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姓名称呼差异
- 格式:doc
- 大小:38.00 KB
- 文档页数:3
外语教学与研究2018.5从姓名窥探中西方文化的异同●赵慧霞语言与测试研究1.解读“姓名”文化内涵“姓名”实际上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人们用以互相区别的一种文化标志。
因受到多种人文因素与历史文化影响,以致各个地区出现了不同的姓名体系。
查阅大量文献与资料可知,姓名体系是一种用于鉴别不同文化群体且经历史沉淀后的文化现象。
单就高中英语学习来讲,充分了解西方文化有助于更好、更深入的学习英语,而了解西方姓名文化可看成了解西方文化的一种必要途径。
可以这样认为,姓名文化蕴藏在其深处的内容十分丰富,不单单是某一历史文化的反馈形式,更反映的是某一时代背景下的社会政治现实,这其中蕴藏着人们最深层次的希望与情感,甚至还包含有或多或少的无奈。
诸如:清朝姓爱新觉罗的都为皇室成员,他们自出生开始便拥有尊贵的身份,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但名前面冠上这一姓氏并非全部都是好处,如:爱新觉罗?韫娴公主因这一姓氏便无法决定自己的人生,皇帝溥仪让其嫁给谁就是谁,可以说被冠以爱新觉罗姓的女孩,都没有决定自己人生的权力;又如:美国希尔家族,“希尔顿”被称为豪门,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受人重视,但是同“爱新觉罗”姓不同的是,从小受开放、自由思想熏陶的美国豪门,他们更强调“做自己”,即无论男孩女孩都有选择自己人生的权力。
可见,中西方姓名文化异同明显,了解“姓名”文化深处内涵,能分文清中西姓名文化见的共性与区别,有助于更好,更持续的学习英语。
2.剖析中西“姓名”文化之间的共性单就中国文化来讲,国人对于姓名的字形、声音等有一些讲究,俗话说:“有名则有实,名为实之本”。
姓名有着其特有的含义,甚至有的姓名能反映出某一个人性格特征,诸如:“自强”便是希望其自强不息;“慧敏”便是希望其聪慧、敏捷等。
英美姓名也有些如上相似之处,诸如:美国前前任总统“乔治?布什”中的“乔治”便来源于希腊文之中的“农民”又或者“农场主”之意,而对“乔治”进一步解读,便有“憨厚(老实巴交)”之意。
试论中西方姓名差异以及蕴含的文化研究李景光【期刊名称】《湖北函授大学学报》【年(卷),期】2017(30)1【摘要】姓名是我们每个人在社会交往和日常生活中体现个性差异和身份特征的重要标识。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对外交往程度的日益加深,人们对姓名的重视的程度正在日益提高。
尤其是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中西文化交流的领域正在进一步的拓展。
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出国学习或者旅游,同时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我国学习,工作甚至或生活。
因此了解中西方姓名之间的差异及其文化渊源对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中西方姓名结构,姓氏来源及取名方式的对比。
旨在了解这其中算包含的文化内涵,从而加深人们对中西方姓名文化差异的了解,以减少不必要的误会,加深相互间的友谊的目的。
%More and more Chinese people go abroad to study or travel.At the same time,more and more foreigners come to our country to study,workor even live.Therefore,understanding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names and their cultural background for people with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have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The aim is to under-stand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and to deepen people's understanding of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names,in order to reduce unnecessary misunderstanding and deepen mutual friendship.