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声现象
- 格式:docx
- 大小:13.41 KB
- 文档页数:2
专题十一声现象问题考法与解法一、声音传播问题【例题1】如图所示,将正在发声的小电铃放在连通于抽气机的密闭玻璃罩内,在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的过程中,所听到的声音将会逐渐减弱。
则()A.此实验现象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B.此实验现象说明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C.该实验也能说明真空能传声。
D.根据这个实验,用理想推理法可以得出真空不能传声的结论。
答案:AD解析:A.在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的过程中,罩内空气越来越少,传播介质逐渐减少,声音传播速度越来越小,当玻璃罩内的空气被抽干,几乎处于真空状态时,声音就不能传播了。
所以听到的声音将会逐渐减弱。
此实验现象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所以A 正确,B错误,C错误,D正确。
二、噪声问题【例题2】小华在家修理厨房里的桌子,不停的有敲击物体的声音发出,为了使隔壁的小明学习时免受干扰,小华采取了两种方案:①在被敲的地方垫一块抹布;②把房间、厨房门窗关闭关严。
对上述二种方案中,给出的观点正确的是()A.第一种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B.第二种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C.第一种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D.第二种是在人耳处减弱。
答案:AB解析:①在被敲的地方垫一块抹布,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②把房间、厨房门窗关闭关严,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点评:本题考点是减弱噪声的途径。
知道控制噪声的三个途径分别是防止噪声产生、阻断噪声的产生、防止噪声进入耳朵。
要减弱噪声就得从控制噪声的三个途径入手。
三、声传递信息、能量问题【例题3】在下列甲乙丙丁四幅图中,有的反映出了声学知识的博大精深。
其中说法错误的是()甲乙丙丁A.蝙蝠靠超声波探测飞行中的障碍物和发现昆虫 ,人们利用这个现象研制了声纳.B.家用声波清洗机是声传递能量的实例.C.把脉(切脉)——利用声音音色诊病的最早的例子.D.医生通过听诊器诊断疾病是声传递信息的实例.答案:C解析:A.蝙蝠发出超声波后,超声波遇到障碍物或者昆虫 ,就被障碍物或者昆虫反射回来被蝙蝠接收。
初中物理专题声现象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声现象》这一专题,内容涉及教材第十一章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详细内容包括声音的定义、声音的产生原理、声音的传播条件、声速概念、回声现象以及声音的反射、折射和衍射等基础知识点。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理解声速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声音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3. 激发学生对声学现象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热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声音的反射、折射和衍射现象,以及声速的计算。
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原理、传播条件,以及回声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声学实验器材(如音叉、共鸣箱、橡皮球等)。
学生准备:笔记本、铅笔、直尺、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大自然中的声音,引导学生关注声音现象,并提出问题:“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传播的?”2. 知识讲解:(1)声音的产生:介绍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2)声音的传播:讲解声音需要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3)声速:介绍声速的概念,以及影响声速的因素。
3. 实践情景引入:(1)演示音叉振动产生声音,引导学生观察音叉振动的现象。
(2)分组实验:让学生用共鸣箱和橡皮球进行声音传播实验,观察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
4. 例题讲解:(1)计算声速:已知距离和回声时间,计算声速。
(2)分析声音反射、折射和衍射现象。
5. 随堂练习: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知识点。
六、板书设计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音的产生:物体振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声速:距离/时间2. 回声现象及声速计算3. 声音的反射、折射和衍射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声音的产生原理。
