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化螟
- 格式:doc
- 大小:3.58 MB
- 文档页数:8
二化螟基本知识介绍二化螟属鳞翅目,螟蛾科,俗名钻心虫、蛀心虫、蛀秆虫等,是我国水稻上危害最为严重的常发性害虫之一,二化螟除危害水稻外,还能危害茭白、玉米、高粱、甘蔗、油菜、蚕豆、麦类以及芦苇、稗、李氏禾等杂草。
一、危害症状危害分孽期水稻,造成枯鞘和枯心苗;为害孕穗、抽穗期水稻,造成枯孕穗和白穗;为害灌浆、乳熟期水稻,造成半枯穗和虫伤株。
一般年份减产3%~5%,严重时减产在3成以上。
枯心苗白穗二、形态特征成虫:体长10-15毫米,翅展20-31毫米。
雌蛾前翅近长方形,灰黄至淡褐色,外缘有七个小黑点;雄蛾体稍小,翅色较深,中央有三个紫黑色斑,斜行排列,后翅白色。
卵:扁椭圆形,排列成长方形鱼鳞状卵块,上盖透明胶质。
幼虫:老熟时体长20~30毫米,头淡褐色,体灰白色,背面有五条紫褐色纵线,最外侧纵线从气门通过,腹足趾钩双序全环或缺环,由内向外渐短渐稀。
蛹:长约10-13毫米,淡棕色,前期背面尚可见五条褐色纵线,中间三条较明显,后期逐渐模糊,足伸至翅芽末端。
成虫蛹幼虫卵三、地理分布全国稻区均有二化螟,根据地形、耕作制度等因素,全国稻区可分为以下5个发生区:1、长江流域发生区:主要包括四川、重庆、湖北、湘东北、江西、安徽、江苏、浙北、上海等,是我国水稻主产区,二化螟以3代为主,部分地区时有4代发生。
2、南岭发生区:包括广西、广东、湘南、福建、浙东南等地区。
3、云贵高原发生区:以云南、贵州为代表,由于山区立体气候以及相应的农业结构,螟虫种类多样。
4、海南热带发生区:以海南岛为代表,系热带型气候,发生代次多。
5、三北温带发生区:包括华北、东北和西北三大稻作区。
国内各稻区均有分布,较三化螟和大螟分布广,但主要以长江流域及以南稻区发生较重,在中国分布北达黑龙江克山县,南至海南岛。
四、生活史和习性螟蛾白天潜伏于稻丛基部及杂草中,夜间活动,趋光性强。
喜欢在叶宽、秆粗及生长嫩绿的稻田里产卵,苗期时多产在叶片上,圆秆拔节后大多产在叶鞘上。
二化螟1. 简介二化螟(学名:Helicoverpa armigera),又称为普通棉铃虫,是一种重要的农业害虫,属于鳞翅目昆虫。
其幼虫主要以棉花、玉米、大豆和蔬菜等植物为食,造成了严重的农业损失。
本文将对二化螟的分类、生命周期、危害以及防治措施进行详细介绍。
2. 分类二化螟属于鳞翅目昆虫,是蛾科二化螟属(Helicoverpa)中的一个重要物种。
该属包括了几个与二化螟相似的种类,如棉铃虫(Helicoverpa zea)和玉米螟(Helicoverpa armigera)。
这些物种的外貌和生活习性非常相似,因此经常被误认为同一个种。
3. 生命周期二化螟总共经历四个发育阶段,包括卵,幼虫,蛹和成虫期。
3.1 卵二化螟的卵是半圆形的,约为0.5mm大小,呈黄色或淡绿色。
成虫一般会选择寄生在幼果或嫩叶的下方,以保护卵的安全。
卵期一般为5-7天。
3.2 幼虫二化螟的幼虫是最为具有危害性的阶段。
幼虫的身体是呈蛇状的,有色彩鲜明的纵纹。
其食量较大,喜欢吃植物的嫩叶和水果。
幼虫期一般为15-21天。
3.3 蛹二化螟的蛹是幼虫期之后的阶段,蛹通常是把自己包裹在叶片或土壤中,以保护自己。
蛹期一般为9-12天。
3.4 成虫二化螟的成虫是蛾的阶段,成虫会在夜间活动并寻找交配的机会。
成虫阶段的寿命很短,通常只有1-2周。
