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七八单元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94.50 KB
- 文档页数:16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1——8单元
单元备课
第一单元:认识数的概念
本单元旨在让学生认识数的概念,了解0~100内数的读法及书写形式,并通过生活实例进行数的比较和排序。
第二单元:1~100的加减法
本单元让学生进一步掌握1~100内的加减法,培养他们的心算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单元:认识面积
本单元旨在让学生通过对生活实例的观察,认识面积的概念和测量方法。
第四单元:认识周长
本单元通过生活实例的分析,让学生理解周长的概念和使用方法,并培养他们的测量能力。
第五单元:认识分数
本单元让学生认识分数的概念,了解分数的读法及书写形式,并通过生活实例进行分数的比较和排序。
第六单元:认识容积
本单元旨在让学生通过对物体的观察,认识容积的概念和测量方法,并培养他们的计算能力。
第七单元:认识时间
本单元让学生认识时间的概念,研究读写各种时间的方法,并通过生活实例进行时间的比较和排序。
第八单元:认识图形
本单元旨在让学生认识几何图形的基本概念和特征,进一步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分类能力。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8单元数学广角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数学广角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和运算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数学广角的基本概念和性质2. 数学广角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3. 数学广角的趣味问题和挑战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数学广角的基本概念和性质,数学广角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数学广角的趣味问题和挑战,如何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数学广角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引导学生理解数学广角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数学广角问题,让学生了解数学广角的趣味性和挑战性。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数学广角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数学广角的概念,引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讲解数学广角的基本概念和性质,举例说明数学广角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数学广角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数学广角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总结:总结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强调数学广角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六、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数学广角问题,检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评估学生对数学广角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检查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应及时反思教学效果,总结教学经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
3.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八、教学资源1. 教材: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材2. 参考资料书:相关的数学广角书籍和资料3. 网络资源:数学广角的相关网站和教学视频九、教学进度安排1. 课时:2课时2. 教学进度:第1课时讲解数学广角的基本概念和性质,第2课时讲解数学广角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趣味问题。
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七单元概述和课时安排》教案教学设计_教学设计
七数学广角——植树问题
新知识点
教学要求
1.使学生通过生活中的事例,初步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
2.初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能力。
3.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建议
本套教材关于“数学广角”单元的安排,主要是通过简单的事例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或者介绍一些比较典型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能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经验和能力。
最重要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接触这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经历猜想、实验、推理等数学探索的过程,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本单元就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简单事例,初步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和它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时,应从实际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在分析、思考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发现隐含于不同的情形中的规律,经历抽取出数学模型的过程,体验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但是,也要注意不要对例题进行过多的变式、提高问题的难度,造成教学要求过高。
课时安排
数学广角............................................................4课时。