(2)声音在哪些介质中可以传播?真空能否传声?(3)计算题:已知声源距离为1700m,回声时间为2s,求声速。
专题03 《声现象》压轴培优题型训练【十二大题型】【题型1 声音的产生】............................................................................................................ 错误!未定义书签。
【题型2 声音的传播条件】.. (2)【题型3 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3)【题型4 声速的大小跟介质温度的关系】 (4)【题型5 回声测距离的应用】 (5)【题型6 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8)【题型7 超声波与次声波】 (9)【题型8 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10)【题型9 声与能量】 (11)【题型10 声音的综合利用】 (12)【题型11 声音的等级和噪声的危害】 (13)【题型12 防治噪声的途径】 (13)【题型1 声音的产生】1.(2022秋•市中区期末)用手将敲响的鼓面一按,响声就立即消失,这是因为()A.鼓面停止了振动B.鼓的振动频率更低了C.声波传到鼓内去了D.以上说法都不对2.(2022秋•临沂期中)下列实验或操作.不能说明声音产生条件的是()A.把敲响的音叉触及脸颊,感受音叉发声时的情况B.花样游泳比赛中,运动员在水中也能听到音乐,随音乐起舞C.往鼓面上撒一些泡沫塑料屑,敲鼓时见到泡沫塑料屑不停地跳动D.正在发声的扬声器,能让扬声器前面的烛焰来回摇曳3.(2022秋•莱西市期中)(多选)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可以完成多个探究实验。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应观察橡皮筋是否在振动B.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应改变两支铅笔之间的距离C.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应将橡皮筋快速拨动D.探究音色与材料的关系,应改变振动橡皮筋的力度4.(2021秋•浏阳市期中)我们平时听的声音是以的形式通过空气传播的,发声体产生的振动带动周围的空气,向远处传播。
5.(2021秋•海沧区校级期中)(1)如图甲所示,用竖直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泡沫塑料球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2)在此实验中,这种探究方法被称为;(3)如图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若把甲、乙两个实验移到月球上去做,则甲看到泡沫塑料球被弹起,乙看到泡沫塑料球被弹起。
1.人对着山崖喊话,经过t=2s后听到回声,喊话人到山崖的直线距离是()A. 680mB. 340mC. 170mD. 17m【答案】B【解析】声速为v=340m/s ,t=2s根据s=vt/2得:s=vt/2=340m/s×2s/2=340m2.寄生蝇一旦听到蟋蟀发声,就能凭听觉确定其位置,将卵产于寄主体表,幼虫孵出后就钻入寄主体内吞食其身体.寄生蝇一旦听到捕食者蝙蝠发声,就立刻逃逸.蟋蟀发声频率是5.0×103Hz.蝙蝠发声频率是1.25×105Hz.林区需要吸引寄生蝇杀灭害虫;养蚕中心需要驱赶寄生蝇以保护蚕宝宝.已知物体完成1次全振动所需要的时间叫做周期。
林区和养蚕中心需要设置声源的振动周期分别为()A.5×10-3s 1.25×10-5s B.1.25×10-5s 5×10-3sC.2×10-4s 8×10-6s D.8×10-6s 2×10-4s【答案】C【解析】T=1/f对于林区需要吸引寄生蝇杀灭害虫,f=5.0×103Hz,则周期T=2×10-4s;对于养蚕中心需要驱赶寄生蝇以保护蚕宝宝,f=1.25×105Hz,则周期T=8×10-6s3.蟋蟀发声体在1s内振动的次数为5.0×103,我们说蟋蟀发声频率是5.0×103Hz.蝙蝠发声频率是1.25×105Hz,则蟋蟀发声体在1s内振动的次数为________,蝙蝠发声体振动5.0×105次所需时间为________s。
【答案】1.25×105,4.【解析】发声体在1s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
蝙蝠发声频率是1.25×105Hz,则蟋蟀发声体在1s内振动1.25×105次。
也可以说蟋蟀发声体振动1.25×105次所需时间为1s, 设蝙蝠发声体振动5.0×105次所需时间为t,则有1.25×105次:1s=5.0×105次:t=5.0×105次×1s/1.25×105次=4s4. 百米赛跑时,起跑点的枪声需要经_______s时间才能传给终点的计时员。
探究与思考实验-声现象专题知识点分析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 在学校运动会的百米比赛中,终点的计时员必须看到发令枪的烟火就开始计时,若要是等听到枪声才开始计时,记录的运动员比赛的成绩会怎样?解答: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 m/s,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108m/s,光的传播速度远大于声音的传播速度。
光传播100 m需要的时间大约是0.33×10-6s,非常短,可略去不计,这样终点的计时员看到发令枪烟火时,就相当于运动员起跑的时刻。
而声音在空气中传播100 m所需的时间大约是0.294 s,这个时间相对于运动员跑100 m所需要的时间而言较大,不能略去。
位于终点的计时员若听到枪声再计时,此时运动员已经出发了,计时时刻比运动员出发时刻晚0.294 s,这样记录出的运动成绩比运动员的实际成绩少0.294 s,是不准确的。
