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沉渣分析参数的临床意义教学提纲
- 格式:ppt
- 大小:828.00 KB
- 文档页数:32
尿液沉渣镜检分析的临床意义根据临床分析与诊断的需要为了更好更快为临床提供可靠地诊断依据,推荐我院采用尿沉渣有形成份定量分析法,计算出1uL尿液中有形成份的数量,这对了解病情转归,选用针对性治疗有很大帮助。
一、红细胞意义常见于:1.各种泌尿系统肿瘤:急、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膀胱炎,肾结核,肾结石,肾下垂,肾外伤;2.邻近器官的疾病如:前列腺炎或肿瘤,如直肠、子宫等肿瘤;3.血液病如:白血病、血友病、过敏性紫癜;4.全身感染性疾病如:流行性出血热、感染性心内膜炎、败血症等。
例如:临床常见的儿童血尿病因有:肾血管、肾脏及输尿管结构的异常即先天畸形;结石;肿瘤;药物性血尿;运动性血尿;热性血尿;肾小球肾炎;血液病;感染。
**尿红细胞形态学检查:显微镜观察尿中红细胞形态,如变形红细胞(芽胞状、环状、穿孔等)大于70%即诊断为肾小球性血尿。
二、尿白细胞意义:常见于肾炎、膀胱炎、尿道炎、间质性肾炎、肾结核、肾肿瘤等;生殖系统炎症如前列腺炎、精囊炎、附睾炎等。
妇女可因白带混入尿液导致白细胞增多。
例如:肾移植病人的的尿沉渣中发现大量的单核细胞可提示早期的组织排拆现象三、尿上皮细胞意义:1.扁平上皮细胞:来自尿道前段和阴道粘膜表层。
尿道炎时大量出现,妇女白带污染尿液也会增多。
2.大圆上皮细胞:来自膀胱上皮表层和阴道上皮中层。
偶见于正常尿,膀胱炎时成片脱落。
3.小圆上皮细胞:来自肾小管。
急性肾盂肾炎、肾小球性肾炎时最为多见,成堆出现时表示肾小管坏死性病变。
4.尾形上皮细胞:来自肾盂,也可来自输尿管及膀胱颈。
肾盂、输尿管或膀胱颈部炎症可成片脱落。
*注:大量的肾性上皮细胞可提示活动性的肾小管变性。
这些细胞常见于急性坏死和肾乳头炎坏死期病人尿沉渣中。
四、尿管型意义:管型产生于肾实质,其形成与下列因素有关:即尿液的酸化、尿液的浓缩、尿液的停滞。
最简单的管型为透明管型,主要在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中形成。
在透明管型的基质发生凝胶化时,如果同时包上了来自于肾小管上皮的脱落、破坏产物或红、白细胞等,便形成上皮管型、颗粒管型、血细胞管型等。
糖尿病尿沉渣检查的临床意义目的:研究探析对于糖尿病患者的尿沉渣检查中有形成分的变化及其临床研究意义。
方法:从2018年5月-2018年12月于我院进行尿沉渣检测的糖尿病患者中随机抽取1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其患者的病情将患者均分为糖尿病肾病轻、中、重及无无肾病并发症四组(n=40),以细胞计数综合分析仪对其进行尿沉渣检查,研究分析各组患者的尿沉渣相关指标。
结果:糖尿病肾病患者的尿沉渣检查中的红细胞、管型及小圆上皮细胞、白细胞的数量显著高于无肾病患者,组间差异显著(P<0.05);随着糖尿病肾病程度的加重,患者的尿沉渣检查中异性红细胞的数量显著增加,且各组患者的管型及小圆形上皮细胞数量间的差异也十分显著(P<0.05),小圆形上皮细胞的数量出现增加趋势,而管形细胞出现减少甚至消失。
结论:细胞计数形态综合分析仪分析糖尿病肾病患者的尿沉渣成分,可以帮助患者病情的诊断,对疾病的治疗进程及临床疗效的提高具有积极意义。
标签:糖尿病;尿沉渣;病情;细胞数量糖尿病患者中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为肾病,而尿沉渣检查通过对患者尿液中有形成分的检查可以较为准确的诊断出患者是否患有肾脏疾病【1-3】。
本文主要以回顾性分析的方式,研究分析对于糖尿病患者中行尿沉渣检查后,对患者的疾病诊断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所示。
1 一般资料及方法1.1一般资料从2018年5月-2018年12月于我院进行尿沉渣检查的糖尿病患者中选择1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其有无患肾病将其均分为无肾病并发症患者、糖尿病肾病轻、中、重度四个组别(n=40)。
