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上市公司并购绩效分
- 格式:pdf
- 大小:130.06 KB
- 文档页数:3
我国企业并购动因与绩效分析近年来,我国企业并购活动逐渐呈现出高速发展的趋势。
企业并购这一现象的背后,不仅仅是因为存在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行业门槛逐渐提高等外部因素,更重要的是企业自身追求企业内部优化和资源整合,企图实现规模效益和降低成本等内部动因。
而随着越来越多的公司实施了并购,有必要对并购后企业的绩效进行分析,探究并购是否能够给企业带来增长和效益的提升。
企业并购的动因企业并购动因从深层次而言,与企业的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息息相关。
一方面,企业可能因为自身发展难以为继、市场逐渐饱和等因素,需要对企业内部进行优化和整合;另一方面,企业深入探索多元化发展道路,需要增加新的产品线、进入相对陌生的市场领域等。
在这些背景下,企业并购动因可以粗略地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 行业整合:企业间的并购是行业的主要形式之一,特别是由于在市场上面临激烈竞争的行业,企业通过并购实现资源优势和规模效益从而在市场中取得优势地位。
2. 资源整合:由于市场的限制和规模之外的要求,企业需要获取新的资产和技术知识以巩固市场地位。
此时企业可能通过并购来获取优质资源以进一步提高企业竞争力。
3. 战略输出:由于新市场的逐渐开拓和国际化的发展格局,企业需要向外输出自己的资源和技术知识。
此时企业常常通过自身的成长和并购来获取国际知名的企业,把企业核心竞争力输出到其他国家和地区。
企业并购的绩效评估是对企业并购活动的回顾和衡量。
这一评估不能仅仅停留在看似华丽的并购交易和成交详情,而应着重关注企业并购后的实际绩效,真正量化企业收益和损失。
一些研究表明,大多数的企业并购实际贡献并不十分明显,乃至导致公司经济性能下降。
企业并购后的绩效评估,往往需要考虑下列因素:1. 业务增长:企业并购后,业务增长是最核心的绩效指标。
通过并购,企业能够扩大规模,在产品线、市场等方面拓展业务。
因此,合并后企业的市场份额和收入增长是并购的首要目标,同时也体现了企业并购是否真正实现了创造效益的目标。
我国企业并购动因与绩效分析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企业并购已成为企业扩大规模、改进结构、提高效益、增加竞争力等重要手段之一。
同时,我国企业并购市场也呈现出了蓬勃发展的态势。
那么,我国企业进行并购的动因是什么呢?并购对企业绩效又有何影响呢?1. 增强市场份额和竞争力通过并购,企业可以快速获取目标公司的资源及市场份额,扩大企业规模,加强市场竞争力,提升企业自身的品牌形象和市场地位,提高市场份额,并进一步巩固和扩展市场地位。
2. 实现资源整合、优化公司结构并购是企业整合资源、优化公司结构的重要手段,可以节省各种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实现物力资本的整合,以推动企业的快速发展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3. 实现跨界发展,增强核心竞争力企业通过跨界并购,可以进一步扩大经营范围,调整产品结构,进一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企业品牌的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
4. 确保企业长远稳定发展企业进行并购,可以避免企业处于长期不利的市场竞争地位中,从而保障了企业的长远未来发展。
二、对企业绩效的影响1. 提高经济效益并购可以实现资源整合,优化公司结构,进一步提高企业产品的质量和品牌影响力,从而增加销售收入和净利润,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2. 节约成本,提升效率通过并购,可以有效节约企业的成本,整合管理和生产资源,提升效率和生产力,减少资源浪费和降低企业的运营风险。
3. 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企业通过并购,可以整合市场分布,提高市场宣传效果,提高市场竞争力,加强企业品牌形象和品牌权益。
4. 带来企业发展机会并购可以带来新的发展机会,扩大企业业务范围和市场渠道,增加企业收益来源,并提升企业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总之,我国企业进行并购的动因多种多样,有市场扩张的需要,有产品结构的调整,有资本结构的优化,有企业长远发展的需要等等。
并购对企业绩效也有较大的影响,可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节约成本和提升效率、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带来企业发展机会。
但同时,企业在进行并购前也需要考虑到合理的定位和资源整合,以保证并购的成功和企业长远的健康稳定发展。