第七单元条形统计图教学目标:〔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让学生认识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答复简单的问题,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3〕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两种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答复简单问题。
教学难点: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制作。
课时划分:3课时左右统计…………………………………. 2课时左右制作贺卡……………………………1课时左右第一课时课题: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9—100页的例1。
教学目标:1、经历简单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
2、使学生初步了解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过程,学会整理简单的数据,会看简单的统计表和统计图,会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答复一些简单的问题。
3、使学生体验解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发现信息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4、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绘制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根据统计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你们知道全球有多少人?中国有多少人吗?那你们知道自己所在的区有多少人吗?下面我们一起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
二、探究新知:1、根据统计表,分别完成两个单式条形统计图2、根据两个条形统计图你能发现哪些信息?如果要在一个统计图中描述这些信息怎么办?在学习复式统计表时是怎么把两个单式统计表合并的?3、展示学生绘制的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板书课题: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4、讨论交流: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5、全班汇报交流。
分析:三、稳固新知1、完成102页的做一做2、完成练习十九的第1题和第2题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五、作业:第103—104页3、4、5第二课时课题: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5页的例题2。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7单元《数学广角》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数学广角》是小学四年级上册的一章内容,主要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本章内容主要包括简单逻辑推理、鸡兔同笼问题、时间问题等。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可以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能够理解和掌握简单的数学概念和运算方法。
但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缺乏逻辑思维能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能够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简单逻辑推理的方法。
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简单逻辑推理的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2.教学素材: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进行解决。
3.教学工具: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呈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了解和学习简单逻辑推理的方法。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运用刚刚学习的逻辑推理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简单逻辑推理方法的掌握程度。
引导学生总结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技巧。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尝试解决一些更有挑战性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7单元《数学广角》教案一. 教材分析《数学广角》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通过培养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认识,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内容主要包括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的内角和以及三角形的稳定性。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初步的图形知识,对平面图形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于三角形的特点和性质还不是很清楚。
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可以进一步理解三角形的特征,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中,进一步理解三角形的特征,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三角形的特点和性质。
2.三角形的内角和。
3.三角形的稳定性。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如PPT、教学卡片等。
2.准备一些实际的三角形物品,如三角板、三角形的玩具等。
3.准备一些关于三角形的问题,用于引导学生思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实际的三角形物品,引导学生对三角形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同时提出问题:“你们能找出这些物品中的三角形吗?三角形有什么特点呢?”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展示,引导学生认识三角形的定义,了解三角形的特点和性质。