所选四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身高、体重、教育背景等一般资料间的差异对比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
所选患者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且此项研究已通过我院伦理部门的审理。
1.2方法对所选患者均行细胞计数形态综合分析仪检查。
首选给予患者一次性塑料尿杯对患者的中段尿进行收集,尿液收集10ml,放置于刻度离心管内以500r/min的速度进行持续时间为5min的水平离心操作,将上清液去掉取用剩下沉渣部分,随后加入0.2ml的S-M染色液,均匀混合后将其充入一次性定量计数板上,接着利用细胞计数形态综合分析仪进行检查,所有流程应于2h内完成。
尿沉渣分析的临床意义尿沉渣分析的临床意义1、简介尿沉渣分析是通过显微镜观察尿液中的沉淀物,以便对个体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和诊断的一种实验室检查方法。
尿沉渣分析可以提供有关肾脏功能、尿路感染、肾脏疾病和其他相关疾病的重要信息。
2、标本采集和保存- 标本采集:晨尿是最常用的样本类型,因为它具有更高的沉渣量,并且可以提供更准确的结果。
标本采集前应注意提醒患者进行适当的清洁,避免污染。
- 标本保存:采集后,标本应尽快送到实验室进行分析,避免样本的干燥和微生物污染。
3、尿沉渣分析的步骤- 镜检:将适量的尿液涂片放置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检查其中的细胞、颗粒、晶体等。
镜检可以提供关于尿液成分的直接信息。
- 化学分析:经典的化学分析可以用于检测尿液中的蛋白质、葡萄糖、酮体等物质。
这些化学指标可以提供进一步的诊断信息。
- 流式细胞仪分析:流式细胞仪可以用于快速检测尿液中的一些特定细胞类型,例如红细胞、白细胞和上皮细胞等。
4、尿沉渣分析的指标- 物理指标:包括尿液的颜色、透明度、比重等。
这些指标可以提供关于尿液稀释度和浓缩度的信息。
- 化学指标:包括尿蛋白、尿葡萄糖、尿潜血等。
这些指标可以提示肾脏功能、糖尿病和其他疾病的存在与程度。
- 细胞指标: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上皮细胞等。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肾脏和尿路的炎症和感染情况。
5、尿沉渣分析的临床意义- 肾脏疾病评估:尿沉渣分析可以提供关于肾小球滤过功能和肾小管重吸收功能的信息,对于肾脏疾病的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 尿路感染诊断:尿沉渣分析可以检测白细胞和细菌等指标,用于尿路感染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 炎症和感染评估:尿沉渣分析还可以检测尿液中的白细胞和炎性细胞等,提供有关炎症和感染的信息。
- 结石评估:尿沉渣分析中的晶体检测可以用于评估尿路结石的类型和形成的原因。
附件:本文档无附件。
法律名词及注释:无。
尿沉渣临床意义及合作方案
一.概述尿沉渣分析的临床意义
尿沉渣分析或称尿有形成分分析、或进一步称为尿颗粒计数是尿液分析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在临床上对肾脏疾病、泌尿道疾病、循环系统疾病以及感染性疾病等,有重要的诊断和鉴别作用,曾被美国著名的Dahelen Free称为“体外的肾活检”。
二.尿沉渣标准化进程
••90年代开始,国外已非常重视尿液分析
•1995年美国临床检验标准委员会(NCCLS)的文件GP-16A
•1995年日本临床检验标准委员会(JCCLS)的文件GP1-P2
•1997年欧洲尿液分析协作组提出尿沉渣检查的相关文件
•2000年中国CCCLS制定《尿液物理学、化学及沉渣分析标准化》
三.尿沉渣各有形成份临床意义一览表:
四、综上所述:
1、尿沉渣标准定量计数可以协助临床医生提高对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提高治疗质量和对疾病的诊断与鉴别,对安全用药的检测和健康初评有重要的价值。
2、提高检验质量和工作效率,做好诊断的质控,完全达到NCCLS和CCCLS及中华医学检验分会对尿液分析高度重复和标准化的要求,以单位体积XX细胞(管型)/µL 报告方式代替传统半定量及每视野计数,真正与国际接轨。
3、提高医院学术影响。
尿沉渣标准定量计数有利于医院进行医疗总结和开展科研教学活动,相关课题可参加会议交流或刊物发表。
4、提高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双赢。
尿沉渣镜检的临床诊断意义作者:张春雨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5年第04期【摘要】目的探讨尿沉渣检验在泌尿系统疾病诊断中的重要性及临床意义。
方法将2772例新鲜尿液标本离心后倒出上清液取其残留的沉渣,通过显微镜进行目测直接检查。
结果在2772例尿液常规检验中, 264例尿液在沉渣显微镜下检测为镜下血尿,检出率为9.52%,红细胞形态异常共计15例,检出率为0.54%。
结论尿沉渣检验是临床检验的重要项目,不仅应用于泌尿系统疾病,对其他全身性疾病的诊断、治疗也是不可缺少的。
在尿沉渣镜检过程中,除了使用尿沉渣自动分析仪检测外,通过显微镜直观镜检也是十分必要的,它往往会纠正由于检验者不按标准化操作规程检查或尿液中存在细菌、结晶体杂质而导致的漏诊、误诊现象。
【关键词】尿沉渣;显微镜检查;红细胞;白细胞;管型;结晶DOI:10.14163/ki.11-5547/r.2015.04.039现将本院半年内内科尿常规检查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所有标本来自2013年1~6月本院内科住院患者共计2772例新鲜尿液标本。
1. 2 标本留取方法住院患者通常取晨尿,即清晨起床后的第1次尿标本,为较浓缩或酸化的标本,血细胞、上皮细胞、管型等有形成分的结构较为完整。
留尿前嘱患者清洗外阴,排出前段尿后留取中段尿液于干净的尿杯内送检。
女性月经期避免留取标本,以免月经血的污染。
1. 3 检验方法①将患者送检的新鲜尿液轻轻充分混匀后取出10 ml缓缓倒入有刻度的离心管中,尿液勿倒满试管,以免混匀吸样时溢出,造成标本间的相互污染。
②将尿试带充分浸入尿液中取出,滤干放入尿干化学分析仪测出结果。
试纸条应在有效期内使用,禁止用手触试带实验区,每次用后易拧紧瓶盖,放阴凉干燥处30℃保存。
③取出尿管采用水平式离心机,有效离心半径15 cm,将离心管内的尿液以1500转/min,相对离心力400 g,离心5 min,弃去上清尿液,留取沉淀0.2 ml,轻轻混匀,取1滴约50 μl置于载玻片上镜检,以低倍镜观察全貌,用高倍镜辨认各细胞(10个视野)、管型(低倍镜20个视野)形态。
浅谈尿沉渣检验在泌尿系统疾病诊断中的重要性及临床意义发表时间:2015-04-30T11:53:40.077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第35期供稿作者:吕承旻[导读] 尿沉渣检验在泌尿系统疾病患者的临床诊断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吕承旻(广西贵港市第二人民医院广西贵港 537132)【摘要】目的观察和分析尿沉渣检验在泌尿系统疾病患者临床诊断中的意义和重要性。
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4年12月间收治的内科住院患者的新鲜尿液标本400例进行研究,对其进行离心去除上清液后,取残留的沉渣进行尿沉渣检验。
结果本组400例新鲜尿液标本的检验中,共有39例标本经尿沉渣检查为镜下血尿,检出率为(9.75%),有2例红细胞形态异常,检出率(0.5%),经调查临床资料显示,以上患者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慢性肾炎和肾小球肾炎。
有19例标本经显微镜检查显示白细胞满视野,且检出细菌,检出率(4.75%),属于泌尿系统感染。
有3例标本经显微镜检查显示有颗粒管型和透明管型,检出率(0.75%),属于肾病综合征和糖尿病肾病。
