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谏逐客书》

  • 格式:doc
  • 大小:38.50 KB
  • 文档页数:22

下载文档原格式

  / 2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斯《谏逐客书》

谏逐客书

李斯

[学习要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驱逐客卿是错误的。全文分五段,各段的论点都是紧紧围绕着这一中心展开的。

2.李斯抓住秦欲统一六国这一战略问题来剖析纳客之利、逐客之害,极有说服力。

3.掌握本文所运用的正面论说与反证推论相结合的说理方法,以及铺陈手法,并说明它们的作用。

4.指明本文所采用的排比、对偶两种主要修辞手法。

[写作背景简介]

李斯是战国后期楚国上蔡人,后入秦国做官,在秦国统一天下、巩固中央集权的过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是我国秦汉之际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谏逐客书》是他写给秦王(即后来的秦始皇)的一个奏疏。由于这个奏疏使秦王撤销了“逐客”的成命,在历史的关键时刻,解决了一个关系重大的问题,因而被司马迁全文收录在《史记·李斯列传》中,并成为一篇流传千古的典范的议论文。客,就是客卿,指的是那些在秦国做官的别的诸侯国的人。谏逐客,就是劝谏秦王不要驱逐客卿。那么,秦王为什么要驱逐客卿呢?根据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的记载,秦王下逐客令是在公元前237年,距秦统一天下还有16年。时处战国末期,几个大国之间的兼并战争十分激烈。泰国最为强大,由它来统一天下的局势已相当明朗。其他诸侯国都惧怕秦国并吞自己,因而就千方百计

地遏制秦国向外扩张。就在这时,韩国利用秦国大力进行水利建设的机会,派了一个名叫郑国的水工到秦国去,劝说秦王修筑一条很长的灌溉渠,目的是想以浩大的工程,耗费秦国的人力、财力,使它难以对外用兵。可是不久,这一阴谋被发觉了。于是,秦国宗室的贵族大臣就联名上书,要求秦王下令逐客。李斯本来是楚国人,当然也在被逐之列。就在这种情况下,他挥笔写下了这个奏疏,并收拾行装出走。由于这个奏疏写得有理有力,因而使秦王立即撤销了逐客令,并派人把李斯从半路上追了回来。

[疑难词句解释]

1.臣闻吏议逐客“吏”在后代一般指低级的小官,但在先秦特别是春秋以前,大小官都可称“吏”。这里的“吏”宜理解为“大臣”。

2.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来:这里作使动用法,招来之意。

3.此五子者,不产于秦;此数宝者,

秦不生一焉;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注意第一、二两句中“生”、“产”的用法与现代正好相反,人用“产”而物用“生”。第三、四句在对文中两者混同。

4.民以殷盛,国以富强以:介词,表示原因,后面省略了宾语,可以译为“因此”。

5.百姓乐用乐:意动用法,以被使用为乐。

6.制鄢、郢鄢、郢是楚国先后建都的地方,这里即指代楚国。在修辞中,这是借代的手法之一,以部分代全体。“制”,在这里只是指战略上遏制,并不是实际上控制。

7.使之西面事秦面:动词,面向。“西”是它的状语,“西面”整个词组作“事秦”的状语,表示方向,因秦在西方。

8.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名”、“实”相对,“国”、“秦”所指相同。这两句话在修辞上属于互文,

实际上只是一句话,即使秦国没有富裕强大的名声和实际。

9.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两“为”字意义、用法不同。前一“为”用在动词前表示被动,“为用”是“被使用”;后一“为”字是动词,“成为、作为”之意。“采”是名词,“色采”的“采”,引申为绘画的彩色颜料。

10.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三句结构相同。两“者”字均通“则”。

11.是故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让:辞让,拒绝。就:与“成”同义。

12.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地无四方,民无异国”的“无”为“无论”之意,与“无故”的“无”(“没有”)不同。无敌:意思是没有人可与之匹敌,“敌”不是敌人。

13.却宾客以业诸侯“业”原意是“事业”,活用作动词是“成就事业”

的意思,这里带了宾语,是使动用法,“使……成就事业”的意思。

[层次结构剖析]

从文章题目我们就可以看出,李斯写这个奏疏的目的是劝说秦王不要驱逐客卿。全文分五个段落来说明其中道理,这五个段落就是课本上所分列的五个自然段。

第一段,提出总论点:驱逐客卿是错误的。这是统领全文的总纲。

这个开头十分简洁明快。所谓简洁明快,一是起句即见事实,即一开头就点明了文章议论的中心事件是驱逐客卿问题;二是起句即见用意,即一开头就表明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是论证逐客是错误的。这里还要进一步体会到的是,这种简洁明快中含藏着一种斗争策略。《谏逐客书》是写给一个特殊的读者——秦王看的,旨意又是反对这个至高无上者的“逐客”成命,而李斯本人也在被逐

之列,因此,这个奏疏的得失,不仅关系到秦国的命运,而且关系到李斯本人的利益。这就要求奏疏特别注意策略和分寸。当时韩国水工事件,已闹得朝廷上下沸沸扬扬;秦国贵族借机排挤打击客卿,矛盾十分尖锐。对此,李斯却只字不提,只用“臣闻吏议逐客”六字,轻描淡写,一笔带过,而且态度谦卑,语气缓和,这就避免了对主张逐客的权贵们的刺激,绕开了许多可能发生的纠缠,并给秦王留下了回旋的余地,便于他收回成命。

第二段,通过铺陈秦国发展史上四位君王任用客卿而取得巨大成就的事实,说明没有客卿的功劳,就没有秦国今天的富庶和强大。

这一段不惜笔墨连举任用客卿成就最大的四位君王为例,是为了强化论据,加强说服力。四个例证,虽然都是说明“以客之功”的道理,但侧重点却有所

不同:写缪公用客卿,重在广纳人才;写孝公用客卿,重在变法治国;写惠王用客卿,重在四面扩张;写昭王用客卿,重在打击豪门。其实四君重用客卿,富国强兵,对外扩张,有许多共同之处,这里故意避同取异,变化角度,既突出了各自的特点,又避免了雷同之嫌。“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一句,结上启下,由摆事实转入讲道理,由正面例证转入反证推理,事、理相生,正、反相成,充分说明了客卿的重要作用。

第三段,通过对秦王喜爱的并非产于秦国的珍宝、美色、音乐等大量事实的铺陈,说明唯独在用人上排斥客卿是错误的;同时进一步指出,这种“重物轻人”的做法,不是统一天下、制服诸侯的方略。

这一段有两层意思必须准确把握:第一,极力铺陈秦王所喜爱的珍宝、美色、音乐,是为了突出这些玩好之物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