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沟沟里的教魂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4
《山沟里的孩子》教学反思
乌江中心小学唐茹
上周一进行了一堂《山沟里的孩子》公开教学,通过课后反思,总结了一节课的得失。
1.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要*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
要想使学生通过朗读达到有效的感悟,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至关重要。
教学中,我以颜色为主线,第二自然段与第四自然段相对比,一直把朗读贯穿教学始终。
通过男女生对比读、师生对比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达到了熟读成诵的教学目标。
这也为今后的语文教学中的背诵环节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
2. 在难点的突破上,我抓住了对重点词语的理解来解读课文。
例如在教学第六自然段时,我抓住“金钥匙”“丰富的宝藏”来解读,通过学生自己合作交流讨论来解决这个问题,他们居然能说出老师非常满意的答案。
这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也同时是课堂的有效生成。
3.对于本篇课文的情感把握比较准确到位,无论是刚开始的播放视频还是范读配乐都采用了比较积极向上的素材。
没有让学生一直停留在山沟里孩子的贫穷和艰难上,这也为学生理解把握课文奠定了好的情感基础。
4.这节课最大的不足在于时间的掌控不足,这导致了一节课没有完成设定的教学任务,如让学生合理想象,自由说话,说说山沟里孩子“夏天,雷雨交加时……冬天,大雪纷飞时……”上
学的情形,这一环节就省略了。
通过课后反思,我觉得除了环节设计过多这一弊端外,还有各个环节衔接不够紧密的问题存在。
刘安恭背负历史的十字架毛泽东的“山沟沟里的马列主义”一度被否定1929年春,受党中央的委派,从苏联刚回国的刘安恭,来到朱德、毛泽东领导的红四军工作,直至同年10月在战斗中牺牲。
在仅半年的时间里,他曾担任过临时红四军军委书记、政治部主任、前委委员、二纵队司令员等职。
由于刘安恭背负历史的十字架,被人指为“托派”。
多年来,刘安恭的名字很少有人提到。
1985年4月,总政有关单位经过认真核查和证实,从实事求是出发为刘安恭重新定论,确认为革命烈士,并为其立传。
民政部还颁发了“革命烈士证书”。
1985年6月28日,萧克将军来南京开会,得知刘安恭的女儿刘邦昭住在此地,于是专门接见,同她谈了很多。
50多年前的往事,萧克还记得那样清楚。
当谈到有的人至今还说刘安恭是“托派”时,老将军有些动感情的说:刘安恭怎么会是“托派”呢!他是在革命的低潮时来到红四军的,我一直和他在一起。
他在战斗中冒着枪林弹雨,出生入死,牺牲在战场上,是革命烈士嘛!刘安恭,字季良,重庆永川人。
他出生书香门第,刘家是当地的大户人家。
其父刘英山思想开明,倾向进步。
刘安恭是1918年赴德国留学的,入柏林大学电机工程系学习。
第二年,他在比利时加入第三国际。
他到了柏林后,除了正规的专业学习外,还广泛的接触社会,跑了好些个国家进行考察,加深了他对西方世界的经济、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在德国期间,刘安恭结识了朱德、章伯钧等中共旅欧支部的成员。
共同的追求、共同的理想,使他们成为志同道合的同志和朋友。
1924年,刘安恭学业结束,告别了七年的欧州,踏上了归国的征途。
1927年初,朱德在南昌第三军军官教导团任团长,刘安恭任副团长。
八一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南昌起义失败后,刘安恭遵从党的指示,在上海同刘伯承、吴玉章等人一起,登上了去苏联的轮船,又一次离开了祖国。
党中央派来的“通信员”刘安恭,成为红四军主要领导人之一1929年3月,红四军在闽西的长汀打了个大胜仗,击溃了福建省防军第二混成旅,击毙中将旅长郭凤鸣,并占领了长汀县城。
