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羡余”偏误分析-最新教育资料
- 格式:docx
- 大小:9.80 KB
- 文档页数:3
Redundancy in Chinese and Errors of Redundancy Made by Foreign Students
作者: 潘先军
作者机构: 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上海200234
出版物刊名: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页码: 47-50页
主题词: 羡余:句法;偏误
摘要:羡余现象,是指语言的表达形式多于表达内容。
现代汉语的羡余现象在词法与句法两个层面都有。
句法上汉语羡余情况主要有两大类。
留学生的羡余偏误与汉语羡余现象类似,产生的原因一是目的语知识的负迁移,二是交际策略的负作用,三是教学或教材的误导。
进行羡余偏误分析对教学、教材编写等都具有积极意义。
2023-10-29•引言•v不v句式概述•留学生v不v句式的使用偏误分析•留学生v不v句式偏误的教学建议•结论与展望目录01引言研究背景和意义v不v句式的重要性v不v句式是汉语的一种常见句式,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和交际性,在口语和书面语中都有广泛的使用。
研究意义通过对留学生v不v句式的偏误进行分析和研究,可以为汉语教学提供重要的参考,帮助留学生更好地掌握汉语。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的普遍性到中国学习汉语,掌握汉语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跨文化交流技能。
研究目的和方法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范围和限制研究范围本研究主要关注留学生的v不v句式使用情况,重点分析其偏误类型和原因,不对其他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研究限制由于汉语水平和地域差异等因素,本研究的样本可能不够全面,后续研究可以进一步扩大范围和增加样本量以提高研究的普遍性和适用性。
02v不v句式概述v不v 句式是一种常用的汉语疑问句形式,其中“v”代表动词或动词短语。
这种句式通常用于询问某动作是否发生或某状态是否存在。
特点v不v 句式具有简洁明了的句法结构和表达方式,易于理解和使用。
在口语和书面语中,这种句式都十分常见。
定义v不v句式的定义和特点VSv不v句式的历史演变起源v不v 句式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
在古代汉语中,这种句式被用于表达疑问和不确定性。
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v不v 句式逐渐发展并被广泛使用。
在现代汉语中,这种句式已经成为一种非常普遍的疑问句形式。
v不v句式的语用功能询问确认表达不确定性03留学生v不v句式的使用偏误分析语义理解错误语义搭配不当语法结构错误留学生在使用“v不v”句式时,可能存在语法结构上的错误,如主语、谓语、宾语等成分的缺失或多余。
要点一要点二语态错误“v不v”句式通常用于表达一种询问或请求,留学生在使用时可能忽略了这种语态的转换,导致语法错误。
留学生在不适当的语境下使用“v不v”句式,可能导致表达的意思与实际意图不符。
语用策略不当“v不v”句式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不是最得体的表达方式,留学生可能没有掌握这种策略,导致使用偏误。
《留学生习得文化词汇的偏误现象分析》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留学生选择到其他国家学习,体验不同的文化。
在这个过程中,习得当地的文化词汇是留学生融入新文化、提高语言交际能力的关键。
然而,由于文化差异、语言习惯、教育背景等因素的影响,留学生在习得文化词汇时常常会出现偏误现象。
本文旨在分析留学生习得文化词汇的偏误现象,以期为留学生更好地掌握文化词汇提供参考。
二、文化词汇偏误现象的类型1. 语义理解偏误语义理解偏误是指留学生对文化词汇的语义理解不准确或误解。
