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临终关怀服务中的需求调查——文献综述
- 格式:doc
- 大小:53.00 KB
- 文档页数:7
我国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现状及其发展策略的展望08市场莫裕明0814008【摘要】本文全面叙述了中国开展临终关怀事业的社会背景以及遇到的问题,并对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临终关怀;老龄化;孝道;死亡教育;医疗体制;制定法规;综述【前言】临终关怀是为临终病人及家属提供生理、心理、社会、精神等方面的全面支持与照护,其目的是追求生命品质,提高生活质量,提供安适、有意义、有希望的生活。
我国的临终关怀事业于1988年开始发展,现已具备一定的规模。
现对我国临终关怀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策略的展望做一综述。
临终关怀是人类死亡文明的重大成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标志。
一个国家或地区临终关怀事业发展的好坏,从一个侧面体现了这个国家或地区社会文明发展的程度,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伦理道德观念的转变,临终关怀已逐步成为一种社会需要。
我国的临终关怀事业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与国外还有很大差距,亟需大力发展。
【正文】1 临终关怀的定义临终关怀是一种特殊的卫生保健服务。
其工作内容是为临终病人及家属提供生理、心理、社会、精神等方面的全面支持与照护,其目的是追求生命品质,提高生活质量,提供安适、有意义、有希望的生活。
[1]临终关怀的对象是指处于临终阶段的临终者.具体指诊断明确,治疗无望,估计生命期在1O个月左右的患者。
[2]临终关怀目标: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通过消除或减轻病痛与其他生理症状,排解心理问题和精神烦恐,令病人内心宁静地面对死亡。
同时,临终关怀还能够帮助病患家人承担一些劳累与压力。
死亡是生命的一个自然阶段,是机体生命活动和新陈代谢的终止,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
[3]临终关怀事业是物质与精神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社会必然需要。
[4]关怀临终者是遵循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临终关怀不但是一种医疗卫生事业,更是一种社会公益事业。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医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临终关怀将会越来越得到社会的重视。
请以临终护理为研究方向撰写一篇综述临终关怀是一项符合人类利益的崇高事业,对人类社会的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1.临终关怀符合人类追求高生命质量的客观要求随着人类社会
文明的进步,人们对生命的生存质量和死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像迎接新生命、翻开人生历程的第一页一样;送走、合上人生历程的最后一页,划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以便让患者在死亡时获得安宁、平静、舒适,让家属在病人死亡后没有留下任何遗憾和阴影。
2.临终关怀是社会文明的标志每一个都希望生的顺利,死的安详。
临终关怀正是为让患者尊严、舒适到达人生彼岸而开展的一项社会公共事业,它是社会文明的标志。
3.临终关怀体现了医护职业道德的崇高医护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就是尊重患者的价值,包括生命价值和人格尊严;临终关怀则通过对患者实施整体护理,用科学的心理关怀方法、高超精湛的临床护理手段,以及姑息、支持疗法最大限度地帮助患者减轻躯体和精神上的痛苦,提高生命质量,平静地走完生命的最后阶段。
