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3
- 格式:docx
- 大小:26.62 KB
- 文档页数:10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精选15篇)《草船借箭》教学设计(精选15篇)作为一名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草船借箭》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设计1、认知目标: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借助网络等信息手段,初步了解有关三国的知识(人物)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关心中国的历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材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乙方一方,称魏、蜀、吴三国。
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
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
课文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背景下发生的。
孙权手下的大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陷害他,就设了一个计谋,让诸葛亮在十天之内造好十万支箭,结果,诸葛亮只用了三天就借到了十万支箭。
周瑜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的确智慧非凡。
文章的教学重点是体会在整个事件中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都表现在哪些方面,以及弄清草船借箭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
这篇文章不同于一般的讲读课文,因为它有很深厚的历史背景,所含概的知识面特别广,所涉及的人和事也很多,因此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课文内的知识,而应跳出书本,采集各方面的信息来丰富学习内容。
三、教学对象分析:根据小学生具有直观形象思维的特点,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学生的学习环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让他们在主动探索中学习,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
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上网浏览的能力和一定的文字处理能力。
互联网丰富的信息资源以及超文本结构特别适合于学生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索”的探索式学习,这种学习模式能彻底改变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从而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创造性。
第1篇一、教材分析《译林版英语》九年级上册是针对我国初中阶段英语教学编写的一套教材。
本册教材以交际为导向,注重语言的实际运用,旨在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教材内容丰富,涵盖了日常生活、校园生活、科普知识等多个领域,能够满足学生在不同场景下的英语交流需求。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本册教材中的词汇、短语和句型。
(2)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技能。
(3)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2)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合作精神。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词汇、短语和句型的掌握。
(2)听、说、读、写技能的提高。
(3)英语思维能力的培养。
2. 教学难点(1)词汇、短语和句型的运用。
(2)英语思维习惯的养成。
(3)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
四、教学策略与方法1. 教学策略(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
(2)任务型教学法:通过设计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相互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2. 教学方法(1)听说法:通过听、说训练,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阅读法:通过阅读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写作法:通过写作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第一课时(1)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手段,导入本课主题。
(2)新课导入:讲解本课重点词汇、短语和句型。
(3)课堂活动:分组进行角色扮演,练习本课句型。
(4)巩固练习: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
2. 第二课时(1)复习上节课内容:通过提问、游戏等方式,复习上节课所学知识。
(2)新课讲解:讲解本课重点词汇、短语和句型。
(3)课堂活动:分组进行讨论,运用本课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巩固练习: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
习作三:缩写故事教学目标1. 理解“摘录和删减”、“改写和概括”的内涵;2. 学会缩写故事,明确什么地方需要删减,哪些地方需要改写,哪些地方需要概括;3. 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摘录和删减”、“改写和概括”的内涵;难点:学会缩写故事,明确什么地方需要删减,哪些地方需要改写,哪些地方需要概括。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准备故事《草船借箭》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出示故事《草船借箭》)同学们,谁能给我们概括一下,这个故事说了什么呢?(学生看故事,自由发言)对比一下原来的故事内容和你们讲的,有什么不同?(学生自己讲的比原来的内容短)那么故事的情节完整吗?(完整)你们能听清楚来龙去脉吗?(能)像刚刚同学们这种用概括的语言来讲故事的方式,我们就称为缩写。
