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能大师传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4
二祖三祖四祖五祖六祖开悟的故事在中国禅宗的发展历程中,二祖至六祖的开悟故事被称为“祖庭”的典范,以其独特的特点和深刻的教义成为禅宗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二祖慧能、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和六祖惠能的开悟故事。
二祖慧能(公元6世纪中期至公元7世纪前半叶)慧能是禅宗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的故事被广泛传颂。
据传,慧能年轻时拜禅宗第一祖达摩为师,经过苦行修行后仍未得到开悟。
一天,达摩问慧能:“你一直修行,你以为自己已经放下所有的执着了吗?”慧能回答:“我已经丢弃了一切。
”达摩拿出一块砖头,问慧能:“你说你已经丢弃了一切,是不是连这个砖头也能够丢弃?”慧能想了一会,然后拿起砖头砸向达摩,趁达摩疑惑间,慧能看穿了达摩的意图,立即明悟。
他大喜过望地向达摩请教,达摩点化他说:“你的本心本来就是如此,只是被你的执着所遮盖。
”慧能从此开悟,成为禅宗的二祖,传下了“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教义。
三祖僧璨(公元古印度)僧璨是慧能的弟子,他在慧能的指导下修行,并且以他的勤奋和虔诚得到了慧能的赏识。
据说一天,慧能问僧璨:“你修行有得与无得的区别吗?”僧璨回答说:“修行有得与无得的区别。
”慧能笑了笑,然后问:“那你现在是有得还是无得?”僧璨回答说:“我是无得。
”慧能大声说:“你这个家伙!”然后转身走了。
僧璨久久不能悟,继续苦行修行。
一天,他突然明白了慧能的话中的深意,顿悟了禅宗的真谛。
他凭借这样的开悟成为禅宗的三祖,传下了“不可思议、不可言说”的禅宗教义。
四祖道信(公元7世纪中期至公元8世纪前半叶)道信是僧璨的弟子,他对于僧璨所传授的“不可思议、不可言说”的教义深感迷惑。
他常常向僧璨请教,但始终没有完全理解。
有一天,他被一条小溪阻挡住了前行,他无奈地停下来,朝着溪水中凝视。
突然间,他看到镜中的自己,心中涌起一阵明悟,他意识到自己一直在寻找外在的真理,却忽略了自己内心的本性。
他如梦初醒,一瞬间彻底悟透了佛法的真谛。
南华寺六祖慧能的故事
南华寺六祖慧能,是中国禅宗的开宗祖师之一,他的一生传奇而又充满智慧,对禅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据传,慧能出生在7世纪的中国,他小时候失去了父母,过着贫苦的生活。
后来,他听闻佛法的道理,便决心出家修行。
慧能前往南岭南华寺,拜师学艺。
当时南华寺的五祖弘忍正在传授佛法,众弟子都很尊敬他。
慧能虽然是新来的弟子,但他的悟性和勤奋却引起了五祖的注意。
一天,五祖弘忍对众弟子说,“佛性本来清净,本来无一物,你们每个人都要体会到这一点。
”众人听了都陷入了沉思之中,但慧能却在心中明白了这个道理。
于是,他写下了一首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首偈语展示了他对佛性本质的深刻理解,也引起了五祖的注意。
五祖看出慧能的悟性和悟道的能力,便传授给他衣钵,让他成为自己的法嗣。
然而,五祖知道自己的地位已经不保,为了避免争端,他将慧能打发到贵州一带隐居。
慧能在那里传播佛法,弘扬禅宗。
慧能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出身贫寒还是智慧过人,只要有悟性和勤奋,就能够超越种种障碍,实现自己的理想。
他的故事也启示了我们,要不断地修行,提升自己的悟性,以求得更高层次的境界。
仿佛居士陆锦川著作一览表国内已经出版的著作有:1、《气功传统术语词典》65.4万字,525页(绝版)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年出版发行。
2、《道家太极门授功秘录》213页(绝版)详细目录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91年出版发行。
3、《中医望诊相法》7.6万字,123页(绝版)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1年出版发行。
4、《气道》43.3万字,564页(绝版)详细目录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94年出版发行。
5、《九灵针经、气功针经合璧》45万字,754页(绝版)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出版发行。
6、《气功医术知识揭秘》(绝版)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出版发行。
7、《慧能大师传》42万字,697页(绝版)中国文学出版社1994年出版发行。
团结出版社2003年、2006年相继再版之慧能大师传简介8、《中国养生修真证道弘典》(绝版)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出版发行。