同时,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进一步理解三角形的内角和以及稳定性。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每组选择一个三角形物品,分析其特点和性质,并尝试解决一些关于三角形的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三角形特点和性质的理解。
同时,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应用三角形的地方。
5.拓展(5分钟)教师提出一些关于三角形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沏茶问题》集体备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沏茶问题》是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第一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学会合理安排时间,运用加减法和排列组合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沏茶这个实例,引导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加减法和排列组合的基本知识,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但是,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还需要老师的引导和启发。
此外,学生对于时间的认识和安排还不够成熟,需要在本节课中加以培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合理安排时间的方法,能够运用加减法和排列组合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会合理安排时间,运用加减法和排列组合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沏茶这个实例,引导学生参与其中,感受解决问题的过程。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
3.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沏茶问题相关的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
2.茶具:准备一些茶具,用于课堂演示。
3.练习题:准备一些与沏茶问题相关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沏茶的过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合理安排时间。
2.呈现(10分钟)呈现沏茶问题,让学生尝试解决。
例如,小明要沏一杯茶,需要先烧开水,然后泡茶。
烧开水需要5分钟,泡茶需要3分钟。
请问,小明至少需要多少时间才能喝上茶?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如何解决沏茶问题。
引导学生运用加减法和排列组合知识,找出最优解。
4.巩固(5分钟)呈现一些类似的沏茶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第1课《沏茶问题》备课组教案一. 教材分析《沏茶问题》是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第1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通过解决沏茶问题,让学生理解合理安排时间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感受沏茶过程中各个步骤的时间关系,从而引出合理安排时间的方法。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时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对于如何合理安排时间,尤其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可能还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合理安排时间的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沏茶过程中各个步骤的时间关系,掌握合理安排时间的方法。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时间管理意识。
3.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实例,理解合理安排时间的方法。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合理安排时间的方法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沏茶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时间的重要性。
2.实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沏茶实例,引导学生分析时间关系,总结合理安排时间的方法。
3.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沏茶的道具和材料,如茶叶、热水等。
2.制作课件,展示沏茶的过程和时间关系。
3.准备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沏茶的场景,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沏茶过程中各个步骤的时间关系。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课件,通过实例呈现沏茶的过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时间关系。
引导学生分析每个步骤所需的时间,并总结合理安排时间的方法。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如:如何用最短的时间完成沏茶?如何安排步骤才能使沏茶更加高效?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做法。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7《数学广角》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主要内容包括:第四章《简单的周期问题》的第1节《认识周期现象》和第2节《发现周期规律》。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周期现象,掌握周期规律,能运用周期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3.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增强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周期规律的应用。
教学重点:认识周期现象,发现周期规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课件、磁性黑板、周期现象的实物(如:年月日、四季、星期等)。
