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玉娇梨_因果复句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7.06 KB
- 文档页数:3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流传学研究范例篇一:在中国语境下探讨流传学的研究模式1在中国语境下探讨流传学的研究模式流传学所涉及的主要问题非常丰富 [1]116,包括接受者国家和作者对作为放送者的外国作者认识,接受者受哪些作品的影响,接受者通过什么途径受到影响,文学界、出版界、读者对作品的接受和反应,影响程度深浅等等。
研究从起点出发,问题却主要集中在终点,即受到影响的接受方。
梵· 第根将种种影响分成四大类:一般的关系和集团“ 的影响” 一位作者对于另一位作者,“ ,对于一个集团或一个派别之影响” 一位作家在外国的机遇,“ 和影响” 传播,“ ,模仿,成功真正的影响” [1]115-143 其。
中又包括放送者特别的精神、人格、气质的影响;技术上的影响;艺术形象的影响;主题或题材的影二、流传学的特征梵第根在其专著中曾将比较文学研究对象· 限制在“两国文学间的相互关系上” 而且,。
他眼中的“文学关系” 是实实在在的事实性关系。
流传学正是沿着“放送者” 传递者” 接受者” 、“ 、“ 这样的经过路线,着重研究一个作家对欧洲其他国家的影响、 55响;框范的影响;理论或思潮的影响等等。
任何研究都没有固定的研究模式,流传学研究模式也可以从多方面来划分。
以往讨论流传学研究模式总是以欧美实例为对象,以下我们在中国语境下来探讨流传学研究模式的应用:(一直线式影响研究)顾名思义,所谓直线式研究是指放送者对一个作家、一部作品、一种文学思潮、一国文学所产身体感影响。
放送者由于形态和性质不同,可以是一个作家、作品或国家整体。
在这种模式中,我们看到的是两点一线,即从一个起点指向一个终点。
这是流传学研究模式中最基本的一种(见图 1 。
)泰戈尔对中国新诗的影响就是一例。
放送者接受者所谓“辐射式”是指从一点出发,,指向多个终点,即一个作家、一部接受者 1 作品、一种思潮、一国接受者 2 文学等对多国的接受放送者者产生影响。
朝鲜语因果复句关联标记-a s和-ni kka的主观性差异黄玉花
【期刊名称】《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1(000)003
【摘要】-a s句均衡地分布于三域,而-ni kka句则主要集中在知域和言域上;-a s句在使用上严格遵循时间顺序原则,因句在前果句在后,一般不能随意颠倒因果顺序,-ni kka句则不同,前后分句的位置灵活;-a s和-ni kka用于主观域时,前者对主观形式标记有较多的选择限制,而后者则很自由。
【总页数】7页(P122-128)
【作者】黄玉花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文学院,长春13001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219
【相关文献】
1.朝鲜语《金刚经谚解》中的因果复句研究
2.中国朝鲜语罗马字标记法初探——以对延边朝鲜语出版与媒体工作者的调查为例
3.从认知域看俄语因果复句的主观性差异
4.言说话语标记的主观性差异及等级
5.张旺熹:汉语人称代词类话语标记系统的主观性差异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复句三域“行、知、言”沈家煊【专题名称】语言文字学【专题号】H1【复印期号】2003年08期【原文出处】《中国语文》(京)2003年03期第195~204页【作者简介】沈家煊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100732【内容提要】“行、知、言”三个概念域的区分有利于系统而又概括地说明各种类型的复句所表达的语义关系。
以往对复句语义关系的研究缺乏这三个域的观念,或是不能明确区分并一以贯之,因此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澄清这些问题,特别对复句在知域和言域的语义关系作了深入的阐述。
【关键词】复句/语义关系/概念域一释题“行”指行为、行状,“知”指知识、认识,“言”指言语、言说。
