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长安城宫殿附属地下建筑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677.42 KB
- 文档页数:17
国家文物局关于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保护展示工程方案的批复正文:---------------------------------------------------------------------------------------------------------------------------------------------------- 国家文物局关于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保护展示工程方案的批复(文物保函〔2013〕307号)陕西省文物局:你局《关于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申遗工程方案的请示》(陕文物字[2013]24号)收悉。
经研究,我局批复如下:一、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保护展示工程应按照有关时间进度要求,坚持实事求是、便于操作的原则,确保在维护遗产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同时,按时、高质量完成各项工作。
二、原则同意所报方案中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保护展示和标识系统部分,并提出修改意见如下:(一)关于保护展示部分1. 所报方案对地面遗存进行标示展示的数量过多,应按照有关时间进度要求,根据前期考古工作成果,选择考古工作较充分、形制清晰、可视性较强的少量遗存进行展示。
应注意区分、标示出不同时期的遗址,并对标示展示台面进行适当处理,避免过于规整、生硬。
对于前期工作尚不充分的遗址,暂不实施展示工程。
2. 在依据充分的情况下,可考虑对少府、中央官署或椒房殿遗址汉代建筑的局部结构进行模拟展示,便于观众理解遗址。
相关展示设施应具可逆性,不得损害遗址本体。
考虑到遗址保护的要求,土遗址不宜进行视窗展示,可对保存状况较好的砖石质遗存进行视窗展示;视窗设计应满足后期维护的需要,安装可开启窗扇,并确保质量。
3. 天禄阁遗址南侧窑洞应回填,并尽可能缩小外侧土坯加固体体量,满足遗址结构稳定性要求即可。
4. 在考古依据不足的情况下,不宜对南城壕遗址进行大规模复原展示,可在遗址现有植被的基础上,做出标识说明。
5. 进一步核准南城垣、西城垣的保护措施。
汉朝的建筑工程宫殿城墙与陵墓的设计与施工汉朝的建筑工程:宫殿、城墙与陵墓的设计与施工汉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朝代之一。
在汉朝的统治下,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建筑工程得以兴建,其中包括了宫殿、城墙和陵墓等。
这些建筑工程既展示了汉朝的雄伟气势,也体现了古代中国建筑技术的高超水平。
一、宫殿设计与施工汉朝的宫殿建筑以长安的未央宫为代表。
未央宫规模宏大,结构复杂,堪称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典范。
宫殿的设计注重布局的合理性和宏观的美感,建筑采用了许多典型的中国古代建筑特色,如斗拱、檐下雕饰等。
斗拱的设计使得建筑物更加稳固,同时给人一种高大挺拔的感觉,檐下雕饰则展示了汉朝建筑艺术的精湛技巧。
在宫殿的施工过程中,汉朝使用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施工技术。
例如,在地基的建设上,汉朝建筑师采用了夯土的方式,即将土壤夯实以增强其稳定性。
同时,在宫殿的建筑材料上,汉朝使用了砖石和木材,为宫殿的结构提供了坚固的支撑。
在建筑工期方面,汉朝建筑师和工匠们经过精心组织和合理安排,高效地完成了宫殿的建设。
二、城墙设计与施工汉朝的城墙是中国古代城市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朝的城墙采用了“雁行阵”的倾斜设计,以增强城墙的稳定性和抵御能力。
城墙的主要材料为砖石和夯土,城墙底部加厚以增强抵御攻击的能力。
此外,城墙还设置了垛口、箭楼、壕沟等防御设施,以提高城墙的防御效果。
