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合理用药
- 格式:doc
- 大小:70.50 KB
- 文档页数:12
浅谈儿科临床合理用药
儿科临床合理用药是指根据儿童生理特点、药物代谢、药物不良反应与药物效果等因素,科学合理地选择、使用和监测儿童药物的过程。
合理用药对于儿童的健康和发育至关重要,只有正确使用药物才能达到治疗目的,避免不良反应和药物滥用的发生。
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有着与成人截然不同的身体特征和药物代谢情况。
在儿童用药中,需要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
需要考虑儿童机体的生理特点。
儿童的器官和系统尚未完全发育,他们的代谢功能和排泄功能相对较弱。
对于儿童的用药应该量身定制,根据儿童体重、年龄和疾病程度等因素适当调整剂量和给药方法。
还需要特别关注一些特殊的群体,比如早产儿、低体重儿和有其他基础疾病的儿童,因为他们的药物代谢和耐受能力可能存在差异。
需要考虑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儿童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对于外界的刺激相对较弱,因此他们对药物的反应也比成人更加敏感。
合理使用药物需要考虑到药物的适应症、副作用、相互作用等因素。
一些成人常用的药物在儿童中可能会引起不良反应或者效果不佳,因此需要根据儿童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药物,并严格控制药物的剂量和用法。
需要进行药物监测和评估。
儿童用药后的药物浓度和效果的监测对于调整用药剂量和疗效评估至关重要。
一些药物在儿童中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可能与成人不同,需要进行一些特殊的药物监测,以确保药物的安全和疗效。
浅谈儿科临床合理用药儿科临床合理用药是指在充分分析患儿病情、药物特性及药物不良反应的基础上,根据儿童生理、生化、药代动力学及药物毒理学等方面的特点,合理选用药物、剂量、给药途径和治疗时间,以达到治疗效果最大化、不良反应最小化、药物费用最优化的目的。
在儿科临床实践中,合理用药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1、保证儿童的安全性:儿童的器官发育不成熟、代谢水平低,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和药效学特点与成人不同,在药物的选择、剂量、给药途径和治疗时间等方面应考虑到儿童的特殊性,以避免儿童在治疗过程中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或毒性反应。
2、提高治疗效果:儿童的病理生理特点与成人不同,因此在药物的选择、剂量、给药途径和治疗时间等方面应考虑到儿童的特殊性,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治疗效果。
3、节约医疗资源:以合理用药为基础,能够避免因不必要的药物使用、过度的治疗或因药物不良反应而浪费医疗资源。
1、选择药物:必须根据患儿的病情、体重、年龄、生长发育水平、药物代谢能力等因素选择合适的药物,慎用具有一定毒性和不确定药物安全性的药物,尤其是新型药物。
2、正确计算剂量:药物的剂量应根据患儿的年龄、体重、生长发育水平、代谢能力、疾病严重程度及药物的毒性等因素进行调整,同时还需要考虑药物的给药途径以及药物能够引起的不良反应等因素,以确定合理的剂量,防止药物超剂量使用和药物滥用。
3、选择正确的给药途径:应根据儿童年龄、体重、消化吸收能力、肝、肾功能状况和患病情况等因素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如鼻腔给药、口腔给药、皮下或肌肉注射等已成熟的途径,同时还应注意药物的毒副作用和药效起始时间等影响给药途径选择的因素。
4、合理控制使用时间:应根据疾病的性质、病情程度和药物的药效特点等因素,掌握合适的使用时间,以避免药物的不良反应和药物滥用。
在儿科临床实践中,儿科医生应该在治疗过程中始终把合理用药作为首要考虑因素,遵循药物治疗规范,严格把握治疗药物的剂量和使用时间,坚持长期观察疗效并及时监测不良反应,以确保儿科临床用药是安全、有效、经济、合理的。
儿童合理用药课程21儿童合理用药合理用药(rational drug use)是以系统的、综合的医药学和管理学等知识来指导用药,使药物治疗达到安全、有效、经济的基本要求。
世界卫生组织对合理用药的定义是“患者能得到适合于他们的临床需要和符合他们个体需要的药品以及正确的用药方法(给药途径、剂量、给药间隔时间和疗程);这些药物必须质量可靠、可获得、而且可负担的起(对患者和社会的费用最低)”。
