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位论文基本要求.pdf
- 格式:pdf
- 大小:17.35 KB
- 文档页数:5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同等学力申请博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2010年12月1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院长办公会议通过修订)第一部分概要一、为加速培养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高级专门人才,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授予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人员硕士、博士学位的规定》([1998]54号文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位授予工作总则》,结合我院具体情况,制定本工作细则。
二、凡拥护我国宪法,遵守法律、法规,品行端正,具有博士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学术水平或专门技术水平已达到博士学位授予标准的人员,均可按照本工作细则,向我院申请博士学位。
三、我院开展同等学力申请博士学位的学科专业须具备:有完备的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有2届以上毕业博士研究生。
开展此项工作前应向学位办备案。
四、申请人不得同时向两个学位授予单位提出申请。
第二部分申请条件一、申请人在获得硕士学位后在本专业或相近专业工作5年以上。
二、申请人所申请博士学位的专业应与已获硕士学位的专业在同一个一级学科内,否则为跨学科申请。
三、凡属跨学科申请的或以专业学位硕士、同等学力硕士申请的,须在提出申请的前1年与学位办联系,加试所申请专业的硕士研究生的3门专业基础课。
四、申请人应在教学、科研等领域做出突出成绩,近年来在申请学位的学科领域内,以第一作者在国内核心刊物上发表5篇以上高水平学术论文(每篇不少于5000字)或发表3篇以上高水平学术论文(每篇不少于5000字)并且独立出版1本学术专著;科研成果(有本人署名)至少有1项获得国家级或省部级以上优秀成果奖。
五、已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的初稿。
六、达到申请系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三部分申请材料一、申请人事先与学位办及申请系联系,了解相关情况,确定指导教师。
申请人须请2位专家作为推荐人(具有教授或相当职称,其中1人须是我院本专业博士生指导教师),请他们分别出具《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同等学力申请博士学位专家推荐表》。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年月修订)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位授予工作总则》,结合我院按国家招生计划录取的博士生的学位授予工作的具体情况,制定本工作细则。
第一部分申请博士学位基本条件一、遵守我国宪法、法律法规,品行端正。
二、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
三、熟练地使用一门外语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写作和听说能力。
四、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博士生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课程学习等必修环节。
五、已做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并向学位办提交《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书》。
博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的时间在第三学期的后八周(月到次年月)至第四学期的前八周(月到月)。
详见“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暂行规定”。
六、已定稿博士学位论文。
第二部分博士学位论文基本要求一、在导师指导下由学位申请人独立完成;无学术不端行为;工作量不少于年。
二、选题着眼我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和本学科的前沿问题;对所研究的课题在资料、角度、工具、方法、观点、理论等方面或某方面有突破性或创新性见解。
三、理论性系统性强,阐述精炼严密,写作规范,文字流畅,相关参考文献丰富。
四、用中文撰写,一般在万字左右,中英文摘要不超过字,符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第三部分博士学位论文答辩资格审查一、博士学位论文定稿后,学位申请人应主动送交导师审阅,并积极征求有关专家的评议意见。