关怀内容
(一)身关怀:透过医护人员及家属之照顾减轻病痛,再配合天然健康饮食提升身体能量。
(二)心关怀:透过理念之建立减轻恐惧、不安、焦虑、埋怨、牵挂等心理,令其安心、宽心、并对未来世界(指死后)充满希望及信心。
(三)灵性关怀(佛教认为是道业关怀):回顾人生寻求生命意义或多半透过宗教学及方式建立生命价值观,如永生、升天堂、往西方极乐世界等。
终极关怀太多的迷障让我们忘记自己正在迈向死亡。
关怀临终者可以让我们悲切地觉察到:不仅他们会死,我们自己也会死。
请以临终护理为研究方向撰写一篇综述6000字摘要:一、引言1.临终护理的定义和重要性2.研究临终护理的背景和动机3.文章结构概述二、临终护理的概念与范畴1.临终护理的定义2.临终护理的范畴3.临终护理的目标和原则三、临终护理的现状分析1.国际临终护理的现状2.中国临终护理的现状3.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四、临终护理的需求与挑战1.患者和家庭的临终护理需求2.临终护理面临的挑战3.应对策略与建议五、临终护理的发展趋势1.临终护理政策与法规的发展2.临终护理模式的创新3.临终护理研究与教育的推进六、临终护理的实践与应用1.临终护理实践的基本要求2.临终护理实践的案例分析3.临终护理实践的效果评价七、结论1.临终护理研究的重要意义2.临终护理的发展前景3.对未来临终护理研究与实践的展望正文: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学的进步,人类对生命的认识和尊重日益加深。
临终护理作为生命全程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生命质量、维护患者尊严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对临终护理的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实践与应用进行综述,以期为我国临终护理事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二、临终护理的概念与范畴1.临终护理的定义临终护理是指在患者濒临死亡阶段,为患者及其家庭提供生理、心理、社会和精神等方面的全面支持和关爱,帮助患者度过生命的最后阶段,使患者在舒适、安详的环境中走完人生旅程。
2.临终护理的范畴临终护理范畴包括:疼痛和症状控制、心理护理、康复护理、营养护理、社会支持、精神慰藉等。
3.临终护理的目标和原则临终护理的目标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维护患者的尊严,帮助患者度过临终阶段。
临终护理的原则包括:以患者为中心、全面关注患者需求、尊重患者及家庭的选择、跨学科团队合作等。
三、临终护理的现状分析1.国际临终护理的现状国际上,临终护理已经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发展。
许多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完善的临终护理体系,制定了相关政策法规,为临终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
2024年临终关怀服务市场需求分析引言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临终关怀服务市场的需求日益增长。
临终关怀服务是指为重病、濒临死亡的患者提供全面的照料和心理支持的服务,旨在帮助他们度过最后的时光。
本文将对临终关怀服务市场的需求进行分析,以帮助相关企业和机构了解市场情况,制定相应的经营策略。
1. 人口老龄化引发临终关怀需求增长随着医疗技术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平均寿命明显增长。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中国60岁以上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逐年增加,老年人口数量庞大。
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临终关怀需求进一步增长。
2. 社会变革和家庭结构的变化使得临终关怀外包需求上升传统上,家庭成员通常承担照料终末期患者的责任。