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生长发育是其突出特点,在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各脏器和身体机能不断成熟和完善。
不同年龄段儿童的身高、体重、体表面积、组织器官、内脏功能等差别很大,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以及所患疾病与成人不尽相同,因此不能把儿童看作“成人的缩影”,在治疗疾病用药时不能仅仅将成人剂量进行简单的缩减,应根据疾病特点、生理特点、个体特点选择适宜的药物和剂量,保证治疗药物的安全和有效。
一、我国儿童用药现状和存在问题我国现有14周岁以下儿童占人口总数的30%,据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显示:儿童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平均12.9%,其中新生儿是24.4%。
其不良反应发生率如此之高,除了和儿童自身生理特点有关之外,也反映出儿童用药存在许多问题:1、适合不同年龄阶段需要的专用药物制剂品种与规格太少。
据中商情报网资料报道,截至到2013年1 月我国国产药品批文共有18万余条,其中专用于儿童的药品(指通用名中有明确说明儿童用药的药品)批文仅3000余条,涉及品种400多个。
3000余条批文中,超过六成为中成药,400多个品种超过八成为中成药,从剂型的角度看颗粒剂等口服剂型占主导地位。
有资料表明,国内医药市场现有3500多个制剂品种,90%的药品无适用于儿童的剂型,其中写明供儿童使用的只有70多种。
2、专属的儿童药物临床试验基础薄弱、药学资料不足(如小儿药物治疗浓度范围),新药上市往往缺乏必要的儿童临床试验资料。
3、使用说明不规范,儿童临床常用药和市场上的常见药品中,药品说明书关于儿童用药的用法、用量、禁忌、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几乎没有特别说明;儿童被迫使用成人药。
儿童合理用药的八原则哎呀,今天咱们聊聊儿童用药这事儿。
说实话,给小朋友吃药可不是件简单的事情,得讲究点儿方式方法,不然小家伙们可就得发脾气了。
你看看,小朋友一看到药就像见到鬼似的,跑得比兔子还快。
其实啊,合理用药有几个原则,咱们慢慢来,轻松讲,大家都能听懂。
第一条,得有个“药方子”。
不能随便让孩子吃什么药就给什么药,得听听医生的意见。
医生就像咱们的小指南针,指引咱们走向正确的方向。
可别觉得自己是“医生”,瞎开药方,吃药可不能玩儿命。
真是个麻烦事,乱吃药可让孩子的身体受不了。
咱得像个大人一样,听医生的话,让他们用药不再乱。
得“看清剂量”。
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快点好,常常想着多给点药。
哎,别这样,适量才是王道。
想想看,咱们小朋友的身体那么娇嫩,药量大了可就跟开玩笑似的,容易闹出大事来。
每次给药的时候,最好用个量具,别光靠眼睛。
就像煮饭得量米一样,药也得量好才行,千万别搞错了。
然后,第三个原则,得“按时服药”。
就像每天都要吃饭一样,药也得定时吃。
咱家小朋友常常忙着玩,吃药这事儿常常被忘了。
大人们得提醒他们,就像放学回家得按时吃饭一样。
要不然,药物的效果全都泡汤了,孩子还得再受罪。
给孩子定个小闹钟,提醒他们吃药,既能培养好习惯,也能保证他们按时吃。
还有哦,第四条,得“观察反应”。
吃药的时候得留意小朋友的反应。
比如说,他们吃完药后有没有出现什么不适,或者是有没什么过敏的现象。
观察得仔细点儿,别让小朋友吃药后又不舒服,那可真是得不偿失。
咱可不能一味地只顾着让他们吃药,别忘了观察孩子的反应,保护他们的身体健康。
再说说第五个原则,“别盲目跟风”。
现在网络上什么药都有,很多人看到某个药治好了小孩,便想着自己也试试。
可问题是,每个孩子的情况都不同,不能简单地照搬。
就像每个人的口味不一样,吃的东西也不能一概而论。
咱得根据医生的建议,选择适合自己孩子的药,别让“跟风”害了小宝贝。
然后呢,第六条,得“注意存放”。
药物的存放也很重要,别让孩子随便碰。
儿童临床合理用药管理经验分享儿童是每个家庭的希望和未来,药品管理对孩子的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而在家庭中,许多父母没有充分的医学知识和经验,容易发生错误用药,给孩子的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本文将从儿童临床用药的合理使用和管理方面来分享一些经验。
一、儿童临床用药的合理使用1.按照医生指导使用药物孩子的身体比成人更脆弱,因此任何药品都需要经过医生的正确诊断和指导才可以使用。
如果家长不确定药品的使用方法或安全性,应考虑取得医生的建议和同意。