二、系学位评定委员会通过一定方式(如研究生指导小组预审、专家联名审阅、预答辩等)对学位申请人的博士学位论文进行初审。
三、月日~日,学位申请人按照《博士学位论文答辩资格审查表》的栏目顺序完成答辩资格审查,将表格交学位办或由系秘书统一交学位办。
四、月日前,各系将《拟申请答辩的博士生名单数据库表》交学位办存档。
五、学位办有权对博士学位论文的学术规范提出意见和建议。
六、未完成或未通过学位论文答辩资格审查的,不得做学位论文评阅,且须按规定办理延期毕业手续。
研究生院(本部)学位论文答辩资格的科研成果要求前言研究生院(本部)研究生的《学位论文答辩资格的科研成果要求》(以下简称《科研成果要求》)分总则、分则和国内外期刊参考目录三部分。
总则适用于研究生院院系所有学科专业的研究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分则是各院(系)学术委员会对相关学科领域的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等的具体量化细则;期刊参考目录是各学院(系)学术委员会认定的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的期刊列表。
总则一、学位申请人在研究生院(本部)申请学位,必须满足研究生院(本部)相关学科专业的《科研成果要求》。
二、学位申请人发表(或被接收发表)的学术论文、研究成果或发明专利应是其学位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位申请人在学期间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科研成果。
三、本《科研成果要求》中规定的“学术论文”是指以学位申请人为第一作者或第二作者(导师为第一作者)署名发表的研究性论文。
“研究成果”是指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为第一署名单位的研究成果;“发明专利”是指以学位申请人为排名第一或申请人排名第二(导师排名第一)的专利。
四、凡署名单位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或论文中署有导师姓名的学术论文,投稿前必须经过导师审核并同意。
五、在非“国内外学术期刊参考目录”中的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其学术水平的认定由学院(系)学术委员会负责,报研究生院(本部)学位评定委员会备案。
六、研究成果和发明专利的学术水平的认定由学院(系)学术委员会负责,报研究生院(本部)学位评定委员会备案。
七、本规定的解释权和修订权属研究生院(本部)学位评定委员会。
管理学院学位论文答辩资格的科研成果要求(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为提高我院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提高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水平,根据中科院研究生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发布的学科评议组会议纪要精神,对研究生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进行量化规范,特制定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学术论文量化细则及核心期刊目录。
管理学院其他学科专业暂按本规定执行。
*****大学(研究生院)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版权使用授权书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除文中已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
对本论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年月日
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人完全了解**大学(研究生院)关于收集、保存和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
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
学校有权保存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并提供目录检索与校内阅览服务;
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指导教师签名:
年月日年月日。
中国社会科学论文格式【篇一:中国社会科学发文格式】《投稿须知》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辑出版的学术期刊《中国社会科学》,热诚欢迎海内外作者投寄稿件或推荐优秀作品。
为保证学术研究成果的原创性和严谨性,倡导良好的学术风气,推进学术规范建设,敬请作者赐稿时遵照如下规定:第一,所投稿件须系作者独立研究完成之作品,对他人知识产权有充分尊重,无任何违法、违纪和违反学术道德的内容。
