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规范石墨及碳素建设项目等三个行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
- 格式:pdf
- 大小:309.23 KB
- 文档页数:17
附件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 第一条为了实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第十六条的规定,制定本名录。
第二条根据建设项目特征和所在区域的环境敏感程度,综合考虑建设项目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实行分类管理。
建设单位应当按照本名录的规定,分别组织编制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者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
第三条本名录所称环境敏感区是指依法设立的各级各类保护区域和对建设项目产生的环境影响特别敏感的区域,主要包括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或者其外的下列区域: (一)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海洋特别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二)基本农田保护区、基本草原、森林公园、地质公园、重要湿地、天然林、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生长繁殖地、重要水生生物的自然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天然渔场、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封闭及半封闭海域; (三)以居住、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研、行政办公等为主—2— 要功能的区域,以及文物保护单位。
第四条建设单位应当严格按照本名录确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类别,不得擅自改变环境影响评价类别。
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应当就建设项目对环境敏感区的影响作重点分析。
第五条跨行业、复合型建设项目,其环境影响评价类别按其中单项等级最高的确定。
第六条本名录未作规定的建设项目,其环境影响评价类别由省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根据建设项目的污染因子、生态影响因子特征及其所处环境的敏感性质和敏感程度提出建议,报环境保护部认定。
第七条本名录由环境保护部负责解释,并适时修订公布。
第八条本名录自2017年9月1日起施行。
2015年4月9日公布的原《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环境保护部令第33号)同时废止。
—3—项目类别 一、畜牧业1 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 年出栏生猪5000头(其他畜禽种类折合猪的养殖规模)及以上;涉及环境敏感区的 / 其他 第三条(一)中的全部区域;第三条(三)中的全部区域 二、农副食品加工业2 粮食及饲料加工 有发酵工艺的 其他 /3 植物油加工 / 除单纯分装和调和外的 单纯分装或调和的 4 制糖、糖制品加工 原糖生产 其他 /5 屠宰 年屠宰生猪10万头、肉牛1万头、肉羊15万只、禽类1000万只及以上 其他 /6 肉禽类加工 / 年加工2万吨及以上 其他 7 水产品加工 / 鱼油提取及制品制造;年加工10万吨及以上的;涉及环境敏感区的其他 第三条(一)中的全部区域;第三条(二)中的全部区域 8 淀粉、淀粉糖 含发酵工艺的 其他(单纯分装除外)单纯分装的 9 豆制品制造 / 除手工制作和单纯分装外的 手工制作或单纯分装的 10 蛋品加工 / / 全部 三、食品制造业11方便食品制造有提炼工艺的 其他(手工制作和单纯分装除外) 手工制作或单纯分装的 —4—项目类别 12 乳制品制造 年加工20万吨及以上 其他 /13 调味品、发酵制品制造 含发酵工艺的味精、柠檬酸、赖氨酸、酱油、醋等制造 其他(单纯分装除外)单纯分装的 14 盐加工 / 全部 /15 饲料添加剂、食品添加剂制造 除单纯混合和分装外的 单纯混合或分装的 /16 营养食品、保健食品、冷冻饮品、食用冰制造及其他食品制造 有提炼工艺的 其他(手工制作和单纯分装除外) 手工制作或单纯分装的 四、酒、饮料制造业17 酒精饮料及酒类制造 有发酵工艺的(以鲜葡萄或葡萄汁为原料年生产能力1000千升以下的除外) 其他 /18 果菜汁类及其他软饮料制造 原汁生产 其他 /五、烟草制品业19 卷烟 年产30万箱及以上 其他 /六、纺织业20 纺织品制造 有洗毛、染整、脱胶工段的;产生缫丝废水、精炼废水的 其他(编织物及其制品制造除外) 编织物及其制品制造七、纺织服装、服饰业21 服装制造 有湿法印花、染色、水洗工艺的 新建年加工100万件及以上 其他 —5—项目类别 八、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22 皮革、毛皮、羽毛(绒)制品 制革、毛皮鞣制 其他 /23 制鞋业 / 使用有机溶剂的 其他 九、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24 锯材、木片加工、木制品制造 有电镀或喷漆工艺且年用油性漆量(含稀释剂)10吨及以上的 其他 /25 人造板制造 年产20万立方米及以上 其他 /26 竹、藤、棕、草制品制造 有喷漆工艺且年用油性漆量(含稀释剂)10吨及以上的 有化学处理工艺的;有喷漆工艺且年用油性漆量(含稀释剂)10吨以下的,或使用水性漆的 其他 十、家具制造业27 家具制造 有电镀或喷漆工艺且年用油性漆量(含稀释剂)10吨及以上的 其他 /十一、造纸和纸制品业28 纸浆、溶解浆、纤维浆等制造;造纸(含废纸造纸) 全部 / /29 纸制品制造 / 有化学处理工艺的 其他 十二、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30 印刷厂;磁材料制品 / 全部 /—6—项目类别 十三、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31 文教、体育、娱乐用品制造 / 全部 /32 工艺品制造 有电镀或喷漆工艺且年用油性漆量(含稀释剂)10吨及以上的 有喷漆工艺且年用油性漆量(含稀释剂)10吨以下的,或使用水性漆的;有机加工的 其他 十四、石油加工、炼焦业33 原油加工、天然气加工、油母页岩等提炼原油、煤制油、生物制油及其他石油制品 全部 / /34 煤化工(含煤炭液化、气化) 全部 / /35 炼焦、煤炭热解、电石 全部 / / 十五、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36 基本化学原料制造;农药制造;涂料、染料、颜料、油墨及其类似产品制造;合成材料制造;专用化学品制造;炸药、火工及焰火产品制造;水处理剂等制造 除单纯混合和分装外的 单纯混合或分装的 /37 肥料制造 化学肥料(单纯混合和分装的除外) 其他 /—7—项目类别 38 半导体材料 全部 / /39 日用化学品制造 除单纯混合和分装外的 单纯混合或分装的 / 十六、医药制造业40 化学药品制造;生物、生化制品制造 全部 / /41 单纯药品分装、复配 / 全部 /42 中成药制造、中药饮片加工 有提炼工艺的 其他 /43 卫生材料及医药用品制造 / 全部 / 十七、化学纤维制造业44 化学纤维制造 除单纯纺丝外的 单纯纺丝 /45 生物质纤维素乙醇生产 全部 / / 十八、橡胶和塑料制品业46 轮胎制造、再生橡胶制造、橡胶加工、橡胶制品制造及翻新轮胎制造;有炼化及硫化工艺的 其他 /47 塑料制品制造 人造革、发泡胶等涉及有毒原材料的;以再生塑料为原料的;有电镀或喷漆工艺且年用油性漆量(含稀释剂)10吨及以上的 其他 /十九、非金属矿物制品业48 水泥制造 全部 / /—8—项目类别 49 水泥粉磨站 / 全部 /50 砼结构构件制造、商品混凝土加工 / 全部 /51 石灰和石膏制造、石材加工、人造石制造、砖瓦制造 / 全部 /52 玻璃及玻璃制品 平板玻璃制造 其他玻璃制造;以煤、油、天然气为燃料加热的玻璃制品制造 /53 玻璃纤维及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制品 / 全部 /54 陶瓷制品 年产建筑陶瓷100万平方米及以上;年产卫生陶瓷150万件及以上;年产日用陶瓷250万件及以上 其他 /55 耐火材料及其制品 石棉制品 其他 /56 石墨及其他非金属矿物制品 含焙烧的石墨、碳素制品 其他 /57 防水建筑材料制造、沥青搅拌站、干粉砂浆搅拌站 / 全部 /二十、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58 炼铁、球团、烧结 全部 / /59 炼钢 全部 / /60 黑色金属铸造 年产10万吨及以上 其他 /—9—项目类别 61 压延加工 黑色金属年产50万吨及以上的冷轧 其他 /62 铁合金制造;锰、铬冶炼 全部 / / 二十一、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63 有色金属冶炼(含再生有色金属冶炼) 全部 / /64 有色金属合金制造 全部 / /65 有色金属铸造 年产10万吨及以上 其他 /66 压延加工 / 全部 / 二十二、金属制品业67 金属制品加工制造 有电镀或喷漆工艺且年用油性漆量(含稀释剂)10吨及以上的 其他(仅切割组装除外)仅切割组装的 68 金属制品表面处理及热处理加工 有电镀工艺的;使用有机涂层的(喷粉、喷塑和电泳除外);有钝化工艺的热镀锌 其他 /二十三、通用设备制造业69 通用设备制造及维修 有电镀或喷漆工艺且年用油性漆量(含稀释剂)10吨及以上的 其他(仅组装的除外)仅组装的 二十四、专用设备制造业70 专用设备制造及维修 有电镀或喷漆工艺且年用油性漆量(含稀释剂)10吨及以上的 其他(仅组装的除外)仅组装的 —10—项目类别 二十五、汽车制造业71 汽车制造 整车制造(仅组装的除外);发动机生产;有电镀或喷漆工艺且年用油性漆量(含稀释剂)10吨及以上的零部件生产其他 /二十六、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72 铁路运输设备制造及修理 机车、车辆、动车组制造;发动机生产;有电镀或喷漆工艺且年用油性漆量(含稀释剂)10吨及以上的零部件生产 其他 /73 船舶和相关装置制造及维修 有电镀或喷漆工艺且年用油性漆量(含稀释剂)10吨及以上的;拆船、修船厂其他 /74 航空航天器制造 有电镀或喷漆工艺且年用油性漆量(含稀释剂)10吨及以上的 其他 /75 摩托车制造 整车制造(仅组装的除外);发动机生产;有电镀或喷漆工艺且年用油性漆量(含稀释剂)10吨及以上的零部件生产其他 /76 自行车制造 有电镀或喷漆工艺且年用油性漆量(含稀释剂)10吨及以上的 其他 /77 交通器材及其他交通运输设备制造 