这可能是由于文化背景差异、语言习惯不同等原因导致的。
例如,某些文化中具有特殊含义的词汇,在另一种文化中可能没有相应的对应词,或者含义完全不同。
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将两种文化的词汇混淆,导致语义理解偏误。
2. 语法使用偏误语法使用偏误是指留学生在使用文化词汇时,语法结构使用不当或错误。
这可能是由于留学生的母语与目的语在语法结构上存在差异,导致在学习过程中出现混淆。
例如,某些文化词汇在句子中的位置、搭配等方面有特殊要求,留学生如果不了解这些规则,就容易出现语法使用偏误。
3. 文化内涵理解偏误文化内涵理解偏误是指留学生对文化词汇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理解不准确或误解。
这可能是由于留学生对目的语国家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等了解不足导致的。
例如,某些词汇在目的语国家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色彩,而在留学生母国可能没有相应的对应词或含义完全不同。
如果留学生不了解这些文化内涵,就容易出现文化内涵理解偏误。
三、文化词汇偏误现象的原因分析1. 文化差异影响文化差异是导致留学生习得文化词汇偏误的主要原因之一。
不同国家、地区之间存在着不同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这些差异会影响到词汇的含义和使用。
因此,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了解和适应目的语国家的文化,以便更好地掌握文化词汇。
2. 语言习惯影响语言习惯也是导致留学生习得文化词汇偏误的原因之一。
不同语言之间的语法结构、表达方式等存在差异,这会导致留学生在使用文化词汇时出现语法使用偏误。
留学生汉语离合词使用偏误的分析王瑞敏(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 北京 100024) [摘要]本文从第二语言学习者使用离合词的具体偏误出发进行分析,对留学生使用离合词时出现的偏误进行归类,并对这些偏误及其成因进行分析,试图总结出这些偏误出现的规律,希望能够为离合词的对外汉语教学总结行之有效的方法提供依据。
[关键词]离合词;偏误分类;偏误及成因分析;对外汉语教学[中图分类号]H 195 [文献标识码]A 离合词,尤其是动宾式离合词,在对外汉语教学及留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是一个难点,留学生往往把这些词当作一个普通的词使用,于是就出现了诸如“见面我的朋友、散步散步”等错误。
留学生有时会采用回避的方式,但是大部分离合词与生活息息相关,是无法避开的。
而这些无法避开的错误出现时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出现错误的原因也有一定的规律。
本文主要以动宾式离合词为对象,从离合词偏误类型、偏误的成因、离合词的对外汉语教学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离合词偏误类型鲁健骥在谈中介语时提出中介语偏误的四种类型:成分多余、成分缺失、成分误代、成分错位。
留学生离合词使用的偏误主要属于成分错位。
高思欣(2002)把偏误类型概括为五类:插入的偏误、重叠的偏误、倒装的偏误、脱落的偏误、词性偏误。
这种划分总的来说很全面,但其中一些小类和用来佐证的例句却很牵强。
例如,在“倒装的偏误”中又分为“在不应倒装时倒装”,举例是“3爸爸两年前职辞了,因为妈妈生病的原因”。
其实这样的偏误在留学生使用离合词的偏误中并不多见,即使偶尔出现也不具典型性。
为了便于对这些偏误进行分析,本文参考上面的偏误类型把这些偏误分为以下几类:应该“离”而没有“离”;“离”了,但插入成分处理不完善;“离合词”其他形式的偏误。
下面对这几类偏误进行具体分析。
11应该“离”而没有“离”离合词区别于普通动词的一个最大不同就是可“离”可“合”,“离”就是中间可以插入其他成分,而这一点正是留学生觉得最难的地方,他们往往不知道何时,在什么位置,需要插入什么样的词,这就出现了这些偏误(例句来源于其他相关论文或留学生作文): (1)3我今天下午见面他。