结论尿沉渣检验在泌尿系统疾病患者的临床诊断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尿沉渣检验泌尿系统疾病红细胞白细胞临床意义【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35-0131-02 泌尿系统疾病不仅能够由机体的其它系统病变引发,还能够对机体的其它系统甚至全身造成影响,患者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泌尿系统疼痛、肿块及排尿改变等泌尿系统症状,同时也可伴发水肿、贫血及高血压等[1]。
大量的临床试验表明,尿液和尿液沉渣的分析对于泌尿系统疾病的临床诊断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其中尿液分析容易受到其它因素的感染,导致无法进行准确的分析,而尿沉渣检验可以有效排除干扰因素,为临床诊断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2]。
本次研究通过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4年12月间收治的内科住院患者的400例新鲜尿液标本进行研究,对其尿沉渣检验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如下:1 一般资料及方法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4年12月间收治的内科住院患者的新鲜尿液标本400例进行研究。
尿沉渣分析相关知识
1、尿液分析的内容
尿液分析可以分为物理学检测,干化学检测和沉渣镜检三部分内容;
物理学检测包括观察尿液的颜色、透明度、气味,也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仪器对尿液的比重和肾透压进行检测;
干化学检测是通过试纸条与尿液的反应,检测出尿液的蛋白质、葡萄糖、酸碱度、酮体、胆红素、尿胆元、亚硝酸盐、红细胞、白细胞及比重等;
显微镜发明以后,通过显微镜可以观测到所有的有形成分,如红白细胞、管型、结晶体、细菌、寄生虫、真菌、精子、黏液等,出现了至今在尿沉渣领域被奉为“金标准”的镜检法;
2、尿沉渣分析的临床意义
尿沉渣分析或称尿有形成分分析、或进一步称为尿颗粒计数是尿液分析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在临床上对肾脏疾病、泌尿道疾病、循环系统疾病以及感染性疾病等,有重要的诊断和鉴别作用,曾被美国着名的Dahelen Free称为“体外的肾活检”;
3、尿沉渣标准化进程
90年代开始,国外已非常重视尿液分析
1995年美国临床检验标准委员会NCCLS的文件GP-16A
1995年日本临床检验标准委员会JCCLS的文件GP1-P2
1997年欧洲尿液分析协作组提出尿沉渣检查的相关文件
2000年中国CCCLS制定尿液物理学、化学及沉渣分析标准化4、尿沉渣各有形成份临床意义一览表:。
尿沉渣检查及临床意义一.概述尿沉渣检查是尿常规中比较重要的一项检查。
尿沉渣就是尿液中的有形状成分。
是原尿经过离心后,形成的沉渣。
尿沉渣检查是用显微镜对尿沉淀物进行检查,识别尿液中细胞、管型、结晶、细菌、寄生虫等各种病理成分;辅助对泌尿系统疾病作出诊断、定位、鉴别诊断及预后诊断的重要试验项目。
二.正常值红细胞<3个/高倍视野,白细胞<5个/高倍视野。
所谓每高倍视野是指显微镜扩大400倍时的每一个视野。
在尿沉渣中可以见到少数透明管型及少数扁平上皮细胞、尿酸盐、磷酸盐及草酸盐等结晶。
三.尿沉渣分析临床意义尿沉渣分析或称尿有形成分分析,或进一步称为尿颗粒计数,是尿液分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在临床上对肾脏疾病、泌尿道疾病、循环系统疾病及感染性疾病等,有重要的诊断和鉴别作用。
四.尿液各有形成分的临床意义1.红细胞尿经离心沉淀镜检是发现红细胞数>3个/HP,称为镜下血尿。
红细胞超标时可提示肾脏和泌尿系统的多种疾病,包括肾外伤.青少年在剧烈运动、急行军、冷水浴,久站或重体力劳动后也可出现暂时性镜下血尿。
