如果基础坚实,身体健康并延年益寿的愿望是可以达到的,《道德经》所言:“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第59章)就讲的是这个道理。
婴儿在母体中发育时,“毒虫不蛰,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
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
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
”(第55章)人们在进入复杂纷纭的社会中生活后,如果纵欲、贪图享受,使气呈强,就可能会遭殃。
物极必反是事物发展的规律,事物强壮之后,就会走向衰亡,如果总是争强好胜,就不合于事物发展之道,如此以往,就会早日自取灭亡。
《道德经》第55章将其总结为“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
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则亡。
”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懂得养生并且身体力行。
养生文化内容多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良好的心态,俭朴的生活,淡泊自然地面对世界和人生,均是养生的要素,做得愈好,对人的身体健康与延年益寿的作用愈大。
一个人要有良好的心态,深厚的道德修养必不可少。
反过来,一个道德修养深厚的人,他也必然会以良好的心态面对世间复杂纷纭的人和事。
《道德经》中有一段很精辟的话:“吾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第67章)慈善、简朴、谦逊,均与道德修养有密切的关系。
第8章中语重心长的指出:“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又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老子道德经养生之道老子认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四十二章),就是说万事万物包括人类都是由阴阳物质结合而成的,要达到健康状态,必须阴阳调和。
下面店铺给大家介绍老子道德经养生之道,希望对你有用!老子道德经简介《老子<道德经>养生之道》就是将老子《道德经》所述宇宙天地人万物变化规律,同时将《道德经》内隐含达到返朴归婴,长生久视理想目标的中华养生最高层学问:中国道家养生学核心内丹养生之道敬献给人们,促进宇宙天地人万物和谐相处,共同发展,与时俱进。
老子《道德经》古今中外公认为“东方圣经”。
老子《道德经》是揭示宇宙天地人万事万物变化规律高度浓缩的“百科全书”。
1.老子《道德经》博大精深,其内含哲学思想与养生之道,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达到身心康寿、事业兴旺、天人合一的成功法宝。
为了使读者能够尽快全面学好、掌握好老子《道德经》哲学思想与养生之道。
我们特意选编了《史记老子传》明确记载为老子亲传弟子:老子《道德经》诞生后最早的读者尹真人(即周朝函谷关令尹喜),根据老子亲传《道德经》精义而写出的千古流芳的《文始真经》。
我们还特意从秘传于老子故里一中国河南鹿邑道家内部的手抄古秘本《真源丹功秘笈》中,精选出《尹真人东华正脉皇极阖辟证道仙经》。
2.老子《道德经》问世以来,注释者不可胜数,但真正理解掌握其精义者稀之又稀。
究其原因,真如中国道学真人吕洞宾祖师所言:“非修者不能传。
”基于此,我们特精选吕洞宾祖师的老子《道德经》秘注本两种敬呈给读者,吕洞宾秘注老子《道德经》,古今中外行家评价甚高,尤以中国太极拳祖师张三丰为最,其用诗赞曰:“多少注家推此本,宝函长护镇昆仑”。
3.世界东方科学的核心机制是“经验科学”,而老子《道德经》内含道家哲学思想和道家内丹养生之道,是世界东方经验科学的精华,故称其为“东方圣经”。
纵观古今中外学习老子《道德经》有大成者,大多是在得道高师亲传之下而有大成,故古语道:“得诀归来好看书。
《道德经》中的养生观(全文)《道德经》是一部包罗万象的经书,不仅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丰富的政治思想和军事思想,同样也包含了丰富的修身养性的养生理论,这些理论被后来的道家发扬光大,被称为道家养生论的鼻祖。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文化思想最自由和繁荣的时期,在当时的思想家看来,治国平天下是人生的大事,修身养性同样是大事,而且是治国平天下的根本所在,“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大学》)。
实际上古代的先哲们所说的道本身常常是指修身养性之道,《素问》云:“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这一段话说的是黄帝等得道的人,他们懂得修身养性,所以能做到形神不离,能长寿到一百岁。
老子在历史上被认为是与黄帝一样,懂得修身养性之道博大的真人。
其《道德经》中也充满了养生的观点,历史上有些关于《道德经》的注家就是从养生的角度来对《道德经》进行注释的,例如汉朝的河上公、晋朝的葛洪等。