2. 将耳朵贴在长铁管的一端,让另一个人敲一下铁管的另一端,你会听到几个敲打的声音?可以亲自试一试,并说明其中的道理。
解答:会听到两次敲打的声音,一次是从铁管中传来的,一次是从空气中传来。
由于声音在铁中传播的速度大于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所以传播相同的距离所用的时间不相同,所以先听到的是从铁管中传来的敲打声。
若铁管中还装有水,此时敲打铁管的一端,在另一端又会听到几次敲打声?同样,你能说明其中的道理吗?3. 在月球上能听到宇宙飞船起降时火箭所发出的轰鸣声吗?为什么?解答:在月球的表面没有空气,属于真空,声音是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的。
因此在月球表面听不到火箭发出的巨大的轰鸣声。
在地面上人们能听到的声音一般是由空气传播的,表演水中芭蕾的运动员在水下也能听到音乐声,耳朵贴在铁轨上能听到远方驶来的火车发出的声音。
这些都表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而真空不能传声。
第二节我们怎样听到声音1. 为什么自己的录音听起来不像自己的声音?觉得走了样。
但听到别人的录音,却很像真的,这是什么道理呢?解答:每个人说话的声音都是独特而难以模仿的。
专题02 声现象探究题抓住考点学声学实验问题需要学习的基础知识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2.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3.响度跟发生体的振幅和距发声距离的远近有关。
根据考点考【例题1】下表记录了声波在五种气体中不同温度条件下的传播速度(单位是m/s),请依据表中的相关数据回答下列问题:(1)当温度为20℃时,声波在氢气中的传播速度为 m/s。
(2)声波的传播速度与温度的关系是:。
(3)根据表格中的数据,最大飞行速度一定的飞机要在空气中实现超音速飞行,在温度的条件下更容易成功。
(选填“较高”或“较低”)【答案】(1)1306;(2)在同种气体中,声波的传播速度随气体温度升高变快;(3)较低。
【解析】(1)观察表格看出,当温度为20℃时,声波在氢气中的传播速度为1306m/s。
(2)观察表格,对于同一种物质空气而言,温度为0℃、10℃、20℃、30℃时,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分别为331m/s、337m/s、343m/s、349m/s,温度越高,速度越大。
还发现声音在同一种物质氢气中、氦气中、氮气中、二氧化碳中,不同温度下传播速度也不同。
也有温度越高,速度越大这个现象。
这样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是在同种气体中,声波的传播速度随气体温度升高变快。
(3)一般来讲,在25℃,音速为340m/s。
那么超音速飞行就是飞机速度要大于340m/s,由于温度越高音速越大,所以温度较低些,飞机最大速度是容易做到的。
【例题2】探究声音的产生与特性。
如图,用音叉和乒乓球进行如下实验:(1)轻敲256Hz的音叉,用悬吊着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叉股,发现丘乓球也弹开,说明声音是由物体产生的;(2)重敲同一音叉,听到更大的声音,同时发现乒乓球被弹开得更远,说明声音响度与发声体的有关;(3)换用512Hz的音叉重复实验,听到声音的音调更高,说明音调与发声体的有关。
【答案】(1)振动;(2)振幅;(3)频率.【解析】(1)发声的音叉在振动,当与乒乓球接触时,会把乒乓球弹起;(2)当敲击音叉的力增大时,音叉发出响度更大的声音,重做上面的实验时,观察到乒乓球弹起的幅度越大;通过实验可以判断物体振幅是不同的,说明了响度与声源的振幅有关,而且是振幅越大,响度越大;(3)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故换用512Hz的音叉重复实验,音叉振动的更快,故听到声音的音调更高,这说明声音的音调与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
专题01 声现象★考点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如图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会多次被弹开。
这个实验是用来探究()A.发声的物体是否在振动B.声音传播是否需要时间C.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D.音调是否与频率有关【答案】A【解析】正在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多次被弹开,说明音叉在振动,从而说明声音是由音叉的振动产生的,因此,本探究实验是研究声音产生原因的。
2.北宋沈括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提到: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可尽早听到来袭敌人的马蹄声。
这样做能尽早听到马蹄声的主要原因是()A.声音在土地中传播的速度比在空气中快B.使马蹄声的音调变高了C.改变了马蹄声的音色D.提高了士兵的听力【答案】A【解析】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当夜袭的敌人的马蹄声可以通过大地和空气同时向外传播,因为声音在大地中的传播速度比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快,所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时可以提前听到从大地传过来的声音,做好准备,所以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3.在如图所示的小实验中,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是()A.甲图:时轻时重地拨动钢尺B.乙图:正在抽气的真空罩中的手机铃声C.丙图:改变塑料片划过梳子的速度D.丁图:发声的音叉弹开小球【答案】B【解析】A、如图,探究响度跟振幅的关系,轻重拨动钢尺,钢尺的振幅不同,响度不同,故A错误。