也可见于外伤性的导尿后、结石的通过、或月经的污染。
血尿最常见原因是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如肾孟肾炎、急性或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结石、肾肿瘤和生殖系统炎症、出血、肿瘤(如前列腺炎、宫颈癌等)。
以及泌尿系统邻近器官其它恶变、也可见于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DIC。
2. 白细胞尿沉渣中白细胞:大量白细胞(白细胞>5个/高倍视野)的存在提示泌尿道感染如肾盂肾炎、肾结核、膀胱炎、尿道炎、前列腺炎等以及女性阴道炎、宫颈炎等。
脓尿还可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
3. 上皮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提示活动性的肾小管病变。
常见于急性肾小管肾炎、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小球肾炎(可见复粒细胞)和肾小管坏死病变;移行上皮细胞增多提示相应部位的炎症或坏死性病变如膀胱炎;鳞状上皮细胞增多或伴白细胞多见于尿道炎4. 吞噬细胞尿中出现吞噬细胞提示泌尿道急性炎症见于急性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5. 管型(1)红细胞管型正常尿中无红细胞管型,病理状态下提示肾小球疾病和肾单位内有出血,见于急、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发作、肾出血及肾移植排斥反应,肾梗死、肾静脉血栓形成、亚急性心内膜炎、狼疮性肾炎等。
尿沉渣管型检查临床意义检查尿沉渣中管型的数量与种类,对判定肾损害有重要价值。
我们对管型形成机理、分类、检查技术、正常参考范围及临床意义等进行综述。
采用标准方法,标准单位报告(以国际单位制升或微升为单位)使用多种显微镜、自动分析法或不同鉴别染色技术有助对管型的识别与鉴定从而对肾小球、肾小管、间质不同部位损害的确定、鉴别及病程中动态观察有一定意义。
一、形成管型(casts)为运曲小管、集合管中凝固而成的蛋白聚集体,由于常成长条圆柱体(cylinder)故在尿中又称圆柱体尿。
1877年由Vigla及Rayer最先报道。
多量出现常提示肾实质损害,因此对泌尿系病的诊断、鉴别、病程观察、及预后判断等有一定意义。
管型的形成、演变有多种原因素:如透明管型是白蛋白、T-H糖蛋白等蛋白质在肾小管通过浓缩、酸化、盐析、凝胶化而形成,细胞管型可因各种粒细胞、红细胞、肾上皮细胞在形成细胞管型后后演变成粗颗粒管型,细颗粒管型后形成蜡样管型。
另外脂肪变性的上皮细胞形成上皮细胞脂肪管型后形成脂肪管型;细菌、念珠菌、结晶体均可与白蛋白、T-H糖蛋白结合形成管型。
因此管型的形成与转化是多途径的,其机制还应进一步深入探讨。
如通过透射电镜观察超薄切片中发现在普通光镜下的颗粒管型实际上可以是细菌管型、白色念球菌管型或血小板管型。
二、分类、命名及检查技术传统的按基质及内涵物性质各异的Lippman分类法受到挑战,透明、颗粒、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蜡样、脂肪、细菌、真菌结晶等十多种管型的命名不够细(见表l),如红细胞管型有三种,除管型内见变形红细胞外中可因红细胞蜕变成红-棕色颗粒称血颗粒称血液管型还有在红细胞与碎片颗粒同时存在的混合形式,而白细胞管型又应分成中性粒、嗜酸粒、单核、淋巴及吞噬细胞管型(Macrophage casts)等区别,通过相差显微镜还可鉴定出血小板管型,由纤维蛋白原凝固形成的纤维蛋白丝管型(Fibrin thread casts)免疫球蛋白轻链沉淀而形成的骨髓瘤管型(Myeloma casts)还有用各种方法无法鉴定的未知管型(Unknown casts)按不同色素的存在如血红蛋白,含铁血黄素,肌红蛋白及胆红素、黑色素等管型。
尿沉渣镜检的临床诊断意义【摘要】尿液有形成分检查对于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本文阐述了从初筛到应用尿沉渣显微镜检查应遵循的准则及特殊意义。
