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哲学真题——第二单元(唯物论、认识论)真题汇编
- 格式:ppt
- 大小:192.50 KB
- 文档页数:34
2010高考哲学试题汇总主观题答案二、非选择题(一)全国卷新课标(宁夏、辽宁、吉林、黑龙江、陕西、湖南)39.答案:(1)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相应的条件。
经济不景气时,经济结构调整的压力和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契机。
美日韩的例子也说明了该推断有一定合理性规律是事物运动的本质、必然、稳定的联系。
经验有一定的事实基础,但不同于规律。
把悠闲地经验提升为普遍规律,是不严谨的。
(二)全国卷1 (河北河南山西广西江西湖北)38.答案:节能理念是一种先进的社会意识,是科学发展观的体现。
树立节能理念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符合人类长远利益。
节能理念可以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促进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发展。
现实中,存在着节能意识薄弱、浪费现象严重等问题,树立节能理念尤为紧迫。
39 .答案:(2)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处于联系之中。
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其状况影响粮食生产和社会发展。
人的活动受自然规律的制约,无视人与自然界联系的客观性、条件性,对自然改造不当,也会影响粮食生产和社会发展。
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促进粮食生产与社会发展问题的解决。
(三)全国卷2 (云南贵州甘肃青海新疆内蒙古西藏)38.(2)答案: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囡起作用。
(3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是宝钢发展的外因;企业内部的组织管理、生产经营、员工素质等是宝钢发展的内困。
(4分)面对不利的外在环境,宝钢通过“最佳实践者”活动变外在压力为内部发展的动力,使企业逆势而上。
(3分)(3)答案: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尊重劳动是尊重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3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尊重劳动是尊重人民群众社会实践主体地位的要求;(2分)尊重劳动是以人民群众利益为最高价值标准的必然要求;(2分)劳动者的价值通过劳动实现,尊重劳动是尊重实践、提高劳动者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必然要求。
1. 1984年1月3日,意大利人卡内帕给恩格斯写信,请求他为即将在日内瓦出版的饿《新纪元》周刊的创刊号题词,而且要求尽量用简短的字句来表述未来的社会主义纪元的基本思想,以区别于伟大诗人但丁的对旧纪元所作的“一些人统治,另一些人受苦难”的界定。
恩格斯回答说,这就是:“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这段话表明,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是()A.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B.实现人类永恒不变的普适价值C.建立一个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大同世界D.建立一个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性王国【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考点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即马克思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所以,正确答案是A选项。
2.有一则箴言:“在溪水和岩石的斗争中,胜利的总是溪水,不是因为力量,而是因为坚持。
”“坚持就是胜利”的哲理在于()A.必然性通过偶然性开辟道路B.肯定中包含着否定的因素C.量变必然引起质变D.有其因必有其果【答案】C【解析】坚持就是胜利,体现了事物量变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引起质变,达到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所以,本题体现的是量变必然引起质变,正确答案是选项C。
3. 右边这张照片反映出由于气候变暖,北极冰盖融化,致使北极熊无处可去的场景,颇具震撼力。
它给我们地球上的人类发出的警示是()A.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人与人之间一切社会关系的核心B.生态失衡已成为自然界自身周期演化不可逆转的趋势C.自然地理环境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决定力量D.生态环境已日益成为人类反思自身活动的重要前提【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人与自然的关系,气候变暖给人类发出的警示是人在对于自然的作用过程中,生态环境已日益成为人类反思自身活动的重要前提,保护自然,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是大势所趋,所以,正确答案是选项D。
4.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这是因为()A.资本家购买的是劳动力的价值B.劳动力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C.货币所有者购买的劳动力能够带来剩余价值D.劳动力自身的价值能够在消费过程中转移到新的商品中去【答案】C【解析】劳动力商品的最主要特点,表现在它的使用价值上。
六年高考题荟萃和四年联考题汇编 ------------ 唯物论部分第一部分六年高考题荟萃2010年高考题一选择题1、(2010高考•福建卷35)某同学在学校感到自卑,影响了生活和学习。
老师开导他,如果只看到自己的缺陷和不足,就会产生消极情绪,我们要善于挖掘自身优势与潜力,积极体验成功。
该同学根据老师的指导,经过不断努力,逐渐找了自信。
这告诉我们A.转变思考问题的角度决定着自卑向自信的转化B.人们能够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C.调动意识的自觉选择性是解决矛盾的首耍条件D.世界观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心理体验【解析】C本题旨在通过学生们在社会转型下,思想、心理态势的变化,如何提升其适应社会能力这-教育热点话题。
矛题干说明的是某同学因为存在矛盾,在老师的开导下,挖掘自身潜力,体验成功,由自卑转化为自信。
体现了矛盾双方的相反相成,矛盾的解决需耍一定的条件。
故C为最佳选项,A说法绝对,B 项应改成主观世界的调整,D项与题意无关。
2、(2010高考•广东卷33)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总结出〃高举旗帜,爱党爱国,昂扬向上,开放自信,敬业奉献,开拓创新,团结奋进,继往开来〃的财富精神,它将成为鼓舞全国人民奋斗的精神动力。
其中体现的哲理是A.社会意识不受社会存在的影响B.社会历史的总趋势是前进、上升的C.认识具有反复性D.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解析:D本题以建国60周年为背景,考查历史唯物主义与唯物主义的知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故A错;B、C正确,但材料中没有涉及,排异。