【总页数】2页(P188-189)【作者】李景光【作者单位】淮阴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淮安 223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03【相关文献】1.从姓名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J], 赵绘霞2.有趣的中西方姓名与称谓差异 [J], 黄学周3.从姓名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J], 鞠艳4.从姓名特色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J], 赵湘5.从中西方姓名的起源探讨中西方姓名文化的差异 [J], 李安飞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西人名文化一、中西人名文化差异1.1 从姓与名排列的先后顺序看中西人名文化差异有姓有名是东西方人的共同特征,然而在姓名的排列顺序上却是相反的:中国人(李四)的姓名排列顺序是:姓在先,名在后;而西方人(George Bush)的姓名排列顺序则恰恰相反,名在先,姓在后。
这种姓与名不同的排列顺序是东西方不同的传统文化在人名上的体现。
姓体现家族的代号,而名则是个人的代号。
中西人名中姓与名这种排列顺序正是东西方人在“共性与个性”关系上所持不同观念的反映。
在强调共性至上,“三纲五常”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必然是代表祖宗,家族的“姓”在先,而代表个体、人性的符号——“名”在后。
与此相反,西方人则强调个性,尊重个人独立的人格与主体意识,因此代表个性观念的“名”被放在前面,而代表共性观念的“姓”被后置。
1.2 中西姓氏来源比较1.2.1 中国人姓氏主要来源(1) 远古母系氏族社会,以母为姓,以“女”为旁。
如:姬、姒、姜等。
(2) 以古国名为姓。
商朝有个阮国,其后代以阮为姓。
(3) 以官职为姓。
如司马、马徒等。
(4) 帝王赐姓。
唐为李家天下,李为国姓。
(5) 以祖先的字为姓。
鲁孝公的儿子弓区,字子臧,其后代以臧为姓。
(6) 以居住地为姓。
春秋齐国公族大夫分别居住东郭、南郭等地,便以东郭、南郭为姓;郑大夫住在西门,便以西门为姓。
(7) 以神话传说为姓。
如龙等。
(8) 以职位为姓。
如石、陶、巫等。
(9) 以动物为姓。
如马、牛、熊等。
这些动物都是古代宗教自然崇拜观念的产物,一般不用凶狠的动物为姓。
中国姓氏多用雅训的字眼,这是中国人心目中“姓”代表祖宗的缘故。
1.2.2 英、美、法等国人姓氏主要来源(1) 从父姓,如Macarthur(麦克阿瑟,前缀Mac表示父子关系)、Fitzgerald(菲茨杰拉德,前缀Fitz表示父名)、Dickson(迪克森,后缀-son为…之子),等。
(2) 以地名为姓,如Scott(斯科特)、English(英格利希)、Ford(福特)、Everest(埃弗里斯特),等。
从中美新生儿取名看中西姓氏文化趋同性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西方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例如在中美两国,逐渐出现了一些取名相似的新生儿,这也反映出了中西方姓氏文化趋同的趋势。
本文将从中西方姓氏文化的不同点以及中美新生儿取名的现状和趋势入手,探讨其中存在的趋同性。
一、中西方姓氏文化的不同点中西方的姓氏文化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命名方式不同在中西方,姓名的排列方式不同。
在中国,常常是姓在前,名在后。
在西方则是相反的,常常是名字在前,姓在后。
2、姓氏数量不同中西方的人口差异巨大,因此,中西方的姓氏数量也有很大的不同。
中国的姓氏相对较少,有逐渐趋同的现象。
而西方则有较多的姓氏。
在中国,姓氏通常是有历史渊源和寓意的,往往与家族有关。
