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煤层气资源评价
- 格式:ppt
- 大小:3.49 MB
- 文档页数:35
煤层气开发水文地质条件评价标准煤层气是一种在煤矿井中储存的天然气,其开发对于能源供应具有重要意义。
而煤层气开发的水文地质条件评价则是评估煤层气储层的水文地质特征,为煤层气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从水文地质条件评价的背景和目的、评价指标、评价方法和实施步骤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背景和目的煤层气开发是在煤矿井中开采天然气,其储层特点与常规油气储层有所不同,因此需要进行专门的水文地质条件评价。
该评价旨在了解煤层气储层的水文地质特征,包括储层渗透性、孔隙度、含水饱和度等参数,为煤层气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二、评价指标1. 渗透性:评价储层对气体的渗透能力,常用指标有渗透率和渗透系数。
2. 孔隙度:评价储层中气体储存空间的大小,常用指标有有效孔隙度和总孔隙度。
3. 含水饱和度:评价储层中含水情况,常用指标有有效含水饱和度和总含水饱和度。
4. 储层厚度:评价储层的储存空间大小,通常以米为单位进行表示。
三、评价方法1. 地质勘探:通过地质勘探方法获取储层的地质情况,包括储层的厚度、岩性、层位等信息。
2. 水文地质测试:通过水文地质测试方法获取储层的渗透性、孔隙度、含水饱和度等参数。
3. 数据分析:对获取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储层的水文地质特征。
四、实施步骤1. 收集资料:收集相关的地质勘探和水文地质测试资料。
2. 地质勘探:进行地质勘探,获取储层的地质情况。
3. 水文地质测试:进行水文地质测试,获取储层的渗透性、孔隙度、含水饱和度等参数。
4. 数据分析:对获取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储层的水文地质特征。
5. 评价结果: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评价储层的水文地质条件。
煤层气开发水文地质条件评价是评估煤层气储层的水文地质特征,为煤层气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评价指标包括渗透性、孔隙度、含水饱和度和储层厚度等参数,评价方法包括地质勘探、水文地质测试和数据分析等步骤。
通过对水文地质条件的评价,可以为煤层气的开发提供科学、可靠的决策依据,提高煤层气开发的效果和经济效益。
煤层气储量评价方法与计算技术李明宅徐凤银(中联煤层气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北京100011)(中国石油煤层气公司,北京100011)摘要:煤层气独特的解吸/吸附机理决定了其储量评价方法与计算技术有别于常规天然气。
力图把煤层气、煤炭、天然气储量规范中的相关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进一步阐述《煤层气资源/储量规范》中评价与计算探明储量的基本要求,探讨了如何确定计算条件,单元划分和计算方法,如何选取储量计算参数等方面的技术问题。
在对煤层气采收率预测方法评述的基础上,借助于已提交储量报告的研究成果,提出综合求取采收率,按气藏分别赋值的观点,以达到使储量计算结果更加合理和科学的目的。
关键词:煤层气{参数;规范,储量;采收率;预测方法中图分类号:TEl5文献标识码:A煤层气具有特殊的吸附富集机理,不能套用常规天然气储量的评价计算方法和参数选取技术,目前国内专门对煤层气储量的研究程度还比较低,还处于摸索阶段。
在储量评价与计算参数选取、应注意的问题、采收率预测等方面需要进行深入研究。
本文就上述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1煤层气资源及有关概念1.1中国的煤层气资源根据2000年预测,我国的煤层气资源量约为31.46X101Zm,,主要分布在华北、西北、华南、东北和滇藏五大煤层气聚集区。
