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修之死》中杨修死得并不冤
- 格式:doc
- 大小:14.00 KB
- 文档页数:2
谈谈杨修之死作文_初三优秀作文杨修是三国时期蜀汉名将,他因忠于刘备而备受赞誉。
杨修最终却因为一些误会而被刘备处死。
他的死冤枉已久,成为了历史上的一个遗憾。
今天,我们就来谈谈杨修之死。
杨修原本是刘备的忠臣,出生于豪门世家,家世显赫。
他才思敏捷,口齿伶俐,因此备受刘备赏识。
后来杨修因为一些误会,被关押在监狱中,最终被处死。
我想谈谈刘备为何会处死杨修。
刘备是一个仁义之君,行事充满仁爱之心,但他也不乏猜疑的一面。
在他的眼中,杨修曾经有过一些怪异的行为,这让他怀疑起了杨修的忠诚。
再加上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挑拨离间,刘备最终下定决心处死杨修。
这无疑是刘备一生中的一个痛苦的决定,但却是不可逆转的。
我想谈谈杨修的死对历史的影响。
杨修的死是一个巨大的遗憾,因为他本是一位忠臣,却错遭冤屈。
他的死,让人们对刘备的评价也产生了不同的看法。
有人认为,刘备的猜疑心太重,害死了一位忠臣,这是他一生中的一个败笔。
而也有人认为,刘备在当时的情况下做出这样的决定是无奈之举,可以理解。
无论如何,杨修的死给了历史留下了一个疑问。
我想说说杨修的死对我们的启示。
杨修的死是一种悲剧,它告诉我们,在处事之时要细心谨慎,不可因一时的怀疑而做出永远无法挽回的决定。
我们可以从杨修的死中得到警示: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要坚决排除猜疑,多做沟通和了解,不能草率行事。
否则,可能会伤害无辜之人,也会给自己留下不可挽回的伤痕。
杨修之死是历史上的一段悲剧,它让人们对刘备的评价产生了不同的看法,也给我们留下了一次深刻的反思。
我们要以杨修为鉴,学会在处事之时追求公正、不轻易猜忌他人。
这样才能使我们的人际关系更加和睦,也能让历史不再留下悲伤的印记。
愿我们都能在生活中受到杨修之死的启示,做一个明理、善良的人。
读《杨修之死》有感杨修,一个很有才华的文人,但恃才放旷目中无人,基至无视他的“上司”曹操。
在读过《杨修之死》文后,很多人认为是曹操对杨修才能的嫉妒,才使他杀了杨修,就好像臣子聪明是好,但聪明过头,导致君王认为他有谋反之心,无自己立足之地,就一旨召书,定个谋反之罪,说白了,就是下属绝不能比上级优秀,你必须比领导傻,尤其是必须要让领导认为他自已比你聪明,只有这样,才能混下去。
但在我看来,杨修之死主要还是因为自身侍才放旷,聪明反被聪明误。
能摸透曹操心思的人自然聪明,但提出修改园门,由“一盒酥”理解出一人一口酥,让人们一人一口吃完,是至还说穿曹操做命杀人的慌言,完全不顾曹操的面子,若是有人知晓了自己的慌言且说出,那不免引人厌恶,这便是杨修之过了。
他的确聪明,但用错了方法,一闻“鸡助”就自动收拾行装,并煽动其他人也做归计,虽说猜对了,但曹操之所以不退也是碍于面子,别人都不说,唯有杨修一人说了出来,怎不让曹操愤怒,他颜面何存,若是恼羞成怒,气急之下一刀下去,杨修的故事,也就结束了。
综上所述,不得不说杨修的死有点咎由自取了。
当然曹操也并非无过,他心胸狭窄,自私自利,但若杨修再乖顺些,明白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满足曹操的虚荣心,他的前途哪会止步于此。
古人云:凡有聪明而好露者,皆足以杀其身也。
杨修便是一典行例子,听者叹息,观者指头,如此才华若是再谦逊一点,再努力一点必是一代军师。
读史不是让我们嘲笑的,而是从中明白些为人处世,做人的道理。
才华一点先不说,我们尚不一定有杨修聪明,但我们可以比他虚心,苏格拉底曾说过,他所懂的知识,不过是学识的海洋边的一颗石子,如此伟人,却有如此意论,反观我们,就更要谦虚、努力了。
深水是静的,实穂是低头的,高竹是空心的。
要虚心也需要努力,不做杨修,因为成功是真才实学加谦虚的心共同构筑的。
《杨修之死》教学反思《杨修之死》教学反思1重视积累,收获颇丰。
在整个备课的过程中,我查阅了相当多的资料,包括陈寿的《三国志》、易中天的《品三国》以及大量的关于杨修死因分析的论文及当时社会背景的史实。
在这个过程中,我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知识,能够对杨修这个人物的家世背景、获罪原因、性格分析娓娓道来,对相关的有相似的人物及事件旁征博引,这是我自身业务能力提高的一个飞跃。
于是我自信满满地站在熟识熟知的讲台上激情飞扬,也因此而博得了听课教师的阵阵掌声。
课下,有的老师评:“听你的课真的受益良多,听到了很多独到的见解。
”我知道这里有对我的肯定。
但同时我又不禁在想:为什么工作的时间越长,越有一种不会上课的感觉呢?刚刚走上讲台时,总觉得自己很会讲课,甚至于有一种会比别人讲得更好的自信,对于什么常规课、公开课、校内课或是市内课是无畏无惧的。
记得当时的教学校长就曾如此评价过:“吕老师的课堂是听课的人越多讲的越有激情!”可现在却不一样了,总感觉自己不会上课,尽管打开教材后是满眼的知识点,但总是怕讲不好、讲不透。
很多老师认为这是另一种进步,导致有时我自己也这样认为,但当年的那种激情看来真的是弱化了。
《杨修之死》教学反思2执教者:张震雷观察者:胡根林课堂回放师:昨天,通过你们的老师已经布置了《杨修之死》这篇课文的预习。
老师呢专门画了一幅“杨修绑赴刑场”的漫画。
请看屏幕:【幻灯片展示】师:杨修行将就刑,围观有一大群人,有的扼腕叹息:“哎……”,也有的幸灾乐祸:“哼!……”假如你是围观群众的一员,面对着此情此景,你会说点什么?请用这样的句式:【幻灯片展示】唉(嗨,哼……),杨修你太———!生1:唉,杨修你太冤了!师:哦,你是伸张正义,为杨修伸冤呐。
生2:唉,杨修你太自大了!你太恃才放旷了!师:这位同学不错,将__出现的一个成语也用上了,你能否说说这个成语的意思?生2:依仗才华对自己的行为不加约束。
