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讲 生态系统的结构
- 格式:ppt
- 大小:5.99 MB
- 文档页数:56
生态系统的一级结构
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生态系统的一级结构还包括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和丰度。
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反映了生态系统中所包含的不同物种的数量和种类,而生物丰度则指的是每个种类在生态系统中的个体数量。
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生态系统的一级结构,对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另外,从能量流动和营养关系的角度来看,生态系统的一级结构也包括能量的输入、转化和输出,以及各种生物之间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关系。
这些能量和营养关系直接影响着生态系统中各个层次结构的稳定性和平衡性,是生态系统运行的重要基础。
总的来说,生态系统的一级结构涵盖了生物群落、生物种群、生物个体、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和丰度,以及能量流动和营养关系等多个方面,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生态系统复杂的结构和功能。
对于深入理解生态系统的运行规律和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协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答案在最后)[学习目标] 1.概述协同进化的概念和意义。
2.概述生物多样性的层次和形成过程。
3.举例说明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
一、协同进化1.协同进化的含义: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2.实例(1)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协同进化(2)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协同进化地球上的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所以那时生物的呼吸类型只能是无氧呼吸;当地球上出现了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以后,才使原始大气中有了氧气,这就为好氧生物的出现创造了前提条件。
3.结果:通过漫长的协同进化过程,地球上不仅出现了千姿百态的物种,丰富多彩的基因库,而且形成了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4.协同进化的原因: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选择和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
判断正误(1)协同进化只发生在生物和生物之间()(2)协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答案(1)×(2)×解析(1)协同进化发生于不同物种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
(2)物种之间的协同进化除了通过物种之间相互影响(包括生存斗争以及种间互助等关系)实现外,还可通过物种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来实现。
任务:协同进化如图为猎豹追捕羚羊的镜头,请据图回答相关问题:(1)捕食者的存在促进被捕食者种群发展的理由是什么?提示捕食者所吃掉的大多是被捕食者中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客观上起到了促进种群发展的作用。
(2)根据生态学家斯坦利的“收割理论”,食性广的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在这个过程中,捕食者使物种多样性增加的方式是什么?提示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为其他物种的生存提供机会。
1.协同进化是生物进化中一种常见的现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有细长花距的兰花和有细长口器的蛾,两者相互选择协同进化B.猎豹与羚羊的“军备竞赛”是协同进化的结果C.物种之间的协同进化主要通过生存斗争实现D.协同进化就是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答案 D解析协同进化包括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
第十三单元生态系统及环境保护1.生态系统的范围(1)概念:是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2)范围: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包括地球上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
2.生态系统的类型(1)自然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
(2)人工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3.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4.生态系统各成分的相互关系(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的物质和能量的最终来源。
(2)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唯一能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转变成生物体内的物质和能量(有机物及其贮存的化学能)的成分,因此,可以说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3)从理论上讲,消费者的功能活动不会影响生态系统的根本性质,所以消费者不是生态系统必要的基础成分,但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都是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
(4)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
如果一个生态系统中没有分解者,则动植物的遗体残骸就会堆积如山,生态系统就会崩溃,因此,从物质循环角度看,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
(5)生产者和分解者是联系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的两大“桥梁”;生产者与各级消费者以捕食关系建立的食物链和食物网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
5.食物链(1)概念: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因食物关系形成的一种联系。
(2)特点: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消费者所处的营养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食物链上一般不超过5个营养级。
(3)实例:6.食物网(1)概念: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结构。
(2)形成的原因:一种绿色植物可能是多种植食性动物的食物;一种植食性动物既可能吃多种植物,也可能被多种肉食性动物所食。
(3)功能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
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就越强,生态系统越稳定。
