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

  • 格式:doc
  • 大小:415.50 KB
  • 文档页数:71

下载文档原格式

  / 7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规划原理精讲班第1讲课件讲义(环球职业教育在线)

城市规划原理精讲班第1讲讲义

相关信息

前言

一、相关信息

1.全国城市规划执业资格考试科目为:《城市规划原理》、《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城市规划相关知识》、《城市规划实务》。

2.注册城市规划师执业资格考试时间安排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时间两个半小时。考试题型分布如下:

①单项选择题:共70题。

②多项选择题:共30题。

注意:考试大纲对各考试科目分层次列出了具体的内容,分别用掌握、熟悉、了解来界定各条目的考试要求。“掌握”是指必须具备的重要知识,“熟悉”是指应当具备的较重要知识,“了解”

是指一般知识。

本门讲课中,考P13 代表教材13页,

二、答题注意事项

(一)考前准备。首先是精神准备,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疲劳。身体健康、精力充沛是考试成功的必要条件。其次是物质准备,应该准备两只以上的2B铅笔和准许带入考场的计算器、橡

皮等。铅笔要事先削好,铅笔头呈扁片状,以便于涂抹答题卡,计算器用于客观题中的计算

题。

(二)答题原则。单项选择中,最符合题意的选项指的是最正确最全面的选项,例如,若A、B两项都是正确的,但是B项的内容覆盖了A项的内容,则B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最正确答案。(三)掌握速度。每科的考试时间是2.5个小时,应根据题量,事先有大体的答卷速度安排。如果遇到一时答不上来的题,可以暂时跳过,先答其他题目,等卷子基本上答完再回过头来重新考

虑。切勿在个别题目上耽误过多的时间,影响整个考试。

(四)减免差错。一是每题都要注意审题,弄清题意;二是注意填涂答题卡时不要错行,最好每隔五道题就核对一次题号;三是要注意在考卷发下来时首先填写姓名、考号等项,并且在交卷时

再核对一次;四是在答题完毕后浏览全卷,检查是否有漏题未答。

(五)答题技巧。考试中合理运用排除法,首先去掉与题目无关或明显错误的选项,然后在剩下的选项中分析作答。考题选项中有时存在两个矛盾选项,尤其在多选中,矛盾选项至少有一个是

错误的。另外合理的猜测也是答题的技巧,因为答总比不答强,所以每个考题都应该作答,一定不要漏答或不答。还要会用单选的唯一性。如果四个选项中有三个与另一个属性不一样,那这一个就很可能是答案。

三、复习注意事项

1.复习方法。

第一步,通读全书,理清全书知识框架和脉络;

第二步,抽取知识点重点记忆;

第三步,查漏补缺。

2. 复习技巧。

复习时要“避轻就重”,对于大纲要求掌握、熟悉的内容要重点把握;对于方便出题的内容要重点突破;对于前后矛盾的内容,一般考题不会涉及。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

本章结构

内容精讲

一、城市与乡村

大纲要求

1、掌握城市和乡村的基本特征

2、熟悉我国城乡社会经济的特点

(一)城市和乡村的基本特征(掌握)(新)

1、城市的基本特征

(1)城市的概念是相对存在的

(2)城市是以要素聚集为基本特征的

(3)城市的发展是动态变化和多样的

(4)城市具有系统性

2、城市与乡村的基本区别

(1)集聚规模的差异

(2)生产效率的差异

(3)生产力结构的差异

(4)职能差异

(5)物质形态差异

(6)文化观念差异

3、城市与乡村的基本联系

城市与乡村的基本联系主要是从物质联系、经济联系、人口移动联系、技术联系、社会作用联系、服务联系以及政治、行政组织联系。

(二)我国城乡社会经济的特点(熟悉)(新)

1、城市的社会经济特点

工业和服务业(也可称为非农经济)是城市社会经济的主要特点。

2、乡村的社会经济特点

农业和畜牧业是农村社会经济的主要特点。

二、城市的形成与发展规律

大纲要求

1、了解城市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动因

2、熟悉城市发展的阶段及其差异

3、熟悉城市空间环境演进的基本规律及主要影响因素

(一)城市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动因(了解)P8

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技术进步、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城市形成与发展的推动力量主要包括自然条件、经济作用、政治因素、社会结构、技术条件等。

现代城市的发展凸现出与以往不同的动力机制是:

(1)自然资源开发和保护。自然资源开发与保护并存以及对可持续发展的追求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因。

(2)科技革命与创新。科技进步是推动城市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一方面科技革命与创新本身可以催生新的技术门类和产业部门;另一方面又可以加速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使传统产

业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进而优化整个社会的产业构成,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与进步。(3)全球化与新经济。全球化对现代城市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

(4)城市文化特质。城市文化特性的凸显是现代城市发展的持久动力。

(二)城市发展的阶段及其差异(熟悉)(新)P8

1、阶段:城市发展大致上可以分为农业社会的城市、工业社会的城市和后工业社会的城市。

2、差异:

(三)城市空间环境演进的基本规律及主要影响因素(熟悉)(新)P9

1、城市空间环境演进的基本规律

(1)从封闭的单中心到开放的多中心空间环境。

(2)从平面空间环见到立体空间环境。

(3)从生产型城市空间到生活性城市空间。

2、影响城市空间环境演进的主要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地质、地貌、水文、气候、动植物、土壤等自然条件都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城市空间的发展,他们主要体现在城市选址、城市空间特色、空间环境质量等方面。

(2)社会文化因素。城市空间的形成与发展是社会生活的需要,也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空间结构形成后又反过来影响生活在其中的居民行为方式和文化价值观念。

(3)经济与技术因素。

(4)政策制度因素

三、城镇化及其发展

大纲要求

1、熟悉城镇化的含义

2、熟悉城镇化的机制与进程

3、熟悉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历程及当前状况

(一)城镇化的含义(熟悉)P10

1、城镇化含义

(1)“有形的城镇化”,即物质上和形态上的城镇化,具体反映在:

①人口的集中。包括人口总量的集中,即城镇人口比重的增大;城镇点的增加,呈正密度的加大;

每个集中点――城镇规模的扩大。

②空间形态的改变。城市建设用地增加,城市用地功能的分化,土地景观的变化。

③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产业结构的变化,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的转变;社会组织结构的变化,

由分散的家庭到集体的街道,从个体、自给自营到各种经济文化组织和集团。

(2)“无形的城镇化”,即精神上、意识上的城镇化,生活方式的城镇化,具体包括:

①城市生活方式的扩散。

②农村意识、行为方式、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意识、方式、行为的过程。

③农村居民逐渐脱离固有的乡土式生活态度、方式,而采取城市生活态度、方式的过程。

2、城市化水平的衡量指标

普遍接受的:人口统计学指标(城镇常住人口占区域总人口比重的指标)

计算公式:PU=U/P

其中:PU——城市化水平或城镇化率

U——城镇常住人口

P——区域总人口

这一指标既直接反映了人口的集聚程度,又反映了劳动力的转移程度,这一指标目前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采用,并应用这一指标作为城镇化进程阶段划分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