在城墙的施工过程中,汉朝充分利用了当时的劳动力和建筑技术。
城墙的建设需要庞大的劳动力,所以汉朝进行了精心的组织和调度,使得施工进度得以加快。
同时,汉朝借鉴了先进的建筑技术,如砖石的制作和运输等,以提高城墙的质量和稳固性。
三、陵墓设计与施工汉朝的陵墓是帝王们安葬之所,也是展示尊贵与权威的象征。
代表性的陵墓有汉高祖刘邦的乾陵、汉武帝刘彻的昭陵等。
这些陵墓的设计与施工展现了汉朝丰富的想象力和精湛的工艺。
陵墓的设计注重空间布局,通常由“前宫、后园、中阁”三部分组成。
前宫是供奉皇帝与皇后灵柩的主要场所,规模宏大;后园是用来安葬陪葬品和陈设墓主日常生活用品的地方;中阁则是用来镇压恶鬼和守护陵墓的场所。
国家文物局关于汉长安城遗址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内西安市大兴西路——桃园路污水管网建设项目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文物局•【公布日期】2018.12.04•【文号】文物保函〔2018〕1519号•【施行日期】2018.12.04•【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物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正文国家文物局关于汉长安城遗址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内西安市大兴西路——桃园路污水管网建设项目的意见文物保函〔2018〕1519号陕西省文物局:你局《关于西安市大兴西路——桃园路污水管网工程涉及汉长安城遗址的请示》(陕文物字〔2018〕161号)收悉。
经研究,我局原则同意在汉长安城遗址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内实施西安市大兴西路——桃园路污水管网建设项目。
一、所报方案尚需进一步深化设计,明确W56—W69段落选线与护城河遗址的位置关系,充分论证项目实施对护城河遗址保护展示的影响;建议W70—W71段落选线避让遗址保护范围。
同时,应严格控制工程范围和施工强度,做好施工中的文物保护工作,确保文物安全。
二、请你局组织专业考古研究单位,在项目拟建区域进一步开展全面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并加强管理,确保工作质量和工地安全。
遇有重要发现,应组织研究提出处理意见和保护方案,报我局批准后实施。
考古发掘项目需另行填报考古发掘申请书。
三、请你局指导相关单位根据以上意见对所报项目进行修改、完善,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履行相应审批手续后实施。
四、请你局会同相关部门加强对项目实施过程的全程监管,组织专业机构参与指导,确保文物安全。
项目实施过程中如有文物遗存等重要发现,应立即停止施工并组织研究,提出调整方案。
专此函复。
国家文物局2018年12月4日附件:项目选线位置示意图。
汉长安城遗址“大风起兮尘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刘邦《大风歌》)项羽在四面楚歌声中自刎乌江,英雄末路,千秋悲凉。
得到天下的刘邦豪气勃发,击筑高歌,造就了荣辉万世的一代伟业。
公元前202年,取得胜利的刘邦,在汜水称帝。
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置长安县,在秦兴乐宫的基础上建长乐宫。
高帝七年,又兴建了未央宫,刘邦从关中东部的栎阳迁都长安。
汉惠帝元年(公元前194年)开始筑长安城墙,历时五载完成;六年建西市。
汉武帝时,在城内修北宫,建桂宫和明光宫,在西面城外建建章宫,并扩充上林苑,开凿昆明池,至此一代帝都长安城建成。
作为统一的大帝国的首都,长安城是当时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自张骞通西域后,它又成为著名的国际都会,与西方的历史名城罗马并列为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荣的城市。
西汉末年王莽篡权称帝,实行托古改制倒行逆施的政策导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在争战中长安城宫室市里被大火焚烧,长安城成为一片废墟。
