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欣赏分析课件-第二节 武侠片
- 格式:ppt
- 大小:7.88 MB
- 文档页数:24
武侠电影是中国商业电影的重要影片类型。
中国的武侠电影,犹如美国的西部片,已成为民族类型电影的标识之一。
武侠电影的兴起应该说是中国本土文化资源和中国特定的社会现实共同影响的结果。
一方面中国有着源远流长的武侠文化,它奠定和影响了中国人的文化基础和文化趣味,另一方面中国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也为武侠电影提供了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
武侠电影在充分展示纯粹中国特色的武术武功,武士侠客的超凡技艺的同时,也顺应了当时民众“英雄崇拜”的心理和不满现实,希望侠客降临“除暴安良”的幻想。
可以说武侠电影不仅是中国独创的一种影片样式,而且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写照。
从文化传统角度来说。
武侠电影所彰显的侠义精神是中国人的文化精髓所在,与几千年来所形成的民族性格有内在的相似性和接近性。
这种“侠义文化”来源于先秦儒家所推崇的“仁义”,又反映出以后各代所推崇的‘抑强扶弱’,“轻诺好义”等哲学思想内涵,这已在中国民众的文化传统中形成定势。
中国传统的文学作品中就有充分的表现:“我们在小说中,可以看见多少关于侠客义士的事迹,那一种慷慨激昂、叱咤风云的气慨,实在令人倾倒,尤其是能引起压迫下弱小者的同情。
”这些古代深厚的古典文学积淀,以及历史传奇中可歌可泣的人物故事,也为武侠片提供了剧本创作的蓝本。
人们都说他是武侠电影一代宗师,是首位被西方人推崇的华人导演,因为他武中有文,侠中有禅,凭借浑厚的古典文学和绘画基础以及中国历史研究的扎实功底,拍出大写意的充满“禅”意的武侠类型电影。
他就是胡金铨。
胡金铨跟20世纪三四十年代知识分子及文艺青年一样,经过抗日及内战后,心态多少存有普罗色彩,憎恨当权者的专横腐败,同情百姓悲苦的命运。
胡金铨第一部执导的《大地儿女》涉及揭露日本军国主义罪行。
当时“邵氏”删剪日军暴行场面以及将中日对抗的镜头剪掉半小时,弄得故事情节破碎不全,影响卖座,而老板反过来又记他的头上。
原计划利用同样的陈设道具摄制的第二部影片《丁一山》也只拍了一半,邵逸夫看了试片,便下令烧毁。
第一节武侠片一、武侠片概论(一)武侠片解析在世界电影类型片范畴之内,武侠片是少有的由中国人原创、探索和发展起来的类型电影,是比较纯粹的中华民族样式的类型片。
1928年,《火烧红莲寺》是中国第一部成熟的武侠片。
如何准确界定“武侠片”的概念,是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因为迄今为止全世界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准确科学的定义。
从字面意义上来理解,“武”指武术动作和功夫招式,“侠”则包容比较大,但基本包含中国独有的侠客义士和侠义精神两个方面;从具体含义将,“武”包括动作形式的设计、功夫招式的编排和对决双方的角色安排,“侠”包含“侠士”和“武士”两个方面,“侠士”指既武功高强又正直善良的武林人物,“侠义”则是包含江湖义气、仁义礼让、惩奸除恶、劫富济贫等多重美德。
由此,“武”和“侠”是武侠片最重要的两大要素,“武侠片”即“有武有侠的电影”,是以中国武术功夫及打斗形式、侠士形象和侠义精神作为情节类型构成基础的电影。
分类:台湾:分为以侠为主的侠义片和以武为主的武侠片。
香港:从主体含义上讲,分为“以拳脚为主的功夫武侠片”和“以兵器为主的刀剑武侠片”两类;从动作形态上来讲,分为“注重真功夫和真实武打的写实性武侠片”和“依赖花样招式和电影制作技巧的神怪武侠片”。
对武侠电影起决定作用的是武侠小说。
武侠小说的问世。
最早可以追溯到庄子的《说剑片》、司马迁的《游侠列传》和《刺客列传》等源头;五四以后的平江不肖生、王度庐等小说家的《江湖奇侠传》、《荒江女侠》、《关东大侠》等武侠小说,直接促使了武侠片《火烧红莲寺》的诞生;20世纪五六十年代,金庸、古龙、梁羽生等人的《射雕英雄传》、《流星·蝴蝶·剑》、《七剑下天山》等新派武侠小说兴起,以曲折神奇的故事情节和高强武功的侠客英雄为利器,更是主宰了其后将近半个世纪的港台武侠电影创作。
(二)武侠片发展概况1928年,《火烧红莲寺》带动了中国电影史上第一波的武侠片潮流。
短期内《荒江女侠》等一批武侠片相继出现,《火烧红莲寺》更是连续拍摄了18集。
类型电影分析之武侠片——以多部经典华语武侠片为例何为类型电影?类型电影是指按照不同类型的规定要求制作出来的影片。
1.公式化的情节。
2.定型化的人物。
3.图解式的视觉影像。
简而言之,是由不同题材或技巧形成的不同的影片形态。
本文以类型电影的角度去赏析中国的武侠电影,武侠片是中国电影的一种独特类型,源于中国春秋时期的侠义精神。
中国的武侠电影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一部《火烧红莲寺》开启了中国武侠电影的先河,武侠片是具有东方魅力的类型片。
本文以多部华语经典武侠电影为例来阐述武侠类型片,例如《倚天屠龙记》《太极》《卧虎藏龙》《一代宗师》等。
武侠片是中国最具有影响力和最为独特的一种类型片,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和积累,在经历几十年的起起落落后,武侠片已经成为华语电影中首屈一指的文化品牌,而武侠的精神也在不断的被解构和重组中,得以发扬光大经久不衰。
一、武侠小说为武侠片奠定创作基础武侠片在被述诸荧幕之前已经在文学领域形成了十分牢固的基础,武侠小说早已成为了一种十分成熟和备受关注的文学形式,这为武侠片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创作起点,影片《倚天屠龙记》便是一部典型的有小说改编的武侠片,在当时该片上映时,港式武侠已经开始冷淡,但作为商业片大亨的导演王晶,纯熟而讨巧的将港式武侠的各类特色融为合一,并创新的加入了港式特有的无厘头幽默元素,造就了武侠的另一种可能,片中快速流畅的剪辑,飞天入地的特效,石窟绝壁的经典布景,以及吊威亚等高难度的武打动作,都充分展示了港式武侠片的独创之处,为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同样作为小说改编而成的武侠片《笑傲江湖之东方不败》则更显野心勃勃,虽然故事本身较原著改动很大,但精彩绝伦的动作场面,鲜明独特的人物形象,已经足以证明该片的成功特别是片中林青霞对东方不败这一角色的刻画已经成为华语影史上公认的经典,以至于现在谈及东方不败,脑中闪现的便是林青霞穿着华服雕花绣字的模样,而东方不败和令狐冲那段惺惺相惜的暧昧感情,更是表现出了原著对于江湖纷扰的淡薄和超然,某种意义上说,这部影片用一种更加刺激和创新的方式,传承并延展了原著的武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