精神是属于意识范畴,D正确且符合题意。
3、(2010高考•浙江卷28)世博会是战士人类文明成果的盛会,也是世界各国欢聚、沟通与合作的舞台。
认识世博会的认识人类进步的捷径之一。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一2010年上海世博会主题,反映了当今世界各国对城市化进程中遇到的共同问题的关切,引领人们更多的去思考〃什么是美好城市和美好生活〃。
2010自考试卷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
)1.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A. 唯心的B. 唯物的C. 可知的D. 不可知的2.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A. 客观实在性B. 运动性C. 多样性D. 永恒性3.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表现在()A. 世界是联系的还是孤立的B. 世界是发展的还是静止的C. 世界是统一的还是分裂的D. 世界是可知的还是不可知的4.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A. 科学之科学B.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C.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D.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5.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是()A. 德国古典哲学B.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C. 法国空想社会主义D. 以上都是6.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是()A. 实践性B. 科学性C. 革命性D. 以上都是7.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表现在()A. 它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B. 它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C. 它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D. 以上都是8.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表现在()A. 它正确反映了物质世界的本质和规律B. 它经受了实践的检验C. 它正确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D. 以上都是9.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表现在()A. 它把实践作为自己全部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B. 它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C. 它把实践作为认识的基础和目的D. 以上都是10.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表现在()A. 它把实践作为自己全部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B. 它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C. 它把实践作为认识的基础和目的D. 以上都是11.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A. 人类社会的基础B. 人类认识的基础C. 人类自由的基础D. 以上都是12.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的本质是()A. 主体对客体的反映B. 主体对客体的改造C. 主体对客体的创造D. 主体对客体的复制13.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真理是()A. 主观的B. 客观的C. 主观和客观的统一D. 主观和客观的对立14.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自由是()A. 摆脱必然性B. 摆脱规律性C. 认识和利用必然性D. 认识和改造必然性15.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存在是指()A. 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B. 社会的精神生活条件C. 社会的政治生活条件D. 以上都是16.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意识是指()A. 社会的精神生活条件B. 社会的政治生活条件C. 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D. 以上都是17.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是()A. 决定和被决定的关系B. 相互决定的关系C. 相互作用的关系D. 以上都是18.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是()A. 决定和被决定的关系B. 相互决定的关系C. 相互作用的关系D. 以上都是19.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阶级斗争是()A. 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B. 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C. 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D. 社会发展的次要动力20.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民群众是()A. 历史的创造者B. 历史的旁观者C. 历史的推动者D. 历史的领导者21.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是()A. 决定性的B. 次要的C. 重要的D. 无关紧要的22.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形态的更替是()A. 必然的B. 偶然的C. 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D. 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对立23.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形态的更替是()A. 直线式的B. 循环式的C. 曲折式的D. 以上都是24.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形态的更替是()A. 由低级到高级的B. 由高级到低级的C. 由简单到复杂的D. 以上都是25.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形态的更替是()A. 由经济基础决定的B. 由上层建筑决定的C. 由生产力决定的D. 以上都是26.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形态的更替是()A. 由社会意识决定的B. 由社会存在决定的C. 由个人意志决定的D. 以上都是27.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形态的更替是()A. 