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检验基础重点--湖北中医药大学

  • 格式:doc
  • 大小:117.00 KB
  • 文档页数:12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凝: 用化学或物理的方法,抑制或除掉血液中某些凝血因子以阻止血液凝固的方法。

抗凝剂:能够阻止血液凝固的物质。

血细胞比容(HCT):一定体积的全血中红细胞所占体积的相对比例。

血沉(ESR):又称红细胞沉降率,在规定条件下,离体抗凝全血中的红细胞自然下沉的速率。

网织红细胞(Ret,RET):介于晚幼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之间的过渡阶段细胞,略大于成熟红细胞,其胞质中残存的嗜碱性物质核糖核酸,源自有核红细胞,RNA是嗜碱性物质,经碱性染粒活体染色后,形成蓝色或紫色的点粒状或丝网状结构沉淀物。

核左移:外周血液的中性杆状粒细胞增多或(和)出现晚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甚至早幼粒细胞的现象。

核右移:外周血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增多,并且五叶核以上的中性粒细胞超过3%的现象。

中毒颗粒:在严重感染及大面积烧伤等情况下,中性粒细胞的胞质中出现比正常中性颗粒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的紫黑色或深紫褐色颗粒,有时颗粒很粗大,与嗜碱性粒细胞易混淆,有时又小而稀少,散杂在正常中性颗粒中。

异型淋巴细胞:在病毒、原虫感染,药物反应,结缔组织疾病、应激状态或过敏原等因素刺激下,淋巴细胞增生并发生形态上的变化,表现为胞体增大、胞质增多、嗜碱性增强、细胞核母细胞化。

出血时间(BT):皮肤小血管被刺破后,血液自行流出到自然停止的时间

凝血酶原时间(PT):在体外模拟体外源性凝血的全部条件,测定血浆凝固所用时间。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在体外模拟体源性凝血的全部条件,测定血浆凝固所用时间。

凝血酶时间(TT):反应血浆中纤维蛋白原转变为前纤维蛋白的筛检指标之一。

D-二聚体(D-D):交联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物之一。

一期止血缺陷:血管壁和血小板缺陷所致的出血性疾病,常用筛检试验有BT和PLT。

二期止血缺陷:凝血因子缺陷或存在病理性抗凝物质所致的出性疾病,常用筛检指标有PT、APTT。

纤溶亢进性出血:纤维蛋白(原)等被纤溶酶降解所引起的出血,常用筛检指标有FPD、D-D。血型:血液各种成分抗原的遗传性状

正定型:用已知的特异性标准血清检查红细胞的未知血型抗原称为~

反定型:用已知血型的标准红细胞检查标本中的未知血型抗体称为~

Rh阳性:临床上将表达D抗原的红细胞称为~

交叉配血试验:在血型鉴定的基础上,进一步检查受血者和供血者血液中是否含有不相配的抗原和抗体成分的试验。

主侧:交叉配血试验中,受血者血清与供血者红细胞的反应管称为~

次侧:交叉配血试验中,受血者红细胞与供血者血清的反应管称为~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即反应红细胞大小不均的客观指标。多采用RDW-CV和RDW-SD表示。

乙二胺四乙酸盐(EDTA):①用途:全血细胞计数,离心法HCT测定②作用:与血液中Ca2+结合成螯合物,凝血过程中断③注意:抗凝剂用量和血液比例,采血后须立即混匀

枸橼酸盐:①血沉、凝血试验、血液保养液②与血液中Ca2+结合③抗凝能力相对较弱,抗凝剂浓度、体积和血液比例非常重要

肝素:①可用于血浆的生化、免疫项目,如血气分析;肝素锂适用于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微量离心法HCT测定②加强抗凝血酶灭活丝氨酸蛋白酶,阻止凝血酶形成③电极法测血钾与血清结果有差异;不是和血常规检查

Wright染色原理:

