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语言教案:不爱用手的小河马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3
幼儿园小班教案《不爱用手的小河马》含反思一、活动背景和目的本次活动适用于幼儿园小班。
幼儿在生活中,尤其是进食时,可能存在不爱用手或不愿亲自动手的情况。
这种行为不但影响幼儿进食的效率,也不利于幼儿手部肌肉的发展。
因此,我们组织了这次以小河马为主题的活动,旨在帮助幼儿们发展手指协调能力,提高自理能力,培养勇于尝试的精神。
二、活动准备1.教师准备:•巧克力酱•饼干•鲜奶油•水果•纸巾2.幼儿准备:•洗手•戴围裙三、活动流程1. 导入环节我们先手绘了一只可爱的小河马,放在课堂中央,并介绍小河马的生活习性和喜好。
2. 活动主体第一步:制作小河马的“甜品饼干”1.教师介绍材料,陈述步骤,同时倾斜油纸,并让每个幼儿轮流撒上饼干和巧克力酱。
2.孩子们将饼干和巧克力酱组合在一起,制作成小河马形状。
同时选取适当水果点缀面部,用鲜奶油制作眼睛、嘴巴等细节部分。
3.孩子们将自己制作的小河马“甜品饼干”收入自己的碗中,注意不要把脏手碰到食品。
第二步:品尝小河马的“甜品饼干”1.幼儿们围成小圆桌,互相分享并欣赏自己制作的小河马“甜品饼干”。
2.教师引导孩子们品尝饼干,并询问他们的感受和口感。
3. 活动结束1.教师带领幼儿们一起清洁桌面并收拾好材料。
2.幼儿们回答教师关于小河马的相关问题,并结合自己的体验,进行感性认知。
四、活动反思这次活动在导入环节、指导过程中均充分运用了师生互动的形式,采用了多种感官发展方式,既注重了孩子们的视觉、听觉,也涉及到幼儿手指动作、口腔味觉等多重因素,引导幼儿们培养团队协作、自主自立的能力。
同时,本次活动还没有针对幼儿的个体差异进行充分的调研。
反思之后有以下改进点: 1. 根据孩子们的口味不同,增加制作材料并提供不同选择。
2. 原材料准备不足,有部分孩子没有机会动手制作,下次应准备更充分。
3. 下次活动可以提前观察并调研孩子使用双手的情况,来更好地引导他们参与活动。
五、活动总结本次活动通过制作小河马“甜品饼干”的方式,激发孩子们参与活动的热情,同时增加了他们使用双手的机会。
小班教案不爱用手的小河马(通用12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班教案不爱用手的小河马,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班教案不爱用手的小河马篇1活动目标:1、倾听故事,观察画面想象故事内容,能用简单清楚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2、理解故事内容,明白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的道理。
活动准备:Ppx《不爱用手的小河马》、幼儿衣服、一套桌椅、一个碗、一把调羹等预设过程:价值分析一、封面导入出示故事ppx1(封面)师:它们是谁?(河马妈妈和河马宝宝),河马宝宝怎么了?你怎么看出来的?河马宝宝到底为什么哭呢?今天黄老师给宝宝们带来一个好听的故事,名字叫《不爱用手的小河马》,让我们一起来听听看吧。
二、欣赏故事1、播放ppx2师:你看到什么了?师讲故事内容2、播放ppx3师:有一天,小河马怎么了?你猜它为什么会哭?谁看见了?你猜它会对小河马说什么?——师讲故事内容,引导幼儿学说小青蛙的话3、播放ppx4师:小青蛙是怎么帮助小河马的?有了小青蛙的帮助,为什么小河马还是哭个不停呢?——师讲故事小河马一直哭的时候,小青蛙对它说什么了?4、播放ppx5师:结果怎么样呢?你猜小河马吃饱了没?你从哪里看出来?——师讲故事三、延伸:自己的事情自己做1、引导幼儿正确吃饭师:现在小河马在小青蛙的帮助下,已经学会了用手拿勺子吃饭了,那小朋友会不会自己吃饭呢?我们吃饭的时候应该怎样做呢?准备桌椅、碗和调羹,请个别幼儿演示(一手扶碗一手拿调羹、身体坐直靠近桌子,小脚放前面不乱动)2、请幼儿自己折叠衣服师:我们小一班的宝宝很能干,最近还在学折叠衣服,那边桌子上的衣服好乱,我们把它们叠叠好好吗?师通过叠衣服的儿歌引导幼儿正确折叠衣服3、演唱歌曲《我有一双小小手》,自然结束师:哇,小一班的宝宝的小手真能干,会自己做很多的事情,让我们一起来唱唱那首好听的歌曲《我有一双小小手》吧出示封面,问题导入激发幼儿倾听故事的欲望从故事引申出幼儿的吃饭问题,通过请幼儿演示帮助幼儿纠正吃饭时的问题,知道吃饭时应该注意的方面。