来华留学生汉语写作篇章偏误调查分析摘要本文以篇章理论为指导,运用偏误分析和课堂观察等方法,对初、准中、中、高级阶段来华留学生汉语写作中出现的篇章衔接与连贯方面的偏误进行分析,探究留学生篇章偏误产生的缘由,并提出了一些提高留学生汉语写作篇章意识和组段组篇能力的教学建议。
留学生的篇章偏误主要是前后衔接和语义连贯方面的偏误。
篇章偏误中衔接方面的偏误主要表现在指称、省略和连接上。
语义连贯方面的偏误主要是句式的选择和句序的排列。
篇章偏误产生的主要原因有目的语,课堂教学,教材以及母语或中介语负迁移方面的因素。
为了提高留学生的篇章能力,尽可能避免或减少某类篇章偏误的出现,教师在日常的对外汉语教学中应该着重培养留学生的篇章意识;学生要进行有选择性的汉语范文阅读;教材中应该增加相应的篇章知识以及练习。
关键词:篇章偏误;篇章衔接;连贯性;课堂教学一、引言很多留学生都认为汉语写作难,他们常遇到的问题是——把作文中的句子符合汉语语法规范,但当句子组合成为语段后,却不太通顺,缺乏或不具备篇章特征,即出现了篇章偏误。
鲁健骥 (1994)在《外国人汉语语法偏误分析》中指出:“实际上,在很多情况下,特别是在中高级教学阶段,偏误不完全表现在形式合不合法,而是表现在篇章中,对此应该做专门的研究… … ”。
如果将篇章偏误的研究成果与对外汉语教学相结合,就能使留学生汉语连贯表达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和改善。
本文采用刘辰诞先生对篇章的界定,即,篇章由一个以上的小句构成(本文不考虑一些篇章语言学家认为是篇章的单个词构成的句子),可以组成一组句子,也可以是一篇文章甚至是一部小说。
留学生汉语篇章偏误中衔接方面的偏误均主要表现在指称、省略和连接上。
句式的选择和句序的排列也是影响篇章语义连贯的重要因素。
二、留学生汉语写作篇章偏误类型留学生的作文可以清楚地反映其汉语篇章写作能力,对提高篇章偏误分析的准确性有一定的意义。
本文所采用的语料均为云南大学国际学院留学生作文,研究对象为汉语水平在初、准中、中、高级四个阶段的留学生。
留学生习得趋向补语偏误分析对初中级汉语学习者习得趋向补语的偏误进行分析,希望能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一定的帮助。
汉语补语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难点,而在八大类补语中趋向补语补语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
一、趋向补语的概述趋向补语是指在形容词或者动词的后面做补语的趋向动词。
趋向补语的数量采用更为常见的分法将趋向动词定为24个即:上、下、进、出、回、过、起、开、来、去、上来、上去、下来、下去、进来、进去、出来、出去、回来、回去、过来、过去、起来、开来。
趋向补语的基本意义是动词的趋向意义,即作为趋向补语的趋向动词本身所表示的意义。
趋向意义是方向意义,表示人或物体通过动作在空间的移动方向。
二、偏误分析本文主要以云南大学留学生院的留学生的作文为语料来源,主要收集了11600字的语料,其趋向补语的句式共有147句,其中趋向补语的偏误句式38句,偏误率为26%。
本文根据偏误的直观表现形式,可以简单的将偏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宾语位置偏误共12条占31%、趋向补语混用9条占24%、趋向补语缺失7条占18%、趋向动词的缺失4条占10%、搭配错误4条占10%、其他2条占7%。
(一)结构上的偏误在趋向补语的偏误中,结构上的偏误出现的频率非常高,结构上的偏误主要指的是趋向动词后面带的宾语所放的位置不当而导致的偏误。
在有趋向动词的结构中,可以出现施事宾语、受事宾语(本文统称一般宾语)和处所宾语。
1.简单趋向补语中宾语位置偏误(1)简单趋向动词和一般宾语位置颠倒它们的位置有两种,即一般宾语可放在趋向补语的前面后面都可以,当表示已经实现的动作时,宾语应该放在"来/去"的后面,其余情况都可以。
如:拿来一杯水。
(表已实现)(2)"来/去"作补语时,处所宾语的位置颠倒处所宾语应放在简单趋向动词的后面,或者复合趋向动词趋1、趋2之间,而汉语学习者的错误是常常不区分简单趋向动词和复合趋向动词,通通把处所宾语放在它们的后面。
英语背景留学生的汉语比字句使用偏误分析在中国,有许多英语背景的留学生来到中国学习汉语。
