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导游基础知识 第四版 第九章 中国四大宗教 第二节 道教
- 格式:pptx
- 大小:5.88 MB
- 文档页数:70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徐州中健科技职业技术学校《全国导游基础知识》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全国导游基础知识课程类别:专业必修学时数:60学时(理论讲授30学时,实践教学30学时)适用专业:旅游服务与管理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一)课程性质全国导游基础知识是旅游管理、导游专业及酒店管理等旅游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主要向学生讲授与中国旅游相关的民族民俗、宗教文化、中国古代建筑和园林、饮食文化、风物特产等人文旅游景观。
导游基础知识的教学,能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能开阔学生视野,拓宽学生知识面,为今后从事旅游相关行业打下一定的人文基础。
为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培养出更多的合格人才,为经济建设服务。
(二)课程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和了解与导游工作密切相关的一些人文、自然背景知识。
在此基础上更深入,加强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达到如下目标:1、相关知识点的识记和理解。
2、以导游服务规范为依据,注重培养学生的导游知识的运用能力,即课堂讲授内容与行业要求接轨,突出实用性、综合性。
3、加强学生口头表达和对知识掌握能力的训练。
本课程以理论教学为主,辅以实地考察。
两个环节相互配合,相互联系以便保证课程的实用性。
二、教学内容、重(难)点、教学要求及学时分配第一章旅游业发展概述(理论讲授4学时)了解和掌握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相关的基本概念级基本知识;了解什么是旅游活动及其分类,旅游活动的主体和客体;了解旅游业、旅游市场的概念及构成;了解旅游组织及其功能,国际上重要的几个旅游组织。
讲授内容:1、旅游活动的产生与发展2、旅游的概念和旅游活动3、旅游业的含义级构成、世界旅游业的发展概况4、旅游市场的概念及构成要素5、旅游组织的概念及职能、中国的旅游组织、国际旅游组织重点:旅游业的产生;旅游组织的概念及职能、中国的旅游组织、国际旅游组织。
难点:中国的旅游组织、国际旅游组织。
第二章中国历史文化(理论讲授4学时)掌握中国历史发展概况、与旅游相关的中国历史常识以及中国文化、科技发展概况,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及其在历史上产生的作用,提高文化素养,增强爱国主义信念和民族自豪感。
道教是以⽼庄思想为中⼼,加上神仙信仰、通俗的民间信仰,复受儒家与佛教影响⽽形成的宗教。
道教的⼀⼤特征就是重“术”,⽽《道德经》所谓“反璞归真”,则是道教品德修养的基本原则。
道教吸收了佛教的因果报应、地狱等观念以及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在神仙信仰的前提下,对民间各种神灵精怪信仰也收罗⽽后改造之,所以古⼈说道教“杂⽽多端”。
兹就道教的起源与发展、佛道之争、佛教对道教的影响以及佛教与道教的⽐较,概述于下: 道教的起源与发展 道教始⾃东汉的张陵,⾄其⼦张衡、其孙张鲁乃集⼤成。
道教的教义是以道家对儒家的反动思想,也就是“⽆”的世界观思想为基础,此外⼜由于不满东汉王朝的政治,转⽽以宗教表现其志向。
道教具有强烈的民间⾊彩,除各种⾏事外,⼜在各地建⽴义舍,以便利信徒,于是逐渐成为庞⼤的反儒家、反佛教的宗教。
然不可否认者,其对儒家、佛教的义理⼜多所吸收。
⾄北魏寇谦之,完成道教丰富⽽组织化的教理体系,信徒也扩展到上阶层。
经隋、唐、宋三代,佛、道、儒三教之间互有离合;其间,道教在理论、实际两⽅⾯皆得均衡发展。
有宋⼀代,道教与佛教给予儒家哲学有极⼤的影响。
关于道教的发展,最早是渊源于古代的巫术,及秦汉时的神仙⽅术,复融合阴阳五⾏、谶纬、咒术等,成⽴道教思想系统,并导⼊佛教思想⽽发展之。
东汉顺帝(西元⼀⼆五——⼀四四年在位)时,张陵倡导五⽃⽶道,尊奉⽼⼦为教主,以《⽼⼦五千⽂》为主要经典,⾄此,道教已经逐渐形成。
汉灵帝(西元⼀六七——⼀⼋九年在位)时,张⾓的太平道为早期道教另⼀重要派别,奉《太平清领书》为主要经典,以“善道”教化徒众,并以符⽔为⼈治病,徒众数⼗万,遍布青、徐等⼋州,与张衡、张鲁的五⽃⽶道成为当时农民起义的基础。
其后有《⽼⼦化胡经》出现,⿎吹⽼⼦西游化胡成佛、佛为道教弟⼦的“⽼⼦化胡说”。
到了东晋建武元年(西元三⼀七年),葛洪撰《抱朴⼦》内篇,整理并阐述战国以来的神仙⽅术理论,将道教的思想内容体系化,成为道教的基本典籍。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全国导游基础知识》课程标准1.课程说明课程编码〔〕承担单位〔〕制定〔〕制定日期〔〕审核〔〕审核日期〔〕批准〔〕批准日期〕(1)课程性质:本门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必修课、核心课,是职业资格证考试——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科目之一。