学具:练习本、铅笔、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展示磁性黑板上的周期现象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共同特点。
2. 例题讲解(1)讲解例1:找出年月日的周期规律。
a.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找出周期规律。
(2)讲解例2:找出四季的周期规律。
a. 学生观察四季变化的图片,思考周期规律。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找出星期和月份的周期规律。
(2)学生相互讨论,分享规律。
4. 小结六、板书设计1. 《数学广角》2. 内容:a. 周期现象:年月日、四季、星期等。
b. 周期规律:年月日的周期规律、四季的周期规律。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找出生活中的周期现象,并说明其周期规律。
(2)根据周期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 答案(1)生活中的周期现象:如潮汐、季节变化等。
(2)实际问题:如闰年和平年的判断,某一天是星期几的计算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周期现象和周期规律的理解程度,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探索更多周期现象,如经济周期、生物周期等,提高学生运用周期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
2. 实践情景引入的环节设计。
3. 例题讲解的步骤和方式。
4. 作业设计的题目和答案。
第八单元《数学广角——优化》教案(共3课时)第1课时沏茶问题一、学情分析优化问题是人们经常要遇到的问题,虽然它是新教材新增的内容,但四年级学生已有这方面的经验,例如生活中他们会注意怎么做会省时些,只是更多的是无意识的,要实现从经验到数学方法再到实践的跨越有些难度,所以本节课从学生身边的简单事例出发,让学生在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同学之间的讨论、交流、启发,唤起生活中的经验,初步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化方案的意识,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学会用流程图的方式表示解决问题的方案,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2.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重点解决沏茶这一类问题的思考方法和用流程图表示解决问题的方案。
四、教学难点经历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的过程,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第一板块【学科融合导入新课】1.玩游戏师:同桌之间用“一边……一边”造句子。
生1:我一边唱歌一边洗衣服。
生2:妈妈一边做饭一边切菜。
师:“一边……一边”是什么意思?生3:同时进行。
2.早上起来,国国吃早餐需要15分钟,收听广播需要20分钟。
你认为怎样安排这两项活动最省时间?3.如果今天你是值日生,主要负责教室清扫工作,包括拖地、扫地、倒垃圾、擦窗户。
你将怎样安排你的值日工作程序呢?【答案】2.一边收听广播一边吃早饭,这样安排最省时间。
第二板块【合作交流探索新知】周末,李阿姨来小明家做客。
妈妈:小明,帮妈妈烧壶水,给李阿姨沏茶。
小明:怎样才能节省时间尽快让客人喝上茶?1.问题1:通过题意,你知道了什么?问题2:要沏好茶需要做哪些事情呢?要沏好茶,小明共需要做6件事。
问题3:你能找出最节省时间的沏茶顺序,尽快让李阿姨喝上茶呢?2.这样的时间安排合理吗?还有没有更省时间的?明确事件先后,找出最优方案1+1+8+1=11(分钟)教师提示:要烧水,必须先洗水壶,接水。
等待水开的时间可以洗茶杯、找茶叶。
要想尽快让客人喝上茶,能同时做的事情要尽量同时做,这样可以节省时间。
洋里安仁小学课堂教学设计年级:四年级学科:数学课题数学广角1 课时1课时集备时间2013.11.20集备教师四年级全体数学教师授课班级四年级授课教师江良清授课时间教学内容教材112页例1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简单的实例,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优化的思想难点: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旁注一、情境导入:1、同学们喜欢吃烙饼吗?谁烙过饼,或看家长烙过?能给大家说说烙烙饼的过程吗?2、烙烙饼中也有数学知识,这节课我们就到数学广角中去学习有关烙烙饼的知识。
板书:数学广角二、探究新知1、教学例11)出示情境图片:妈妈正在烙饼,每次只能烙两张饼,每面都要烙,每面3分钟。
小女孩说:爸爸、妈妈和我每人一张,问:怎样才能尽快吃上饼?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交流,说说自己是怎么安排的?自己的方案一共需要多长时间烙完?问:烙一张饼需要几分钟?烙两张呢?一共要烙3张饼,怎样烙花费的时间最少?问:还可以怎样烙?哪种方法比较合理?启发引导:在用第二种方法烙第3张饼的时候,本来一次可以烙两张饼的锅现在只烙了一张,这里可能就浪费了时间。
想一想,会不会还有更好的方法呢?启发学生发现:如果锅里每次都烙两张饼,就不会浪费时间了,问:一张饼正反面分别要烙3分钟,怎样安排才能每次都是烙的两张饼呢?学生动手用硬币、课本来代表饼进行实验。
问:如果要烙的是4张饼,5张饼……10张饼呢?怎样按排最节省时间?小组讨论交流,说说自己的发现。
2、教学例2出示家里客人要沏查茶的情境图。
小明,帮妈妈浇壶水,给李阿姨沏杯茶,怎样才能尽快让客人喝上茶?观察理解情境图。
如果你是小明,你怎样安排?需要多长时间?和同学讨论一下,看看谁的方案比较合理。
分小组设计方案,思考讨论:这些工序中哪些事情要先做?哪些事情可以同时做?比较:谁的方案所需的时间最少?谁的方案最合理?三、巩固新知1、书后做一做第1题假设两个厨师做每个菜的时间都相等,应该按怎样的顺序炒菜?2、书后做一做第2题小红应如何合理安排以上事情?四、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五、作业:做一做的第3题板书设计教后反思洋里安仁小学课堂教学设计年级:四年级学科:数学课题数学广角2 课时1课时集备时间2013.11.20集备教师四年级全体数学教师授课班级四年级授课教师江良清授课时间教学内容教材113页例2:合理安排时间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优化的思想难点: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旁注一、情境导入:1、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事情可以通过合理安排来提高效率?2、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数学广角。
板书课题:数学广角二、探究新知教学例31)出示情境图片:码头上现在同时有3艘货船需要卸货,但是只能一条一条地卸货,并且每艘船卸货所需的时间各不相同,那么按照怎样的顺序卸货能使3艘货船等候的总时间最少呢?2)观察图,说说可以得到哪些信息?问:要使三艘货船的等候时间的总和最少,应该按怎样的顺序卸货?学生讨论3)可以有哪些卸货的顺序?每种方案总的等候时间是多少?列出表格,问:从表中你有什么发现吗?引导学生思考汇报4)找出最优方案三、巩固新知:1、书后做一做小名、小亮、小叶同时来到学校医务室。
