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建设市场信用体系建设情况128页PPT
- 格式:ppt
- 大小:9.05 MB
- 文档页数:128
上海市水利工程建设领域信用体系建设研究本文阐述了上海市水利工程建设领域信用体系建设现状,通过对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产生原因的梳理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对策方法,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以期进一步推进信用体系建设。
标签:水利工程;建设领域;信用体系古人云:“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则衰。
”诚信不仅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运行的基础,也是行业管理的有效手段、安全和质量管理的重要抓手。
“十三五”期间,是上海加快建成“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关键时期,水利发展面临新的历史机遇和挑战。
落实“十三五”的发展目标,推进上海市水利工程建设领域信用体系建设,一是解决水利工程建设市场信用缺失的问题,规范市场主体行为,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二是确保水利建设工程安全质量平稳受控,真正发挥水利工程的作用与效益。
1、本市水利工程建设领域信用体系建设现状自2012年中央1号文发布后,本市水利行业快速发展,水利工程建设领域信用体系建设得到高度重视,为此出台了各类法规、制度,为市场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2014年10月,上海市水务局制定印发了《上海市水利建设工程施工、监理、检测单位不良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
《办法》的施行,对加强本市水利工程建设领域信用体系建设、进一步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完善市场管理和惩戒机制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014年12月,上海市水务建设工程安全质量监督中心站发布《关于印发2015年度执法工作重点的通知》。
通知拟定了2015年度六项执法重点,旨在进一步强化参建单位底线意识、红线思维,规范本市水务建设市场,提升水务建设工程安全质量整体水平。
2015年9月,上海市水务建设工程安全质量监督中心站发布《关于加强水利工程质量通病治理的通知》,要求参建单位进一步加强十类质量通病治理,强化质量管理意识,落实质量管理措施,建立长效机制。
监督检查中,将根据问题程度,下达书面整改指令、局部暂停施工指令或立案进行行政处罚,处理结果直接对接《办法》,纳入相关单位不良记录。
浅谈山东省水利建设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尹凯; 唐军; 周广科【期刊名称】《《山东水利》》【年(卷),期】2019(000)009【总页数】2页(P57,59)【关键词】山东省; 水利建设; 信用体系【作者】尹凯; 唐军; 周广科【作者单位】山东省海河淮河小清河流域水利管理服务中心山东济南 250100; 山东省水利厅山东济南 25001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426.911 主要做法1.1 加大信用平台建设和信用系统开发2014年起至今,山东省相继建成了全省“水利建设市场信用信息平台”“水利建设项目信息公开平台”“水利工程招标投标平台”三大信息平台,实现了平台之间的数据共享、互联互通,并实现了水利信用平台采集信息向省级公共信用信息平台的自动推送。
截至2018年12月底,在山东省水利建设市场信用信息平台建立信用档案的各类企业3073家,主要从业人员113334人,工程业绩36847项,累计采集信用信息数据83万条。
1.2 建立完善“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机制在全省水利建设市场信用信息平台建立黑名单专栏,加大失信曝光力度。
在水利工程招标投标中对受到行政处罚的市场主体予以扣分,对列入黑名单的市场主体实施限制投标措施,使其一处失信、处处受限,水利市场秩序更加公平、公正、有序。
同时探索实施对诚信市场主体给予优惠和便利,对信用较好的AAA级(红名单)水利建设市场主体,在招标投标中给予加分等激励,落实守信联合激励措施。
1.3 开展信用等级评价2015—2017年按照水利部要求,连续3年组织开展水利建设市场主体信用评价工作。
将水利建设市场主体的信用评价结果记入其信用档案,在全省水利建设市场信用信息平台上向社会公布,并在招标投标、行政审批、资质管理、评优评奖、日常监管等工作中,积极应用信用评价结果,引导、规范市场主体行为,营造良好的建设市场环境。
1.4 开展水利建设市场主体动态评价印发《山东省水利厅关于开展水利建设市场主体不良行为动态评价的通知》(鲁水建函字〔2018〕48号),组织全省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和项目法人结合各类监督检查对存在不良行为的市场主体进行扣分并录入“山东省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监督检查和信用评价的联动,有效维护了山东省水利建设市场良好秩序。
水利工程行业信用现状一、水利工程行业信用现状1.1市场主体行为不规范,市场信用环境差由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不充分,受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普遍缺失信用意识,造成市场经济中信用环境的基础薄弱。
有些企业不规范操作,恶意压价、压级、垫资、拖欠工程款、随意改变工期,把工程项目中利润较大的部分强行分割出去,使用不合规材料、工艺等方式赚取了不少利益,以致某些某些仍保留有侥幸心理和行为惯性。
1.2法制建设滞后,缺乏有效的失信约束和惩戒机制水利建设行业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在建设领域已经先后出台《建筑法》、《招投标法》和《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建设工程勘察设计条例》等一批法律法规,还有《民法通则》、《民事诉讼法》、《合同法》等适应性法规。
各项法规对失信行为都有一些罚则,各级政府也制定了一些相关规定,但往往缺乏系统性、针对性和可“控件”。
在执行时,有多被人为地大打折扣。
这些罚则变成为法规中的一个“部件”而不是“控件”,难以起到有效的约束、惩戒作用。
另外,处罚偏松,重行政处罚而轻法律责任,使失信成本远小于守信成本,也直接造成了失信者得冒险、赌博心理。
建立针对水行政建设行业的信用制度和规范显得非常必要。
1.3缺少信用培训,企业信用意思淡泊企业不重视内部信用机制建设,短期行为严重,重效益轻形象的信用管理问题。
当前的市场,由于宣传力度不够,担保、信用分级评估、保险等有效信用保障手段使用有限,或明知各种控制信用风险技术存在却缺乏专业人员使用,工程建设的风险系数大大提高。
此外,相关社会中介服务落后,信息交流不畅,建设信息公开度、透明度不高,员工培训无法满足专业信用管理工作,是个体信用意识缺失和信用能力偏弱变成为企业行为。
1.4信用保证体系缺乏统一规划招投标中个企业拿出来的信用评估资料缺乏统一性和规范性,常常缺乏可比性。
有时甚至出现为了中标不惜造假信用等级的事件,出现了讲信用企业可能被不讲信用的企业逐出市场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