4. 危害二化螟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对农作物的食害。
幼虫期的二化螟是最具破坏性的阶段,它们会大量食用农作物的嫩叶和果实,导致植株生长受阻甚至死亡。
此外,二化螟也可以传播一些植物病毒,使病害的传播速度加快,并加剧病情。
5. 防治措施5.1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一种环保、可持续的防治方法,可以有效控制二化螟的数量。
常用的生物防治措施包括释放天敌、应用病毒杀虫剂和利用生物农药等。
5.2 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一种常用的防治方法,可以迅速有效地控制二化螟的数量。
常用的化学防治措施包括喷洒农药、撒布化学诱杀剂和使用化学陷阱等。
二化螟防治指标
(原创版)
目录
1.引言
2.二化螟的概述
3.二化螟的危害
4.二化螟的防治方法
5.总结
正文
【引言】
二化螟是我国水稻产区的重要害虫之一,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
它对水稻的生长和产量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因此,对二化螟进行有效的防治,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
本文将对二化螟的防治指标进行详细的介绍。
【二化螟的概述】
二化螟,学名 Cnaphalocrocis medinalis,属于鳞翅目螟蛾科。
它的幼虫主要以水稻为食,成虫则以植物汁液为食。
在我国,二化螟的发生季节主要在每年的 5 月至 10 月。
【二化螟的危害】
二化螟对水稻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幼虫期,幼虫会啃食水稻叶片和茎部,导致水稻生长受阻;二是蛹期,蛹会寄生在水稻茎内,阻碍水稻的正常生长;三是成虫期,成虫会吸取水稻的汁液,导致水稻养分流失。
因此,二化螟对水稻的危害是全方位的,必须进行有效的防治。
【二化螟的防治方法】
二化螟的防治指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监测,通过定期对稻田进行调查,掌握二化螟的发生情况;二是预防,通过科学的种植技术和田间管理,创造不利于二化螟生存的环境;三是治理,一旦发现二化螟的发生,要及时采取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措施进行治理。
【总结】
二化螟是我国水稻产区的重要害虫,对水稻的生长和产量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因此,必须对其进行有效的防治。
二化螟
二化螟:学名Chilo supperssalis (Walker),属鳞翅目,螟蛾科。
属全变态昆虫,一生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发育形态;
卵块
幼虫
蛹
成虫
二化螟危害特点:
二化螟螟蚁孵化后,先群集叶鞘内取食内壁组织,造成枯鞘,2龄后开始分散转株蛀人稻茎为害。
幼虫钻蛀稻株,因为害部位和水稻生育时期的不同而表现不同;分蘖期造成枯鞘、枯心,孕穗期造成枯孕穗或虫伤株,
抽穗期造成白穗或虫伤株;幼虫常群集为害,一根稻秆中常有多头幼虫,多者可达数十头,秆内虫粪较多。