我国上市公司并购行为的绩效分析并购是一种比较快捷的产权交易方式,在我国不断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大环境下,愈来愈多的被上市公司使用,逐渐成为上市公司优化资源、更新生产技术、扩大规模、提高核心竞争力以及增加企业价值的重要手段。
而上市公司究竟有没有从并购行为中获得经营效率的提高,或者经营绩效通过并购究竟能改善多少,这些问题在学术界和实务界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
回顾我国的并购市场,有些上市公司因为正确的并购决策,降低了生产成本,确定了合理的战略发展方向;某些上市公司却由于好高骛远,反而背负上了沉重的负担,拖累了整个企业的经营发展。
因此,对上市公司的并购行为进行详细的分析研究具有十分强大的现实意义,通过对以往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总结,使得上市公司在未来遇到此类的战略决策时学会扬长避短,朝着提高经营绩效的方向努力。
本文的研究采用了理论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式。
通过理论性的介绍并购的相关概念和类型、企业并购的动因、我国并购市场的现状、并购绩效的各类评价方法及优缺点,确定了上市公司并购的行为准则,为之后的实证分析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在实证分析方面,选取了2007年沪深两市A股主板市场发生的并购重组事件为样本,运用EVA模型,通过对样本公司并购前后各年的EVA效率(REVA)进行比较,分析并购活动是否提高了上市公司的绩效,并在此基础上,继续应用多元线性回归的计量方法对影响并购绩效的因素进行试探性的分析。
通过以上研究,本文获得的主要结论如下:我国上市公司的并购绩效大体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再回升的趋势,多数企业的经营绩效比起并购前有所改善;根据不同的分类,横向并购的整体绩效表现较好,混合并购的绩效表现稳定性较差,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其并购当年的绩效要优于民营控股,处于成熟型产业阶段的上市公司在并购各年的绩效都比较理想,选择股权等非现金支付方式的上市公司,在并购后几年的经营绩效比较优异;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经济环境和并购行为都是影响上市公司绩效的显著因素,但并购的影响力相对较弱,在进一步的对绩效的实证分析中发现,本文选择的几种类型的并购行为在某些回归方程中表现显著,说明并购类型、企业性质、产业类型和支付方式对上市公司的并购绩效有着一定的正向或负向影响。
2021年第04期(总第504期)李汀蕙(新疆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12)并购能提高企业的创新和绩效吗———来自我国医药行业的经验证据一、引言医药企业的制药水平为国民健康提供了重要保证。
在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中,我国医药企业承担了供给药品、提供医疗器械、研发试剂和疫苗的重任,各大药企的生产能力和研发能力受到了极大考验。
我国医药行业有着行业集中度低、研发投入较少、产品以仿制药为主导的特征。
在“十二五”规划中,政府致力于改善医药行业整体面貌,从源头到下游全方位整合医药企业资源,减少流通环节,提高行业准入壁垒。
由于医药行业存在研发周期长、药品研发结果不确定性高、前期投入高的特点,并购成为快速获取技术资源的捷径。
从2011年开始,政府发布一系列文件,旨在提高医药行业集中度,鼓励医药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优势企业品种、技术、渠道资源的集中度。
2013年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重点行业企业兼并重组的指导意见》,从实质上推进了医药行业的并购重组活动。
自2012年开始,我国医药行业的并购数量及并购金额持续上升。
2016年,我国医药行业并购数量超过400起,并购规模超过1800亿,创下近几年医药行业并购数量和规模之最,但并购活动是否有助于我国医药企业的发展?本文将从绩效水平和研发水平两个方面评价我国医药企业并购后的效果。
在衡量企业并购效果方面,我国早期的研究集中于评价企业并购后的业绩水平变化。
冯根福和吴林江(2001)、张翼和乔元波等(2015)采用因子分析法,建立财务指标体系,研究发现上市公司的并购绩效有一个先升后降的过程,短期来看有一定并购收益[1][2]。
陆桂贤(2012)采用EVA 模型,发现并购活动并不会使企业短期的价值创造能力提高,在并购三年后,一半以上企业业绩仍然下滑,仅有部分企业绩效有所提高[3]。
李善民和朱滔(2005)运用事件研究法(BHAR ),采用证券市场上的指标探究长期市场绩效,结果发现并购后1—3年内,大多数收购方公司的股东遭到了利益侵蚀[4]。
医药企业并购目标公司选择及绩效研究并购是现代企业间资源配置和企业外部治理重要手段,随着医药企业并购数量和规模的急剧上升,医药企业并购成为中国企业并购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着医药产业结构调整。