汉长安城遗址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郊,基于它在人类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于1956年开始对汉长安城遗址进行系统全面的考古勘察和重点考古发掘工作。
20世纪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初期,主要勘察了汉长安城城墙、城门、城内主要道路和长乐宫、未央宫、桂宫的地望与范围。
80年代后期进一步勘察了未央宫、长乐宫和桂宫的结构和布局,究明了东市和西市的位置与基本形制,确定了高庙遗址的地望。
90年代以来,勘察了汉长安城中手工业作坊遗址的分布和北宫的地望、范围。
在考古勘察的基础上,进行了较大规模的考古发掘,主要有城门遗址,礼制建筑遗址,武库遗址,长乐宫宫殿建筑遗址,未央宫宫殿、官署和角楼建筑遗址,桂宫宫殿遗址,制陶、冶铸和铸币等手工业作坊遗址等。
汉长安城平面近方形,东城墙长6000米,南城墙长7600米,西城墙长4900米,北城墙长7200米,全城周长25,700米。
城墙夯筑,夯层一般厚6~8厘米。
汉长安城后宫秘道之谜后宫的地下秘道,是储藏室,是防空洞,还是……小小的一条通道,却维系着汉王朝的政治生命,成为统治者维持权力不可或缺的道具1956年,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的专家小组离开西安,开始对2000年前的汉长安城进行考古勘探。
专家小组对汉长安城的考古发掘工作进行了半个多世纪,前帝国国都的形制、布局起头日渐明晰,此时,一个让考古专家们困惑不解的谜题出现了——有数条秘密的通道出现在西汉后宫的地下。
诡异秘道究竟隐藏着西汉王朝什么秘秘呢?考古专家在对未央宫前殿北部区域进行考古钻探时,在椒房殿台基处发现了一条长达20多米的通道状遗址……1981年冬天的一个上午,考古专家起头对未央宫前殿北部的区域进行考古钻探。
忽然,钻探铲上的土质变得紧密起来,这说明距离他们脚下数米处,存在宫殿建筑的夯土台基。
他们发现,台基由一层层泥土夯制而成,非常紧实牢固。
经由数月的发掘,考古人员剥离开地表的土层,清理出层层的碎瓦片,台基的轮廓起头浮现出来。
按照史书的记实,这里应该是一座皇后的宫殿,称为椒房殿。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刘庆柱介绍说,皇后居住的宫殿叫椒房殿,有一种传说,椒是花椒的椒,把花椒磨成粉,涂在墙壁上,这种粉子是粉红色的,属于暖色,看起来对照好看,听说还有一种芬芳气味。
椒房是一种专有名词,因此,后来凡是皇后的生活起居殿都叫椒房了。
然而,令考古专家们困惑的是,陪随着椒房殿台基出土的,还有一条长达20多米、深约1米,南北走向的通道状遗址,通道的尽头还有一个小房间。
在一大片突出的夯土台基中,这条窄长的地下通道显得非常怪异。
通道设计精良,做工考究,在南北门道坡度较大的地方,砖面上还雕刻出几何图形的纹饰,起到防滑的作用。
专家们判别,这可能是一条存在于椒房殿下的地下通道。
但有人质疑:它的深度大约只有一米,如果是地下通道的话,如何容下一个正常身高的成年人通行呢?刘庆柱认为:由于历年来的农平耕作,加上废弃以后的破坏,原来在宫殿里的地面早已被毁坏了很多,使如今的地表比西汉期间降低了1米到1.5米。
汉长安城遗址保护项目
汉长安城遗址保护项目旨在保护和研究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古都之一——长安城的遗址。
长安城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都城之一,位于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
它是西汉朝和唐朝的首都,持续了近千年的历史。
长安城遗址保护项目的目标是保护现存的长安城遗址,同时进行考古发掘和研究,以揭示长安城历史的重要性和其对中国古代文化的贡献。
长安城遗址保护项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遗址保护:对长安城遗址进行保护,包括建立保护区域、修复遗址墙体、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
同时,加强对长安城遗址的监测和管理,确保其安全和完整性。
2. 考古发掘:对长安城遗址进行系统的考古发掘,以了解其历史和文化。
考古发掘可以发现古代建筑、器物和文字等遗存,为研究长安城历史提供重要的证据。
3. 文化遗产保护:保护长安城遗址所代表的中国古代文化遗产,包括建筑、艺术、文化习俗等。