按学术研究规范和《中国社会科学》编辑部的有关规定,认真核对引文、注释和文中使用的其他资料,确保引文、注释和相关资料准确无误。
如使用转引资料,应实事求是注明转引出处。
本刊采用页下注(脚注)方式,引文出处注请遵照《中国社会科学关于引文注释的规定》。
(详见附录)第八,本社有权对来稿做文字性修改,如因违背上述规定,而给《中国社会科学》造成不良影响,将承担全部责任,并接受编辑部采取相应措施予以警示,这些措施包括:停发或追回稿费、书面批评、载名通报、10年内禁止本人的任何作品在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主办的刊物(《中国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中国社会科学院报》、《历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等)上发表,或其他适当警示措施。
附:《中国社会科学关于引文注释的规定》一、注释体例及标注位置文献引证方式采用注释体例。
注释放置于当页下(脚注)。
注释序号用①,②,③??标识,每页单独排序。
正文中的注释序号统一置于包含引文的句子(有时候也可能是词或词组)或段落标点符号之后。
二、注释的标注格式(一)非连续出版物1.著作标注顺序:责任者与责任方式/文献题名/出版地点/出版者/出版时间/页码。
责任方式为著时,“著”可省略,其他责任方式不可省略。
引用翻译著作时,将译者作为第二责任者置于文献题名之后。
引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列宁全集》等经典著作应使用最新版本。
示例:赵景深:《文坛忆旧》,上海:北新书局,1948年,第43页。
谢兴尧整理:《荣庆日记》,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175页。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位论文等级评定暂行规定(2009年7月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院长办公会议通过修订)
为促进我院学位论文质量的提高,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应对通过答辩的学位论文作出等级评定。
一、博士学位论文的等级评定
(一)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确定博士学位论文的等级
(二)答辩委员会委员表决博士学位论文等级的原则
以“选题意义、文献综述、创新性、写作规范”四个基本要素(见《博士学位论文等级评价表决票》)的等级评定为基础,总体评价确定博士学位论文的不同等级:优秀、良好、合格。
在上述四个基本要素评价中至少有三个要素均为“优秀”时,才可在总体评价中确认该论文为“优秀”。
(三)答辩委员会评定博士学位论文等级的原则
1.《博士学位论文等级评价表决票》总体评价栏中均为“优秀”的博士学位论文,评定为“优秀”;
2.《博士学位论文等级评价表决票》总体评价栏中有过半数“合格”的博士学位论文,评定为“合格”;
3.《博士学位论文等级评价表决票》总体评价栏中非上述两种情况的博士学位论文,评定为“良好”。
二、硕士学位论文的等级评定
采取现场讨论的方式确定硕士学位论文的不同等级:优秀、良好、合格。
三、学位论文等级评定结果的书面体现
学位论文等级评定结果,应写入答辩委员会决议中,并在“学位论文答辩报告书”的相应栏目作标记。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位论文基本要求(2011年12月制定)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有关规定,参考国家标准《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和相关出版标准、出版物体例规范等,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基本要求。
第一部分一般要求一、学位论文是表明作者从事科学研究取得创造性的结果或有了新的见解,并以此为内容撰写而成、作为提出申请授予相应的学位时评审用的学术论文。
博士学位论文表明作者在本门学科上掌握了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并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了创造性的成果。
硕士学位论文表明作者在本门学科上掌握了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并对所研究课题有新的见解,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二、学位论文应在完成开题报告的基础上撰写;内容完整准确,理论性和系统性强,阐述精炼严密,写作规范,文字流畅,相关参考文献丰富;在导师指导下由学位申请人独立完成;无学术不端行为。
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应着眼我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和本学科的前沿问题,一般在10万字左右。
