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西市马铃薯
- 格式:doc
- 大小:39.00 KB
- 文档页数:3
定西市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定西市是一个马铃薯产业发展较为成熟的地区,拥有较为完善的产业链条和市场体系。
目前,该地区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了40000多亩,年产量超过20万吨,其中以马铃薯淀粉生产为主要产业,占据了市场的较大份额。
此外,马铃薯种植还涉及到食品、饲料等多个领域,形成了较为多元化的产业格局。
问题:
尽管定西市马铃薯产业发展较为成熟,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马铃薯的品质和品种较为单一,无法满足消费者不断增长的需求。
其次,农民在种植过程中缺乏科学技术的指导和支持,导致种植效率不高,产量不稳定。
另外,由于市场压力和竞争加剧,部分农民为了追求快速利润,使用化肥、农药等大量的化学物质,导致马铃薯的质量下降,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了潜在的危害。
对策: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定西市应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强技术培训和扶持政策,提高农民的种植技能和管理水平,提高马铃薯的品质和产量水平。
2.推广品种多样化,引进更多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地条件的马铃薯品种,丰富市场供应和消费者选择。
3.加强市场监管和质量检测,严格控制农药、化肥等化学物质的使用,保证马铃薯的品质和安全性。
4.建立马铃薯产业联盟,促进产业链上下游的合作和协调,提高
整个产业的效益和影响力。
5.支持科技创新,引进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生产设备,提高马铃薯的品质和产量水平,推动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甘肃定西市马铃薯发展状况甘肃定西市是中国马铃薯的重要产区,其马铃薯产业在当地农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以下是对定西市马铃薯发展状况的详细分析:一、地理优势定西市位于甘肃省的中部,海拔较高,气候凉爽,土壤肥沃,光照充足,降雨量适中,非常适合马铃薯的生长。
此外,定西市还拥有便利的交通条件,为马铃薯的运输和销售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二、生产情况定西市的马铃薯种植面积广阔,是中国马铃薯的主产区之一。
当地农民有着丰富的马铃薯种植经验和技术,对马铃薯的生长和发育有着深入的了解。
在种植过程中,农民们注重科学施肥、合理灌溉、病虫害防治等环节,使得定西市的马铃薯产量和质量都得到了保障。
三、产业现状定西市的马铃薯产业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从种薯繁育、种植、收购、储存、加工到销售,各个环节都得到了有效的衔接和优化。
定西市还积极发展马铃薯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
目前,定西市的马铃薯加工产品主要包括薯片、薯条、全粉等,这些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都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青睐。
四、发展前景随着消费者对健康饮食的追求和对马铃薯营养价值的认识不断提高,马铃薯市场需求量将会进一步增加。
定西市作为中国马铃薯的重要产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丰富的种植经验,其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未来,定西市可以继续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和质量,扩大品牌影响力,加强与国内外企业的合作与交流,推动马铃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存在问题与挑战尽管定西市的马铃薯产业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随着种植面积的扩大和产量的提高,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需要进一步提高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
其次,在加工环节上还存在一些技术瓶颈和设备老化问题,需要加大科技投入和设备更新。
此外,在销售渠道上还需要进一步拓展和优化,加强与国内外市场的联系和合作。
最后,在可持续发展方面还需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利用,推动产业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定西马铃薯调研报告以下是关于定西马铃薯调研的报告,总计1000字:标题:定西马铃薯调研报告摘要:本报告对定西马铃薯产业进行了调研,涵盖了产业规模、产量、种植面积、品种、销售渠道等方面的信息。
调研结果显示,定西马铃薯产业正在积极发展,但仍面临一些挑战和机遇。
一、介绍定西市位于中国甘肃省,是该省重要的农业区域之一。
马铃薯作为主要的农产品之一,在定西有着广泛的种植和消费市场。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定西马铃薯产业的现状、问题和发展趋势。
二、现状分析1. 产业规模:定西马铃薯产业的规模逐年增加,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近年来,定西市的马铃薯种植面积已经超过XX万亩,产量也随之增长。
2. 品种:定西市的马铃薯品种丰富多样,包括普通马铃薯、紫薯、红皮马铃薯等。
各个品种在市场上有不同的需求和价值。
3. 销售渠道:调查显示,定西市的马铃薯销售渠道主要由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超市等组成。
部分农民也通过网络销售,提高了销售效益。
三、问题与挑战1. 品牌建设不足:在调研中发现,定西马铃薯缺乏统一的品牌形象和宣传,导致产品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2. 市场需求不平衡:目前,定西市的马铃薯市场主要集中在农贸市场和批发市场,对高品质、不同品种的马铃薯需求较低。
3. 配套设施不完善:一些农民在种植和销售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如运输困难、仓储设施不足等。
四、机遇与发展趋势1. 品牌建设机会:通过加强品牌建设和宣传,定西马铃薯可以在市场上建立更好的品牌形象,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2. 市场多样化需求:随着消费者对食品质量和品种的要求提高,定西马铃薯可以通过培育不同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创新销售渠道来满足市场需求。
3. 政府支持政策:政府可以通过制定支持政策,提供资金支持和技术指导,帮助定西马铃薯产业健康发展。