企业并购实施前,进行系统的科学调查研究是实现并购绩效最优化的关键性因素,其中选择与主并方相契合的目标公司成为首要问题,决定着并购能否成功和并购绩效性能否实现,因此,研究不同并购目标公司对绩效产生的影响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鉴于此,本文在梳理和总结以往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景峰医药和亿帆医药并购案例为研究对象,运用会计指标研究法、事件研究法、Z指数模型、描述性统计相结合的方法,首先整体分析医药企业并购及目标选择现状,后引入个案进行对比分析,主要针对景峰医药和亿帆医药并购方、目标公司、并购完成前后三年财务及市场绩效四个方面进行深入对比分析,运用效率、信息、机会窗口假说等理论探究并购目标公司选择及并购对医药企业绩效的影响。
研究发现,无论从行业整体还是个案均得出一致性结论,即并购短期内快速提升企业绩效,但是长期来看,不同类型目标公司会对并购长期绩效产生重大影响,选择同行业目标公司并购绩效优于选择非同行业目标公司并购绩效。
最后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本文认为,企业实施并购决策时,应当结合企业整体发展战略选择同行业目标公司,合理布局融资渠道加强事中风险控制是提升并购绩效的关键因素。
中国医药行业并购及母子公司管控2007年6月16日,联想控股全盘并购国内首屈一指的大型国有制药企业———石药集团,并同时控股其香港上市公司———中国制药集团,这是继前一次并购南京先声制药31%的股权后,联想再一次进军医药行业。
通过此次并购,联想这家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主营业务的IT企业一跃成为生物医药行业的航母企业,而石药集团也实现了其国有企业产权机制改革历程。
这两次大规模的并购彰显了联想对我国医药行业发展前景的信心和全面进军生物制药行业的决心,而对我国目前处在发展转折点的医药产业而言,通过行业外企业并购行业内企业,进而带动企业产权机制、管理体制和经营能力的改革,以最终实现整合目标的新模式亦浮出水面。
这种行业模式不同于国外医药产业发展的并购整合模式,也区别于我国前期医药行业整合的历史经验,是在实践出现的一条新路。
一、中国医药行业问题分析2006年医药行业的生产、销售保持较快增长。
全年累计实现工业销售产值5200亿元,增长19.0%。
全年医药工业平均产销率为95.1%,比2005年同期高0.8个百分点,处于历史的较高水平。
但2006年医药行业盈利能力下降,医药行业的毛利水平已从2002年的35.1%下降至2006年的30.0%。
目前我国医药企业的处境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企业数量多,市场操作人员构成混乱,企业经济规模差异大,没有与国际接轨等几个方面。
“一小二多三低”是中国医药行业当前的典型写照:一小“指大多数生产企业规模小”,二多“指企业数量多,产品重复多”,三低“指大部分生产企业产品技术含量低,新药研究开发能力低,管理能力及经济效益低”2006年中国医药企业经营情况是,1/3亏损,1/3持平,1/3赢利。
每天都有一个药厂关门,每天有3个医药经营公司关门,国家已收回GMP 证书几十个。
中国医药行业的确需要整合者,国内药品生产领域存在比较严重的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一个诺氟沙星有120多家企业生产,而一个氟派酸竟有1000多家企业在生产,一般普通药品有好几家乃至几十家企业生产更是十分常见。
我国企业并购动因与绩效分析随着全球化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并购成为许多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之一。
企业并购的动因和绩效分析是研究并购行为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于了解并购的原因和效果,提高企业并购的成功率和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企业并购的动因主要包括经济动因和战略动因。
经济动因是指企业为了实现规模经济效益、资源优化配置等经济目标而进行并购。
在全球化的市场竞争中,企业通过并购可以快速扩大规模,缩短发展时间,提高市场占有率,降低成本,增强竞争力。
战略动因是指企业为了实现战略目标而进行并购。
企业通过并购可以获取新技术、新产品、新市场、新渠道等资源,改变产品结构、市场结构、资源配置等,实现战略转型和品牌增值。
政策动因、金融动因、威胁动因等也是企业并购的重要动因。
企业并购的绩效主要包括财务绩效和非财务绩效。
财务绩效是指企业通过并购所带来的财务效果,主要包括利润增长、营业收入增长、资产规模增长等。
并购可以通过扩大规模、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等方式实现财务绩效的改善。
非财务绩效是指企业通过并购所带来的非财务效果,主要包括市场份额增长、技术创新能力提高、品牌价值增加等。