7.能量流动: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8.过程✓能量流经第一营养级的过程(1)输入: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固定在有机物中。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一课的设计意图及课后反思分析历年的高考试卷,我们不难发现试题不但考查了学生对主干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而且着重考查了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对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作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理解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能力)。
高三总复习阶段究竟能否培养学生能力,怎样培养学生的能力,这一直是我们不断探讨的问题。
我想,只有我们老师在教学中,除把握教材的知识点(重点、难点)外,更重要的是自觉地、有意识地找出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点,找准切入点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才能提升学生能力,培养学生生物学素养。
因此,我的设计是从考纲的能力要求出发,对学生的基础知识进行强化训练。
基于‘高考考试的目标与要求’,这节课设计了以下几方面内容:1.构建知识网络‘高考考试的目标与要求’理解能力的第一项强调,“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
复习课的知识容量大于新授课,因此复习课要引导学生归纳和梳理知识,形成结构化的知识体系,这是提高能力的根本。
这节课我让学生课前先明确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做到心中有数。
在此基础上,经过独立思考,自主挖掘出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关系,再由老师引导整理本部分内容的知识体系。
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复习时脉络清晰,而且通过基础知识之间的思维转换,可以使他们从多个方向去寻找问题的切入点,考试中迅速提取知识,准确快速解答,使学生的应用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迁移能力进一步的提高。
构建生态系统的知识网络是王洁老师对我这节课的要求,因为以前没有对学生进行过这方面的训练,执行起来费了很大的劲儿,试讲的班级学生很排斥网络图的构建,学案的这部分几乎都是空白,待课上老师引导构建了知识体系后,感觉对这部分内容有了整体的把握,网络图真好。
于是我做了调整,要求上课班级学生课前学案的任何内容都必需填写,收上来后老师重点看网络图的构建及模型的建构,逼着学生自主完成知识体系的建构,整理他们头脑中零散的知识,其实部分学生做的还是不错的。
河北省秦皇岛市高职单招2021-2022学年生态学基础模拟练习题三附答案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考号:________一、单选题(30题)1. 下列生态学分支,不是按生物类群分类的是( )。
A.动物生态学B.植物生态学C.微生物生态学D.资源生态学2. 对人来说,住址是( ),职业是( )。
A.生境;生境B.生境;生态位C.生态位;生境D.生态位;生态位3. 红花三叶草依赖土蜂为其传粉,田鼠常捣毁土蜂窝,而猫又捕食田鼠,因而猫的数量影响田鼠的数量,继而影响土蜂的数量,最终影响三叶草的数量,以上事实可以说明()。
A.通过食物链联系起来的各种生物,相互之间都存在竞争关系B.通过食物链联系起来的各种生物,相互之间都存在互助关系C.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D.各种生物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4. 第一次把植物营养体型称为生活型的人是( )A.洪堡德B.瓦尔明C.达尔文D.奥德姆5. 牛与瘤胃中的微生物的关系属于( )A.偏利共生B.原始合作C.寄生D.互利共生6.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这里草与豆苗的关系是()。
A.种内斗争B.竞争C.共生D.寄生7.自然种群最常见的内分布型是()A.随机型B.均匀型C.成群型D.均匀集群型8. 将植物群落分成森林、林地、草地、荒漠等不同的类群,这种分类是根据( )。
A.种类B.群落外貌C.优势度D.景观9.在北半球中纬度的山区,阳坡的环境特点是()A.温度较高,相对湿度较小B.温度较高,相对湿度较大C.温度较低,相对湿度较小D.温度较低,相对湿度较大10. 下述四种生物构成的生态系统中,哪种营养结构的生态系统最稳定( )11.下列不属于短日照植物的是( )。
A.水稻B.黄瓜C.大D.玉米12. 生态系统组成成分包括生物组分和非生物环境组分,属于非生物环境组分的是()A.植物B.动物C.微生物D.太阳辐射13. 根据生态学原理,要使能量在食物链传递时损失最小,人类应该采取的食物结构是( )A.牛奶、牛肉B.禽蛋C.水产D.谷物14.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植物对干旱环境适应特征的是( )。
高中生物必修3课本重要概念整理(81条)1. 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2. 渗透压: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溶质微粒越多,即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溶液渗透压越高。
3. 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稳态。
4. 反射: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5. 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
6. 兴奋:是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7. 突触小体: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最后每个小枝末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叫突触小体。
8. 突触:突触小体可以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树突等相接触,共同形成突触。
9. 言语区:言语功能与大脑皮层某些特定区域有关,这些区域称为言语区。
10. 运动性失语症:S区受损伤,患者可以看懂文字、听懂别人的谈话,但自己却不会讲话,不能用词语表达思想,称为运动性失语症。
11. 学习: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
12. 记忆: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贮存和再现。
13. 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就是激素调节。
14. 反馈调节: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
15. 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16. 体液调节:激素等化学物质(除激素以外,还有其他调节因子,如CO2等),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
17. 免疫器官: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
18. 免疫活性物质: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
如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19. 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的。
20. 非特异性免疫:人人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