有电镀或喷漆工艺且年用油性漆量(含稀释剂)10吨及以上的 其他(仅组装的除外)仅组装的 二十七、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78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 有电镀或喷漆工艺且年用油性漆量(含稀释剂)10吨及以上的;铅蓄电池制造其他(仅组装的除外)仅组装的 79 太阳能电池片 太阳能电池片生产 其他 /—11—环评类别 项目类别 报告书报告表 登记表 本栏目环境敏感区含义 二十八、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80 计算机制造 显示器件;含前工序的集成电路 有分割、焊接、酸洗或有机溶剂清洗工艺的 其他 81 电子真空器件、集成电路、半导体分立器件制造、光电子器件、其他电子器件制造等 显示器件;含前工序的集成电路 有分割、焊接、酸洗或有机溶剂清洗工艺的 其他 82 印刷电路板、电子元件及组件制造 印刷电路板 有分割、焊接、酸洗或有机溶剂清洗工艺的 其他 83 电子陶瓷、有机薄膜、荧光粉、贵金属粉等电子专用材料 全部 / /84 电子配件组装 / 有分割、焊接(手工焊接除外)、酸洗或有机溶剂清洗工艺的 其他 二十九、仪器仪表制造业85 仪器仪表制造 有电镀或喷漆工艺且年用油性漆量(含稀释剂)10吨及以上的 其他(仅组装的除外)仅组装的 三十、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86 废旧资源(含生物质)加工、再生利用 废电子电器产品、废电池、废汽车、废电机、废五金、废塑料(除分拣清洗工艺的)、废油、废船、废轮胎等加工、再生利用 其他 /环评类别 项目类别 报告书报告表 登记表 本栏目环境敏感区含义 三十一、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87 火力发电(含热电) 除燃气发电工程外的 燃气发电 /88 综合利用发电 利用矸石、油页岩、石油焦等发电 单纯利用余热、余压、余气(含煤层气)发电/89 水力发电 总装机1000千瓦及以上;抽水蓄能电站;涉及环境敏感区的 其他 /第三条(一)中的全部区域;第三条(二)中的重要水生生物的自然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 90 生物质发电 生活垃圾、污泥发电 利用农林生物质、沼气发电、垃圾填埋气发电/91 其他能源发电 海上潮汐电站、波浪电站、温差电站等;涉及环境敏感区的总装机容量5万千瓦及以上的风力发电 利用地热、太阳能热等发电;地面集中光伏电站(总容量大于6000千瓦,且接入电压等级不小于10千伏);其他风力发电 其他光伏发电 第三条(一)中的全部区域;第三条(二)中的重要水生生物的自然产卵场、索饵场、天然渔场;第三条(三)中的全部区域 92 热力生产和供应工程 燃煤、燃油锅炉总容量65吨/小时(不含)以上 其他(电热锅炉除外)/三十二、燃气生产和供应业93 煤气生产和供应工程 煤气生产 煤气供应 /94 城市天然气供应工程 / 全部 / 三十三、水的生产和供应业95 自来水生产和供应工程 / 全部 /环评类别 项目类别 报告书报告表 登记表 本栏目环境敏感区含义 96 生活污水集中处理 新建、扩建日处理10万吨及以上 其他 /97 工业废水处理 新建、扩建集中处理的 其他 /98 海水淡化、其他水处理和利用 / 全部 /三十四、环境治理业99 脱硫、脱硝、除尘等工程 / 脱硫、脱硝 除尘 100 危险废物(含医疗废物)利用及处置 利用及处置的(单独收集、病死动物化尸窖(井)除外) 其他 /101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含污泥)处置及综合利用 采取填埋和焚烧方式的 其他 /102 污染场地治理修复 / 全部 / 三十五、公共设施管理业103 城镇生活垃圾转运站 / 全部 /104 城镇生活垃圾(含餐厨废弃物)集中处置 全部 / /105 城镇粪便处置工程 / 日处理50吨及以上 其他 三十六、房地产106 房地产开发、宾馆、酒店、办公用房等 /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及以上;涉及环境敏感区的 其他 第三条(一)中的全部区域 三十七、研究和试验发展107 专业实验室 P3、P4生物安全实验室;转基因实验室其他 /环评类别 项目类别 报告书报告表 登记表 本栏目环境敏感区含义 108 研发基地 含医药、化工类等专业中试内容的 其他 /三十八、专业技术服务业109 矿产资源地质勘查(含勘探活动和油气资源勘探) /除海洋油气勘探工程外的 海洋油气勘探工程 110 动物医院 / 全部 / 三十九、卫生111 医院、专科防治院(所、站)、社区医疗、卫生院(所、站)、血站、急救中心、疗养院等其他卫生机构 新建、扩建床位100张及以上的 其他(20张床位以下的、中医门诊除外) 20张床位以下的、中医门诊 112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新建 其他 / 四十、社会事业与服务业113 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福利院、养老院 /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及以上;有实验室的学校(P3、P4生物安全实验室除外) 其他(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以下的除外)114 批发、零售市场 / 营业面积5000平方米及以上 其他 115 餐饮、娱乐、洗浴场所 / / 全部 116 体育场、体育馆 / 占地面积2.2万平方米及以上 其他 环评类别 项目类别 报告书报告表 登记表 本栏目环境敏感区含义 117 高尔夫球场、滑雪场、狩猎场、赛车场、跑马场、射击场、水上运动中心 高尔夫球场 其他 /118 展览馆、博物馆、美术馆、影剧院、音乐厅、文化馆、图书馆、档案馆、纪念馆 /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及以上 其他 119 公园(含动物园、植物园、主题公园) 特大型、大型主题公园 其他 /120 旅游开发 缆车、索道建设;海上娱乐及运动、海上景观开发 其他 /121 影视基地建设 涉及环境敏感区的 其他 / 第三条(一)中的全部区域;第三条(二)中的基本草原、森林公园、地质公园、重要湿地、天然林、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生长繁殖地;第三条(三)中的全部区域 122 胶片洗印厂 / 全部 /123 驾驶员训练基地、公交枢纽、大型停车场 / 涉及环境敏感区的 其他 第三条(一)中的全部区域;第三条(三)中的全部区域 124 加油、加气站 / 新建、扩建 其他 125 洗车场 / 营业面积1000平方米及以上;涉及环境敏感区的 其他 第三条(一)中的全部区域;第三条(二)中的基本农田保护区 环评类别 项目类别 报告书报告表 登记表 本栏目环境敏感区含义 126 汽车、摩托车维修场所 / 营业面积5000平方米及以上;涉及环境敏感区的 其他 第三条(一)中的全部区域;第三条(二)中的基本农田保护区 127 殡仪馆、陵园、公墓 / 殡仪馆;涉及环境敏感区的 其他 第三条(一)中的全部区域;第三条(二)中的基本农田保护区;第三条(三)中的全部区域 四十一、煤炭开采和洗选业128 煤炭开采 全部 / / 129 洗选、配煤 / 全部 / 130 煤炭储存、集运 / 全部 / 131 型煤、水煤浆生产 / 全部 / 四十二、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132 石油、页岩油开采 石油开采新区块开发;页岩油开采 其他 /133 天然气、页岩气、砂岩气开采(含净化、液化)新区块开发 其他 /134 煤层气开采(含净化、液化) 年生产能力1亿立方米及以上;涉及环境敏感区的 其他 /第三条(一)中的全部区域;第三条(二)中的基本草原、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第三条(三)中的全部区域 四十三、黑色金属矿采选业135 黑色金属矿采选(含单独尾矿库) 全部 / /四十四、有色金属矿采选业136 有色金属矿采选(含单独尾矿库) 全部 / /环评类别 项目类别 报告书报告表 登记表 本栏目环境敏感区含义 四十五、非金属矿采选业137 土砂石、石材开采加工 涉及环境敏感区的 其他 / 第三条(一)中的全部区域;第三条(二)中的基本草原、重要水生生物的自然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 138 化学矿采选 全部 / / 139 采盐 井盐 湖盐、海盐 / 140 石棉及其他非金属矿采选 全部 / / 四十六、水利141 水库 库容1000万立方米及以上;涉及环境敏感区的 其他 /第三条(一)中的全部区域;第三条(二)中的重要水生生物的自然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 142 灌区工程 新建5万亩及以上;改造30万亩及以上 其他 /143 引水工程 跨流域调水;大中型河流引水;小型河流年总引水量占天然年径流量1/4及以上;涉及环境敏感区的 其他 /第三条(一)中的全部区域;第三条(二)中的重要水生生物的自然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 144 防洪治涝工程 新建大中型 其他(小型沟渠的护坡除外) /145 河湖整治 涉及环境敏感区的 其他 / 第三条(一)中的全部区域;第三条(二)中的重要湿地、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生长繁殖地、重要水生生物的自然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第三条(三)中的文物保护单位 环评类别 项目类别 报告书报告表 登记表 本栏目环境敏感区含义 146 地下水开采 日取水量1万立方米及以上;涉及环境敏感区的 其他 /第三条(一)中的全部区域;第三条(二)中的重要湿地 四十七、农业、林业、渔业147 农业垦殖 / 涉及环境敏感区的 其他 第三条(一)中的全部区域;第三条(二)中的基本草原、重要湿地、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 148 农产品基地项目(含药材基地) / 涉及环境敏感区的 其他 第三条(一)中的全部区域;第三条(二)中的基本草原、重要湿地、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 149 经济林基地项目 / 原料林基地 其他 150 淡水养殖 / 网箱、围网等投饵养殖;涉及环境敏感区的其他 第三条(一)中的全部区域 151 海水养殖 / 用海面积300亩及以上;涉及环境敏感区的其他 第三条(一)中的自然保护区、海洋特别保护区;第三条(二)中的重要湿地、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生长繁殖地、重要水生生物的自然产卵场、索饵场、天然渔场、封闭及半封闭海域 四十八、海洋工程152 海洋人工鱼礁工程 / 固体物质投放量5000立方米及以上;涉及环境敏感区的 其他 