2.不使用非特殊用途或非处方药许多非特殊用途和非处方药,如感冒药,抗生素和止痛药等,有时会有副作用严重的药物交互作用。
因此,不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随意使用这些药物。
3.药品存放要防潮防晒儿童的药品应该储存在一个干燥、阴凉、光线不强的地方。
最好选择高处或锁匣位置储存,防止儿童无意间接触。
4.童装药均要依照规定购买部分童装药往往虚标功效,可以自销和超范围销售,有时会出现质量问题。
因此,家长在购买时应选择正规的医药店。
5.医嘱依照用药期限打药孩子用药时,应该遵循医生的建议并按照处方的指示使用药品。
如果药品没有药师指示,则应根据药品的疗程和用量来合理用药。
止痛药例如吗啡和芬太尼等药品,应在医生或药剂师的建议下使用。
二、儿童临床用药的合理管理1.儿童用药登记为了便于监督和管理孩子的用药情况,家长在使用任何药品前,可以编写一份儿童用药登记表,记录药品的规格、使用期限、剂量和服用次数,以便细致观察孩子的用药情况。
2.食品和药品对孩子健康的影响食品和药品都会对孩子的身体健康产生不同的影响。
爱吃垃圾食品和吃太油腻的食品会破坏孩子的身体健康,非常不利于孩子成长。
因此,家长要提倡孩子合理膳食,保证孩子每天的营养均衡。
3.饮食和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某些药物会影响孩子的饮食习惯,如抗生素等药物会导致胃肠道菌群的失衡。
因此,在孩子的用药期间,应特别注意他们的饮食习惯,比如饮食应该以易消化、低脂、低蛋白、高维生素为主。
第1篇一、前言幼儿园是孩子们成长的重要阶段,他们在这个阶段不仅要学习知识,还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然而,由于孩子们年幼无知,他们往往对药物缺乏认识,容易受到药物安全的威胁。
因此,幼儿园合理用药安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幼儿园合理用药安全教育进行阐述。
二、幼儿园合理用药安全教育的必要性1. 提高幼儿对药物的认识幼儿园是孩子们认识世界、学习知识的重要场所。
通过合理用药安全教育,可以让孩子们了解药物的基本知识,如药物的作用、副作用等,从而提高他们对药物的认识。
2. 预防药物滥用药物滥用是危害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
通过合理用药安全教育,可以让孩子们了解药物滥用的危害,从而预防药物滥用现象的发生。
3. 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用药是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合理用药安全教育,可以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为今后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4. 提高家长和教师的用药意识幼儿园合理用药安全教育不仅针对幼儿,还涉及家长和教师。
提高家长和教师的用药意识,有助于营造良好的用药环境,保障幼儿的用药安全。
三、幼儿园合理用药安全教育的实施方法1. 开展用药知识讲座幼儿园可以定期邀请医生或药师为幼儿、家长和教师开展用药知识讲座,讲解药物的基本知识、合理用药原则等,提高大家的用药意识。
2. 制作宣传资料幼儿园可以制作宣传资料,如宣传册、海报等,将用药知识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便于幼儿、家长和教师了解和掌握。
3. 举办用药知识竞赛举办用药知识竞赛,激发幼儿、家长和教师学习用药知识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用药意识。
4. 开展实地参观活动组织幼儿、家长和教师参观医院、药店等,让他们亲身感受用药环境,了解用药流程,提高用药安全意识。
5. 家长和教师培训对家长和教师进行用药知识培训,提高他们的用药意识,确保在幼儿用药过程中能够给予正确的指导。
6. 建立用药安全管理制度幼儿园应建立健全用药安全管理制度,明确用药流程、用药规范等,确保幼儿用药安全。
儿童用药安全问题与建议儿童用药是一个备受家长关注的议题,因为对于儿童而言,药物的使用需要更加慎重和谨慎。
本文将讨论儿童用药安全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以帮助家长正确使用药物,确保儿童的健康与安全。
一、合理用药合理用药是儿童用药安全的基础。
首先,家长应该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并按照医生或药师的建议给予儿童正确的剂量。