并购可以通过获取新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改善产品、市场结构等方式实现非财务绩效的改善。
根据已有研究和实证分析,我国企业并购的动因和绩效存在着一定特点。
我国企业并购的动因主要以经济动因为主,例如通过并购实现规模经济效益、降低成本、提高市场占有率等。
我国企业并购的绩效相对较低的情况较为普遍。
这主要是由于一些并购存在市场选择性问题、资源整合问题、文化冲突问题等造成的。
我国企业并购的绩效受到产业政策、法律法规、文化差异等因素的影响较大。
我国企业并购的绩效往往在并购后的一段时间内存在波动和调整期,需要逐渐实现并购战略的预期目标。
针对以上情况,我国企业在进行并购时可以采取以下策略来提高并购绩效。
要充分了解并购双方的经济和战略动因,确定并购的目标和预期效果。
要合理评估并购的风险和收益,并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和整合方案。
我国企业并购动因与绩效分析企业并购是指一个企业购买另一个企业的股份或资产,以扩大自己的规模或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在我国,企业并购动因与绩效分析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研究。
本文将从市场开放、资源整合、降低成本和提高绩效等方面进行分析。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市场开放,企业并购的动机也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市场,中国企业为了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选择并购方式是一种有效的手段。
通过并购,企业可以获取技术、品牌和渠道等资源,提高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通过并购还可以进一步扩大企业规模,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提升企业的品牌形象和企业价值。
资源整合是企业并购的另一个重要动因。
企业之间资源的互补性和协同效应是企业并购的核心目标之一。
通过并购,企业可以整合双方的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一个企业擅长研发和生产,而另一个企业有强大的销售和市场网络,两者通过并购后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
资源整合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还可以降低成本,增加企业的盈利能力。
降低成本也是企业并购的一个重要动因。
企业通过并购可以实现生产要素和管理资源的共享,实现规模经济效益。
通过规模扩大,企业可以降低采购成本、生产成本和销售成本等,提高市场竞争力。
企业也可以通过并购来降低研发成本和创新成本,加强技术研发和实施,并提高企业的技术含量和核心竞争力。
提高绩效是企业并购的终极目的。
绩效提升是企业并购的最终关注点,包括财务绩效和管理绩效等多个方面。
通过并购,企业可以实现销售和利润的增长,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
企业也可以通过并购实现公司治理和组织结构的优化,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和管理能力。
绩效的提高可以直接影响企业的竞争力和发展前景,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中国上市公司并购动因与绩效研究引言并购作为企业发展的一种重要战略手段,在中国上市公司中得到广泛应用。
然而,尽管并购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并存,但其动因与绩效研究还存在着诸多争议。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上市公司进行并购的动因,并分析并购后的绩效表现。
一、并购动因1.1 市场扩张动因中国上市公司在市场扩张方面通过并购来迅速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从而增加销售和利润。
特别是在全球市场逐渐进入饱和的情况下,通过并购获得跨国市场的进入将成为许多中国公司的首选。
1.2 资源整合动因通过并购,中国上市公司可以获得更多的资源,如技术、品牌、人才等,进一步提升其竞争力。
尤其是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通过并购整合资源已成为许多公司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
1.3 获取技术与创新能力动因中国上市公司通过并购,可以获取到目标公司的技术和创新能力,提升自身的研发和生产能力,从而推动技术升级和产品创新。