共分十一门,包括:《人物著述门》24万字,387页《运动导引门》21万字,353页《修心养气门》24.9万字,405页《功行修持门》27万字,455页《宗派学理门》26万字,431页《教理神道门》18万字,306页《药饵房中门》29万字,484页《玄机筏喻门》20万字,355页《悟证修真门》25万字,430页《启迷正道门》17万字,293页《启迷正道门》乃《气功医术知识揭秘》一书扩编而成。
——缺《法术神通门》国内未出版9、《仿佛谈道录》57万字(绝版)华夏出版社1997年出版发行,共分四册,包括:《三宗五秘》227页《太极养修说》288页《道家太极学》269页《太极三大哲》231页10、《中医望诊相法》新版 18万字,277页新版简介团结出版社2005年发行。
由仿佛居士陆锦川编著、果福居士翟慕东阐释、杏林后学陆用氜附述。
此版较原版好。
便于理解。
后附之相学秘要尤佳,值得珍藏。
11、《九灵针经》21万字,259页九灵针经简介团结出版社2006年发行此为原《九灵针经》之简体字版。
【民间故事】断臂的僧人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名叫慧能的僧人,他在一座寺庙中修行。
慧能从小就有一颗渴望悟道的心,他刻苦修行,苦练武艺,希望能够快速成就佛道。
有一天,慧能在山上打坐修行时,突然看到一只飞鸟在天空盘旋,留下一道优美的弧线。
慧能陶醉在这美妙的景象中,忘记了时间的流逝。
等到他重新回到寺庙,已是第二天的黄昏了。
慧能的师父看到他回来晚了,责备他说:“你是来这里修行还是来放飞自己的心灵?修行是要有恒心和毅力的,你怎么可以在山上白白浪费时间呢?”慧能听了师父的责备,感到非常愧疚,他决定要加倍努力修行,以弥补自己在山上的失误。
从那天起,慧能每天都努力修行,白天打坐,夜晚打坐。
他不断地探索佛法的奥秘,希望能够有所领悟。
经过数年的修行,慧能的武艺更加精湛,心境也更加平和。
有一天,一位名叫石头和尚的年轻僧人来到寺庙,听说慧能是一位武艺高强的僧人,就前来向他请教武艺。
慧能很乐意帮助这位年轻的僧人,于是便开始指导石头和尚练习武艺。
石头和尚非常刻苦,很快就掌握了慧能教给他的武艺,他感激地对慧能说:“慧能师兄,多亏了你的指导,我才能够学到这么高深的武艺。
你有什么心愿,我一定会尽力帮助你。
”慧能沉默了一会儿,然后说道:“我有一个心愿,希望能够在人们中间弘扬佛法,让更多的人受益。
”石头和尚听了,立刻表示愿意帮助慧能实现这个心愿。
不久之后,慧能和石头和尚一起去到了一个镇上,他们在那里开设了一家武馆,教授武术和佛法。
慧能教授武技,石头和尚讲解佛法。
慧能和石头和尚的武馆很快就声名鹊起,很多人前来向他们学习武艺和佛法。
慧能在武馆里和睦的氛围中,生活得非常快乐。
好景不长,武馆很快遭到一群恶霸的欺压,他们威胁要夺走慧能和石头和尚的生意。
慧能和石头和尚虽然擅长武艺,但他们并不愿意以暴制暴,他们希望能够以善良和理智来解决问题。
恶霸们并不听劝告,他们打伤了石头和尚,欺负慧能的学生。
慧能不愿见到自己的学生受到伤害,于是挺身而出,与恶霸们展开了激烈的搏斗。
六祖慧能传奇传说文献
六祖慧能(638年-713年),俗姓陶,祖籍浙江义乌,出生于
广东佛山,是唐代南宗(南宗)的开创者之一,被尊称为六祖。
慧
能的传记中融合了一些传奇传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据传说,慧能是广东佛山人,其母怀孕时梦见一颗明亮的星,
因而取名为慧能。
他从小聪明过人,读书知识渊博。
后来,他听说
光禅师从慧达禅师处受戒后,自己也决定追随光禅师研究佛法。
慧能拜光禅师为师后,苦心修行,毫不计较地从事各种杂务,
乐于助人。
据说他曾在修行中被巨蟒所掳去,慧能全然不惧,坚守
的教义,最终成功脱险。
这个传说显示了慧能的勇气和对修行的坚
定信念。
在光禅师即将圆寂时,他告知众徒:“法印即我之心,慧即我
之入悟。
”这句教言成了慧能传世的名言。
光禅师圆寂后,慧能在
南岳后头山禅院向智藏禅师求授禅法,获得智藏禅师的认可和传授。
慧能后来尽忠责任,成为南宗的第六代祖师,并传播的教义。
据传说,慧能传法时曾被追兵追杀,终因巧妙应对而安然逃脱,这成为了慧能坚守真谛的一种象征。
他的传法之路崎岖而不平,但慧能秉持正直和慈悲的原则,将的教义传向更多的人。
六祖慧能以其智慧和教化众生的能力,成为南宗的重要人物。
他的传奇传说文献影响深远,启发了无数人对修行的理解和实践。
参考资料:。
瞎眼僧人的故事在四川的峨眉山上有一位瞎眼的和尚,他的名字叫做慧能。
虽然他看不见世界的美好,但是他心中却有着无尽的明亮和智慧。
在慧能年轻时,他曾经是一位出色的学者,深谙佛理。
但是他认为光是知识还不足以达到觉悟的境界,于是他决定去寻找一位真正的大师来指导他。
于是,慧能开始了漫长的旅程,一路向南,直到达到了禅宗开山祖师达摩的座下。
慧能向达摩坚决地请求要成为他的弟子,达摩看到慧能虽然有学问,但是却缺乏精神上的锻炼,于是他决定让他去领悟禅宗的真谛。
达摩给慧能下达了苛刻的指令:在冬天的寒夜中,在街头过夜,等到早晨,再到门前拜见他。
这对于一位有名的学者来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慧能开始在街上挨冻过夜,但是他却没能领悟到任何禅宗的境界。
他又回去寻找达摩的指导,但是达摩却没有给他任何帮助。
慧能本着“且慢,且慢”的心态一遍又一遍地做着达摩指给他的任务。
在慧能第九次在街头宿夜的时候,一只狗儿在慧能脸上拉屎,这时慧能眼前一亮,顿悟了禅宗的真谛。