那么《道德经》中关于养生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与许多医家和杂家的养生观点不同的是,《道德经》中的一个主要养生观点就是自然无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说明养生也应首先取法于自然。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不居,是以不去”,“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这些论述也说明了自然无为是养生的基础。
在现代社会中,生活工作的节奏越来越快,所接触的事物越来越多,社会环境也鼓励人们不断地追求更好的生活,这也是社会进步的动力,但是就个人而言,如果欲望难平,人心不足,就会导致纷争不断,从而产生无限的烦恼和灾祸,“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就无法达到一种自然无为的精神状态,也无法达到养生的目的,与提高生活质量的最终目的也相去甚远,所以保持自然无为的心态不仅是养生的根本,也是在现代社会环境中生活和工作的制胜法宝。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从《道德经》看老子的养生原则和方法卢亚斐 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作者简介:卢亚斐(1993.3-),女,汉族,甘肃白银人,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魏晋南北朝。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2-072-01老子不仅是我国伟大的哲学家,也是道家养生的创始人。
《道德经》有特殊的生命理性,引导人们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保持良好的、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关注人们的生存处境。
老子强调修炼心性对提高生命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道”教人修心,达到无私、宽容、恬淡、不争的精神境界,强调要与人为善、淡泊名利、排除杂念、心无旁骛,达到“自然”状态,一种不加修饰的初始状态。
一、遵道守德——养生原则(一)遵循“道”,道法自然《老子》区区五千言,都围绕着一个核心“道”来展开。
何为“道”?《老子》在第一章就讲:“道可道,非常道。
”“道”是一种形而上的存在但人们无法言说。
在二十五章,他对“道”又阐发自己的见解:“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廖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宇宙中有一种未知物先天地而生,浑然一体,无声无形,周而复始,永不停息的运行,是万物的根源,他给这种未知物起名为“道”。
“道”是说不清、道不明的“惟恍惟惚”的神秘名词,是生命的起源,是万物运动所遵循的轨迹。
“天乃道,道乃久”,只有符合自然的道,才能长久。
从老子主张“道法自然”可以窥探出其养生原则:人要顺应自然,与万物协调发展。
(二)守道即守德在老子看来,德不仅是君子圣人必备品质,而为“遵道”提供准则,“有道者”是一个有高度修养境界的有德人。
上善若水,老子把具有最高品格的有德人比作是水,因为水是生命之本,滋养万物。
道德经中的养生观与健康生活方式的推广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国道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作品。
其中,道德经中的养生观念对于我们现代人的健康生活方式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我长期研究道德经的过程中,我发现其中蕴含的养生智慧对于推广健康生活方式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道德经强调“无为而治”的养生观。
在现代社会,人们常常忙于工作、生活的琐事,导致身心疲惫,容易产生各种健康问题。
而道德经中的“无为而治”思想告诉我们,不要过分追求功利,要学会放松身心,保持内心的平静。
只有在平静的状态下,我们才能更好地调节身体的机能,提升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因此,我认为在推广健康生活方式时,我们应该倡导人们学会放松自己,减少压力,培养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其次,道德经中的“知足常乐”理念也对于健康生活方式的推广有着积极的启示。
现代社会,人们往往追求物质上的满足,过度的物质欲望不仅使人们忽视了内心的需求,还导致了各种心理和生理健康问题的出现。
而道德经中的“知足常乐”告诉我们,要学会满足于现有的条件,不要过分追求物质上的享受。
只有心态平和、内心满足的人,才能拥有健康的身心状态。
因此,在推广健康生活方式时,我们应该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知足的心态,追求内心的平和与满足。
此外,道德经中的“柔弱胜刚强”思想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健康生活方式的参考。
在现代社会,人们常常追求强壮的体魄和强大的力量,而忽视了身体的柔软和灵活性。