三化螟 Tryporyza incertulas(walker) ,属鳞翅目,螟蛾科;
属全变态昆虫,一生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发育形态;
卵幼虫
蛹成虫
三化螟危害特点:
三化螟和二化螟为害都是钻蛀水稻茎秆,在苗期和分蘖期造成枯心苗;在孕穗初期侵入,造成枯孕穗,在孕穗末期和抽穗初期侵入,咬断穗颈,造成白穗或虫伤株。
三化螟为害的水稻,一般每株有一条幼虫,株内虫粪较少,粪粒清晰,蛀孔整齐、圆形。
三化螟与其他螟虫相比有一显著不同特征——幼虫钻入之后在茎节上部将心叶或稻茎维管组织环切、咬断,切口颇整齐,形似“断环”。
水稻二化螟防控水稻二化螟是水稻上重要的害虫之一,其虫害对水稻产量的影响非常大。
在水稻种植过程中,要及早发现二化螟的虫害,并采用有效的防控方法进行防治。
一、二化螟的特征二化螟的幼虫体长1.2-1.5厘米,身体黑褐色。
成虫身长约1厘米,前翅灰黑色,具有深色纵纹。
二化螟一年多世代,其越夏蛰伏于土壤中或附近的草丛中,随着温度升高于春季初期孵化。
幼虫初孵时约2毫米长,白色透明,随着食物的摄取逐渐变成黑褐色,约在15天的时间里,幼虫便会完成发育,然后爬到水稻植株上栖息,吃食植株的叶片、叶鞘和穗轴,导致水稻斑枯、版斑及穗小粒或空壳。
二、二化螟的防治方法1. 农业防治措施定植前将田间所有枯草及杂草清理干净,消除蛰伏虫的栖息条件;同时实行合理的田间管理措施,在水稻种植前施底肥,并及时进行中耕、松土,保持田面干燥,消除昆虫的营养生长条件。
利用寄生昆虫、食蚜鸟和捕食性昆虫和病原菌等,可以对二化螟进行生物防治。
其中,寄生蜂是一种效果较为明显的生物防治方式。
建议,在种植水稻时,可以在孵化期间用天敌寄生蜂对水稻上的二化螟进行控制。
这些控制措施可以通过购买生物防治产品来实现。
除了农业防治和生物防治措施之外,还可以使用杀虫剂进行化学防治。
使用杀虫剂的时候,必须按照使用说明进行施用。
使用杀虫剂时应注意选择合适的时期和药剂,以及正确的施药方法和浓度。
化学防治时,应尽量避免二化螟对杀虫剂的耐药性和抗药性的产生。
总之,为了保障水稻产量和品质,防治二化螟虫害是必要的。
在防治的过程中,要注意采取综合措施,兼顾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力求不断提高防治效果和水稻产量。
水稻二化螟为害特点及绿色防控技术
水稻二化螟是水稻上一种严重危害的害虫。
其幼虫主要在水稻各个生长阶段寄生在水稻茎、叶、花和穗内饲食而引起损失。
它的特点如下:
1. 损害范围广:二化螟幼虫对水稻的各个部位的损伤都很明显,主要损害茎、叶、花、穗等水稻各个生长阶段的部位。
2. 生长发育快:二化螟幼虫的生长发育很快,在短时间内能造成相应的损失。
幼虫最多分6龄,每龄幼虫时间为4~9天,总寄生时间为25~26天。
3. 数量多:二化螟的数量大,在春、夏、秋季均可发生高峰期。
每年将其作为防控对象,是水稻生产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为了控制水稻二化螟的这种情况,需要采用绿色防控技术。
下面是一些防治措施:
1.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寄生菌等天然生物方式,并建立生物防治体系,还可以采用生物制剂、微生物制剂等化学手段来防治二化螟。
2. 农艺措施:适当调整播种期、密度和栽培机具,加强农艺管理措施,可减少二化螟的感染率。