于是慧能回到达摩的门前,达摩微笑地询问道:“你终于理解了禅的真正含义了吗?”慧能微笑着回答:“我不再被故事和念头所困扰,我只看清了现在的事物。
”达摩听到慧能的回答满意之后,正式收他为徒。
慧能随后创立了“禅宗五家”之一的唯心宗,其广泛流传,成为禅宗的重要分支之一。
虽然慧能失去了视力,但是他依然在禅宗的历史上留下了耀眼的光辉。
他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只要心中充满着智慧和坚持,身体上的不便也不能阻挡我们心灵的前进。
结语慧能的故事告诉我们:教育没有止境,追求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内心的提升。
失去视力的身体不应成为人们追求智慧的阻碍,其价值和贡献不容小觑。
作为普通人,我们也要在生活中寻找新的启示,其推动我们向着更高的境界不断努力。
慧能,是中国禅宗的创立者,以其卓越的智慧和深邃的禅理闻名于世。
然而,他的教育背景并不显赫,甚至可以说是一般。
在那个年代,黄梅的教义影响深远,吸引了大批的信徒。
黄梅的教义崇尚自然,注重心性修炼,强调个人内在的觉醒和超越。
慧能虽然不识字,但他对黄梅的教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决定将它传承下去。
慧能以他的悟性和智慧,将黄梅的教义转化为易于理解的语言和形式,让更多的人能够领受它的智慧。
他常以日常生活中的事物为例,深入浅出地解释教义,使得人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慧能的传教方式非常独特。
他不依赖文字或经书,而是通过与信徒的互动和对话,引导他们深入思考和理解教义。
他的教义简单明了,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他的话语直指人心,触动了许多人内在的灵魂。
尽管慧能不识字,但他却能够深入地理解和阐释黄梅的教义。
这不仅显示了他的智慧和才华,也证明了教义本身并不依赖于文字或教育背景,而是依赖于个人的领悟和实践。
慧能的努力最终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他的教义在禅宗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文化的瑰宝之一。
他的故事也成为了激励人心的典范,告诉人们只要有智慧和悟性,即使没有显赫的教育背景,也能够创造出伟大的思想和文化。
慧能简介 慧能 中⽂名称: 慧能 性 别: 男 朝 代: 唐 ⽣卒年: 638~713 国 别: 中国 出 处: 中国历代名僧 ⽣平⽂件 慧能(638~713) 中国唐代僧⼈,禅宗南宗创始⼈。
⼜称惠能,俗姓卢。
原籍范阳(今北京西南),幼随⽗流放岭南新州(今⼴东新兴)。
⽗亡后,采樵养母。
听⼈颂《》⽽感动,寻师⾄黄梅弘忍处,充舂⽶“⾏者”,修⾏全凭⽿闻⼼记。
遇五祖选法嗣,以“菩提本⽆树,明镜亦⾮台,本来⽆⼀物,何处惹尘埃”⼀偈⽽得弘忍赞赏,密授法⾐⽽遣⾏岭南。
16年后⽅出⽽传法。
仪凤元年(676)⽅受满分戒。
次年在韶关宝林寺传顿悟法门。
与他争法嗣地位的神秀主要在北⽅弘法,⼒倡“渐悟”。
遂有“南顿北渐”、“南能北秀”之说。
慧能教说由其弟⼦法海汇集成《六祖坛经》。
⽣前武则天及唐中宗欲召⾄京师,辞不就。
死后,唐宪宗追谥为“⼤鉴禅师”。
弟⼦有神会、怀让、⾏思等⼈。
平民出⾝的禅宗教主慧能 湖北省黄梅县东北的五祖⼭,唐代称为冯茂⼭。
⼭中古树森森,松⽵交映,是我国佛教史上著名的“东⼭法门”之东⼭。
唐朝初年,禅宗“东⼟五祖”弘忍就在这⾥结庐传法。
唐⾼宗龙朔元年(661年)的⼀天,⼭中来了⼀位青年,粗⾐,⿇鞋,风尘仆仆,径⾃来寻弘忍⼤师。
他⼀见弘忍⼤师,⼝称弟⼦,纳头便拜。
弘忍见他相貌村野,举⽌粗俗,⼼想准是来求乞的穷光蛋,便不客⽓地问:“你是哪⾥⼈?来⼭中礼拜我,要向我求取什么东西呢?”那青年答道:“弟⼦是岭南⼈⽒,新州(治所在今⼴东新兴县)百姓。
⽼远来拜师傅,不求别的,只求作佛。
”⼤师⼀听⼼中有⽓,喝道:“你是岭南⼈,⼜是獦獠,怎么配作佛?”那青年毫⽆惧意,答道:“⼈有南北之别,佛性不分南北。
獦獠虽不如师傅尊贵,佛性⼜有什么差别呢?” 好⼀场问答!问的问得盛⽓凌⼈,答的答得理直⽓壮。
别看这青年⼟⾥⼟⽓,却是悟性⾮凡,有胆有识,⼏句话说得⼤名⿍⿍的弘忍对他刮⽬相看。
他是谁?他就是⽇后成为禅宗南宗开⼭祖师的慧能。
慧能俗姓卢,⽣于唐太宗贞观⼗⼆年(638年),卒于唐⽞宗先天⼆年(713年)。
《惠能大师传》读后感_读后感_模板《惠能大师传》读后感中国佛教的历史源远流长,如果想要了解中国的佛教历史,就不得不从禅宗开始,如果想要了解禅宗又不能忽视一个人物,他就是禅宗六祖惠能大师。
在我国的禅宗史上,惠能大师是一个具有革新精神的禅师,同时是一个将佛教事业发扬光大的高僧。
在《惠能大师传》这本书中,我们知道释迦牟尼佛向众人拈花一笑,大迦叶尊者领悟其中寓意回以微笑,就有了以心传心的特别法门。
释迦牟尼佛嘱咐大迦叶,希望他能坚定不移地守护好它,然后一代一代传授下去,不要让它断绝,更不要辜负了他的期望。
大迦叶也没有让释迦牟尼佛失望,在印度一共传了二十八代,便有西天二十八祖这一说法。
第二十八祖菩提达摩遵循师父的遗言在他入灭后约六七十年东渡来到中国宣扬佛法,在少林寺旁边石洞内修行,后遇到慧可诚恳拜师,于是收为徒弟广传佛法。
在达摩往生前众弟子只有慧可得起其神髓,便以将法印及袈裟传于慧可。