通过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遗产,可以加强人们对长安城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4. 教育与旅游:利用长安城遗址作为教育和旅游资源,开展相关教育活动和旅游项目。
通过举办讲座、展览和参观活动,向公众普及长安城的历史和文化,提升人们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兴
趣和了解。
汉长安城遗址保护项目对于保护中国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促进文明传承和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保护和传承长安城的历史和文化,可以加深人们的历史认识和文化意识,并为世界各地的游客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窗口。
汉长安城遗址汉长安城,位于西安城西北方向。
汉长安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际大都会和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都城,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历时最长的都城,是汉民族文化形成过程中的中心。
汉长安城遗址是我国迄今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遗迹最为丰富、文化含量最高的都城遗址,是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国家级”大遗址。
其城垣内面积36平方公里,加上建章宫等遗址,遗址保护总面积达到65平方公里,占西安四大遗址保护总面积108平方公里的60%,占到未央区全区262平方公里的四分之一。
概述基本信息汉长安城遗址地理位置:西汉都城遗址,位于中国西北部陕西省的西安市。
年代:公元前2O2年~公元8年。
发掘年代:1956年至今。
简介汉长安城遗址是西汉时期的都城遗址,位于现在西安城西北10公里处。
汉长安城的城墙均为板筑土墙,墙高8米,墙基宽16米。
东城墙长5940米,南墙长6250米,西墙长4550米,北墙长5950米,共有12个城门。
城内分为9个市区,街道宽阔平整,规划整齐。
长乐宫、未央宫、建章宫是汉长安城最著名的三大宫殿群。
长乐宫位于城的东南部,周长约10公里。
未央宫位于城的西南部,周长约11公里。
仅长乐、未央两宫就占去汉长安城内一半面积。
建章宫在城外的上林苑,占地也十分广阔。
意义汉长安城遗址的发现,究明了汉代长安城的布局和结构,为研究中国古代都城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详细介绍简介【汉长安城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西安城西北约5公里处未央区汉城乡。
面积36平方公里。
西汉都城长安,是当时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西汉以后,新莽、东汉(献帝)、西晋(愍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等相继以汉长安城为都,从汉初建城到隋文帝开皇二年(582)迁都大兴城,历时近800年。
汉高祖五年(前202),将秦朝的兴乐宫重加修饰并改名为长乐宫,将都城从栎阳迁于此。
萧何又主持修建了太仓和武库。
汉惠帝元年(前194)开始修建长安城墙。
汉长安城营建及布局作者:赵婧薛瑞芳来源:《醒狮国学》2014年第04期汉长安城的营建历程汉长安城地处关中地区,在黄河流域中游,这里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秦都咸阳与汉长安城仅一水之隔,而且长安原本就是秦咸阳的一个乡聚,汉长安城中不少皇家建筑都是在秦都咸阳旧宫的基础上修建起来的,同时,汉长安城的建设,也是经过详细规划后一步步建成的。
汉长安城的修建,大致上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汉高祖、汉惠帝和汉武帝时期。
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接受谋士张良、娄敬的意见,定都长安。