3. 种植抗病品种:选育抗二化螟的水稻品种或将二化螟抗性与其他优良性状集成的品种。
4. 科学施肥:避免使用高氮肥等肥料,合理施用磷、钾、有机肥等营养元素,降低二化螟的发生率。
总之,针对水稻二化螟的特点,可通过合理使用生物防治和农艺处理等方法来进行绿色防控,以保证水稻的健康生长及产量的稳定提高。
二化螟是一种常见的害虫,主要危害棉花、玉米、高粱、大豆等作物。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二化螟防治措施:
1.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对二化螟进行控制,如放养捕食性昆虫如瓢虫、蜈蚣等,或者使用苏云金杆菌等微生物制剂。
2. 化学防治:在二化螟幼虫孵化初期喷洒杀虫剂,如辛硫磷、敌百虫等。
3. 物理防治:如设置黄板、蓝板等诱捕器,利用二化螟的趋光性进行防治。
4. 农业措施:合理安排作物种植时间和布局,避免二化螟的繁殖和传播。
5. 加强田间管理:保持田间清洁,及时清除枯萎植株和杂草,减少二化螟的栖息和繁殖场所。
6. 抗性品种选择:选择对二化螟有抗性的品种进行种植,降低其危害程度。
二化螟
属鳞翅目,冥娥科,是窝过水稻上的常发性害虫。
寄主水稻外,还有茭白、野茭白、玉米、甘蔗、游草等禾本科植物,早春越冬幼虫还能为害麦苗、蚕豆、油菜、绿肥等。
为害水稻形成枯鞘、枯心、白穗、枯孕穗和虫伤等症状。
成虫雄娥体长10~12mm,翅展20~25mm。
头胸部灰黄褐色。
前翅近长方形,黄褐或灰褐色,翅面散布褐色小点,中央有紫褐色斑点1个,其下方另有斜行排列的3个不同色小斑点,外缘有7个小黑点;后翅白色,近外缘渐带淡黄褐色。
腹部瘦小。
雌蛾体长12~25mm,翅展25~31mm。
头、胸部及前翅面褐色小点很少,无紫黑色斑点,但外缘有7个小黑点。
卵扁平,椭圆形,做鱼鳞状单层排列。
卵块长椭圆形,盖透明胶质物。
初产时乳白色,后渐变为茶褐色,近孵化时为黑色。
幼虫通常6龄,也有5龄和7龄。
2龄以上幼虫腹部背面有暗褐色纵线5条,成长幼虫腹足具趾钩51~56个,列成三序全环或缺环。
蛹长11~17mm。
圆筒形。
初为淡黄色,背线可见5条棕色纵纹,后变为红褐色,纵纹消失。
第10腹节末端宽阔,后缘波浪形,两侧有3对角突,后缘背面有1对三角突起。
水稻二化螟的习性与防治措施
(1)生活习性:二化螟除了为害水稻外,还为害玉米、谷子、蒋白、油菜等。
也寄生在禾本科杂草上,以老熟幼虫在稻茬、稻草和其他寄主植物的根茬、茎秆中越冬。
成虫白天潜伏在植株下部,晚上出来活动,有趋光性和喜在嫩绿植株上产卵的习性。
在水稻分蘖前,卵块多产在叶片正面的中上部;圆秆拔节后,则多在近水面的叶鞘上产卵。
一头雌娥可产二三块卵,140粒--250粒。
卵扁椭圆形,排列成鱼鳞状长方形卵块。
初孵出的蚁螟多集中在叶鞘内侧,稍大些才分散转株。
每头幼虫能为害8株--10株水稻,造成枯叶鞘、枯心或枯孕穗、白穗、老熟后在茎秆基部或叶鞘间化蛹。
(2)防治方法:应采用多种措施进行综合防治。
①压低虫源。
秋收割稻尽量齐泥处割下,以杀死部分幼虫和和破坏越冬场所,提高越冬幼虫的死亡率。
螟虫为害严重的稻田,安排冬种绿肥或早熟冬作物,余5月上中旬翻犁灌深水淹浸3天-4天。
②白穗出现初期,大量的幼虫还在植株上部为害,要尽早将白穗植株连根拔出,带离稻田,以减少幼虫转株为害和降低越冬虫源。
③结合拔除田间杂草,摘去卵块。
④农药防治。
搞好预测预报,在螟虫孵化高峰期施药。
