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金融危机下中国服装企业转型升级的思考
- 格式:pdf
- 大小:347.14 KB
- 文档页数:2
浅谈金融危机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启示引言金融危机是全球经济发展中不可避免的一个重要因素。
无论是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还是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这些危机都对全球各国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冲击。
然而,危机也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一些重要的启示。
本文将浅谈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1. 结构调整的重要性金融危机使得中国的一些结构性问题暴露得更加突出。
在经济危机冲击下,中国的一些传统产业以及依赖外需的制造业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这表明中国经济需要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金融危机提醒我们,中国经济需要加快从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的转变,加强技术创新和研发能力,提高产业附加值和竞争力。
2. 加强金融监管和风险防范金融危机让我们明白金融体系的稳定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金融危机一方面暴露了金融监管的不足,另一方面也提醒我们要加强风险防范和监管,避免金融风险的过度积累。
中国应该加强金融监管机构的建设,建立健全风险防范体系,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提高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和抵御风险能力。
3. 扩大内需,降低对外依赖金融危机暴露了中国经济对外需的高度依赖。
在金融危机期间,中国出口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进一步凸显了中国经济的问题。
因此,中国应该加大扩大内需的力度,增加国内消费和投资对经济的拉动效应。
这不仅可以减少对外需的依赖,还可以促进消费升级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
4. 提高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能力金融危机让我们认识到,金融体系要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在金融危机期间,很多企业因为融资困难而面临倒闭和破产,这提示我们金融体系需要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提供更多、更好的金融支持。
中国应该加强对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推动金融资源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提高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水平。
5. 加强国际合作,应对全球性挑战金融危机是全球性挑战,单个国家难以独自应对。
金融危机告诉我们,我们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金融危机对中国金融业的启示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金融危机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风险。
自2008年爆发全球金融危机以来,这场危机对许多国家的金融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也不例外。
金融危机给中国金融业带来了很多启示,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一、加强金融监管,完善风险防范机制金融危机教会了我们一个重要的教训,就是加强金融监管是非常必要的。
在此次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加强了对金融机构的管控,建立了更加完备的金融监管制度。
此外,金融机构也应该加强自身的风险管理,建立起适应市场变化的风险防范机制。
这将有助于抵御未来可能发生的金融危机,维护金融市场稳定。
二、推进金融业的转型升级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中国的金融业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波动。
然而,这种波动却带来了另一种机会——促进金融业的转型升级。
例如,金融科技的发展正在给传统金融业带来革命性的变革。
通过推进金融科技,并发展金融产业,可以有效推动金融业的升级和转型,促进金融体系更稳健地发展。
三、借助金融合作,推进全球经济发展全球金融危机是一次全球性的危机,各国之间需要加强合作,才能更好地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风险。
