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理论与建筑选址营造
- 格式:pptx
- 大小:6.40 MB
- 文档页数:41
风水理论在居住区中的应用研究【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衣、食、住、行当中,“住”的好坏已成为老百姓最关注的问题。
每一个人都想有一个住得舒适、能够“财丁两旺”的家。
鉴于此,本人特意修读了左保国教授的《建筑风水》,并根据所学知识选择了两个小区案例,进行了风水分析。
【关键词】风水理论;居住区选址;外部环境;天人合一1 基本风水理论早在晋代,大地理阴阳家郭璞就提出“气,乘风则散,界谁则止。
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
风水执法,得水未上,藏风次之”的“寻气”理论,非常重视“藏风得水”、“形势”、“四灵碧”、“方位”等“寻气”的原则。
总得来说,中国风水文化所要求的是:一觅龙,二察砂,三观水,四点穴。
即:一要寻觅“龙脉之山”,也就是具有形态优美、植被丰富等条件的“靠山”。
二要细查“左青龙,右白虎”,也就是左右两侧的环抱地势地形,有动静相宜之感。
三要观“水”,即有无环绕住宅的左右流水,进口水是否大,出口水是否小?此外还有住宅是位于水之阳(水北)还是水之阴(水南),是处在吉位(水环抱)还是在凶位(水反弓)?四要确定“阳基”,即住宅的建造范围。
其最佳的位置为:“喜地势宽平,局面阔达,前不破碎,坐的方正,枕山襟水,或左山右水。
”[2]2 居住区选址风水讲“风”和“水”,所谓“风”即空气流动形成风;所谓“水”即山水。
看风水主要看山、水和气,选择住宅基址需要查看周围地形是否符合风水养生法则。
2.1 相形取胜:即选用山川河流、地形地势等自然景观方面的优胜之地。
风水中关于选址的最佳格局是背山、面水、向阳。
背山,可以阻挡冬天北来之寒流;面水,可以迎接夏天南来之凉风;向阳,可以取得良好的日照。
按照这个原则选址,有利于形成优越的气候和灵性的生态循环,是一种理想的“风水宝地”。
2.2 相土尝水:住宅环境的水土质量与人体健康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土尝水是建筑选址中有关水土质量的一个基本原则,适宜的水土有利于健康长寿。
《周易》是中国最古老的经典之一,历来被尊为六经之首。
其易道博大精神,源源流长,对于中华民族的各个领域,其中包括建筑文化在内,都有深远的影响。
易学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影响,往往是以中国古代特有的堪舆学即风水理论为中介。
对于风水的评价,至今都是毁誉交加,莫衷一是。
1. 周易对中国传统建筑的选址与布局的影响1.1对于选址的影响在中国,涉及选址,往往离不开“风水”,而易学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影响,往往是以中国古代特有的堪舆学即风水理论为中介的。
中国古人凭直觉认知和知识经验积累,总结并逐步完善了一套以人与自然协调为准则的认知观念和择地理论,一直被广泛应用于传统聚落选址和居住环境营建中。
因此,最常见的聚落选址是由风水师进行“堪天舆地”:以风水理论为指导,通过综合观察地理环境的空间形势、日月星辰的运动规律等,按照觅龙、察砂、观水、点穴等方法来确定最有利的聚落位置。
按风水理论选择聚落地理位置,实际上是对气候、地形、地质构造、水文状况等影响人们生存健康的自然要素进行综合权衡的结果。
正是基于这一追求,风水理论在其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通过理论思维,吸收融汇了古代科学、哲学、美学、伦理学、民俗学等方面的智慧,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最终形成了内涵丰富,综合性、系统性很强的独特的理论体系。
这一理论体系,更以其世俗化而深深植根于古代社会的各个层面。
因此,在对传统建筑的选址、规划布局和经营建设上,一直起着权威的指导作用,上至京都、皇宫、陵寝,下至山村、民舍、坟茔,无不在风水观念的笼罩之下。
可以说,风水是中国传统的地理位置选择理论。