后来二祖慧可将袈裟传给了三祖,三祖而至四祖,四组而至五祖弘忍。
禅宗最具影响力的惠能,就是出生在五祖弘忍弘扬佛法时期。
他未出生时家庭就已经开始没落,在其三岁时父亲因病离世,母亲独自带大他,十多岁就以砍柴为生养活母亲。
在一次送柴给安老爷时听闻《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虽不识字更不曾读过经书,却能明白经文要意,并为安老爷解答疑惑,安老爷便推荐他去黄梅弘忍处学习佛法,于是这就开启了惠能求法之路,似乎也印证了其刚出生时有两位大师到其家说的那番话——惠能是”佛门未来的龙象”,并为他取名为”惠能”,具有惠施众生,能度众人之意。
惠能求法之路曲折坎坷,先是因迷路饿晕被后来结拜的义兄所救,留在曹溪村讲解经文;后跟随智远禅师学习坐禅,经惠纪法师点拨继续前往黄梅拜师。
在东山禅寺他以”人虽有南北之分,但佛性却不分东西。
惠能是岭南獦獠,大师是黄梅高僧,但惠能的佛性与大师相比,又有什么差别呢?”这番话打动了弘忍大师。
弘忍对他另眼相看,但因门下众人对惠能有偏见,因此在东山禅寺八个多月里他都被安排在碓房干活,未曾到过禅堂听弘忍大师讲法。
【名人故事】神佛不渡历史故事作文700字神佛不渡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名叫慧能的禅宗高僧,他对禅宗的修行颇有独到之处,因此深受很多人的尊敬和爱戴。
他常常去山林中修行,不问世俗的名利,只求心中的清净。
有一天,他决定到著名的东山寺去,向僧人们说说自己的体悟心得。
于是,他踏上了征程。
走着走着,慧能走进了一片深林,看到前方有个小庵,便走了进去。
可就在此时,刚好有一只老虎正在追赶一只羚羊,慧能见状,便一把拉住了羚羊,将其救了下来。
不料,刚救下来的羚羊转身一咬慧能。
这时,慧能大悟,觉得人们为了世俗的名利财富,都会不择手段,不顾他人的痛苦和不幸。
他觉得这便是人间的苦海,无论怎样去度,都很难。
于是,他寄情于佛法,希望找到一条人可以得到真正救度的方法。
在东山寺,慧能遇见了寺庙的方丈,方丈问他所求,慧能说:“弟子虽然已学佛法多年,但仍不能得灵感,在这物化煎熬无时无刻,身心受劫难。
故求卿师示运咒寿命事。
”方丈道:“汝若将心扶去,更应掩耳。
何用卿叩求?”慧能想了想,但还是觉得这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于是慧能离开东山寺,自行修行。
慧能又来到了王宫,希望能够得到真正的救度。
但是国王却问道:“弟子,你真正明白佛法的真谛吗?”这让慧能陷入了沉思,他觉得自己还是没能明白佛法的真谛,于是他继续去寻找,希望能够得到真正的救度。
慧能来到了另一座山上,寻找救度的方法。
一天,他在山上遇见了一个和尚,这个和尚看出了慧能的真诚,便把一块石头递给了他,让他按照要求抬石头,慧能一直按照要求做了下去。
突然,石头变得轻飘飘的,慧能不禁大喜过望。
这时,和尚早已消失无踪。
慧能领悟到,救度并不是外在的力量,而是需要靠自己的信心和勇气去抵抗一切困难和诱惑。
他感悟到,“我本无著,何处染尘埃?”此时,他在心中已得到了真谛。
于是,他坚定地脚步,继续向着内心的净土前行。
慧能通过一系列的经历,找到了人可以得到真正救度的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他明白了救度不在外在的力量,而是需要靠自己的心灵去赎罪,去消除世间的苦海。
六祖惠能不识字吗?揭秘惠能大师文盲讹传真相2013年12月20日 16:49来源:《香港佛教》作者:定昌六祖惠能真身(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摄影:王琬)过去,很多人都认为六祖惠能大师是一个砍柴的樵夫,是一个目不识丁的人。
认为惠能大师在听了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以后,心有所悟,往黄梅,求法于五祖座下,因为他根深机利,得五祖心法与衣钵。
成为永恒不朽的一代宗师,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之奇葩。
惠能大师真的是一个文盲吗?饶宗颐教授的“六祖与新州”和净因法师的“惠能之南禅”的讲座,可以给大家一个很明确的答案:“六祖并不是目不识丁,而是一个有相当文化素养的人。
”一、深厚的文化底蕴新州哺育着惠能成长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我们就从哺育惠能大师成长的新州谈起。
《陈书》世祖纪:“文帝天嘉四年七年(571)新州刺史卢子雄。
”《随书》杜僧明传:“(563)新州刺史华皎进平南将军。
”从新州设刺史官,并且新州刺史还可升任为平南将军,可知新州在当时历史时期的知名度和战略的重要性;唐贞观五年(631),倭国使者入贡,遣新州刺史高表仁持节使日,浮海数月方至。
小小的一个新州刺史,既然能作为大唐国派往日本的使者,可以看出新州官员之文化素养;还有史料记载隋代之合浦县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登陆港,商贾往来频繁,商品经济很发达,与新州地理位置相毗邻,同属信安郡,所以新州之经济也相对发达。
以上的史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综合信息:“在六祖出生之前,新州已经是一个兵家必争之地,它有了很深的历史文化沉淀,并且文人辈出”。