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应结合我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和本学科的发展状况,一般在3万字左右。
三、学位论文一律用中文撰写,用计算机编辑。
除古汉语研究中涉及的古文字和参考文献中引用的外文文献之外,均采用国家正式公布实施的简化汉字和法定的计量单位。
如确有需要,也可用规范繁体字,但前后文应统一,避免繁简混杂和因转换产生的错误。
第二部分结构要求一、结构。
一般依次包括三个部分十一个方面:(一)前置:封面、原创性声明和版权使用授权书、中英文摘要、中文目录,(二)主体:绪论(引言、导论或前言)、正文、结论、中外文参考文献,(三)附录:附录、后记(含致谢)、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适用于博士学位论文)。
二、封面。
从我院外网下载,其格式和字体不要变动,只改写与己相关的信息。
中国社会科学论文格式【篇一:中国社会科学发文格式】《投稿须知》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辑出版的学术期刊《中国社会科学》,热诚欢迎海内外作者投寄稿件或推荐优秀作品。
为保证学术研究成果的原创性和严谨性,倡导良好的学术风气,推进学术规范建设,敬请作者赐稿时遵照如下规定:第一,所投稿件须系作者独立研究完成之作品,对他人知识产权有充分尊重,无任何违法、违纪和违反学术道德的内容。
按学术研究规范和《中国社会科学》编辑部的有关规定,认真核对引文、注释和文中使用的其他资料,确保引文、注释和相关资料准确无误。
如使用转引资料,应实事求是注明转引出处。
本刊采用页下注(脚注)方式,引文出处注请遵照《中国社会科学关于引文注释的规定》。
(详见附录)第八,本社有权对来稿做文字性修改,如因违背上述规定,而给《中国社会科学》造成不良影响,将承担全部责任,并接受编辑部采取相应措施予以警示,这些措施包括:停发或追回稿费、书面批评、载名通报、10年内禁止本人的任何作品在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主办的刊物(《中国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中国社会科学院报》、《历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等)上发表,或其他适当警示措施。
附:《中国社会科学关于引文注释的规定》一、注释体例及标注位置文献引证方式采用注释体例。
注释放置于当页下(脚注)。
注释序号用①,②,③??标识,每页单独排序。
正文中的注释序号统一置于包含引文的句子(有时候也可能是词或词组)或段落标点符号之后。
二、注释的标注格式(一)非连续出版物1.著作标注顺序:责任者与责任方式/文献题名/出版地点/出版者/出版时间/页码。
责任方式为著时,“著”可省略,其他责任方式不可省略。
引用翻译著作时,将译者作为第二责任者置于文献题名之后。
引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列宁全集》等经典著作应使用最新版本。
示例:赵景深:《文坛忆旧》,上海:北新书局,1948年,第43页。
谢兴尧整理:《荣庆日记》,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175页。
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手册
学号
姓名
类别
领域
培养单位
校内导师
校外导师
西南大学研究生院制
年月日填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手册填写说明
一、研究生专业实践计划应由校内指导教师与校外导师按照本专业(领域)实践要求,结合研究生本人的特点,全面考虑,合理安排,制订其专业实践计划,对实践内容、目的和进度做出计划和安排。
二、实践计划一旦确定应认真遵照执行,无特殊原因,原则上不予更改。
因特殊情况确需更改者,经导师和学院同意后方能执行。
硕士生按制订的实践计划进行训练学习,考核合格后,方能申请学位论文答辩。
三、认真专业实践总结报告撰写,要求不低于3000字。
四、专业实践手册一律用A4纸正反面打印,由培养单位留存并检查执行情况。
一、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计划表
二、西南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总结报告
三、西南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考核评价表。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法律硕士(JM)专业学位论文格式要求(参照国家标准局发布的有关规定〈GB 7713-87、GB 7714-87〉)2011年3月8日修订学位论文是研究生科研工作成果的集中体现,是研究生申请硕士学位的主要依据,也是社会重要的文献资料。