这对于提升中国上市公司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至关重要。
1.4 风险分散动因中国上市公司通过并购来进行业务多元化,降低因单一业务面临的风险。
这是因为不同的行业或地区在经济周期变动时具有不同的表现,通过并购实现业务多元化可以减少单一业务的冲击。
二、并购绩效2.1 成长性绩效在并购后,中国上市公司经常会面临销售规模和市场份额的扩张,从而实现业务的快速增长。
这意味着并购后的公司更具竞争力,市场反应积极,绩效较好。
2.2 效率性绩效通过并购整合资源,提升中国上市公司的效率和运作水平,使其能够更好地应对市场竞争。
并购后公司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优化资源配置,从而达到效率性绩效的提升。
2.3 创新性绩效中国上市公司通过并购获得技术和创新能力,有望推动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
这将进一步提升竞争力,增加收入和利润,并在市场上赢得更多的份额。
2.4 财务绩效并购后,中国上市公司可以通过整合降低成本、增加销售规模以及实现资源优化,从而改善公司的财务状况。
这包括增加资产规模、提高资产周转率、增加收入和利润等。
第1篇 一、摘要 随着我国医药行业的快速发展,医药企业并购已成为行业整合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对某医药企业并购案例的财务分析,旨在揭示医药并购的财务风险和收益,为我国医药企业并购提供参考。
二、并购背景 (一)并购双方简介 1.并购方:某医药集团,成立于20世纪80年代,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综合性医药企业。近年来,该集团业绩稳步增长,但市场份额相对较小,急需通过并购扩大市场份额。
2.被并购方:某医药有限公司,成立于2000年,主要从事中成药、化学药品的生产和销售。该企业在行业内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产品线丰富,市场份额较大。
(二)并购原因 1.扩大市场份额:通过并购,医药集团可以迅速扩大市场份额,提高行业地位。 2.实现产业链整合:并购可以帮助医药集团实现产业链上下游的整合,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3.优化产品结构:通过并购,医药集团可以丰富产品线,满足市场需求。 三、并购方案 (一)并购方式 本次并购采用现金收购方式,医药集团以自有资金支付并购款。 (二)并购价格 根据被并购方净资产、盈利能力等因素,双方协商确定并购价格为人民币5亿元。 (三)并购资金来源 医药集团通过自有资金和银行贷款筹集并购资金。 四、财务分析 (一)并购前后盈利能力分析 1.并购前盈利能力 (1)营业收入:并购前,医药集团营业收入为10亿元,同比增长10%。 (2)净利润:并购前,医药集团净利润为1亿元,同比增长8%。 2.并购后盈利能力 (1)营业收入:并购后,预计营业收入将达到15亿元,同比增长50%。 (2)净利润:并购后,预计净利润将达到2亿元,同比增长100%。 (二)并购前后资产负债分析 1.并购前资产负债 (1)总资产:并购前,医药集团总资产为20亿元。 (2)负债:并购前,医药集团负债为10亿元。 2.并购后资产负债 (1)总资产:并购后,预计总资产将达到25亿元。 (2)负债:并购后,预计负债为15亿元。 (三)并购前后现金流分析 1.并购前现金流 (1)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并购前,医药集团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为2亿元。 (2)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并购前,医药集团投资活动现金流量为1亿元。 2.并购后现金流 (1)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并购后,预计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为3亿元。 (2)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并购后,预计投资活动现金流量为2亿元。 五、财务风险分析 (一)并购整合风险 1.企业文化差异:并购双方在企业文化、管理制度等方面可能存在差异,导致整合难度加大。
F医药公司连续并购效果绩效评价研究研发扩张式发展的内生式增长与连续并购式发展的外延式扩张是两种企业成长发展的模式,近些年,为了适应我国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并购重组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与研发扩张式的发展模式相比,连续并购能够迅速的为企业获取市场、技术、人才等资源,因此备受企业青睐。