然而,随着社会变革、家庭结构的变化,现代家庭逐渐由核心家庭向小家庭转变,家庭成员对照料临终患者的时间和能力有限。
因此,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将临终关怀外包给专业机构。
3. 对临终关怀服务品质和体验的关注提高了市场需求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变化,对于临终关怀服务的品质和体验要求也随之增加。
人们期望能够得到专业、细致和温暖的服务,以确保患者及其家属在最后的时光中感受到尊严和安宁。
这一需求提高了临终关怀服务市场的需求。
4. 临终关怀服务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尽管临终关怀服务市场需求增长明显,但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也不可忽视。
其中一个原因是患者和家属对于接受临终关怀的接受程度和态度存在差异。
另外,政策和法规的变化也可能对市场需求产生影响。
5. 临终关怀服务市场需求的地区差异临终关怀服务市场的需求存在地区差异。
一方面,一线城市和发达地区的需求较大,这与人口老龄化程度、医疗资源和人们对服务品质的要求有关。
另一方面,一些欠发达地区的需求相对较低,主要是由于经济条件和服务覆盖率的限制。
结论临终关怀服务市场的需求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而增长。
社会变革、家庭结构变化以及对服务品质和体验的关注都推动了临终关怀服务市场的需求。
临终关怀近年文献临终关怀是指在病危患者临近死亡时,为其提供身体、心理和精神上的支持和关爱。
近年来,临终关怀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各种相关的研究和文献也不断涌现。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临终关怀,并以人类的视角进行叙述,以期为读者呈现一个真实而感人的画面。
一、身体关怀临终关怀的首要任务是确保患者的身体得到适当的照顾。
这包括提供舒适的床铺和环境,控制病痛的症状,保持患者的尊严和隐私。
医护人员应根据患者的需求,灵活调整药物剂量和治疗方案,以减轻痛苦和不适感。
同时,他们也需要与患者的家属进行沟通,帮助他们理解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方案,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
二、心理关怀临终阶段的患者往往面临着极大的心理压力和恐惧。
在这个关键时刻,医护人员应给予患者充分的情感支持和安慰。
他们可以倾听患者的心声,为其提供温暖和安全的环境,帮助患者面对死亡的现实和接受自己的命运。
此外,家庭成员和朋友的陪伴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他们的关爱和鼓励可以给患者带来巨大的力量和安慰。
三、精神关怀临终关怀不仅关注患者的身体和心理健康,也关注其精神世界的需求。
在这个阶段,患者可能会回顾自己的一生,思考生死的意义和宗教信仰的问题。
医护人员可以与患者进行心灵上的交流,帮助他们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同时,各种宗教和心灵护理的资源也可以提供给患者和家属,以满足他们对信仰和灵性的需求。
四、家庭关怀临终关怀不仅仅是对患者的关怀,也涉及到对其家庭成员的关注和支持。
家庭成员在患者临终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需要面对失去亲人的痛苦和悲伤。
医护人员可以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帮助家庭成员应对丧亲之痛,并为他们提供临终前的安排和准备。
临终关怀是对病危患者和其家庭成员的综合关怀,涉及到身体、心理和精神等多个方面。
医护人员应以人类的视角进行写作,通过真实的叙述和情感表达,让读者感受到其中的温暖和人性关怀。
同时,文章应注重流畅度和自然度,避免给人机器生成的感觉,确保读者能够流畅地阅读并理解其中的内容。