语言中有许多表示这三个概念之间关系的词语:在知行关系上,有“不行而知”,“知先行后”,“知易行难”,“知行合一”,“知之不若行之”等;在言行关系上,有“言行一致”,“言行相顾”,“言行不一”,“行胜于言”,“听其言而观其行”等;在知言关系上,有“知而不言”,“知无不言”,“言不尽意”等。
这些词语的存在证明我们的概念系统中存在三个不同的概念域,即行域、知域、言域。
反过来,这三个概念域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在语言的许多方面都有反映。
语法中最能说明这三个域的是情态动词,以“能”字为例:(1)小王能说法语。
(2)我能骗你吗?(3)能把笔记借我一阅!(1)是说小王有说法语的能力,能力跟行为直接相关,这个“能[,1]”属于行域。
(2)不是问我有没有能力骗你,而是问你认为我有没有可能骗你;根据所知对行为的可能性作出推断,这个“能[,2]”属于知域。
(3)既不是问你有没有能力出借笔记,也不是对你借笔记给我的可能性的推断,而是请求你把笔记借给我,这里的“能”能用“请”字来替代。
这个“能[,3]”的功用是表示这句话是个请求的“言语行为”,属于言域。
言语本身是一种行为,例如说出一个祈使句就是以“言”行命令或请求之事(参看Searle 1969)。
本文的“言”就是指这个意义上的“言语行为”。
“既然”式推断复句研究我们采取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科学方法,对"既然"式推断复句进行了系统、深入的探究。
对于各个具体的"既然"式推断复句,我们采用邢福义(1996)提出的"小三角"研究观来进行深入挖掘。
同时,我们又要对"既然"式推断复句采取宏观的视角,这就涉及到邢福义(1996)提出的"大三角"研究观来进行整体性展开,除了研究普通话中的"既然"式推断句,还要考察方言、古汉语(涉及文言文、近古白话)中的该类句式。
我们提倡一种整体汉语的研究观。
全文除去第一章研究综述和第八章总结之外,共分成三大视野计六个章节。
第一章是"既然"式推断复句的研究综述。
通过前人或者时贤的汉语复句相关研究成果,生发出对"既然"式复句的些许启示。
并且简要梳理"既然"式推断复句的研究背景,我们从相关论著中整理出了该句式由初始到上升再到成熟阶段这一发展脉络。
但我们发现对于该句式的研究缺乏"整体性的汉语观"。
我们按照邢福义先生的主观视点、小句中枢说、句管控等理论,从整体汉语的角度出发,指出全文既要共时考察研究普通话中的"既然"式推断句,又要考察方言、古汉语中的该类句式。
视野之一:普通话角度。
包括二、三、四三章。
第二章是"既然"式推断复句的套合组配。
按照邢福义(1996)提出的"小三角"研究观。
我们从跨小类标志复现去考察"既然p,因此q"弱势推断句、"既然p,所以q"客观推断句。
从跨大类标志复现去考察"既然p,不如q"据实优选推断句、"既然p,但是q"违逆推断句。
从多重复句组配去考察"既然"视点下的"只有"精准条件强推句、"既然p,可见q,否则r"多重推断句。
语文知识记忆学习技巧一)记拼音。
1、图象记忆法:通过图片或者电视节目来形象地记忆。
2、音乐记忆法:对拼音字母谱曲歌唱以快速记忆,如小学生刚上学时学习的《汉语拼音字母歌》。
3、歌诀记忆法:即把拼音字母编成歌诀来记忆,如汉语拼音的标调号可编成如下歌诀:有ɑ不放过,无ɑ找o、e;l、u并列标在后,单个母音不必说。
二)记字。
1、歌诀记忆:对一些字可采用编歌诀方法记忆,例如:①记字的音形义。
如:鸨-十字架上插匕首,保你大鸟飞不走。
(注:表音,表义)。
②记易混的一组字。
如记己、已、巳:关门巳(si),开门己(ji),半关半开就是已(yǐ)。
戊、戍、戌、戎:戍(shu)点,戌(xu)横,戊(wu)中空,横撇交叉读作戎(rong)。
许、杵、忤、仵:言午许(xǔ),木午杵(chǔ),有心(忤),人(仵)读作wǔ。
2、理解记忆:对于许多汉字来说,如果理解了它的由来、意义,就容易记住了。
例如,知道化学元素用字大都是利用形声字造出来的:氖、氚、氯、钔、钷、铀、锿,再认记起来就快多了。
再如叮、吐、吵、呛、吃、吮、叫、呻、呼、哼等都由口发出的,从口偏旁;杉、枫、柏、松、杨、柳、榆、槐、桃、柞等都是树木,从木偏旁;蛄、虻、蚁、蚜、蝗、蝉、螂、蝶、蜂、蛾等都是昆虫,从虫偏旁,从这一角度去理解,会很快记住一大批字。
3、组词造句:记忆汉字不能死记硬背,还要经常使用,才能真正掌握它。
因此,对生字进行组词造句是很有必要的。
例如记桀字,除了弄清它是夏朝末代暴君等字义后,可把它组为桀骜不驯、桀犬吠尧、助桀为虐等词,这样不但加深了对字的记忆,而且还会提高运用能力。
三)记语词。
语词是说话、写文章的基础,要提高语文水平,必须记住大量语词。
记语词除了弄清词义、造句外,还可采取比较、改错、联想等方法。