由于他们的母语是英语,他们在使用汉语时经常会犯一些偏误。
下面将分析一些常见的错误。
1. 词汇错误:由于英语和汉语的词汇差异很大,留学生经常会使用错误的词汇。
他们可能会用“电话”(telephone)来指代手机,而不是正确的词汇“手机”(手机)。
他们还可能会将一些英语词汇的意思直译成汉语,从而导致误解。
2. 语法错误:英语和汉语的语法结构也存在很大差异。
留学生在使用汉语时经常会犯一些语法错误。
他们可能会将英语的语法结构直接翻译成汉语,从而造成汉语表达的不准确和不自然。
他们还可能会忽略一些汉语的语法规则,比如汉语的动词的时态和语气。
3. 词序错误:词序在英语和汉语中也存在差异。
留学生经常会将英语的词序直接应用到汉语中,从而导致句子的意思不清楚。
他们可能会将英语的主语放在句子的末尾,而忽略了汉语的主谓宾的基本词序结构。
4. 声调错误:汉语中的声调对于留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
英语中没有声调,所以留学生经常会在使用汉语时忽略了声调的正确使用。
这导致他们的汉语发音不准确,而且听起来不自然。
5. 习惯用语错误:习惯用语是一个语言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由于留学生和中国学生在生活环境和文化背景上有很大差异,留学生经常会犯一些习惯用语的误用。
他们可能会用错误的习惯用语来表达自己的意思,从而导致误解。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留学生应该积极参与汉语学习,提高自己的听说读写能力。
可以通过多听多读多写来积累词汇,并通过和中国学生交流来提高口语。
了解汉语的语法规则和习惯用语也非常重要。
通过参加汉语课程和交流活动,留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汉语的语言特点,从而提高自己的汉语水平。
外国留学生汉字偏误分析随着中国的经济和教育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选择来中国学习。
学习汉语是他们的一项重要任务,而汉字是最基本的学习内容之一。
由于汉字的独特性和复杂性,外国留学生在学习汉字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偏误。
本文将对外国留学生在汉字学习中常见的偏误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汉字。
外国留学生在学习汉字的过程中,常出现以下几种偏误:1. 混淆同音字和同形字:汉字的发音和形状往往不同,但在外国留学生的学习中,由于母语的影响,他们往往容易混淆同音字和同形字。
“青”和“情”、“心”和“忍”等。
这种偏误会导致他们在写字和阅读时出现错误。
2. 错误的笔顺和笔画:汉字的书写有严格的笔顺和笔画要求,但外国留学生由于缺乏对这些规则的了解,常常出现错误的笔顺和笔画。
他们可能会把“氵”写成“⼦”、“⼦”写成“⼦”等。
3. 忽略部首和偏旁:汉字的构成往往与部首和偏旁密切相关,但外国留学生在学习汉字时往往忽略了部首和偏旁的作用,导致他们无法准确理解和识记汉字。
4. 语义歧义:由于外国留学生对汉字的语义理解常常不够准确,他们在阅读和书写时常会出现语义歧义,导致错误理解和应用汉字。
1. 通过多听、多读、多练习,加深对同音字和同形字的理解,同时可以通过音、形、义结合的方式来记忆和区分这些字,帮助外国留学生更好地掌握汉字。
2. 在教学中注重对汉字的笔顺和笔画的讲解和示范,同时引导学生多写、多练习,加强对笔顺和笔画的记忆和应用,帮助外国留学生正确书写汉字。
3. 引导外国留学生重视部首和偏旁的作用,多了解汉字的构成规律,帮助他们深入理解和掌握汉字的结构和构造。
通过以上解决方法,相信外国留学生在学习汉字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克服偏误,提高汉字识字水平,为他们更好地融入中国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外国留学生在学习汉字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各种偏误,但只要我们引导他们正确掌握学习方法,加强实践和练习,相信他们一定能够克服这些偏误,最终掌握好汉字,提高学习水平。
