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年最新西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访兰》优秀教案第二课时(精品)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4
《访兰》教学设计《访兰》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文章。
开篇写父亲爱兰、养兰,但当乡亲邻人去观赏的时候,父亲不但没有得意反而“愠怒”,这使“我”不理解。
以后和父亲一起访兰,通过和父亲讨论野生、家养的兰花品质,“我”才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本文的描写对象是兰草,但作者并没有花大量笔墨来描绘兰草的外形,而是重点写了野生兰草的生存环境和父子间的对话,其目的就是要突出兰草的美不仅仅是外表的,更重要的是本质的美、内在的美。
【知识与能力目标】1、自学本课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通过对比,了解家兰与野兰的不同特点,联系上下文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
3、重点理解中心句“它不为人欣赏而生长,却为着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所以它才长得叶纯、开的花纯,楚楚的有着它的灵性”,并由此想象自己要做怎样的人。
【过程与方法目标】1、以学生为主体,自读感悟,小组合作学习。
2、抓住描写兰的关键词句,通过对比以及联系实际等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1、自学本课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通过对比,了解家兰与野兰的不同特点,联系上下文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重点理解中心句“它不为人欣赏而生长,却为着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所以它才长得叶纯、开的花纯,楚楚的有着它的灵性”,并由此想象自己要做怎样的人。
学生准备:熟读课文,学会本课的生字,掌握新词语。
搜集搜集有关兰花的名言、诗歌、图片等资料。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新词卡片。
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学会文中的生字,理解新词的含义。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脉络。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出示兰花图片知道这是什么花吗?说说你所了解的兰花,好吗?(鼓励学生畅所欲言)2、是呀,兰花的确很美,因为它的高雅,人们把它和“梅、竹、菊”并称为花中四君子。
诗人常以它为题材写了不少诗篇。
3、师出示关于兰花的一首诗,生自读感悟。
西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访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访兰》的内容,理解课文的主题和情节。
2.能够正确朗读课文,掌握关键词汇及表达方式。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课文的意思并进行简单的分析。
4.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进行写作练习。
教学重点:1.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让学生了解课文的主题和内涵。
3.掌握关键词汇和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2.让学生能够进行简单的写作练习。
教学准备:课文《访兰》、多媒体课件、单词卡片、笔记本。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引导学生讨论画中的景物。
通过讨论,引出本课的主题“访兰”,并引导学生猜测课文的内容和情节。
Step 2 练习朗读课文让学生跟读课文并进行矫正,纠正他们的发音和语调。
通过多次的朗读练习,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Step 3 学习重点词汇和词组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词组,帮助学生理解其意思,并完成相关练习。
然后,让学生自己写出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词组。
Step 4 阅读理解练习将课文分段展示,通过问答和小组合作,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意思和情节,进一步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Step 5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一个问题:“为什么兰开着门的房子里什么都没有?”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交流,并要求他们用自己的话进行表达。
Step 6 写作练习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和课文中的提示,写一篇关于访兰的文章。
要求文章要连贯、有逻辑,注意使用适当的词汇和句式。
Step 7 课堂总结通过小组展示和讨论,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评价和鼓励。
Step 8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完成课后习题,并预习下节课的内容。
以上是一份关于《访兰》的教学设计,希望对您有帮助。
西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访兰》优秀教学设计教案西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访兰》教学设计本文讲述了父亲养兰、XXX,以及“我”随父亲放XXX的一段亲身经历,让人产生真切感受。