然而,道德经中提倡的“柔弱胜刚强”思想告诉我们,身体的柔软和灵活性同样重要。
只有保持身体的柔软和灵活性,我们才能更好地预防运动损伤,提高身体的适应能力。
因此,在推广健康生活方式时,我们应该鼓励人们注重身体的柔软性训练,如瑜伽、太极等,以提升身体的灵活性和健康水平。
最后,道德经中的“无欲则刚”思想也对于健康生活方式的推广具有重要意义。
现代社会,人们常常过度追求物质上的享受,忽视了自身的内在需求。
而道德经中的“无欲则刚”思想告诉我们,要学会克制欲望,不要被物质所左右。
老子养生思想对中医养生观的影响……老子的《道德经》是我国古代道家代表作,其哲学思想对我国古代哲学产生着极大影响,同时他的自然观,如“冲气以为和”“道法自然”“守静笃”等,对中医养生学说已有过一定的影响。
作为道家的创始人和道教的祖师,老子的哲学体系完整地反映在《道德经》一书中。
其思想的内在逻辑结构构成了中国传统养生学理论的基本框架,通过他的《道德经》提供了一种以“道”为核心的道家思想体系,影响和促进了养生学形成[2]。
本文试从对老子的哲学思想的认识,谈谈其对中医养生观的影响。
1 圣人“病病”老子说:“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辩证地说明了“不病”和“病病”的关系。
他所说的“病病”,乃是一种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的思想。
这一观点,后亦见诸《黄帝内经》。
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其论说受老子之言的影响显而易见。
由此可知,老子关于圣人“病病”的论说,乃是中医“上工治未病”。
2 贵柔老子在他多年实际生活中观察到这样一个规律:新生事物是柔弱的,但却富有生命力,事物强大了,就会引起衰老,强调事物可以由柔弱转化为刚强。
阴阳、雌雄、牝牡、刚柔等都是对立统一的矛盾。
在通常情况下,阳、雄、刚是强者,一般居于矛盾的主导地位。
而在老子看来,则恰恰相反,阴、雌、柔常居主导地位,成为实际上的强者。
因此老子指出“弱之胜强,柔之胜刚”( 《老子》第78 章),“柔弱胜刚强”( 《老子》第36章),“守柔曰强”( 《老子》第52 章)。
老子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老子》第76 章)。
为了防止自身衰老乃至灭亡,最好的办法是不使自己过于强大,所以老子又说:“弱者道之用”( 《老子》第40 章),“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老子》第30 章)。
黄信阳:试析老子《道德经》中的养生思想与方法*导读:在中国传统养生典籍中,老子《道德经》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出生入死。
生之徒,十有三;死……在中国传统养生典籍中,老子《道德经》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出生入死。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盖闻善摄生者,路行不遇(凹儿)虎,入军不被甲兵;(凹儿)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
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第50章)老子指出人出世为生,入地为死。
人从出生到死亡,伴随人生的是人体的九窍(目、耳、鼻、口、前腔、前阴、后阴)四关(四肢);伴随人死亡的也是九窍四关;人为了使生命长久生存而妄动因此导致死亡的,同样是人的九窍四关。
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他们为了使生命长久地生存而奉养丰厚、享受过分。
原来,曾经听说过擅长养生的人,在陆地上行走不会遇到犀牛和猛虎的伤害,进入军阵战场中不会遭受兵器的杀伤;犀牛在他的身上找不到使用猗角的地方,老虎在他身上找不到使用猛爪的地方,兵器在他身上找不到使用利刃的地方。
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善于养生的人没有进入死亡的境地。
由此,老子教以世人以长生久视之道,提出了寡欲以养心、清静以养性、无为以养行(形)、结善以养德、啬精以养气、修道以养神的养生思想和方法,对后世道家和道教养生思想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一、寡欲以养心养生的目的除了有一个健康的体魄,还要有一个纯洁的心灵。
心灵的纯洁是养生的基础,是进行养生的前提,因此在养生筑基时首先强调的是调心功夫。
俗话说心由声造,纷繁芜杂的世界物欲横流,存在着种种诱惑,常常把人心带向迷茫的方向,使人陷入欲望,泯灭自我,难以自拔。
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第12章)指出沉溺于五色会使人视觉模糊,乃至于双目失眠;沉溺于五音会使人听觉迟钝,乃至于双耳失聪;沉溺于五味会使人味觉失差,乃至于口生疾病;骑马奔驰而打猎行乐,会使人心神狂躁不安;珍贵和稀有的财物,会使人心生贪欲而做出伤天害理的事情,因而使人的操行受到损害。
老子道德经与养生道法所谓《道德经》与养生,就是道与养生,亦是自然养生。
下面店铺给大家介绍老子道德经与养生道法,希望对你有用!老子的道德经谓《道德经》与养生,就是道与养生,亦是自然养生。
道乃万物之根,违道不得生,自古养生者,无不应道以好其身。
道法为养生者必循之法,亦是最高层面的养生法。
