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聿铭
- 格式:pptx
- 大小:2.95 MB
- 文档页数:36
建筑大师贝聿铭与中国的故事您知道贝聿铭吗?那可是建筑界的超级大明星啊。
贝聿铭虽然在国外也干出了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但是他和咱中国可有扯不断的缘分呢。
贝聿铭出生在中国广州,这就像是他和中国这片土地签订的一个“出生之约”。
小时候在中国的经历,就像一颗种子,种在了他的心里,日后发芽长成了参天大树,这棵树就是他那些带着中国韵味又融合现代理念的建筑。
先说那大名鼎鼎的苏州博物馆。
这苏州博物馆啊,就像一个安静的美人,坐落在苏州那充满诗意的土地上。
贝聿铭在设计的时候,就像是一个特别懂苏州的老朋友。
他巧妙地把传统苏州建筑的元素,像白墙、灰瓦、小桥流水这些,和现代建筑简洁的线条、明亮的空间融合在了一起。
你走在里面,感觉既像是在古老的苏州园林里漫步,又能感受到现代建筑那种开阔和舒适。
这就好比是给苏州传统建筑穿上了一件时尚又不失韵味的新衣,真的是太绝了。
再看看他设计的香山饭店。
这香山饭店在那香山脚下,就像是从山里长出来的一样自然。
他用了好多中国传统建筑的手法,比如说庭院的布局。
当你走进饭店,就像是走进了一个传统的中式庭院群落,一个个小庭院错落有致,你能在这儿感受到那种中式建筑特有的含蓄和宁静。
而且啊,他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也特别用心,那些材料好像都带着中国的记忆,摸上去就像是在和中国的历史对话。
贝聿铭就像一个文化的使者,他把自己在西方学到的建筑知识,加上他骨子里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创造出了一个个独特的建筑。
他站在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点上,把中国介绍给了世界,也把世界的建筑理念带回了中国。
他就像一座桥梁,让中国建筑在现代社会里焕发出了新的光彩。
每一个他在中国的建筑作品,都像是他写的一封情书,诉说着他对中国这片土地深深的眷恋和热爱。
他用建筑的语言告诉世界,中国文化是多么的博大精深,多么的富有魅力。
而且啊,他的这些建筑也成了中国城市的新地标,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来参观,就像一个个文化的磁石一样。
名人故事之天才建筑师贝聿铭贝聿铭,著名华人建筑师,1917年出生于中国苏州狮子林贝家,为中国银行创始人贝祖怡之子。
17岁赴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建筑,后转学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建筑工程,27岁时在哈佛大学建筑研究所深造,38岁那年创立贝氏建筑师事务所。
迄今为止,他的作品有70余件,包括肯尼迪某某某书馆、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馆、巴黎罗浮宫的金字塔、香港中国银行大厦等。
贝聿铭个人曾9次获美国建筑师学会设计奖及法国建筑学院金奖、日本帝赏奖和普利兹建筑奖,其中普利兹建筑奖相当于诺贝尔奖,是建筑界最高荣誉。
业界评价认为:他擅长表达抽象的力量,在才华变成建筑品质的神秘工作里,精致、抒情和美丽使他的建筑充满人性的光芒。
违背父命,展现建筑天分1935年夏天,18岁的贝聿铭高中毕业了。
他就读的圣约翰中学是中国最著名的高等学府,圣约翰大学的预科,他可以直升圣约翰大学。
但是他放弃了。
父亲贝祖诒希望长子赴英国攻读经济学。
他认为英国的教育不仅严格,而且规范,何况贝祖诒与英商的汇丰银行、麦加利银行的银行家有密切交往,他自然盼望长子能接自己的班。
但是,贝聿铭另有想法。
当时,一部由宾·克罗斯比执导的《大学幽默》在上海放映,电影以幽默、轻快的手法描述美国大学校园风情,与其它国家的传统大学气氛形成明显反差;另外,父亲推荐的几所学校都没有建筑设计专业,而当时贝聿铭对建筑设计有了浓厚的兴趣。
他回忆说:“我沉醉在建设一幢和饭店一般高的大楼的设想中。
当时这种想法对于我就像登月旅行对于今天的小青年一样令人激动。
我断定,那就是我想做的工作。
”贝聿铭选择了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建筑设计专业。
当他把宾大的录取通知书送到父亲面前时,贝祖诒沉默不言。
贝聿铭知道,这下子他的父亲真的生气了。
1935年8月13日,贝聿铭在虹口的怡和码头搭乘美国“柯立芝总统”号远洋客轮踏上赴美留学之路。