2024年临终关怀服务市场调研报告一、研究背景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凸显,临终关怀服务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临终关怀服务旨在为患有不可逆转疾病或身处生命垂危阶段的患者提供综合性的心理、精神和身体支持,以提供舒适和尊严的结束生命过程。
随着对临终关怀服务需求的不断增加,相关市场的发展也呈现出蓬勃的态势。
二、市场概况1. 市场规模临终关怀服务市场的规模在近年来不断扩大。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临终关怀服务市场规模达到X亿美元,预计到2025年有望达到Y亿美元。
2. 市场类型临终关怀服务市场主要可分为医疗机构提供的服务和非医疗机构提供的服务两大类型。
医疗机构提供的服务包括终末期治疗、症状控制和疼痛管理等,而非医疗机构则提供心理支持、宗教陪伴和临终关怀培训等服务。
3. 市场驱动因素临终关怀服务市场的发展受到多个因素的驱动。
首先,人口老龄化导致需求的增加;其次,患者对于在家中度过最后的时光的愿望逐渐增加;此外,医疗技术的进步使得临终关怀服务更加便捷和高效。
三、市场竞争态势1. 主要参与者目前,临终关怀服务市场上的主要参与者包括医疗机构、养老院、志愿者组织和社会组织等。
医疗机构通常具备较强的医疗技术实力,但有时缺乏人性化的关怀,而养老院和志愿者组织则注重提供温暖和陪伴。
2. 竞争优势不同参与者在临终关怀服务市场上拥有各自的竞争优势。
医疗机构依托专业技术和设施,能够提供高质量的治疗服务;养老院和志愿者组织则通过提供人性化的关怀和陪伴,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
3. 市场机会临终关怀服务市场中存在着广阔的发展机会。
首先,市场需求日益增长,提供临终关怀服务的机构和组织有望得到更多的业务机会;其次,随着社会关注度的提高,相关政策和法规的支持力度也将逐渐增大。
四、市场挑战与前景1. 挑战临终关怀服务市场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和规范,影响了服务质量和效果;其次,人员短缺和培训不足限制了服务的扩展;此外,由于文化和宗教差异,不同地区和人群的需求有所差异,给服务提供者带来了困扰。
社区临终关怀服务中的需求调查张洋090150409一、概念界定(一)临终临终是临近死亡的阶段,关于临终的时间范围,目前世界上尚无统一的界定标准,各个国家都有着不同的看法。
在美国,临终的时间范围为6个月的预计存活时间;在日本,临终的时间范围为2个月到6个月的预计存活时间;在英国,临终的时间范围1年或不到1年的预计存活时间;在意大利,临终的时间范围为3 个月内的预计存活时间;在我国,临终的时间范围为3个月~6 个月的预计存活时间[1]。
我国北京松堂关怀医院通过对近8000个病历的观察分析,有7200人(90%左右)从其生命本质发生无法复原的退化至死亡的时间为10个月左右,故认定临终期应为10个月左右。
他们还提出了“社会沃母”理论,将临终关怀定为六个月[2]。
本文认为将临终关怀的时间范围限定在3个月到6个月是比较合理的。
因为,如果时间限定的太长,一方面与我国传统道德观念所不符,另一方面我国临终关怀刚刚起步,不能为太多患者提供临终关怀服务。
如果时间限定的太短,将浪费大量卫生资源,这与我国医疗卫生资源短缺的现实不相符合。
(二)临终关怀“临终关怀”这个术语的使用存在一定的争议。
英文文献中有不同的说法,例如“end of life care”、“terminal care”、“hospice care”或者“palliative care”[3]。
从字面上看,这几个术语之间存在细微差别,前两个侧重于强调疾病的发展阶段以及病人的“濒死”状态,而后两个强调服务的内容和宗旨,所指的范围更广。
因此,现在“hospice care”和“palliative care”使用的较为广泛。
英国一般使用“hospice care”较多,一般翻译成“宁养服务”,主要是对在医学上判明治疗无效的临终患者及其家属提供全面身心照护与支持。
世界卫生组织(WHO)所使用的是“palliative care”,一般翻译成“姑息照护”,是对无治愈希望病人的积极与整体性的照顾,其目的在于确保病人及其家属最佳的生活品质;临终关怀以控制疼痛、缓解病人其他相关生理症状,以及解除病人心理、社会与灵性层面的痛苦为重点;强调的是通过服务者为病人提供保守性的治疗和支持性的照顾,尽可能地使病人有尊严地平静安详地告别人世。
与此同时,向病人家属提供支持系统与哀伤辅导。
我国台湾地区使用“安宁照护”一词较为普遍,香港地区则使用“善终服务”一词较为普遍,而大陆地区则使用“临终关怀”一词较为普遍。