其中华北区的煤层气资源量约占总资源量的70%;目前最具实际开发价值的是华北石炭纪一二叠纪和南方晚二叠世的煤层气资源,二者占总资源量的50%以上;埋深小于1000m的煤层气资源约占总资源量的1/3,是目前考虑重点开发的资源。
另外,据2004年国土资源部全国新一轮煤层气资源评价结果,中国的煤层气资源量为36.8X1012m3,可采资源量为11.0X1012m3。
可以看出,我国煤层气资源丰富,勘探开发前景广阔;但这仅仅说明了资源的存在状态。
还需要经过勘探,把资源量变成探明储量和可采储量后,变成资产,产生效益。
1.2.1基本定义煤层气,是赋存在煤层中以甲烷为主要成分、以吸附在煤基质颗粒表面为主、部分游离于煤孔隙中或溶解于煤层水中的烃类气体【11。
基于试井结果的煤层气资源开发潜力评价煤层气注入/压降试井是认识和评价煤储层的重要手段,基于试井结果和统计资料,从煤层破裂压力、试井渗透率及储层压力三个方面分析了贵州某矿区煤层气资源开发潜力。
结果表明:研究區煤层气资源丰富,煤储层破裂压力较大,渗透率普遍偏低,现有技术条件煤层气资源开发有一定难度。
标签:煤层气;试井;破裂压力;渗透率;储层压力;贵州引言试井是认识和评价煤层气藏的重要手段,也是获得煤储层信息最主要、最有效的技术方法之一。
煤层气试井技术源于常规油气,但由于煤储层自身的特殊性,决定了常规油气试井技术在煤层气井的应用受到限制,有的技术甚至不能采用,有些方法需要改进[1]。
实践证明,注入/压降试井适合我国的煤层气试井方法[2],可以获得煤层的储层压力、渗透率及地应力等重要参数。
文章将通过贵州某矿区的煤层气试井结果,分析该地区的煤层气资源开发潜力。
1 区域地质背景贵州省煤及煤层气资源十分丰富,全省预测2000m以浅煤炭资源量2463亿吨,居全国第5位,2000m以浅、含气量大于4立方米/吨可采煤层气地质资源量31511.59亿立方米,占全国煤层气资源总量的22%左右,同样评价标准下的煤层气资源量位列全国各省区第二[3]。
研究矿区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州北部乌蒙山区,扬子地台南西缘,区内煤炭资源丰富,理论储量172亿吨,其中800m以浅资源量约35亿吨,居黔西南之首。
区内煤炭资源主要分布于普安县南部的青山向斜内,中部的旧普安向斜东端、碧痕营背斜西端及北部晴隆向斜北西翼有少量分布。
沉积环境海陆交互,二叠系龙潭组为该县主要含煤地层。
岩性以细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泥岩、煤层、泥质灰岩为主,夹薄层菱铁矿,其中含煤12~55层,可采及局部可采煤层4~8层,一般为瘦煤、贫瘦煤、贫煤及无烟煤。
统计资料显示[4],研究区煤层气资源丰富,煤层含气量一般大于8立方米/吨,介于5.33~26.47立方米/吨之间,平均12.18立方米/吨,且随着埋深的增加有增加的趋势,煤层气资源理论勘探开发潜力巨大。
煤层气开发水文地质条件评价标准煤层气开发水文地质条件评价是煤层气开发中的重要环节,其评价标准的制定对于煤层气开发的成功与否具有关键性影响。
本文将介绍煤层气开发水文地质条件评价的标准及其重要性,并阐述评价过程中应考虑的因素和方法。
一、评价标准煤层气开发水文地质条件评价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煤层含气性评价:煤层含气性是指煤层中能够储存和释放煤层气的性能。
评价煤层含气性的指标主要包括煤层气含量、煤的孔隙率和渗透率等。
其中,煤层气含量是指单位体积煤中含有的煤层气量,是评价煤层含气性的基本指标;而煤的孔隙率和渗透率则直接影响着煤层气的储存和释放能力。
地下水动力条件评价:地下水动力条件是指地下水在地质环境中的运动状态,包括水流速度、水头等。
在煤层气开发中,地下水动力条件直接关系到煤层气的生成、运移和聚集。
评价地下水动力条件的指标主要包括地下水水流速度、水头等。
地下水水质评价:地下水水质是指地下水中各种化学成分和污染物的含量。
在煤层气开发中,地下水水质直接关系到煤层气的生成、运移和聚集,同时也关系到人类生活和生产的用水安全。