风水理论及其实践之所以能流传千载,关键在于它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中国古人历来认为,天地气交,化生万物,人本是天地之子,因此,人的存在一刻也不能离开孕育他的自然环境,一切都要以自然的和谐为最高准则。
而自然环境本身,又有着明显的区域差异,有的地方对人十分有利,有的地方则会带来伤害。
因此,作为立身之本的住宅建设,是不应当任意选址的,而要通过实地考察(即相地),找到最吉祥的地点——风水穴,或曰风水宝地。
紫禁城建筑中的“周易”、“风水”理论布局2009年11月05日14:41北京青年报【大中小】【打印】共有评论0条■演讲者:王子林■演讲时间:2009年6月27日■演讲地点:首都图书馆首图讲坛■主办单位:首都图书馆■故宫研究专家从传统文化和风水角度,为您解析紫禁城选址及内部规划布局■紫禁城是按照《周礼》、《周易》以及风水学说三位一体的思想选址构建的■三朝大殿的布局反映的是皇帝与大臣的关系,后庭布局反映的是皇帝与妻妾的关系■演讲者小传王子林,故宫博物院研究员。
一九八九年北京大学考古系毕业,同年进入故宫博物院工作迄今。
多年从事宫廷原状文物的整理和研究,尤其关注宫廷佛堂的从奉陈设和明清宫殿的设置,沿革及其建造思想,在原状宫殿与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方面多有创新性的见解。
著有《紫禁城原状与原创》《帝王文化的成功演绎》等。
龙脉,紫禁城的龙脉,它是跟昆仑山相通的,而昆仑山是跟天上的元气相通的。
那么紫禁城的龙穴在哪儿呢?就是在紫禁城里面的交泰殿的那个地方,它既是紫禁城的龙穴也是整个北京城的龙穴,也是全中国的龙穴。
还有紫禁城的中轴,它不仅是北京城的中轴,而且它是中国的中轴。
它是跟黄河、长江、泰山、淮南诸山、江南诸山相通的。
整个紫禁城主要是按三个方面的标准来建构的,这就是《周礼》、《周易》和风水,是三个方面的一个综合体,是一个完整的紫禁城,所以紫禁城它的文化非常的博大精深。
环境格局我就讲紫禁城的环境风水格局景山作为风水的三大作用如果大家到了紫禁城一看,紫禁城后面有山,有座景山,前面有一条河叫金水河,那么紫禁城就位于山水之间,镇山金水,处于山水的环抱之中,这一点就是风水。
紫禁城是完全按照风水这个大体的格局来建的。
明朝永乐年间,永乐皇帝有一个大臣叫杨荣,他写了一篇赋文叫《皇都大一统赋》。
那么在那个赋文里面他说:“又有福山后峙”,那个“福山”就是现在的景山。
在永乐的时候称为“福山”。
“后峙”,“峙”就是镇守的意思。
说这个山就是紫禁城的镇山,他明确地告诉你这个山就是紫禁城的镇山。
风水理论在现代园林中的应用摘要:我国具有五千多年的灿烂文明,园林建设也是我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通常被世界誉为“园林之周”。
我国独特的园林规划和设计理念的形成与发展都受到古老传统文化的影响。
在园林规划和设计上受风水理论的影响比较深刻。
本文对风水理论、风水理论坚持的基本原则和风水理论喜爱现实园林建设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风水理论园林建设应用我国具有五千多年的灿烂文明,园林建设也是我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通常被世界誉为“园林之周”。
我国的园林设计和规划相关方面的理论非常丰富,我国独特的园林规划和设计理念的形成与发展都受到我国古老传统文化的影响。
在园林规划和设计上受风水理论的影响比较深刻。
作为中国古老传统文化一部分的风水理论,就是中国古人研究如何营造优良环境并把环境质量与人生幸福问题相结合的科学,相当于中国古代的景观规划设计。
我国从古到今的园林规划设计都蕴含了风水理论的相关内容,正是源于风水理论的影响,我国古代园林才形成了“天人合一”、“返朴归真”的古典园林的造园思想和意境。
1 风水理论的概述风水理论通常被称为卜宅,青乌等,是古老时代所形成的山水之术,这种古代形成的风水理论中掺杂了许多封建迷信和玄学的成分和色彩。
进入近现代社会,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封建迷信思想被现代化的思潮所取代,在长期的园林建设中,风水理论被当做糟粕,为人们所舍弃。