五、建议1. 加强品牌建设:定西市可以通过打造统一的品牌形象和宣传,提高产品的认知度和市场影响力。
2. 提升品质和创新:定西市应该注重培育高品质的马铃薯品种,并且密切关注市场需求,根据消费者的偏好进行创新。
定西市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推进,马铃薯作为重要的农产品之一,其产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定西市作为甘肃省马铃薯种植重镇之一,其马铃薯产业也在逐渐壮大。
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也日益突出。
本文将对定西市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进行探讨。
一、现状分析1.产业规模扩大近年来,定西市马铃薯种植面积不断扩大,2019年种植面积达到31.87万亩,同比增长4.5%。
同时,产值也在逐年攀升,2019年达到94.2亿元。
2.产品品质提升随着种植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品种的不断改良,定西市马铃薯的品质也逐渐提升。
目前,该市已有多个品种获得国家农业部颁发的品种保护证书。
3.市场前景广阔马铃薯是我国居民膳食中的主要来源之一,其市场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对马铃薯的需求也将越来越大。
二、问题分析1.品种单一目前,定西市的马铃薯品种仍相对单一,大部分是普通马铃薯和优质马铃薯。
缺少特色品种的开发和推广,影响了市场竞争力。
2.产业链不完善定西市马铃薯产业链上下游环节不完善,缺乏统一的产品质量标准和品牌,导致产品同质化严重,价格竞争激烈。
3.品牌知名度不高缺乏知名品牌的支持,定西市马铃薯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较弱,难以形成品牌效应,影响了市场开拓和产品销售。
三、对策建议1.加强品种改良和开发加强与相关科研机构的合作,推进马铃薯良种选育和品种改良,开发具有特色的高端品种,提高市场竞争力。
2.完善产业链加强上下游协调,建立统一的产品质量标准和品牌,并引导企业加强生产配套设施建设,提高产品加工和销售水平,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3.加强品牌宣传和营销加强企业对品牌的宣传和营销,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同时,加强网络营销和电商渠道的建设,拓展销售渠道和市场份额。
总之,定西市马铃薯产业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但仍面临着诸多挑战。
希望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和知名品牌,推动定西市马铃薯产业迈上新台阶。
临洮县马铃薯种植现状临洮县是甘肃省定西市下属的一个县,地处祁连山脉南麓。
临洮县的农业资源丰富,蕴含着广阔的发展潜力。
其中,马铃薯种植作为临洮县的主力农作物,在县域农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临洮县马铃薯种植现状目前,临洮县的马铃薯种植面积已经达到了十几万亩。
在地理位置上,临洮县位于河西走廊的中部,是甘肃省主要的马铃薯产区之一。
在栽培上,目前的临洮县主要使用单季马铃薯种植方式,也有部分种植双季马铃薯的农户。
此外,临洮县的马铃薯品种也非常丰富,包括马铃薯籽子10号、巴达乌等几十个不同的品种。
二、临洮县马铃薯种植的特色1、品质优良临洮县作为一个马铃薯生产基地,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和良好的环境条件。
在气候方面,其冬冷夏热的大陆性气候以及充足的光照和污染少的生态环境,为马铃薯的生长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同时,在临洮县种植的马铃薯品种也经过了多年的改良和优化,品质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2、产地优势临洮县位于甘肃省中部地带,交通发达,也是通往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通道。
这一地理位置的优势,给临洮县的农产品出口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也为马铃薯的推广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
3、精准扶贫临洮县从2016年开始,依托马铃薯产业发展,开展了大规模的精准扶贫行动。
通过提供资金、技术和市场等方面的扶持,帮助临洮县的贫困户和低收入户脱贫致富。
同时,通过马铃薯的种植和销售,也进一步推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就业。
这一精准扶贫模式不仅有利于临洮县的马铃薯产业的发展,也对整个农村经济的改善和农民收入的提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临洮县马铃薯种植存在的问题1、市场瓶颈目前,临洮县的马铃薯产量不断攀升。
但是由于在市场层面上存在不少的瓶颈和挑战,这一部分的马铃薯并未得到有效的销售渠道和营销策略。
这也对农民的收入和农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2、产品质量不稳定尽管临洮县的马铃薯品种繁多,但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着一些管理上的不足,也存在一些资源缺乏和模式落后的问题。
甘肃定西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的发生、病原学研究及品种抗性评价甘肃定西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的发生、病原学研究及品种抗性评价引言:甘肃定西地区是中国马铃薯的主要种植区之一,然而,近年来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病却严重威胁着该地区的马铃薯产量和质量。
该病害在甘肃定西地区广泛分布,严重影响了当地的马铃薯产业发展。
因此,对该病害的发生机制、病原学特性以及马铃薯品种的抗性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的发生机制1.1 天气因素对病原菌的影响研究发现,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是马铃薯腐烂茎线虫大量繁殖的适宜环境。
高湿度和高温度会促进线虫发育并加速病害的传播速度。
1.2 马铃薯种薯处理与传播马铃薯种薯是马铃薯腐烂茎线虫传播的重要途径。
研究发现,使用受感染的种薯种植会导致腐烂茎线虫病的迅速蔓延,因此,使用健康的种薯是控制病害的关键。
二、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的病原学特性2.1 病原菌的形态特征马铃薯腐烂茎线虫根据形态特征可分为雌、雄两性。
雌虫头部小,体长约0.2mm,背部有13纵行状毛带。
雄虫体型较小,约0.15mm,呈弯曲状,体后部有尾刺。
2.2 病害症状表现受感染的马铃薯植株表现为根部呈黑褐色腐烂,根系受损,影响植株正常摄取水分和养分,导致植株整体生长衰弱,最终导致减产甚至死亡。
三、马铃薯品种的抗性评价3.1 选择抗性较强的品种通过测试不同品种的抗性,可以根据植株的生长状况、根系的腐烂情况等指标评价其抗病性能。