简言之,缩写就是缩写就是把内容复杂、篇幅较长的文章压缩,而能保留其主要内容,使人一目了然。
(板书:缩写)但是,口头表述的和我们书面表达的,还是有区别的。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如何缩写故事。
(板书:缩写故事)二、启发思路1. 理解什么是“摘录和删减”(判断哪些内容必须保留,哪些内容可以删去,不要改变故事的原意)2. 理解什么是“改写和概括”(把长句子缩为短句子,把几句话合并成一句话,或者用自己的话把故事中具体的描写改得更简洁)3. 结合实例,理解概念齐读《猎人海力布》1-4自然段缩写,对照原文,看看保留了什么,删减了什么,哪些句子是改写,哪些句子是概括。
从前有一个猎人,名叫海力布。
他热心帮助别人,大家都非常尊敬他。
(删减:在内蒙古自治区,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民间故事。
)有一天,海力布打猎时看见一只老鹰抓住一条小白蛇,他急忙救下了小白蛇。
(改写)小白蛇告诉海力布,她是龙王的女儿。
为了感谢海力布的救命之恩,小白蛇要送给海力布许多珍宝。
小白蛇还告诉他,龙王嘴里含着一颗宝石,谁含着那颗宝石,就能听懂各种动物说的话。
不过动物说的话只能他自己知道,如果对别人说了,他就会变成一块石头。
第1篇一、面试题目1. 教学设计题(1)请根据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设计一节语文课。
(2)请结合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小鲤鱼跳龙门》一文,设计一节阅读指导课。
2. 课堂提问题(1)请根据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一文,设计3个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堂提问。
(2)请根据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玲玲的画》一文,设计2个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堂提问。
3. 识字写字题(1)请写出下列字的笔顺笔画:星、月、田、日。
(2)请根据下列字,组成合适的词语:山、水、林、田、土。
4. 朗读题请朗读以下课文片段,注意语调和节奏:“小蝌蝌出了水面,看到了太阳,非常高兴。
它摇动着尾巴,游来游去。
小青蛙看到小蝌蝌,高兴地说:‘小蝌蝌,你长出腿来了,你变成青蛙了!’小蝌蝌听了,点点头,笑了。
”5. 诗词赏析题请结合以下诗句,谈谈你的理解:“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6. 课外阅读题阅读以下文章,回答问题:《小猪快跑》小猪是森林里最懒的动物。
它每天早上起床后,总是先躺在草地上晒太阳,然后吃点东西,再找个舒服的地方睡大觉。
小猪的生活过得很舒服,可是它不知道,危险正在向它靠近。
一天,森林里的大灰狼发现了小猪。
大灰狼想:小猪这么懒,一定很好吃。
于是,大灰狼悄悄地跟着小猪,想找机会吃掉它。
小猪并没有发现大灰狼的存在,它还在草地上悠闲地晒太阳。
这时,一只小松鼠跳了过来,对小猪说:“小猪,你快跑吧!大灰狼要吃你了!”小猪瞪大了眼睛,不相信地说:“不会吧,大灰狼怎么会吃我呢?”小松鼠焦急地说:“是真的,你快跑吧!”小猪犹豫了一下,还是决定继续晒太阳。
就在这时,大灰狼悄悄地靠近了小猪。
小猪突然感觉到一阵寒意,它赶紧站起来,转身就跑。
大灰狼见状,也跟着小猪追了上去。
小猪一边跑,一边喊:“小松鼠,快来帮忙呀!”小松鼠听到小猪的呼救声,赶紧跑过来。
小松鼠和小猪一起跑,大灰狼在后面追。
他们跑呀跑,跑出了森林,来到了一条小河边。
《草船借箭》缩写
——名著缩写
周瑜很嫉妒诸葛亮的才干。
一天,周瑜和诸葛亮商议军事,周瑜叫诸葛亮赶造十万支箭,想以此陷害他。
诸葛亮却说只要三天便可造好十万支箭,并当面立下军令状。
诸葛亮见了鲁肃,告诉鲁肃这件事,请求鲁肃帮助他,做好准备去向曹操借箭,且不能告诉周瑜。
第三天四更的时候,诸葛亮把鲁肃请到船里,一起去曹操那里取箭。
这时大雾漫天,诸葛亮命令船上军士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呐喊。
曹操听见擂鼓与呐喊声,吩咐军士放箭不让他们靠近。
船这边的草把子插满了箭,于是诸葛亮又下令把船调过来,使船逼近曹营受箭。
天亮了,雾还没散。
这时候,船上的草把子已经插满了箭,诸葛亮回到岸上,周瑜派来的五百个军士正好到江边搬箭,鲁肃告诉周瑜借箭经过,这使周瑜自叹不如。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草船借箭》课文原文及知识点原文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
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
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诸葛亮说∶“用弓箭。
”周瑜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
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
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
”诸葛亮说∶“都督委托,当然照办。
不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周瑜问∶“十天造得好吗?”诸葛亮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
”周瑜问∶“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诸葛亮说∶“只要三天。
”周瑜说∶“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
”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
”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
诸葛亮说∶“今天来不及了。
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
”诸葛亮喝了几杯酒就走了。
鲁肃对周瑜说∶“十万支箭,三天怎么造得成呢?诸葛亮说的是假话吧?”周瑜说∶“是他自己说的,我可没逼他。
我得吩咐军匠们,叫他们故意迟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