文章或写景,或抒情,或问答,丝丝入扣,娓娓叙来。
作者将“得的是天地自然的原气,长的是山野水畔的趣姿”的空谷之兰的底蕴和神采,详细地描绘出来。
这些淡淡的兰花,“像就地铺了一层寒烟,香气浓烈极了,它不俗,XXX,开的花纯,有灵性”,这是因为“它不是为了被人欣赏而生长,而是为了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
作者借父亲之口,赞美了兰花的不俗,直接表达了人生的真谛,深入生活的本质,让人读来可思,思之有悟。
本文以兰喻人,探寻做人处事之道,行文自然流畅。
全文以“访兰”为线索,结构清晰,层次分明。
文章重点写了“我”和父亲访兰过程中的对话,具体描述了野生兰草和栽培兰草的不同特点,对野生兰草和栽培兰草进行了比较,揭示了父亲约“我”XXX的目的,写出了“我”的感情和认识的变化。
尤其是通过“家兰”和“野兰”的鲜明对比,有力地突出了主旨。
文章中对XXX的生存环境进行了深入剖析,展现了作者的功力,让人感受到别有洞天、风光旖旎的美景,为下文的议论铺垫了有力的基础。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家兰”和“野兰”的“甜、媚、俗”与“清爽、纯朴、有灵性”的比较,同时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从中领悟人生哲理。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自学本课生字词。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家兰与野兰的不同特点,联系上下文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过程与方法1、以学生为主体,自读感悟,小组合作研究。
2、抓住描写兰的关键词句,通过对比以及联系实际等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父亲以及作者对XXX的喜爱、赞叹和敬佩之情。
2、感悟XXX的品质,使学生懂得,做人要不失自己的本色,不见风使舵,不随波逐流,要勇敢面对挫折,不在挫折面前低头。
西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访兰》教案西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访兰》教案黄家4360由分享时间:2021-11-15 15:38:06教案中对每个课题或每个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学步骤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板书设计等等,都要经过周密考虑,精心设计而确定下来,体现着很强的计划性。
下面是由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西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访兰》教案,一起来看看吧!《访兰》课文原文父亲喜欢兰草,过些日子,就要到深山中一趟,带回些野兰栽培;几年之间,家里庭院里,就有了百十余品种,像要作一个兰草园圃似的,方圆十几里的人,就都跑来玩赏,父亲并不以此得意,而且脸上倒有几分愠怒;时有进山去,便从此不再带回那些野长的兰草了。
这很使我奇怪,问他,又不肯说,只是有一次再进山的时候,要我和他一块:“访兰去吧!”我们走了半天,一直到了山的深处,那里有一道瀑布,几十丈高地直直垂下,老远就听到了轰轰隆隆地响,水沫扬起来,弥漫了半天,日光在上面浮着,晕出七彩迷丽的虚幻。
我们沿谷底走,便看见有很多野兰草,盈尺高的,都开淡淡的兰花,就像地上铺了一层寒烟,香气浓烈极了,气浪一冲,站在峡谷的任何地方都闻到了。
我从未见过这么清妙的兰草,连声叫好,又动手要挖起一株来,想,父亲会培育这仙品的;以前就这么挖回去,经过一番栽培,就养出了各种各样的品类、形状的呢!父亲却把我制止了。
问道:“你觉得这里的兰草好呢,还是家里的那些好?” 我说:“这里的好!”“怎么个好呢?”我却说不出来,家里的确比这里的看着好看,这里的却比家里的清爽。
“是味儿好像不同吗?”“是的。
”“这是为什么?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了两个味儿?!”父亲说:“兰草是空谷的幽物,得的是天地自然的原气,长的是山野水畔的趣姿;一栽培了,便成了玩赏的盆景。
”“但它确实叶更嫩,花更繁更大了呢!”“样子是似乎灵了,但美得太甜、太媚,格调也就俗了。
”父亲的话是对的。
但我却不禁惋惜了:这么精神的野兰在这个空谷僻野,叶是为谁长的,花是为谁开的,会有几个知道而欣赏呢!“这正是它的不俗处,它不为被欣赏而生长!”我再也不敢去挖这些野兰了。
《访兰》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发文大全《访兰》是一篇记叙文,主要写了父亲带我去空谷僻野访兰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野兰的喜爱,赞美了野兰为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的品格和气质。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六年级语文《访兰》教案范例,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六年级语文《访兰》教案范例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自学本课生字词。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家兰与野兰的不同特点,联系上下文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过程与方法 1、以学生为主体,自读感悟,小组合作学习。
2、抓住描写兰的关键词句,通过对比以及联系实际等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父亲以及作者对野兰的喜爱、赞叹和敬佩之情。
2、感悟兰的品质,使学生懂得,做人要不失自己的本色,不见风使舵,不随波逐流,要勇敢面对挫折,不在挫折面前低头。
教学重难点: 1、重点:通过对比,了解家兰与野兰的不同特点。
2、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搜集有关兰花的名言、诗句、图片等资料。