药剂可选用杀虫单、杀虫双、特杀螟、三唑磷等。
- 1 -。
二化螟的识别与防治技术二化螟是我市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常年中等偏重至大发生,对水稻为害较重,一般损失在5%左右,比较严重的达20%左右,甚至高达40%以上。
二化螟的识别和为害症状。
二化螟属鳞翅目,螟蛾科。
成虫雌蛾体长14.8-16.5毫米,翅展23-26毫米。
头小,触角丝状,复眼半圆形,黑褐色。
体灰黄褐色,前翅灰黄色,呈长方形,沿外缘有个小黑点,后翅白色,略呈三角形。
腹部为纺锤形,被灰白色鳞毛,末端不生丛毛。
雄蛾较小,体长13-15毫升,翅展21-23毫米。
卵粒为扁平椭圆形,常十粒至一、二百粒相集成块,扁平,呈鳞状。
幼虫一般有6龄。
其中1龄约1.6-3.3毫米,2龄约3.3-6.6毫米,3龄约6.6-10毫米,4龄约10-14.9毫米,5龄约15-20毫米,6龄约20毫米以上。
幼虫初孵时为淡褐色,背部有5条棕色条纹,以后棕色条纹渐次明显。
蛹长约10-13毫米。
分6级(一级复眼同体色;二级复眼淡褐色;三级复眼红棕色;四级复眼乌黑色;五级复眼黑有膜,六级翅的外缘黑点出)。
初化蛹时米黄色,腹部背面有5条纵纹,经时稍久,体色逐渐变为淡黄褐色,褐色,因而纵纹隐没。
将羽化时为金黄色。
二化螟除为害水稻外,尚又能为害玉米、高粱、油菜以及稗等杂草。
以幼虫在寄主植物的根茬和茎杆中越冬,绝大部分稻桩和稻草中越冬,也有少数在土内越冬。
第二年春季,土温到7℃时,幼虫开始爬出稻桩,钻进土面稻桩和大麦、小麦等茎杆中。
土温上升到10-15℃时,为转移盛期,大部分转移到冬季作物茎杆中。
幼虫在稻桩小麦、油菜等冬季作物的茎杆中陆续化蛹羽化。
成虫有趋光性,交配后1-2日即产卵,以晚上产卵最多。
第一代多产在秧叶上,以基部2-3叶最多。
卵多于上午6-12时孵化,孵化为幼虫后,即从叶上爬至茎杆,或吐丝下垂至茎杆,咬孔侵入。
先集中叶鞘内侧为害,造成枯鞘,2龄以后,开始分散转移为害,造成枯心苗。
二化螟也能转株为害,一头可造成数株枯心苗。
我市由于营养条件较好,发生较早,每年双季稻区能发生四代(年平均温度超过20℃的地方每年发生四代)。
二化螟防治时间
二化螟又称钻心虫,是为害水稻的主要害虫,会蚕食水稻秸秆,造成枯心和白穗,导致水稻严重减产。
那么,二化螟如何防治?防治时间是什么时候?
一、二化螟如何防治
其实二化螟防治方法很简单,首先需要及时处理水稻周边的杂草,然后将水稻里的水全部排出,2~3天的时间里尽量寻找可发现的二化螟虫孵将其处理,这样可以有效的减少二化螟对水稻的危害。
等待2~3天后重新向水稻中灌水,防止影响水稻生长,然后适当的施加有机肥,增加水稻的抗病能力。
除杀二化螟最常用的药剂有:杀虫双、杀虫单、三唑磷等,一般药效时间为5~7天,每隔一周喷洒一次,连续使用2~3次即可。
除此之外,可以在稻田里放一些青蛙、蜻蜓、赤眼蜂等昆虫。
这些昆虫是二化螟的天敌,可以有效消灭二化螟,使水稻生长得更好,减少二化螟对水稻的危害,增加其产量即可采收更多稻谷。
二、二化螟防治时间
二化螟一般在每年的7月到8月之间进行防治,这个时间是二化螟孵化的最佳时间段。
可以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以及化学药剂防治。
其中,在水稻分叶末期及孕穗前期各防治一次效果最佳。
以上就是二化螟的防治时间和方法的介绍,病虫害防治
对于作物生长非常重要,直接影响粮食最终的产量,因此一定要引起重视。