然而,通过持续的并购行为实现外延式发展能否真的为企业带来价值?本文基于以上背景,选择了连续并购式发展的F医药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持续的并购活动进行分析,并与研发扩张式发展的恒瑞医药作对比,研究其连续并购行为对长短期绩效的影响,帮助企业更好的达到战略目标与扩大竞争力,并为采取连续并购发展模式的企业的后续并购活动提供一些建议。
本文对F医药公司连续并购效果的绩效进行评价研究,共分为六章进行阐述:第一章是绪论,主要包括研究背景与意义,以及研究内容及方法等。
第二章是相关概念、理论与方法介绍;第三章是F公司案例介绍与连续并购分析;第四章是F公司连续并购效果短期绩效评价,选择事件研究法研究F公司23起并购事件的市场反应,并对得出的结果进行分析评价;第五章是连续并购效果长期绩效评价,依据协同效应对长期绩效的评价指标进行了设计,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并对绩效打分进行整体评价,对单个指标采用财务指标法进行具体分析评价,同时将恒瑞医药作为对比企业;第六章是研究结论及建议,总结前文得出结论,并提出建议措施。
通过对F公司的连续并购效果绩效研究得出结论,从短期来看,F公司的并购绩效表现整体良好,但从长期来看,其在主营业务获利能力、费用管理能力及偿债能力等方面的表现不敌采取研发扩张式发展的恒瑞医药,导致了其绩效整体的表现不如后者优秀。
在此基础上,本文从被并购企业的选择、并购支付方式的选择、并购后的整合工作、并购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及发展模式的选择等方面提出了改进建议,为F公司与同行业其他企业今后的并购活动提供参考。
我国企业并购动因与绩效分析
企业并购是指企业之间通过购买股权或资产来实现合并的行为。
并购的动因可以有多种,它通常是为了实现以下一些目标:
1. 扩大市场份额:通过并购其他企业,可以快速扩大自己的市场份额,提高市场占
有率,实现规模效益。
这样可以增加企业的实力和竞争力,提高市场地位。
2. 实现资源整合:通过并购,企业可以整合双方的资源,共同利用优势资源,提升
企业的产能和效率。
通过并购可以获得对方的生产技术、销售渠道、品牌等,从而实现资
源的优化配置。
3. 实现战略转型:通过并购,企业可以实现战略转型,进入新的业务领域或市场,
以应对市场变化和竞争压力。
一个传统行业的企业可以通过并购某个互联网企业,实现向
数字化转型。
通过对企业并购的绩效分析可以评估并购活动的效果。
绩效分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
进行评估:
1. 财务绩效:包括并购前后企业的收入、净利润、资产负债等财务指标的变化情况。
如果并购后企业的财务表现有所改善,说明并购活动对企业的盈利能力和财务健康状况有
积极的影响。
4. 创新能力:包括并购后企业的产品研发能力、创新能力等创新指标的变化情况。
如果并购后企业的创新能力有所提升,并能够推出具有竞争力的新产品或服务,说明并购
活动对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有积极的影响。
需要指出的是,企业并购是一个复杂而风险较高的活动,绩效分析只是评估并购活动
的一个方面。
要确保并购的成功,企业需要在并购策略的选择、尽职调查、整合管理等各
个环节上进行全面而有效的工作。
医药上市公司并购绩效实证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近年来,医药行业快速发展,各类医药企业规模不断扩大,走向国际化并购成为医药企业的主要战略。
而医药企业的并购诉求往往以市场份额与产品线丰富性为重点,如何评价并购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目前,国内外对于医药企业并购绩效的研究主要以案例分析为主,缺少大量的定量实证研究。
因此,本研究旨在从定量的角度出发,探究医药上市公司的并购对其绩效的影响,旨在为医药企业高效进行并购提供科学依据,有助于提升医药企业的并购决策水平。
二、研究问题及假设问题:医药上市公司并购是否能够提高企业的绩效?假设:医药上市公司的并购会对其绩效产生影响,影响程度与并购类型、并购前后的市场份额、并购前后的财务指标等因素相关。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面板数据模型,运用STATA软件对医药上市公司并购前后的财务指标进行统计分析,以此评估并购对公司绩效的影响。
具体方法如下:一、变量及数据1.被收购公司的市场份额与市场增长率2.并购前后被收购公司的财务指标(ROE、ROA、净利润率、收益增长率)3.并购类型和规模4.公司基本情况(资产规模、上市时间、掌握模式等)5.行业情况(市场前景、市场份额等)6.时间维度(并购前后的年份)二、模型采用面板数据回归模型,定量测量并购对企业绩效的影响:Pit=a+b1*收购前市场份额it+b2*收购类型it+b3*并购规模it+b4*并购前ROEit+b5*并购前ROAit+b6*并购前净利润率it+b7*并购前收益增长率it+eit通过对公司并购前后的市场份额、财务指标、并购类型和规模等多个因素进行回归分析,评估并购对企业的绩效影响。
三、数据来源数据来源主要有Wind和财经统计年鉴等,其中包括医药上市公司的基本信息、财务数据、以及医药行业的市场状况等相关数据。