大陆学界对临终关怀做出了诸多定义,其中学界普遍认可的是李义庭、李伟、刘芳等人编著而成于2000年出版的《临终关怀学》一书对临终关怀的定义:临终关怀的本质是对无望救治病人的临终照护,它不以延长临终病人生存时间为目的,而是以提高病人临终生命质量为宗旨;对临终病人采取生活照顾、心理疏导、姑息治疗,着重于控制病人的疼痛,缓解病人痛苦,消除病人及家属对死亡的焦虑和恐惧,使临终病人活得尊严,死时安逸。
还应为家属提供包括居丧期在内的心理、生理关怀,咨询及其他项目服务。
本文对临终关怀的定义将结合世界卫生组织(WHO)和李义庭等人对临终关怀的定义,临终关怀是指对无治愈希望患者的的临终照护,缓解临终患者在生理、心理、社会与灵性等层面的痛苦,不旨在延长临终患者的生命,而是旨在提高临终患者的生命质量。
与此同时,也将为临终患者家属提供支持系统和哀伤辅导,以确保林中患者家属的生活品质。
二、临终关怀发展的背景和现状(一)临终关怀的兴起和发展1、国外临终关怀的兴起和发展现代意义上的临终关怀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英国,西塞莉·桑德斯博士于1967 年在英国伦敦创办了世界上第一座临终关怀护理院,即著名的圣·克里斯多弗临终关怀院( St.Christopher’s Hospice) ,标志着英国的临终关怀事业开始起步了[5]。
英国现有临终关怀机构400家,以居家照顾为主有住院病房约120家,于1988年设立专科医师。
1974年美国首家临终关怀机构——康乃狄克州新港临终关怀机构成立,1982年,国会颁布法令将临终关怀纳入医疗保险计划之中,为病人享受临终关怀服务提供了财政支持,目前已发展到2000余家临终关怀机构。
临终关怀产业迅速发展,临终关怀计划数量每年以将近17%的速度递增。
随后,美国、加拿大、日本、荷兰等其他国家也纷纷建立起各种形式的临终关怀机构。
现美国国家临终关怀组织(NHO)在50个州正在运行和计划之中的临终关怀计划超过3100个。
仅1998年,美国约54万病人和他们家属接受了这种服务。
2、国内临终关怀的兴起和发展国外临终关怀大力发展,并开始经由台湾、香港传入中国大陆地区。
1988 年我国第一个临终关怀研究机构——天津医学院临终关怀研究中心成立,标志着我国开始了临终关怀的研究与实践。
1990 年天津医学院建立了中国第一家临终关怀病房,上海、北京、西安、广州等城市也相继建立了临终关怀医院、病区或护理院。
1998 年香港李嘉诚基金会在广东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捐助了第一所宁养院,为晚期贫困癌症病人提供免费临终照护,并成功探索出以家居服务为重点的宁养服务模式。
2006年4月,中国生命关怀协会成立,该协会的成立标志着我国的临终关怀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临终关怀有了一个全国性行业管理的社会团体。
临终关怀在我国起步较晚,发展相对缓慢,粗略统计国内目前各种类型的临终关怀服务机构已超过百所,但相对集中在北京、上海、天津等一些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
现存的临终关怀机构服务和研究范围狭窄,服务质量不高。
机构内部的管理运行混乱,资金来源不足,特别是临终关怀的社会化延伸更不容乐观。
就目前来看,要满足我国社会现存的和潜在的需求,加快临终关怀的发展是很有必要的。
而临终关怀在我国起步晚,发展缓慢,很多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解决。
(二)社区临终关怀发展现状国外社区护理有系统和规范的社区护理机构,有多元化服务模式。
如美国社区护理就包括家庭健康护理、老年人护理、临终关怀等多方面的服务项目,为不同人群提供各种疾病护理、饮食指导、精神支持、缓解疼痛、临终顾问等服务内容,从而节省和降低了现有的医疗费用。
我国在传统医学模式的影响下,综合性医院注重对躯体疾病的治疗,忽视对病人心理护理。
我国的社区临终关怀开始自2010年9月在沪成立的国内首个社区临终关怀科,尚处起步阶段时,其床位数不足100张,仅占需求数的0.28%左右[6]。
但这些床位杯水车薪,完全不能满足临终患者的需求,我国社区临终关怀需要大力发展。
三、社区临终关怀服务中需求的现有研究及不足关于社区临终关怀服务中的需求,本文将从身心社灵,即身体、心理、社会支持、灵性四个维度展开。