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
你去探听探听,看他怎么打算,回来报告我。
”鲁肃见了诸葛亮。
诸葛亮说∶“三天之内要造十万支箭,得请你帮帮我的忙。
”鲁肃说∶“都是你自己找的,我怎么帮得了你的忙?”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
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
我自有妙用。
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
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
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鲁肃答应了。
他不知道诸葛亮借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说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
周瑜疑惑起来,说∶“到了第三天,看他怎么办!”鲁肃私自拨了二十条快船,每条船上配三十名军士,照诸葛亮说的,布置好青布幔子和草把子,等诸葛亮调度。
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草船借箭原文及翻译草船借箭原文及翻译草船借箭中诸葛亮的胆识才智,受到后人的赞美,因而引生创作了许多成语趣闻。
本篇是小编整理的草船借箭原文及翻译,希望喜欢的朋友们不要错过了。
演义原文引自《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却说鲁肃领了周瑜言语,径来舟中相探孔明。
孔明接入小舟对坐。
肃曰:“连日措办军务,有失听教。
”孔明曰:“便是亮亦未与都督贺喜。
”肃曰:“何喜?”孔明曰:“公瑾使先生来探亮知也不知,便是这件事可贺喜耳。
”諕得鲁肃失色问曰:“先生何由知之?”孔明曰:“这条计只好弄蒋干。
曹操、虽被一时瞒过,必然便省悟,只是不肯认错耳。
今蔡、张两人既死,江东无患矣,如何不贺喜!吾闻曹操换毛玠、于禁为水军都督,则这两个手里,好歹送了水军性命。
”鲁肃听了,开口不得,把些言语支吾了半晌,别孔明而回。
孔明嘱曰:“望子敬在公瑾面前勿言亮先知此事。
恐公瑾心怀妒忌,又要寻事害亮。
”鲁肃应诺而去,回见周瑜,把上项事只得实说了。
瑜大惊曰:“此人决不可留!吾决意斩之!”肃劝曰:“若杀孔明,却被曹操笑也。
”瑜曰:“吾自有公道斩之,教他死而无怨。
”肃曰:“何以公道斩之?”瑜曰:“子敬休问,来日便见。
”次日,(周瑜)聚众将于帐下,教请孔明议事。
孔明欣然而至。
坐定,瑜问孔明曰:“即日将与曹军交战,水路交兵,当以何兵器为先?”孔明曰:“大江之上,以弓箭为先。
”瑜曰:“先生之言,甚合愚意。
但今军中正缺箭用,敢烦先生监造十万支箭,以为应敌之具。
此系公事,先生幸勿推却。
”孔明曰:“都督见委,自当效劳。
敢问十万枝箭,何时要用?”瑜曰:“十日之内,可完办否?”孔明曰:“曹军即日将至,若候十日,必误大事。
”瑜曰:“先生料几日可完办?”孔明曰:“只消三日,便可拜纳十万支箭。
”瑜曰:“军中无戏言。
”孔明曰:“怎敢戏都督!愿纳军令状:三日不办,甘当重罚。
”周瑜大喜,唤军政司当面取了文书,置酒相待曰:“待军事毕后,自有酬劳。
”孔明曰:“今日已不及,来日造起。
至第三日,可差五百小军到江边搬箭。
草船借箭优秀教案草船借箭优秀教案(通用5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草船借箭优秀教案(通用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初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2、划分段落,概括段意。
3、朗读训练过。
教学过程:一、设计悬念,导入新课。
1、教师导语设计:今天,老师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有一位著名的相声演员在表演相声时说,他知道周瑜的母亲姓纪,诸葛亮的母亲姓何。
观众听了非常奇怪,这可是从来没有听说过的啊!原来这位演员在和大家开玩笑,他的根据就是周瑜在临死前哀叹道既生瑜,何生亮!意思是说:既然有了这个智勇过人的周瑜,为什么还要有这个比他更为强大的诸葛亮呢?周瑜是孙权手下的一名大将,有勇有谋。
为什么还怕诸葛亮呢?学习了《草船借箭》,大家就会明白了。
2、师生共同介绍《草船借箭》的有关资料。
《草船借箭》是选自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相互讨伐,史称三国鼎立。
当时曹操实力雄厚,刚刚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
孙权手下大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设下圈套,假意让他负责赶造十万支箭,企图以造不成箭违误军令的借口加以陷害,于是就发生了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指读课文,正音,解词。
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本课指周瑜因诸葛亮比自己强而忌恨他。
迟延:拖延、耽搁。
才干:办事的能力。
委托:请别人代办。
调度:调动、安排。
惩罚:严厉地处罚。
自有妙用:自然巧妙的用处。
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形势,决定策略。
(2)读出最使你感动的课文内容。
(3)交流预习后的初步感受。
2、自由朗读,学生自悟。
这个故事主要写了哪几个人?谁向谁借箭?(主要写了诸葛亮、周瑜、曹操几个人物,是诸葛亮向曹操借箭。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3一、素质教育目标㈠知识教学点1、学会本课的五个生字。
掌握“商议、都督、委托、水寨、轻易、支援、甘受惩罚、大雾满天、饮酒取乐、神机妙算”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识、有计谋、有肚量、有胆略,更重要的是有创新精神。
㈡能力训练点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㈢德育渗透点1、感悟祖国灿烂文化的民族底蕴,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创新意识。
2、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克服嫉妒心理。
㈣美育渗透点体会古典故事的民族文化美。
二、学法引导㈠教师教法:谈话法,演示法,导读法。
㈡学生学法:自学讨论法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㈠重点: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发展过程。