(1)物理吸附与化学亲和作用

碱性物质:与伊红结合染成红色,该物质称为嗜酸性物质,如血红蛋白及嗜酸性颗粒

酸性物质:与亚甲蓝结合染成蓝紫色,该物质称为嗜碱性物质,如淋巴细胞质及嗜碱性颗粒

中性颗粒:呈等电状态,与伊红、亚甲蓝均结合,染成淡紫红色,为中性物质

细胞核:主要由DNA和碱性强的组蛋白等组成,后者与伊红结合染成红色,但因细胞核中含有少量弱酸性物质,与亚甲蓝作用染成蓝色,因含量太少,蓝色反应极弱,故细胞核被染成紫红色

红细胞:①原始红细胞和早幼红细胞胞质含有较多酸性物质,与亚甲蓝亲和力强,故染成较浓厚蓝色②晚幼红细胞和Ret含有碱性物质和酸性物质,能与伊红、亚甲蓝结合,故染成红蓝色或灰红色③成熟红细胞的酸性物质完全消失,只与伊红结合,染成橙红色

(2)pH影响:血细胞多种成分属于蛋白质,由于蛋白质系两性电解质,所带电荷随溶液pH 而定。因此,血细胞染色对氢离子浓度十分敏感。染色时常用缓冲液(pH6.4~6.8)来调节染色时的pH,以达到满意的染色结果

红细胞平均指数: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

MCV:红细胞群体中单个红细胞体积的平均值

MCH:细胞群体中单个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的平均值

MCHC:全部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的平均值

库尔特原理(电阻抗原理):悬浮在电解质溶液中的血细胞相对于电解质溶液为非导电颗粒,当体积不同的血细胞(或类似颗粒)通过计数孔时,可引起小孔管、外两电流或电压的变化,形成与血细胞数量相当、体积大小相应的脉冲电压,从而间接区分出血细胞群,并分别进行计数。

光(化)学检测原理

激光散射法:将稀释、染色(化学染色或核酸荧光染色)、球形化的细胞悬液注入鞘液流中央,单个细胞沿着悬液和鞘液流两股液流整齐排列,以恒定流速定向通过石英毛细管。当细胞(或颗粒)通过激光束被照射时,因其本身的特性(体积、染色程度、细胞容物大小及含量。细胞和密集度等),可阻挡或改变激光束的方向,产生与其特征相应的各种角度的散射光。放置在石英毛细管周围不同角度的信号检测器(光电倍增管)可接收特征各异的散射光。白细胞五分类计数原理:

(1)多角度激光散射法

前向散射光:反应细胞体积大小(WBC/BASO通道)

侧向散射光:反应细胞含物的多少和性质,特别是细胞核/质复杂程度和颗粒(DIFF及WBC/BASO通道)

侧向荧光强度:与细胞DNA和RNA的含量有关(DIFF通道)

(2)容量、电导、光散射(VCS)分类法

V:利用电阻抗法测量细胞体积

C:电导性测量细胞核、核质比、细胞颗粒大小和密度

S:光散射区别细胞颗粒的构型和颗粒质量

(3)阻抗和射频法

①Neu:溶解、萎缩Neu以外的所有细胞,然后计数

②Bas:溶解、萎缩其他细胞得到Bas数量

③Lym、Mon、粒细胞(包括N、E、B):采用电阻抗和射频联合检测

④幼稚细胞:基于幼稚细胞膜上脂质比成熟细胞少的特征检测

(4)多角度偏振光散射分类法(MAPSS)

①0°前角光散射,粗略测定细胞大小

②7°狭角光散射,测细胞结构及其复杂性相对指征

③90°垂直光散射,主要对细胞部颗粒和细胞分叶进行测量

④90°偏振光散射,将嗜酸性粒细胞从中性粒细胞和其他细胞中分离出来

(5)光散射与细胞化学联合分类法

①过氧化物酶染色:过氧化物酶活性依次为E>N>M>L、B(无酶活性)

②光散射:细胞体积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