1、比较记忆。
为了准确地掌握词义,我们可以找出一个词的同义词或反义词。
①找同义词:即找出与要记语词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
例如天国一词的同义词就有天堂、上界、上天、上清、净土、西天、西方、西方净土、极乐世界等。
汉语复句研究回顾与展望摘要:复句在汉语中产生的很早,但说到从语法的角度对汉语复句研究,则是从近代才开始的。
汉语复句研究可以分为萌芽阶段、引进阶段、自主阶段和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着代表性的学者和作品,对汉语复句的研究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复句;研究综述;现代汉语中图分类号:H10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438(2020)05-0082-05(1.黑龙江大学文学院;2.黑龙江大学应用外语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冯婉莹1冯莉2∗∗∗第40卷第5期绥化学院学报2020年5月Vol.40No.5Journal of Suihua UniversityMay .2020收稿日期:2019-12-04作者简介:冯婉莹(1996-),女,黑龙江哈尔滨人,黑龙江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言类型学;冯莉(1972-),女,黑龙江哈尔滨人,黑龙江大学应用外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英汉对比与翻译。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社科规划项目“专门用途翻译能力等级量表建设研究”(18YYB173)资助成果;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现代汉语零句研究”(19YYB062)资助成果。
一、汉语复句研究的萌芽阶段(一)我国古代的复句思想。
复句在我国产生的时间十分之早,早在甲骨文中,就有“勿焚姜,亡其雨”这样的条件复句存在。
我国古代对复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语文学的范畴,其目的主要是解释文章经典中的复句,以便更好的理解先贤文章经典中的思想。
关于复句本身的界定、分类和特点等语法方面的问题,则没有过多的关注。
我国古代体现了复句研究思想的代表性作品当属《文心雕龙》,特别是《章句》一篇,对汉语的篇章语言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章句》篇讲明了文章在语言层面上有字、句、章和篇四个层次,并阐明了它们之间的关系。
《章句》篇最后提到:“断章有检,积句不恒。
理资配主,辞忌失朋。
”[1](P56)意即处理章节有一定的法度,积字成句却没有常规。
从句尾_了_到词尾_了_祖堂集_三朝北盟会编_中_了_用法的发展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3期从句尾了到词尾了 *!祖堂集?!三朝北盟会编?中了用法的发展陈前瑞#张#华提要#本文将类型学中完成体与完整体的区分应用于汉语体貌标记从句尾了到词尾了的历时研究,追踪从!祖堂集?到!三朝北盟会编? 了用法的变化,发现 V了VP2 由以事件先后关系为主发展成以广义因果关系为主,!祖堂集?的 VO了VP2 到!三朝北盟会编?的 V了OVP2 也发生了同样变化。
V了O 主要出现在原因与结果小句,说明词尾了在!三朝北盟会编?中主要功能还是完成体。
即便现代汉语词尾了的基本功能是完整体,但仍保留了某些完成体的用法;句尾了的基本功能是完成体,有些用法趋近于完整体。
关键词#句尾了 ;词尾了 ;完成体;完整体;语法化一#引言现代汉语共时句法根据意义区分了1 与了2 、根据位置区分词尾了与句尾了,历时句法根据位置及意义区分动态助词和事态助词,而体貌类型学区分完整体(perfective)与完成体(perfect),将完整体理解为比完成体语法化程度更高的语法范畴(D ahl1985,Bybee,et a.l1994)。
根据Bybee,et a.l(1994:54),完成体表示情状发生在参照点之前且与参照时间具有相关性。
完成体典型地译作英语的have+ ed,并经常与经常(a lready)、刚刚 (j u st)同现。
