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儒家中庸和谐思想对中国历史 文化和现实社会的影响

  • 格式:docx
  • 大小:17.79 KB
  • 文档页数:2

下载文档原格式

  / 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儒家中庸和谐思想对中国历史文化和现实社会的影响

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庸和谐思想又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和基本精神。恪守中庸、追求和谐是儒家的基本价值理想,它对中国历史和社会的影响广泛而

深远。本文选择尝试从“中庸和谐”角度浅析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和现实影响。

一、儒家关于中庸和谐的论述和意义

何谓“中庸”?“中,正也(《说文》)”。正,就是中正、不偏不倚的意思。“庸,用也,从用,从庚;更事也(《说文》)”。用,则指的是平常、常道和应用。朱熹解释:“中者,无过无不及之名也”,“庸,平常也”。程颐认为:“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和谐”两字都是指音乐的合拍与禾苗的成长,“和”即是“谐”,“谐”即是“和”,表示各种事物有条不紊和相互协调。“和谐”就是“中庸”,中庸即是合理。朱子说:“无一事不合理,才是中庸”。“中”本身就是一种“和”,“中”的目的就是要达到“和”,达到一定“度”的“和谐”。

儒家的中庸和谐思想主要体现在行为规范与和谐发展两个方面:

所谓行为规范,是指儒家把对中庸和谐的追求作为人生与社会的理想境界,表现为追求族群、邦国、社会中人与人关系的和谐、有序与协调,要求个人和社会要按照“礼”的道德生活

规范和礼节仪式实践和运行。《礼记·中庸》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是在强调天、地、人的和谐发展。《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强调社会秩序的作用,贵在使社会和谐。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特别强调“人和”。儒家思想对中庸和谐非常重视,著作中讲中庸和谐的地方很多。儒家认为,只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睦、和谐、和平,才可能构建“家和万事兴”的局面。但要实现中庸和谐,就必须依靠“礼”。“礼”是儒家的重要价值观,实质上是儒家设计的社会规范和政治秩序。孔子认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就是要求用道德感化世人、用礼仪规范大家的行为。大家都“克己复礼”,则即达到了“仁”的境界。

所谓和谐发展,是指儒家强调“天人合一”、“回归自然”、“天人协调”,在对待和处理人与自然、个人修行,人际交往、统治意志等各方面,把和谐作为主题和目的所在。宋代张

载在《正蒙》中首先使用了“天人合一”四字,并提出了“民吾同胞,的吾与也”的命题,意即人类是我的同胞,天地万物是我的朋友,天与人、万物与人类本质上是一致的。中国古代哲人根据天人合一的观念,要求以和善、友爱的态度对待自然万物,善待鸟、兽、草、木,提出了丰富的保护自然资源的思想。钱穆说:“中国文化中,‘天人合一’观实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之归宿处。”“天人合一”代表着中国人的人生精神,就是追求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所谓“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孟子·滕文公上》:“天之生物也,使之一本,而夷子二本故也。”自然的天产生了万物,人和万物同属一个来源,那么人的生产生活要遵守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如一个家庭要做到“家和万事兴”;做生意讲“和气生财”;搞政治要求“政通人和”;做事业要“和衷共济”、“内和外顺”;与人相处要“和以处众”;对外关系要“协和万邦”。总而言之,方方面面都要追求和谐。

由此可见,中庸强调的是通过折衷、调和实现事物对立两端的和谐统一,主要涵义是:伦理道德,思想方法,行为方式经常遵守一定的标准,恰当适度、无过无不及。和谐追求的是一

种社会理想,主要涵义是是:事物尽管千差万别,矛盾交织,却能实现多样的统一,复杂的平衡;种种不同的事物聚在一起能够协调和谐、共生并存,互相促进。儒家认为中庸和谐实现的方法和途径是:中庸之道—和谐社会—礼为政体。

二、儒家中庸和谐思想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

儒家“中庸和谐”思想贯穿于中国政治思想和传统文化的各个时期和各家各派之中,积淀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成为一个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是我国传统文化核心精神的集中

体现,对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影响巨大。

就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来看,儒家中庸和谐思想不仅是为人之道,作为君子人格修养的重要方面,而且是作为社会协调的价值尺度,更多是体现在政治理想和社会秩序方面。中庸和

谐思想在中国历史文化史上起到了保证传统文化发展的稳定性,反对过度的破坏活动,使文化的发展不致中断的作用。在中国历史进程中,凡是时间延续较长的朝代,其前期往往按中庸和谐思想制定“礼义兴行”和“修养生息”的政策。具体而言,经济与劳力征用政策为“轻徭薄赋”;法律政策为“省刑罚”、“法设而民不犯”;民族政策采取“羁縻”与“怀柔”,主张“和同为一家”,用人政策为“忠贤布职”;社会教化与保障政策为“中庸”、“崇敬让”、“孝治”,使整个社会达到“君臣同心,上下和洽,海内康平”,“群生和乐,方外蒙泽”。西汉前期奉行“黄老之治”、即“无为政治”,实施的修养生息政策,出现“文景之治”、“昭宣中兴”、“光武中兴”、“明章之治”;唐朝推行了较长时期的“与民休息”政策,因此,唐朝唐代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成为中国古代盛世繁荣的典型。明清两朝前期开启的“休养安息”政策,“洪宣之治”和“康乾盛世”是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快速发展,文化相对繁荣,国力强盛的时期。

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来看,儒家中庸和谐精神对国人的思想和行动的影响巨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非常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儒家主张天人合一,肯定人与自然

界的统一,认为“天地生万物”,人与万物都是自然的产儿,主张“仁民爱物”,由己及人、由人及物,把“仁爱”精神扩展至宇宙万物。古代尊重人的生命,讲求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宋代儒者

讲“人与天地万物一体”,讲仁爱之心遍及鸟兽、草木、瓦石,讲“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二是非常强调人与自身和谐。儒家强调要通过正心、诚意、修身来规范人的行为。孔子认为,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有精神生活,特别是在于人有道德,所以儒家以“仁爱”为中心,推演出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把培养有道德的人作为学问的根本,认为这是社会稳定和谐的根基。三是非常强调人与人和谐。儒家重视“礼”,主张通过“中庸”、“人和”来实现社会和谐,这便是“礼之用,和为贵”。孔子以“仁爱”为原则,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创造宽厚处世、协和人我的人际环境。四是非常强调人与社会和谐。行“王道”、“仁政”实现政治和谐,“先富后教”实现经济和谐,“和而不同”实现文化和谐。五是非常强调世界和谐。儒家的理想就是“天下大同”。《礼记》“以中国为一人,以天下为一家”,就是以超越一国一族的“天下观”。总之,儒家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是共生共存的,主张以仁爱之心对待自然,热爱生命。《孟子·尽心上》有“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朱熹在《孟子集注》中对“爱”、“物”两字做了解释,“爱”:取之有时,用之有节;“物”:谓禽兽、草木。显然,“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恰是生态道德和人际道德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的体现。

三、儒家中庸和谐思想对现实社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