评价地下水水质的指标主要包括pH值、矿化度、硬度、氯化物等。
地质构造评价:地质构造是指地壳中的岩石在构造运动中所产生的变形和变位。
在煤层气开发中,地质构造直接关系到煤层气的生成、运移和聚集。
评价地质构造的指标主要包括断裂、褶皱、地壳稳定性等。
二、重要性煤层气开发水文地质条件评价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指导勘探和开发:通过对煤层气开发水文地质条件的评价,可以确定勘探和开发的重点区域,提高勘探和开发的成功率。
预测和评估风险:通过对地下水动力条件、地下水水质和地质构造的评价,可以预测和评估煤层气开发中的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降低风险。
提高开发效益:通过对煤层含气性和地下水动力条件的评价,可以优化开发方案,提高煤层气的开采效率和经济性。
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通过对地下水水质和地质构造的评价,可以保障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安全。
煤炭资源的煤炭资源评价与储量估算煤炭作为一种重要的能源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
为了更好地管理和利用煤炭资源,评价和估算煤炭资源的储量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本文将介绍煤炭资源的评价与储量估算的方法和技术,以及其在煤炭行业的应用。
一、煤炭资源的评价方法煤炭资源的评价是指对煤炭资源进行定量和定性的评估,目的是确定煤炭资源的质量和数量。
评价煤炭资源的方法有多种,其中常用的包括地质勘探和测量、地质模型的建立和更新,以及资源评估技术的应用等。
1. 地质勘探和测量地质勘探是通过采集地质资料和样品,研究地质构造和煤层分布情况,以确定煤炭资源的分布范围和分层情况。
地质勘探的方法包括地表地质勘探和地下地质勘探。
地质测量是通过各种测量手段,例如测绘、遥感和地球物理勘探等,获取地理和地形信息,以便对煤炭资源进行准确的定位和估计。
2. 地质模型的建立和更新地质模型是利用地质勘探和测量数据,结合地质原理和地质逻辑,构建地下煤层分布和结构的数学模型。
地质模型不仅可以直观地展现煤炭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还可以为煤炭资源评价和储量估算提供数据支持。
地质模型的建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不断更新和验证,以提高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资源评估技术的应用资源评估技术是根据煤炭资源的特征和分布规律,利用统计学和概率论等方法,对煤炭储量进行定量估算的技术手段。
常用的资源评估技术包括概率-统计方法、地质-数学模型和地质统计学等。
资源评估技术能够提供不同置信度下的储量估计结果,帮助决策者制定科学合理的煤炭资源开发计划。
二、煤炭资源的储量估算煤炭资源的储量估算是对勘探获得的地质数据进行科学处理和分析,确定煤炭资源的储量和可采储量。
煤炭资源的储量估算是煤炭行业进行投资、开发和生产决策的重要依据。
1. 储量计算方法储量计算是根据煤炭资源勘探获得的地质数据以及地质模型的结果,结合资源评估技术,对煤炭的储量进行定量计算的过程。
常用的储量计算方法主要有条件均值法、输入输出法和资源动态评估等。
煤层气测井评价摘要方法在调研的基础上,对各种常规测井定性和定量识别、评价煤层气的方法及效果进行了总结。
目的为我国煤层气的勘探工作提供理论指导。
结果多数常规测井方法识别煤层气效果较好,且快速直观;少数常规测井方法能做到定量解释煤层气,但效果不够理想。
结论常规测井是定性识别煤层气的有效方法;若想精确地定量评价煤层气,应引进高精度的成像测井系统和某些特殊测井项目,并考虑引入非线性理论,建立合理的测井解释模型以便对储层作出精确的评价。
主题词煤层气测井评价定性识别定量解释引言我国煤系地层十分发育,形成煤层气的物质资源十分丰富。