外国人学习汉语语法常见偏误分析一、什么是偏误外国人学习汉语是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来学习的。
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中所犯的错误可以分为失误和偏误两种类型。
失误(mistake)是指学习者偶然产生的口误或笔误,如他本来想这样说,实际说出的却不是这样。
这种错误没有什么规律,即使是使用本族语的人也会发生。
说话人一旦意识到自己错了,马上可以纠正,而且同样的错误一般不会再次出现。
例如:1.某老师下课前问学生:“今天的课讲完了,大家还有明白的吗?”学生齐声回答:“没有了!”2. 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毕福剑:“感谢阎惠演奏的独子笛奏!”——2011年7月20日《星光大道》产生失误的原因有临时改变主意、身体疲劳、精神紧张、注意力不集中等。
偏误(error)是第二语言学习者由于没有完全掌握好目的语而出现的一种带规律性的错误,它偏离了目的语的轨道,反映了说话者真实的语言能力和水平。
这种错误学习者自己难以察觉,也很难纠正,而且同样的错误往往会重复出现。
例如:1.他觉得一点儿累。
2.他打完篮球,一点儿累。
3.我的头一点儿疼。
二、偏误的分类根据偏误的语言形式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语音偏误2.词汇偏误3.语法偏误4.语篇偏误5.语用偏误6.文字偏误例如:1.我今天没有穿眼镜。
2.明天下午,我要见面他。
3.我觉得这不是一个问题,但是一个很好的事情。
4.你爸爸几岁了?三、造成偏误的原因(偏误的来源)(一)外因:由于客观原因造成的偏误1.母语负迁移大多出现在第二语言学习的初期,学习者在尚不熟悉第二语言规则的情况下,只能依靠母语的知识来表达,因此同一母语背景下的学生往往会出现同一类型的偏误。
例如:(1)明天下午,我要见面他。
(明天下午,我要和他见面。
)(英语:I’ll meet him in my office.)“见面”在汉语中为不及物动词,但在英语中可以是及物动词。
(2)不要生气我。
(不要生我的气。
)(越南语:đưng tuc tôi .别生气我)越南语的“生气”可以带宾语。
留学生“羡余”偏误分析
羡余现象在现代汉语中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大多广为人们使
用,可以称得上“名正言顺”与“合理合法”了。
根据大量的研究成果,产生羡余现象的原因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为了适应口语的说话特点,从而降低理解的难度。
一个句子中,羡余的成分如果比较多,辨别意义起来相对来说就会变得简单;二、羡余不仅可以让语音音节节律变得更加和谐、押韵,而
且可以让本来读起来不对称的首节变得朗朗上口、动听悦耳;三为了在语义上凸显强调的作用。
羡余可以使想强调的成分的意味显得更加的突出。
除此之外,当然还存在一些别的原因,本文在此只列举到一些最常见的原因。
纵观上述原因,可以看出,汉语的羡余现象可以理解为“人
为”造成的,这种现象带有人的一种主观创造性,它人们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而产生的。
但羡余现象对于母语非汉语的留学生学习汉语产生的很大的困扰,无论他们在学习汉语还是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时候,由于没有能够真正的掌握与理解汉语的羡余现象, 从而导致误用、乱用,也同样产生了一些所谓的“羡余”现象, 而这些羡余现象并非合理合法,确切的说属于我们通常所说的羡
余偏误现象,这对留学生学习汉语产生的很大的干扰因素。
汉语的羡余现象是合理的多余,而留学生出现的羡余现象则是废话式的多余,与我们母语为汉语的使用者出现的羡余现象有着本质的
区别,属于一种偏误现象。
汉语的羡余现象主要体现在词法与句法两个方面。
留学生在构词上如果出现羡余现象,汉语中也不存在此类词汇,这种情况就属于生造词汇,属于一种完全错误现象。
因此,留学生表达上
出现出现的羡余现象主要体现在句法层面上。
留学生羡余偏误现
象产生的原因基本上与汉语羡余现象产生的原因基本一致,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修饰成分与中心语之间、构成同一成分的不同部分之间。