为了进一步推进我系法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的规范化,提高写作质量,便利信息系统的收集、存储、处理、加工、检索、利用、交流、传播。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转发<法律硕士专业学位论文规范>的通知》(学位办【2006】39号)文件精神,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法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中关于学位论文的要求,同时参照国家有关标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位办对学位论文的具体要求,特制定本要求。
一、封面(从“学位管理”的“法律专业学位”处下载)硕士学位论文封面统一使用淡蓝色纹纸。
论文题目:应简明扼要地概括和反映出论文的核心内容,一般不宜超过20字,必要时可加副标题(如本论文为国家自然基金等资助项目可在题目下一行居中注明)。
导师姓名及职称:填写导师姓名,后附导师职称“教授”、“研究员”等,一般只写一名指导教师。
二、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版权使用授权书(从“学位信息”的“法律专业学位”处下载)所有装订完成的论文,必须在封面之后的第一页装订有“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版权使用授权书”,并确认完成签名(必须手签)和填写日期。
三、摘要中文及英文论文摘要各一份(各1页为宜,英文摘要与中文摘要内容一致),简述论文主体内容和结论以及论文的学术创新点,即到底提出和解决了什么问题。
硕士学位论文中文摘要的字数在800~1000之间。
“摘要”和“Abstract”居中加黑。
四、关键词为便于论文检索,需要根据论文列出一定数量的关键词,一般3~5个词,并对应英文。
每个关键词之间要空二个字符。
“关键词”和“Keywords”字体加黑。
五、目录包含论文各组成部分的标题及页码。
六、正文一般包括序论、本论和结论三大部分。
附件一: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位委员会组织条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以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同意调整中国科学院研究生培养和学位授权管理体制及更名的批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以下简称“研究生院”)为做好研究生培养和学位工作,规范研究生院各级学位委员会的工作,特制定本组织条例。
第二条研究生院学位授予实行“统一授予、分级管理”的体制,设立研究生院学位委员会、学科群学位分委员会和培养单位学位委员会。
第二章组织机构第三条研究生院学位委员会由二十至三十人组成,设主席一人,副主席三至五人;主席由中国科学院院长担任,副主席由主席提名,委员从学科群学位分委员会主席或副主席、研究生院主管领导中遴选;每届任期与研究生院行政班子任期相同,组成人员由研究生院聘请担任,组成名单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备案。
研究生院设立学位办公室,为研究生院学位委员会的办事机构。
第四条研究生院设立数学与系统科学、物理科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地球科学、生命科学、资源与环境、材料科学与光电技术、电子与通信工程、计算机与控制工程、管理科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等十一个学科群学位分委员会。
学科群学位分委员会由十一至二十五人组成,设主席一人,副主席二至三人;主席和副主席人选由研究生院学位委员会主席提名,委员从相关培养单位学位委员会推荐人选中遴选;每届任期与研究生院行政班子任期相同,组成人员由研究生院聘请担任。
学科群学位分委员会秘书处挂靠研究生院相关学院,为其日常办事机构,秘书长由该学院执行院长担任。
第五条经批准具有培养攻读博士或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点的中国科学院所属各研究院、所、台、站、中心等单位,设立培养单位学位委员会。
培养单位学位委员会由七至二十五人组成,设主席一人,副主席一至二人;委员一般应由本单位教授或具有相当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担任;每届任期原则上与培养单位行政班子任期相同,组成人员由培养单位聘任,组成名单报研究生院学位委员会备案。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位论文基本要求(2011年12月制定)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有关规定,参考国家标准《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和相关出版标准、出版物体例规范等,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基本要求。
第一部分一般要求一、学位论文是表明作者从事科学研究取得创造性的结果或有了新的见解,并以此为内容撰写而成、作为提出申请授予相应的学位时评审用的学术论文。