第三条(一)中的自然保护区、海洋特别保护区;第三条(二)中的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生长繁殖地、重要水生生物的自然产卵场、索饵场、天然渔场、封闭及半封闭海域 环评类别 项目类别 报告书报告表 登记表 本栏目环境敏感区含义 153 围填海工程及海上堤坝工程 围填海工程;长度0.5公里及以上的海上堤坝工程;涉及环境敏感区的 其他 /第三条(一)中的自然保护区、海洋特别保护区;第三条(二)中的重要湿地、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生长繁殖地、重要水生生物的自然产卵场、索饵场、天然渔场、封闭及半封闭海域 154 海上和海底物资储藏设施工程 全部 / /155 跨海桥梁工程 全部 / /156 海底隧道、管道、电(光)缆工程 长度1.0公里及以上的 其他 /四十九、交通运输业、管道运输业和仓储业157 等级公路 新建30公里以上的三级及以上等级公路;新建涉及环境敏感区的1公里及以上的独立隧道;新建涉及环境敏感区的主桥长度1公里及以上的独立桥梁 其他(配套设施、公路维护、四级以下公路除外) 配套设施、公路维护、新建四级公路 第三条(一)中的全部区域;第三条(二)中的全部区域;第三条(三)中的全部区域 158 新建、增建铁路 新建、增建铁路(30公里及以下铁路联络线和30公里及以下铁路专用线除外);涉及环境敏感区的 30公里及以下铁路联络线和30公里及以下铁路专用线 /第三条(一)中的全部区域;第三条(二)中的全部区域;第三条(三)中的全部区域 159 改建铁路 200公里及以上的电气化改造(线路和站场不发生调整的除外) 其他 /160 铁路枢纽 大型枢纽 其他 / 161 机场 新建;迁建;飞行区扩建 其他 /162 导航台站、供油工程、维修保障等配套工程 /供油工程;涉及环境敏感区的 其他 第三条(三)中的以居住、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研、行政办公等为主要功能的区域 环评类别 项目类别 报告书报告表 登记表 本栏目环境敏感区含义 163 油气、液体化工码头 新建;扩建 其他 /164 干散货(含煤炭、矿石)、件杂、多用途、通用码头 单个泊位1000吨级及以上的内河港口;单个泊位1万吨级及以上的沿海港口;涉及环境敏感区的 其他 /第三条(一)中的全部区域;第三条(二)中的重要水生生物的自然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天然渔场 165 集装箱专用码头 单个泊位3000吨级及以上的内河港口;单个泊位3万吨级及以上的海港;涉及危险品、化学品的;涉及环境敏感区的其他 /第三条(一)中的全部区域;第三条(二)中的重要水生生物的自然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天然渔场 166 滚装、客运、工作船、游艇码头 涉及环境敏感区的 其他 /第三条(一)中的全部区域;第三条(二)中的重要水生生物的自然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天然渔场 167 铁路轮渡码头 涉及环境敏感区的 其他 / 第三条(一)中的全部区域;第三条(二)中的重要水生生物的自然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天然渔场 168 航道工程、水运辅助工程 航道工程;涉及环境敏感区的防波堤、船闸、通航建筑物 其他 /第三条(一)中的全部区域;第三条(二)中的重要水生生物的自然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天然渔场 169 航电枢纽工程 全部 / /170 中心渔港码头 涉及环境敏感区的 其他 / 第三条(一)中的全部区域;第三条(二)中的重要水生生物的自然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天然渔场 。
深圳市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和备案管理名录第一条为进一步规范深圳市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依据《深圳经济特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条例》的规定,制定本名录。
第二条本名录依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原环境保护部令第44号)以及《关于修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部分内容的决定》(生态环境部令第1号),并结合《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分类管理名录(2017年版)》(原环境保护部令第45号)和深圳市产业特点制定。
本名录所列审批类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分别组织编制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或者环境影响报告表。
本名录所列备案类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组织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
第三条市、区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按照管理权限,对本名录所列审批类建设项目依法实施审批,对本名录所列备案类建设项目依法实施告知性备案。
第四条参照《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原环境保护部令第44号)中环境敏感区的定义,结合《深圳经济特—- 1 -—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条例》的规定和深圳市的实际情况,本名录所称环境敏感区分为生态敏感区和人居敏感区两类。
生态敏感区主要包括下列区域:(一)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海洋特别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二)基本农田保护区、基本草原、森林公园、地质公园、重要湿地、天然林、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生长繁殖地、重要水生生物的自然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天然渔场、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封闭及半封闭海域。
人居敏感区主要包括下列区域:以居住、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研、行政办公等为主要功能的区域,以及文物保护单位。
第五条建设单位应当严格按照本名录确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类别,不得擅自改变环境影响评价类别。
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应当就建设项目对环境敏感区的影响作重点分析。
第六条跨行业、复合型建设项目,其环境影响评价类别按其中单项等级最高的确定。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部令第44号,2018年修正版)(1) 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部令第44号,2018年修正版)(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部令第44号,2018年修正版)(1)的全部内容。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2018—05-02(2017年6月29日环境保护部令第44号公布根据2018年4月28日公布的《关于修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部分内容的决定》修正)第一条为了实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第十六条的规定,制定本名录.第二条根据建设项目特征和所在区域的环境敏感程度,综合考虑建设项目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实行分类管理。
建设单位应当按照本名录的规定,分别组织编制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者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
第三条本名录所称环境敏感区是指依法设立的各级各类保护区域和对建设项目产生的环境影响特别敏感的区域,主要包括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或者其外的下列区域:(一)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海洋特别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二)基本农田保护区、基本草原、森林公园、地质公园、重要湿地、天然林、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生长繁殖地、重要水生生物的自然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天然渔场、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封闭及半封闭海域;(三)以居住、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研、行政办公等为主要功能的区域,以及文物保护单位.第四条建设单位应当严格按照本名录确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类别,不得擅自改变环境影响评价类别。
附件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第一条 为了实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第十六条的规定,制定本名录。
第二条 根据建设项目特征和所在区域的环境敏感程度,综合考虑建设项目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实行分类管理。
建设单位应当按照本名录的规定,分别组织编制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者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