(2)课程任务:本课程主要针对导游人员、讲解员、计调人员等岗位开设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使学生能够形成符合导游服务、讲解服务、计划调度等工作岗位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并能够为专业实习和职业资格证考试打下良好的基础。
(3)课程衔接:在课程设置上,前导课程有《旅游地理》、《旅游学概论》、《中国历史文化概论》等,后续课程有《旅游线路见习》、《导游见习》、《旅游行业综合实习》、《顶岗实习》等。
2.学习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旅游服务意识和旅游职业道德,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较为深厚的人文素养,形成规范的旅游岗位服务能力和职业能力,具有从事旅游服务工作的基本操作技能和一定的创新精神、创业能力。
学生毕业后可服务于地方旅游事业的发展,服务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成为知识型、技能型和创新型的旅游人才。
(1)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从事旅游相关工作岗位所需的全国导游基础知识,具备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为从事相关岗位工作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
(2)能力目标:要求学生能够将所学的全国旅游基础知识应用到工作实践中,形成规范的旅游服务岗位操作技能和服务技能,形成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形成一定的旅游职业服务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4.教学设计表3学习情境设计5.课程考核(1)考核方式:理论考核、实践考核、过程性考核(2)考核内容:包括三方面,即总成绩=学习态度10%+平时成绩50%+期末考试40%。
学习态度包括日常出勤、课堂表现、课后自我学习情况等。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提问、学习(3)考核标准:考核标准对应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和岗位任职条件,与全国导游人员职业资格证书相对接。
导游基础知识-9(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0,分数:40.00)1.基督教发展史上有两次大的分裂。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______。
(分数:2.00)A.第一次分裂由宗教改革而引发B.第一次分裂发生在公元11世纪,分裂出天主教和抗罗宗C.第二次分裂发生在公元16世纪√D.第二次分裂由争夺教权而引发解析:2.在基督教的历史上,发生过两次大的分裂,其中第二次分裂的主要原因是______。
(分数:2.00)A.争夺教权B.宗教改革√C.民族问题D.战争原因解析:3.我国基督教著名的新教教堂主要集中在______地区。
(分数:2.00)A.北京B.上海√C.哈尔滨D.新疆解析:4.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的创立地点依次为______。
(分数:2.00)A.阿拉伯半岛、巴勒斯坦地区、古印度B.古印度、巴勒斯坦地区、阿拉伯半岛C.巴勒斯坦地区、古印度、阿拉伯半岛D.古印度、阿拉伯半岛、巴勒斯坦地区√解析:5.开斋节、浴佛节、复活节、古尔邦节依次是______的节日。
(分数:2.00)A.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B.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基督教C.伊斯兰教、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D.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解析:6.天王殿是佛寺中的基本殿堂,大殿正面多供奉的是______。
(分数:2.00)A.千手观音像B.释迦牟尼佛像C.大肚弥勒佛像√D.药师佛像解析:7.“谛听”是一种类似狮子的怪兽,据说它神通广大,能够照鉴善恶,察听贤愚,它是______的坐骑。
(分数:2.00)A.大势至菩萨B.观世音菩萨C.地藏菩萨√D.文殊菩萨解析:8.历史上基督教有四传中国之说。
其中明清之际以天主教耶稣会士为首的西方传教士在华展开广泛而深入的传教活动是______。
(分数:2.00)A.基督教一传中国B.基督教二传中国C.基督教三传中国√D.基督教四传中国解析:9.下列教堂中属于天主教教堂的是______。