中国在此次危机前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合作与治理,并且主动展示了自己的经济实力与担当,促进了全球经济复苏,也赢得了更多合作伙伴。
因此,未来金融危机发生时,需要各国之间加强合作,制定全球性的应对方案,共同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
四、加强金融风险教育,增强金融风险意识金融危机的教训告诉我们,金融风险不仅是金融市场的问题,也是社会问题。
在此次金融危机中,许多普通民众因缺乏金融知识而遭受重大损失,因此我们需要加强金融风险教育,普及金融知识,增强公众的金融风险意识,引导公众更加理性地看待金融市场。
五、注重金融业的发展与社会责任金融业是社会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金融机构更应注重自身的社会责任、弘扬良好的企业文化、体现公平合理的价值观。
此外,金融机构需要以客户为中心,推动金融体系更普惠地服务于社会,为普通民众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
金融危机与企业的应对策略近年来,全球金融危机频繁发生,给各国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
企业是市场经济中最重要的经济单位之一,因此如何应对和抵御金融危机的冲击,成为了企业家们关心的一个重大问题。
一、金融危机的原因造成金融危机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长期不平衡的国际收支、信用泡沫、过度放松货币政策、金融监管不力等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
比如,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原因之一就是过度放松货币政策导致不良资产增多,并延续到其他金融机构和国家,从而形成全球性危机。
二、企业应对策略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企业应采取哪些战略和措施来应对呢?1、多元化经营经营多元化是企业在经济危机中保持长期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拓展业务范围,可以分散资金和风险,减小企业受到危机的冲击。
同时,对于企业来说,多元化经营可以有效增加其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生存能力。
2、切实降低成本在经济危机的冲击下,企业要坚决落实“降本增效”的方针,实行成本核算,各项经济活动要量化、标准化和规范化,实现成本的透明化和管理化。
优化企业内部流程,合理使用资源,降低成本,加强效益管理,以保证企业的经营活动,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3、调整和转型升级经济危机虽然给企业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但同时也为企业提供了转型升级的机会。
企业应该抓住机遇,调整企业内部结构和管理,实现经营转型,谋求企业的长远发展。
同时要采取灵活的经营策略,实现资源的整合和优化,有效的利用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社会责任感。
4、加强创新和研发在经济危机中,企业要走商业创新的道路,探索新的市场需求和机遇。
通过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加强对市场的适应,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同时,加强与国内外高新技术企业合作和技术交流,共同开发出高技术和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
5、拓展国际市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经济危机是全球性的,所以企业要通过国际化战略,拓展国际市场。
金融危机对我国企业的影响与对策近年来,金融危机时有发生,不仅对全球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影响了我国企业的经营和发展。
本文将从影响方面和对策方面两个角度分析金融危机对我国企业的影响,并针对这些影响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影响方面1.融资难度加大在金融危机期间,银行放贷意愿大幅下降,对企业的融资难度加大,很多企业不得不降低自己的生产规模或放弃扩大生产规模计划。
此外,国外投资的流动性紧缩也给我国企业的债券和股票融资带来了挑战。
应对策略:企业在融资时需要加强与银行和投资基金的沟通和合作,提供更为详细的财务报表和预测数据,以便银行和投资基金更加全面、可靠地评估风险并做出决策。
2.贸易摩擦加剧金融危机期间,许多国家采取了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导致我国出口遭遇重击。
此外,海外经济形式不好,市场萎缩,我国企业的产品出口量下降。
应对策略:企业应该抓住消费升级和全球化趋势,调整产品结构和营销策略,拓展国际市场,依靠科技创新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3.成本上升金融危机期间,通货膨胀风险加剧,企业原材料采购成本上升,人工成本随之上涨。
成本上升导致许多企业利润下降,甚至亏损。