由阶级斗争推动的B. 由革命推动的C. 由改革推动的D. 以上都是28.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形态的更替是()A. 由外部因素决定的B. 由内部因素决定的C. 由外部和内部因素共同决定的D. 以上都是29.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形态的更替是()A. 由历史规律决定的B. 由个人意志决定的C. 由偶然因素决定的D. 以上都是30.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形态的更替是()A. 由必然性决定的B. 由偶然性决定的C. 由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决定的D. 以上都是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哲学教育考试题目和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B.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C. 社会与自然的关系问题D. 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答案:A2. “存在即被感知”是()的观点。
A. 唯物主义B. 唯心主义C. 辩证法D. 形而上学答案:B3.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
A. 事物的内部矛盾B. 事物的外部联系C. 事物的发展变化D. 事物的普遍联系答案:A4.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A. 物质性B. 多样性C. 动态性D. 系统性答案:A5.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 古希腊哲学B. 德国古典哲学C.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D. 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答案:B6.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
A. 纯粹的物质活动B. 纯粹的精神活动C. 物质性活动D. 精神性活动答案:C7.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价值在于()。
A. 个人自我实现B. 个人与社会的统一C. 个人利益最大化D. 社会对个人的回报答案:B8.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
A. 阶级斗争B. 社会革命C. 社会基本矛盾D. 社会改革答案:C9.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存在是指()。
A. 社会意识B.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C. 社会制度D. 社会关系答案:B10.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意识是指()。
A.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B. 社会制度C. 社会关系D. 人们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1. 以下哪些是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A.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B. 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C. 物质决定意识D. 意识决定物质答案:AC12. 以下哪些是辩证法的基本观点?()。
A.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B. 事物是永恒不变的C. 事物是发展变化的D. 事物是孤立存在的答案:AC13.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以下哪些属于社会基本矛盾?()。
26.图10漫画蕴含的哲理是( D )A.人们的主观愿望无法变成客观现实 B.主观认识是对客观现实的正确反映C.要改变客观现实必须发挥集体力量 D.认识符合实际才能有效地指导实践27.当前,有些家长“超前”、“超负荷”地让孩子上各种培训班,使孩子学习压力过大甚至产生厌学情绪,结果事与愿违。
在孩子培养问题上,这些家长( B )A.认为事物发展不存在矛盾 B.忽视了规律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C.没看到事物发展过程存在质变 D.不重视外部条件对事物发展的影响28.一位小提琴家在音乐会上演奏,突然G弦断了,但是他并没有停下来,随即创作了一首从头到尾可以不用G弦的曲子,演奏非常成功。
这说明( D )①成功总是以挫折困难为基础②遇到困难要勇于面对,发挥主观能动性③客观条件无法影响到人的成功④知识和能力储备是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39.(12分)中国梦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某班同学围绕“中国梦”畅谈学习体会。
同学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它根植于中国的社会现实。
这一伟大梦想,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为之奋斗,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同学乙:经过百年奋斗,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通过改革开放,人民生活富起来了。
历史表明,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
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
同学丙:我要刻苦学习,考上医科大学,将来当一名出色的医生,努力工作,救死扶伤造福人民,实现人生价值,为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以下两题任选一题作答。
(1)(任选)一位同学的发言 运用《生活与哲学》的相关知识加以分析说明。
(2)谈谈你对“中国梦”的认识 并运用《生活与哲学》的相关知识进行论证。
(要求:理论运用得当,逻辑清晰,论述合理。
)示例:同学甲的发言体现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饱受屈辱,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2010年四川大学哲学通论考研真题
一、分析与阐扬(15*2=30分)
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教育的产物,――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
——马克思
1、分析:这种唯物主义学说的“认识论”的出发点的什么?这种学说的“忘记”会引发什么样的逻辑后果?
2、阐扬:你如何理解人与教育的关系?
二、阐述与证明或反驳(10+20=30分)
怀疑不是信仰的反面,而是信仰的一个要素。
——保罗·蒂里希
1、阐述:请有根据地阐述你所理解的“怀疑”与“信仰”?
2、证明或反驳:怀疑是信仰的一个要素。
(说明:如果你同意蒂里希的观点,那就请证明之;反之,则请反驳之。
)
三、理解与解释(20*2=40分)
一个所谓哲学原理或原则,即使是真的,只要它仅仅是个原理或原则,它就已经也是假的了;要反驳它因此也就很容易。
反驳一个原则就是揭露它的缺陷,但它是有缺陷的,因为它仅只是共相或本原或开端。
——黑格尔
1、理解:为什么说仅仅作为“共相”的原则就是这个原则的“缺陷”?