选择抗性较强的品种进行大面积种植,可以有效防止病害蔓延。
3.2 强化病害管理措施除选择抗性较强的品种外,还应采取科学的病害管理措施,如地块轮作、适时排水排涝、合理用药等,以进一步加强对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的防治。
结论:甘肃定西地区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的发生与气候因素、种薯处理等因素密切相关,病原菌形态特征和病害症状表现已被初步研究明确。
通过对品种的抗性评价,可以选择适应该地区气候特点且抗性较强的品种进行种植,结合科学的管理措施,有望有效控制该病害的发生和传播,保障马铃薯产业的健康发展综上所述,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的形态特征包括雌虫头部小、体长约0.2mm,背部有13纵行状毛带,雄虫体型较小约0.15mm,呈弯曲状,体后部有尾刺。
定西市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定西市位于甘肃省中部,是中国著名的马铃薯生产区之一。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定西市马铃薯产业发展迅猛,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一、现状
1.产业规模扩大:定西市马铃薯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年产量也在逐年增加。
2.品种逐渐增多:除了传统的马铃薯品种外,定西市还引进了多个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新品种。
3.加工业发展迅速:随着马铃薯加工技术的不断提升,定西市马铃薯加工企业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二、问题
1.品质不稳定:由于气候条件和土壤质量变化较大,定西市马铃薯品质不稳定,导致销售难度加大。
2.销售渠道单一:定西市马铃薯销售主要依赖于传统的批发市场,缺乏多样化的销售渠道。
3.缺乏品牌建设:缺乏知名品牌的马铃薯企业难以获得消费者的信任和认可。
三、对策
1.加强品质管理:定西市马铃薯企业应加强品质管理,采取科学合理的种植、收储、运输等措施,提高马铃薯品质的稳定性。
2.拓宽销售渠道:定西市马铃薯企业应积极拓宽销售渠道,开拓
电商、连锁超市等多样化的销售渠道,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
3.加强品牌建设:定西市马铃薯企业应积极开展品牌建设,利用品牌效应提高产品知名度和美誉度,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综上所述,定西市马铃薯产业发展前景广阔,但也需要从品质管理、销售渠道、品牌建设等方面加强改进,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进一步促进马铃薯产业健康发展。
甘肃定西市马铃薯发展状况
一、历史发展
二、主要品种
目前,甘肃定西市主要种植的马铃薯品种有黄皮察洛、红洋香、东方
美人、益春幼通、杂交6号等。
这些品种在定西市的气候和土地条件下具
备较强的适应性和产量稳定性,被广大农民所青睐。
三、种植面积和产量
四、市场销售
甘肃定西市马铃薯的市场销售主要以销售到省内外其他地区为主。
由
于定西市地处西北地区,交通不便,农产品物流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因此,定西市政府和相关部门加大了与其他省份的市场对接力度,通过政府采购、企事业单位订购等方式,促进马铃薯的销售。
此外,定西市也积极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通过将马铃薯加工成淀粉、薯类食品、酒精等产品,提高附加值,增加农民收益,促进当地经济
发展。
五、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国内外市场对农产品品质和安全性要求的提高,甘肃定西市的马
铃薯产业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进一步提高马铃薯的质量和品牌
形象,定西市政府已经加大了农业科技推广力度,提供种植技术指导和培训,加强品种繁育和种子生产,提高产量和品质。
此外,由于马铃薯作为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在保障粮食安全和解决
当地居民生活问题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因此,甘肃定西市的马铃薯产业
在未来仍然具备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总之,甘肃定西市的马铃薯发展状况良好,种植面积和产量逐年增长,并且通过加大科技推广和品种改良,进一步提高产量和品质。
未来,随着
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和政府支持的力度加大,定西市马铃薯产业将继续迎
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定西马铃薯策划方案1. 引言定西市位于中国甘肃省的东部,是一个农业资源丰富的地区。
其中马铃薯是当地农民种植的主要作物之一。
本文将针对定西地区的马铃薯产业,提出一个全面的策划方案,旨在提高产量、改善品质,并推广马铃薯的消费。
2. 背景分析2.1 定西地区马铃薯产业现状定西地区的气候条件适宜马铃薯的种植,但由于种植水平相对较低,产量和品质都有待提升。
同时,马铃薯的消费市场也相对较小,缺乏知名度和品牌形象。
2.2 马铃薯产业的发展机遇与挑战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追求及对农产品质量的关注度提高,定西地区的马铃薯有望成为当地农产品的主导品种之一。
然而,市场竞争激烈,而且马铃薯种植面积扩大可能会引发土壤资源和水资源的压力。
3. 目标与策略3.1 目标•提高定西地区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创造马铃薯品牌形象,推广马铃薯的消费。
3.2 策略•通过技术培训和示范田等方式提高农民的种植技术水平;•加大科学研究力度,开发适应定西地区气候和土壤环境的马铃薯品种;•建立马铃薯产业协会,推动产业协作和信息交流;•进一步开发加工技术,推广马铃薯的深加工产品;•积极开展宣传和推广活动,提高马铃薯产品的知名度。
4. 实施计划4.1 提高种植技术水平开展马铃薯种植技术培训班,邀请专家和技术人员对农民进行培训,提高种植管理水平。
同时,在农田中建立示范田,展示科学种植技术,向农民传授种植经验。
4.2 科学研究和新品种开发加大对马铃薯病虫害的研究和防治力度,培育适应当地环境的抗病虫害品种。
同时,通过品种改良,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
4.3 建立马铃薯产业协会建立定西马铃薯产业协会,组织农民、企业和科研机构等相关方进行交流合作。
协会将组织定期的座谈会和研讨会,促进产业链的协同发展。
4.4 推广马铃薯的深加工产品加大对马铃薯深加工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力度,开发马铃薯粉、马铃薯片等深加工产品。
同时,与食品加工企业合作,推进马铃薯深加工产业链的发展。
4.5 宣传和推广活动通过宣传和推广活动,提高马铃薯产品的知名度和消费者的购买意愿。
土豆之乡是什么地方?