小班下学期语言教案《不爱用手的小河马》一、教学目标1.了解并学习一个新的动物——小河马;2.认识和学习新的汉字和词语;3.听懂并学会表述关于小河马的简单事实;4.锻炼幼儿的口头表达和观察能力;5.增强幼儿的语言文化意识和爱护动物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认识和学习“小河马”这种动物;2.听懂老师的介绍,并能对所听到的简单事实进行表述。
三、教学过程1. 学生叙述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小河马的形状,引导学生自由表达对小河马形状和颜色的认识。
例如:“小河马好像一只圆圆的大肚子,身上是灰色、深灰色和深棕色的。
”2. 听老师叙述教师简短介绍小河马的外形特征、生活环境和食物来源,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让幼儿站在小河马的视角来观察自然。
例如:“小河马是生活在河流里的大型哺乳动物,有一个很大的头和很短的腿,皮肤很厚而且很有弹性。
小河马通常夜间活动,白天则躲在水里凉快。
它们的食物是水草和水中树叶。
小河马的颜色是灰色和深灰色,有时也会有深棕色”。
3. 学生练习老师用图片或真实小动物模型进行教学示范,让幼儿模仿小河马的行为,如“用嘴吃东西”、“在地上滚动”、“模仿小河马的声音”等。
这样可以充分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动手能力。
4. 学生复述让一些幼儿复述关于小河马的简单事实,教师进行点评并适时纠正。
例如:“小河马是一种哺乳动物,生活在河流里,它们有一个很大的头和一只短短的尾巴,用嘴吃东西,它们的颜色是灰色和深灰色,有时也会有深棕色。
”5. 语言游戏通过简单的语言游戏帮助幼儿学会相应的汉字和词语,例如:老师:小河马听到“_______” (口让学生补齐“吃草”),小河马听到“_______”(口让学生补齐“在水里游泳”)。
6. 课堂评估以“小河马的翻译”为题目,让幼儿用自己的语言简单描述一下小河马,形象地表达出小河马的形态、所在环境、食物来源等方面的特征。
四、教学准备1.真实小动物模型或图片;2.PPT或教案。
五、教学延伸1.继续学习其他不常见的动物,增加幼儿的兴趣,拓宽他们的视野;2.安排幼儿参观动物园、自然博物馆等相关机构或地点,亲身观察真实的动物和自然环境;3.制作简单的动物图册或录制故事CD,让幼儿在家和家长一起进行学习。
小班语言活动教案《不爱用手的小河马》含反思活动目标本次语言活动的目标是帮助小班幼儿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手部协调能力。
通过本次活动,幼儿可以:1.学会运用简单的视觉提示和问答来描述不爱用手的小河马2.增强小班幼儿的手部协调能力,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活动准备老师需要准备以下物品:1.图片:小河马的图片(宽约20cm,长约30cm)2.音频设备:播放背景音乐3.玩具:磁力板、玩具道具(如玩具树木、植物等)4.手膜活动步骤1. 引导幼儿观察和描述小河马的特点步骤1.老师出示小河马的图片,引导幼儿回答以下问题:小河马的颜色是什么?小河马的鼻子是什么样子的?2.老师播放背景音乐,让幼儿更好地感受到小河马居住的环境3.老师通过提问引导幼儿表达小河马不爱用手的行为:你看小河马在干什么?他们是用手真的么?2. 模仿小河马的行为步骤1.老师打开手膜并涂在幼儿的手上,然后引导幼儿模仿小河马的行为:闭上眼睛,用手拨弄手膜。
2.老师观察幼儿手部协调能力的发展情况,边观察边记录,为下一步活动提供评估依据。
3. 创造另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的想法步骤1.老师模拟小河马的生活环境,让幼儿感受到这样的环境对小河马的不利影响。
2.老师让幼儿分享如何可以创造出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让小河马更好地生活,并激发幼儿的想象力。