【关键词】泌尿系统疾病;尿沉渣;显微镜检查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982-02常规尿液分析是临床检验工作中最常用的检查项目之一,原则上,每份尿液标本均应进行显微镜有形成分检查,但由于实验工作中标本量大、及时发送检验报告等原因,不可能对每份标本均进行有形成分检查。
目前,我们会依据1995年制定的尿液干化学镜检筛选指南[1]建议“尿液干化学检验结果白细胞,红细胞,亚硝酸盐,尿蛋白4项指标同时皆为阴性时,可视为尿内有形成分大致在正常范围内,可免除镜检,直接报告尿液有形成分大致在正常范围内”,对于多项指标阳性的标本和肾病患者的尿液标本,我们就要对尿有形成分进行分析,判断。
临床上我们经常应用流式细胞术尿有形成分分析仪结合流式细胞分析技术与电阻抗和激光检测原理,通过对被检测物质给予的各种信号进行综合分析,识别和计算,得到相应细胞的大小,长度,体积和染色质的强度等,从而给出红细胞,白细胞,细菌,管型的定量报告,但对形态异常的成分,如具有诊断意义的各类管型,肿瘤细胞,仪器就不能准确辨认细胞类型和计数,所以目前尚无一种自动化仪器能完全替代尿沉渣镜检。
1 尿有形成分检查标准化方法采集晨尿标本要新鲜,清洁,足量。
[2]通常取中段尿液10ml,400×g离心5min,剩余沉渣0.2ml,混匀吸取沉渣物20ul,滴于载玻片上,加18mm×18mm盖玻片,镜检。
低倍镜(×10)观察全片,高倍镜(×40)进一步辨认沉渣有形成分。
细胞检查10个高倍视野(hp),管型检查20个低倍视野(lp),以“×个细胞/hp”和“×个管型/lp”报告。
2 仔细辨认尿沉渣成份2.1 红细胞形态红细胞可区分肾源和非肾源血尿,非肾源血尿细胞外形及大小多见正常,形态较一致,也可见到丢失血红蛋白的影细胞或外形较微改变的棘细胞,整个尿标本中红细胞形态不超过2种;肾源性血尿细胞大小不一,体积可相差3-4倍,尿中可见2种形态以上的多形性变化的红细胞,如大红细胞,小红细胞,棘形红细胞等,混合性血尿是根据其中变形红细胞所占百分数(20%-80%)划分肾源与非肾源性血尿,各家报道差异很大。
1.红细胞(RBC)红细胞出现在散射图的左角。
由于红细胞在尿液中直径大约是8.0um,没有细胞核和线粒体,所以荧光强度(Fl) 很弱,红细胞在尿液标本中大小不均,且部分溶解成小红细胞碎片,或者在肾脏疾患时排出的红细胞也大小不等,因此红细胞前向散射光强度(Fsc)差异较大。
一般来看,Fl几乎极低和Fsc大小不等都可为红细胞。
该仪器除给出尿红细胞数量(每微升的细胞数和每高倍视野的平均红细胞数)参数外,还可报告尿红细胞其他参数,如均一性红细胞(Isomorphic RBC)的百分比,非均一性红细胞(Dysmorphic RBC)的百分比,非溶血性红细胞的数量(Non-Lyse RBC#)和百分比(Non-Lyse RBC%);平均红细胞荧光强度(RBC- MFl),平均红细胞前向散射光强度(RBC-MFsc)和红细胞荧光强度分布宽度(RBC- Fl-DWSD)。
(1)红细胞及其相关参数的临床意义①红细胞数量变化的临床意义:显微镜计数法,正常人尿中红细胞约为<100万/24h;UF-100仪器法参考值为男性0-12/ul,女性0-24/ul;离心后为0-偶见/HPF(高倍视野),如每高视野均可见1-2个增多,≥3/HPF 为镜下血尿。
通过观察尿红细胞数量可帮助血尿有关疾病(如肾炎、膀胱炎、肾结石、肾结核等)的诊断和鉴别诊断;通过动态观察这种病人尿红细胞数量变化,可确定病人治疗的疗效观察和预后。
②泌尿道出血的定位:1979年Birch和Fairley 首先用相差显微镜观察红细胞形态变化,把血尿分肾小球血尿(简称肾性)和非肾小球血尿(简称非肾性)两大类,这种分类方法以后得到了许多学者赞同。
这种分类方法主要是根据红细胞形态的变化,将均一性的红细胞(红细胞形态基本与正常红细胞相似)归为非肾性血尿,非均一性的红细胞(红细胞形态大小不等)归为肾性血尿。
但显微镜检查法是通过人眼观察单个红细胞的形态,需要熟练的技术并受主观因素的影响。
尿沉渣分析的临床意义1. 引言介绍尿沉渣分析在临床中的重要性和应用范围。
2. 尿液样本采集与处理描述正确收集、保存和运输尿液样本的方法,以确保准确可靠地进行尿沉渣分析。