完整体表示情状被视为在时间上是有界的。
完整体用于叙述特定事件的序列,情状是因为其自身的原因而被报道,从而独立于该情状与其他情状之间的相关性。
在英语中,跟类型学中完整体的用法更为接近的是动态动词的过去时形式ed,有时也称为past perfective。
本文试图将类型学中完成体与完整体的区分应用于汉语体貌标记从句尾了到词尾了的历时研究,将汉语体貌的历时研究与类型学中完成体语法化的研究贯通起来。
限于篇幅,本文较少涉及近代汉语对事态助词与动态助词的研究,详情可参见曹广顺(1995)等。
作者: 聂春艳
作者机构: 南开大学中文系访问学者
出版物刊名: 明清小说研究
页码: 62-73页
主题词: 女性形象;平山冷燕;“颠覆”;玉娇梨;才子佳人小说;性别角色;传统女性;女主人公;
社会心理;男子
摘要: <正> 《红楼梦》指责才子佳人小说“千人一面”“千部一腔”,长期以来似乎已成定论。
这种说法用来批评后来的摹仿者在艺术上创造乏力而陷入公式化和程式化无疑是正确的。
但我们还应看到问题的另一面,正因为才子佳人小说在内容基调与表现形式上有着相同或相似的模式,所以才形成了一股“合力”,共同体现了社会的时代的文学思潮。
尤其是此类小说的开山之作,即天花藏主人所创作的《玉娇梨》、《平山冷燕》,不仅首倡之功未可抹煞,而且其首创的女性形。
术学院学报二○二三年第十六卷第六期︵总第九十二期︶汉语条件句的句法形式和句法意义的互动分析翟艳(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山西晋城048026)摘要:以互动构式语法“构式形义互动观”这一基本理念为基础,把“原因—结果”构式作为基础句式,从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的逻辑角度分别考察了条件句句法形式和句法意义的互动关系,说明语言表达的是逻辑思维形式,而不是逻辑本身,所以不同的句法意义形成了不同的句法结构,不同的句法结构又制约了进入其中的句法意义的关系类型。
句法形式和句法意义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丰富的关系。
关键词:句法形式;句法意义;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中图分类号:H14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078(2023)06-0064-05DOI:10.3969/j.issn.1674-5078.2023.06.016收稿日期:2023-05-24作者简介:翟艳(1974—),女,山西晋城人,副教授,硕士。
主要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认知语言学。
一、问题的提出条件句因为表达形式复杂、蕴涵语义丰富而成为许多学者的研究热点,一些逻辑学家、心理学家基本上都是站在理论的高度,从理论出发来进行分析研究,却忽视了语言的基本功能是交际,应该立足于语言的运用,从语言出发来分析条件句的语义推理而不是机械的函数运算。
在现代汉语中,条件句的研究成果也比较多。
本文将在已有文献的基础上,从条件句的基础句式入手,通过描述分析各种派生句式小句间的逻辑关系,结合逻辑、心理、语言等视角,分析说明人们在交际过程中为了凸显某种情感对不同条件句的选择情况,解释一些看似不成立的句法形式存在的合理性,说明句法形式和句法意义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丰富的关系。
二、条件句的基础句式及主要句式类型(一)条件句的基础句式施春宏(2018)认为,如果试图简明地梳理汉语句式系统,了解不同句式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关联,可以通过分析句式系统中的基础句式(basic construc⁃tion)和派生句式(derived construction)建立相关句式之间的推导机制。
中国六七十年代文学作品中偏正复句欧化现象的研究现状作者:来胜唯王雅俐况霍凌霄雷艳平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36期课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大学生自主创新资助计划启航项目。