汉高祖五年,将秦代兴乐宫进行改建和扩建,并更名为长乐宫。
同年,在长乐宫西南,由丞相萧何主持,兴建了未央宫。
在长乐宫与未央宫之间,修建了兵器库———武库,同时还修建了北宫、大市等。
汉高祖时期,因天下未定,民生凋敝,人力物力有限,所以在秦代旧宫的基础上修建了长乐宫,并仅建成了以未央宫为中心的核心部分,作为都城还需要进一步建设。
公元前194年,汉惠帝刘盈继位并开始修建汉长安城城墙。
据《汉书·惠帝纪》记载,修建汉长安城时征调了长安六百里内的农民和奴隶来修筑,耗时五年,于公元前190年完工,修建规模可见一斑。
公元前189年,惠帝在大市西侧建立了西市,此时汉长安城已经初具规模。
汉武帝时,西汉经济有较大发展,国库充盈,武帝在城内修建了桂宫和明光宫,扩建北宫。
因城中所留余地有限,于是在西城墙以外,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建章宫,用架空的辅道与城内各宫殿相连。
汉长安城的建设至此达到了顶峰。
西汉末年,汉长安城的建设主要集中在南郊,包括成帝时所建的圜丘,平帝时期王莽建的官稷、明堂、辟雍、灵台、太学以及王莽称帝后所建的九庙,所有这些构成了汉长安城完整的礼制建筑,是长安城重要的组成部分。
汉长安城的布局与形制汉长安城平面形状基本呈方形,城内总面积约36平方公里。
汉长安城除东城墙较为平直,西、南、北三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曲折,其中以南、北城墙最为明显。
国家文物局关于汉长安城遗址保护规划的批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文物局•【公布日期】2009.01.13•【文号】文物保函[2009]41号•【施行日期】2009.01.13•【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物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正文国家文物局关于汉长安城遗址保护规划的批复(文物保函〔2009〕41号)陕西省文物局:你局《关于呈报汉长安城遗址保护规划的请示》(陕文物字〔2008〕161号)收悉。
经研究,我局批复如下:一、原则同意《汉长安城遗址保护规划》及你局意见。
二、该规划尚需进行以下必要的修改和完善:(一)结合遗址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分析,进一步调整和深化价值评估,明确保护对象,并提出有针对性的规划原则。
将礼制建筑遗址区纳入规划范围。
补充遗址文化层埋深,为制订保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二)根据遗址整体保护的实际需要,并结合当地城市发展规划,进一步调整保护区划,统筹考虑地上遗存和地下文物可能埋藏区的保护。
建议适当扩大保护范围,将护城河遗址、建章宫遗址和礼制建筑遗址区整体纳入保护范围。
应结合地物、地标进一步明确保护区划的具体边界。
(三)应区分保护区划管理规定和保护措施,管理规定应做到明确、具体。
应针对文物保护和遗址环境控制的需要,进一步加大建设控制地带的控制力度,将城址北侧规划道路以南的一类建设控制地带划定为绿化禁建区,二类建设控制地带建筑限高应降至12米以下,三类建设控制地带的建筑容积率应降至1.5以下。
(四)进一步加强遗址本体保护措施的力度。
针对城址内各功能区的不同需要,补充对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的控制措施。
(五)根据遗址价值和遗址保护需要确定遗址展示内容和形式,以展示遗址历史格局和遗迹现状为主。
对城墙遗存采取复原展示须慎重,避免对遗址造成过大扰动。
应将“尽快探明和展示西安门至社稷汉代道路遗址”纳入规划近期实施目标。
应将“汉学研究中心”并入遗址博物馆统筹考虑,并适当缩减建筑规模。
汉长安城研究的几个视角和方法关于汉长安城的研究,长期负责和主持该城发掘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庆柱先生在《汉长安城的考古发现及相关问题研究》一文中有过全面的论述1,笔者在《试论秦汉都城规划模式的基本形成》一文中初有涉猎2。
正如刘庆柱先生所言:“汉长安城遗址作为我国古代仅有的几个特大型都城遗址之一,其考古工作将会是相当长期的”,“随着这一研究课题的深入开展,我们对都城考古学理论、方法的认识将更为深刻、全面”。
笔者在长期的考古教学和学习当中,意识到对汉长安城的研究,除实地考古发掘中解剖城的构造和布局的具体实践方法外,多视角、多视点研究汉长安城的方方面面也是必须的。