3. 小型离心机操作步骤提供使用小型离心机对尿液进行初步离心过程所需遵循的详细操作指南。
4. 涂片制备及染色技术解释如何制备并染色适当数量和类型(例如:常规、免疫荧光等)的镜检材料,并提供相应实验室设备清单。
同时还包括不同情况下可能出现问题时解决方案。
5. 镜检结果评估标准列出正常值参考范围,描述各种异常形态或结构特点,并给予其相关诊断价值说明。
此外,在文档附件部分也可以添加一份完整版表格作为参考资料。
6 . 常见疾病与相关参数变化关系给出多个具体例子来阐述不同健康状态下潜在异常数据之间的关联性。
例如,尿沉渣中红细胞增多可能与肾脏疾病相关。
7. 临床应用案例分析提供一些真实或模拟的临床案例来说明如何根据尿沉渣分析结果进行诊断和治疗决策,并展示其在不同情境下的价值。
8. 质量控制及质量保证解释为了确保准确可靠地得出结果而采取的各种质量控制步骤和标准操作规程(SOP)。
9 . 结论总结本文档所介绍内容并强调尿沉渣分析对于提高患者护理、早期发现异常以及指导治疗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附件:1. 尿液样本收集容器图片;2. 涂片染色设备清单表格;3. 正常参考范围数据表格;法律名词及注释:1.医学伦理:是通过道德原则引导医务人员行动,在处理生命健康问题时遵守职业道德规范。
2.隐私权:个体享受自己信息安全与合法使用之权利,他人无故侵入个人隐私权属于侵犯行为。
3.数据保护:指对信息进行合理的收集、存储和使用,以确保其安全性和机密性。
尿沉渣实验室检查的方法、注意事项和临床意义【关键词】尿沉渣;实验室检查;方法1尿沉渣实验室检查方法1.1直接镜检法将尿液充分混匀,取其中1滴尿直接涂于载玻片上,依据各种有形成分的形态特点,用显微镜观察作出报告。
1.2玻片画框法用标定好的滴管加混匀尿2滴涂满蜡笔画好的25.2mm×25.2mm框内,静止3min后累计20个高倍视野细胞数,结果以每微升细胞数报告。
细胞数(μL)=T×A/20BV。
式中T=细胞累计数,20=所观察的视野数,A=标本分布面积,B=高倍视野面积=π高倍视野半径2,V=标本用量(μL)。
1.3自然沉降法将尿液在室温下放置15~30min后,移去上层的尿液,保留底层大约0.2mL左右,然后混匀,取其中1滴沉淀于载玻片上,镜检同直接镜检法。
1.4离心沉淀法尿液10mL离心5min,相对离心力为400g离心5min,弃上清留沉渣尿量0.2mL,混匀后吸取20μL,滴在玻片上,用18mm×18mm盖片覆盖,先用10×10低倍镜观察全片,再用10×40高倍镜仔细观察,检查细胞至少10个视野,检查管型至少20个低倍视野,报告以高倍视野所见最低至最高数字表示。
1.5尿沉渣定量计数板法取一定量(10mL)尿液置特制的离心管内,在规定离心时间和转速的条件下离心沉淀,移去上清尿液,保留一定量的尿沉淀物,取1滴滴入计数板内,在显微镜下计数,然后换算成一定体积(1/μL)内尿有形成分的含量。
正常人尿沉渣中可见少量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结晶、黏液丝等,但罕见透明管型。
尿异形红细胞常表明与肾性疾病有关,而正常形态红细胞主要见于非肾性疾病。
尿白细胞中闪光细胞超过10%多考虑肾盂肾炎,管型是肾损害及损害程度的证据。
根据管型的横径大小可将管型分为狭管型(为1~2个红细胞直径宽),中等宽度管型(3~4个红细胞直径宽),宽管型(5个红细胞直径宽)。
宽管型提示肾功能严重受损,预后不佳。
尿沉渣分析的临床意义(二)引言概述:尿沉渣分析是临床常用的一种检验方法,通过观察尿液中沉淀物的形态、组成和数量,可以获取许多与疾病诊断和治疗相关的信息。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们已经介绍了尿沉渣分析的基本原理和临床意义的一部分。
本文将继续探讨尿沉渣分析的临床意义,并从五个大点进行详细阐述。