说到土豆之乡,地域辽阔的中国大地上有不少地方都与这个名号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大家似乎也都在争夺着这个头衔。
做过功课的壹周君发现,有一个地方被中国农学会特产经济专业委员会审定命名为“中国马铃薯之乡”,那就是甘肃省定西市。
定西市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与自然条件使得自身成为中国乃至世界马铃薯最佳的适种区之一,而且定西市如今已经是全国范围内最大的脱毒种薯繁育基地、最重要的商品薯生产基地、薯制品加工基地,同样也是我国马铃薯三大主产区之一。
壹周君记得去年有看到新闻说当地还举办了一场“土豆盛宴”,这可不是简单的“土豆聚会”,规模还是很庞大的。
其中不仅展出马铃薯优良品种,还有许多马铃薯加工食品,令人大开眼界。
比如有彩色马铃薯丁、马铃薯蛋糕、马铃薯饼干、马铃薯mini 烤馕等食品。
此外,定西市在商标注册申请方面的规模也是很可观的,马铃薯品牌商标多达近四十个,其中马铃薯以及它的加工食品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的也有二十多个。
定西市生产规模的庞大,也使得它在我国马铃薯市场占据龙头地位。
它不仅占领了我国的中原市场,在华南地区也占据了高达百分之九十的份额。
以上海、南京等地为代表的华东市场以及在西南地区的成都重庆等地区也占据了一半。
当地的人们还经常开玩笑说,“薯都定西有三宝,洋芋,土豆,马铃薯。
”虽是句玩笑话,但我们也由此可见土豆之乡果真不是浪得虚名。
当地人习惯将之称为是“洋芋”,而且他们当地的洋芋吃法也
是多到令人眼花缭乱。
定西市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定西市是甘肃省主要的马铃薯种植区之一,拥有优质的土地资源和适宜的气候条件,马铃薯种植历史悠久。
近年来,定西市政府通过多种措施加大了对马铃薯产业的支持力度,促进了该产业的快速发展,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现状1. 马铃薯种植面积逐年增加,产量稳步提高。
2018年,定西市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47.5万亩,产量达到120万吨。
2. 马铃薯品种品质有所提高。
近年来,定西市引进了多个高产、耐逆的马铃薯新品种,产品品质得到提升。
3. 马铃薯加工企业逐渐增多。
定西市逐步形成了以马铃薯淀粉、马铃薯饼干、马铃薯粉条、马铃薯膨化食品等为主导的马铃薯食品加工产业体系。
4. 马铃薯销售渠道日益完善。
目前,定西市马铃薯销售渠道主要有农贸市场、超市、电商平台等多种形式。
二、问题1. 品种不足,市场竞争力不强。
由于定西市马铃薯种植面积大多集中在少数品种上,导致市场竞争力不强,影响了市场销售和价格。
2. 产业链条不完整,缺乏品牌影响力。
目前,定西市马铃薯产业链条尚未达到完善状态,缺少知名品牌和营销渠道。
3. 马铃薯种植技术有待提高。
目前,定西市马铃薯种植主要依靠传统技术,缺少科学化、规范化的种植方法和管理模式。
三、对策1. 加强品种研发。
引进高品质马铃薯品种,逐步替换现有品种;同时,加强品种深加工的研究,提高产品附加值。
2. 推动产业链条升级。
加强与加工、物流等相关产业的合作,提升定西市马铃薯产业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3. 推广现代化种植技术。
通过技术培训和示范等方式,引导农民使用规范化、科学化的种植方法,提高马铃薯产量和品质。
4. 扩大销售渠道。
加强与电商平台、进口贸易等渠道的合作,拓展马铃薯市场销售渠道,提高产品的销售量和市场份额。
中国三大土豆之乡如下:
1、甘肃定西
甘肃省定西市是我国马铃薯的主要产区之一,同时也是中国最适合种植马铃薯的地区之一。
在定西有我国最重要的马铃薯加工和制造业,设有全国性的交易、批发市场,大批定西马铃薯被运往全国各地,甚至远销国外,被称为“中国马铃薯之乡”。
2、山东滕州
滕州市位于山东省西南部,有马铃薯专业镇4个、专业村285个,马铃薯春秋两季种植面积65万亩左右,总产200多万吨,年产值40多亿元,约占山东省种植面积的1/4、产量的1/3、出口量的1/2。
是我国马铃薯二季作区种植面积最大、单产最高、效益最好的县(市)。
2000年,山东滕州被农业部命名“中国马铃薯之乡”。
3、贵州威宁
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盛产马铃薯,特色突出。
2008年,中国食品工业协会马铃薯专业委员会下文授予威宁“中国南方马铃薯之乡”称号。
定西市安定区马铃薯施用保水剂代替地膜试验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农业生产中也越来越多地采用了绿色、环保的种植方式。
在此背景下,定西市安定区农业部门开展了一项新的试验项目,即将保水剂代替传统的地膜,用于马铃薯的栽培。
这项试验的目的是为了探索新的农业生产模式,减少对地膜的使用,降低对环境造成的压力,同时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下此次试验的具体内容和意义。
一、试验内容此次试验将在安定区的马铃薯种植基地进行,试验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保水剂的选择:农业专家们将选择适合马铃薯生长的保水剂,保证其能够在整个生长期内有效地保持土壤湿润。