《山沟里的孩子》教学设计《山沟里的孩子》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认识13个生字,学会9个生字、词,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六册《山沟里的孩子》教学设计和反思。
2学习课文,了解山沟里的孩子起早贪还去上学的情景。
感受他们学习的艰难,学习他们不怕困难、刻苦学习的精神。
3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段落结构。
4能抓住重点理解课文最后两段的意思,并体会“金钥匙”、“理想的灿烂的黎明“的含义。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注重理解重点词语,体会山沟里的孩子起早贪黑去上学的情景,感悟他们不怕困难、刻苦学习的精神。
教学流程:二、创设情境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张特殊的照片,你们想看吗?师:你么在照片上看到了什么?(一双破旧的鞋)看到这双鞋你想到了什么?师:这是一张真实的照片,鞋的主人是河南山区的一名小学生。
他每天就是穿着这样一双鞋翻山越岭走十几里的山路去上学。
因为在他们山区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传说山沟里埋藏着一把金钥匙,谁找到它,谁就能打开智慧的宝库,改变山沟的面貌。
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是一把怎样的金钥匙吗?今天,我们就走进山区去了解那里的孩子(板书课题)三、新知探究1、初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通、读顺,把不认识的字圈出来与同桌一起学。
2.再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请同学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师:课文不但写出了山沟了里的孩子,为了上学要克服重重困难,也写出了孩子美好的理想。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找一找,哪几个自然段写出了孩子们上学过程中的重重困难。
生:1—5自然段,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六册《山沟里的孩子》教学设计和反思》。
师:1—5自然段也就是__的第一部分,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这一部分,找一找孩子们为了上学,要克服哪些困难,再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生:读文交流3.师:刚才老师注意到读的特别认真.你从课文中了到孩子们要克服哪些困难?(学习12自然段)生:起得早。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生:清晨,天还没亮,山沟还黑着。
山沟里的金凤凰作者:张娟来源:《党的生活·党员电教与远程教育》2015年第05期有句老话,叫“山沟沟里飞出了金凤凰”。
用这话来形容钟格凤,还真合适。
一个在山沟沟里土生土长的农家女,如今却成了全县知名的“鸡状元”,养的三黄鸡一年就能赚十多万!乡亲们都敬佩地夸她:这个女子能得很。
”她却摆着手,一个劲儿谦虚:“要没远程教育帮我,我这个女子上哪…能‟去啊。
”话说这钟格凤本是广西阳朔县下岩村的一个普通农家女,虽然柔柔弱弱,却头脑灵活,一直思量着自己的致富梦该如何圆。
可这下岩村“埋”在了深山沟里,都是坡地,想靠种粮发家那是南极再往南走——难上加难了。
于是乡亲们纷纷扛起了外出打工的行李卷,只有钟格凤还望着坡地不死心,可干点什么才能富呢?正当钟格凤犯难呢,阳朔县吹来了远程教育的东风,下岩村也弄起了站点。
钟格凤不明白这“远程教育”是咋回事,就跑到村支书罗小林那儿请教。
罗支书哈哈笑道:“你不是总愁没什么财路么?这远程教育就是帮你找财路的!”“哦?能有这好事?”抱着试试看的态度,钟格凤进了村站点,想看看自己的财路在哪儿。
别说,在站点泡了小半个月,她还真找到了财路——养三黄鸡。
这三黄鸡属于土鸡,因肉质细嫩、营养丰富一直备受城里人的喜爱。
再说下岩村全是山,草籽、虫子啥的也多,鸡不愁没得吃。
看来这三黄鸡简直就是天设地造的好财路啊。
于是,经过一番忙碌,钟格凤的鸡雏们在下岩村的坡地上叽叽叫上了。
万事开头难。