而在西方,姓氏则更多是指人们的职业或地理来源。
二、中美新生儿取名的现状和趋势在中美两国,随着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很多新生儿的命名也逐渐趋同。
例如,中文名在美国也越来越常见,而且很多新生儿的姓氏也开始逐渐趋同。
在中国,取名的方式早已有了成熟的文化习惯。
取名的主要特点是亲和易读、寓意吉祥。
而在美国,取名通常比较个性化,从父母个人背景、喜好、婚姻纪念日等方面选名,姓氏通常与父亲姓氏一致。
然而,随着两种文化的交流,中美新生儿取名的趋势也逐渐趋同。
在美国,越来越多的父母选择为自己的孩子取中文名,同时,孩子的姓氏也有可能由母亲的姓氏或其他姓氏来命名。
在中国,则有一些父母为了引入西方文化元素,在名字中加入英文单词或相应的拉丁文字母。
1、文化交流的加强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加强,中西方文化交流也逐渐增多。
很多中国人去美国留学,多年生活经验也影响着他们的命名和观念。
2、经济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经济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让中西文化的交流更加频繁和便捷。
人们在生活、工作和娱乐等各方面的交流多了起来,也让文化传承和融合变得更加自然和平稳。
3、开放的社会环境随着社会的不断开放和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也逐渐开放。
中美称谓用语的文化视角比较摘要:本文主要从文化学的角度,运用对比的方法,来探讨中美称谓用语的差别。
内容主要包括中美对家属和亲戚的称谓差别,对老年人的称谓差别,中美称谓用语的严肃和幽默之别,称谓用语体现的直接和含蓄的差别,以及称谓中平等观念和长幼观念。
通过称谓用语的比较展现中美两国的一些文化差异。
关键词:中国人美国人称谓美国人的称谓用语和中国很不相同,这些不同不仅仅是用词的问题,更值得琢磨的是其中的文化差异。
1 对家属和亲戚的称谓和美国的称谓用语相比较,中国的称谓用语很多很复杂,其主要作用是区别亲疏远近。
这种区别同时也体现了中国历史上的一种观念——男尊女卑,稍加比较就可以看出。
比如,称谓用语体现出父亲一边的亲戚比母亲一边的亲戚更重要。
父亲的兄弟分大小,比父亲大的叫伯父,比父亲小的叫叔叔,长幼之别清楚明了。
而母亲的兄弟无论大小都是舅,分得粗略,相比较而言就显得不那么受重视。
再比如姑和姨的区别,在传统观念里,父亲的姐妹——姑比母亲的姐妹――姨要亲近。
《红楼梦》第20回里就讲到了这一点。
宝玉对黛玉说过:“咱们是姑舅姊妹,宝姐姐是两姨姊妹,论亲戚,他比你疏。
”父亲一边的不同亲属的称谓也能体现男尊女卑的思想。
那就是父亲的兄弟有“叔”和“伯”的长幼之分,而父亲的姐妹则不分大小,都称之为“姑”,长幼之别需要在称谓前面加上表示排行的数字来表示,例如“大姑”、“二姑”。
前面提到的《红楼梦》里的例子还反映出,同为母亲一边的亲戚,舅比姨要亲近、重要得多。
可见女性家属或亲戚不如男性家属或亲戚的地位高。
美国的称谓系统相对简单得多,甚至在中国人看来把许多亲戚都混为一谈了。
哥哥、弟弟都叫brother,姐姐、妹妹都叫sister,爷爷、外公都叫grandfather,奶奶、外婆都叫grandmother,姑、婶、婶娘、妗、姨都叫aunt,姑父、叔叔、舅舅、姨父都叫uncle,侄子、外甥都是nephew,侄女、外甥女都叫niece,更绝的是堂亲和表亲,不仅不分大小,连男女也不分,堂、表兄弟姐妹一律称为cousin。
中美关于称呼老师的文化差异英语作文Cultural Differences in Addressing T eachers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In the realm of education, the way students address their teachers is a reflection of cultural values and respec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this aspect are quite notable. This essay aims to explore the cultural disparities in addressing teachers in these two countries.In