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国内外学者对于我国传统园林建设的深入研究,学者们发现风水理论在长期的园林建设中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通过理论思维,汲取并融汇了古代科学、哲学、美学、伦理学,以及宗教、民俗等方面的众多智慧,最终形成内涵丰富、综合性和系统性很强的独特理论体系。
风水理论在古代园林建设中的成功应用以及长期实践所积累起来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我国具有五千多年的人类文明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园林景观,在我国传统的园林建设中,不论是皇家园林、贵族的园林还是普通老百姓的园林都受到风水理论的影响。
试论风水学与建筑学【摘要】通俗的讲,“风水”就是风水好的地方,居于此处,能助人事兴旺、发财,可令后代富贵、显达。
严格的讲,“风水”就是符合风水学中“富“和”贵”原则和标准(即所谓“好风水”)的地理位置或环境。
风水学在建筑中广泛应用。
建筑学与风水学有很多密切的关系。
风水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建筑学是古今中外都有的科学观。
将风水学与建筑学结合到一起是一门深刻而又意思的课题。
本文主要针对二者的关系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风水学;建筑学风水学的本来面貌是科学而有根据的,一些江湖骗子们根本不懂风水学的情况下,利用看风水谋生,导致了风水学失去了其原有的样貌。
那么风水学到底是指什么呢?风水学都包括什么呢?风水学与建筑学都有什么关系呢?改革开放后,经济飞速前进,旅游业兴旺起来起,从而引发了民俗、信仰等一系列传统文化的恢复,风水也因此渐渐地回归到了科学中,很多人开始了解、关注风水学,研究出版相关作品,风水与建筑的关系更加合理而紧密了,较多的应用于室内设计和建筑设计中。
在建筑设计中看风水已经成为新时期的一种潮流。
1 什么是风水学的核心内容(一)人地和谐是其一大地给了人们生命和赖以生存的场所;同样,人类的发展也改变着大地上的万物。
如果人们忽视大地的存在,那也就是将自己存在的介质遗忘,人地失衡,这将造成人与大地的共同灭亡。
所以,人地和谐是人的行为的前提,是风水学的核心之一。
(二)尊重自然环境是其二天地之间的变换往往与人的行为息息相关,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人善待自然,自然就会回馈人类;反之,自然必定惩罚人类。
风水的内容中就是强调人对自然的善待与尊重,保证自然不会反作用于人类,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三)风水学与建筑学的关系风水一般与宝地连接着,这是因为风水影响着建筑,建筑也关系到风水。
比如,风水宝地的标准就是是后有靠山、左有青龙、右有白虎、前有案山、中有明堂、水流曲折,以使坟穴藏风聚气而令生人纳福纳财、富贵无比;外洋宽阔能容万马,可致后代鹏程万里、福禄延绵。
风水学与居住建筑设计【摘要】:文章简单介绍了建筑风水学的思想和古代建筑风水,分析了建筑风水在现代居住建筑设计的影响与作用。
【关键词】:风水学;居住;建筑设计引言风水学即“藏风得水说”,古代经典著作《葬书》解释说“藏风聚气,得水为上,故谓之风水”。
古人又叫“堪舆”。
堪指高处,即天道:舆指低处,即地道。
风水总的来说是为活人住的阳宅和死人住的阴宅择地、选址的一种方法。
风水学伴随我国传统建筑两干余载。
讲求风水,即建筑环境要符合风水要求,如风向水流的地势等,这主要反映在古代皇帝陵墓的建筑上。
这种把人工改造和地形选择利用相结合,以综合地构成一种特定的环境,也是我国古代建筑的一大特色。
“风水热”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起在欧美各国及港澳地区兴起,有许多人进行了专题研究,并在中国风水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创立了建筑环境学。