道法自然,自然乃道法之为,道之“质体”皆合规律与法则以自然而德润万物。
人本自然一物,所以人之生命形态修养之法,日常生存之法则,尽在《道德经》之中,依其而行,不但可尽享天年之幸,还可超然而生,其奥妙全在参悟之中。
人的生命来自于道,应自然演化而得存,人的整个生命过程是离不开“道”的。
《道德经》乃示道之典章,其中镶嵌着自然规律、法则和道之“质体”、及自然万物演化之奥秘,所以《道德经》与养生的关系,就是生命与自然的关系,是生命与生存质和量的关系。
以《道德经》养生,并不只是学术讲座,也不只是以理论述,而是实际的养生模式与方法。
具体主要有两大层面。
一个是较常态的“理性”养生层面,一个是非常高端的“感性”养生层面。
其较常态的“理性”养生层面,就是应合《道德经》中所隐示的自然规律与法则(即:自然道理)来养护生命。
其作用,主要是维护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防止疾病发生,促使已病尽快完全康复。
世间万事万物的生死存亡之演化,无不在自然规律与法则之中,人之生命的奥秘皆在其中,生老病死之演化皆依其而行,所以以《道德经》所示之“理性”养生,可维护生命之圆满,享受天年之幸福。
老子的养生道法理性”养生,重在方式,其主要内容,就是顺应人的自然生存规律与法则,应合生命与自然的关系和自然气节变化,来组成日常生活模式与养生方式。
这个层面的养生不但要懂得自然规律与法则,还必需要懂得人体的等等自然生理功能运化规律,才能顺应自然来养好生。
内容有很多,其中有三点是不可忽略的:一是“精神内守”养生法。
这个养生法,主要是对心境状态的保养,也就是通过平静心境,使精神内守不散、不张扬,蓄积精气,养元固本,以侍其神。
以《道德经》的自然思想来养生*导读:在快节奏、人们精神高度紧张的当今社会,如何达到身心和谐,并健康快乐地生存下去已成为人们急切关注的一个时代课题在快节奏、人们精神高度紧张的当今社会,如何达到身心和谐,并健康快乐地生存下去已成为人们急切关注的一个时代课题。
于是,养生便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我认为养生不是简单的防病,而是治生,是指如何避免疾病痛苦,如何达到本元的完满智慧,如何获得长生快乐。
自古以来,在养生方面孜孜不倦进行追求与探索的就是道教界。
养生问题,其实就是道教性命双修的一个衍生物,修道、有道、得自然妙道才能长生久视。
道教南宗紫阳真人在《悟真篇》中曾说:《阴符》宝字逾三百,《道德》灵文满五千。
古今上仙无限数,皆从此处达真诠。
元代主张南北二宗合并的上阳子陈致虚也说:老子之道,即金丹大道也,金丹之道求于册者,当以《阴符》、《道德》为祖。
可见《道德经》是指导我们体悟真元,达到上乘养生境界的一部充满真言的妙文;千百年来,玄门依据《道德经》而进行的修炼正是对太上养生思想的实践,修炼是解决养生问题的最行之有效的方法。
下面本人以自己三十年来在修道过程中的亲身体验来谈谈如何以《道德经》的自然思想来养生。
《道德经》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王处一。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万物之母按照自然的原则生成了宇宙的本体,同时也按照相应的自然法则展开了人类的生活,我们随处可见自然对我们中国人生活中每个角落和各个层面的深刻影响。
《道德经》主张一切人类的生活、社会活动乃至国家和环境都应当按照自然法则来自然地展开。
唯有这样自然的生活环境、自然的社会环境、自然的心灵环境,人类才可能达到自然,或者与真理合一。
所谓的天人合一就是唯道是从。
只有理解了自然大道,才可以理解自身,才谈得上道家养生。
因而,符合最为自然方式的生活规律才是道家的养生原则。
《道德经》养生思想浅析学号:200903524359姓名:李菊芝指导教师:辜也平《道德经》养生思想浅析学号:200903524359 姓名:李菊芝指导教师:辜也平摘要:《道德经》对生命以及生命价值有非常深刻、丰富的领悟。
《道德经》认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体现于对生命之精神的追求和持守,通过对个体生命本身的不断超越,最终达到“复归于婴儿”的理想状态。
这样,就实现了物质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老子养生道德经复归于婴儿《道德经》对生命以及生命价值有非常深刻、丰富的领悟。
我国春秋时期杰出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经》,可以说是一部深含着丰富生命智慧的古代典籍。
纵览全书,《道德经》认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体现于对生命之精神的追求和持守,通过对个体生命本身的不断超越,最终达到生命的理想状态——“道”的绝对超越境界即“复归于婴儿”状态。
换言之,《道德经》养生学所追求的境界,其实包含了对生命历程及其本质内涵的深刻体验,即是将物质生命与精神生命达到和谐统一。
一、养心养心的精髓在“心灵返璞”,其作为《道德经》养生思想的根髓始终洋溢着浓厚的形而上学色彩,完整的体现了老子贵柔尚无、道法自然、返朴归真的哲学宗趣。
1、清心寡欲,知足常乐《道德经》蕴含了丰富的心性修炼和心理调节术,对养生来说首先要做到清心,清心方能寡欲,而清心寡欲自古就是长寿的不二法门。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12章)生活在当今这个五颜六色的花花世界中的现代人无疑面临着比老子时代多得多的种种诱惑,道德经的智慧不仅是“天雄大黄之猛剂”,更是“补泻兼备之良药”。