钟格凤从来也没养过三黄鸡,刚养不到一个月,不少鸡都打蔫儿了,每天都得死上十几只,愁得她是天天在鸡棚里打转,眼泪止不住地流。
正在这时,罗支书带着站点管理员上门了:“别慌!有远程教育帮你呢。
”站点管理员详细记录下了鸡的病症,回到站点又向县远程办求援,请专家通过远教视频诊断,最终认为鸡是得了呼吸道疾病,并建议:用消毒液对鸡棚全面消毒。
见专家也没说给鸡吃啥药,钟格凤心里就有点犯嘀咕,但也只有“死马当作活马医”了。
她随后按专家说的一试,还真灵,病情一下就止住了。
小学语文《山沟里的孩子》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山沟里的孩子们的生活环境和学习情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讨论等方式,使学生了解山沟里的孩子们的生活状况。
(2)培养学生通过课文内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会通过比较,认识到自己优越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珍惜学习机会,努力学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珍惜学习资源的意识,激发学生努力学习,为自己和他人创造更美好未来的愿望。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通过讨论、分析,了解山沟里的孩子们的生活和学习状况。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中分析山沟里孩子们的生活和学习状况。
三、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 生字词卡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山沟里的孩子们的生活环境。
(2)引导学生关注这些孩子们的生活和学习状况,激发学生同情心和学习热情。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停顿、重音等。
(3)学生讨论,回答问题:课文讲述了哪些山沟里的孩子们的生活和学习情况?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分析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山沟里的孩子们的生活和学习状况。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总结。
五、作业布置1. 家庭作业:熟读课文,学会生字词。
2. 拓展作业:学生收集有关山沟里的孩子们的资料,进行交流分享。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课堂纪律等。
《山沟里的孩子》是篇叙事散文,用富含感情的语句描写了山沟里的孩子起早贪黑去上学的情景。
颂扬了山里的孩子不怕困难、刻苦学习的精神。
在理解课文的学习活动中,我让学生跟山沟里的孩子作对比,促使他们“角色
移位”,能够设身处地地想象山沟里的孩子在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学习这些孩子
不怕困难、刻苦学习的精神。
教学中我设计了用四组对比句带全篇的环节,教师先出示一组,再让学生去找,不仅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还充分调动了学生读书的积极性。
美中不足之处,上完课才感觉到,我只是让学生找到了四组对比句,而没有让他们深入的去读,去感受读,去体味读,如果学生在抓住重点的词句读—去想—再读—再体验,学生就会在阅读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小学三年级语文《山沟里的孩子》教案【导语】《山沟里的孩子》(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这篇文章用清新抒情的语言讲述了山沟里的孩子披星戴月上学、放学的情形。
山沟里的色彩也在孩子们的脚下犹如魔术般变幻,含蓄而深沉地突现了孩子们上学的艰辛,更表现出他们刻苦、勤奋的学习精神。
以下是作者整理的小学三年级语文《山沟里的孩子》教案相干资料,期望帮助到您。