一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大环境是分不开的,如孟母为给孟子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而三次迁家。
六祖的启蒙思想时期,都是在新州度过了。
惠能耳熏目染新州的文化,不能不说新州之大环境对六祖惠能的影响,因此惠能在这个时期应该接触到很多新州的文化。
二、幼年的惠能有一个较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据《赞宁宋高僧传》中:“其先为范阳人,唐武德三年(620)六祖父卢行贬新州司马。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慧能大师篇一:《六祖慧能传》对白与菩提解电影《六祖慧能传》对白1.慧能六祖闻《金刚经》而开悟,决定出家的句子是“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活菩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2.五祖问:你做这些粗活苦不苦啊?慧能答道:弟子以心役物,而不以物役心,所以不觉得辛苦。
3.慧能问:师父,何谓“无生法忍之究竟”?五祖弘忍答:“无生法忍,无法忍,破除了我执、法执,归向中道,不退转境界,非善、非恶,无念、无无念。
你能提出这个问题,证明你已经参透出关、重关两个关口;如果你能体悟不生不灭的境界,那就冲过了第三关牢关了,也就大彻大悟了。
”4.五祖招集众弟子说:世人从来看不破生死一事,荣生哀死,自古皆然。
你们在这里跟着我学法,说是要求自己的福田,可是没有人能脱离生死的苦海。
自性被迷住了,还有什么福德可以救你们呢?你们大家各自反省一下,看看你们自己的智慧,用你们真正的本性观照,作一道偈语拿来给我看看,看看谁真的悟透,我就把祖师的心法和衣钵传授给谁,作为第六代祖。
这一道偈语,要尽快的作来;切记:一切禅的真髓,不在枯木寒岩,槁木死灰;一定要运用思想,才能发挥智慧。
5.大弟子神秀作的偈语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五祖评价说:偈颂的本意很好,可是你还是没有能够见到真如本性;也就是说,你还没有能够真正的入门。
这样的见知,恐怕很难达到你修寻无上菩提的境界。
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也就是说,你还没有能够真正的完全了解自性。
神秀,了解别人是聪明,看清自己才是智慧。
6.慧能要求别人帮他朝墙上书写偈颂,而被讥笑拒绝时说:佛门弟子想学无上正觉,先要做到不可轻视初学。
须知世上的事并非一定,往往下下等的人,却有上上等的智慧。
慧能不识字传了黄梅的教义的故事慧能是一个家境贫寒的年轻人,身世神秘,来历不明。
他从小就没有受过正统的教育,不识字,但却有一颗善良的心和渴望真理的智慧。
他过着与世无争的日子,以打杂为生,在一个佛教寺庙的山脚下过着平凡而单纯的生活。
黄梅寺是一个古老而庄严的寺庙,是当地人敬仰的圣地。
有一天,慧能心生一股冲动,前往黄梅寺访求佛法的真谛。
当他踏入寺庙时,前来迎接他的不是和尚,而是一个慈祥的老妇人。
她告诉慧能,在寺庙里没有合适的地方供他住宿,只能为他安排一间屋子在寺庙外。
慧能感激地接受了老妇人的安排,在屋子里度过了第一个晚上。
第二天清晨,当慧能走进寺庙,他看到了一个和尚在念经。
这个和尚是一个看似年长,但精神矍铄的人,他衣袍虽然破旧,却透露着一种超然的气质。
慧能被这个和尚所吸引,决定向他学习佛法的真谛。
他抱着一颗虔诚的心,虽然自己不识字,但是他相信内心的直觉能够带领他找到正确的方向。
一天,慧能背着柴离开山寨,正巧遇到了这个和尚。
和尚询问他为何带着如此沉重的负担,慧能告诉他自己要用这些柴来供养寺庙。
和尚微微一笑,说:“善良的心比任何贡品都更重要。
”接着,和尚朝慧能伸出手来,示意他把柴放在他的手上。
慧能犹豫了一下,但随即将柴放在了和尚手上。
这时,和尚的手开始腾起了火焰,柴火在他的手中燃烧起来,但奇迹般地,和尚的手没有受到任何伤害。
慧能目瞪口呆,心中涌起了一股敬畏之情。
和尚微笑着对慧能说:“善良的心可以点燃你内心的智慧,用心去体会它。
”从那天起,慧能成为了和尚的忠实学生,虽然不能读经文,但他用心去感受佛教教义的真谛。
和尚给了他一个法号,叫做法魁慧能,寓意他内心的智慧和勇气。
慧能开始与和尚一起修行,他每天清晨起床时都会跟随着和尚进行打坐,默默地观察着并感受着内心的变化。
虽然他听不懂和尚唱的经文内容,但他能感受到其中的宁静和智慧。
慧能的修行渐渐使他的心灵开悟,他开始能够独立思考和理解佛法的真理。
他发现,佛教的核心教义在于无我,生命的本质是空性。
慧能不识字传了黄梅的教义的故事慧能是中国佛教禅宗的开山祖师之一,也是禅宗六祖。
他在传授黄梅的教义时,却面临一个很大的问题:他不识字。
然而,这并没有阻止他将禅宗的智慧传递给后人,反而让他的教义更加质朴生动。
下面,我将向大家讲述慧能不识字传授黄梅教义的故事。
故事开始于慧能年轻时拜访黄梅县的一位老僧,寻求禅宗的指导。
那位老僧告诉慧能:“你是一位聪明的年轻人,但禅宗的智慧并不在文字之中,而在于直接体验心灵的本性。
”老僧的话让慧能深受触动,决定离开黄梅县,寻找真正的禅宗教义。
慧能四处游历,寻找禅宗的真谛。
在他的旅途中,他遇到了许多修行者和禅师,向他们请教禅宗的智慧。