4. 结束活动步骤1.通过问答形式总结活动内容,强调活动目标和资源使用。
2.老师对幼儿的表现给予肯定,并提出适当建议。
反思本次活动中,我们比较成功实现了活动目标。
虽然手部协调能力的培养需要持续的训练,但我们知道,这是个长期性的过程。
从幼儿的表现来看,他们对小河马的特点和行为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对改善小河马的生活环境也提出了很多新颖的想法。
在下一次活动中,我们会更注重评估,从而更好地支持幼儿的发展。
我们也会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学习和改进,从而提高我们的教学效果。
小班语言活动教案《不爱用手的小河马》含反思教案名称:不爱用手的小河马教学对象:年龄段为4—5岁的小班幼儿教学目标:1. 培育幼儿用手操作本领。
2. 培育幼儿动手动脑的本领。
3. 提高幼儿对动物的认得和理解。
4. 培育幼儿的合作精神和社交本领。
教学内容:1. 通过故事《小河马不爱用手》让幼儿了解不同的动物和它们生活中的一些习惯和行为。
2. 组织幼儿进行手工制作,磨练幼儿的动手本领。
3. 通过游戏、竞赛等方式磨练幼儿的团体合作精神和社交本领。
教学过程:1. 故事时间(1)老师介绍本次故事会的主题《小河马不爱用手》。
(2)老师引导幼儿叙述本身爱好的动物,并与幼儿共享一些动物的习惯和行为。
(3)老师介绍故事主人公小河马及其生活习惯和特点,并对幼儿进行简单的问答,了解幼儿对小河马的认得。
(4)老师叙述故事《小河马不爱用手》,并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小河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场景,引导幼儿感受小河马的情感和行为。
(5)老师与幼儿进行简单的讨论,让幼儿说说本身的感受和理解。
2. 手工制作时间(1)老师向幼儿呈现准备好的手工材料,并要求幼儿用手动手制作一个小河马。
(2)老师引导幼儿如何制作定型的小河马,并引导幼儿在制作的过程中磨练手部操作本领和动手动脑的本领。
(3)老师在制作完成后与幼儿共享本身的作品,并激励幼儿相互赏识和表扬,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3. 游戏时间(1)老师依据幼儿的身体特点和喜好喜好,组织幼儿进行游戏。
如仿照小河马爬行、小河马跳动等游戏。
(2)老师激励幼儿相互参加和协作,磨练幼儿的社交和合作精神。
(3)老师在游戏过程中适时加入相应的语言引导和签语,让幼儿学会相互理解和交流。
教学反思:本次活动通过故事、手工制作、游戏等不同的方式,让幼儿在轻松、欢乐的氛围中,了解到不同的动物及其生活习惯。
在手工制作环节中,幼儿通过本身的动手操作,不断地尝试、犯错、改正、成功、共享,培育了本身的动手本领和动脑本领。
在游戏环节中,幼儿通过相互体验,相互参加,培育了本身的社交本领和合作精神。
幼儿园小班语言活动教案《不爱用手的小河马》一、教学目标:1. 通过欣赏故事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并了解动物习性;2. 通过策略引导幼儿积极思考,培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 通过引导方式,锻炼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有序性;4. 通过视觉与听觉刺激,提高幼儿的专注力;5. 通过游戏体验,配合自然幼儿发展规律,提高其语言活动水平。
二、教学内容:语言活动:幼儿园小班语言活动教案《不爱用手的小河马》。
三、教学准备:1. 教师需要准备故事《不爱用手的小河马》一本;2. 学生桌椅、素描纸、颜色笔、毛笔、油浸笔、贴纸、水杯等;3. 教师需要准备一张“观察表”,以供幼儿填写并作为评价标准。
四、教学过程:(一)绪论:1. 故事简介:今天要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不爱用手的小河马》。
小河马为了食物够得着,不停的伸长脖子,可是却懒得动手,总是吃撑而回。