费城所在的宾夕法尼亚州正处于历史上美国南方州和北方州分界线“梅森,狄克森线”(Mason-Di某onLine)的北边,南方的种族歧视在这里仍有影响,这使贝聿铭十分恼火;同时,贝聿铭到了宾大后才知道,美国东北部有一个叫常青藤联合会(Lvyleague)的大学组织,它是由哈佛、哥伦比亚、耶鲁、普林斯顿、布郎、达特芳斯、宾夕法尼亚等8所名牌大学组成的,而宾大在“常青藤”中的地位最低。
貝聿銘建築大師 貝聿銘貝聿貝聿ㄩˋ 銘貝聿銘(英文名: 貝聿銘(英文名:Ieoh MingPeiMingPei , ,1917 1917年 年4 4月 月2626日-),美籍華 人建築師,祖籍蘇州,生於廣州,其父是中國銀行創始人之一貝祖怡。
怡。
10 10歲隨父親來到上海, 歲隨父親來到上海,1818歲 到美國。
先後在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學習建築。
於 佛大學學習建築。
於19551955年建立 建築事務所。
建築事務所。
19901990年退休。
作為最後一個現代主義建築「大師」,他被人描述成為一個注重於抽象形式的建築師抽象形式的建築師。
他喜好的材料 包括 包括石材 石材、 、混凝土 混凝土、 、玻璃 玻璃和 和鋼 鋼。
。
簡介簡介 貝聿銘 貝聿銘1917 1917年 年4 4月 月26 26日生於廣州。
日生於廣州。
19181918年其父親出任中國銀行香港分 行總經理,貝氏在香港度過他的童年,入讀聖保羅書院。
行總經理,貝氏在香港度過他的童年,入讀聖保羅書院。
1927 1927年父親調 職舉家搬至上海,住在有名的蘇州園林獅子林當中。
初中就讀上海青年 會中學,高中畢業自聖約翰大學附屬中學,後來赴賓州大學攻讀,因為 認為自己沒有畫圖的天賦而轉讀劍橋市的麻省理工學院,貝氏埋首於圖 書館,努力吸收歐洲近代建築相關的資訊, 書館,努力吸收歐洲近代建築相關的資訊,柯比意柯比意的作品是他最醉心的 , ,日後貝氏作品所呈現的雕塑性 ,就是深受柯比意的影響 ,就是深受柯比意的影響。
。
1939 1939年畢 業。
在 在貝氏早期的作品有密斯的影子 貝氏早期的作品有密斯的影子,不過,不過他不像密斯以坡璃為主要建 材,貝氏採用混凝土 材,貝氏採用混凝土,如 ,如紐約富蘭克林國家銀行 紐約富蘭克林國家銀行, ,鎮心廣場住宅區 鎮心廣場住宅區, ,夏 威夷東西文化中心。
威夷東西文化中心。
↑夏威夷東西文化中心→鎮心廣場住宅區 →鎮心廣場住宅區到了中期,歷練累積了多年的經驗,貝氏充分掌握了混凝土的性質,作品趨向於 了混凝土的性質,作品趨向於柯比意式的雕塑感柯比意式的雕塑感, 其中當以 其中當以全國大氣研究中心全國大氣研究中心,達拉斯市政廳,等皆 屬此方面的經典之作。
贝聿铭简介贝聿铭(“聿”,拼音:yù,注音:ㄩˋ,粤拼:leot9或wat9,英文名:Ieoh Ming Pei,署名:I. M. Pei,1917年4月26日-),美籍华人建筑师,1983年普利策克奖得主,被誉为“现代主义建筑的最后大师”(the last master of high modernist architecture)。
贝聿铭为苏州望族之后,出生于民初广东省广州市,父亲贝祖贻曾任中华民国中央银行总裁,也是中国银行创始人之一,生母姓庄,清廷国子监祭酒之后,于贝氏13岁时罹癌过世,继母蒋士云,为中华民国驻外使节之女。
贝氏有一个姐姐,两个弟弟、两个妹妹,妻子卢艾琳为中国留美学生,他们育有3子1女,其中贝建中(Chien Chung (Didi) Pei)与贝礼中(Li Chung (L.C.) Pei)皆是美国著名建筑师。
贝聿铭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主,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与石材,代表作品有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艺廊东厢、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中国香港中国银行大厦、1970年日本世界博览会中华民国馆,近期作品有卡塔尔多哈伊斯兰艺术博物馆。
生平早年生活民初时期,贝聿铭父亲参与筹组中国银行,1915年调任中国银行广东分行,贝氏父便带着妻女离开故乡苏州,迁往广州市,两年后(1917年)4月26日,贝聿铭于广州市出生。
1918年贝氏父亲为逃避政争,举家移居香港,设立中国银行香港分行,出任总经理,贝氏的弟妹皆在香港出生,贝氏在香港度过他的童年,入读圣保罗书院。
1927年贝氏父亲获政府谅解,出任中国银行上海分行经理,一家人就搬到上海。
贝聿铭初中就读上海青年会中学,高中毕业自圣约翰大学附属中学,因其祖父贝理泰要求,贝氏每年暑假会回苏州,入住祖宅狮子林,苏州园林的生活经验,影响到贝氏日后的设计哲学:“人与自然共存”、“家庭的真正含义:内聚力和历史”[3]。