药物剂量的计算通常以儿童的体重为依据,因此,在使用新药或更换药品时,需要密切关注儿童的体重变化。
此外,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对药物的代谢和吸收能力也有差异,因此,应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来选择适合的药物。
二、家庭药物储存与处置家庭药物的储存与处置对于儿童用药安全至关重要。
首先,家长应将药品放置在儿童无法触及的地方,可以选择安装药柜或用锁保护药物储存区域。
家庭中不再需要的药物应及时清理,避免儿童误食或误用。
在处理过期药物时,应注意正确的处置方法,不能将废弃药物随意丢弃,而是应该参照相关规定进行分类处理。
三、避免滥用抗生素抗生素的滥用是当前儿童用药中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
家长在遇到儿童感冒、发烧等常见症状时,应该明确了解病因,避免盲目使用抗生素。
根据医生的建议,可以采取其他治疗措施,如退热药、抗病毒药物等,以减少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
此外,抗生素使用期间需要按时按剂量服药,不能随意中止或延长用药时间。
四、警惕药物过敏反应儿童对药物的过敏反应更为敏感,家长在给儿童用药时应特别注意过敏因素。
首次使用某种药物时,需要观察儿童是否出现过敏症状,并及时停止用药。
常见的过敏反应包括皮肤红疹、呼吸困难、口唇肿胀等,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应立即就医。
五、避免多种药物同时使用在处理儿童疾病时,有时需要同时使用多种药物,但这样做需要特别注意相互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某些药物的联合使用可能会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甚至导致药物失效。
因此,家长在给儿童用药时应明确咨询医生,避免不合理的多药并用。
六、定期体检与儿童用药监测儿童的生长发育速度较快,因此,用药后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可能更容易发生变化。
儿童合理用药原则
儿童合理用药原则是指在儿童用药过程中,遵循科学、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合理选用药物,正确使用药物,保障儿童身体健康的一系列措施。
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儿童特殊性考虑
儿童的生长发育和代谢功能不同于成人,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都存在差异。
因此,在给儿童用药时需要特别注意剂量、给药途径等方面的调整。
此外,由于儿童自身免疫力较弱,易受感染,因此在使用抗生素等药物时应考虑其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二、选用安全有效的药物
在给儿童用药时应选择安全有效的药物。
首先要了解该类药物是否适合儿童使用,并且要根据疾病类型和病情严重程度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案。
同时要注意遵循医生开具的处方和说明书上规定的剂量和用法。
三、正确使用药物
正确使用药物包括选用合适的给药途径、正确计算剂量,并按时按量
给药。
在给儿童用药时,应根据儿童年龄、体重和生理状态等因素来确定合适的剂量,并且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和禁忌症。
四、避免滥用抗生素
抗生素是治疗感染性疾病的重要药物,但滥用抗生素会导致耐药性增加,影响治疗效果。
在给儿童使用抗生素时,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是否需要使用,并且要注意选择对目标细菌敏感的药物。
五、注重经济性
在给儿童用药时,还需要注重经济性。
有些药物价格昂贵,但并不一定就是最好的选择。
医生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和家庭经济能力合理选用药物。
综上所述,儿童合理用药原则是保障儿童身体健康的一系列措施。
正确选用安全有效的药物,遵循医生开具的处方和说明书上规定的剂量和用法,并注重经济性,是保障儿童用药安全的重要措施。
浅谈儿科临床合理用药儿科临床合理用药,是指在儿科临床工作中,根据患儿的病情、生理发育特点和药物特性等因素,合理选择药物种类、用药途径、剂量和疗程,以达到治疗效果最佳、药物不良反应最小的治疗原则。
儿科临床合理用药,是维护儿童健康和生命的重要保障。