然而,他发现大部分人都只是沉浸在文字解释和知识的追求中,而丧失了直接触摸心灵的能力。
慧能为此感到震惊,他决定要寻找一种更直接的方法来传递禅宗的教义。
有一天,慧能遇到了一个村民,这个村民并不是修行者,也不学识渊博。
但他心地善良,待人真诚。
慧能意识到,这个村民正是他要找的人。
于是,他决定将禅宗的智慧传授给这位村民,让他代替自己将教义传递给其他人。
慧能开始通过身体动作和表情来传达禅宗的智慧。
他示范打坐的姿势、用手势模拟观察世界的方式,并用眼神示意如何直接体验当下的存在。
这位村民虽然不识字,但他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从慧能的言行中汲取了丰富的禅宗智慧。
这位村民是个好学的人,他带着慧能的教义回到村里,开始向其他人传授。
他用简单的语言,将慧能的教义转化成生活中易于理解的比喻和故事。
他以大自然的景物、人际关系的琐事、生活中的种种困境为基础,讲述忍耐、慈悲、智慧和自觉等道理。
他不断强调,禅宗的智慧只有在生活中实践才能真正体验到,而不是埋头苦读文字。
这位村民的传播开始很慢,但他一直坚持不懈。
他用言传身教的方式,让更多的人开始了解禅宗的教义。
慢慢地,人们开始流传他的故事,以及慧能的教义。
尽管有些人并不理解黄梅的教义,但他们被故事的生动和启发所打动,并从中寻找到了生活的领悟。
六祖慧能故事
六祖慧能,又称达摩祖师,是中国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的故事充满了智慧和启迪,对于修行者和们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
传说,慧能是一位普通人出生在南海一个渔村。
他从小就对佛法非常好奇,并希望能够得到更多的智慧。
于是,他来到广州附近的黄梅山寻找的真正修行者。
在黄梅山的寺庙,慧能遇到了第五祖弘忍。
他向弘忍请教如何证悟佛性。
弘忍告诉慧能:“心即是佛。
”这句简短的话深深触动了慧能的心灵,并让他决定留下来拜弘忍为师。
在拜师期间,慧能努力修行并跟随师父的指导,渐渐地理解了的真义。
然而,慧能并没有立即成为弘忍的指定继承人。
相反,师父选择了另一位弟子称为道信来传授。
慧能心怀感激,决定默默离开寺庙,在夜晚悄悄离去。
他经过香炉山时,遇到了几位修行者,他们纷纷向慧能请教佛法。
慧能对
每一个人的问题都给予了独到而直接的答案,他们深受启发。
修行者们于是带领慧能回到寺庙,希望他能成为的第六代祖师。
慧能最终同意了这个请求,并成为的第六祖。
他以独特而直接的方式传授禅法,强调悟性和直觉的重要性,从而吸引了众多的修行者和。
六祖慧能的故事告诉我们,修行并不仅仅是追求知识和智慧,更要通过直觉和体验来达到对真理的理解。
他的教义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让人们能够超越文字和概念的束缚,去直接体悟自己的内心和世界的本质。
慧能的故事在中国佛教中有着深远的影响,至今仍然被广泛传颂和敬仰。
他的智慧和教诲将继续激发人们对于心灵成长和觉醒的追求。
六祖故事文言文六祖故事,原文如下:六祖慧能,韶州曲江人,姓卢氏。
初闻刘长者说法,知法即身,因问:作佛待得何时?刘令寻净土。
偶因入市,闻客诵《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慧然了悟。
遂问:此经从何得来?客云:从广州曹溪来。
慧能便辞去,径向曹溪。
至则值僧饭时,便杂众中宿。
五更诣法堂,欲请事。
主僧以其不知识,拒之。
慧能于是不觉礼悔,却回至碓坊,自充役。
过三四年,而刘长者知其意未忘,遇便与语曰:闻汝在彼,欲求什么物?慧能云:不求甚物,愿得作佛。
长者告曰:汝大似个宝物,何不觅知者卖?我当买汝。
慧能云:欲谁买?长者云:与掘碾坊作使。
慧能便应之。
经八个月,长者云:特殊知般若否?慧能云:特殊恨即不知。
长者云:试说看。
慧能便说:诸法空相,不生不灭,用久识久见性。
长者云:甚善!甚善!且得入未得地前行看。
又经八个月,长者云:更说看。
慧能便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长者云:此又是本师之义耳!又经八个月,长者云:复说看。
慧能便说:心地含诸种,普雨悉皆萌;顿悟花情已,菩提果自成!长者云:大悟!大悟!并坐门下,夜语密陈那项事,那僧口不能说,心下不安,先发归去。
长者云:此僧得作佛!慧能如是闻说已,恐人讥谤法衣,便藏六祖之衣入碓坊下。
当值僧说一切僧为师已来三十三度礼拜不见齿,师便出见我礼拜云:“求作佛不求小乘。
”便礼拜归堂。
五更来见,师问:“甚处来?”对云:“堂中来。
”师云:“吃粥了也未?”对云:“吃粥了。
”师云:“洗钵盂。
”便洗钵盂。
师云:“子三岁作佛会?”对云:“夺儿得与师看。
”师云:“且过。
”其年因遇乡人辛姓之力政伤寒死六七日医不能活便来求救于师师教洗浴既浴以法水加持一粥食之便下咽喉七日病愈得在道信为弟子师初以猎为业父号刘清叟年近六十方生惠能。
慧能六祖的故事【实用版2篇】目录(篇1)1.慧能六祖的背景介绍2.慧能六祖的成长经历3.慧能六祖的佛教贡献4.慧能六祖的传承与影响正文(篇1)慧能六祖,即慧能大师,是中国佛教禅宗的第六代祖师,他的生活年代约为公元 638 年至 713 年。
慧能六祖的贡献在于他将禅宗发扬光大,创立了“顿悟”法门,并主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教义,对中国佛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慧能六祖出生在广东新兴,俗姓卢。