1.小学三年级语文《山沟里的孩子》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13个生字,学会9个生字、词。
2、学习课文,了解山沟里的孩子起早贪还去上学的情形。
感受他们学习的艰巨,学习他们不怕困难、刻苦学习的精神。
3、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段落结构。
4、能抓住重点知道课文最后两段的意思,并体会“金钥匙”、“理想的光辉的清晨“的含义。
5、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教学重点:在杜重知道重点词语,体会山沟里的孩子起早贪黑去上学的情形,感悟他们不怕困难、刻苦学习的精神。
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初读课文,认识本课生字,掌控“覆盖、动身”等词。
2、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结构。
3、学习课文,了解山沟里的孩子们起早贪黑去上学的情形,感受他们学习的艰巨,学习他们不怕困难,刻苦学习的精神。
导学进程:一、谈话,揭题同学们,你们平时是怎么上学的?想了解山沟里的孩子,他们是怎么上学的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山沟里的孩子》一课,去看看山里的孩子他们是怎么上学的。
二、初读课文,认识文中生字。
1、自由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生字,用爱好的识字方法认识它2、指名读课文,检测生字。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1、仔细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写了那两个方面的内容?2、学生分段,理清结构。
3、说说分段的理由,概括段意。
4、老师小结。
四、学习课文,感悟课文内容。
1、认真地将课文浏览一遍。
2、说说:山沟里的孩子是怎么上学的?3、找出文中描写山沟里的孩子不怕困难的句子读一读。
小组讨论、交换:山沟里的孩子上学有什么困难?他们是怎样面对的?4、指导朗诵,学生怎么感悟就怎么读。
描写张桂梅的优秀段落在咱们这片热土上,有这么一位老师,她就像是山沟沟里那盏最亮的灯,照亮了无数孩子的未来,让人一提起来,心里头就暖洋洋的,她就是我们的大恩人——张桂梅老师。
张桂梅啊,这名字听起来就朴实得很,但干的事儿,那可真是了不得。
你想啊,在那么偏远的地方,条件艰苦得让人咋舌,孩子们上学得走多少山路,翻多少山头啊。
可张老师,她愣是凭着一股子倔强劲儿,硬是在那儿扎下了根,一干就是几十年。
她啊,就像是那不知疲倦的老黄牛,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晚上月亮都挂老高了还在忙活着。
她不仅教书,还操心着孩子们的吃穿住行,生怕哪个娃儿受委屈。
有时候,看到孩子们穿着破衣裳,手里还拿着冷馒头,她那个心疼啊,比自己挨饿受冻还难受。
于是,她就想尽办法,四处奔波,给孩子们筹钱,买新书,添衣物,建宿舍。
她总说:“咱们苦点累点没啥,得让孩子们有个好环境,好好读书,将来才有出路。
”张老师教学也是一把好手,她讲起课来生动有趣,那些复杂的公式、难懂的课文,经她一讲,孩子们就豁然开朗了。
她还特别注重培养孩子们的兴趣爱好,经常带着他们唱歌、跳舞、做手工,让山沟沟里的孩子也能享受到多姿多彩的童年。
她常说:“知识能改变命运,但快乐同样重要。
我要让我的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
”最让人佩服的是,张老师那份坚持不懈的精神。
面对重重困难,她从不轻言放弃。
记得有一次,学校遇到了资金短缺的难题,眼看就要停课了。
张老师急得吃不下饭,睡不好觉,但她没有坐以待毙,而是四处奔波,求爷爷告奶奶地筹集资金。
她的真诚和执着感动了很多人,最终,学校顺利度过了难关。
现在啊,提起张桂梅老师,没有人不竖大拇指的。
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师者风范,什么是无私的奉献精神。