风水学的核心是探求建筑的选址、择地、方位、布局与天道的自然、人类命运的协调关系的一种学问,其范围包括住宅、宫窒、寺庙、村落、城镇诸方面。
1建筑风水学的思想建筑风水学是人们从建筑风水的角度对生存环境进行选择和处理的学问,是研究建筑环境如何对生活、劳作其内的人产生吉祥作用的科学,它是我国城市建设和规划设计的理论。
虽有一定的迷信色彩.但亦有一定的合理成分.可说是我国初级的环境科学。
负阴抱阳,背山面水是风水论中基地选址的基本格局。
至于建筑的空间构成,则采用封闭型,注意取得人和自然的谐合关系。
使自然山川和建筑、绿化的景观取得美的背景、烘衬、层次、轮廓以及借景、对景诸效果。
风水理论受到了中国儒、道、释诸家哲学和美学的影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产物。
“风水又称堪舆,或称卜宅、相宅、图宅、青乌、青囊、形法、地理、阴阳、山水之术,等等。
探析它的渊源沿革。
正如古代许多学者眇硬风水家考证的那样,最早的“卜宅之文”。
在商周之际或更早即已出现。
都是有关古代先民选址和规划经营城邑官宅活动的史实性记述,分析这些被历代风水家奉为风水“经旨”的史实记载,对照风水理论及其实践。
中国园林中的风水学理论应用作者:李欣来源:《现代装饰·理论》2012年第03期摘要:风水是中国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其主要内容是如何确立民居、村落和坟墓的位置、布局、朝向,以求为自己和后代获得好运的理论和方法。
它是中国古代人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总结而成的关于“环境选择”的学问。
本文探讨了风水对中国传统园林的影响以及对今天的园林建设及保护工作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风水学;景观园林一园林选址中国传统园林的选址都受风水思想的影响和指导。
过去人们对中国传统园林理论的评价和研究,多是从诗画的角度,借用古代画论、文论的诸多论说;而很少取风水理论的,以致于不能全面解释传统园林的造园艺术。
二园林规划风水地是“精之所聚,气之所蓄”的地方,其自然景观常因“灵气所钟”而显得“山吉水秀”,成为风景优美之地。
园林是帝王、望族、名人雅士们采用移景于庭、聚景于园的手法建造,是对自然景观的微缩或再创造,追求“幽曲奇巧”的山水环境。
可见园林和风水的共同特点都追求一种幽曲有情的理想山水环境;不同点仅在于:风水以自然天成的环境为主,而园林只是以自然天成的环境为基础或加以人工修造,得到宛若天成的景观效果。
所以古代园林的规划布局、修造无不受到风水思想的深刻影响。
三园林植物的种植配置按照风水理论的观点,理想的风水地不仅形局佳、气场好,而且山青水秀、环境宜人。
所以风水思想十分重视种植园林树木,主张在城镇、村落、居宅庭院内外种植园林树木。
这样可以起到挡风聚气的功效,还能维护小环境生态,使村落、庭院小环境在形态上完整,在景观上显得内容丰富和有生机。
清林枚《阳宅会心集》卷上“种树说”载:“于(村落)背后,左右之处有疏旷者则密植以障其空”、“稀薄则怯寒,过厚则苦热,此中道理,阴阳务要冲和。
”强调园林树木种植配置要适当,不要过稀和过密。
风水理论对园林树木种植配置的方位、品种也有特殊要求。
如不可在门前种植大树,“大树压门,无女少男”、“大树当门,六畜不存”,门前有大树易隔挡阳光,阻扰阳气生机进入屋内,同时屋内阴气不易驱出,还使人出入不方便和易招雷击。
广州古城选址和布局的风水地理透视风水地理研究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是中国古代地理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风水地理暇瑜互见、布满了历史灰尘,但越来越多的人已认识到,风水地理的科学实质是文化生态或者环境工程,在处理人与环境关系方面有广泛应用价值。
历史事实显示,风水原理在城市聚落选址、布局上具有充分科学性和合理性,经受了时间考验,北京、西安、洛阳、南京等古都即为风水建筑的杰作,已成为我国历史文化名城。
故风水地理研究在国内外方兴未艾,它的历史价值正得到发掘和整理,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可继承之处,而不是一提起风水就与封建迷信等同起来,如同对待其他历史文化遗产一样,是不可取的。