要使三人的等候时间的总和最少,应该怎样安排他们的就诊顺序?2、有210人选举大队长,有三位候选人甲、乙、丙,每人只能选之中1人,不能弃权。
前190张票中甲得75张,乙得65张,丙得50张,规定谁的票最多谁当选。
若甲要当选,最少还需要多少张票?四、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五、作业:补充练习板书设计教后反思洋里安仁小学课堂教学设计年级:四年级学科:数学课题数学广角3 课时1课时集备时间2013.11.20集备教师四年级全体数学教师授课班级四年级授课教师江良清授课时间教学内容教材115页例3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体会对策论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优化的思想难点: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旁注一、情境导入:1、你们听过“田忌赛马“的故事吗?田忌是怎样赢了齐王的?谁能给大家讲一讲这个故事?2、问:田忌的马都不如齐王的马,但他却赢了?这是为什么呢?3、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研究。
板书课题:数学广角二、探究新知1、把田忌在赛马中使用的方法在给出的表格中补充完整。
出示表格齐王田忌本场胜者第一场上等马下等马齐王第二场中等马上等马田忌第三场下等马中等马田忌2、思考:田忌所用的这种策略是不是唯一能赢秦王的方法?讨论3、引导学生:看一看田忌一共有多少种可采用的应对策略?把田忌所有的可以采用的策略都找出来,填如表中。
4、展示各组汇报的结果田忌可采用的策略一共有6种,但只有一种是唯一可以获胜的。
5、说一说:田忌的这种策略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结合实际说一说。
三、巩固新知1、数学游戏:1、两人轮流报数,每次只能报1或2,把两人报的所有数加起来,谁报数后和是10,谁就获胜。
想一想:如果让你先报数,为了确保获胜,你第一次应该报几?接下来应该怎么报?说明游戏规则2、两人轮流报数,必须报不大于5的自然数,把两人报的数依次加起来,谁报数后和是100,谁获胜。
如果让你先报数,为了获胜,你第一次报几?以后怎么报?四、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五、作业:写一篇数学日记板书设计教后反思洋里安仁小学课堂教学设计年级:四年级学科:数学课题总复习课时2课时集备时间2013.11.20集备教师四年级全体数学教师授课班级四年级授课教师江良清授课时间教学内容教材第117页:多位数的认识教学目标1、通过复习,巩固所学的计数单位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掌握数位顺序表,能正确地读写大数,掌握改写和省略的方法。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数的概念、读写数的方法、改写和省略的方法。
难点:数中间和末尾有0的读写法、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教学过程旁注一、复习整理:1、本节课对“多位数的认识”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板书课题:复习多位数的认识。
2、打开数学书看第一单元的内容,看看本单元都学习了哪些内容?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你们组的交流情况?老师指导并归纳,总结在黑板上。
问:你认为本单元哪些内容比较难?你最容易出错?二、复习知识点1、复习数位顺序表1)什么叫数位、计数单位、数级?2)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3)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这种计数方法叫十进制计数法。
4)自然数的认识表示物体个数的1、2、3、4、5、6、7、8、9、10、11……都是自然数,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0也是自然数。
问:最小的自然数是几?有没有最大的自然数?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还是有限的?2、多位数的读写法的方法是什么?3、改写和省略的方法是什么?4、如何比较数的大小?三、练习内容1、读出下面各数。
4231579、30050082、3960400000、7000700070、700300009、26740020000、315400000、50708000000。
2、写出下面各数三千零三万三百零三、一千零五十万四千零二十、二十亿零七百六十八、三百一十亿七千零八万三千零四十。
3、改写成以万做单位的数。
80000、9000000、47000000、200320000。
4、改写成以亿做单位的数。
325600000000、480000000005、求近似数1)16483520、9528641、799000、380800、8396000(省略万后面的尾数)2)2709546312、983536478、89970804758(省略亿后面的尾数)6、比较大小1650010○16500100;350020○530020;2509200○2509000;6309607○670630。
7、用6、3、8、9和5个0按要求写出九位数。
1)最大的数;2)最小的数;3)一个0都不读的数;4)只读出一个0的数;5)要读出2个0的数;6)约等于3亿的数;7)约等于10亿的数。
四、这节课复习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五、作业:练习二十一1、2、3板书设计教后反思洋里安仁小学课堂教学设计年级:四年级学科:数学课题总复习课时3课时集备时间2013.11.20集备教师四年级全体数学教师授课班级四年级授课教师江良清授课时间教学内容教材第118-119页:乘法和除法教学目标1、通过复习,巩固所学的乘除法口算和笔算的计算方法,在计算过程中能灵活应用因数和积的关系,商变化的规律正确熟练地计算。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乘除法笔算的方法,积的变化规律,商不变的规律。
难点:正确熟练地计算教学过程旁注一、复习整理:1、本节课对“乘法和除法”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板书课题:复习乘法和除法。
2、打开数学书看第三单元和第五单元的内容,看看都学习了哪些内容?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你们组的交流情况?老师指导并归纳,总结在黑板上。
问:你认为这两个单元哪些内容比较难?你最容易出错?二、复习知识点1、复习口算直接说结果。
2700÷30=、180÷60=、360÷40=、240÷60=、800÷40=、420÷60=、54÷3=、60÷30=、250÷50=、130×5=、2×380=、150×6=、18×3=、23×4=、7×13=、460×2=、7×50=。
说一说口算的方法是什么?2、复习估算522÷70≈、710÷92≈、543÷90≈、350÷68≈、455÷70≈、678÷80≈。
说一说估算的方法是什么?59×103≈、720×12≈、315×72≈、408×18≈、209×29≈。
3、复习积的变化规律,商不变的规律。
不计算,直接写出下面的积或商。
15×39=585 792÷24=33150×39= 396÷12=15×390= 1584÷48=根据什么算出结果的?4、复习笔算1)948÷38=、2496÷47=、4325÷48=、327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