2. 施用方式:确定保水剂的最佳施用方式,包括施用量、施用时间和施用方法。
3. 对比试验:将采用保水剂的田地与传统使用地膜的田地进行对比试验,比较两种方式对马铃薯生长的影响。
4. 数据收集:在试验过程中,农业技术人员将对马铃薯的生长情况、产量、质量等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以便最终比较两种种植方式的效果。
二、试验意义此次试验的意义在于探索新型的农业生产方式,减少对地膜的使用,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具体而言,试验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减少地膜使用:传统的地膜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能够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提高土壤温度,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地膜的使用也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比如地膜生产和处理所产生的环境污染,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等。
通过保水剂代替地膜,可以减少地膜的使用,从而降低对环境的压力。
2. 节约成本:地膜的使用需要一定的成本投入,而且使用过程中还会产生更换、处理等环节的成本。
而保水剂相对来说成本较低,且可以重复使用,因此可以节约农业生产的成本。
3. 提高马铃薯的质量和产量:通过此次试验,如果保水剂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有望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和质量。
因为保水剂可以保持土壤湿润,有利于马铃薯根系的发育和水分的吸收,从而提高产量和品质。
马铃薯的原产地在哪里马铃薯别称土豆、洋芋、地蛋等,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区,人工栽培史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8000年到5000年的秘鲁南部地区,何时从何地传入中国尚难确切断定,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马铃薯产地在哪里吧!马铃薯的产地中国马铃薯的主产区是甘肃定西市、宁夏固原市、西南、内蒙古和东北地区。
甘肃省定西市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使其成为中国乃至世界马铃薯最佳适种区之一,已成为全国马铃薯三大主产区之一和全国最大的脱毒种薯繁育基地、全国重要的商品薯生产基地和薯制品加工基地,被誉为“中国马铃薯之乡”,每年向全国各省市提供大量的马铃薯。
马铃薯的生长条件马铃薯产量高,营养丰富,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强,现已遍布世界各地,热带和亚热带国家甚至在冬季或凉爽季节也可栽培并获得较高产量。
性喜冷凉,其地下薯块形成和生长需要疏松透气、凉爽湿润的土壤环境。
块茎生长的适温是16~18℃,当地温高于25℃时块茎停止生长,茎叶生长的适温是15~25℃,超过39℃停止生长。
马铃薯的生长周期1、休眠期:马铃薯收获以后放到适宜发芽的环境中而长时间不能发芽属于生理性自然休眠,块茎休眠始于匍匐茎尖端停止极性生长和块茎开始膨大的时刻,时间长短关系到块茎的贮藏性,关系到播种后能否及时出苗,因而关系到产量的高低。
2、发芽期:马铃薯从芽萌生至出苗是发芽期,进行主茎第一段的生长,发芽期生长的中心在芽的伸长、发根和形成匍匐茎,营养和水分主要靠种薯,按茎叶和根的顺序供给,生长的速度和好坏受制于种薯和发芽需要的环境条件。
3、幼苗期:马铃薯从出苗到第六叶或第八叶展平,即完成1个叶序的生长,称为“团棵”,“团棵”是主茎第二段生长,为马铃薯的幼苗期。
幼苗期经过的时间较短,不论春作或秋作只有短短半个月。
4、发棵期:马铃薯从团棵到第十二或第十六叶展开为马铃薯的发棵期,此时主茎开始急剧拔高,主茎叶已全部建成并有分枝及分枝叶的扩展。
根系继续扩大,块茎膨大到鸽蛋大小,发棵期有个生长中心转折阶段。
定西土豆品种及图片马铃薯在原产地就有几百个品种,在世界各地又不断地培养新品种,目前全世界有几千个品种,有含淀粉比例较高,适合作为主食的,也有适合作为蔬菜食用的。
人们根据不同的用途培养出很多新品种,花色有白色、红色、紫色等品种,地下块茎有圆形、卵形和椭圆形,其皮色有红色、黄色、白色和紫色的不同品种。
一般用块茎上的“芽眼”切下播种,如果用种子种植,很快就会产生变异,因此非常容易出现新品种。
土豆主要生产国有前苏联、波兰、中国、美国。
中国土豆的主产区是西南山区、西北、内蒙古和东北地区。
“中国薯都”甘肃省定西市已成为脱毒种薯生产能力居全国第一、马铃薯种植全国三大主产区、精淀粉加工能力全国最大、市场流通及营销体系全国一流,定西市的气候、土质、降雨等条件适宜马铃薯生长,所产马铃薯个大、质优、色白形圆、薯皮光滑、口感醇香、干物质含量高、耐运耐藏,是各种马铃薯淀粉及其制品生产的上好原料和鲜食外销的优质产品。