据专家不完全统计,我国煤层气资源量达(30~35)X1012m3[1](这些煤层气资源基本上还没有勘探、开发)。
开发和利用这些煤层气,不仅开辟了一种潜力巨大的新的天然气资源,而且对于环境保护也具有重要意义。
而测井作为一种主要的勘探方法,由于其识别煤层气的效果较好,且具快速直观的特点,因而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本文所论述的即为各种常规测井定性和定量识别、评价煤层气的方法及效果。
煤层气的储集及运移机理煤属双重孔隙结构,由基质孔隙和裂缝孔隙组成[2]。
其中基质孔隙是煤层气的主要储集空间,由孔隙和喉道组成。
而裂缝孔隙(又称为割理)由相互正交的裂缝组成,它为煤层气提供了一个具有较高渗流能力的渗流网络。
在开采之前,裂缝孔隙含水饱和度为95%~100%,因而一般可忽略其中的含气量。
煤层气的运移包括以下几个过程:a, 解吸。
在未开采之前,煤层气以分子状态吸附在煤颗粒的表面。
由于开采,导致储层压力降低,当压力降低到解吸压力以下时,解吸气即变为游离气。
b, 扩散。
煤层气解吸以后,由于基质和裂缝之间的浓度差异,从而引起煤层气的扩散,使其由基质进入裂缝。
c, 流动。
由于气体的解吸和扩散,裂缝和井眼之间的压力梯度便发生变化,从而使煤层气由裂缝进入井眼。
煤层气的测井评价1.测井评价煤层气的步骤a, 从钻孔剖面上确定煤层及其围岩岩性。
煤层气测试方法的分析评价方法【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对能源需求日益加大,如何合理开采并利用煤层气作为一个很重要的课题被提出。
煤层气属于天然气,它是天然气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煤层气的开发和利用不仅可以缓解我国资源紧缺的现状,还可以代替煤炭、石油等资源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本文通过对煤层气的分布及开发现状、煤层气的测试方法等来对煤层气测试方法进行分析评价。
希望能提出合理的关于煤层气的测试方法,以便于对于煤层气更好的开发利用。
【关键词】煤层气;测试方法;评价方法煤层气俗称“瓦斯”作为清洁能源,在国家倡导低污染的经济发展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
我国的煤层气资源含量比较丰富。
所以准确测量煤层气资源的位置和含量很重要。
而且煤层气的开发不同于天然气,有很大的难度。
在煤层气的开采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步骤就是试井,采用试井的方法可以对每层进行识别,可以分析煤层的主要性质,可以测量煤层气的分布和储层,在煤层气开采的后期阶段,煤层气会大量的稀释,所以精确测量关于煤层气的各个参数就显得更为重要。
通过对煤层气进行测量,并对其测量方法进行评价。
1、煤层气的分布及测井技术的发展现状目前,我国的煤层气资源分布广泛,而且储量很大。
我国现在已经探明的煤层气大约有31.46万亿立方米。
是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的第三大煤层气资源储存过。
大致可以将煤层气资源分为四个部分:探明储量、控制储量、预测储量和远景资源量。
煤层气是在煤层形成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依附在煤层中的自储性的天然气。
煤层气的测井技术是在石油测井和煤炭测井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
但是目前我国的煤田井测技术主要运用于标准煤田的煤层的勘探,所以针对煤层气的储量的特点,测量的有关煤层气的数据进行技术分析,根据技术分析的结果研究煤层气的开采方法。
虽然,关于煤层气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但是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首先是利用井测技术可以精确的指导煤层的深度以及其他数据。