第三条 本名录所称环境敏感区是指依法设立的各级各类保护区域和对建设项目产生的环境影响特别敏感的区域,主要包括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或者其外的下列区域:(一)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海洋特别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二)基本农田保护区、基本草原、森林公园、地质公园、重要湿地、天然林、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生长繁殖地、重要水生生物的自然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天然渔场、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封闭及半封闭海域;(三)以居住、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研、行政办公等为主—2—要功能的区域,以及文物保护单位。
第四条 建设单位应当严格按照本名录确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类别,不得擅自改变环境影响评价类别。
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应当就建设项目对环境敏感区的影响作重点分析。
第五条 跨行业、复合型建设项目,其环境影响评价类别按其中单项等级最高的确定。
第六条 本名录未作规定的建设项目,其环境影响评价类别由省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根据建设项目的污染因子、生态影响因子特征及其所处环境的敏感性质和敏感程度提出建议,报环境保护部认定。
第七条 本名录由环境保护部负责解释,并适时修订公布。
第八条 本名录自2017年9月1日起施行。
2015年4月9日公布的原《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环境保护部令第33号)同时废止。
—3——4——5——6——7——8——9——10——11—说明:(1)名录中涉及规模的,均指新增规模。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标准与管理要求1. 引言2. 环境影响评价标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标准是指用于评价项目对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的参考标准。
标准的制定应遵循科学性、可操作性、合理性和适用性的原则,以确保评价结果真实可靠、科学可信。
2.1 水污染影响评价标准水污染是建设项目对水环境造成的主要影响之一。
水污染影响评价标准包括评估水质、水资源利用和水生态系统的状况等方面,以确保建设项目对水环境的影响在可接受范围内。
2.2 大气污染影响评价标准大气污染是建设项目对大气环境产生的主要影响之一。
大气污染影响评价标准包括评估空气质量、大气污染物排放和大气环境容量等方面,以确保建设项目对大气环境的影响不会造成重大污染和破坏。
2.3 噪音及振动影响评价标准噪音及振动是建设项目对周边社区和生物环境产生的主要影响之一。
噪音及振动影响评价标准包括评估噪音和振动水平、对人体健康和生物生态的影响等方面,以确保建设项目对噪音和振动的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
2.4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标准生态环境是建设项目对自然生态系统产生的主要影响之一。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标准包括评估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和敏感生境的状况等方面,以确保建设项目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不会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完整性。
3. 环境影响评价管理要求环境影响评价管理要求是指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的组织、程序、方法和措施等方面的要求。
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确保环境影响评价活动的有效开展和评价结果的可信度。
3.1 组织要求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应由专业的环境评价机构或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负责组织。
组织应具备充分的技术力量和专业知识,确保评价过程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3.2 程序要求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应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
包括项目申报、评价方案编制、评价报告编制、公众参与等环节。
评价程序的规范性和透明度,能够提高评价结果的可信度和公正性。
3.3 方法要求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应采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2018-05-02(2017年6月29日环境保护部令第44号公布根据2018年4月28日公布的《关于修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部分内容的决定》修正)第一条为了实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第十六条的规定,制定本名录。
第二条根据建设项目特征和所在区域的环境敏感程度,综合考虑建设项目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实行分类管理。
建设单位应当按照本名录的规定,分别组织编制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者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
第三条本名录所称环境敏感区是指依法设立的各级各类保护区域和对建设项目产生的环境影响特别敏感的区域,主要包括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或者其外的下列区域:(一)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海洋特别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二)基本农田保护区、基本草原、森林公园、地质公园、重要湿地、天然林、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生长繁殖地、重要水生生物的自然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天然渔场、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封闭及半封闭海域;(三)以居住、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研、行政办公等为主要功能的区域,以及文物保护单位。
第四条建设单位应当严格按照本名录确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类别,不得擅自改变环境影响评价类别。
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应当就建设项目对环境敏感区的影响作重点分析。
第五条跨行业、复合型建设项目,其环境影响评价类别按其中单项等级最高的确定。
第六条本名录未作规定的建设项目,其环境影响评价类别由省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根据建设项目的污染因子、生态影响因子特征及其所处环境的敏感性质和敏感程度提出建议,报生态环境部认定。
第七条本名录由生态环境部负责解释,并适时修订公布。
第八条本名录自2017年9月1日起施行。
2015年4月9日公布的原《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环境保护部令第33号)同时废止。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2017年6月29日环境保护部令第44号公布根据2018年4月28日公布的《关于修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部分内容的决定》修正)第一条为了实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第十六条的规定,制定本名录。
第二条根据建设项目特征和所在区域的环境敏感程度,综合考虑建设项目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实行分类管理。
建设单位应当按照本名录的规定,分别组织编制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者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
第三条本名录所称环境敏感区是指依法设立的各级各类保护区域和对建设项目产生的环境影响特别敏感的区域,主要包括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或者其外的下列区域:(一)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海洋特别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二)基本农田保护区、基本草原、森林公园、地质公园、重要湿地、天然林、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生长繁殖地、重要水生生物的自然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天然渔场、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封闭及半封闭海域;(三)以居住、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研、行政办公等为主要功能的区域,以及文物保护单位。
第四条建设单位应当严格按照本名录确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类别,不得擅自改变环境影响评价类别。