农家科技42二化螟的发生特点与有效防治策略二化螟别名钻心虫、蛀心虫、蛀秆虫、白穗虫等,属于鳞翅目螟蛾科;食性较杂,寄主植物除水稻外,还有茭白、甘蔗、高粱、玉米、小麦、粟、蚕豆、油菜等作物和多种禾本科杂草;国外分布在埃及、马来西亚、日本等地,国内分布很广,向北可到黑龙江克山,向南可到海南。
笔者通过对安徽省太湖县的田间系统调查,摸清了二化螟的发生特点,对该病发生呈上升趋势的原因进行综合分析, 提出有效防控措施,为今后高效防控二化螟提供参考。
一、二化螟发生特点笔者根据田间调查,发现今年太湖县二化螟的发生有以下特点。
1.冬后虫口基数较高。
4月21日剥查,冬闲田、油菜田、花草留种田3种类型田二化螟加权平均亩残留虫量为7317.3头,较前3年均值增加50.7%。
2.当前灯下蛾量不高,未见明显蛾峰。
截至5月16日,小池、徐桥、新仓智能测报灯下二化螟累计诱蛾量分别为361、159、44头;据剥查推算,二化螟发蛾高峰在5月16—18日,卵孵高峰在5月28—30日,较常年推迟约3天。
3.田间卵量较高。
5月16日系统调查,二化螟平均亩卵量为72.3块,累计平均亩卵量为87.1头,较前三年同期增加9.4%。
由于越冬代发蛾期长,田间卵量将继续上升。
4.寄主状况及气象条件有利。
据安徽省气象预报,5月下旬至6月上旬,安徽省长江以北降水量较常年偏少,气温较常年偏高,气候条件有利于一代螟虫的发生。
同时,太湖县早稻和再生稻种植呈区块状分布,生育期正值分蘖期,有利于螟虫集中为害。
二、二化螟的识别1.成虫。
体长11~13毫米,翅展22~35毫米。
雌蛾前翅近长方形,灰黄,散生褐色鳞粉,外缘有7个小黑点;雄蛾体稍小,翅色较深,中央有3个紫黑色斑,斜行排列。
后翅为白色,呈三角形;腹部末端无茸毛。
2.卵。
呈扁椭圆形,长约12毫米,宽约7毫米。
初产时乳白色,渐变黄褐色,近孵化时为紫黑色。
卵块多为长带状,卵粒呈鱼鳞状排列,上盖透明胶质物,无茸毛覆盖。
水稻二化螟的发生现状及防治对策1. 引言1.1 水稻二化螟简介水稻二化螟,是水稻上的一种重要害虫,主要危害水稻的叶片和穗部。
水稻二化螟的学名为Chilo suppressalis,属于蛾科昆虫。
成虫体长约1.5厘米,翅展约3厘米,体色呈暗褐色,前翅具有深褐色纵纹和数个白色椭圆斑。
幼虫体白色或淡黄色,头部较宽大,体侧有黑色斑点。
水稻二化螟主要危害水稻的叶片和穗部,造成植株生长迟缓,叶片出现褐化斑点、半透明斑点和黄白色线条,严重时会导致叶片枯黄、干枯,穗部受害则影响水稻的结实和产量。
水稻二化螟以幼虫为害虫,在水稻生长季节内,幼虫在叶片、叶鞘和穗部内取食,造成植株养分丧失和机械破坏。
水稻二化螟的繁殖力强,一年可发生多代,且在水稻种植区域普遍存在。
及时有效地防治水稻二化螟对保障水稻产量和质量至关重要。
在正文部分将介绍水稻二化螟的生命周期、发生现状以及防治方法,以期为农业生产提供有力的支持和帮助。
1.2 水稻二化螟的危害水稻二化螟是水稻上的一种重要害虫,其危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 危害水稻叶片:水稻二化螟主要取食水稻叶片的叶肉,造成叶片出现黄斑、褐斑及枯黄病斑等病害,严重影响水稻的光合作用和叶片的营养供给,导致水稻生长受阻,减产甚至绝产。
2. 危害水稻茎秆:水稻二化螟也会在水稻茎秆上产卵孵化,幼虫取食茎秆内部,导致茎秆虚弱易折断,影响水稻的正常生长发育,严重时会导致倒伏现象发生。
3. 危害水稻籽粒:水稻二化螟成虫也会吸食水稻籽粒上的汁液,导致籽粒变形、发育不全,降低籽粒的品质和产量。