城市是文化载体,为文化景观、信息最集中之空间。
它的诞生和发展每时每刻都离不开周围环境,也与它所在地区的历史地理和历史文化血肉相关,故城市选址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选址得当,有利于城市稳定和发展,反之,造成不必要搬迁,浪费大量社会劳动,也延缓城市和区域发展。
广州建城已二千多年,虽经历代变迁,但城市中心位置一直未变,坐落在秦任嚣城和汉初赵佗城,即今中山四路、五路交界地区一带。
这不仅对广州城市发展作用巨大,而且也是我国古代城市所少见。
因此,深刻揭示广州古城选址和布局的风水地理依据,不仅有助于瞭解广州城市发展历史规律,而且对总结广州先民在营城方面所表现的智慧和技巧,弘扬它们作为岭南文化的一个优良传统,也是十分必要的。
一、广州古城坐落方位,符合风水地理关于水势与安宅的原则风水地理认为,发源于万山丛中大江大河在长距离奔腾之后,汇入大湖或大海,在汇水处形成所谓“聚水格局”。
着名风水着作贾履上辑《水龙经》云:“大荡大江收气厚,涓流点滴不关风,若得乱流如织锦,不分远运也亨通”。
由于水是生产、交通等不可或缺要素与资源,故汇水处宜为都邑所在,“凡京都府县,其基阔大,其基既阔,宜以河水辨之,河水之湾曲乃龙气之聚会也”。
中国古代都城、近代大城市选址都证明古人论断。
翻开中外地圗可见,凡在大江大河弯环境(河曲)或入海处几乎都有大城市,或为首都,或为商业中心,如古代西安、南京、杭州、武汉、莫斯科、开罗、汉堡、布宜诺斯艾利斯等等。
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中的风水学应用一、建筑设计教学中的风水学应用建筑物的选址对建筑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在考虑建筑周边环境美观的同时,还需在教学中强调考虑建筑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1、选址——注重“环境选择”在古代,建筑选址靠近水源是首要考虑因素之一,有利于人们的生活、生产的开展,信奉“水抱为吉”,忌讳“反弓水”等不良地形;地处山坡之时,一般选择向阳坡,以便获得良好的日照;考虑地质因素:避免潮湿、臭烂地址,避免在含有放射性元素的土壤上建房,考虑地球磁场的影响等..这些风水学理论在现代建筑没计当中仍然需要被设计师考虑,择优选择项目基址,因地制宜,以求获得更佳的居住环境。
2、朝向——崇尚“坐北朝南”坐北朝南是风水学基本原则之一,也称“面南背北”。
中国地处赤道以北,朝南的房屋能够获得更多的光照,为人体的健康发展带来了诸多益处。
同时,建筑的气口宜开在东方、南方、东南方,以便和煦的风吹进房间,调节室内气温。
3、依傍——倾向“背山面水”中国古代风水当中讲究建筑应背山面水,屋后有“靠山”,宅前有“福水”,返也是有着科学依据的。
由于中国地处北半球,“背山”能使得寒冷的冬季风(两北风)被山体阻挡,“而水”能让夏季风(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通过屋前的水体带来凉爽、湿润的空气,以此达到调节场地气温之目的,形成良好的微气候。
同时,在风水学当中认为,水有聚财之功效,因此屋前的水体又被视作福气的象征。
在现代城市住宅中,虽不能做到户户堂前聚水,但小区人口或中心景观区常常用水景来作为主体景观,也有这方面的考虑。
二、室内设计教学中的风水学应用在室内设计教学过程中,风水学也需与室内空间格的、布局形式、通风采光、颜色搭配、植物应用等方面结合考虑。
1、空间格局要合理在风水学中,室内的空间格局布置同样需要顺应自然。
如风水学中提倡“光厅暗房”,即客厅需要良好的采光保证日常生活的舒适度,卧室则需考虑夜晚光线越暗越好,以保汪良好的睡眠。
餐厅与厨房应就近布置,以便菜品的传送。
山 西建筑SHANXI ARCHITECTURE第47卷第12期・2・2 0 2 1年6月Vol. 07 No. 12Juc 2021DOI : 12. 17719/j. cnki. 1009-6825.2021.12.007传统风水文化影响下的传统村落选址格局探析孙立硕(石家庄市国土空间规划设计研究院,河北石家庄054011)摘 要:目前传统村落保护工作中,对传统村落选址营建的文化内涵关注较少。