儿科临床合理用药需根据患儿的生理发育特点进行选药和调整用药方案。
儿童是由新生儿到成人的过渡性群体,他们的生理发育特点决定了他们对药物的代谢、排泄和耐受等方面与成人有很大的不同。
儿科医生在用药时,需要调整用药的剂量、频次和用药途径等,使药物能够充分发挥治疗作用,同时又能减少对儿童的不良影响。
儿科临床合理用药需重视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儿童对药物的代谢能力较差,对药物的不良反应和毒性反应的敏感度较高。
在儿科用药中,必须强调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避免使用对儿童有毒副作用的药物,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儿科临床合理用药需结合患儿的病情进行个体化治疗。
儿科临床工作中,患儿的病情往往比较复杂多样,不同病种的治疗也各有特点。
在用药时,必须根据患儿的具体病情,结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等,进行个体化用药,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儿科临床合理用药需注重家长和患儿的用药指导和监测。
在儿科用药中,家长应起到重要作用,他们需要根据医生的嘱咐,合理给予患儿药物,并对患儿的用药过程进行监测和记录。
儿科医生也需要对患儿的用药过程进行跟踪监测,随时调整用药方案。
儿科临床合理用药强调多学科合作。
儿科用药过程中,需要与其他相关专业进行密切配合,包括药师、临床药学、临床微生物学、感染科、皮肤科、急诊科、呼吸科、心内科、消化内科、儿童青少年精神专科、骨科、儿科、小儿外科等,共同致力于最终使宝宝得到彻底的治疗。
每逊之神,肩负着用药观念和道德标准。
只有遵循正确的用药原则,才能保证儿童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儿科临床合理用药是保障儿童健康和生命的重要保障。
医务人员应当充分了解儿童生长和发育的规律以及儿童对药物代谢、药理学特征,保障儿童药物使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儿童合理用药课程21儿童合理用药合理用药(rational drug use)是以系统的、综合的医药学和管理学等知识来指导用药,使药物治疗达到安全、有效、经济的基本要求。
世界卫生组织对合理用药的定义是“患者能得到适合于他们的临床需要和符合他们个体需要的药品以及正确的用药方法(给药途径、剂量、给药间隔时间和疗程);这些药物必须质量可靠、可获得、而且可负担的起(对患者和社会的费用最低)”。
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生长发育是其突出特点,在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各脏器和身体机能不断成熟和完善。
不同年龄段儿童的身高、体重、体表面积、组织器官、内脏功能等差别很大,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以及所患疾病与成人不尽相同,因此不能把儿童看作“成人的缩影”,在治疗疾病用药时不能仅仅将成人剂量进行简单的缩减,应根据疾病特点、生理特点、个体特点选择适宜的药物和剂量,保证治疗药物的安全和有效。
一、我国儿童用药现状和存在问题我国现有14周岁以下儿童占人口总数的30%,据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显示:儿童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平均12.9%,其中新生儿是24.4%。
其不良反应发生率如此之高,除了和儿童自身生理特点有关之外,也反映出儿童用药存在许多问题:1、适合不同年龄阶段需要的专用药物制剂品种与规格太少。
据中商情报网资料报道,截至到2013年1月我国国产药品批文共有18万余条,其中专用于儿童的药品(指通用名中有明确说明儿童用药的药品)批文仅3000余条,涉及品种400多个。
3000余条批文中,超过六成为中成药,400多个品种超过八成为中成药,从剂型的角度看颗粒剂等口服剂型占主导地位。
有资料表明,国内医药市场现有3500多个制剂品种,90%的药品无适用于儿童的剂型,其中写明供儿童使用的只有70多种。
2、专属的儿童药物临床试验基础薄弱、药学资料不足(如小儿药物治疗浓度范围),新药上市往往缺乏必要的儿童临床试验资料。
3、使用说明不规范,儿童临床常用药和市场上的常见药品中,药品说明书关于儿童用药的用法、用量、禁忌、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几乎没有特别说明;儿童被迫使用成人药。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对全国27个省(区、市)城乡居民安全用药问题调查显示,69%的人看不懂说明书,乱吃药者近4成,有近3成家长把成人药减量给小孩吃。