水稻二化螟的危害对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产生严重的影响,因此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对于保障水稻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水稻二化螟的生命周期水稻二化螟的生命周期通常包括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
首先是卵,水稻二化螟雌虫在水稻植株上产卵,卵呈淡黄色到深黄色,椭圆形,表面有细微纵向的网状纹理。
卵一般在7-10天内孵化,孵化后为幼虫。
诠释二化螟大发生原因及综防措施
二化螟(Helicoverpa armigera)是一种全球性、多栖型害虫,它可以对大量的农林作物栽培品种产生潜在危害,是农林害虫中分布最为广泛和经济影响最大的害虫之一、然而,即使多年来受到了国家重视和严格管控,二化螟的发生还是非常普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和收成。
因此,了解控制其形成爆发的原因以及有效的综合防控措施至关重要。
二化螟的大发生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农林作物的耕种措施不当。
近几年来,随着农林开发的加快和深度,农林作物的耕种方式有所改变,过度的开垦破坏了自然平衡,使自然环境发生巨大变化,这为二化螟的大量繁殖提供了极好的生存环境,也促进了它的快速繁殖。
二是农林生态环境恶化。
农林生态环境最近多年来受到严重破坏,空气污染、水体污染,以及农林植物的过度开发,使得传统农林区域的生态环境发生很大变化,这也使得二化螟繁殖环境不断增加,从而导致大量的繁殖,形成害虫爆发。
三是害虫抗药性逐渐增强。
二化螟的抗药性不断增强,大量的使用杀虫剂无力抑制它们发展,也极大地增加了二化螟的发生率。
四是病虫害的整体控制不利。
二化螟蟲危害造成水稻枯心及側黃葉
二化螟在我国分布比较广泛,国内分布北达黑龙江克山县,南至海南岛,但其主要分布为害地区为湖南、湖北、四川、,江西、浙江、福建、江苏苏北、安徽皖北、陕西、河南、辽
宁以及贵州、云南高原地带。
国外分布于朝鲜、日本、菲律宾、越南、泰国、马来亚、印度尼西亚、印度、埃及等。
二化螟的分布特点,是丘陵山区发生较多。
不同稻区之间的分布也有差异一般混栽稻区、单季稻区和间作稻区,发生比较严重,平原双季连作稻区,发生比较轻。
食性比较杂,寄主植物有水稻、菱白、野菱白、甘蔗、高梁、玉米、小麦、粟、稗、慈姑、蚕豆、油菜、游草等。
以幼虫为害水稻,初孵幼虫群集叶鞘内为害,造成枯鞘,3龄以后幼虫蛀入稻株内为害,水稻分蘖期造成枯心苗,孕穗期造成枯孕穗,抽穗期造成白穗,成熟期造成虫伤株。
编辑本段性状
螟蛾科昆虫的1种。
俗名钻心虫﹐蛀心虫﹐蛀秆虫等。
中国分布北达黑龙江克山县﹐南至海南岛。
是水稻的劲敌。
幼虫蛀食茎秆﹐造成枯心。
成虫翅展雄约20毫米﹐雌25~28毫米。
头部淡灰褐色﹐额白色至烟色﹐圆形﹐顶端尖。
胸部和翅基片白色至灰白﹐并带褐色。
前翅黄褐至暗褐色﹐中室先端有紫黑斑点﹐中室下方有3个斑排成斜线。
前翅外缘有7个黑点。
後翅白色﹐靠近翅外缘稍带褐色。
雌虫体色比雄虫稍淡
二化螟为害造成的枯鞘
﹐前翅黄褐色﹐后翅白色。
二化螟图片
编辑本段习性
二化螟幼虫为害禾本科植物﹐也取食十字花科蔬菜和各种杂草。