㈡难点: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情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他的创新精神。
㈢解决办法:通过小组讨论,教师相机点拨,结合朗读课文理解问题。
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及实物投影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㈠教师活动设计1、从问题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交代时代背景,便于学生的理解。
2、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
3、有重点的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学生理文章的前因后果。
㈡学生活动设计1、自己查找资料,自学课文,并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并带着问题读书,在读中思考、领会、划词划句,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弄懂弄通课文的内容。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解决。
七、教学步骤第一课时㈠导入新课1、谈话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一篇根据《三国演义》的有关章节改写的故事。
(出示课题后齐读)2、简介背景:东汉末年,即1700多年前,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
曹操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
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也就是在赤壁之战之前发生的。
草船借箭3以下是关于草船借箭3,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草船借箭一、素质教育目标㈠知识教学点1、学会本课的五个生字。
掌握“商议、都督、委托、水寨、轻易、支援、甘受惩罚、大雾满天、饮酒取乐、神机妙算”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识、有计谋、有肚量、有胆略,更重要的是有创新精神。
㈡能力训练点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㈢德育渗透点1、感悟祖国灿烂文化的民族底蕴,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创新意识。
2、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克服嫉妒心理。
㈣美育渗透点·体会古典故事的民族文化美。
二、学法引导㈠教师教法谈话法,演示法,导读法。
㈡学生学法自学讨论法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㈠重点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发展过程。
㈡难点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情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他的创新精神。
㈢解决办法通过小组讨论,教师相机点拨,结合朗读课文理解问题。
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及实物投影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㈠教师活动设计1、从问题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交代时代背景,便·于学生的理解。
2、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
3、有重点的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学生理文章的前因后果。
㈡学生活动设计1、自己查找资料,自学课文,并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并带着问题读书,在读中思考、领会、划词划句,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弄懂弄通课文的内容。
2、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解决。
七、教学步骤第一课时㈠导入新课1、谈话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一篇根据《三国演义》的有关章节改写的故事。
(出示课题后齐读)2、简介背景:东汉末年,即1700多年前,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
曹操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
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也就是在赤壁之战之前发生的。
3、从《草船借箭》这个课题中,我们可以知道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如:怎样借?为什么能借到?4、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2)讲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任务来为难诸葛亮,诸葛亮接受了这个任务,并保证三天造好。
第二段(3~5)讲周瑜不给造箭材料,进一步陷害诸葛亮。
诸葛亮不要造箭材料,巧妙地做好借箭准备。
第三段(6~9)讲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
第四段(10)讲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神机妙算,自叹不如。
本文的中心事物是“箭”,周瑜借造箭来刁难诸葛亮,诸葛亮因借箭而显示才干。
通过学习,同学们对课文内容基本把握了。
请大家以“箭”来.总结段意。
第一段,写周瑜让诸葛亮造箭;第二段,写诸葛亮准备造箭;第三段,写诸葛亮借箭;第四段,写诸葛亮借箭成功。
学生归纳之后,教者充分肯定,并且相机指出:这是按照事情的“起因、发展、高潮、结果”的顺序写的。
·二、学习第一段。
师:初读了课文,大家看出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设计陷害他。