2、解释:在上述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解释:一个即使是“真”的哲学原则,只要它滞留于其自身,它就“已经也是假的了”。
四、论证(50分)
论哲学之思的超越性
(参考性提示:A、何为“哲学之思”?B、在A的基础上,论证哲学之思的超越性本质:1、哲学之思的超越怀何以可能?2、哲学之思的价值和生命即在于其超越性。
)。
历年真题练习第一部分唯物论一、单选1.右边这张照片(图略)反映出由于气候变暖,北极冰盖融化,致使北极熊无处可去的场景,颇具震撼力。
它给我们地球上的人类发出的警示是(2010.3)A.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人与人之间一切社会关系的核心B.生态失衡已成为自然界自身周期演化不可逆转的趋势C.自然地理环境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决定力量D.生态环境已日益成为人类反思自身活动的重要前提2.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便是相对的了,这个范围是指(2009.1)A. 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B. 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C. 物质和意识何者更为重要D. 物质和意识何者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更密切3.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哲学、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2008.1)A.坚持人的主体地位B.坚持用辩证发展的观点去认识世界C.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D.坚持从客观的物质实践活动去理解现实世界4.最近,由多国科学家组成的团队利用一台粒子加速器,让两束原子在一个圆环轨道上做高速运动,发现这些原子自身的时间确实比外界时间慢了。
这项实验进一步证明了作为物质运动存在形式的时间具有(2008.2)A.客观性B.有限性 C.相对性D.一维性5.在听完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讲课后,一些来自企业的学员感到有些失望,便问他:“你讲的那些内容我们也差不多知道,可为什么我们之间的差距会那么大呢?”这位企业家回答说:“那是因为你们仅是知道,而我却做到了,这就是我们的差别。
”这句话表明了实践高于理论认识,因为实践具有(2008.3)A.普遍有效性B.客观规律性C.主体能动性D.直接现实性6. 世界上惟一不变的是变。
这一论断的含义是(2006.1)A. 变是世界的本原B. 世界上只有变,没有不变C. 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D. 变与不变是绝对对立的7. 广大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要富口袋,先富脑袋”,这一说法在哲学上的含义是(2005.1)A. 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B. 精神的力量可以变成物质的力量C. 精神的力量可以代替物质的力量D. 先有精神,后有物质8.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后,开始出现了(2003.1)A. 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B.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C.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D.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9. 在人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人与世界同时得到了改变,并获得日益丰富的内容。
哲学考试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B.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C.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D.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答案:A2.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A. 精神B. 物质C. 意识D. 能量答案:B3. 辩证法的三个基本规律是:A. 对立统一、量变质变、否定之否定B. 因果律、必然律、偶然律C. 矛盾律、排中律、同一律D. 因果律、矛盾律、排中律答案:A4. 以下哪一项不是马克思哲学的三个组成部分?A. 唯物论B. 辩证法C. 认识论D. 历史唯物主义答案:D5. 以下哪位哲学家不是唯物主义者?A. 马克思B. 恩格斯C. 黑格尔D. 费尔巴哈答案:C6.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A. 客观实在性B. 客观规律性C. 客观必然性D. 客观可能性答案:A7. 以下哪一项不是辩证法的基本原理?A.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B. 事物是永恒发展的C. 事物是绝对静止的D. 事物是相互转化的答案:C8. 以下哪一项不是认识论的基本原则?A.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B.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改造C.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D.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创造性的反映答案:B9. 以下哪一项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A.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C. 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D. 个人意志决定社会发展答案:D10. 以下哪一项不是实践的基本特征?A.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B. 实践是直接现实性的活动C. 实践是社会历史性的活动D. 实践是纯理论的活动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包括:A. 唯物主义B. 辩证法C. 历史唯物主义D. 形而上学答案:ABC2. 以下哪些是辩证法的范畴?A. 原因和结果B. 必然性和偶然性C. 可能性和现实性D. 形式和内容答案:ABC3. 以下哪些是认识论的基本原则?A.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B.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改造C.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D.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创造性的反映答案:ACD4. 以下哪些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A.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B.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C. 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D. 个人意志决定社会发展答案:ABC5. 以下哪些是实践的基本特征?A.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B. 实践是直接现实性的活动C. 实践是社会历史性的活动D. 实践是纯理论的活动答案:ABC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个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