小猎人发现了这个机会,想要捉住小河马,于是贴大大小小的膜貼在小河马的脖子上,让小河马借助贴纸也能够捉住美味。
想知道小河马会变得怎样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故事吧。
(二)总览故事情节:1. 请幼儿认真听故事,在认真欣赏的过程中一定要观察和思考河马在故事中所处环境,了解河马的生活习性。
2. 遇到问题,让幼儿们一起探讨,大家一起思考。
(三)学习故事:1. 让幼儿再看一遍故事对话,重点呈现主人公的特点,生活环境,生活习俗等方面内容。
2. 意义。
通过课后讨论,让幼儿感同身受,让他们明白小河马虽然只会伸长脖子吃东西,却并不会用嘴去摘,他们要意识到动手、自力更生的重要性,并通过游戏活动去培养幼儿动手、动脑、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四)创作绘画:1. 让幼儿根据所看到的环境和小河马的形象进行画作创作。
可以使用水彩笔、毛笔、油浸笔等颜色,以丰富不同颜色,让幼儿更好的表现故事中的情境。
2. 簡單的题材,在幼儿画的过程中,也需要老师适时地鼓励与指导,比如在色彩运用、构图逻辑等方面给予指导帮助。
3. 图画完成后的表现合集,已种方式让幼儿共同欣赏并一起拓展他们的思路,让别人通过视觉了解你的想法。
《不爱用手的小河马》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小河马为什么不爱用手,以及不使用手会带来哪些不便。
1.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动手能力,鼓励他们尝试用不同的方式解决问题。
1.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身边每一处美好,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第二章:教学重难点2.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小河马不爱用手的原因,认识到使用手的重要性。
2.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情境教学法:通过故事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3.2 互动教学法: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增强课堂活力。
3.3 实践教学法:设计动手实践环节,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总结。
第四章:教学准备4.1 教具准备:故事课件、实物模型、手工材料等。
4.2 环境准备:安静、舒适的课堂环境,有利于学生专注学习。
第五章: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讲述《不爱用手的小河马》的故事,引导学生关注小河马的行为。
5.2 探讨原因:分析小河马为什么不爱用手,让学生认识到使用手的重要性。
5.3 动手实践:分组进行手工制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动手的过程和乐趣。
5.4 总结提升:引导学生谈谈动手实践的感悟,鼓励他们在生活中多动手。
5.5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动手实践的作业,让学生在家里尝试完成。
第六章:教学评估6.1 评估内容:学生对小河马不爱用手的原因的理解,动手实践的能力。
6.2 评估方法: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动手实践环节的表现,收集学生的课后作业。
6.3 反馈与调整:根据评估结果,对教学方法和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第七章:教学拓展7.1 相关故事:讲述其他动物使用手的故事,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使用手的重要性。
7.2 实践活动:组织一次实地考察,观看动物使用手的行为,加深学生对主题的理解。