Chinese culture, education has always been highly esteemed, and teachers hold a position of great respect. The traditional way of addressing a teacher in China is to use the title \'Laoshi,\' which translates to \'T eacher\' followed by the teacher's surname. For instance, if the teacher's last name is Zhang, students would address her as \'Teacher Zhang.\' This method emphasizes the formal and respectful relationship between students and teachers. Additionally, using honorifics is a common practice, further highlighting the teacher's esteemed status.Conversely, in American cultu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udents and teachers tends to be more casual and egalitarian. It is common for students to address their teachers by their first names. This practice reflects the American emphasis on equality and informality. However, this does not imply a lack of respect for the teacher. Instead, it reflects a different cultural approach to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within theeducational setting.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addressing teachers extend beyond the classroom. In China, teachers are often seen as authoritative figures who command respect, and the use of formal titles is a way to express this reverence. In contrast, American teachers are viewed more as facilitators of learning, and the use of first names helps create a more relaxed and open atmosphere.It is important to note that these cultural norms are not set in stone. With globalization and the exchange of educational practices, some schools in China have adopted a more relaxed approach to addressing teachers, while some American institutions still encourage the use of formal titles.In conclusion,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addressing teachers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reflect the distinct values and norms of each society. Understanding and respecting these differences is crucial for effectiv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a harmonious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中美文化中家庭亲属称谓的差异及分析过年是中华民族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是整个家庭成员团聚的最好时间。