4、不规范处方行为和不合理用药,未经许可的或超药品说明书规定的用药等问题仍比较突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对全国27个省(区、市)城乡居民安全用药问题调查显示,儿童不合理用药比例高达12-32%。
5、小儿生理机能发育不成熟,对药物易感性高,易受药害,影响生长发育。
6、小儿用药依从性差,缺乏必要的配合能力与表达能力,被动用药,滥用药物现象较成人突出。
7、临床用药的复杂性以及儿童自身对不良反应不能主观表达,容易被忽视或误判而引起伤害,甚至产生药源性疾病。
儿童正处在迅速生长发育期,其独特的生理特点对药物也具有特殊的反应性。
因此,对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效应动力学等进行了解,根据儿童的生理特点来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保证儿童用药的安全性、有效性、合理性是十分必要的。
二、儿童解剖生理、病理和心理特点生长发育是儿童不同于成人的重要特点,是影响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为患儿制定药物治疗方案时要充分考虑到该特点。
(一)解剖生理特点:从出生到长大成人,儿童在外形上不断发生变化,组织器官和脏器功能也在不断变化,对药物的反应不尽相同。
1、婴幼儿皮肤、黏膜娇嫩,皮肤角化层薄,黏膜血管丰富,经皮、吸收药物较成人快而多,用药不当可因药物吸收过量导致中毒。
如用阿托品滴眼可产生严重全身反应;外用新霉素治疗烫伤可发生严重的听力减退;硼酸治疗湿疹可引起呕吐和肾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等。
2、婴幼儿血脑屏障不完善,中枢神经系统对地西泮、麻醉剂、吗啡类药如可待因和哌替啶等特别敏感,易致呼吸中枢抑制。
3、小儿新陈代谢旺盛,体液所占的比例较大,会对给药后药物分布容积及药物效应强度产生影响,特别是对影响水盐代谢或酸碱代谢的药物敏感,如应用利尿药后极易产生低钠或低钾血症。
4、新生儿肝肾功能极度不成熟,尤其早产儿血浆蛋白亲和力低、红细胞缺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和谷胱甘肽还原酶,应用对乙酰氨基酚、磺胺类药物,过量维生素K3 等可引起高胆红素血症和核黄疸。
(二)病理特点:1、小儿的皮肤黏膜娇嫩,屏障功能差,免疫功能不如成年人健全,易发生感染,且感染易扩散,甚至出现各种并发症。
如新生儿局部皮肤的轻微感染,如脐炎不及时处理即可能导致脓毒血症的发生。
2、儿童期易患疾病的种类、临床表现与成人也有很大的不同,如先天性、遗传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较成人多见,但心脑血管病及2型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较成人少。
3、另外对同一致病因素的反应,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反应也有差异。
胎龄小于35周,体重低于2500g的新生儿易发生呼吸窘迫综合征;肺炎链球菌所致的肺部感染在婴儿常为支气管肺炎,而年长儿则发生大叶性肺炎等。
(三)心理特点:1、由于年幼儿童不具备语言表达能力或表达能力差,治疗时应密切观察药物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和处理可能发生的药物相关事件。
2、儿童对于色彩鲜艳、形状可爱、味感好的药物更易接受,可据此特点制备适宜的制剂提高儿童用药的依从性。
三、儿童药代动力学特点儿童由于解剖、生理、生化的特点,尤其是肝肾功能与成人差异很大,药代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 PK,药动学)有其自身独特的规律。
(一)吸收药物吸收入血的程度和速度取决于给药途径和药物的理化特征,而药物理化特征的影响在各年龄组基本一致,下面主要讨论给药途径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1、口服给药:一方面新生儿、婴幼儿胃酸缺乏或过低,酸不稳定的药物,如青霉素类口服时吸收增强;弱酸性药物如苯巴比妥、苯妥英钠、利福平等吸收减少。
另一方面新生儿胃蠕动差,胃排空时间延长达6~8小时(6~8个月才能接近成人水平),口服药物吸收的量难以预料,因此大多数新生儿患者宜采用胃肠道外给药。
2、透皮给药:新生儿、婴幼儿的皮肤、黏膜面积相对较大,且皮肤角化层薄,药物相对成人易透皮吸收,甚至可能出现中毒。