其次,在对煤田中煤层气的含量的测定也有很大的发展。
煤层气资源勘查一名词解释1矿产资源总量:指天然产出的具有经济意义的且具有一定地质确定性的矿物原样的富集体。
2煤炭储量:指蕴藏于地下,经过一定地质勘查工作,确定符合储量计算标准,具有一定工业开发利用价值的煤炭资源量。
3煤炭资源量:是可开发利用或具有潜在利用价值的煤炭埋藏量。
4保有储量:截至统计报告期止,煤田、矿区、井田内实际拥有的探明储量。
5可采储量:指在工业储量中,可以采出来的那部分储量,即工业储量减去设计损失量。
6设计可采储量:在开发利用方案或初步设计中设计到的可以采出来的储量。
7暂不能利用储量:由于煤层厚度小、灰分高(或发热量低),或因水文地质条件及其它开采技术条件特别复杂等原因,目前开采有困难,暂时不能利用的储量。
8煤层气预测储量:经过钻探工程控制,用所获得的有关煤层几何形态、含气量等方面的实测数据而计算的已发现的煤层气资源量。
9探明储量:地质勘查报告提交、经储量审批机关批准的能利用储量,是反映煤田地质勘查工作成果的主要指标。
10工业储量:在能利用储量中,可以作为设计和投资依据的那部分储量。
11 A级储量:在精查勘探阶段,通过较密的勘探工程控制和详细地质研究所圈定的储量。
12地质原始编录:在煤田勘查工作中,对勘查工程所揭露的各种地质现象进行描述和记录并整理成原始图件、数据和文字表格等。
13地质综合编录:在煤田勘查过程中,把所获得的各种原始地质资料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综合研究,然后用文字、图件表格等形式表示出来的一项综合性工作。
14煤自燃倾向性:煤由于氧化放热而导致温度逐渐升高,至70~80℃以后温度升高速度骤然加快,达到煤的着火点(300~350℃),从而引起燃烧,这就是煤的自燃倾向性,即煤在常温下氧化能力的内在属性。
15开采技术条件:指影响煤矿建设、生产与安全的各种地质因素,包括:煤层的厚度、结构、煤的物理性质、煤层的产状及其变化、煤层顶底板、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以及瓦斯、煤尘、煤的自燃性、地温等。
50科技创新导报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1 概况准东煤田某煤矿位于新疆阜康市天山北麓黄草沟一带,井田面积3.94km 2,属丘陵地带,总体地势南高北低,区内无地表水体。
构造位置属白杨河—南阜康背斜的中段之小龙口背斜北翼,F 2和F 3断层以北,井田构造形态为向南陡倾的单斜构造,发育次级逆断层。
井田内出露的地层有上三叠统郝家沟组(T 3h )、下侏罗统八道湾组(J 1b )、第三系中—上新统昌吉河群(N ch )及第四系;含煤地层为侏罗系下统八道湾组(J 1b )。
含煤地层平均厚700.57m,含多层煤层、煤线。
全区发育较好的煤层12层,煤层总厚平均44.73m;可采煤层5层,自上而下依次编号为A 1、A 5、A 61、A 62和A 10,可采煤层总厚平均27.70m。
各煤层均为低灰分,高热值、高挥发分、中硫、特低磷的长焰煤-不粘煤(如图1)。
2011年,在煤矿勘探施工Z K 207钻孔和Z K B 208钻孔的过程中,Z K 207钻进至499.66m ,Z K B 208钻孔钻进至240m 时发生涌气现象,由于气体压力较大,出现顶钻现象,最终导致钻孔无法继续施工而报废(如图2)。
2 煤层气生成条件2.1煤岩组分对生气条件的影响煤岩研究结果表明,煤的显微煤岩组分中镜质组主要生成天然气,亦可生成少量石油;惰质组一般在煤化过程中可生成少量的气;煤系的生烃潜力和壳质组含量密切相关,但生气能力与镜质组分的含量有密切关系。
在低煤级煤层中,随煤级的增长,煤层中的气态烃—煤层气也会相应增加;随镜质组含量的增加,其所吸附的煤层气也会相应增加,二者大致呈正相关关系。
因而,煤层的显微组分含量及其演化程度(煤级)的不同,不仅影响煤的生烃能力,还影响着煤层对甲烷的吸附能力。
煤矿区煤层的显微组分均以富镜质组为特征,镜质组含量在53.90%~75.50%之间,是煤储层产气的最大贡献者,也是吸附甲烷的主要参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