贝聿铭父亲公务繁忙,贝氏与姊弟妹主要由母亲负责照顾教养,其母亲是虔诚的佛教徒,待人热情,交友广阔,贝氏深受其母影响。
贝聿铭贝聿铭,美籍华人,祖籍苏州,世界著名的建筑设计师,Pei,Cobb,Freed &Partners,Architects 总建筑师麻省理工学院建筑学士,哈佛大学建筑硕士,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法学博士,宾州大学荣誉博士,Renssselaler Polytechnic Institute荣誉艺术博士,上海同济大学荣誉教授,香港大学荣誉博士;曾任:全美人文委员会委员,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美国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文学学院院长,罗德岛设计学院士,美国艺术委员会会员,法国学院海外院士,英国皇家艺术学院荣誉院士。
贝聿铭,1917年4月26日生于广州。
1918年其父贝祖贻出任中国银行香港分行总经理,贝氏在香港度过了他的童年。
1927年父亲调职,举家搬至上海。
中学读于上海。
1935年被父送往美国宾州大学攻读建筑。
后转学麻省理工学院,1940年以优秀的成绩毕业。
在求学其间贝氏埋首图书馆,努力吸收欧洲近代建筑相关的资讯,并且获得学校举办的优秀设计奖,激励了他对建筑的兴趣使他与建筑结下了不解之缘。
开始了他毕生为之奋斗的事业。
四十年代由于战争,贝氏在父亲规劝之下滞留美国,在一家以混凝土见长的工程公司工作,贝氏在这段工作经验中,为自己奠定了在混凝土材料上表现佳绩的基础。
1942年,贝氏与毕业自卫斯里学院的陆书华结婚,同年贝氏至哈佛大学攻读建筑硕士学位。
入学不久,贝氏就辍学,工作于国际研究委员会,主要工作是摧毁德意意志境内的桥梁。
1945年秋,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贝氏开始他未竟的学业。
因他在麻省理工学院的优秀成绩,尚未获得硕士学位就被哈佛设计院聘为讲师。
建筑融合自然的空间理念,主导着贝氏一生的作品,这些作品的共同点是内庭,内庭将内外空间串连,使自然融于建筑。
上海美术馆是贝氏的毕业设计,严谨的平面间错安排了数个内庭,使之观感为各个不同艺廊的背景,将自然引入室内是他的设计特点。
到晚期,内庭依然是贝氏作品不可缺少的元素之一,光与空间的结合,使空间变化万端,“让光线来做设计”是贝氏的名言。
贝聿铭:“最后一位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贝聿铭(Ieoh Ming Pei)是20世纪最杰出的建筑师之一,被誉为“最后一位现代主义建筑大师”。
他带着文明的智慧和工匠精神,创造了许多举世闻名的建筑作品,给世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遗产。
本文将从他的生平经历、代表作品及思想风貌等方面对贝聿铭这位建筑大师进行阐述。
贝聿铭是1920年4月26日出生在中国广东省广州市一个富裕家庭。
他的父亲是中国最早的博士之一,母亲则是一位热爱艺术的女性。
在贝聿铭成长的环境中,充满了书香气息和美的熏陶。
1935年,贝聿铭随家人移居美国,就读于麻省理工学院。
在那里,他接受了严谨的工程训练,对建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后来他在哈佛大学继续深造,获得了建筑学硕士学位。
在贝聿铭的建筑实践生涯中,代表作品数不胜数,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卢浮宫玻璃金字塔。
作为卢浮宫的主入口,玻璃金字塔自1989年以来成为了巴黎市标志性建筑之一,也成为贝聿铭的代表作品之一。
这座建筑以其独特的外形和巧妙的结构设计,成为了一种新型的建筑风格,被誉为现代主义建筑的杰作。
贝聿铭还创作了许多其他著名的建筑作品,如迪拜的穆罕默德·本·拉希德图书馆、美国的约翰·F·肯尼迪图书馆等。
在贝聿铭的建筑理念中,体现出了他对“人文精神”的追求。
他认为建筑应当融入自然,与环境和谐相处,体现出人的情感和审美。
他的建筑作品往往兼具现代性和人文性,注重空间的运用和建筑的形式美。
他的作品凸显了建筑艺术与人性关怀的完美结合,成为了现代建筑中的瑰宝。
贝聿铭在其漫长的职业生涯中,获得了无数的荣誉和奖项,其中最重要的当属1983年获得的美国国家建筑奖。
他还是20世纪最伟大的建筑师之一,并成为了建筑史上的传奇人物。
他的辉煌成就和对建筑艺术的贡献,为世人所赞颂和传颂,成为了一代人心中永恒的名字。
尽管贝聿铭在建筑界享有盛誉,但他的一生并非一帆风顺。
在创作玻璃金字塔时,曾遭遇到了诸多困难和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