B、逐渐抽出瓶内的空气,瓶内空气越来越稀薄,空气传声能力越来越差,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小,可以推知当瓶内是真空时,不能听到声音,说明声传播需要介质,故B正确。
C、如图探究音调跟频率的关系,改变塑料片划过梳子的速度,改变梳子齿的振动频率,改变声音的音调,故C错误。
D、发声的音叉在振动,音叉的微小振动引起乒乓球弹起,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D错误。
4.2022年4月16日我国的“神舟十三号”已成功返回,宇航员翟志刚、王亚平和叶光富乘坐着宇宙飞船“神舟十三号”邀游了太空。
专题一-声现象计算题(总4页) -本页仅作为预览文档封面,使用时请删除本页-专题一声现象计算题1、某人面对远处の山崖喊话,经过秒听到回声。
设空气中の声速为340米/秒,求山崖与人之间の距离。
2、某同学乘坐の汽艇遥对一座高崖,他向高崖大喊一声,历时5秒钟听到回声,已知声音在空气中速度为340米/秒,求:(1)若汽艇静泊水面,他离高崖多远(2)若汽艇以10米/秒の速度正对高崖驶去,他喊时离高崖多远3、一汽车以20米/ 秒の速度向一山崖开进,途中鸣了一声笛,2 秒钟后听到山崖传来回声,当司机听到回声时,汽车离山崖还有多远4、一辆汽车朝山崖匀速行驶,在离山崖700米处鸣笛,汽车沿直线向前行驶40米后,司机刚好听到刚才鸣笛の回声。
已知气温是15℃,求汽车の行驶速度5、列车运行前方有一高大峭壁,司机鸣笛后秒听到来自峭壁の回声,如果列车前进速度为72千米/时,则司机鸣笛时离峭壁多远6、两座高山相距340m,某人站在两山之间某处高喊一声,他听到两次回声の时间差为1s,试求人与两山之间の距离.1.分析:人发出の声音经山崖反射后再传到人耳(回声),知道整个过程用の时间,可以求出声音从人传到山崖の时间,再利用速度公式求此人与山崖之间の距离.2.(1)先求出声音从汽艇传到高崖の时间,再根据速度公式v= の变形式计算出此处到高崖の距离.(2)若汽艇运动,如图,在A处喊话,因为声速大于汽艇の速度,所以声音从A→C、回声由C→B.设声音の传播所用时间为t,在这个时间内,汽艇由A→B,所用时间也为t.注意:声音传播时,汽艇仍在行驶.3.如图,车在A处鸣笛,因为v声>v车,所以声音从A→C→B,设声音の传播所用时间为t,在这个时间内,车由A→B,所用时间也为t,由图知2sAC=s车+s声,据此可求鸣笛时到山崖の距离,再减去汽车行驶の路程就是当司机听到回声时,汽车离山崖の距离.4.分析:声音传播の距离等于车距山崖距离の2倍减去车行驶の距离,由速度公式の变形公式求出声音传播の时间;声音传播の时间与汽车行驶40m所用时间相同,最后根据速度公式求出汽车行驶速度.5.分析:司机鸣笛后,声音传到峭壁返回列车时,列车以72km/hの速度已经前行了,根据速度公式可求列车行驶の距离;在这段时间内,声音和列车行驶の路程之和是司机鸣笛时列车与峭壁距离の2倍,根据速度公式求司机鸣笛时列车与峭壁の距离.6.分析:第一次听到回声の时间t1是声音到达较近の山再反射回来の时间;第二次听到回声の时间t2是声音到达较远の山再反射回来の时间;7.设到较近の山の距离为s1,则到较远の山の距离为s2=340m-s1,知道声音在空气中の传播速度,求出第一次听到回声の时间t1和第二次听到回声の时间t2,根据t2=t1+1s列方程求解.。
专题02 声现象考点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声的产生: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说明:物体在振动时发声,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的传播:(1)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
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2)声速的大小不仅跟介质的种类有关(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且v固>v液>v气),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声速越大);(3)声音以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4)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约为340m/s;(5)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3.回声:人耳能辨别原声与回声的时间间隔至少为0.1s或人与障碍物的距离至少为17m。
考点2 声音的特性1.音调:指声音的高低(1)频率越大,音调越高;长而粗的弦,发声的音调低;短而细的弦,发声的音调高;绷紧的弦,发声的音调高;(2)频率:每秒内物体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频率是表示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单位赫兹,符号HZ。
超声波和次声波: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做超声波,低于20HZ的声音叫做次声波;人耳听觉范围:20HZ——20000HZ。
2.响度:指声音的大小。
振幅越大,响度越大;距声源越近,响度越大。
3.音色:指声音的品质。