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应当就建设项目对环境敏感区的影响作重点分析。
第五条跨行业、复合型建设项目,其环境影响评价类别按其中单项等级最高的确定。
- 1 -第六条本名录未作规定的建设项目,其环境影响评价类别由省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根据建设项目的污染因子、生态影响因子特征及其所处环境的敏感性质和敏感程度提出建议,报生态环境部认定。
第七条本名录由生态环境部负责解释,并适时修订公布。
第八条本名录自2017年9月1日起施行。
2015年4月9日公布的原《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环境保护部令第33号)同时废止。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2018年修订】导航:安全管理网>> 法律规范>> 行业法规>> 环保>>正文点击数: 165 更新日期:2018年06月22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2018年修订】发文号:环境保护部令第44号发布单位:环境保护部发布日期:2018-04-28实施日期:2017-09-01(根据2018年4月28日公布的《关于修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部分内容的决定》修正)第一条为了实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第十六条的规定,制定本名录。
第二条根据建设项目特征和所在区域的环境敏感程度,综合考虑建设项目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实行分类管理。
建设单位应当按照本名录的规定,分别组织编制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者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
第三条本名录所称环境敏感区是指依法设立的各级各类保护区域和对建设项目产生的环境影响特别敏感的区域,主要包括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或者其外的下列区域:(一)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海洋特别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二)基本农田保护区、基本草原、森林公园、地质公园、重要湿地、天然林、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生长繁殖地、重要水生生物的自然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天然渔场、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封闭及半封闭海域;(三)以居住、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研、行政办公等为主要功能的区域,以及文物保护单位。
第四条建设单位应当严格按照本名录确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类别,不得擅自改变环境影响评价类别。
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应当就建设项目对环境敏感区的影响作重点分析。
第五条跨行业、复合型建设项目,其环境影响评价类别按其中单项等级最高的确定。
第六条本名录未作规定的建设项目,其环境影响评价类别由省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根据建设项目的污染因子、生态影响因子特征及其所处环境的敏感性质和敏感程度提出建议,报生态环境部认定。
附件1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修订征求意见稿)第一条为了实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法》第十六条的规定,制定本名录。
第二条国家根据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实行分类管理。
建设单位应当按照本名录的规定,分别组织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者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
环境影响报告书和环境影响报告表,应当由建设单位按照国务院的规定报有审批权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环境影响登记表应当由建设单位按照有关规定报送有权限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三条本名录所称环境敏感区,是指依法设立的各级各类自然、文化保护地,以及对建设项目的某类污染因子或者生态影响因子特别敏感的区域,主要包括:(一)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二)基本农田保护区、基本草原、森林公园、地质公园、重要湿地、天然林、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天然集中分布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重要水生生物的自然产卵场及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天然渔场、江河源头区、水源涵养区、洪水调蓄区、资源性—3—缺水地区、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防风固沙区、封闭及半封闭海域、富营养化水域;(三)以居住、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研、行政办公等为主要功能的区域,文物保护单位,具有特殊历史、文化、科学、民族意义的保护地。
第四条建设项目所处环境的敏感性质和敏感程度,是确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类别的重要依据。
建设涉及环境敏感区的项目,应当严格按照本名录确定其环境影响评价类别,不得擅自更改环境影响评价类别。
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应当就该项目对环境敏感区的影响作重点分析。
第五条跨行业、复合型建设项目,其环境影响评价类别按其中单项等级最高的确定。
第六条本名录未作规定的建设项目,其环境影响评价类别由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建设项目的污染因子、生态影响因子特征及其所处环境的敏感性质和敏感程度提出建议,报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认定。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2017年6月29日环境保护部令第44号公布根据2018年4月28日公布的《关于修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部分内容的决定》修正)第一条为了实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第十六条的规定,制定本名录。
第二条根据建设项目特征和所在区域的环境敏感程度,综合考虑建设项目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实行分类管理。
建设单位应当按照本名录的规定,分别组织编制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者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
第三条本名录所称环境敏感区是指依法设立的各级各类保护区域和对建设项目产生的环境影响特别敏感的区域,主要包括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或者其外的下列区域:(一)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海洋特别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二)基本农田保护区、基本草原、森林公园、地质公园、重要湿地、天然林、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生长繁殖地、重要水生生物的自然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天然渔场、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封闭及半封闭海域;(三)以居住、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研、行政办公等为主要功能的区域,以及文物保护单位。
第四条建设单位应当严格按照本名录确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类别,不得擅自改变环境影响评价类别。
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应当就建设项目对环境敏感区的影响作重点分析。
第五条跨行业、复合型建设项目,其环境影响评价类别按其中单项等级最高的确定。
第六条本名录未作规定的建设项目,其环境影响评价类别由省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根据建设项目的污染因子、生态影响因子特征及其所处环境的敏感性质和敏感程度提出建议,报生态环境部认定。
第七条本名录由生态环境部负责解释,并适时修订公布。
第八条本名录自2017年9月1日起施行。