博士学位论文表明作者在本门学科上掌握了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并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了创造性的成果。
硕士学位论文表明作者在本门学科上掌握了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并对所研究课题有新的见解,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二、学位论文应在完成开题报告的基础上撰写;内容完整准确,理论性和系统性强,阐述精炼严密,写作规范,文字流畅,相关参考文献丰富;在导师指导下由学位申请人独立完成;无学术不端行为。
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应着眼我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和本学科的前沿问题,一般在10万字左右。
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应结合我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和本学科的发展状况,一般在3万字左右。
三、学位论文一律用中文撰写,用计算机编辑。
除古汉语研究中涉及的古文字和参考文献中引用的外文文献之外,均采用国家正式公布实施的简化汉字和法定的计量单位。
如确有需要,也可用规范繁体字,但前后文应统一,避免繁简混杂和因转换产生的错误。
第二部分结构要求一、结构。
一般依次包括三个部分十一个方面:(一)前置:封面、原创性声明和版权使用授权书、中英文摘要、中文目录,(二)主体:绪论(引言、导论或前言)、正文、结论、中外文参考文献,(三)附录:附录、后记(含致谢)、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适用于博士学位论文)。
二、封面。
从我院外网下载,其格式和字体不要变动,只改写与己相关的信息。
(一)“分类号”指中图分类号,可从查找。
凡在“密级”处填写内容不是“无”而是“内部”或“秘密”或“机密”或“绝密”的,须从我院外网下载并报送《涉密学位论文审核表》。
(二)论文题目要以恰当、简明的词语反映核心内容,有助于选关键词,避免使用不常见的缩略词、首字母缩写字、字符、代号和公式等;一般在20字以内,如需排两行时不得把词分开;如题目语意未尽,可在下一行用副题目。
(三)一般只填写一位导师,若有第二导师且需填写的,须征得系里和第一导师的同意。
(四)“系别”应填写全称,从我院外网“学位管理”的“共用文档”中查实。
(五)“专业”以二级学科为准,可从我院外网“学位管理”的“学科专业”中查实。
(六)“研究方向”以我院当年招生目录中的研究方向为准。
(七)“评阅人”、“答辩委员会”和“答辩日期”在答辩通过后填写。
(八)在“2012年4月”中,若非特殊情况,只改写年,不改写月。
三、原创性声明和版权使用授权书。
从我院外网下载,内容及格式不要改动,此页不编页码。
在将学位论文报送学位办时,凡属签署处不得空缺。
四、中英文摘要。
是论文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包括题头、摘要正文、关键词。
(一)中文摘要正文应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是一篇完整的短文,能说明学位论文的主要信息(重点是结果或结论,要突出创新性成果或新见解),即不看全文就能获取必要信息,不能与引言混淆;摘要一般不用图、表、非公知公用的符号和术语;以1页为宜。
中文关键词是用来表达论文主要内容的词、词组或短语,主要便于检索;一般3~5个,排在中文摘要的左下方,之间用分号隔开,最后一个关键词后不加标点。
中文关键词可从题目、摘要或文章主要内容中精选,选择和判断关键词的简单方法是看所选的词是否为题目中的主要专业名词或词组。
(二)英文摘要题目为“ABSTRACT”;内容与中文摘要一致,用词准确,符合语法,小四“Times New Roman”;在英文摘要左下方标注与中文对应的英文关键词(KEY WORDS:)。
五、中文目录。
是论文的提纲,也是论文组成部分的小标题;起至范围为“绪论”至“后记”;一般分三级。
六、绪论(引言、导论或前言)。
简要说明目的、范围、相关领域的前人工作和知识空白、理论基础和分析、研究设想、研究方法和实验设计、预期结果和意义等。
言简意赅,不与摘要雷同,不是摘要的注释。
内容包括:选题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解决的问题、使用的理论工具和研究方法、基本思路和逻辑结构、需要说明的其他问题。
注:博士学位论文须有文献综述,其亦可放在绪论或在正文中独立成章。
①有叙述和介绍,也有归纳和评价,要体现鲜明的个人观点和对所研究问题的历史与现状的把握程度;②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综述或介绍;③引用他人的要注明。
七、正文。
是论文的主体。
(一)正文标题从第2行始,二号宋体,居中,序号用“第一章”、“第一节”。
(二)文内标题序号标识依次为:一级标题用“一、、二、”,二级标题用“(一)、(二)”,三级标题用“ 1.、2.”,四级标题用“(1)、(2)”,五级标题用“①、②”。
一、二级标题用黑体,三、四、五级标题用楷体。
标题需排两行时不要把词分开;标题单独排时后面除了问号外,不要用标点。
(三)文内文字五号宋体,每页34行,标准字符间距,行距设置值20磅。