在她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孩子走出了大山,考上了大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而她呢,依然坚守在那片贫瘠的土地上,用自己的光和热继续温暖着每一个孩子的心。
每当夜幕降临,山沟里那盏最亮的灯依旧亮着,那是张桂梅老师在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这片土地和这里的孩子们。
为了山沟里能飞出金凤凰——记扎根山区教育的教师成创生丁洪刚
【期刊名称】《陕西教育(教学)》
【年(卷),期】2006(000)009
【摘要】合阳县杨家庄乡地处合阳县、黄龙县和韩城市三地的交汇处,属于黄龙山系。
这个乡的潘家山村在当地素有“八沟九梁七面坡”之称,这里山大沟深,自然条件恶劣,人们一直都在贫穷的边缘挣扎。
可是,山穷人穷穷根深,穷就穷在没人才,穷就穷在教育差,潘家山办学有史以来,历年教学质量检测成绩均列全乡之末。
【总页数】3页(P12-14)
【作者】丁洪刚
【作者单位】《陕西教育》记者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725
【相关文献】
1.山沟里飞出金凤凰--“天翔”参观记 [J], 王德明
2.山沟里飞出金凤凰──记打败美国女拳王的桐柏山妹子李明凤 [J], 丁严冰;张海容;王德相
3.山沟里飞出金凤凰——记行唐县太行果品厂厂长苗二忠 [J], 黄肖来;李进宝
4.扎根山区无私奉献——记全国模范教师洛南中学校长李银成 [J], 刘旭东;卢毓
明
5.雪山沟里飞出的金凤凰——记藏族民间歌手阿姆 [J], 胡朝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山沟沟里的姑娘,像深山里盛开的野百合,纯净又美好。
她在溪边浣衣,那清澈的溪水倒映着她的面容,仿佛怕惊扰了这水中的仙子,只是轻柔地流淌,你说她是不是这山水间的精灵?2. 这姑娘有双明亮的大眼睛,恰似夜空中闪烁的星子。
当她笑起来的时候,弯弯的眼睛像月牙儿,那笑容能把整个山沟沟都点亮。
村里的老人们看到她,都像看到了自家最宝贝的孙女,满是慈爱,她是不是有魔力让人心生欢喜?3. 山沟沟的姑娘走路像一阵轻盈的风,裙摆随风摇曳,好似翩翩起舞的蝴蝶。
她去山上采茶,穿梭在茶树间,那敏捷的身姿如同在绿浪里飞翔的小鸟,她如此灵动,难道不是大自然赋予的独特魅力?4. 姑娘的歌声在山沟沟里回荡,清脆得像清晨树林里鸟儿的啼鸣。
她在山坡上放羊时唱歌,那些羊儿像是最忠实的听众,静静地吃草,似乎也陶醉在她的歌声里,她的歌声是不是能把人的灵魂都洗净?5. 她那一头乌黑的长发,像黑色的绸缎般柔顺。
当阳光洒下,头发上仿佛披了一层金色的纱,她站在院子里晾晒衣物,就像从古老画卷里走出的仕女,美得让人移不开眼,你能想象到那画面吗?6. 山沟沟姑娘的手很巧,编织的竹篮像精美的艺术品。
她坐在院子里编竹篮,手指灵活地穿梭,就像在指挥一场无声的舞蹈,村里的姑娘们都围着她学,她是不是像个技艺高超的大师?7. 这姑娘的心地善良得像一泓清泉。
有路人路过口渴,她会热情地递上一碗自家的茶水,那笑容和举动像冬日里的暖阳,让人心里暖烘烘的,这样的善良是不是很难得?8. 她在自家的小菜园里劳作,像照顾孩子一样照顾着那些蔬菜。
弯腰浇水时,就像守护宝藏的小卫士,那认真的模样,仿佛能从这小小的菜园里种出整个春天,她是不是对生活充满了热爱?9. 山沟沟姑娘的笑声爽朗,像敲响的铜铃。
和小伙伴们在树林里玩耍时,那笑声在树林间穿梭,惊起了一群栖息的鸟儿,她是不是把快乐传递给了整个山林?10. 夜晚,姑娘坐在窗前,月光洒在她身上,像给她披上了一层银色的披风。
她静静地看着窗外的山谷,那模样像在沉思的诗人,这山沟沟的宁静是不是都融入了她的灵魂?观点结论:山沟沟的姑娘们就像山沟沟里独特的风景,她们纯真、善良、灵动且充满魅力,她们与这片山水相依相伴,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生活的美好,让每一个知晓她们的人都为之倾心,她们是大自然馈赠给这世界的宝藏。
山沟沟里的教魂
醉了酒的夕阳吊在山鸡簝村温情的弯眉毛似的椰子叶尾,从六连岭峡谷中透来的微风小心翼翼地抚摸着山坡上那片密密匝匝的菠
萝叶刺儿。
一位八十五岁的老人拄着拐杖面对那片菠萝地喃喃自语。
这老人是退休多年的曹老师,这山坡原来是他任教39年的小学校的旧址。
他明知这偏僻的山村小学早就撤销了,他明知这小学校园已被村民开发种了菠萝,他明知他魂牵梦萦的小学生们在此已不复存在,在垂暮之年仍请人用摩托车载他到距他家几十里路的旧校址上来看一眼。
老教师呀你为什么还这么执着挂舍不得呢?