2015年4月9日公布的原《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环境保护部令第33号)同时废止。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四川省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级审批办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7.12.20•【字号】川府函[2007]259号•【施行日期】2007.12.2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环境保护综合规定正文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四川省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级审批办法》的通知(川府函[2007]259号)各市(州)人民政府,省直有关部门:《四川省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级审批办法》已经省政府同意,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四川省人民政府二00七年十二月二十日四川省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级审批办法第一条为进一步规范四川省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级审批管理,提高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效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分级审批程序规定》、《关于加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级审批的通知》(环发〔2004〕164号)等规定,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新建、改建、扩建、迁建项目不论投资主体、资金来源、项目性质和投资规模都必须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报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出具审批文件。
第三条县及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规定的权限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实行分类管理、分级审批。
审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协同建设项目所在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建设项目实施监督管理。
第四条实行审批制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在报送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前完成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报批手续;实行核准制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在提交项目申请报告前完成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报批手续;实行备案制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在办理备案手续后和项目开工前完成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报批手续。
第五条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审批下列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环保行业环境影响评价规范在现代社会中,环保行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
环境影响评价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对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规范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保障其科学公正性和可操作性,需要制定相应的规范和标准。
本文将围绕环境影响评价的规范展开讨论,探讨相关的技术要求、流程和监督机制,以期为行业提供有益的指导。
一、概述环境影响评价是对某一规划、项目或政策的环境影响进行全面评估和预测,并提出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的过程。
评价的目的是保护环境和生态,预防和减轻环境污染,确保可持续发展。
环境影响评价应该遵循科学性、公正性、透明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
二、技术要求1.评价范围与内容环境影响评价应该明确确定评价的范围和内容,包括评价对象、评价指标、评价方法等。
评价对象包括生态环境、气候变化、土地利用、水资源、大气环境、噪声等方面。
评价指标应该科学合理,综合考虑各项环境因素的影响。
评价方法应该充分运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确保评价结果科学可靠。
2.数据采集与分析环境影响评价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持,包括环境基础数据、环境监测数据等。
数据采集应该遵循科学的方法和标准,确保数据的真实可靠性。
数据分析应该运用合适的统计和模型方法,对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和解释,提取有效信息。
3.环境模拟与预测环境模拟和预测是评价工作的重要环节。
通过模拟和预测,可以对未来环境影响做出合理的预判。
模拟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不确定性因素,并进行敏感性分析,提高预测结果的准确性。
4.环境风险评估环境风险评估是评价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可能的环境风险进行评估和分析,可以识别出风险的来源、可能性和影响程度,并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确保评价对象的环境安全。
三、流程设计1.前期准备前期准备包括明确评价目标、确定评价范围、组织评价团队等。
评价目标应该明确具体,符合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政策和法规。
评价范围应该涵盖评价对象的全部环境影响。
评价团队应该由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经验的专家组成。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2018-05-02(2017年6月29日环境保护部令第44号公布根据2018年4月28日公布的《关于修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部分内容的决定》修正)第一条?为了实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第十六条的规定,制定本名录。
第二条?根据建设项目特征和所在区域的环境敏感程度,综合考虑建设项目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实行分类管理。
建设单位应当按照本名录的规定,分别组织编制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者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
第三条?本名录所称环境敏感区是指依法设立的各级各类保护区域和对建设项目产生的环境影响特别敏感的区域,主要包括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或者其外的下列区域:(一)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海洋特别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二)基本农田保护区、基本草原、森林公园、地质公园、重要湿地、天然林、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生长繁殖地、重要水生生物的自然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天然渔场、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封闭及半封闭海域;(三)以居住、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研、行政办公等为主要功能的区域,以及文物保护单位。
第四条?建设单位应当严格按照本名录确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类别,不得擅自改变环境影响评价类别。
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应当就建设项目对环境敏感区的影响作重点分析。
第五条?跨行业、复合型建设项目,其环境影响评价类别按其中单项等级最高的确定。
第六条?本名录未作规定的建设项目,其环境影响评价类别由省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根据建设项目的污染因子、生态影响因子特征及其所处环境的敏感性质和敏感程度提出建议,报生态环境部认定。
第七条?本名录由生态环境部负责解释,并适时修订公布。
第八条?本名录自2017年9月1日起施行。
2015年4月9日公布的原《建设项目。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2018-05-02(2017年6月29日环境保护部令第44号公布根据2018年4月28日公布的《关于修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部分内容的决定》修正)第一条为了实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第十六条的规定,制定本名录。
第二条根据建设项目特征和所在区域的环境敏感程度,综合考虑建设项目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实行分类管理。
建设单位应当按照本名录的规定,分别组织编制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者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