拜年、互相祝福问候是过年不可缺少的活动,亲戚之间多以拱手礼拜年问候,晚辈给长辈要以磕头礼拜年,都表达了对对方的祝愿。
在这个过程,家庭成员之间相互的称呼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不管是平时非正式场合的称呼,还是正式的称呼,都表达出一种尊敬和礼貌。
我长在一个传统的北方大家庭,过年期间,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家里辈分从上到下基本都互相见面,拜年,对于平时走动较近的亲戚的称呼很熟,但是遇见一个稍远点的亲戚,怎么称呼估计就得算一算或者问长辈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也逐渐地对亲属间的称谓进行归纳,发现这些关系称谓好似难寻尽头。
相反,在学习英语、接触了一些美国文化以及看美国电影的过程中,发现他们亲属间的称谓比较单一随意,远不及我们的复杂程度。
东北一带通常把爸爸的哥哥叫“大伯”“大爷”,父亲的弟弟叫“叔”,母亲的兄弟统称“舅”,父亲的姐们叫“姑姑”,母亲的姐妹称“姨”;而英语中父母的兄弟都称“uncle”,父母的姐妹统称“aunt”。
这是因为两种语言形成并存在于不同的文化中,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一个民族的文化可以反映在语言上。
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家庭结构不同,婚姻制度不同,语言上的称谓体系也有很大的差异。
下面便就以下几个部分讲述中美亲属称谓的差异并进行简要分析。
1.长幼间称谓的差异长幼说到底就是先后的区别,体现在家庭里就是辈分。
在中国传统家庭中最讲究的就是辈分,辈分高低在家庭中很重要,家庭成员间严格按照这一秩序进行称呼。
因此,长幼间的称呼划分的十分严格精细。
汉语中,我们把祖父称呼“爷爷”,祖母称“奶奶”,外祖父“姥爷”,外祖母“姥姥”,再往上长辈还要加一个“老”或者“太”字,如“太爷爷”“老奶奶”。
对于晚辈,儿子的孩子称为“孙子”“孙女”,辈分再低就加一个“重”如“重孙子”、“重孙女”等。
长辈、平辈、晚辈的长幼关系都有着严格的区分,辈分是放到第一位的,辈分明显要高于长幼,也就是先论辈分再论长幼,如舅舅和外甥,即使舅舅的年龄比外甥小,但在辈分上仍为是长辈,所以称呼时就不能用“弟”等平辈称谓。
一、研究课题:英汉称呼语中的中美文化差异二、课题设想:旨在通过师生共同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对英汉两种语言中的称呼语加以分类和对比,从而进一步探讨中美文化差异。
让学生从自己的研究学习活动中深入地了解在不同社会背景下形成的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和言语称呼方式。
该课题下设5个子课题①亲属称呼语②姓名③通用称呼语④职衔⑤零称呼语。
三、研究时段:三个月(2002年3月—5月)四、人员构成:高一年级英语研究性学习小组及相关指导老师五、活动方式:每班成立若干个英语活动小组,每个小组由4—6名有兴趣的学生构成。
各个小组自主确定研究的子课题,然后各自制订出相应的活动计划与实施方案。
六、实施过程:第一阶段:搜集资料。
(资源来源:初高中英语教材,校图书室及师生手中各种相关的外文书籍、杂志、报刊,还可以到社会上、网上搜集。
)第二阶段:整理归类。
各小组在这一阶段对所搜集到的材料进行整理、归类。
第三阶段:分析总结。
各小组的学生自主进行分析研讨,必要时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对占有的材料进行分析总结,把英汉语中称呼语的差异进行比较、对照,从而就各子课题得出结论,写了一组小论文,然后组内交流到组际交流。
第四阶段:结题。
参照各小组研究学习得出的结论,从整体上、宏观上就英汉称呼语中的中美文化差异作一个总结,并以论文的形式提交出来。
七、论文材料选录(第一阶段)英汉称呼语中的中美文化差异1、引言对于称呼语问题的研究,从60年代起就引起了社会语言学家和心理语言学家的关注。