7.3 家长参与:鼓励家长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
第八章:教学反思8.1 反思内容: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学生的学习效果。
幼儿园小班语言教案《不爱用手的小河马》一、教学目标1. 能够认读生词:小河马、游泳、沐浴、洗澡、甩够、躲闪、犯困、饳饳;2. 能够听懂简单的故事情节,并回答问题;3. 能够模仿老师朗读故事,并表情配合。
二、教学准备1. 教材:《不爱用手的小河马》;2. 课件:图片、视频等;3. 教具:盆、浴巾、洗衣液、大毛巾等。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播放小河马的视频,介绍小河马生活习性,并引出今天要讲的故事;2. 教师张贴故事中的人物卡片,引导孩子们熟悉故事中的人物。
(二)复述故事1. 给孩子们读《不爱用手的小河马》的故事,带孩子们进入故事情境;2. 教师进行简单复述,并引导孩子们回忆。
(三)绘本阅读1. 教师让孩子们观察故事中人物的形象,了解小河马的生活习性;2. 教师引导孩子们说说小河马喜欢干什么,不喜欢干什么。
(四)游戏1. 教师利用集体活动来帮助孩子们熟练掌握故事中的生词;2. 教师谈到游泳时,带领孩子们游泳动作,体验水中的感觉。
(五)延伸活动1. 教师准备好盆、浴巾、洗衣液、大毛巾等,让孩子们模拟给小河马洗澡的场景,体验小河马的沐浴过程;2. 教师讲解给小河马洗澡时所需用到的用品,让孩子们了解洗澡的重要性。
(六)小结1. 教师引导孩子们总结今天学习的内容;2. 指导孩子们表情配合老师讲故事。
四、板书设计《不爱用手的小河马》生词:小河马、游泳、沐浴、洗澡、甩够、躲闪、犯困、饳饳五、教学反思本节课教授了《不爱用手的小河马》这篇故事。
通过播放视频引入课题,让孩子们了解小河马的生活习性,并引导孩子们学习生词。
在教学故事时,教师重复讲解,引导孩子们再次回忆,同时涉及了游泳动作,做到知识的多元化。
延伸活动让孩子们更直观的了解小河马,同时对儿童的心理和安全保障也有一定的教育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动与学生互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整堂课气氛活泼、自然流畅。
幼儿园小班语言教案《不爱用手的小河马》教学目标1.能够听懂并理解故事《不爱用手的小河马》;2.能够认识并复述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3.能够模仿并跟随老师的指令,正确使用手进行活动。
教学重点1.学会认知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2.学会使用手进行生活中的活动。
教学准备1.故事《不爱用手的小河马》;2.手工制作的小河马模型;3.小色块。
教学步骤1. 导入环节1.老师向幼儿介绍故事的背景和情节;2.老师出示小河马模型,问幼儿谁知道这是什么动物。
2. 教学过程1.老师(或者其他同学)用手做出一些动作,如捏饭团或者拧水瓶盖子,让孩子们猜测这是用哪只手做的,右手还是左手;2.老师告诉孩子们,小河马不爱用手,怎么办呢?除了用嘴,它可以用什么呢?3.老师出示一些图片,如小河马吃草、小河马游泳等,让孩子们模仿小河马的动作,并解释为什么小河马不需要使用手进行这些活动。
4.老师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制作小色块,然后让他们拿起小色块,用手做出不同的形状,如敲击、摆放、揉捏等活动;5.在进行手部活动过程中,老师引导孩子们通过观察颜色、形状等因素来进行分类,并辅导他们相应的语言表达。
3. 结束环节1.老师让孩子们对课堂内容进行回顾,询问由哪个动物展开教学内容;2.老师引导孩子们通过简单的语言描述来反馈今天所学的内容。
教学评估1.老师在课程中观察幼儿者是否能够模仿小河马的动作;2.老师在课堂末尾向幼儿询问他们对教学内容的回顾和认知。
反思通过这堂课,老师们从故事入手,辅之以实际的手部活动,培养幼儿们的手部协调能力,同时能够通过观察、分类和描述等活动,提升他们语言表达能力。