(一)社区临终关怀服务中需求的现有研究1、身体维度社区临终关怀服务在身体上的需求,主要是临终患者在身体上的需求,分为疼痛护理和基础护理两个部分。
疼痛护理,减轻临终患者身体上的疼痛和不适,主要分为药物控制和非药物控制,其中非药物控制是指采用意念法、音乐疗法、心理疗法等方法来缓解疼痛。
基础护理则是皮肤护理、排泄照护、保证营养、促进睡眠和休息等。
2、心理维度社区临终关怀服务在心理上的需求,主要是临终患者和临终患者家属在心理上的需求。
关于临终患者的需求主要是:了解患者心理;满足临终患者心愿;帮助他们坦然面对绝症和死亡,理解并接受死亡,减轻对死亡的恐惧和不安,以最大限度的减少痛苦。
关于临终患者家属的需求主要是:从临终患者得知患病开始到临终患者接受临终关怀,再一直持续到患者死亡,甚至持续到患者死亡后一段时间内,帮助临终患者家属适应这一段过程;帮助他们正视亲友的即将离去,对临终患者家属提供哀伤辅导,帮助他们减轻悲伤,同时解决因亲友即将离去所带来的体力、心理和精神等问题;缓解患者家属丧亲、丧友后的悲痛,给予他们必要的精神、情感支持和照护援助。
3、社会支持维度社区临终关怀服务在社会支持上的需求,主要是临终患者、临终患者家属、医院在社会支持上的需求。
关于临终患者的需求主要从家庭、社区两个层面来展开,首先,在家庭层面上,家庭支持系统所能提供的临终关怀服务主要包括两部分,分别是家属对临终患者的关怀照顾以及家属和亲友对临终患者的陪护。
其次,在社区层面上,社区支持系统所能提供的临终关怀服务主要包括四部分,分别是对症处理患者的疼痛,减轻患者的痛苦;美化生活环境,营造宁静舒适的社区环境,慰藉患者的心灵。
关于临终患者家属的需求主要从社区层面来展开,临终患者家属对社区的需求主要是加强对患者家属的关怀照顾,安抚患者家属的情绪;在临终患者离世后,为丧亲者提供支持性小组,提供对丧亲者的后续照顾。
关于医院的需求主要是在医疗成本不断增加,医院设立的临终病房、临终病床远远不能满足临终患者的需求的背景下,社区临终关怀服务为医院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缓解资金、卫生资源不足的局面。
4、灵性维度社区临终关怀服务在灵性上的需求,主要是临终患者、患者家属、医务人员等从死亡教育、宗教两个层面展开。
(1)灵性维度在死亡教育层面的需求死亡是生命的一个自然阶段,是机体生命活动和新陈代谢的终止,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
死亡教育是实施临终关怀的一项重要内容,包括对临终病人、家属以及相关医务人员的死亡教育,使他们改变传统的死亡观念,学会尊敬死亡。
死亡教育能帮助临终患者从死亡的恐惧和不安中解脱出来,使患者勇于面对现实、接受现实。
通过对患者的心理诱导,提高患者对生命质量和生命价值的认识,让患者明白生命的意义在于质量而不在于生存时间的长短,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意义。
死亡教育能安慰临终患者的家属,家属长时间照顾患者,承受着巨大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压力。
当患者的情况恶化时,家属难以接受死亡的事实,精神和心理极其痛苦且难以从痛苦情绪中走出来。
死亡教育可减轻家属的精神和心理压力,疏导家属心中的悲痛,缓解家属悲伤的心情,珍惜生命的价值,减少对家属身体健康的影响,鼓励他们尽快走出阴影,投入到新的生活中。
死亡教育能提高医务人员的素质,通过死亡教育使医务人员掌握有关死亡知识,更深入更有意义地看待生命与死亡。
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用自己专业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减轻患者生理上的痛苦,降低或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及消极心理,缓解或消除对死亡的恐惧。
同时给予家属关怀和安慰,减轻其精神和心理上的压力[7]。
(2)灵性维度在宗教层面的需求国外宗教干预在社区临终关怀的的应用与研究十分广泛。
例如,Phelps Ac对于罹患癌症的患者的研究表明医疗效果与实行宗教干预有一定的关系。
2003年,美国西部的~项研究表明,约46%人同意在父母疾病严重的情况下对其实行宗教干预。
外科医生表示的他们的治疗决策受宗教的干预,困扰是否将患者的宗教信仰考虑到自己的治疗方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