教师准备:媒体课件,搜集有关兰花的名言、诗歌、图片等资料。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1、出示兰花图片孩子们,知道这是什么花吗?说说你所了解的兰花,好吗?(鼓励学生畅所欲言)2、是呀,兰花的确很美,人们把它和“梅、竹、菊”并称为花中四君子。
它幽静韵高,诗人常以它为题材写了不少诗篇。
3、生交流搜集到的写兰的诗句。
如:兰花 (明·薛网) 我爱幽兰异众芳,不将颜色媚春阳。
西风寒露深林下,任是无人也自香。
4、揭题。
兰花形态绰约多姿,幽香清远,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贾平凹先生笔下的兰花。
(板书课题:访兰)5、交流对作者的了解。
(师作补充)贾平凹(wā),原名贾李平、贾平娃,陕西省丹凤县人,中国当代作家,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任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编辑、《长安》文学月刊编辑,现为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西安市文联主席、西安市作协名誉主席、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美文》杂志主编,中国海洋大学驻校作家等他从1973年开始发表作品,1982年后从事专业创作,目前已出版的作品版本达300余种。
《访兰》教案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的语境体味和推敲词句的表达效果。
2.体会父亲以及作者对野兰的喜爱、赞叹和敬佩之情。
3.感悟兰的品质,使学生懂得,做人要不失自己的本色,不见风使舵,不随波逐流,要勇敢面对挫折,不在挫折面前低头。
教学重点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体会兰花的精神。
教学方法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空间。
课前准备生字新词卡片、视频、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课孩子们,知道这是什么花吗?说说你所了解的兰花,好吗?是呀,兰花的确很美,人们把它和“梅、竹、菊”并称为花中四君子。
它幽静韵高,诗人常以它为题材写了不少诗篇。
二、新授课件出示有关故事情节的图片体会情感,领悟内涵1.同学们,作者笔下的野兰“像就地铺了一层寒烟;香气浓烈极了”,它不俗,长的叶纯,开的花纯,有灵性,因为“它不为别人欣赏而生长,却为着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从野兰的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是呀,作者赞美野兰的不俗,更赞美具有野兰秉性的人们,尤其是父亲的话更令我们深思。
[设计意图]在学生逐层深入情感的铺垫下,学生的理解和感悟水到渠成,可谓是情动而辞发,学生倾吐的欲望从心底涌出,内化为语文素养,实现了知识向能力的迁移。
拓展延伸2.孩子们,贾平凹先生作为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是当代中国可以进入中国和世界文学史册的为数不多的著名文学家之一。
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卓著的成绩,作品《秦腔》获第七届矛盾文学奖,很多作品被翻译成英语、法语、德语、俄语、越语、日语、韩语等多种语言在世界二十多个国家传播,多次在国际上获得大奖。
课下我们可以走进贾平凹先生的其它作品,跟这位大师进行心灵的交流。
3.搜集赞美兰花的诗篇,并和同学交流。
[设计意图]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语文实践活动。
这一环节,通过向课外延伸,既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又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增厚了文化底蕴,打下了文学功底,可谓是一举多得。
三、练习1.给下面的字注音。
19.访兰教学目标1.自学本课生字。
2. 通过对比,了解家兰与野兰的不同特点,联系上下文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准备师生共同搜集有关兰花的名言、诗歌、图片等资料。
教学设计一、引入质疑1.展示有关兰花的绘画作品和实物图片,让学生欣赏,展示有关描写兰花的诗词,让学生朗读。
并思考各诗句着重体现了兰花的什么特点。
2.谈话:兰花形态绰约多姿,给人们带来了愉悦的美的享受。
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贾平凹先生笔下的兰花又是怎样的与众不同。
3.揭题质疑。
如:为什么用“访兰”而不用“赏兰”?父亲带“我”去访兰的目的是什么?二、初读知意1.朗读课文。
2.文章按照访兰的缘由、观赏兰花、访兰后的感想分为三部分,请分别给这三部分拟上。
然后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3.在作者笔下,兰花有怎样的引人之处?请把有关描写兰花的语句勾画出来。
侧面描写——家兰:“家里庭院就有了百十余品种……方圆十几里的人都跑来观赏。
”正面描写——野兰:“盈尺高的,都开了淡淡的兰花,像就地铺了一层寒烟;香气浓烈极了,气浪一冲,站在峡谷的任何地方都闻到了。
”三、重点研读1.读“我”与父亲在访兰过程中的对话。
说说从这一段对话中读懂了些什么。
2.小组讨论后交流。
3.重点讨论几个问题。
(1)家兰和野兰有什么不一样?(2)“两个味儿”指的是什么?(3)“我”对兰花的认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父亲带“我”访兰的目的是什么?4.说说自己对“这正是它的不俗处。
它不为被人欣赏而生长,却为着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所以它才长的叶纯、开的花纯,楚楚的有着它的灵性。
”这句话的理解。
四、深化认识1.读最后一段,说说“不敢”、“后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一种思想感情和人生态度?2.说说自己读了课文后的体会或感受,谈谈自己今后要做怎样的一个人。
五、背诵参考资料贾平凹,原名贾平娃,1952年出生,陕西丹凤人。
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
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西安市人大代表,西安市作家协会主席。