“致虚极,守静笃”;“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
(15章)如果谁能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静下心来,观想自身,心无旁骛,恬退自养,静定持心,涤除客尘烦恼,远离欲念困扰,那么他的身心一定会永远保持健康。
“清静以为天下正”,(45章)这并不是什么常人难以企及的高深境界,正如“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一样,如果我们长存清心一念,自然能够渐远杂欲。
《清静经》说:“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
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
”《道德经》提到,“知足不辱,知足不殆,可以长久”(44章)、“祸莫大于不知足”(46章)。
意思是如果不知足,不知止,便会危亡倾覆,走向自己愿望的反面。
而“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13章),得宠和受辱都会使人受惊,重视“宠辱”乃是由于有身,身体是根本,失去身体,就无宠无辱。
正由于身体是根本,所以《道德经》主张修身,即“贵身”(13章)。
要达到“贵身”的目的,就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欲和喜怒哀乐的情感。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无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13章)因此,圣人之意即是情欲过度不利于修身养性、调节身心。
《道德经》又强调说:“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52章)意思就是说,堵塞喜悦和烦恼之情,就可以终身不病;反之,放纵喜怒哀乐感情那就会终身不可救治。
那么,怎样才能很好地控制喜怒哀乐的情感呢?《道德经》特别提倡清静,认为“清静可以为天下正,清静无为,方可以天下君长”,主张通过精神上绝对超脱来调节身心关系。
2、宁静致远,返璞归真虚心,“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3章)《道德经》中“虚心”的意思与今天所言不同,“虚”意指心灵绝对的宁静与清净,没有忧虑与私欲。
“虚心者,譬如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
所以圣人之心,虚灵明妙,荡荡空空,不曾有一物所系。
少有纤毫尘垢,即为魔境,便不是虚心之妙矣。
”憨山大师在《道德经》注中也说:“是则财色名食,本无可欲。
而人欲之者,盖由人心妄想思虑之过也。
是以圣人之治,教人先断妄想思虑之心,此则拔本塞源,故曰虚其心。
”求食是天理,而过分求美食则是人欲。
“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鼹鼠饮河,不过满腹”①,物质文明的发展加给了人类太多不必要的物质欲望,不少人在追逐外物的过程中逐渐迷失了本心。
“虚其心”,“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从而“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对于那些“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的人们来说确实十分必要和迫切。
要做到在清心寡欲和虚心笃行,就要复归“婴儿之心”,方可返璞归真。
“婴儿之心”纯朴无欲,清静无为,故能道法自然;婴儿之身“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
骨柔筋弱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
终日号而不嘎,和之至也。
知和日常,知常日明。
益生日祥。
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己。
”(第55章)婴儿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和深厚的真阳之精昭示了养生的最高境界。
“善摄气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
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50章)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本章描述的“死之徒”:“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这种人只能算是“贪生”而根本不是“养生”。
他们为贪生”而“养生”,嗜欲太深,自奉太厚,反误了卿卿性命。
所以养生应该“去甚、去奢、去泰”,道法自然,葆有一颗常清常静、返朴归真的“婴儿之心”。
二、修身1、静气凝神,道法自然(1)养静“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是谓复命。
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16章)这一章经文是《道德经》关于养生实践的指导思想,故为历代老学养生家所重视和发挥。