正文:1. 尿沉渣分析在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作用- 尿蛋白的检测及其意义- 尿红细胞的检测及其意义- 尿白细胞的检测及其意义- 其他尿液成分的检测及其意义2. 尿沉渣分析在肾脏疾病的诊断与监测中的作用- 肾小球疾病的尿液表现- 肾小管疾病的尿液表现- 肾间质疾病的尿液表现- 肾盂肾炎的尿液表现3. 尿沉渣分析在泌尿系统感染的诊断与监测中的作用- 尿液中的细菌检测及其意义- 尿液中的真菌检测及其意义- 尿液中的病毒检测及其意义- 尿液中的寄生虫检测及其意义4. 尿沉渣分析在炎症和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作用- 炎症性尿液改变的分析及其意义- 尿液中的肿瘤标志物的检测及其意义- 尿沉渣细胞形态学的病理诊断价值- 尿沉渣细胞遗传学检测的临床意义5. 尿沉渣分析在其他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尿液中的代谢产物的检测及其意义- 尿液中的药物和毒物的检测及其意义- 尿液中的免疫球蛋白的检测及其意义- 尿沉渣分析与其他检验方法的综合应用总结:尿沉渣分析在临床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可以辅助医生进行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监测。
通过对尿液中沉淀物的形态、组成和数量的观察与分析,可以获得许多有关泌尿系统疾病、肾脏疾病、感染、炎症和肿瘤等方面的重要信息。
尿沉渣分析的临床意义不仅仅局限于泌尿科,还在其他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因此,加强对尿沉渣分析的理解与应用,对临床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尿沉渣分析的临床意义尿沉渣分析是临床中常用的一种检查方法,通过观察尿样中的沉渣来获得关于尿液组成和功能的有用信息。
尿沉渣分析可以提供有关肾功能、泌尿系统疾病、尿路感染和其他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的线索。
下面是关于尿沉渣分析的临床意义,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 评估肾功能:尿沉渣分析可以提供有关肾小球滤过功能的线索,通过观察尿沉渣中的红细胞、白细胞、蛋白质和管型等物质的数量和形态,可以初步判断肾小球滤过功能是否正常。
例如,成年人尿液中红细胞的正常范围是0-3个/HPF(高倍视野),如果尿沉渣中红细胞数量超过正常范围,可能表明肾小球滤过功能受损。
2. 检测泌尿系统疾病:尿沉渣分析可以帮助诊断和监测各种泌尿系统疾病,如肾炎、尿路感染、肾结石等。
例如,尿沉渣中的白细胞增多通常表示泌尿系统感染,红细胞管型的存在可能暗示肾小球肾炎,结晶体的出现可能提示尿路结石。
3. 监测药物治疗效果:一些药物在尿液中会产生显著的变化,例如放射性药物、抗生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通过尿沉渣分析可以观察药物代谢产物的排泄情况,从而判断药物治疗的效果和合理调整剂量。
4. 预测疾病预后:尿沉渣分析可以提供疾病的一些预后指标,如肾小球肾炎的预后评估。
例如,在肾小球肾炎的患者中,如果尿沉渣中出现了大量的红细胞、白细胞和管型,可能表示疾病恶化,预后不良。
而尿沉渣中这些物质的减少或消失则可能意味着疾病得到控制,预后较好。
尿沉渣分析是一项相对简单、非侵入性的检查方法,但其临床意义不可忽视。
通过对尿沉渣中形态和数量的观察,结合其他临床资料和检查结果,可以提供重要的诊断和治疗依据。
此外,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尿沉渣分析也在不断发展,提供更多的信息和新的研究领域,如微生物学分析、肿瘤标志物的检测等。
总之,尿沉渣分析在临床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帮助医生和患者了解泌尿系统疾病的情况和治疗效果,并为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通过合理的尿沉渣分析,可以提高疾病的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效果,为患者的健康带来积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