第九章-中国民族与宗教知识第九章中国民族与宗教知识第一节中国民族与民族政策第二节汉族及其传统节日第三节中国的宗教政策第四节佛教第五节道教第六节基督教第七节伊斯兰教考试大纲要求:熟悉:我国各民族的基本概况和地理分布;我国佛教、道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基本概况。
掌握:我国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宗教旅游景观的相关知识。
第一节中国民族与民族政策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各民族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创造出了灿烂的民族民俗文化。
绚丽多彩的民族民俗文化,成为吸引旅游者的丰富旅游资源。
一、民族的定义、人口与分布特点1.什么是民族民族有狭义和广义两种概念。
狭义的民族是指在特定历史的人文和地理条件下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如汉族、俄罗斯族等。
广义的民族泛指历史上形成的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各种人们共同体,如古代民族、近代民族、现代民族等;或泛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各种人们共同体,如中华民族、阿拉伯民族等。
2.中国民族的族称与人口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共有56个民族。
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其他55个民族称为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中,人口数量最多的是壮族,最少的是珞巴族。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中国内地总人口为13.71亿。
其中,汉族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91.51%,其他55个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49%。
2.中国民族的族称与人口我国55个少数民族的名称为壮族、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彝族、土家族、蒙古族、藏族、布依族、侗族、瑶族、朝鲜族、白族、哈尼族、哈萨克族、黎族、傣族、畲族、傈僳族、仡佬族、拉祜族、东乡族、佤族、水族、纳西族、羌族、土族、锡伯族、仫佬族、柯尔克孜族、达斡尔族、景颇族、撒拉族、布朗族、毛南族、塔吉克族、普米族、阿昌族、怒族、鄂温克族、京族、基诺族、德昂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裕固族、保安族、门巴族、鄂伦春族、独龙族、塔塔尔族、赫哲族、高山族、珞巴族。
第⼆节佛教 佛教公元前6—5世纪创建于古印度。
其在三⼤宗教中创教最早,⼴泛传播于亚洲很多国家和地区,对中国的社会⽂化⽣活产⽣过重⼤影响。
⼀、印度佛教的创⽴与发展 佛教创始⼈名悉达多,姓乔答摩,佛教徒尊称其为“释迦牟尼”(意即“释迦族的圣⼈”),简称释尊、佛陀、佛。
他既是创⽴佛教的教主,也是佛教徒崇拜和供奉的对象。
佛教在其发祥地古印度的发展,从公元前6世纪⾄公元12世纪末,⼤约有1 800年的历史,⼤致可分为4个时期、3个600年:第⼀个600年为原始佛教时期及部派佛教时期。
前200年,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4世纪,称为根本佛教,为原始佛教阶段;后400年,释迦牟尼涅檠后100年到400年之间,相当于公元前4世纪⾄公元I世纪,为部派佛教阶段,佛教分裂为上座部、⼤众部两⼤派,此后继续分成18部或20部。
第⼆个600年,公元I世纪⾄7世纪,为⼤乘佛教时期。
⼤乘佛教认为⼗⽅世界都有佛,修⾏果位分为罗汉、菩萨、佛3级,修⾏的最终⽬的在于成佛。
该教派弘扬菩萨和“菩萨⾏”(即寓⾃我解脱于救苦救难、普度众⽣的践⾏之中)。
⼩乘佛教⼜名上座部佛教,在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体系上仍接近于原始佛教,认为世上只有⼀个佛,即佛祖释迦牟尼。
其教义重⾃我解脱,修⾏的果位为罗汉。
第三个600年,7世纪⾄12世纪末,为密乘佛教时期。
印度密教是⼤乘佛教部分派别吸收婆罗门印度教及民间信仰因素⽽形成的特殊宗教形态。
它以⾼度组织化了的咒术、仪轨、世俗信仰为其特征。
密宗⾃称受法⾝佛⼤⽇如来秘密传授深奥教旨,为“真实”⾔教,故名密教。
相对⽽⾔,其他⼤乘教派被称为显宗(显教),即受应⾝佛释迦牟尼所说种种经典的传授。
1l世纪初,伊斯兰教的势⼒逐渐进⼊东印度各地,12世纪末⾄13世纪初,随着伊斯兰教的传播,佛教基本上被逐出了古印度诸国境。
佛教重⼼从南亚次⼤陆转移到中国。
⼆、传播 (⼀)佛教在世界的传播 从世界范围来说,佛教的传播分为3条路线: 1.北传佛教 从古印度北传,经帕⽶尔⾼原传⼊中国,再由中国传⼈朝鲜、⽇本、越南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