此处是山沟沟里的东昌小学旧址。
1947年,21岁的曹老师师范学校毕业后便毅然到这里工作。
学校只有一间低矮的教室连着一间办公室兼宿舍。
没有厨房只能在屋檐下煮饭。
学校设小学一、二年级两个班,二十多名学生就合在一间教室里,叫做复式班。
他改作业就放在膝盖上叫学生一个个过来面改。
当学生默写不出来或写错别字时,他总会把手掌举得高高的命令道:“这么不用心,把屁股转过来!”,学生转身双手支在板凳上把屁股翘起来,他的巴掌从空中慢慢划下来却笑着说,“你的屁股太瘦了,等长点肉,看我狠狠揍你!”。
他常与学生同坐在草坡上背书,背熟了就一起哈哈笑起来。
学生常坐在他的腿上吊在他的肩上。
下雨天放学时他总是披蓑戴笠送学生回家背学生过山鸡簝沟。
他在学校旁种下菠萝蜜、杨桃树、芭蕉、木瓜。
果子
成熟了他摘下来叫学生围在一起吃。
他还打游击似的在学校周边种了木薯、番薯。
五九、六0年粮食紧张,他知道孩子们饿,便挖来蒸在大土煲里,下课时叫学生们都来吃。
曹老师工资低,生活艰苦,有好几个儿女在老家由妻子照管。
星期六他得急急步行三十多里路回家,去干农活。
星期天下午才赶回来。
山区是没有电的,他在荒山坡上的旧陋学校里,夜里孤灯独影,真不知道几十年他是怎么熬过来的。
七十年代初,学校不是以教书为主,学生要学工、学农、学军。
小学生不称学生,叫做“红小兵”。
东昌小学虽然只有一、二年级的小学生,也得办成农业学大寨的先进单位。
于是必须有学农基地。
七、八岁的孩子哪会干什么农活?学农基地都得曹老师一人去开发了。
他花了好几个星期日,一个人在山坳里,好不容易开辟出一块约半亩的水田。
学生站在田埂上,把秧丢到田里,曹老师捋起裤脚下田把秧插完。
当然施肥、除草、收割等都得由曹老师干了。
学校还饲养七只羊,学生可以在山坡上看一看,算是“学农”了。
实际管理工作都得曹老师一人干,收入当勤工俭学收入归学校所有。
平日曹老师除了上课外还要办“大批判专栏”“批林批孔”。
他这个教师兼“生产队长”要上课,要放羊,要管理庄稼,整天忙内忙外连做饭的时间都没有,只好早上摸黑起来煮好饭,吃一天。
多年的媳妇熬成了婆,可长年日晒雨淋劳心劳力,年过半百的曹老师又黑又瘦已显憔悴衰老。
曹老师不怕苦,竭心尽力去做所有的事。
那时,每逢六一节和元旦,学区必定举行文艺晚会,每个学校起码要有一个节目参赛。
曹老师本来就没什么音乐细胞,人又老了,哪会教学生跳舞?于是他便在晚上打着手电筒走十里山路到另一间学校请教文艺老师。
那些简单的舞蹈动作,他弄起来既呆板又滑稽,就像杂技中的小丑令人忍俊不禁,但他说不怕,硬是将这动作去教学生排练节目。
虽然他们学校的节目从来没获过奖,但他们从不弃权。
曹老师在这山沟沟里工作了39年,1986年他退休后,每年必定回山区来看乡亲们一次。
因为他在这山沟沟里,有的人家父子公孙三代人都是他的学生,所以他一回来,人们都争着拉他到家里作客。
他这人很随便,坐在矮木凳上搂着放学归来的孩子问长问短。
人家要杀鸡给他做饭,他总是说别把他当外人,有现成的饭菜那最好。
番薯叶和着番薯饭三下五落二,他说爽快!大家一坐下来就聊了大半天。
如今随着城乡交通的四通八达,教育事业的大发展,他一生工作的东昌小学撤销合并到大的教学点去了,原来旧的教室没了,校园成了村民们的橡胶园和菠萝园。
2012年85岁的曹老师回来看那间学校的旧址回去后不到两个月就去世了。
难道他那天是要把他的教魂放回到他洒尽青春热血的山沟沟里来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