四、研究预期结果通过对医药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本研究预期得出以下结论:1. 医药上市公司的并购对其财务指标、市场份额等指标都产生了影响,但影响程度不同。
指标类型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发展能力现金流量能力指标名称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总资产周转率资产负债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主营业务管理费用比主营业务财务费用比主营业务销售费用比单位利润所得税每股经营净现金流指标计算公式净利润/净资产净利润/总股本主营业务收入/总资产负债总额/总资产本年主营业务收入增长额/上年主营业务收入本年净利润增长额/上年净利润本年总资产增长额/上年总资产主营业务收入/管理费用主营业务收入/财务费用主营业务收入/销售费用所得税/利润总额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总股数
表1公司并购绩效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公式
经济研究导刊ECONOMICRESEARCHGUIDE总第53期2009年第15期
SerialNo.53No.15,2009
摘要:以2002—2007年间中国医药上市公司并购绩效为研究对象,根据协同效应,采用以财务指标为基础的数理统计方法来衡量并购前后的业绩变动,并以中国医药上市公司为主体的并购绩效变化特征与全上市公司与全医药上市公司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医药上市公司并购后协同效应明显,较全医药上市公司绩效有所提高,从一定程度上折射了并购给中国医药上市公司带来的外延式“发展”。关键词:中国医药上市公司;并购;绩效中图分类号:F830.9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5-0057-03
收稿日期:2009-03-01作者简介:何晓莹(1985-),女,安徽广德人,硕士研究生,从事财务管理与会计研究;牛霞(1962-),女,河北武安人,副教授,从事财务管理与会计研究。
中国医药上市公司并购绩效分析何晓莹,牛霞(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0083)
(一)数据来源本文的研究数据全部来自2002—2007年国泰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的《中国上市公司兼并收购、资产重组数据库》;公司财务数据来自《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指标数据库》和《中国上市公司财务年报数据库》。(二)样本选择选取样本是2003—2006年四年中在中国证券市场上发生并购事件的中国医药上市公司,选取并购前两年,并购前一年,并购当年,以及并购重组后的两年至少四年的年报数据。(三)并购绩效方法的选择本文选择了12项财务指标作为中国医药上市公司并购绩效分析内容。
(四)实证研究分析1.中国上市公司绩效变化情况。(1)盈利和发展能力变化不稳定,长期呈增长趋势,如净资产收益率从2002年5.8%到2007年19.3%;(2)资产负债率水平偏高,高于50%的理论水平;总资产周转率总体趋势上升,2006年最好;(3)除了主营业务财务费用比呈下降趋势外。2.中国医药上市公司绩效变化情况。(1)盈利能力水平上升趋势,但较全部上市公司低,净资产收益率连续四年负值;(2)资产负债率水平较全部上市公司低,但比理论水平50%高;(3)资本运营良好,发展能力虽呈增长趋势,但总体水平不高;(4)主营业务期间费用比较全部上市公司低很多,除主营业务管理费用比稳步增长外,另外两个指标变化极不稳定;(5)单位利润所得税和每股经营净现金流量指标变化不明显。3.各年份中国医药上市公司并购绩效变化情况。(1)盈利能力:并购当年,公司经营业绩随并购样本不同而不同,无明显规律,从长期看,总体盈利水平上升;(2)营运能力:并购后大幅度提升,并购后保持继续增长的趋势;(3)偿债能力:从资产负债率来看,基本维持在50%的较好水平,特别是在并购后来的年份中,保持一个低于50%的水平;(4)发展能力:三个发展能力的指标表现很不稳定,2003、2004、2005年样本公司主营业务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并购当年都下降,总资产增长率都上升。(5)协同能力:三项主营业务收入期间费用比中,并购后每元管理费用带来的主营业务收入有较大幅度的提升,而每元销售费用和财务费用带来的主营业务收入却是下降。(6)从单位利润所得税看,除2006年并购样本公司上升外,其他年份的并购样本公司并购当年的单位利润所得税都呈下降趋势,而且这一趋势得到了延续。4.2002—2007年上市公司、医药上市公司、医药并购上市公司财务指标均值比较分析。(1)指标纵向比较,中国医药并购上市公司处
一、中国医药上市公司并购绩效协同能力盈利能力
57——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元)总资产周转率(%)资产负债率(%)主营业务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主营业务管理费用比主营业务销售费用比主营业务财务费用比单位利润所得税(元)每股经营净现金流量(元)