国内外许多语言学家都曾对称呼语问题的研究状况作过概括,并对称呼语的使用规则和实际情况做了细致的描述。
而本文的旨趣仅在于以中学生作为研究者的主体,对所习得的语言体系中的称呼语作一个整理、分析、总结,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社会语言学和语用学的角度将英汉称呼语进行分类并逐一分析各自的文化内涵,让我们的研究主体通过亲自研究与体验,能更好地掌握英语这门语言。
2、“文化”和“称呼语”的界定文化包括各种显性的或隐性的行为模式,这些行为模式通过符号的使用而习得或传授,构成包括人造事物在内的人类群体的显著成就;文化的基本核心包括传统的即由历史衍生及选择而得的观念,特别是群体紧密相关的价值观念。
论中西方称谓的文化差异作者:尤玲玲来源:《文存阅刊》2017年第06期摘要:语言承载着文化,而语言中的称谓则同时体现了语言和文化的双重特征。
可以说,中西方称谓差异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本文以中西方称谓的差异为切入点进行研究分析,希望可以以此来加深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了解。
关键词:中西方;称谓;文化;差异“称谓” 主要是指人在亲属方面或者诸如身份、职业等其它关系方面的一种名称,是人类文明社会的产物,不仅反映了语言现象,还同时与人的行为、社会心理、文化传统、社会制度、宗教信仰等具有关联性。
由于称谓与各民族各自的语言文化或生活习惯紧密相关,因此,它会直接地或间接地反映出该民族社会中的各种观念、文化、风俗等。
所以,通过对于中西方不同的称谓系统的比较就可以揭示中西方在社会制度、宗法观念、宗教信仰以及家庭结构等各个方面的异同。
一般来说,称谓大致可以分为亲属称谓和社交称谓这两大类。
一、亲属称谓亲属称谓是对人们在血缘关系和婚姻关系的一种称谓。
而亲属称谓又可细分为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属称谓和非家庭成员间的之间的亲属称谓。
1、家庭成员间的亲属称谓在汉语中,家庭成员间的亲属称谓可以直接表明其身份,例如:在“伯、叔、舅”和“哥、妹、堂弟”体现的是辈分,前者是父辈身份,后者是同辈身份;“姑、伯、叔”“姨、舅”分别体现的是父系身份或是母系身份;“叔、伯、哥、弟”或者“姑、姨、姐、妹”体现的是年龄大小上的身份;“哥、嫂子、姐、姐夫”则体现的是血亲或姻亲的身份。
然而,在英语中,此类称谓则表现得较为笼统,通常一词多义,范围较大,例如:“uncle”可以表示“伯、叔、舅”,“aunt”可以表示“姑、姨”,“cousin”可以表示“堂哥、堂弟、堂姐、堂妹、表哥、表弟、表姐、表妹”,等等。
这些英语亲属称谓通常不区分年龄、性别、父系或母系、血亲或姻亲,外延较大,这与中国文化中身份差异较大不同,西方人不注重辈分的差异,甚至很多人干脆就是直接使用名来称呼父母、兄弟姐妹等[1]。
1987年2月10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刊登一篇题为 “谈称呼与尊重知识与学术”的文章,文章谈到一位美国教授在中国时,讨厌人们不断地称他为“先生”(Mr.),认为中国人如果尊重知识的话,就应该称他为教授或博土。时过一个月后,一位留美中国学生也写了一篇文章,大意是:“先生”在祖国大陆是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人才配得上的称呼。这一解释在前几年可能说得通,但现在在较正式的场合,祖国大陆经常以“先生”称呼普通男性,被称为“先生”的人未必“德高望重,学识渊博”。 在祖国大陆,“小姐”,一类的称呼曾消失了30多年,只是近几年才开始重新流行起来。不过被称为“小姐”的人有时反应非常敏感。例如一位大学女生对一位30多岁的售货员说:“小姐,把这给我看看。”“小姐”回答说:“你没看我多大了,小姐不是随便可以叫的。”有位被人称为“姐”的人回答得更不客气:“我当你大妈都差不多了。”这说明中国女性到了一定岁数并不一定喜欢被人称为“小姐”。美国的情形与此相反,现在Miss的叫法越来越广,售货员对五六十岁的女顾客,也称Miss,顾客受之不以为怪(杜学增,1995)。 为什么那位美国教授不喜欢人们一直称他为“先生”呢?原来Mr.是正式场合所有敬称中最一般的称呼,往往是在不明对方准确头衔的情况下,才用Mr.表示尊称。所以如果要表示敬重,Professor(教授),Dr.(博士)等称呼更具敬意。相比之下,Mr.显得“正式有余,尊敬不足”。 