每年种植面积稳定在300万亩左右,2008年达350万亩,产量530万吨:定西市安定区是全国马铃薯种植面积最大、总产量最多、鲜销量最大、加工量最大的县(区)。
2009年,全区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104万亩,占全区农作物播种面积的一半以上。
马铃薯产业已真正成为当地贯通一二三产、辐射千家万户、统筹城乡发展、带动农民增收、引领区域经济的战略性主导产业。
定西市连续多年成功举办了中国·定西马铃薯产业发展暨经贸洽谈会,极大地提高了马铃薯产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从产业体系来看,马铃薯已形成了定西市最为完整的产业链。
良种、加工、贮藏、运销等方面都得到快速发展,互配套的精深加工体系、市场营销体系和脱毒种薯供应体系,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定西市脱毒种薯图片:图片贡献:2014年10月5日2014年新品种:脱毒新大坪2014年新品质2014年新品种:脱毒黑美人2014脱毒新品种2014年脱毒新品种2014年脱毒薄皮新品种2014年薄皮脱毒新品种2014年薄皮脱毒新品种图片贡献:2014年10月5日。
定西市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定西市是甘肃省重要的马铃薯种植基地,其马铃薯产业已经成为当地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
然而,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和竞争的加剧,定西市的马铃薯产业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需要采取有效的对策来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一、现状1.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目前,定西市马铃薯种植面积已超过100万亩,年产量超过100万吨,马铃薯产业已经成为当地农民的重要收入来源。
2.品种结构不断优化。
随着种植技术的提高和市场需求的变化,定西市的马铃薯品种结构也在不断优化。
目前,主要种植的品种包括早熟、中熟和晚熟马铃薯,其中晚熟品种已经成为主要的种植品种。
3.加工业不断壮大。
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定西市的马铃薯加工业也在不断壮大。
目前,当地已有多家马铃薯淀粉、马铃薯片等加工企业,这些企业不仅为当地农民带来了更多的收入,还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二、问题1.品质不稳定。
由于马铃薯生长的环境和气候条件的不稳定性,种植的马铃薯品质也不够稳定,这给市场销售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2.加工企业存在质量问题。
由于加工企业的规模和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一些企业加工的产品质量无法得到保障,这给消费者带来了不良的消费体验。
3.市场需求不稳定。
由于市场需求的变化,定西市的马铃薯产业也面临着市场需求不稳定的问题,这使得一些农民的收入难以得到保障。
三、对策1.加强品质管理。
针对马铃薯品质不稳定的问题,可以通过加强品质管理、优化种植技术、选用优质品种等方式来提高马铃薯的品质稳定性,从而满足市场需求。
2.加强加工企业管理。
针对加工企业存在质量问题的问题,可以通过加强企业管理、提高技术水平、加强产品质量控制等方式来提高产品的质量,从而树立品牌形象,赢得市场信任。
3.拓展市场需求。
针对市场需求不稳定的问题,可以通过加强市场研究、开拓新的市场渠道、提高产品附加值等方式来拓展市场需求,从而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促进马铃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定西市的马铃薯产业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但需要通过加强品质管理、加强加工企业管理、拓展市场需求等方面的对策,才能推动马铃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甘肃定西土豆横扫全国市场成功模式成脱贫样本●十年间,各种各样的扶贫样本在西部施行,因为国家领导人的长期关注,定西扶贫最为引人注目。
●定西通过发展土豆产业,荣膺“中国土豆之乡”。
定西的发展,就是一部将土豆产业做大做强的发展史。
●在西部大开发十年之际,透视定西的中国式扶贫,同样对广东正在进行的扶贫攻坚战有着一定的样本意义。
■南方日报记者胡剑龙甘肃报道新春之际,在甘肃定西市土豆交易市场,屋外滴水成冰,满载土豆的卡车依然往来其中。
远在千里之外的广州市民,尽管你不一定知道定西,这个距离甘肃兰州一小时车程的西北城市,但说不定你家里冰箱内的土豆就来自这个城市里的土豆集散市场。
“我们有很大一部分货发到广州大朗市场。
”市场里的小摊主告诉记者。
过去十多年间,这片黄土高原上的贫瘠土地上,被称为黄金蛋的土豆形成一项产业。
这里因此被誉为“中国土豆之乡”。
正是靠着土豆,贫穷的定西在西部大开发十年中,走了一条中国式扶贫之路。