应对策略:企业应该寻找其他替代性原材料,采用节能环保技术降低成本,提高管理效率,并寻找更具有竞争力的人力资源,尽量节省成本。
4.供应链中断金融危机导致许多企业闭门营业,供应链被严重破坏,物资的生产和供应能力也受到了影响。
因此,企业面临着供需不合理的情况,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应对策略:企业应该立足于市场,调整其生产能力和供货链结构,为市场需求提供合适的产品,稳定市场份额。
此外,随着科技的发展,企业可以通过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优化供应链管理,减少风险。
对策方面1.转型升级金融危机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各行各业都必须积极面对变化,加快转型升级。
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转向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等高科技领域,以便创造出更多的价值。
2.集体合作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很多企业陷入了困境。
金融危机影响下绍兴纺织业面临的挑战及对策摘要: 纺织业是中国重要的传统支柱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笔者试图从论述金融危机蔓延对绍兴纺织业的影响着手,进一步阐析绍兴纺织业当前的发展环境,及在金融危机这个特殊的背景下,其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关键词: 金融危机绍兴纺织业影响挑战对策1 金融危机影响下绍兴纺织业的环境分析1.1 棉价持续高涨对绍兴纺织业的影响据纽约《华尔街时报》消息,由于气候变坏,近日,国际商品交易市场棉价提高了56%,达每磅1.198美元,创出了过去140年来棉价最高。
第一纺织网的数据显示,截至5月15日,棉花较涤纶短纤贵4000元/吨,较粘胶短纤贵6500元/吨。
经济危机进一步为棉花消费的回暖制造重重障碍。
棉浆的价格到目前为止还是很不稳定,一天一个价,在“鼎盛时期”许多原料厂家是只有报价没有货源了,这都挑战着绍兴纺织业的应对能力。
1.2 政府的相关政策对绍兴纺织业的影响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我国纺织行业出口下降,利润下滑,企业面临着倒闭的风险,我国政府不得以上调出口退税来帮助纺织行业。
据截止到2009年,我国部分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退税率提高至16%,接近于出口零税率。
在金融危机下,对于面临出口萎缩的不少外贸企业来说,这一政策看似雪中送炭,甚至可以为企业创造一些盈利空间。
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
由于我们对出口商品的定价权相对薄弱,许多外商竟然以这一政策为理由来压低我们的出口价格,面对东南亚等国家的激烈竞争,不少企业只能忍痛接受那些利润少的可怜的订单。
因此,出口退税事实上更加剧了纺织业恶性竞争,而且还造成了纺织品内需与外需增长不平衡的现状。
1.3 中国(绍兴)轻纺城对绍兴纺织业的影响绍兴纺织业由来已久,早在唐代的时候就日出万丈绸,而今天,柯桥中国轻纺城、柯桥国际纺织品博览会、柯桥纺织指数等已成为绍兴一张张新名片。
绍兴拥有我国最大的纺织交易市场----中国轻纺城。
绍兴纺织产业与轻纺市场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浅析金融危机下产业升级与企业转型的可行性摘要: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世界经济发展的格局存在着重新调整的客观趋势,这对于我国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如何抓住经济危机带来的机遇,加速产业升级和企业转型再一次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上,成为当前需要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
本文结合笔者的研究实践,探讨了当前的时代大背景以及我国企业转型的可行性,对相关人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金融危机;产业升级;企业转型;可行性一、产业升级与企业转型的内容与意义1.产业升级与企业转型的内容产业升级与企业转型是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的必然结果,也是企业为提高自身市场竞争力所必须要走的道路。
所谓产业升级,是指企业为调整和完善产业结构以及提高产业的素质和生产效率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经济的增长是科技发展的表现,产业结构的升级也必须要依赖科技的进步才能发生。
市场需求对于产业升级只有一部分的影响,产业升级的基本方向还是要取决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特别是处于金融危机这样敏感的发展时期。
科技的进步能够不断推动产业结构的完善和升级,因此,企业需要集中注意力在新技术的研究和实践上,提高产业的科技含量。
企业转型是与产业升级息息相关的。
企业转型的重点落在企业的远期发展方向、运营模式的转变以及企业管理方式和资源配置方式的整体性转变。