正式介绍过后,美国人就不习惯人们再拘于礼节,不停地用Mr.,Mrs.(夫人,太太),Miss(小姐)来称呼。请看美国人是如何摆脱礼节约束的: ①My name is Crawford-James Crawford.Call me James. (我叫克劳福德,詹姆斯·克劳福德。就叫我詹姆斯吧。) ②Don't call me Mrs.Pullen,just call me Sally.(不要称我普伦夫人,就叫我萨莉好啦。) 英国人在称呼方面要比美国人保守一点,老年人比青年人更保守。所以对他们以头衔加姓来称呼更稳妥。当然,近年来许多时尚都从美国吹到英国去了, 所以如果英国人要你以名字相称, 不加姓氏及任何头衔,那么你就照办。与任何人打交道,这都是最稳妥的办法——恭敬不如从命。不过要注意:不要直呼英美人的姓氏或姓名。 中国人,敬老尊老,注重礼节(formality),尊称很多,大致可分为三类: 1.姓+职业:黄老师。 2.姓+行政职务:赵局长。 3.老+姓或姓+老:老李或李老。 在英美两国,“职业+姓”或“职务+姓”的叫法不多,但对从事某种专业或处于某种位置的人,可有特殊的叫法,如: Bishop Gray(格雷主教) Captain Simmons(西蒙兹船长) Dr. Brown(布朗大夫,也可指布朗博士,即一种学衔) Father White(怀特神父) General Clark(克拉克将军) Judge Harley(哈利法官) President Roosevelt(罗斯福总统) Prince Charles(查尔斯亲王) Queen Mary(玛丽女王) Senator Smith(史密斯参议员) 奥特(Oatey,1987:12—13)认为,Professor,Doctor,Nurse(护士)及军队中的军衔可以不加姓氏单独使用。但庄恩平(1993:3)谈到美国称呼时,指出:“对专业人员,如教授、博士、医生、船长、军队将领等,称呼时头衔都需与他们的姓一起用,否则就不符合文化习惯,对方听到不符合习惯的称呼时往往会感到别扭。”一个说姓氏可加可不加,另一个说非加不可。我觉得还是加上姓氏更保险。 在不明对方身份, 不知对方姓名的情况下, 比如在大街上问路于人,该如何称呼呢? 没关系,Sir(先生)与Madam(女士)可派上用场,而且还是一种敬称。 不知对方是小姐,还是已婚太太,又该如何称呼呢?www.ryedu.net Madam可以,但在知道对方姓名的情况下,Madam就显得太正规,太矫揉造作了。以前遇到这种情况还挺难办,幸亏美国人发明了Ms.(女士,读[miz])。 现在不管是Miss,还是Mrs.,都可以用Ms.来表示自己的女士身份,至于结婚与否,对不起,请君莫问,本人也无需奉告。这一美国女权运动的产物对于到英美去的中国女性来说,颇为方便。没有Ms.这一称呼,中国女性与英美人来往,有时还挺麻烦的。不信,请听听台湾省女作家林海音(1985:68)30多年前的感想: ……她问我是“林小姐”,还是“林太太”?我在美国一路旅行,都遇到这个问题。因为我们的职业妇女,在公事上习惯用自己原来的姓名,并不冠以夫姓。而我们有一个很万便的“女士”的称呼,可以用做任何未婚或已婚妇女的头衔。在家里,我可以被称为“林海音女士”或“夏林海音女士”。在西方就不同了,“Miss”一定是未婚的,已婚的就是 “Mrs.”。哪怕你离了婚,仍是沿用前夫的姓,除非你有一天再婚。美国国务院在有关我的文件上,都称我Miss,但我的履历上是有丈夫有孩子的,因此常常要解释一番。有的地方称我“林太太”,使我不得不说我的丈夫姓“夏”,但是“夏”的发音对于美国人不如“林”来得容易,所以叫我Miss Lin是最方便。 今天林海音女士若重访美国,该为Ms的诞生而感到欣慰了,况且美国人除了Ms外,也同样开始流行“夏林海音女士”的用法,即妻子的姓与丈夫的姓加在一块使用。 该如何用英语称呼教师,曾有过不少说法。以前有人认为,“黄老师”(Teacher Huang),在英美人听起来,犹如“黄打铁的”、“黄卖肉的”、“黄教书的”一样刺耳。至今,绝大多数人仍然认为 Teacher不宜用于称呼教师,因为这一称呼语只限于幼儿园孩子对老师的称呼,但现在有些外国教师表示 Teacher作为称呼语可以接受。可以接受是一回事,广泛使用又是另一回事,所以现在还是不用为好。在英国,对教师通常有下面三种称呼: 小学:Sir,Miss或称号+姓 中学,称号+姓或Sir,Miss 大学:称号+姓或直呼其名 称号是指Mr.,Mrs.,Ms.,加上姓氏的Miss,以及学衔D,与职称Professor。 在美国大部分地区,上述叫法也通用,但在美国南部也常用Sir 和Ma'am(夫人)。在英国大学里,称号通常指Dr.和Professor,但有些美国大学只用Mr.和Ms.