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
考点3 声的利用1.声音传递信息的实例:(1)远处隆隆的雷声预示着一场可能的大雨;(2)铁路工人用铁锤敲击钢轨,会从异常的声音中发现松动的螺栓;(3)医生用听诊器可以了解病人心、肺的工作状况;(4)医生用B超为孕妇作常规检查;(5)古代雾中航行的水手通过回声能够判断悬崖的距离;(6)蝙蝠靠超声波探测飞行中的障碍物和发现昆虫;(7)利用声呐探测海底深度和鱼群位置。
2.声音传递能量的实例:(1)声波可以用来清洗钟表等精细机械;(2)外科医生可以利用超声波振动出去人体内的结石。
3.超声波的应用:(1)声呐;(定向性好,传播距离远。
)(2)B超;(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
)(3)超声波测速器。
中考专题总复习
专题一声学和光学
A.声现象
声学重点考查的内容为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音的特性、噪声的控制,主要以选择题、填空题、实验题的题型出现,在中考试卷分数值占2%左右.从命题的载体来看,中考命题更加重视物理知识与科学、技术、社会的联系,也可能以开放性、探究性的实验题出现.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知道声音在介质中以波的形式传播,不同介质中的声速不同,真空中不能传声.
3.知道人耳的构造及听声过程,了解传导性耳聋的一些处理办法,认识双耳效应.
4.了解音调、响度、音色是声音的三个特征.
5.知道噪声的危害及控制方法.
6.认识声在科学技术中的利用.
考点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即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介质):真空中不能传声.
(2)在介质中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需要时间,不同介质中声音每秒钟传播的距离(声速)不同.声速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一般来说,声音在气体中传播得最慢,液体中较快,固体中最快.
3.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1)人耳的构造如图所示:
(2)人耳的听声过程:
外界传来的声波被耳廓收集,沿着耳道传到鼓膜上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它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
人耳听到声音的条件:①声源在振动发声②有传播声音的介质
③听觉器官完好
(3)听觉障碍(耳聋)的处理:
①传导性耳聋:可带助听器(利用骨传导)
②神经性耳聋:指内耳听觉神经、大脑的听觉中枢发生病变,而引起听力减退,无法用佩戴助听器来听到声音.
(4)双耳效应和立体声:
①双耳效应: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所以声传到两只耳的时刻、强弱及其它特征不同.依据这些差异,人就可以判断声源的方位,这就是双耳效应.
②立体声:人耳听到从不同方位传来的声音是立体声.立体声收录机上放的音乐是舞台上的情境通过两个扬声器播放的再现,这就是双声道立体声.
考点2 声音的特性
1.音调:
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 物体每秒振动的次数(频率)越多,即
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是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单位是赫兹,简称赫(Hz).
人耳的听声频率范围是2Hz〜20000Hz之间,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超声波,低于20Hz 的声音叫次声波.
2.响度:
(1)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
(2)影响响度的因素一是振幅,即振动物体离开原位置的距离远近,离开得越远,振幅越大,响度越大;二是离发声体越远,声音越分散,响度越小.
3.音色:
不同的发声物体由于材料、结构等不同,即使音调、响度都相同,但发出的声音不同,音色就不同.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
考点3 声的利用
1.声音传递信息:声呐探测、回声定位、医学诊断
2.声音传递能量:清洗精密仪器,除去人体结石
考点4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噪声及噪声来源:
(1)噪声:噪声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噪声来源:
①交通运输噪声:各种交通工具的喇叭声、汽笛声、刹车声、排气声、机械运转声等.
②工业噪声:纺织厂、印刷厂、机械车间的噪声.
③施工噪声:筑路、盖楼、打桩等.
④社会生活噪声:家庭噪声,娱乐场所、商店、集贸市场里的喧哗声.
2.噪声的等级与危害:
噪声达到70dB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长期生活在90dB以上的噪声环境中,听力会受到严重影响并产生神经衰弱、头疼、高血压等疾病;如果突然暴露在150dB的噪声环境中,鼓膜会破裂出血,双耳完全失去听力.
3.噪声的控制:
(1)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3)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课后作业
完成本课时的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