通过企业转型,主要目的是为了重新塑造企业的形象,提高企业竞争力,从而提升企业的社会价值以及新的企业形态。
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大部分的企业转型是属于企业战略性转型。
比如从传统的工厂升级为高科技技术企业,从而完成从资源密集型企业转型到技术密集型企业。
企业转型相当于一次重生的过程,整个过程存在着很多挑战,比如,管理模式的改变。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手工作坊式的管理模式已经逐步衰落,企业需要在管理上做出改变,形成现阶段最主流的web组织体系。
比如企业雇融、寻求战略合作伙伴、签约外部合同员工等各种错综复杂的合作关系,如何将这些关系平等有序的管理起来是需要企业思考的地方。
第5期(总第78期) 2010年9月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Journal o f Shanx i R adi o&TV U niversit yN o.5Sep.2010对金融危机下中国服装企业转型升级的思考周 锋(广播电影电视管理干部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0)摘要:从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给中国服装企业带来的影响谈起,结合中国政府的政策给服装企业带来的机会,通过品牌战略和 中国制造 的观点来探讨中国服装企业的转型升级。
关键词:金融危机;政策;品牌;服装企业;中国制造中图分类号:F2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8350(2010)05 0082 02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给中国各行各业带来重大影响之时,服装行业也未能幸免。
目前中国服装企业存在的整体问题有:产品档次低、品牌单一、质量不稳定、产品附加值低、缺乏核心技术,这些问题都是阻碍我国服装行业发展的瓶颈。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金融危机的到来,恐怕只是让这些需要交 学费 的品牌企业倒下 最后一根可抓牢的固以为长期不变也能维持现状的稻草 而开始思考 到底要怎样做才能真正意义上促进服装行业的发展 。
一、金融危机下的中国服装企业思辨近年来,中国服装企业的发展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如何从经济危机中走出并以更高更强的姿态迎接下一场挑战也成为我们极力思考的问题。
那么,企业发展究竟有哪些困境?该如何应对这些难题的挑衅?影响当前企业发展的因素:1.国际市场上半年原材料价格上涨,生产成本增加;2.国家紧缩银根政策,企业信贷困难;3.出口退税政策,曾使得一些企业的经营利润受到影响;4.新劳动法的实施,用工成本普遍提高,国际投资转移,劳动力大逃亡;5.节能减排,环保达标的力度加大;6.用地厂房成本大幅度增长;7.内需乏力;8.国外金融和经济危机,大大减少了从我国的进口份额;9.突发质量诚信重大事故,挫伤了消费者的信心。
上述诸多因素造成一些企业特别是服装品牌中小企业面对国内外的很多压力。
而这些企业面临这些问题所要做的是从危机中寻找机遇,着力研发新技术、自主品牌的开发、国内外发展相结合等,增强企业竞争力,加强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
二、国家政策对中国服装企业的扶持收稿日期:2010 06 12作者简介:周 锋(1977 ),男,山西太原人,广播电影电视管理干部学院,讲师,硕士。
2008年以来我国出台一系列政策对中国服装企业进行扶持,紧接着国务院又推出四条稳定外需措施,为服装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对服装企业效益的提高产生了明显效果。
1.融资不再是老大难。
国家不断出台解决外贸企业融资难的政策,但融资却始终还是个难题。
我们从两个角度看,首先迫切需要国家颁布的政策有国家相关部门进行监管,其次需要有个宽松的资金环境,比如引导民营资本加快进入金融领域,沿海外贸大省可以有效地利用民间资金较充裕、金融业发展发达的优势;根据行业的自身特点发挥行业的组织作用,授予行业组织金融扶持资金的初审权,帮助企业申请财政,加强行业组织和综合商会与各银行等信贷机构的紧密联系;中小企业容易遇到资金流的瓶颈,通过信贷支持引导金融机构通过经营租赁、融资租赁等方式解决;政策性大型担保机构的建立健全,可帮助企业共渡难关。
2.企业的 守门神 出口信保。
在目前金融危机下贸易信用的问题困扰着不少企业,都面临着难以回收资金的风险,因为经受危机后买家资金困难,有可能破产从而导致应收账款不了了之。
2008年5月2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完善出口信用保险政策的措施,将帮助企业解决出口中面临的风险。
企业需要国家政策及相关措施的细化,才能使出口信保成为真正的 守门神 。
3.外销转内销摆脱一条腿走路的困境。
经济危机下国际市场需求萎缩是我国企业目前面临的最大困境,根据目前形势国家拉动内需、拉动消费的决策,大力开发国内市场的经济潜力,外销转内销成了许多企业新的战略部署。
如何使企业在内销市场站住脚,中国政府需要在内销方面根据企业的发展规模等,出台相关鼓励措施的细则,专门建立服务机构针对性地对企业进行指导等。
4.减负政策不是一句空话。
从国家到地方根据目前的82经济形势出台 取消收费、减轻企业负担 的政策。
税费是企业每年面对的问题,形势不好时压力感到较大,比如地方税款预缴、核定征税等等,企业热切盼望减负政策能够执行到位,应根据经济形势变化进行相应的调整,使企业轻装上阵。