二化螟成虫白天潜伏于稻株下部﹐夜间飞舞。
大多在午夜以前交配。
雌蛾交配後﹐间隔一日即开始产卵﹐产卵在晚8~9时最盛。
第1代多产卵于稻秧叶片表面距叶尖约3~6厘米处﹐但也能产卵在稻叶背面。
第2代卵多产于叶鞘离地面约3厘米附近。
第3代卵多产于晚稻叶鞘外侧。
一只雌蛾能产卵2~3块﹐多者达10馀块﹐一般平均5~6块﹐共200~700粒。
二化螟以幼虫越冬﹐主要在稻内。
越冬期如遇浸水则易死亡﹐二化螟每年发生的代数因纬度而异﹐第1代区在北纬36°~32°间﹐第2~4代区在北纬32°~26°间﹐第4代区在北纬26°~20°间﹐第5代区在北纬20°以内。
在黑龙江省每年发生1代。
江苏﹑浙江﹑福建﹑安徽﹑四川﹑贵州每年发生2~4代﹐中国最南的海南岛每年发生5代。
除纬度以外﹐海拔高度也影响发生代数。
自从水稻种植改革以後﹐由于单季稻变成多季交错播种﹐相应给二化螟提供了生活有利的充足食料﹐发生代数与数量均有变化。
由于采取各种措施﹑使用药剂﹑实行农业防治﹐已能控制螟害。
编辑本段防治方法
采取防、避、治相结合的防治策略,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在掌握害虫发生期、发生量和危害程度的基础上合理施用化学农药。
(1)农业防治。
主要采取消灭越冬虫源、灌水灭虫、避害等措施。
①冬闲田在冬季或翌年早春3月底以前翻耕灌水。
早稻草要放到远离晚稻田的地方曝晒,以防转移危害;晚稻草则要在春暖后化蛹前做燃料处理,烧死幼虫和蛹。
②4月下旬至5月上旬(化蛹高峰至蛾始盛期),灌水淹没稻桩3~5天,能淹死大部分老熟幼虫和蛹,减少发生基数。
③尽量避免单、双季稻混栽,可以有效切断虫源田和桥梁田之间的联系,降低虫口数量。
不能避免时,单季稻田提早翻耕灌水,降低越冬代数量;双季早稻收割后及时翻耕灌水,防止幼虫转移危害。
④单季稻区适度推迟播种期,可有效避开二化螟越冬代成虫产卵高峰期,降低危害程度。
⑤水源比较充足的地区,可以根据水稻生长情况,在一代化蛹初期,先排干田水2~5天或灌浅水,降低二化螟在稻株上的化蛹部位,然后灌水7~10厘米深,保持3~4天,可使蛹窒息死亡;二代二化螟1~2龄期在叶鞘危害,也可灌深水淹没叶鞘2~3天,能有效杀死害虫。
(2)药剂防治。
为充分利用卵期天敌,应尽量避开卵孵盛期用药。
一般在早、晚稻分蘖期或晚稻孕穗、抽穗期卵孵高峰后5~7天,当枯鞘丛率5%~8%,或早稻每667米2有中心受害株100株或丛害率1%~1.5%或晚稻受害团高于100个时,应及时用药防治;未达到防治指标的田块可挑治枯鞘团。
二化螟盛发时,水稻处于孕穗抽穗期,防治白穗和虫伤株,以卵盛孵期后15~20天成熟的稻田作为重点防治对象田。
在生产上使用较多的药剂品种是杀虫双、杀虫单、三唑磷等,一般每667米2用78%精虫杀手可溶性粉剂40~50克或80%杀虫单粉剂35~40克或25%杀虫双水剂200~250毫升或20%三唑磷乳油100毫升,兑水40~50升喷雾,或兑水200升泼浇或400升大水量泼浇。
目前,许多稻区二化螟对杀虫双、三唑磷等已产生严重抗药性,因此这些地区可每667米2用5%锐劲特(氟虫腈)悬浮剂30~40毫升,兑水40~50升喷雾。
由于锐劲特的价格较贵,且对大螟效果较差,可以与其他农药如三唑磷等混用,如每667米2用21%山瑞(三唑磷·氟虫腈)乳油70毫升等,兑水40~50升喷雾防治。
此外,施药期间保持深3~5厘米浅水层3~5天,可提高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