人教(2019)生物高考复习分层训练第35讲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稳定性A组基础巩固练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信息传递有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B.信息传递有利于沟通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的关系C.生态系统的各成分之间存在多种形式的信息传递D.生长旺盛的牧草为食草动物提供了采食信息,这对牧草不利【答案】D【解析】信息传递有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A正确;信息传递有利于调节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B正确;生态系统各成分间有各种形式的信息传递,C正确;生长旺盛的牧草为食草动物提供采食信息,这对食草动物和牧草均有利,D错误。
2.诗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脍炙人口。
从生态学的角度分析,其反映出的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类型和群落演替的类型分别属于() A.抵抗力稳定性,初生演替B.恢复力稳定性,初生演替C.抵抗力稳定性,次生演替D.恢复力稳定性,次生演替【答案】D【解析】“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该诗句反映出草原被火烧后,又能恢复,属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类型中的恢复力稳定性,同时也体现了群落演替中的次生演替,故选D。
3.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对于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起关键作用。
这是通过() A.种群密度的一定的规律性变化而实现的B.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物质循环而实现的C.生态系统内部的负反馈调节机制来实现的D.人工建造“生态屏障”和环境保护来实现的【答案】C【解析】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物种的丰富度有关,物种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大,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
而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4.如图所示为某同学制作的小生态瓶,据图分析不正确的是()A.该生态瓶的组成成分虽比较简单,但其群落仍存在垂直结构B.生态瓶中生物种类稀少,没有食物链存在C.为了保证生态瓶的正常运转,瓶内浮萍、金鱼藻、螺蛳和虾的比例应适中D.在适宜的温度和光照条件下,该生态瓶会更稳定【答案】B【解析】在小生态瓶的不同水层有不同的生物分布,所以其群落存在垂直结构,A正确;虾和螺蛳吃金鱼藻,所以小生态瓶中有食物链存在,B错误;为保证生态瓶的正常运转,各营养级生物的数量比例应适中,C正确;生态瓶的稳定需要适宜的温度和光照条件,D正确。
高中生物三本必修的重要概念必修11. 系统:指彼此间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组分有规律地结合而形成的整体。
2. 种群:在一定的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是一个种群。
3. 群落: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
4. 必需氨基酸:必须从外界环境中直接获取的氨基酸。
5. 非必需氨基酸:人体细胞能够合成的氨基酸。
6. 核酸: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7. 单糖:不能水解的糖类。
8. 二糖:由两分子单糖脱水缩合而成的糖类。
9. 多聚体:由许多基本的组成单位(单体)连接而成的生物大分子。
10. 结合水:与细胞内的其他物质相结合的水。
11. 自由水:细胞中绝大部分的水以游离的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动,叫做自由水。
12. 细胞骨架: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网架结构,与细胞运动、分裂、分化以及物质运输、能量转换、信息传递等生命活动密切相关。
13. 细胞膜的功能:(1)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2)控制物质进出细胞;(3)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14. 分泌蛋白:在细胞内合成后,分泌到细胞外起作用的蛋白质。
15. 细胞核的功能: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16. 生物膜系统:由细胞器膜和细胞膜、核膜等结构,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17. 原生质层: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称为原生质层。
18. 自由扩散: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出细胞,叫做自由扩散。
19. 协助扩散:进出细胞的物质借助载体蛋白的扩散,叫做协助扩散。
20. 主动运输: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释放的能量,这种方式叫做主动运输。
21. 细胞代谢:细胞中每时每刻都进行着许多化学反应,统称为细胞代谢。
22. 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
23. 酶: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
第35讲生态环境的保护考点一人口增长与全球性的环境问题1.我国的人口现状与前景(1)现状: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明显下降。
(2)前景①特点:人口基数大,我国人口仍将在较长的时期内持续增长。
②目标: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的协调发展。
2.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人均耕地减少,粮食需求量增大。
(2)自然资源被大量消耗。
(3)环境污染加剧。
3.协调人口与环境的关系(1)控制人口增长。
(2)加大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力度。
(3)监控和治理江河湖泊及海域的污染。
(4)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保护区的建设。
(5)推进生态农业。
4.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1)环境问题(2)特点:全球性。
(3)影响:对生物圈稳态造成严重威胁,并且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必修 3 P122“图6-5”)生态农场建立的生态学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
主要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能量多级利用和物质循环再生使废物资源化,提高了能量的转化效率,减少环境污染1.人口增长与其他生物种群增长规律的关系(1)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全部人口可以看作一个种群,它同样具有种群的特征,其相互关系如下:(2)人口增长规律与其他生物种群消长规律并不完全相同。
①人是生物界中的一员,所以生物种群消长规律有适用于人口增长情况的一面。
②人不同于一般的生物,人具有发达和善于思维的大脑,具有制造工具和能动地调控人口增长以及能动地改造和保护自然的本领等。
因此,人口增长规律又有其特有特点,如实行计划生育。
2.环境污染的来源及危害【误区警示】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形成并不是一个方面的原因(1)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向生物圈索取的资源数量和速度剧增。
(2)人们向环境排放的废物也远远超过生物圈的自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