页边距为:上、下 2.54厘米,左、右 3.17厘米。
八、结论。
要精炼、准确、完整,严格区分本人研究成果与他人科研成果的界限,并突出自己的创造性成果或新见解,还可进一步提出需要讨论的问题和建议。
(由于学位论文涉及的学科、选题、研究方法、表达方式等有很大差异,对正文主体其他部分不作统一规定,但须实事求是,准确完备,合乎逻辑,层次分明,简练可读。
)九、中外文参考文献。
中外文参考文献是正文引用文献的集中反映,目的在于为从事相同或相近问题研究的读者提供参考资料。
十、附录。
并非必须,与正文连续编页码,每一附录均另页起。
以下内容可置于附录:①放在正文内过分冗长的公式推导;②以便他人阅读的辅助性教学工具或表格;③重复性数据和图表;④非必要的程序说明和程序全文;⑤关键调查问卷或方案等。
十一、后记(含致谢)。
主要记述写作感受,论文还需进一步研究和完善的问题以及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和情况等,也可表达对单位、企业、组织或个人的感谢。
十二、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应与学位论文相关,如:已发表或已录用的主要学术论文及已出版的专著,主要科研获奖,已获授权的发明专利,其他成果。
第三部分书写要求一、语言。
用词准确,使用的术语、符号、代号等在全文中要前后一致,新的术语、缩略语等可加注。
外国人名的内部分界用间隔号分开,如希拉里·克林顿;若人名中有外文缩写字母,则应在字母后加下圆点,如M.杰弗逊。
二、标点。
一律使用新式标点符号,除破折号、省略号各占两格外,其他标点均占一格。
英文或其他外文的书写格式和标点按通行的规范格式。
注:引文的引号、标点和注序号的位置:①引号内的全部文字和标点应是原文的;②引文省略的省略号应放在引号内;③注序号一律在引号之后;④文末省略号后面不再加句号或逗号、问号等其他标点。
三、数字。
凡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时刻和各种记数与计量(包括正负数、分数、小数、百分比、比例),著作的卷次,一律用阿拉伯数字。
阿拉伯数字书写的数值在表示数值的范围时,使用浪纹式连接号“~”。
列表时,数字的相同位数要对齐。
如:20世纪80年代,20世纪60~70年代,2003年5月28日,302,-125.03,1/4,34.05%,63%~68%,1︰500,《毛泽东选集》第3卷。
注:20世纪90年代与1990年代通用,1990年不要写作“九O年”或“90年”,50%~60%不要写作50~60%,1975年~1976年不要写作1975~1976年或75~76年或1975~76年。
四、用汉字代替数字。
(一)星期几。
(二)中国干支纪年和夏历月日。
如:丙寅年十月十五日、腊月二十三日、正月初五。
(三)清代和清代以前的历史纪年、各民族的非公历纪年,这类纪年不应与公历月日混用,并应采用阿拉伯数字括注公历。
如:秦文公四十四年(公元前722年)、藏历阳木龙年八月二十六日(公元1964年10月1日)、日本庆应三年(公元1867年)。
注:在同一篇文章中,同一年号前面括注了公历,后面不必再加。
(四)含有月日简称表示事件、节日和其他意义的词组,而且如果涉及一月、十一月、十二月应用间隔号“·”将表示月和日的数字隔开并外加引号,避免歧义,涉及其他月份时不用间隔号,是否使用引号视事件的知名度而定。
如:“一·二八”事变、“一二·九”运动、“一·一七”批示、“一一·一O”案件、五四运动、五卅运动、七七事变、五一国际劳动节、“五二O”声明、“九一三”事件。
(五)定型的词、词组、成语、惯用语、缩略语或具有修辞色彩的词语中作为语素的数字。
如:一律、一方面、十滴水、四氧化三铁、八国联军、二O九师、四书五经、九三学社、十月十七日同盟、路易十六、十月革命、“八五”计划、五省一市、五局三胜制、二八年华、二万五千里长征、二十挂零、零点方案、白发三千丈、七上八下、不管三七二十一、相差十万八千里、第一书记、一机部三所、第三季度、第四方面军、十三届四中全会、十七大。
(六)整数一至十。
如果不是出现在具有统计意义的一组数字中,可以用汉字,但要照顾到上下文,求得局部体例上的一致。
(七)概数和约数。
相邻的两个数字连用表示概数时须用汉字,连用的两个数字间不用“、”隔开。
如:二三米、一两个小时、三五天、三四个月、十三四吨、一二十个、四十五六岁、七八十种、二三百架次、五六万套、一千七八百元。
带“几”的数字表示约数时须用汉字。
如:几千年、十几天、一百几十次、几十万分之一。
用“多”“余”“左右”“上下”“约”等表示约数时一般用汉字。
若出现一组具有统计和比较意义的数字,既有精确数也用“多”“余”等表示约数时,为保持局部体例一致,其约数也可用阿拉伯数字。
(八)1949年以后台湾出版书目应改用统一的公元纪年方式,不用“民国”字样。
五、图表。
图要清晰,其位置一般按先看文后见图的原则编排。
图下方居中依次标示图序和图题(中间空一字之距,小五号黑体),图序按章编排(如第一章第二个图的图序为“图1-2”),图题指图的名称。
对图的说明或解释一般放在图下,应使用“图1-1表明……”的方式,而不要使用“上图表明……”的方式。
表要整洁,其位置一般按先见表序表题后见表的原则编排。
表上方居中依次标示表序和表题(中间空一字之距,小五号黑体),表序按章编排(如第一章第三个表的表序为“表1-3”),表题指表的名称。
表中数字对齐方式要美观,空位应用“-”表示无数据。
应使用“从表1-1可见……”的方式,而不要使用“从上表可见……”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