另外药物对局部皮肤的刺激导致炎症机会增多。
3、肌内注射、皮下注射:由于小儿(学龄前儿童)臀部肌肉不发达、皮下脂肪少,以及局部血流量少,药物吸收不佳,过多注射,药物局部贮积、刺激,易造成局部继发感染。
4、直肠给药:药物从直肠下部吸收后,不经过肝肠循环直接进入体循环,保证了通过肝脏代谢的药物的有效性。
脂溶性的药物在直肠易吸收,适用剂型为栓剂和部分灌肠剂。
对于呕吐的婴儿和不愿口服用药的幼儿适用直肠给药。
(二)分布与成人比较,影响儿童药物分布的主要因素有体液量、脂肪含量、血浆蛋白和血脑屏障。
1、体液量:儿童体液占体重比例较成人大,水盐转换率快,易造成水、电解质调节失衡,直接影响药物的吸收和代谢。
细胞外液含水量多,使得一些水溶性药物的分布容积增大,导致药物最大效应变小,药物代谢、排泄变慢,应用时应注意加大负荷剂量,同时由于代谢慢,应减少维持剂量;细胞内液含水量少,药物在细胞内浓度比成人高。
2、脂肪含量:脂肪含量的高低影响脂溶性药物的分布。
儿童体脂肪与体重的比例低于成人,水溶性药物的分布容积增大。
早产儿体脂含量仅为3%,足月儿12%,1岁时含量达30%,随后又降低,约至6岁后脂肪含量再次渐增,直到青春期。
新生儿脂肪含量低,脂溶性药物不能与脂肪充分结合,因而分布容积小,导致血液中游离型药物浓度增高,易出现中毒。
脑组织富含脂质,婴幼儿脑占身体比例较成人大得多,同时血脑屏障发育不完善,这就使脂溶性药物容易分布入脑,是婴幼儿易出现神经系统反应的重要机制之一。
3、血浆蛋白:儿童期血浆蛋白(特别是白蛋白)浓度较低,与药物结合能力弱,使得血浆中游离药物浓度增高。
其中的主要结合蛋白清蛋白在生命头6个月中水平最低,到1周岁时才达到成人水平。
血浆蛋白本身与药物的亲和力也较弱,并且存在着较多的与血浆蛋白竞争结合到内源性代谢物(如胆红素、游离脂肪酸),这些代谢物占据了清蛋白的结合位点,减少了结合容量,并可能诱导清蛋白构型变化,影响其对药物的亲和力,以上三个因素就影响了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
因此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如苯妥英钠、磺胺类、水杨酸盐和地西泮应慎用于高胆红素血症患儿。
4、血脑屏障:在婴幼儿期,血脑屏障尚未发育完全,药物容易穿透,一些药物对血脑屏障的通透性增加。
向脑组织转运增加的药物有:镇痛药(如全身麻醉药、镇静催眠药、吗啡等)、四环素类及游离胆红素等;哌替啶的脑转运低于吗啡,婴儿脑摄入量和成人相似。
(三)代谢第Ⅰ相反应(氧化、还原、水解):主要在细胞色素P450酶和还原型磷酸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还原型辅酶Ⅱ,NADPH)的作用下进行,新生儿以上两种酶的活性仅为成年人的一半,新生儿和1岁以内婴儿酯性水解功能差,无论血浆或组织的酯酶活性都低,因此,阿司匹林、氨苄西林水解缓慢,产妇分娩时用局麻药可引起新生儿心脏和呼吸的抑制。
由于还原反应能力不足,如新生儿对氢化可的松的酮基还原成醇能力不够,故排泄多是氢化可的松的原形。
但肝酶诱导剂可促使肝微粒体酶提早成熟,因而代谢能力增强,使新生儿在常用药物剂量下疗效降低。
诱导剂一般在用药后几天到几周达到最大效应,停药10~30天后又恢复正常。
第Ⅱ相反应(结合反应):婴儿出生后,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活性仅为成人的1%,由于该酶不足,药物与葡萄糖醛酸的结合也显著减少,新生儿结合的反应主要靠硫酸或甘氨酸的结合来代偿葡萄糖转化酶的不足,这就使得某些药物的代谢产物与成人不同。
因药物在肝脏的代谢率减慢,血浆半衰期延长,所以在出生前4个星期内要慎用或减少使用主要经肝代谢的药物,并且适当调整给药剂量,否则会造成药物蓄积而中毒;婴儿大约出生1个月以上,药物在其体内的半衰期开始明显缩短(如苯妥英钠由9~42h缩短至5~7h,苯巴比妥由115h缩短至67h)。
但对于1~8岁的儿童,一些药物(如苯巴比妥、卡马西平、乙琥胺及部分磺胺药)半衰期比新生儿及成人短,因为此时期内,肝脏的体积与重量和体重相比,相对较大,儿童要达到稳态血药浓度,应服用较多药量。
新生儿低血浆蛋白结合对药物代谢的影响:新生儿药物代谢有关酶活性低使药物代谢减慢,但同时存在的低血浆蛋白结合使血浆游离药物浓度升高,趋向于加速其代谢(如给新生儿每日注射苯妥英钠10mg/kg,所达到的血浆浓度比成人低得多,仅为5mg/kg)。
总之,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多,要全面考虑,综合分析。
年龄对小儿代谢药物的影响:在出生时人的代谢能力最低,随着年龄增加,代谢酶系迅速发育。
有资料表明在6个月龄时肝脏进行Ⅰ相和Ⅱ相反应已和成人相当,随后代谢能力继续增加而超过成人水平,约在2~3岁时降到成人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