从传统风水学说中关于理想人居模式的讨论出发,从传统村落选址格局的基本空间要素方面,对中国传统村落井陉县河应村选址进行了实证研究,分析了自然空间格局所具有的独特文化内涵。
关键词:风水文化,传统村落,空间格局中图分类号:TU-0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429-0825 (2221) 12-0218-24在我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文化创造出了独具特 色的农耕文明。
传统村落就是在这个长期过程中保留下来 的物质载体,是传承农耕文明的活化石。
传统村落在传承和演变过程中,不断地和周边自然环境相适应,不断协调 人、聚落与自然的关系,最终使得聚落本身和周边环境相互融洽发展,和谐共生。
在村落选址营建的过程中,中国传统 风水学说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近年来,相关学者开始利用风水学说解释传统村落选址、城市布局等内容,但是能够按照风水学说中理想人居模 式进行传统村落选址分析的研究较少,深入研究村落与周边自然环境格局关系中人文传统的较少。
本文从风水学说 的理想空间模式着手,利用形势派的风水理论,实证分析了传统村落在选址方面的传统价值。
1风水选址理论及理想空间模式1. 1 概述风水也称堪舆,是一门处理和选择居住环境的学问,其 蕴含着中国古代先民处理地理选址的原则、理念和方法⑴,并广泛应用于中国古代建筑的建设建造中。
风水学说对中 国古代建筑营造、村落选址、城市规划等均产生了深刻影响,从住宅、宫殿、寺庙等单体建筑,到村落、城市等聚落多 方面,都不断印证着风水要素的处理和选择。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风水术"一直是与封建迷信、糟粕相连的。
其实"风水"也有着朴素的科学道理,是中华民族经五千年生产生活斗争所积累的宝贵文化结晶,风水学与中国营造学和中国造园等构成了中古代建筑理论的三大支柱。
风水学许多朴实的观点其实包涵有非常丰富的现代生活哲理。
对现代人的生活,居住乃至城市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清华大学建筑系景观研究所所长孙凤岐说,“风水并不全是迷信,在什么地方该建房子在什么地方不该建,我们祖先琢磨出了一套经验理论,这是有科学依据的”。
古代的风水一说很讲究人以及建筑跟环境的关系。
风水可以说是古代的环境观,发展观。
最近,我随省造价协会一起参观了距山西100公里的平遥古城。
保护完好的古城经过数千年的风雨,依然留有很清晰的古老城市构架,留有大量古建筑。
参观的时间不多,值得联想却很多很多。
平遥古城位于中国北部山西省的中部,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公元前827年~公元前782年),明代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扩建,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
迄今为止,它还较为完好地保留着明、清(公元1368~1911年)时期县城的基本风貌,堪称中国汉民族地区现存最为完整的古城。
古代筑城作龟形,概出自远古时期以龟甲卜相地的做法,加之龟在民间信仰为一灵物,是象征长寿永久之意。
在城市附会龟形,取其吉祥之意,以达到一种良好之意愿。
平遥古城素有“龟城”之称,古城平面呈方形,东西南北长均约1500M,朝向为南偏东10°--15°,占地约2.25平方公里。
东西北三面城墙基本为直线,“惟南面顿缩成若龟状”,依中都河蜿蜒而建。
卧于汾河东岸,太岳山北麓,突出长生不老,固若金汤的寓意。
南门为龟头,谓“龟前戏水,山水朝阳,城之修建,以此为胜” ,南门外原有水井两眼,喻为龟之双目。
北门为龟尾,是全城最低之处城内所以积水都经此处流出。
东西四座翁城两两相对,形成龟型的四足。