而在十年前,正是因为贫穷,定西成为西部大开发的策源地。
这里曾经“穷冠天下”在国务院设立全国性的扶贫开发领导机构之前,1983年,国务院成立了“三西农业建设指挥部”。
所谓“三西”,其中就包括定西。
“准确地说,定西应该是中国扶贫开发的摇篮。
”这是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王国良在视察定西时发表的一番言论。
曾任甘肃经济报驻定西记者站记者的郑新,他以采访定西扶贫的经历出版了《国家任务》一书。
他向记者讲述了定西扶贫的来龙去脉。
国务院扶贫办是统筹全国扶贫开发的最高机构,而在国务院设立全国性的扶贫开发领导机构之前,1983年,国务院成立了“三西农业建设指挥部”。
所谓的“三西”,其中就包括定西。
而早在一百多年前,定西,也就是古称的陇中地区,就已经戴上“贫穷”的帽子。
左宗棠当年西征经过陇中,曾发出感叹,“陇中苦瘠甲天下”。
生活贫穷,资源贫瘠,并伴之以高频的自然灾害,让陇中摘得“甲天下”之名。
据《中国救荒史》记载,素以“苦甲天下”著称的陇中地区,土地面积广阔,河流稀少,水源匮乏,年径流量仅15亿立方米。
这里的年平均降水量不足300毫米,旱灾频仍,仅1865年至1947年的83年间,就曾发生大旱灾11次,特别是1929年“赤日行天”,发生了百年不遇的大旱灾。
当时“甘肃各地连年天灾兵祸,田庐湮没、村落焚毁。
树皮草根,俱已食尽。
人相争食,死亡枕藉。
山羊野鼠,亦均食罄”。
而1972年的一场旱灾,在编年史上,则另有一番意义。
1972年为二十世纪中国最干旱的三个年份之一,甘肃降雨量较常年减少25%,时任甘肃省委书记的宋平不得不四处“化缘”。
在郑新看来,1972年可视为中国西部开发的萌芽期。
不过,在距三西农业建设指挥部成立三十年之后,尽管GDP排名仍然靠后,“但我们和自己比,已经有很大的进步。
”这是记者在定西采访多个政府机关时,他们表露出来的自豪。
中共甘肃省委副书记、省长徐守盛介绍,实施西部大开发之前,甘肃省的国民生产总值还不到1000亿元,2008年突破了3000亿元。
徐守盛说,在克服了金融危机冲击等诸多困难,在党中央扩大内需政策的强有力支持下,甘肃省2009年的GDP初步预计能达到3380亿元,增长10.4%左右。
甘肃省的人均GDP也上了一个台阶,过去只有几百美元,到2008年已达到1700美元左右。
尽管这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54%,但对甘肃自身来说,却是上了一个大台阶。
从财政收入来说,甘肃更是上了一个台阶,自我调控有了一定的余地。
地方财政收入2009年可以达到280亿元,大口径的财政收入可达600亿元。
应该说综合经济实力上了一个大的台阶。
土豆横扫全国市场据统计,定西土豆不仅占领了中原市场,在华南市场占有份额也一度达到90%以上,上海、南京等华东市场和重庆、成都等西南市场的份额也稳定在50%以上。
而提到定西的发展,土豆几乎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而这种来自南美的农作物,在遥远的中国西北生根发芽,甚至撬动了一个城市的发展。
而这个产业的发展,也见证了市场意识如何在一个西北边远城镇生根发芽。
在定西市的一份文件中,记者看到全市总耕地面积770多万亩,其中土豆种植面积达340万亩,已经占总耕地面积的45%左右。
这样的农业种植结构比例是相当大的,在全国地市一级,定西也是第一。
临洮康家崖市场、定西马铃薯综合交易中心、渭源县会川市场等三个专业批发市场被农业部定为全国重点的批发市场。
定西土豆外销的比例占到了45%。
同时,随着批发市场和交易中心的建设,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套批发、购销服务网络,并日益规范化。
定西主抓土豆产业,土豆产业的发展也给定西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效益,给贫困地区的老百姓带来了持续的收益,贫困群众每年从马铃薯产业中获得的收入达500多元,占到农民年收入的28%。
定西市农业局土豆办的王兴奎主任告诉记者,定西农村的发展,就是一部将土豆产业做大做强的发展史。
而在定西流传最广的一个故事有关“土豆专列”。
据农业局的负责人介绍,在2004年以前,不管丰收还是歉收,原产地定西市场上的土豆价格一直都很低,造成这个问题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对市场的研究太少,在销售环节对于信息提供、运输配载、市场监管等职能服务明显缺位。
销售渠道不畅严重影响了定西土豆的市场占有率。
2004年,在甘肃省领导的协调下,定西发出第一趟土豆专列。
据定西市马铃薯产业办公室的统计,定西土豆不仅占领了中原市场,在华南市场占有份额也一度达到90%以上,上海、南京等华东市场和重庆、成都等西南市场的份额也稳定在50%以上。
在此基础上,一批精干的销售队伍也已成型。
在收获的季节,懂营销市场的人员先调查全国各地的土豆市场,把指导价提供给老百姓,然后协会组织卖出去,卖一个好价格。
如果当时价格低卖不出去,则将土豆集中至储藏窖中,先储藏起来,最大程度地让利老百姓,让他们增加收入,激发他们的种植积极性。
每年有人种,有人收,有人卖,各个链条都有人挣钱,就形成了一个产业。
市场意识是未来的希望土豆产业已经在定西生根发芽,当地农民自发建起了土豆经营协会,按照市场规律,平衡淡旺季价格,指导农户生产销售。
市场意识的成长,是西部开发的未来。
西部是我国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与其他地区相比,其贫困问题具有“一多三性”的特点。