三、加强企业品牌建设,实施名牌战略随着加入W TO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服装企业的产品将全面进入与世界名牌产品的竞争行列之中,而质量、品牌的竞争成为竞争的核心和焦点。
在国际化进程中,我国服装业在国际上缺乏具有竞争力的知名品牌,世界强国进入全球最具影响力品牌100强中国一个也没有。
这就强烈需求我国服装企业加强自身品牌建设,提升核心竞争力,在国际化市场上大展宏图。
近年来我国纺织业虽然创建了一批纺织名牌产品,如:雅戈尔、罗蒙、波司登等,这些产品虽在国内具有一定知名度,但在国际市场上还未形成一定的影响力。
中国的崛起必须真正意义上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演变。
人们已经能清楚地看到品牌的作用和影响。
所以,许多行业都开始积极开展自创品牌活动。
政府制定名牌战略以及实施计划,出台相关品牌扶持计划、奖励办法等,来推动品牌战略的实施和发展。
于是,各类品牌活动相继跟进,旨在从基础落实品牌战略。
如 中国名牌 、 中国驰名商标 、 中国品牌年度大奖 、 中国世界名牌 等,对品牌的建设和品牌的发展,都起到积极的推广和鼓励作用。
大的危机风险总是会伴随着格局的改变。
我们可以看出,往往是那些拥有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多元化发展的企业最具市场竞争力,在金融海啸的冲击下也仍然能够做到独占鳌头,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而这次金融海啸的发生,对于更多企业来说,应该是警钟,在提醒众多企业,转型的机遇来了,不该安于旧状,要提升自身抗风险能力,才能长久的立足于这个市场。
四、立足 中国制造 ,发展 中国创造中国制造 是中国政府2009年在全球推出形象提升的系列广告,以展现中国制造的软实力。
要以中国原创为主要特色,以高附加值的实现为目标,需要重视以下几点:1.对自身不足的正确认识。
要使中国制造成为主旋律,就必先找出我之不足在何处。
以温州男装为例,比照国际顶尖男装品牌云集的意大利,温州品牌男装的生产工艺、设备和技术,已接近国际水平,而品牌文化内涵却与世界品牌差别甚大。
主要表现在对品牌文化内涵的演绎之绝然不同。
意大利重在把握男装的流行理念,突出品牌的品位和细节;而我国品牌多把自己描述为 为成功人士而度身打造 的高档品牌。
这就令人感到品牌形象的模糊和对企业自身产品定位的不确定性。
2.注重企业独创竞争力的培养。
企业品牌自主创新发展,可以从设计入手,提高其原创文化的竞争力,继而创造出富有中国个性的新风尚。
仍以男装为例,我国男装多以正式稳重的形象面世,往往给人以单调、压抑之感。
如今男装发展趋向轻柔,款型多样、色彩丰富,一改男装形象之沉闷。
如果此时,企业能够抓住消费者内心对男装品位的变化,再付之于与企业自身品牌独特的元素,就一定会在平平大众企业中脱颖而出。
3.借鉴当地市场已有的成功经验。
已经有很多海外品牌进入本国市场,并且运行的案例很成功。
归纳学习后就会发现这些品牌虽然不同但是都有一定的相同点,就是他们在以其品牌自身的魅力培养中国的新的一种消费行为模式。
从品牌概念到品牌文化、产品质量到制作技艺,让消费者清楚地认识到每一个阶段不同的功能及其特点,从而熟悉它,接受他,并拥有一定的品牌忠诚度。
4.将文化渗入到产品中,将文化影响印证在品牌上。
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沉淀,特色的民俗民风,都可以成为中国创造独特的闪光点。
金融危机对中国服装企业来说,是一场严峻挑战,但也是一次历史性的机遇。
作为拥有中国这个消费潜力无穷的大市场优势的服装产业,应当努力打造自主品牌,变 中国制造 为 中国创造 ,实现其华丽蜕变。
参考文献:[1]杨其才.金融危机下中国企业应如何品牌突围与提升销量[J].中国品牌与防伪,2009,(3).[2]田林辉,徐生强.中国纺织业品牌建设的现状[J].中国品牌与防伪,2009,(3).[3]肖莹.中国创造共舞全球的契机[J].中国纺织,2008, (5).[4]沈志勇.为品牌打上烙印[J].中国纺织,2009,(6).Thi nki ng on Transfor mation and Upgrade of Chi neseGar m ent Enterprises under Fi nanci al CrisisZhou Feng(The P rofessional T ra i n i ng Acade my of Rad io,F il m and TV;Taiyuan,Shanx,i030000)Abstract:Based on the i m pact of roundly g l o bal fi n anc ial crises on Ch i n ese gar m e n t enter prises,th is paper w ill co m bine w ith the opportunity brought by Ch i n ese gover nm ent po licies to gar m ent enterpri s es i n or der to discuss the transfor m ation and upgrade o f Ch i n ese gar m e nt enter prises through brand strategy and the concept of"M ade in Ch-i na".K ey words:fi n ancia l crisis;policy;brand;gar m ent enterprise;M ade i n China本文责编 赵凤媛832010年9月周 锋:对金融危机下中国服装企业转型升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