他自幼失去父亲,家境贫寒,以砍柴为生。
尽管生活困苦,但他对佛教有着浓厚的兴趣,时常听人讲经说法。
一次,慧能六祖听到有人诵读《金刚经》,深受启发,便决定出家修行。
慧能六祖在湖北黄梅五祖寺拜五祖弘忍为师,开始了他的修行生涯。
在五祖寺,慧能六祖表现出了非凡的智慧,很快得到了五祖弘忍的认可。
有一次,五祖弘忍要求众弟子各作一首偈颂以表述自己的悟境,慧能六祖所作的偈颂得到了五祖的高度赞扬,并传给他禅宗的衣钵,成为禅宗六祖。
慧能六祖继承了禅宗的衣钵后,南下广东,隐居于曹溪,创立了曹溪禅宗,倡导“顿悟”法门,主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他教导弟子们要摆脱文字、经典的束缚,直接体验佛性。
这一法门深受弟子们的欢迎,曹溪禅宗因此而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佛教禅宗的主流。
慧能六祖的教义不仅在中国产生了巨大影响,还传到了日本、朝鲜等国家,对这些国家的佛教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慧能六祖的传承弟子众多,其中最著名的有南岳怀让、青原行思等,他们的法脉延续至今,被誉为“南岳”、“青原”二宗,为禅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目录(篇2)1.慧能六祖的背景介绍2.慧能六祖的成佛之路3.慧能六祖的教义和贡献4.慧能六祖的影响和后世评价正文(篇2)慧能六祖,即慧能大师,是我国佛教禅宗的六祖,他生活在唐朝,是禅宗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
慧能六祖出生在广东,俗家姓卢。
他自幼丧父,生活贫苦,后来在禅宗五祖弘忍的指引下,开始学习佛教,并最终成为禅宗的传人。
据《坛经》记载,慧能六祖在一次听五祖弘忍讲解《金刚经》时,突然大彻大悟,理解了禅宗的真谛,被五祖弘忍认可,并传给他禅宗的法衣,成为禅宗的六祖。
摘自《惠能大师传》/陈南燕著
——(惠能已然还在岭南老家,偶遇安道诚读经)
禅门有三经,即《维摩经》、《楞伽经》和《圆觉经》。
安道诚诵读的《金刚般若波罗密经》,“金刚”佛教用来表示牢固、锐利。
能摧毁一切。
“般若”,梵语意为最高的智慧。
“波罗蜜”,梵语意为,到达彼岸。
和在一起的意思就是,能够清除一起烦恼,从而获得解脱、到达涅槃彼岸的智慧。
怎样去除一切妄念?《金刚经》里说,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自有性,空幻不实,因此,人们对现实世界应该是无所执着。
惠能给无尽藏和刘志略讲经,尽管不识文字,但惠能认为“诸佛妙理,非关文字。
”
惠能白天干活,晚上剖析经义。
他讲解时,发挥玄远,洞彻幽微,让听者口服心也服。
——(惠能在西山石窟与智远禅师学坐禅)
禅是一种修持方法,其目的是通过深观来开发生命的智慧。
禅要求人们思维,是有条件的,这种条件就是要静定,不能躁动。
双腿盘坐着就是最好的方式。
佛教认为,安安静静得坐禅,能去除坐禅者的烦恼。
譬如说,有了色欲,就要修不净观,静坐思维,观想自己所受的是一具骷髅,遍身不净,色欲自然除去。
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金刚座上克服了三个魔女的引诱,实际上用的正是坐禅修持的方法。
所有说,无论是在印度,还是在中国,坐禅都被看作是一种重要的修持法门。
——
在印度,坐禅又叫节假跌坐。
双腿屈叠于大腿之上,背脊自然挺直,颈稍前倾,气沉丹田,呼吸平静和畅,目光散视或凝视,排除一切杂念顾虑,这事入禅,然后还有五大法门。
第一法门是数息观。
数息要求坐禅者计数自己的出息入息,排除各种杂念,让心念集于呼吸上,为散乱心重者修习的法门。
第二法门是不净观。
坐禅者借着观想自身他色身之不净。
如死尸清淤,腐烂生虫、白骨散坏等相而息止贪欲之心,为贪欲心重的众生适合修习的法门。
第三法门是慈悲观。
坐禅者在抑制了内心的欲望之后,观想由与乐拔苦,而得到真正的快乐,以对治嗔恨,是瞋心重者适合修习的法门。
第四法门是因缘观。
坐禅者要用理性思维来战胜心中所执的成见,对一切事物都要用理性的、冷静的态度来分析成因,求得正确的误解,以对治愚痴。
第五法门是念佛观。
坐禅者要观想阿弥陀佛的庄严法相,念诵他的名号,以此摆脱恐惧、战胜烦恼,求得达到平和清静的心境。
——(惠能到东山禅寺拜四祖弘忍为师)
“但是,”惠能继续说:“这种渐臻佳境的修行却不是最究竟的,因为人的觉性本来就是空的,烦恼本来就是不离觉性的。
神秀授师认为要以戒精勤修行,方能显性佛性,这就是说,佛性在外。
而我认为,自心即佛,万法都由本心而生,人的本心便是一切,他是天生清净无染的,根本谈不上什么尘埃不尘埃、污染不污染的。
”
张日用听惠能如此一番言语之后,真正有点惊讶了。
惠能又继续往下说:
“所以说,要获无上菩提,很大智慧,就应该契证觉性,自识本性;所有说,静坐敛心算是禅,又不全是禅,即是于一切时中,行住坐卧都可以体会禅的境界;所有说,只要直指本心,便能顿悟成佛!”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禅宗公案】
当时惠能的一个名叫怀让的弟子,正好住在般若寺,见马祖道一气度不凡,便去问他:“大德坐禅图的是什么?”