第二自然段是一段精彩的对白。
我读提示语,一、二组读周瑜的话,三、四组读诸葛亮的话。
想一想:从对话中可以看出周瑜和诸葛亮分别是个什么样的人?(师生读书)师:这一段对话的提示语太单调,怎么总是“周瑜问,周瑜说”呢?我们学过的提示语中,常常有恰当地描写说话人的动作、神态等的语句,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物的个性特点。
只是本文是由古文翻译过来的,古人写文章用提示语一般很简洁,“某人曰”就好了。
那好,我们接下去就来通过人物对话的朗读和揣摩,给文中提示语加一个确切的表示人物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词语,再读读这句话,更深地体会人物的个性特征.(学生默读、思考)讨论交流,以下内容仅供参考生:我给第一句加“假惺惺”,因为一个大都督怎么会不知道水上交战用弓箭最好?他这是装的。
(读)生:我认为加“明知故问”好(读“周瑜明知故问地说”)。
师:词用得好。
但这儿“问”和“说”有重复之嫌。
请再读读,改一改,把句子读好。
生:周瑜明知故问:“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
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生:我给周瑜第二句话前加“狡猾地”一词。
诸葛亮是一个文人,一个客人,他没有兵工厂,怎么造十万枝箭?分明想害他。
生:我说这是“狡黠”。
(笑)师:刚才,大家从周瑜的语言中体会出他的险恶用心,由此加深了对人物的了解,真棒极了。
接下去,把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认真读读,仔细想想,从中挑选出你认为有必要的,补充提示语,并说说理由。
(生稍作准备,继续讨论)生:我认为“军情紧急,可开不得玩笑”一句前可以加“高兴”。
因为周瑜看到诸葛亮上当了,心中非常高兴。
生:周瑜虽然高兴,但又要忍着,装模作样。
所以,我添上“心中暗喜,嘴上却说”。
师:好啊,从语言交流中体会到人物内心复杂的变化了。
生:诸葛亮愿立军令状之前,应加上“很有把握”。
师:意思对了,若用上一个成语就好了。
生:胸有成竹。
师:请你把诸葛亮的话读一读,读出他胸有成竹的语气。
(生读)还有哪句话也表现出他胸有成竹?我们一起读。
小结:这一段的语言交锋,句句紧扣,可画出两个人鲜明·的性格特点。
周瑜表面客气,内心暗藏杀机,表现了他心胸狭窄,凶狠狡诈。
诸葛亮明知周瑜不怀好意,却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
一、复习导入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十课《草船借箭》。
(出示.课件题目)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大意,知道草船借箭的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结果是(周瑜长叹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起因和结果截然不同,是诸葛亮的什么(板书:神机妙算)使周瑜自叹不如的。
“神机妙算”什么意思?(.课件出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里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老师建议大家用线划出写诸葛亮究竞“算”到了什么的句子。
听明白了吗?二、学习课文。
㈠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生默读课文,思考。
请同学们分组研究这个问题。
建议每个小组中的人员分好工:先是一人读课文,其余同学边听边想课文中哪些材料与解决这个问题有关;读完课文后互相交流、讨论,一人准备汇报,其余同学准备补充。
(学生读文讨论,教师巡视,点拨引导)·讨论交流,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1、“这时候大雾满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
正因为大雾漫天,什么都看不清,曹操才不敢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射箭,诸葛亮借箭的妙计才得以实施。
⑴会不会是凑巧赶上大雾满天呢?联系上文说说。
“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此句,要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
在读中悟到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⑵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罗嗦!前两天不是没动静嘛,没动静有什么可写的?完全可以写成这样嘛: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这样写既清楚又简练,多好!改不改?为什么?”(组织学生议论。
)小结:“只有这样写,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
大家看,这就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2、“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把船只用绳索连接起来,一字儿摆开,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档,使受箭面积大。
)3、“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军事擂鼓呐喊,既造声势,又提示射箭方向。
)4、“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这是话中有话、话后有话呀!你能把诸葛亮没说出来的话说出来吗?(小组讨论后组织全班交流。
)学生交流提示: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箭一定会像下雨一样;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这10万枝箭我是借定了。
“你们真是诸葛亮的知音啊!既然如此,那课文为什么把这些话写出来呢?”小结:如此谈笑风生,镇定自若。
为什么?因为他深知曹操疑心重,用兵谨慎,在看不清虚实的情况下,不会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
这样写,不仅使课文含蓄,而且给读者以思考回味的余地。
6、诸葛亮算得准不准呢?从那里可以看出来?·出示:“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
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