第三条本名录所称环境敏感区是指依法设立的各级各类保护区域和对建设项目产生的环境影响特别敏感的区域,主要包括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或者其外的下列区域:(一)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海洋特别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二)基本农田保护区、基本草原、森林公园、地质公园、重要湿地、天然林、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生长繁殖地、重要水生生物的自然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天然渔场、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封闭及半封闭海域;(三)以居住、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研、行政办公等为主要功能的区域,以及文物保护单位。
第四条建设单位应当严格按照本名录确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类别,不得擅自改变环境影响评价类别。
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应当就建设项目对环境敏感区的影响作重点分析。
第五条跨行业、复合型建设项目,其环境影响评价类别按其中单项等级最高的确定。
第六条本名录未作规定的建设项目,其环境影响评价类别由省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根据建设项目的污染因子、生态影响因子特征及其所处环境的敏感性质和敏感程度提出建议,报生态环境部认定。
第七条本名录由生态环境部负责解释,并适时修订公布。
第八条本名录自2017年9月1日起施行。
2015年4月9日公布的原《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环境保护部令第33号)同时废止。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2017年6月29日环境保护部令第44号公布根据2018年4月28日公布的《关于修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部分内容的决定》修正)第一条为了实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第十六条的规定,制定本名录。
第二条根据建设项目特征和所在区域的环境敏感程度,综合考虑建设项目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实行分类管理。
建设单位应当按照本名录的规定,分别组织编制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者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
第三条本名录所称环境敏感区是指依法设立的各级各类保护区域和对建设项目产生的环境影响特别敏感的区域,主要包括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或者其外的下列区域:(一)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海洋特别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二)基本农田保护区、基本草原、森林公园、地质公园、重要湿地、天然林、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生长繁殖地、重要水生生物的自然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天然渔场、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封闭及半封闭海域;(三)以居住、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研、行政办公等为主要功能的区域,以及文物保护单位。
第四条建设单位应当严格按照本名录确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类别,不得擅自改变环境影响评价类别。
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应当就建设项目对环境敏感区的影响作重点分析。
第五条跨行业、复合型建设项目,其环境影响评价类别按其中单项等级最高的确定。
第六条本名录未作规定的建设项目,其环境影响评价类别由省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根据建设项目的污染因子、生态影响因子特征及其所处环境的敏感性质和敏感程度提出建议,报生态环境部认定。
第七条本名录由生态环境部负责解释,并适时修订公布。
第八条本名录自2017年9月1日起施行。
2015年4月9日公布的原《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环境保护部令第33号)同时废止。
石墨及碳素制品制造行业排放标准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导言石墨及碳素制品制造行业在我国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其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污染物排放对环境造成潜在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令第33号——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2015)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环境保护部(已撤销)•【公布日期】2015.04.09•【文号】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令第33号•【施行日期】2015.06.01•【效力等级】部门规章•【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环境影响评价正文环境保护部令第33号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已于2015年3月19日由环境保护部部务会议修订通过,现予公布,自2015年6月1日起施行。
原《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环境保护部令第2号)同时废止。
部长陈吉宁2015年4月9日附件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第一条为了实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法》第十六条的规定,制定本名录。
第二条国家根据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实行分类管理。
建设单位应当按照本名录的规定,分别组织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或者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
第三条本名录所称环境敏感区,是指依法设立的各级各类自然、文化保护地,以及对建设项目的某类污染因子或者生态影响因子特别敏感的区域,主要包括:(一)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二)基本农田保护区、基本草原、森林公园、地质公园、重要湿地、天然林、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天然集中分布区、重要水生生物的自然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天然渔场、资源性缺水地区、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封闭及半封闭海域、富营养化水域;(三)以居住、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研、行政办公等为主要功能的区域,文物保护单位,具有特殊历史、文化、科学、民族意义的保护地。
第四条建设项目所处环境的敏感性质和敏感程度,是确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类别的重要依据。
涉及环境敏感区的建设项目,应当严格按照本名录确定其环境影响评价类别,不得擅自提高或者降低环境影响评价类别。
关于规范石墨及碳素建设项目等三个行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查审批工作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各省辖市、省直管县(市)环保局,郑州航空港区市政建设环保局:为进一步规范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查审批工作,统一管理尺度,引导企业规范健康发展,省环保厅组织编制了石墨及碳素、皮革及毛皮加工、再生铅等三个行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查审批原则要求(试行)。
现印发你们,请参照执行。
各级环保部门应切实加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管理,严格落实相关环境保护政策、规划及规划环评的要求,优化项目选址,提出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和风险防范措施,有效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促进区域环境质量改善,推动绿色发展。
国家、省环境保护政策和环境管理要求如有调整,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查审批按新的规定执行。
附件:1.河南省石墨及碳素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查审批原则要求(试行)2. 河南省皮革及毛皮加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查审批原则要求(试行)3. 河南省再生铅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查审批原则要求(试行)2017年10月30日附件1河南省石墨及碳素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查审批原则要求(试行)为规范我省石墨及碳素建设项目有序发展、合理布局,综合考虑我省石墨及碳素行业发展实际,在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的同时,对石墨及碳素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提出如下审查审批原则要求。