“一多”是指西部部分地区基础设施欠账较多,“三性”是指环境条件的严酷性、主导产业的脆弱性和劳务经济的局限性。
在基础条件上,定西相比广东后进地区更为落后。
但十年的时间,让贫困地区发生了变化。
据统计,十年来,西部地区已开工重点工程102项,投资总规模1.74万亿元,在中央预算内建设资金、长期建设国债资金的带动下,社会资本和区外、境外资金的进入,使西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近年的年增长幅度都在20%以上(2003-2006年平均增长26.8%,2007年、2008年分别比上年增长28.2%和26.7%),十年间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超过11%,不仅高于大开发前(1978-1998年期间平均增长率9.45%),与东部地区发展速度的差距亦呈收敛态势。
而在西部大开发十年之际,西部开发战略如何走,成了多方关注的焦点。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卢中原对西部大开发颇有心得。
卢中原说,西部大开发模式将由以行政区划为界限,转向以功能定位为导向。
成渝、关中-天水、环北部湾西部板块三大重点经济区的确定,标志着西部大开发进入战略转型的新阶段。
卢中原认为,在西部以往的发展理念中,主要目标是追赶和模仿东部。
由于没有跟自身区位及要素条件很好结合,造成了产业布局不合理,盲目招商引资和恶性竞争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西部的发展质量。
国家西部办副主任曹玉书则指出,国家扶植的重点有所变化,这也是西部大开发进入新发展阶段的标志。
经过这么多年的积累,现在有条件发展有特色、有优势的产业了,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东风就是政策要支持、扶植、引导有特色、有优势产业的发展。
“准确的表述应该是,下一个十年,在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时,要注重发展有特色、有优势的产业”,而不论政策的方向如何,定西人似乎更有信心面对未来。
郑新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土豆产业已经在定西生根发芽,而相当多的农民专业化组织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当地农民也自发建起了土豆经营协会,按照市场规律,平衡淡旺季价格,指导农户生产销售”。
显然,在历经多年的市场打拼之后,即使在最贫困的西部农村,市场意识也已经顽强地成长起来,而在郑新看来,这种来自底层的力量才是西部开发的未来。
□记者手记政府服务农户土豆成了图腾在西部采访扶贫问题,笔者想到了我们广东正在进行的扶贫攻坚战,区域严重不平衡的粤东西北地区就有点类似我们国家的东西部地区。
我们也要搞扶贫,从西部十年扶贫的曲折故事中,我们似乎也应该能吸取一些经验和教训。
在定西,土豆不仅是一种食品,甚至成了一种图腾,承载着定西人走向富裕的寄托所在。
如果要了解定西的扶贫经验,土豆产业绝对是一个可以解剖的样本。
在上世纪90年代,不少农村都曾出现这样的事情,基层政府强令农户种植某种作物,甚至不惜拔掉已经长在地里的绿苗。
当然,结果可想而知。
定西土豆产业的故事以基层政府与农户博弈,同样以非常不和谐的一幕开局。
“大家都非常不理解,如果都去种土豆,吃什么?”记者在大坪村采访时,村民们说起当年的困惑。
不过,当年地方政府的“鲁莽”如今却不可思议地取得了相当的成效,至少在脱贫率以及人均收入而言,定西的土豆产业确实贡献甚大。
显然,在一个资源极度匮乏的地区,政府掌握着最大的资源调配权,对地方发展的影响也是最大的。
土豆产业之所以没有“夭折”,与政府扶持思路的转变有极大关系。
在土豆种植已经规模化之后,政府的定位已经从一个强势的政策推行者转变为农户的服务者,比如加强对土豆市场的研究,在销售环节对于信息提供、运输配载以及市场监管等。
至少在土豆产业上,定西体现了一个现代服务型政府的理念。
而对于广东的贫困地区而言,定西的借鉴意义也正在于此。
□扶贫数据从2001年到2008年,中央财政扶贫资金投入西部地区累计达到598.1亿元,占中央分配到省区市财政扶贫资金的62.9%。
全国有272个中央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定点帮扶481个国家重点县,其中285个重点县在西部地区。
西部大开发10年来,各项扶贫重点工作稳步推进。
到2008年底,扶贫系统在132个县开展了连片开发试点,其中西部试点县占总数的71%。
为缓解贫困地区农户贷款难问题,扶贫系统在8009个贫困村建立了村级互助资金,其中西部4498个。
据国家统计局的相关数据,西部地区低收入以下贫困人口从2001年的5535.3万人减少到2008年的2648.8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9.8%下降到9.3%,下降幅度比全国同期快了4.5个百分点。
西部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1年的1197.6元增加到2008年的2482.4元,增长1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