“图做佛。
”
怀让于是拿了一块砖,在马祖道一身旁的石上磨。
磨的时间久了,马祖道一忍不住问:
“法师磨什么?”
“磨作镜。
”
“磨砖岂得成镜?”
怀让笑道:“磨砖既不能成镜,坐禅岂得城佛?”
马祖道一恍然开悟,放弃了苦苦坐禅的法门。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在惠能看来,每个人都有佛性,而且佛性都是清净无染的。
本心即佛,佛亦即本心,若要成佛,只要直指人心,在心上用心即可,何必要绕着弯子,浪费时日去拂拭,去坐禅!
磨砖岂得成镜!
——(先前弘忍大师让惠能进后院捣米,不让惠能才气太过被众人嫉妒,而惹杀生之祸。
)
惠能见有人说话,一看,是弘忍,便放下了碓杠,施礼道:“是,师父。
”
弘忍看了看石臼中的谷子,问:“米熟了没有?”
惠能见弘忍问的奇怪,知道弘忍是有意而来的,便说:“米熟久矣,尤欠筛在。
”
这句话的含义恐怕只有他俩最明晰不过了。
——(弘忍大师半夜传授经义和袈裟)
《金刚经》为印度佛教大乘空宗初期的经典,他主张我空、法空。
人是空的,外界的事物也是空的,一切皆空,一切都不过是因缘和合的假象,而且这种假象处于不断的生灭变化之中,因而一切无可执着,一切不值得执着。
《金刚经》的要点在于:“破一切因缘和合、空幻不实的假象。
”
“相”,指的是事物的形相、状态。
事物的一切相状都是虚幻不实的,事物本身也不过是一些假象而已。
因而,人们要相想要得到解脱,要想到达彼岸世界,就必须破除所有的“相”,就不能执着事物的任何一端,不能有任何贪念,不能有任何执着,通过修证,明了这宇宙人生的真相,获得无上般若智慧。
这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
惠能此时是彻底明白了。
——(后来,弘忍让惠能半夜逃走,躲避寺内祸端。
并嘱咐隐居数年再出传法,逢怀即止,遇会且藏。
)
——【禅宗公案】
唐元和年间,惠能的三传弟子、邓州丹霞天然禅师在慧林寺小住。
一日天寒,丹霞禅师受冻不过,便从殿堂中搬来了木雕佛像,劈碎了生火取暖。
寺主见了,便责骂道:“为什么烧毁了我的木佛?”
丹霞禅师听了,并不在意,用木棍去火中拨弄燃着的木佛碎片,口中却说:“我在烧取舍利子。
”
寺主大惑不解,说:“木像何来舍利子?”
丹霞禅师哈哈笑道:“既然没有舍利子,何妨再拿几个来烧烧。
”
禅师们认为,人如果太拘泥于佛,反而会成为影响人们开悟的障碍,造成心里负担。
——(惠能隐居数年后来到广州法性寺,不是风动,不是帆动。
后来在那完成受戒仪式。
)法印法师指着帆问大家:“大家看到了这帆在动,但是,细想,幡会自己动吗?若幡不会动,那么必有动者。
是风在动吗?若风在动,为什么我们又看不到风动?风动幡动,究竟谁动?”
众僧有一人站起说:“幡不会动,是风在动,风吹起了幡,我们才看到了幡动。
”
又有一人站起,反驳道:“说的不对!是幡在动,我们首先看到的是幡在飘动,才联想风动。
如果不是幡在动,我们又怎么能想象,风是存在的,还是不存在的?”
众人一时争吵不断,法印法师却不知如何解释,这样的死结,惠能却看得清楚,朗声道:“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仁者心动。
”
——(惠能在法性寺第一次公开讲佛法)
“世界虚空,能含藏万物万象,如日月星辰,山河大地,泉源溪涧,草木丛林,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大海大洋,须弥诸山,都包容在这虚空之中。
世人本性的空,也是这样包含着天地万物。
”
须弥山是印度传说中世界上最高的山,是世界的中心。
“人的本性,能包含万种佛法,这就叫摩诃,就是大。
任何佛法都在人们的自性之中。
如果能够看到世界上所有的人,对他们的恶性善行,全部不故意偏爱,也不故意舍离,不拘泥,也不被污染,这种正直真心的佛性如虚空能包容万事万物,这就叫作大。
”
本性即空,有空乃大。
“什么叫‘波罗蜜’?那是梵语,汉语叫做‘到彼岸’。
什么意思呢?‘不拘泥不留恋生或者死’。
如果执着世俗的境地,如同水有波浪,有了生灭就叫作‘此岸’;离开世俗境界,脱离生死,就像是水流运行不已,这就叫作‘彼岸’。
”
“摩诃般若波罗密,至尊、最上、第一、无生、无死、无往、无来、无住。
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皆由此而生。
需用大智慧来破除五蕴、烦恼和尘劳。
如此修行,就一定能成就佛道,使贪、嗔、痴三毒,变成戒、定、慧三学。
”
说通即心通,如日处虚空;
唯传见性法,出世避邪宗。
法即无顿渐,迷悟有迟疾;
只此见性门,愚人不可悉。
——
后来禅宗从六祖惠能到后世继续发展为“五家禅”,从释迦牟尼佛拈一朵金色波罗花,
大迦叶会意微笑,开禅门以心传法,到禅宗五家出现,禅宗发展到了它的鼎盛时期。
正印了菩提达摩的偈语:
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