一、总体要求:石墨及碳素项目应严格执行《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修正)、《铝行业规范条件》(工业和信息化部,2013年第36号)等国家要求。
二、适用范围:审查审批原则要求适用于我省石墨(天然石墨生产制造除外)及碳素制品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审查审批,仅包含煅烧、混捏成型、焙烧、石墨化等部分工段的项目也应参照执行。
三、环境质量要求:环境质量现状满足环境功能区要求的区域,项目实施后环境质量仍应满足功能区要求;环境质量现状不能满足环境功能区要求的区域,通过强化项目污染防治措施、并提出有效的区域削减措施,改善区域环境质量。
上一年度未完成大气污染防治目标任务且环境质量仍在恶化的区域,应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待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后方可审批。
四、建设布局要求:新建石墨及碳素生产企业应当位于产业园区,符合园区规划及规划环评要求;禁止在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禁止开发区内新建(改、扩建)石墨及碳素生产企业。
园区外的现有石墨及碳素生产企业,应当加快搬迁入园、升级改造;支持现有石墨及碳素生产集中区域,建设石墨或碳素制品专业园,园区应科学编制规划及规划环评,区内新建项目排污量应从现有石墨及碳素生产企业中等量或减量替代,实现区域增产减污,产业转型升级;鼓励石墨或碳素制品园区集中建设专业的煅后焦生产企业及集中煤气站。
五、防护距离要求:结合《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卫生防护距离(第4部分:石墨碳素制品业)》(GB/T18068.4-2012)及区域环境质量要求,合理设置环境防护距离,环境防护距离内禁止布局新的环境敏感点。
环境防护距离内已有居民集中区、学校、医院等环境敏感目标的,应妥善解决。
六、工艺装备要求:采用资源利用率高、污染物产生量小的清洁生产技术、工艺和设备,单位产品的物耗、能耗、水耗、资源综合利用和污染物排放量等指标应达到清洁生产国内先进水平,京津冀传输通道城市的项目单位产品能耗应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石墨及碳素生产企业应设置全封闭的原料库,破碎工段应设置在密闭的车间或原料库内,破碎后的石油焦采用全封闭的皮带或管道运输;生阳极炭块应通过密闭的输送廊道送至焙烧车间;炭块装填过程、填充料回收利用过程需配套粉尘收集处理设施;炭块清理车间应当密闭,并设置粉尘收集处理装置。
石墨及碳素生产企业应采用天燃气、净化后的煤气等洁净燃料;石油焦煅烧工段应采用回转窑或罐式煅烧炉等先进的生产装备,鼓励独立煅后焦企业采用回转窑煅烧工艺(高功率石墨所需煅后焦除外);生料焙烧工段应采用环式焙烧炉等先进的生产装备;新建石墨及碳素生产企业煅烧废气和焙烧废气应合并处理、达标排放。
石墨及碳素生产企业应采取全自动控制的配料系统;混捏成型工段应设置在密闭车间内;浸渍工段应采用密闭负压装置;混捏成型工段应采用连续混捏成型或半连续混捏成型工艺,鼓励新建企业采用连续混捏成型工艺。
石墨及碳素生产企业应设置全厂DCS控制系统及污染治理设施DCS控制系统。
七、大气污染防治要求:京津冀大气传输通道城市石墨及碳素生产企业应执行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其他区域可参照执行,鼓励新建石墨项目执行《铝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25465-2010)特别排放限值要求;煅烧炉、焙烧炉应设置低氮燃烧和脱硝装置,焙烧炉废气应先对沥青烟进行处理,煅烧、焙烧废气经各自的除尘、脱硫设施处理后再经湿式静电除尘设施处理后合并排放,排气筒高度应满足环评计算要求。
煅烧废气和焙烧废气经各自的治理措施处理后需设置单独的废气在线监测设施,并按照要求与环保部门联网。
沥青罐废气、混捏成型工段废气、浸渍工段废气收集后经沥青烟净化+焚烧处理后排放。
物料输送、破碎、转运等工段产生的粉尘应集中收集后经袋式除尘设施处理后不低于15米排气筒排放。
京津冀大气传输通道城市及大气环境质量超标的区域,石墨及碳素生产企业新增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应采取倍量替代,并明确替代源。
八、水污染防治要求:石墨及碳素生产企业生产废水应全部回用。
九、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要求:按照“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原则,对固体废物妥善处置。
电捕焦油、沥青渣等危险废物应由有资质的单位进行处置,转移处置应遵守国家和河南省相关规定。
一般工业固废和危险废物厂区内临时贮存设施应符合《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2001)、《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01)要求。
十、环境风险防范要求:提出有效的环境风险防范和应急措施。
沥青等危险化学品的运输、储存、使用需遵照相关规定,同时加强环境风险防范,编制环境风险应急预案。
设置初期雨水、事故废水收集池并进行防渗处理,沥青罐区应设置围堰、导流渠,且导流渠应与废水事故池连接。
初期雨水、事故废水须进行有效处置,防止事故废水外排。
附件2河南省皮革及毛皮加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查审批原则要求(试行)为规范我省皮革及毛皮加工建设项目有序发展、合理布局,综合考虑我省皮革及毛皮加工行业发展实际,在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的同时,对皮革及毛皮加工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提出如下审查审批原则要求。
一、总体要求:皮革及毛皮加工项目应严格执行《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修正)、《制革行业规范条件》(工业和信息化部,2014年第31号)、《制革及毛皮加工废水治理工程技术规范》(HJ2003-2010)等国家有关要求。
二、适用范围:审查审批原则要求适用于我省皮革及毛皮加工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审查审批。
三、环境质量要求:环境质量现状满足环境功能区要求的区域,项目实施后环境质量仍应满足功能区要求;环境质量现状不能满足环境功能区要求的区域,通过强化项目污染防治措施、并提出有效的区域削减措施,改善区域环境质量。
四、建设布局要求:新建(改扩建)皮革及毛皮加工项目应当入驻与主导产业不冲突,集中供热、集中供水、污水集中处理等基础设施齐备、且已完成规划环评的产业集聚区或专业园区,原则上选址于具有皮革及毛皮加工产业定位的园区。
我省主体功能区划中划定的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禁止开发区内,禁止新建(改、扩建)皮革及毛皮加工企业。
皮革及毛皮加工企业集中区域和重金属铬重点防控区新建(改、扩建)皮革及毛皮加工项目应当编制行业发展规划及规划环评。
园区外的现有皮革及毛皮加工企业,应当加快搬迁入园、升级改造,现有制革及毛皮加工企业较多的地区,新增的皮革及毛皮加工产能需从现有企业中等量或减量替代。
鼓励皮革及毛皮加工企业集中的区域配套建设铬渣回收处理企业。
五、防护距离要求:参照《皮革、毛皮及其制品业卫生防护距离第1部分:皮革鞣制加工业》(GB/T18082.1-2012)合理设置环境防护距离,防护距离内涉及环境敏感点需要进行搬迁的,应首先妥善解决搬迁问题。
六、工艺装备要求:皮革及毛皮加工企业应采取鲜皮低温冷冻保存、低温低盐保藏(添加无毒杀菌剂)技术。
使用固体盐对原料皮进行防腐处理的,原料皮浸水前需进行转笼抖盐。
新建(改扩建)企业应采取清污分流、分段收集等措施,实现污染物分质处理、分质回用。
企业清洁生产水平应不低于二级(国内先进)要求。
新建(改扩建)企业应采取节水工艺、减少用水量和排水量。
应实施以快速浸水为核心的浸水工艺,在湿加工工段各工序中采用小液比工艺,水洗采用闷水洗和流水洗相结合,以闷水洗为主的方法;在保证加工需要的前提下合并相关工序的用水操作。
新建(改扩建)企业水重复利用率不低于50%。
转鼓(划槽)等主要设备应采用全自动控制设施,设备内的剂、液进出需采用管道自动输送。
新建(改扩建)企业铬鞣、复鞣工段应单独布设。
新建(改、扩建)企业应采用超载、Y型等节水节能转鼓;新建(改、扩建)企业水场车间应实施DCS自动控制;染色工段应采取全电脑控制技术,实现自动配色、加料;喷涂工段应采用低压喷涂设备。
七、大气污染防治要求:综合污水处理站调节池、污泥浓缩池、污泥脱水间等臭气产生设施需设置密闭收集系统,恶臭气体经处理达标后由不低于15米高的排气筒排放;喷涂车间应设置废气收集管道并处理达标后由不低于15米高的排气筒排放。
八、水污染防治要求:铬鞣废液、铬鞣清洗水、脱脂废液、含硫废水和染色废水应分类、分质单独收集预处理;铬鞣废液、铬鞣清洗水应处理后全部回用不外排。
综合废水处理站处理后的废水,应立足于企业自身回用,无法回用的应排入园区污水处理厂进一步处理。
厂区总排口应安装在线监测设施,并按照要求与环保部门联网。
九、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要求:按照“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原则,对固体废物妥善处置。
含铬皮屑、铬渣等危险废物应由有资质的单位进行处置,转移处置应遵守国家和河南省相关规定。
一般工业固废和危险废物厂区内临时贮存设施应符合《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2001)、《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2001)要求。
十、环境风险防范要求:提出有效的环境风险防范和应急措施。
危险化学品应实行专库储存,危险化学品的运输、储存、使用需遵照相关规定,同时加强环境风险防范,编制环境风险应急预案。
设置初期雨水、事故废水收集池并进行防渗处理,生产装置区、罐区应设置围堰、导流渠,且导流渠应与废水事故池连接。
初期雨水、事故废水须进行有效处置,防止事故废水外排。
附件3河南省再生铅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查审批原则要求(试行)为规范我省再生铅行业有序发展、合理布局,防止低水平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在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的同时,对再生铅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提出如下审查审批原则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