该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选用几个角度和方法进行试析,不当之处,敬请教正。
一“动态”看待汉长安城的营建过程和规划思想所谓“动态”,就是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都城的发生和变化。
远的不论,从夏代的二里头宫殿遗址算起,到汉长安城,其间的诸多都城的建设和使用都在一、二百年以上。
我们今天看到的汉长安城构图也是前后二百年不断进行建设的结果。
与之相关的就是汉长安城的规划思想也不是一次定型的,经历了几次大的转变。
关于汉长安城基本要素的建筑年代,抄录文献如下。
城墙:《汉书·惠帝纪》曰:“(元年)春正月,城长安。
”“三年春,发长安六百里内男女十四万六千人城长安,三十日罢。
”“六月,发诸侯王、列侯徒隶二万人城长安。
”“(五年)春正月,复发长安六百里内男女十四万五千人城长安,三十日罢。
”“(五年)九月长安城成。
”《史记·吕太后本纪》也说:“三年,方筑长安城,四年就半,五年六年城就。
”长乐宫:《史记·高祖本纪》曰:“(七年)二月,高祖自平城过赵、洛阳。
至长安。
长乐宫成。
丞相已下徙治长安。
”未央宫:《史记·高祖本纪》曰:“(八年)萧丞相营作未央宫,立东阙、北阙、前殿、武库、太仓。
”“(九年)未央宫成。
高祖大朝诸侯群臣,置酒未央前殿。
陕西历史博物馆附属建筑及地下空间利用研究陕西历史博物馆附属建筑及地下空间利用研究简介:陕西历史博物馆作为中国重要的综合性博物馆之一,承载着展示陕西历史文化的重要使命。
为了更好地展示陕西的历史遗迹和文化传承,陕西历史博物馆不仅建造了一座宏伟的主馆,还修建了一些附属建筑和地下空间,用于收藏、研究和展示各种珍贵文物和历史资料。
本文将着重研究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附属建筑及地下空间利用情况。
一、附属建筑的设计与功能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附属建筑包括文物保护建筑、研究中心、图书馆等。
这些建筑的设计考虑了文物的保护和展示需求,并结合了传统与现代建筑风格,展示了陕西的历史和文化特色。
其中,文物保护建筑采用了严格的气候控制系统,确保文物的保存环境,并通过高科技手段加固建筑结构,提高了地震抗震性能。
研究中心则提供了先进的设备和研究条件,方便学者进行文物研究和保护工作。
图书馆则收藏了大量与陕西历史文化相关的书籍、资料和文献,为学者和研究人员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二、地下空间的利用与展示陕西历史博物馆将地下空间作为额外的展示区域,将一些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文物展示在这些地下空间中。
这些地下空间采用了现代先进的展示技术,如光电、声像、虚拟现实等,使观众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文物的珍贵和历史的厚重。
例如,通过设置仿真场景,观众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陕西历史上的战争场面或宫廷生活,使观众更好地了解陕西的历史和文化。
三、附属建筑和地下空间的互补配合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附属建筑和地下空间不仅在功能上相互补充,还在展示效果上相互增强,使整个博物馆的展示更加立体和完整。
附属建筑提供了一个完善的保护和研究环境,使文物得以长期保存和深入研究;地下空间则通过创新的展览手段,将文物的历史背景和价值更好地传达给观众,增加了展览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两者的结合,使观众能够在博物馆中全方位地了解陕西的历史文化,更加全面地感受到陕西的独特魅力。
结论: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附属建筑及地下空间利用研究表明,对于一座博物馆来说,附属建筑和地下空间是起到重要辅助作用的。
汉长安城后宫秘道之谜(3)从西汉的历史研究中,我们不难发现,王权与后权的对抗从未停止,两权此消彼长,互相制衡。
那么,从宫殿建筑上来看,皇帝居住的未央宫与太后居住的长乐宫,面积相当,规模相仿,是不是寓意王权与后权的势均力敌呢?这一发现,让专家们转移了视角,开阔了解答难题的思路,他们把注意力从地下通道转移到了通道上方的宫殿建筑群。