而不用Dr.和Professor。(Oatey,1987:16) 作为外国人到英美两国去,不知如何称呼对方,请教对方是最明智的做法。需要注意的是:Miss 可单独用以称呼女性,Mr.,Ms.通常是与自己姓名或姓连用,而不能单独与名连用; Mrs.只能与夫姓或自己的姓加夫姓连用。Sir和Madam一般既不与姓,也不与名连用,而是单独使用,若发现有Sir Frederick的叫法,那是指英国的骑士(knight)或爵士(baronet),在这种情况下,Sir可与姓名或名连用,但不能单独与姓连用,如果他是姓Catherwood,那么他的夫人就叫 Lady Catherwood(卡瑟伍德男爵夫人)(外语爱好者网站)。最后请注意下面一些特殊的称谓: Mr.Chairman(主席先生) Mr.President(总统先生) Mr.America(美国先生,男子健美赛冠军) Mrs.America(美国太太,已婚妇女的选美冠军) Miss England l978(1978年英格兰小姐,即1978年英格兰选美冠军) 在中国,“先生”、“太太”、“小姐”、“女士”现在虽是相当正式的场合才使用, 但用起来比较灵活: “先生”、“小姐”和“女士”可以与姓或名(双名)连用,有时连名带姓的用法也有,如“刘钢先生”、“王芳小姐”,“太太”一般也是与夫姓连用。除“女士”外,其余三者还可单独使用,作为面对面的称呼。 在中国,小字辈对领导,以“姓+行政职务”作称呼最为常见,甚至在称呼上把副职朝上抬,省去“副”字,以示敬意,“李副局长”成了“李局长”,“王副经理”成了“王经理”等。在跨文化交际中,当英美人不叫你什么长,什么官时,切莫以为他们看不起你,实际上那恰恰是友好亲近的表示。 对中老年人, 人们相处久了, 不管你有无行政职务,“老”字加姓的称呼在中国最流行。“老李”对中国人说来是敬称,但这种叫法,英美人听了会火冒三丈,因为他们最忌“老”字,谁也不想“老”得太快。 “李老”、 “王老”是对专业造诣精深,德高望重的老前辈的敬称。 这是独一无二的中国“土特产”, 其内涵不是“老外”所能领会的。至于现在流行的“老外”,应算是一种不含任何贬意的昵称。 下面我们从社交称谓转到家庭成员与亲戚关系的称谓。普天下的儿女都叫父母为“爸”和“妈”,尽管有时用词不一,但意思都一样。但在英美两国,有的儿女直呼父母名字,这在中国就显得荒唐了。中国人重亲戚关系,称谓多而杂,以至于有的年青人虽则心里清楚与某人的亲戚关系, 却不知如何称呼对方。 而英美人与亲戚很少往来,其称谓笼统、简单得多;他们若要让人明白准确的亲戚关系,要比中国人多费不少口舌才能表达清楚。如果我们真要弄清某人与别人的确切关系,恰当的英语问法是:How are you related? 交际活动中,将亲族称谓扩展至非亲属成员的现象,英美有,但在中国尤其普遍。在中国,交际双方没有任何家庭关系,但相互之间有时借用家庭称呼,其目的无非是调近双方的人际关系,如小孩称自己的父辈或祖父辈的人为“叔叔”、“伯伯”、 “阿姨”、 “爷爷”、“奶奶”等,对不大相识的长辈,可叫“大叔”、“大婶”’称军人为“解放军叔叔”等。诸如此类的称呼,英美人听了不会觉得有啥亲热,只会感到莫名其妙,弄不好还会产生严重误会,比如有位德国老太太,就曾抱怨说:“我爱北京,但不喜欢被称为奶奶”(杜学增,1995)。在这一问题上,英美人与德国“奶奶”有同感。 社交称谓家庭化是表示亲近,“师傅”与“老师”则可以用来表示谦恭。本来没有师徒关系,叫人家“师傅”在中国北方和南方均时有所闻。称非职业教师的人为“老师”,南方少有,北方居多,比如中央电视台年轻主持人常称赵忠祥、宋世雄为“赵老师”和“宋老师”。与此有点类似的是,英美人明明知道你是助教、讲师或副教授,可在信中却称你Professor。这可能是在英语中只有Professor可以用来称呼人,而低于Professor 的职称是从来不用作称呼的,因而在称呼上自然而然地给你“晋升”了。 汉英姓名的最明显差别是, 中国人姓在前, 名在后,英美人名在前,姓在后。英美人对此也有所了解,但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习惯成自然,误会还是经常发生的。比如,前中国外长黄华访问某国时,当地一家大报纸以头版头条位置登出“华先生来访”(鲁健骥,1990:39)。我在美国时,美国人都叫我 Lin,习惯性地把本人的姓当成名。曾经有段时间,我把姓与名倒过来写成Dajin Lin,心想这下子“入乡随俗”,该万无一失了,谁知美国偏偏有不少“中国通”,仍然叫我Lin! 有关姓名与称呼问题,还有不少细节;限于篇幅,只好暂存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