这些羡余现象,有的一部分为另一部分的羡余,有的是互为羡余,留学生出现的羡余现象与汉语中正常的羡余现象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别,这些羡余完全可以去掉,属于表达上的羡余偏误,并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羡余。
F面会结合具体例句分析留学生羡余偏误现象产生规律
修饰成分与中心语之间存在的羡余现象,主要体现在定语或者状语相对中心语为羡余。
例句:她认真检讨昨天所做的事情。
在例句中,定语“所做”相对于后面的中心语“事情”来说是多余的,可以省略。
状语相对于中心语为多余的偏误现象在留学生中也是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
例句:他的双手冻得很通红。
“通
红”这个形容词本身就包含有程度很强的意味,无须再单独添加
程度副词“很”来修饰。
一味的为了起到强调的作用, 而在本身就具有很强程度意味的词汇前用程度副词来修饰,反而违反了语法规则,造成不必要的偏误现象的出现,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在构成同一成分的不同部分之间主要是由于过分的嗦而导
致羡余偏误现象的出现。
例句:四处散落的珠子终于找齐了。
“散落”本来就已经含有四处的含义在里面,前面再加个四处一词就显得多余、嗦。
除此之外,与汉语羡余现象产生规律一致,留学生出现的羡
余偏误也存在附着成分为羡余这种现象。
例如:他一个小时写得完了作业。
“了”为“完”的羡余,必须删掉,或者还有另外一种修改办法就是删掉得,表示一种完成的状态。
纵观上述,可以看出留学生的羡余偏误现象与汉语正常的羡余现象有
着一定的一致性,因此,导致留学生出现羡余偏误现象出现的原因也是有迹可循的,符合偏误分析理论总结的三大原因。
一是受目的语知识的负迁移作用的影响。
模仿学习是留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最常见,也是最有效的一种方法,然而由于
留学生掌握的目的语知识不够全面,他们把所学的有限的、不充分的目的语知识,用类推的办法不适当地套用在目的语的语言现象上,只注重形式,而没有真正的明白其语法结构的真正内涵, 从而造成偏误,也称为过度概括或过度泛化。
加之留学生本身就无法判断句子的正确性,只是一味的盲目套用。
例如我们可以说她长得非常非常漂亮,非常为程度副词,与很意思接近,因此留学生在运用汉语进行交际时,会出现“她长得非常很漂亮”这样的说法。
二是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影响。
留学生在运用汉语交际
时,为了强调某一部分或者为了让对方更容易的明白自己表达的
意思而刻意的增加一些语义相关或者相同的词汇,从而导致羡余偏误现象的产生。
简单的可以理解为嗦多余成分是留学生产生羡余偏误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是学习环境的影响。
主要是由于一些外部因素的干扰造成的偏误,例如教师不够严密的解释与引导,教材编排不当等外部因素造成的偏误。
例如形容词的重叠问题就是留学生经常出现羡余偏误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不注意教学的全面性和实用性,没有将形容词重叠现象的各种情况全面涉及到,就很可能对学生产生误导,导致学生出现羡余偏误。
形容词
重叠后,都有表示程度加深或者加强描写的作用,所以不再接受程度副词的修饰。
例如咼可以说咼咼的,而不能再说非常咼咼的,漂亮可以说漂漂亮亮的,而不能说十分漂漂亮亮的。
还有一些形容词能不能重叠主要是习惯问题。
留学生产生的羡余现象其实就是一种偏误现象,其产生规律
基本上与汉语羡余现象产生规律有着一致性,符合偏误分析理论总结的几大原因。
通过对留学生羡余偏误现象的分析,了解其产生的基本情况,这样可以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进行合理的预知
与评估,有效的降低留学生出现偏误的次数与频率,从而有针对
性地对留学生进行有效地指导,纠正偏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