西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访兰》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文本,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访兰美丽的风景和访兰人的生活特点;2. 培养学生爱护自然环境的意识和保护生态的责任感;3.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 学习理解文本的主要内容和细节;2. 学习通过观察和描写,表达对自然风景的喜爱。
教学难点:1. 学习通过文本中的描写,感受美丽的自然风景;2. 学习通过描写人物形象和行为,理解访兰人的生活特点。
教学准备:1. 课本《访兰》;2. 教学PPT。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5分钟)1. 教师出示图片或视频,介绍中国西南地区的兰州市,并引导学生回忆兰州市的特点。
2. 引出新课《访兰》,询问学生对“访兰”一词的理解。
Step 2:阅读理解(15分钟)1.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访兰》,并回答以下问题:a. 文章的主题是什么?b. “黄土高原上的兰州”是什么意思?c. 访兰人为什么对兰州感到自豪?d. 通过描写访兰人的生活细节,文中想告诉我们什么?2. 学生阅读课文,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Step 3:词语理解(10分钟)1. 教师解释生词和词组,并引导学生理解:a. “滔滔”:形容山间的水流声;b. “脱缰野马”:比喻势不可当的力量;c. “密密麻麻”:形容非常密集;d. “杂乱无序”:指事物无条理、没有秩序。
2. 学生跟读并理解生词和词组的意思。
Step 4:品味语言(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中的描写,感受美丽的自然风景:a. 访兰人对着远山,闲看着远山渺渺的火红。
b. 这些树和花不懂人话,也不招摇,默默地扎根在了这里。
c. 访兰人有的耕田,有的养羊,有的炒菜,也有的拉牛车。
2. 学生思考并讨论这些描写有哪些美丽的意象,体会访兰人对自然的喜爱之情。
Step 5:写作训练(15分钟)1. 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描写和感受,自由写一段对自然风景的描写。
2. 学生互相交流、欣赏和修改自己的作文。
《访兰》教案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语境体味和推敲词句的表达效果。
2.体会父亲以及作者对野兰的喜爱、赞叹和敬佩之情。
3.感悟兰的品质,使学生懂得,做人要不失自己的本色,不见风使舵,不随波逐流,要勇敢面对挫折,不在挫折面前低头。
教学重点
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
体会兰花的精神。
教学方法
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空间。
课前准备
生字新词卡片、视频、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孩子们,知道这是什么花吗?说说你所了解的兰花,好吗?
是呀,兰花的确很美,人们把它和“梅、竹、菊”并称为花中四君子。
它幽静韵高,诗人常以它为题材写了不少诗篇。
二、新授
课件出示有关故事情节的图片体会情感,领悟内涵
1.同学们,作者笔下的野兰“像就地铺了一层寒烟;香气浓烈极了”,它不俗,长的叶纯,开的花纯,有灵性,因为“它不为别人欣赏而生长,却为着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从野兰的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是呀,作者赞美野兰的不俗,更赞美具有野兰秉性的人们,尤其是父亲的话更令我们深思。
[设计意图]在学生逐层深入情感的铺垫下,学生的理解和感悟水到渠成,可谓是情动而辞发,学生倾吐的欲望从心底涌出,内化为语文素养,实现了知识向能力的迁移。
拓展延伸
2.孩子们,贾平凹先生作为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是当代中国可以进入中国和世界文学史册的为数不多的著名文学家之一。
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卓著的成绩,作品《秦腔》获第七届矛盾文学奖,很多作品被翻译成英语、法语、德语、俄语、越语、日语、韩语等多种语言在世界二十多个国家传播,多次在国际上获得大奖。
课下我们可以走进贾平凹先生的其它作品,跟这位大师进行心灵的交流。
3.搜集赞美兰花的诗篇,并和同学交流。
[设计意图]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语文实践活动。
这一环节,通过向课外延伸,既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又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增厚了文化底蕴,打下了文学功底,可谓是一举多得。
三、练习
1.给下面的字注音。
嫩()栽()
媚()轰()
2.解释下列词语。
淳朴:
虚幻:
僻野:
四、总结
课文以兰喻人,探寻做人处事之理,行文如风行水上,极为自然。
全文以“访兰”为线索,结构谨严,层次清晰。
以“我”和父亲访兰过程中的对话为重点,具体写出野生兰草和栽培兰草的不同特点,对野生兰草和栽培兰草的对比,揭示了父亲约“我”赏兰的目的,写出“我”的感情和认识的变化。
尤其通过“家兰”和“野兰”的鲜明对比,有力地突出了主旨。
文中写野兰的生存环境,尤见功力,只觉扑朔迷离,别有洞天,风光旖旎,极为感人,为下文议论铺了有力的基础。
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家兰”的“甜、媚、俗”与“野兰”的“清爽、纯朴、有灵性”比较,同时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从中悟出人生哲理。
五、作业
1.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在写作方法上有何收获。
2.把你认为写得好的词句摘抄下来。
六、板书
访兰
得天地自然原气
空谷幽物为自己的特色而存在长山野水畔趣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