200719.3%0.3869.6%80.5%30.5%113.9%22.1%21.99293.3076.180.200.4120063.0%0.1973.3%141.7%354.1%-45.1%13.9%21.39242.54211.910.160.4020055.0%0.0666.5%64.0%18.1%-147.0%7.1%17.60273.5550.600.180.372004-4.2%0.1064.0%56.4%53.8%-130.9%16.8%17.65274.91149.630.190.312003-2.8%0.1457.2%52.4%37.5%-102.9%19.4%16.24204.70214.160.190.2720025.8%0.1253.3%50.0%36.5%-56.4%16.0%16.89692.51-69.200.190.31
表22002—2007中国上市公司绩效变化资料来源:根据国泰安数据库,并通过作者统计分析整理而得。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元)总资产周转率(%)资产负债率(%)主营业务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主营业务管理费用比主营业务销售费用比主营业务财务费用比单位利润所得税(元)每股经营净现金流量(元)
2007-5.9%0.3171.7%65.6%31.4%-63.8%11.4%12.9214.325.680.060.322006-12.8%0.1666.1%68.2%12.2%-67.9%7.4%11.0916.4442.600.240.382005-1.8%0.1662.9%63.5%14.4%-120.2%6.7%10.0714.93-177.01-1.900.402004-1.7%0.1562.6%56.3%23.0%-144.1%19.5%11.1919.0716.900.230.24200311.1%0.2058.2%49.7%26.5%-106.7%20.2%9.6912.62292.960.260.2920021.4%0.1555.3%48.2%25.9%-190.2%13.5%8.9514.0427.400.380.32
表32002—2007年中国医药上市公司绩效变化资料来源:根据国泰安数据库,并通过作者统计分析整理而得。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元)总资产周转率(%)资产负债率(%)主营业务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主营业务管理费用比主营业务销售费用比主营业务财务费用比单位利润所得税(元)每股经营净现金流量(元)
200715.9%0.4974.5%49.0%16.9%67.8%9.1%13.3215.1137.790.190.412006-47.2%0.1869.9%53.4%7.0%-2.5%7.5%10.9813.7456.610.400.422005-8.6%0.0667.1%51.8%10.2%-196.6%9.5%10.4111.8063.400.170.2820045.8%0.1672.8%51.5%13.6%-402.6%8.8%14.1526.7280.210.260.26200317.6%0.2362.6%50.7%33.6%-75.1%17.3%10.759.9196.640.270.26200210.8%0.1857.3%48.0%34.8%22.7%14.4%8.6510.1162.910.340.30
表42003年度样本公司的绩效变化资料来源:根据国泰安数据库,并通过作者统计分析整理而得。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元)总资产周转率(%)资产负债率(%)主营业务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主营业务管理费用比主营业务销售费用比主营业务财务费用比单位利润所得税(元)每股经营净现金流量(元)
2007-22.1%0.3873.9%46.2%16.7%-35.0%6.3%12.7656.7538.310.220.332006-33.6%0.2069.9%48.3%13.9%-23.6%4.7%11.0161.2667.740.330.472005-4.6%0.1166.0%48.9%15.8%-125.3%6.5%10.1365.2710.740.200.412004-8.0%0.1961.5%48.7%14.2%-297.3%19.5%9.6971.7210.410.250.23200313.1%0.2261.6%50.2%28.0%-22.8%19.2%9.6367.8191.930.270.3120025.0%0.1158.3%50.1%33.5%-274.5%11.8%8.6161.61121.510.300.27
表52004年度样本公司的绩效变化资料来源:根据国泰安数据库,并通过作者统计分析整理而得。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