在教学中,老师需要边表现、边引导,让幼儿理解“为什么小河马不爱用手”,并在实际活动中让幼儿更好地使用双手。
小班社会活动-不爱用手的小河马活动目标:1. 安静地倾听故事。
2. 知道小手的用处很大,尝试用小手做力所能及的事。
活动准备:1. 动画故事《不爱用手的小河马》2. 哭泣的小河马图片。
3. 小碗和小勺。
4. 小手真能干的图片活动过程一、导入活动——今天我们班上来了一位小客人,我们一起来看看是谁呢?——教师出示挂图。
——这是谁呀?(小河马)——呀!小河马哭了,为什么呢?(幼儿自由发挥想象)——好的,你们觉得小河马是因为这些事情才哭的,让我问问他是不是这样的?(教师做倾听小河马讲话的样子)——小河马说,小朋友们想知道它为什么哭,就要认真看、仔细的听故事,我们一起来观看小河马的故事吧!二、播放动画故事《不爱用手的小河马》——故事看完了,小河马为什么哭呀?(不会吃饭)——嗯!小河马不会自己吃饭,谁来帮助小河马了?(小青蛙)——小青蛙是怎么帮助小河马的?(喂它吃饭)——小青蛙来帮助小河马了,可是为什么小河马还是哭个不停呢?(因为它喂的太慢了)——最后用了什么办法,小河马才不哭了?(自己动手吃饭)三、小手真能干——小宝宝们,你们妈妈不在家的时候,自己一个人能吃饭吗?你们是不是和小河马一样,不会自己吃饭,要等大人来喂饭?(幼儿自由回答)——我们班的宝宝的小手真能干,都说自己能够自己吃饭,不要大人喂饭,老师这里准备了小勺子和小碗,想请一个宝宝来表演一下,她是怎么用小手,自己吃饭的。
(幼儿示范正确拿勺吃东西的样子)——能用小手自己吃饭,真棒!真了不起!宝宝们,你们小手除了能帮助我们吃饭,小手还能够做什么事情?(幼儿自由回答)——呀!我们的小手原来还能帮助我们做这么多的事情呢!能穿衣、穿鞋、拍皮球……老师这里准备了一些图片,请小朋友们一起来看一看,好吗?播放小手能干的图片——看,我们的小手能做这么多的事情,真是太了不起了,小朋友们,你们喜欢我们的小手吗?(喜欢)嗯!我们的小手也最喜欢我们啦!它喜欢和我们一起劳动,一起穿衣服,一起吃饭,一起学习,一起运动,一起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小班社会活动-不爱用手的小河马(2)不爱用手的小河马在一个炎热的夏天的清晨,小河马独自一人来到了动物园。
小班语言教案:不爱用手的小河马
目标
1.安静地倾听故事。
2.知道小手的用处很大,尝试用小手做力所能及的事。
准备
图片、小碗和小勺、故事磁带。
过程
一、倾听故事第一遍。
——我们这里来了一位小客人,看看是谁呢?
——教师出示挂图。
呀,小河马哭了,为什么呢?我们来问问他。
教师做倾听小河马讲话的样子。
——教师讲述故事一遍。
二、倾听故事第二遍。
——教师结合挂图,播放故事录音磁带。
小河马力什么会哭?
——谁来帮助小河马?他是怎么帮助小河马的?
——有了小青蛙的帮助,为什么小河马还是哭个不停?
——最后用了什么办;去小河马才不哭了?
三、讨论:我们的小手能干什么。
——请个别幼儿示范正确拿勺吃东西的样子。
——请个别幼儿用动作表示自己小手会做的事,其余幼儿跟学。
建议
1.小班幼儿吃饭常常要大人喂。
这则故事可以激发幼儿自己动手吃饭的欲望,并愿意尝试用手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2.若有条件,可在小碗内装上爆米花,每人一份。
鼓励幼儿自己动手,不浪费。
3.在午餐、点心时可提醒幼儿自己动手;日常活动中提醒幼儿用小手做自己能做的事。
附:不爱用手的小河马
小河马不喜欢用手做事情,慢慢地,他的手什么事也做不了,吃饭都要妈妈喂。
一天,河马妈妈很晚很晚都没回来。
小河马饿得哭了起来,“哇哇哇,哇哇哇……”
青蛙跑来说:“别哭,别哭,我来帮你。
”小河马的吃饭勺子太大了,青蛙拿不动,只好用自己的小勺子喂小河马。
喂了一勺又一勺,青蛙的勺子太小了,小河马急得哇哇叫:“不够,不够,太少,太少。
”
一勺一勺又一勺,青蛙累得满头大汗。
小河马还是饿得哇哇
叫:“我饿呀,我饿呀,快喂呀,快喂呀。
”
青蛙急了:“小河马,你的手呢?自己动手吃饭呀!”小河马一边哭一边说:“我不会拿勺子吃饭。
”青蛙说:“你动手试一试,很快就能学会的。
”
小河马试着拿勺子吃饭,一勺一勺又一勺,小河马慢慢学会了自己动手吃饭,再也不会饿得哇哇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