审批部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大学生科技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校团委)。
课题名称:基于语料库的汉语文学作品欧化现象研究摘要:《小团圆》作为张爱玲先生于七十年代所创作的长篇小说,其语言描写及表达手法带有强烈的欧化色彩。
本文将从偏句后置这一具体欧化现象出发分析该欧化现象在以《小团圆》为代表的六七十年代当代文学作品里的具体体现。
关键词:欧化现象;偏正复句;六七十年代文学;《小团圆》[中图分类号]:H146.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36--011.引言本文选取了六七十年代带有较为典型的偏句后置欧化现象的文学作品:《小团圆》从功能语言学的角度研究了汉语中偏正复句及其关联词的表现形式并运用语料库作出了分类,因此本文将更好地为今后汉语欧化现象研究发展提供依据。
2.偏正复句结构分类与表达方式分析2.1因果复句“因果复句”在本领域的研究中被定义为了广义和狭义两种。
其中狭义的因果复句是“偏句说明原因,正句说明结果,分句之间存在原因和结果的复句。
”③具有因果关系的狭义因果复句的研究是具有实际研究价值的。
表因句在前表果句在后是中国古汉语中的正常语序,符合事物发展的顺序和内在规律,而欧化后的汉语表达方式是表因句在后表果句在前,带有补充说明的意味。
例如:①“她家里在香港住过,知道是亚热带气候,但还是寄了个睡袋来,因为她母亲怕她睡梦中把被窝掀掉了,受凉。
”——《小团圆》在这一句话中,表因句有解释说明的意味。
同样欧化后的因果复句常常在文学作品中出现,实际上这种欧化后的语序起到了另一种较积极的作用,那就是补充说明。
2.2条件复句受欧化现象的影响,传统的现代汉语条件复句的正句和偏句的语序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常见的条件复句关联词语为:“只要”、“只有”、“除非”、“无论(不论)”等,常与“就”、“才”、“都”等搭配使用。
安徽文学ANHUIWENXUE 安徽文学2018年2期总第415期作者简介:戴铭(1993-),女,辽宁辽阳人,贵州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
从《玉娇梨》与《红楼梦》看明清才子佳人爱情观的演变戴铭贵州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摘要:《玉娇梨》是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的代表作品,其反映的男女主人公自主恋爱的意识以及爱情至上,勇于为了爱情而斗争的精神在当时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但遗憾的是,之后创作的才子佳人小说中描写的爱情千篇一律,并没有什么突破和创新。
直至曹雪芹因不满传统才子佳人小说“千部共出一套”的弊病而创作《红楼梦》,其所表现的爱情观不仅是对才子佳人小说爱情的升华,更是具有超越时代的意义。
从《玉娇梨》到《红楼梦》,“才子佳人”们的爱情观在不断地发生着演变,并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关键词院《玉娇梨》《红楼梦》才子佳人爱情观《玉娇梨》是才子佳人小说的代表作,荑秋散人编次。
全书共二十回,描写了书生苏友白与太常卿白玄的女儿白红玉及其甥女卢梦梨之间的浪漫爱情故事。
书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观念,虽然还没有完全摆脱封建礼教所带来的一些腐朽思想的束缚,但是已经出现了自主恋爱的意识以及爱情至上,勇于为了爱情而斗争的精神,故事情节曲折又引人入胜,给当时的人们带来了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
《玉娇梨》刊行后,风靡一时,才子佳人小说进入创作高峰期。
但此后的才子佳人小说或因循《玉娇梨》的叙事套路,或变相抄袭其故事情节,总之都是对这两部小说的复制和模仿,并没有什么创新,其所描写的才子佳人之间的爱情也没有逃脱其藩篱,因此不仅成就不高,还引起了许多评点者的不满和讥评。
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一回中就借“石头”之口道出了自己对才子佳人小说的不满:“至若佳人才子等书,则又千部共出一套,且其中终不能不涉于淫滥,以致满纸潘安、子建、西子、文君,不过作者要写出自己的那两首情诗艳赋来,故假拟出男女二人名姓。