风水学是科学中国风水学是一种传统的古老文化,是经过数千年的不断演变而逐步形成的,上古时代,我们的祖先择地建居,是以安全、避寒、热以及洪水、猛兽为大前提的,但后人却渐渐地把这些生活经验与阴阳五行、八卦九星结合在一起,历经千年流传、修正,逐步完善,并在风水应用实践中,经过长期地域广泛的验证,使风水从理论实践应用,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宗教到美学,由迷信到科学的过程,逐步演变成一门玄妙精神的专门学问——风水学,它的主要内容是指导人们如何去选择住宅和坟墓的区域、位置、朝向以及建造时间等,从而达到趋吉避凶的目的。
随着科学水平的提高,风水学的长期应用与发展,从古人的选址、朝向,到今天关于地理学、气象学、生态学、规划学、景观学、天文学、环境学等有机的结合,使风水术步入建筑学院的课堂,成为现代建筑工程、环境美化、人类养生的必修课,并引起海内外专家学者的浓厚兴趣,被纳入科学的殿堂。
科学选址——地杰人灵中国的“三大才子之乡”江西临川县、江苏的宜兴县、湖北的蕲春县以及北京故宫、名胜城镇、古都等人才辈出、兴旺发达、长久不衰,无一不附合风水学选址设计的理论。
如江西省的临川县位于抚州市西南,为众水所汇之处,观其地形,非常符合“山环水抱必有气”、“山环水抱必有大发者”的风水定律,从而使临川大地生机旺盛、人才辈出。
据统计,近年来有41名未满15岁的少年才子,分别被国内名牌大学破格录取。
湖北省蕲春县是明代大医学家李时珍的故乡,其地形地势亦是典型的山环水抱格局……。
纵观我国城镇国都与地理形势分布,大多建在群山环抱,有山有水,藏风聚气之处,这是风水家们从大的区域、大的环境优选国都城镇,而一县城一村镇,一家一户,则应从小的区域环境中优选藏风聚气之所。
人们常说:“山青水秀出才子,穷山恶水出刁民”。
好的区域、环境交互感应可产生好的气场,享受这个区域的天地日月星辰之气,使人心情舒畅、智商发达、身体健康;恶劣的环境,重者至人于死地,轻者身心不安、情绪低落。
浅析风水理论在闽南宗祠建筑选址和平面布局中的应用【摘要】本文从风水学角度对诏安县秀篆镇王游氏宗祠“龙潭家庙”的建筑选址和平面布局进行分析,意欲在本土建筑文化受到“国际化”建筑思潮猛烈冲击而渐趋衰落的今天,给予传统建筑更多的关注,从而更好地推动其保护、传承与发展,同时为我国现代建筑设计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风水;闽南;宗祠;选址;布局【中图分类号】j52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4128(2011)07-0253-011引言宗祠又称家庙、家祠等,是我国民间宗法制度下除住宅之外最重要的建筑,专门用来供奉和拜祭祖先,关系到凝聚宗族、传承血脉等重大问题。
在家族观念深刻的闽南地区,宗祠甚至成为维系海峡两岸亲情乃至中华民族之根的重要载体,因此在建造时往往设计巧妙、构局缜密,特别是在建筑选址及平面布局上,必定要符合当地的风水原则。
风水虽然有其迷信的成分,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古代社会贴近自然、融于自然、追求居住环境和自然环境相和谐的朴素理念,它代表着我国古文化的一个方面,甚至对现代建筑的设计活动仍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龙潭家庙”位于漳州市诏安县秀篆镇陈龙村,是福建第二大家庙。
它是台湾与福建诏安两地宗亲王、游氏共同祭奉的祖祠,在闽南宗祠建筑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本文现以“龙潭家庙”为例,浅析风水理论在闽南宗祠建筑选址和平面布局中的应用。
2风水理论在闽南宗祠建筑选址中的应用在传统风水学中,理想的宅基环境模式要求以山为依托,背山面水。
所谓“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后玄武”即背后的靠山,是“龙脉”所在,称为“玄武”之山,力求高大巍峨、蜿蜒起伏;左右护山分别为“青龙”和“白虎”,来风的一边护山要求高大,才能挡住凶风恶暴,另一边护山最好低矮,有利于回风护气;前方近处为”朱雀”,平坦开敞。
远处之山为朝、拱之山,称中间平地为“明堂”,为宅基所在,名堂之前须有缓慢平稳、弯曲环绕之流水。
这种由山势围合而成的空间利于“藏风聚气”,是最佳的风水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