在长乐宫的一处遗址中,满地遍布着一种巨大的圆形石头,它们叫础石,支撑宫殿的根根木柱就立在这些础石上。
石头上残存的木炭,证明当年这里曾燃起熊熊大火,从宫殿的顶部一直烧到台基。
础石分布得非常稠密,证明这座建筑曾有巨大的顶部,必要如此多的木柱支撑,它很有可能就是当年长乐宫中太后的大殿。
在台基旁,就有一条狭窄的地道直通大殿地下。
此外,在长乐宫大殿的东侧,又发现了一条通道和两个地下房间,从础石的分布可以看出,地面上这座宫殿的木柱分布不如大殿稠密,面积也相对要小,具有较强的私秘性。
专家料到,地下房间之上应该是当年太后的寝宫。
长乐宫这两处地下通道所处的位置,一条在大殿地下,而另一条文是在寝宫的地下,这些都是长乐宫中极端重要的地方。
人们不禁要问:秘密的地下通道为什么只存在于重要宫殿的下方?这些重要宫殿的主人全部都是女人这又如何解释呢?正在所有人都困惑不解的时候,多年来致力于汉长安城考古工作的刘庆柱,觉得自己心中孕育已久的一个答案日趋成熟了他综合了所有的线索,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刘庆柱介绍说:在西汉时代,外戚参与政治比较普遍。
作为政治来说,从某种水平来说都有它的秘密性,尤其外戚政治,更是拿不到桌面上来,包括这个世间的一些世俗。
大家知道,外戚专政本身是被非议的,皇后或者后妃的宫殿里头,出现了不少的地下通道,我想这些地下通道的设施,主要是政治斗争的需要,因此,在这种背下,在皇后的宫殿里出现地道,我觉得可能是在当时那种政治上既需要它、又不能公开它的这样一种背景下形成的一种怪胎,这样一种奇怪的建筑现象。
汉长安城遗址出土二千多年前排水渠道
佚名
【期刊名称】《陕西水利》
【年(卷),期】2001(000)003
【摘要】@@ 最近,陕西考古工作者在汉长安城遗址发掘出二千多年前排水渠.这一排水渠道可与西方人引以为自豪的古罗马引水渠道相媲美.同时,也证明我国汉代城市建设就已形成了完整的引水排水系统.
【总页数】1页(P45)
【作者】佚名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出土骨签之名物考 [J], 于志勇
2.西安汉长安城城墙西南角遗址出土动物骨骼研究报告 [J], 胡松梅;刘振东;张建锋
3.人地关系视角下遗址区聚落空间演变与发展研究——汉长安城遗址区聚落实证分析 [J], 辛士午;陈稳亮;蔡肖萌;李晓翔
4.西安出土汉长安城巨型皇宫藏冰遗址 [J],
5.汉长安城桂宫四号遗址出土钱币介绍 [J], 袁林;和广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国家文物局关于汉长安城未央宫前殿遗址保护工程设计方案的批复正文:---------------------------------------------------------------------------------------------------------------------------------------------------- 国家文物局关于汉长安城未央宫前殿遗址保护工程设计方案的批复(文物保函[2009]1516号)陕西省文物局:你局《关于汉长安城未央宫前殿遗址保护工程设计方案的请示》(陕文物字〔2009〕150号)收悉。
经研究,我局批复如下:一、原则同意所报方案。
二、该方案还需做以下修改和完善:(一)应补充开展必要的考古工作,进一步探明各遗迹之间的关系和布局等,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设计方案,同时应注意为今后的考古工作预留空间。
(二)应进一步缩减木制观览平台的面积,以减少对遗址景观的影响。
(三)进一步优化未央宫前殿遗址南侧道路遗址复原展示的具体设计,补充论证采用石材路面的合理性,建议考虑采用沙石路面。
(四)柱础石覆罩展示应尽量简洁,并应预留充分的确保通气。
同时,建议考虑在保护工程过程中不移动柱础石的可能性。
(五)遗址南侧集散广场和停车场的选址应尽量远离遗址,建议尽可能南移。
暂不同意新建管理用房,应根据汉长安城遗址保护规划的统一部署,结合遗址总体展示布局予以统筹考虑。
(六)进一步论证安装远程监控系统的必要性,建议暂缓。
三、请你局组织方案设计单位联合专业考古研究单位,按照上述意见对方案做进一步修改和完善,经你局核准后实施。
施工前应做好相应区域的考古工作,施工过程中应加强监管,确保文物安全。
国家文物局二〇〇九年十二月十五日——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