又必旁拟出一小人其间拨乱,亦如剧中之小丑然。
因果单句研究概况目前,从因果范畴出发研究单句层次上因果表现形式的学者并不是很多,这些研究成果也就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程度的零散、不系统和非穷尽性特点。
本文对其进行了认真的整理和分析。
由于汉语句内因果关系主要集中表现在动谓句上,因而主要介绍了表示因果关系动谓句的研究情况。
标签:因果单句动谓句从因果范畴出发研究单句层次上因果表现形式的多为附带研究。
所谓“附带研究”是指这些学者是在对某种句法形式的语义进行研究时才发现该形式所表示的语义关系中有一种是因果关系,而不是他们专从因果范畴出发去研究究竟哪些形式表示了因果关系。
因而尽管如此,前辈时贤的这些研究成果,对进一步研究汉语单句因果范畴的表现形式还是具有很大借鉴作用的。
结合江南(2007)对表因果关系一般动谓句和特殊动谓句的研究情况,笔者对一般动谓句和特殊动谓句的研究现状综述如下:一、表示因果关系的一般动谓句研究(一)主语表原因的一般动谓句研究目前,这一类研究并不太多,孟琮(1988)谈到有些句子的主语能表原因,如“一场病掉了十几斤肉”。
他同时指出,句首的名词性成分表示原因时,总是一个带数量的结构,宾语也往往是数量结构。
顾阳(2000)指出,双宾句中存在表原因的主语,如“这次考试给了小明不少压力”中的“这次考试”就是“诱因主语”。
(二)补语表结果的一般动谓句研究吕叔湘先生(1947)指出,汉语中某一类补语具有表因果的功能,他在《中国文法要略》表达论中的《释因·纪效》提到,表示结果的补语在白话中有用“得”字把两个小句打成一片的情况。
同时,吕先生指出,并不是所有的“得”字补语都能表示因果,像“气得很”这些表程度的补语明显就不表因果。
郭继懋(2003)指出,黏合式补语和组合式补语①都具有表示因果的功能,但存在语义和功能上的差异。
黏合补语表示规约性的因果关系,如“睡着”“杀死”中的“睡”与“着”、“杀”与“死”之间的关系,他认为这些动词后带的补语是有限的,因而是规约性因果。
第10卷・第6期2007年12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ofSuzhouEducationInstituteVol.10,No.6
Dec.2007
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复句研究相对于现代汉语而言明显滞后了。鉴于明清小说复句研究的现状,本文在利用相关成果的基础上,以大量的语言事实作为基础,运用定量、定型、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玉娇梨》中带有因果关联词语的复句进行描写和分析。一、主语的位置(一)表因关联词单用时1、主语用在表因关联词语前⑴苏友白因心中胡思乱想,不曾防备,吃了一惊。(5.59)②⑵白公也笑道:“小弟为不做诗,罚了许多;今诗既做了,年兄自然要饮,有甚疑心处,难道是假的不成?”(1.11)2、主语用在表因关联词语后⑶只因妹子以婚姻相托,他再三推辞,不肯应承,妹强逼其故,他万不得已,方才吐露前情也。(16.174)3、主语承前省⑷吴翰林奉诏,即当进京,因要会白公,交还无娇小姐,只得在家等候,一面差人迎接。(5.54)⑸你不记得老爷在京时,只为恶辞了杨御史亲事,后来弄了多少风波。(10.107)⑹他女儿诗才果妙,此老择婿果严,只因为求婚不从,几乎连性命不保。(14.157)例(4)、(6)皆承前省略主语,例(4)省了主语“吴翰林”,例(6)省略主语“他”,例(5)为承前省略宾语,例(5)省略的宾语为“老爷”。4、因分句主语非承前省略⑺只因久不捉笔,一时在做不出。(8.91)⑻为前日婚事不成,竟瞒着我,将年兄名字暗暗揭上堂去。(3.29)⑼只缘儿女累,染出病中身;若无儿女孝,谁救病中亲?(12.132)这种情况只是在本句中因果关联词前后没有出现主语,但我们可以根据上下文判断出主语。可见,表因关联词单用时,因分句主语的位置相对灵活,在不影响句意的情况下,经常出现主语省略的现象。(二)表果关联词单用时1、主语用在表果关联词语前⑽这苏相公才貌兼全,我故转要与他。(4.43)2、主语用在表果关联词语之后⑾况此时前厅忙乱,无一人到后园来,故苏有白放心大胆,走到亭子上来,四下观望。(9.102)⑿小姐见苏友白去后,张轨如诗思更佳,心下狐疑,遂不敢轻易向白公开口,故张轨如犹得高据西席,洋洋得意。(11.119)3、主语的承前省略⒀后来他令爱死了,小弟还只管恋恋何用,故此辞出。(17.186)4、主语的非承前省略⒁今早见风日好,恐怕错过花期,所以约了苏老先,不速而至。(1.3)可见,在单用果连词的因果复句中,果分句中的主语的位置也是比较灵活的,可前,可后,也可省略。(三)因果关联词搭配使用时因果关联词搭配使用时,主语出现的位置理论上有以下几种情况:
《玉娇梨》因果复句研究李凤启耿言海阚洁(徐州师范大学江苏・徐州221116)
【摘要】明清小说复句研究目前仍是薄弱环节。本文选取明清才子佳人小说代表作之一的《玉娇梨》①一书,就其中的因果复句进行研究,以期进一步加深对复句的性质及其发展、演变的认识,对汉语史的建构也具有一定的价值。【关键词】明清小说因果复句【中图分类号】H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534(2007)06-0079-03
表因关联词表果关联词第一种主语……主语第二种主语……主语第三种主语……第四种主语……主语第五种主语……主语第六种主语……第七种……主语第八种……主语第九种……
![收稿日期]2007-9-22
[作者简介]李凤启(1975—),男,安徽萧县人,徐州师大文学院硕士;主要从事近代汉语研究。耿言海(1983—),男,江苏徐州人,徐州师大文学院硕士;主要从事训诂学研究。
阚洁(1982—),女,江苏徐州人,徐州师大文学院硕士;主要从事近代汉语研究。
792007年12第10卷・第6期宿州教育学院学报下面我们看该书中的实际用例情况:第一种句式:没有对应例句。第二种句式:没有对应例句。第三种句式⒂原来吴夫人因无娇小姐日夕思念父亲,心中愁苦,故同他到后园散闷,却不在房里。(4.43)第四种句式:没有对应例句。第五种句式⒃昨因舍妹在楼头窥见吾兄才貌,又见挥毫敏捷,以为太白复生,对小弟说了,故小弟望思一面;不意果从人愿,得会仁兄。(13.145)第六种句式⒄因他无意做官,故不曾入阁。(20.224)第七种句式:没有对应例句。表果关联词前后若有主语,如果主语和表因关联词的主语相同,则承前省略,若不同则出现在表果关联词的后面而不是前面。但是因果关系如果是结果在前,原因在后的,主语则可放在表果关联词语前。如;⒅妹子所以借避祸之机,劝家母来此相依,实为有一段隐情,要来谋之姐姐。(16.174)第八种句式⒆原来这吴翰林就是白公的妻舅,……又与白公是同年;又因诗酒往来,因此三人极相契厚,每每于正事之暇,不是你寻我,就是我访你。(1.3)第九种句式⒇因慕贵府山水之妙,故到此一游。(16.176)由此可见,主语出现的位置既有灵活性又有规律性,并不是每一种句式都有相应的例句,只有第三、五、六、八、九种句式有相应例句。且在由因溯果的因果搭配使用因果句中,果分句前是不能出现主语的,这和单用果连词的因果复句是不同的,和现代汉语因果句的代表句式“因为……所以……”是相同的。第九种句式,因分句和果分句的主语都不出现,这种句式使用频率也比较高,体现了语言经济的特点。二多项原因表达的方式(一)表因关联词出现于第一项(21)白公一连吃了四五杯,因是气酒,又吃急了,不觉一时涌上来,便有些把捉不定。(1.8)(22)因想无人陪他,欲要到村中请两个乡宦,又无大乡宦,又不相知,反恐不便;莫若只叫张郎来陪,到是秀才家不妨。(9.101)例(21)、(22)于第二第三项原因前用了表并列关系的“又”,与第一项原因是并列关系,共同构成原因分句。(二)表因关联词语出现于第二项(23)嫣素道:“前日小姐亦作此想,又因面试张郎红梨花曲,乃一时新题新制,与前二诗若出一手,岂复是盗窃郎君之作耶?”(9.102)(三)第一项第二项都用表因关联词语(24)白公道:“一来为小弟暮年无子,二来因老妻去世太早,娇养惯了,所以直至今日,尚未许聘。”(1.12)2.4不用关联词语而表因(25)今见苏有白从村里来,又见要求吴翰林作媒,故一语就猜着了。(10.112)有时也用一者二者三者表示多项原因。(26)他说道,本当从命,一者令郎高才,柔弱小娃岂堪作配;二者白年兄无嗣,父女相依久矣,况贵省悬远,亦难轻别;三者年幼尚小,更欲稍待,故不能从教。(3.27)
三因果复句的语义特征(一)因果复句中因分句的语义特征徐阳春《现代汉语复句句式研究》③第四章:“因为p,所以q”句式是“表示分句间存在说明性因果关系的代表句式”。“因为p,所以q”句式的语义特征主要表现为据实性和因果性。“因为p,所以q”句式的据实性特征具体表现在:每一分句所述情况都有据实直叙的特点,即都以现实为依据;第二,不仅据实直叙,而且说话人相信或认定句中所述情况是真的。下面我们讨论玉娇梨中因果复句的据实性。根据因果复句中因分句的实际使用情况,可以找到以下7种因果复句:1、客观性因分句。实事求是的述说原因,这种情况出现的最多。(27)原来苏有白只因昨夜思量过度,再睡不着,到天亮转沉沉睡去,所以起来迟了。