已故学者潘雨廷先生曾说:“此章是老子最精细最具体地说明功法及其作用。
”《道德经》的行功原则是以“顺应自然”为基本立足点,突出强调“虚”和“静”。
道家静功讲求“虚”、“静”,此二者既是功夫境界又是行功法门。
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万物的“虚极”、“静笃”,谨守这一生命之道可以使万物生长不息、往复不止。
芸芸众生,世间万象,不管怎样烦杂、妖娆,最终都要回归到生命的最根本状态——“虚极”、“静笃”。
这是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也是万物不可抗拒的必然法则。
养生者应该遵循客观法则,自觉地服从自然规律的支配,只有这样才称得上是“明智”。
反之,如果不遵循甚至违抗必然规律的支配,一味地肆意妄行,最终结果只能是轻者伤身劳神,重者命丧黄泉。
(2)养气养心是《道德经》养生思想出发点,养气就作为养生的最重要手段成为“长生久视”的根本保障。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5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此乎。
”(10章)作为证明。
道以气为宗”,养生之道,要在养气。
“是以圣人内重外轻,必虚心以养神,实腹以养气,令神气打成一片,流行一身之中。
”祖国传统医学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气的运动变化而产生的。
气具有很强的活力,不停地运动,对人体生理功能起着推动和温煦作用。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42章)万事万物包括人类都由阴阳二气结合而成,要达到健康状态,必须使阴阳二气在体内调和平衡。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道德经》用这句话来比喻往来生死一气在身体中的作用,说明呼吸往来与一气作用的现象,可以辅助养静养神,使精神合一。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无雌乎?”(10章)养气与养心是互为保证的,在实际修行中往往交混在一起。
憨山大师说得好:“先制其气不使妄动以薰心,制其心不使妄动以鼓气,心静而气自调柔”②。
守住先天的元气,做到形与神合一而不离,心志与气机相互往来而不散,最终达到形体生活与精神生活臻于和谐统一的境界。
(3)养神“人能养神则不死。
”③神是在精和气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体表现,它包括人体的精神、知觉、意志、神志和思维活动,祖国医学把人的大脑、中枢神经的部分功能和心联系起来,所以有“心藏神”,“得神者昌,失神者亡”④之说。
“治人事天莫若啬。
夫惟啬,是谓早复。
早复谓之重积德。
重积德则无不克。
无不克则莫知其极。
莫知其极可以有国。
有国之母可以长久。
是谓深根固蒂、长生久视之道。
”(59章)“啬”即是爱惜精神之意。
若养神使其不妄泄则可以心德全备,生道合一,健康长寿。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6章)进一步说明了若能够从养心、养气上升到虚灵不昧、精神合一,与天地同其绵密长存的养神阶段,就可以进入与天地同根往来,绵密恍惚而共其长久的奥妙境界,实现庄子所言“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2、养身立命,厚德载物(1)养身“存在先于本质”,人存在的第一条件,莫过于有一个完整无暇的现实身体。
老子生于战乱横生的时代,目睹了人间太多的由于争名夺利而不惜大动干戈,他感慨:“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44章)还说要“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3章)《道德经》信奉的是贵身轻物、不因物累、超然器外、道法自然的养生之道。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13章)“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7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51章)《道德经》把生命看成是自然而然的现象,人要保持和延长生命,循自然本性起居有常,生活有制,饮食有节则足矣。
五十五章可以说是《道德经》养身论的总体指导原则:“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
”即是说把生命中最原始、最朴素、最真实的原貌展示出,不但自身健康长寿,兼可以家国共治,天下太平。
(2)育德《道德经》的中心是道德二字,修长生之道其实是积德的过程,通过积德消除身心障碍(包括感觉、知觉、思维等身心认识能力的局限性),为体道准备好相应的身心实验基础。
养德尤养生之第一要也”,“大德必得其寿”,育德是养生的内在要求。
它偏重精神修养和人生境界的提高,通过后天的学习、修剪、培护使人性逐渐达到真、善、美的地步。
如“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
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