(7.76)(28)他女儿诗才果妙,此老择婿果严,只因为求婚不成,几乎连性命不保。(14.157)2、饰词性因分句。用表面现象掩盖事实真相。(29)张轨如道:“生员因去秋乡试,就辞了白老先生,故得至此,而亲炙道德之辉。”(17.184)3、伪词性因分句。捏造事实,说假话。(30)每欲泥首阶前,因无颜面,故令门生今日代为请荆。(11.116)4、谦词性因分句。谦虚的说法。(31)白公道:“学生老人,无用于世,故借此山水,聊以娱闲。柳兄青年秀美,自是金马玉堂人物,何亦徜徉于此?”(18.199)5、谦词兼饰词性因分句。(32)苏有白道:“晚生性既疏懒,又短于吏治,故急急避去,以免旷官之最,理所宜也。怎敢劳堂翁垂念。”(18.199)6、恭维性因分句。(33)苏友白答道:“学生偶而看月到此,因闻佳句清妙,不觉手舞足蹈,失声唐突,多得罪了。”(6.67)7、推测性因分句。推测的根据,即因可真可假。(34)我想此一定是这媒婆人微言轻,不足取信,因此欲烦贤契与我道达其意。(4.49)例(27)、(28)是实事求是的客观叙述。例(29)张轨如离开白家不是因为乡试,而是他盗用苏友白诗的实情被识破后,无法存身。例(30)是苏有德行骗之词,纯属捏造。例(31)
80第10卷・第6期2007年12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ofSuzhouEducationInstituteVol.10,No.6
Dec.2007
白公称自己“无用于世”,实属谦词。例(32)是苏友白为免于治罪而为自己开脱的话,既有谦词又有饰词。例(33)是苏有白恭维王文卿、张轨如的话,实际上心里是不以为然的。例(34)据文意,苏友白拒婚,不是因为媒婆人微言轻,而是苏友白错把无艳小姐当成无娇小姐,不合己愿,才坚辞不就的。由此看来,用现代汉语中的因果关系的“据实性”来解释上面这些例句,是有困难的。比如例(30)我们就不好用“据实性”来解释,因为它的表因部分是纯属捏造的事实,既不是“据实直叙”,也不符合“说话人相信或认定句中所述情况是真的”的规则。其他如(29)、(31)、(33)同样也很难用“据实性”作出很好的解释。可见该书所反映的因果复句之间的关系跟现代汉语因果复句之间所反映的关系还是有一定区别的。这使的我们对因果关系的“据实性”有了新的看法。(二)因果句的语义重心1、由因溯果(35)原来苏友白只因昨夜思量过度,再睡不着,到天亮转沉沉睡去,所以起来迟了。(7.76)2、由果溯因(36)前日要见赛神仙,只为婚姻没有着落。(10.109)(37)妹子所以借避祸之机,劝家母来此相依,实为有一段隐情,要来谋之姐姐。(16.174)例(35)的语义重心应在果分句,即“起来迟了”。例(36)的语义重心应在因分句,即“婚姻没有着落”。例(37)的语义重心应在因分句,即“要来谋之姐姐”。所以,不论由因溯果,还是由果溯因,语义重心都在后一分句上。四、因果句中的因果套用现象(38)姤者遇也,姤者又婚姤也,故所遇皆婚姤之事,故许他寻的着。(17.189)(39)原来白侍郎虽在西湖游赏,却因杨御史在此做都院,恐怕他知道,只说前番在他家扰过,今日来打抽风,因此改了姓名──因“白”字加一“王”字,只说是皇甫员外──故无人知道(16.176)(40)只因在灵谷寺看梅,看见此兄壁间题咏清新,故而留意;又见学院李念台取他案首,因此欲与小女为媒。(12.124)(41)──此时是十月初寻,正是白云红树,故杨御史说此一句,盖为时景而发。(2.21)例(38)第一个“故”是承原因而表的结果,第二个“故”是承前因果而表的结果。例(39)是用了“因……因此……”因果句式充当“故”的原因。例(40)第一个分句用“因……故……”的因果句式充当整个因果句的原因之一,它和第二个分句一起构成整个因果句的原因。例(41)的结果部分“……,盖为……”,本身是一个因果句。五、结论1、因果关联词单用表原因的以单音节的因连词为主。单用表因关联词107句中,单音节因联词105例(其中因92例,为12例,缘1例),占全部单用表因关联词的98.13%。表结果的关联词也是以单音节为主,在单用果联词的125例中,单音节88例,占全部单用表果关联词的70.40%。2、单用表因关联词107句,单用表果关联词125句,因果关联词搭配使用的共91(82+9)句,全书共使用因果句323句。单用表因或表果关联词的使用频率略高于因果关联词搭配使用的情况。3、因果句中,因连词有:因,为,因为,缘,为因等5个;果连词有:因,故此,以,以此,所以,故,是以,因此,因是,是,以致,便,就,遂,才等15个。附表一:单用因连词频率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