生3:唉,杨修你太倒霉了!师:你为什么这样说?生3:杨修那么有才华,却被曹操所杀。
杨修之死的读后感篇一杨修之死的读后感杨修啊杨修,你这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家伙,你的死让我感慨万千!也许有人会说,杨修之死是因为曹操心胸狭隘,容不得他人比自己聪明。
但我觉得,事情可能没那么简单。
杨修你自己是不是也有点太爱显摆了呢?就说“一盒酥”那件事,你非得解读出“一人一口酥”,这不是故意在曹操面前卖弄吗?也许你觉得这只是个小小的玩笑,可曹操心里说不定早就不爽了。
我觉得吧,在职场上,像杨修这样的人可不少。
总觉得自己聪明绝顶,不把领导放在眼里,到处显摆自己的才华。
这能有好果子吃?再说“鸡肋”事件,你猜中了曹操的心思,这确实厉害。
但你咋就不知道藏拙呢?你把这事儿到处宣扬,曹操能不恼火?可能他本来还在犹豫,被你这么一搅和,干脆就下定决心收拾你了。
哎,杨修啊,你这一路走得可真不好。
你这么聪明的人,如果能低调点,收敛点,也许结局就不一样了。
难道聪明就一定要表现出来吗?我觉得有时候藏拙也是一种智慧啊!不过话说回来,曹操也不是完全没有责任。
他作为领导,难道就不能容忍下属有点小聪明?也许是当时的局势太紧张,曹操压力太大,所以容不得一点风吹草动。
这让我不禁想到自己,在学校里,在和同学老师相处的时候,是不是也有时候太爱出风头了?杨修的死给我敲响了警钟,让我明白做人还是要低调谦逊,别把自己看得太高。
不然,可能哪天就会惹上麻烦。
你们说,杨修要是活在现在,他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吗?篇二杨修之死的读后感杨修之死,这事儿真让我琢磨了好久!一开始,我觉得杨修死得挺冤的。
他不就是聪明点,能猜到曹操的心思嘛,这能怪他?曹操也太小心眼了吧!“阔”字事件、“一盒酥”事件,杨修不过是展现了一下自己的聪明才智,这难道有错?可是再仔细想想,也许事情没那么简单。
杨修啊,你可能聪明过了头!在职场混,哪能这么随心所欲呢?你总是猜中曹操的想法,还到处说,这不是让曹操很没面子吗?也许曹操一开始还觉得你有点意思,但时间长了,谁能受得了你这样?就好比我们在班级里,要是有个同学总是抢老师的风头,老师能高兴吗?我觉得杨修就是没搞清楚自己的位置,不知道啥时候该聪明,啥时候该装傻。
2015四川高考满分作文赏析:聪明反被聪明误(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试题资料、作文大全、语文资料、公文资料、素材资料、古诗文、教案大全、近义词、反义词、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test questions, composition encyclopedia, Chinese materials, official documents, material materials, ancient poetry, teaching plan encyclopedia, synonyms, antonym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2015四川高考满分作文赏析:聪明反被聪明误2015四川高考满分作文赏析:聪明反被聪明误老实”与“聪明”应该做怎样的判断?这里不是非此即彼的问题,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问题。
18 杨修之死罗贯中【课文目标】1.了解故事的梗概,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复述课文。
2.领会作品的感情倾向,发表自己的评价。
3.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
【重难点】重点:分析杨修和曹操的性格。
难点: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课时安排】1课时。
【整体把握】1.作者简介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
山西太原人,一说钱塘(今浙江杭州)或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元末明初小说家。
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
但时局动乱,政治腐败,才人志士流落荒野。
罗贯中郁郁不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以古鉴今,抨击时政。
是继施耐庵之后,又一个以小说创作流芳百世的小说家。
他广泛搜求了有关平话、戏剧和传说,参考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三国故事进行了再创造;以史实为基础,融合大胆而合理的想像和虚构,创作了“七实三虚”的历史小说巨著《三国演义》。
罗贯中在这部巨著里,借叙述魏蜀吴三国征战的历史故事,对暴政作了愤怒的抨击,提出了自己的鲜明政治理想──仁政。
这个观点形成全书鲜明的拥刘反曹倾向,使曹操和刘备两个艺术形象鲜明对比,互相衬托,以强烈谴责暴政,热烈颂扬仁政。
2.写作背景《杨修之死》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本文叙述的是魏蜀汉中争夺战最后阶段,曹操军队撤退前的情况,本文从不同侧面展开了曹操和杨修的矛盾冲突,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
3.重点字词字:字音:庖:páo讫:qì麾:huī惇:dūn谮:zèn 绰:chāo佯:yáng多音字:绰:chuò(阔绰)chāo(绰刀)通假字:“当”通“挡”、“分”通“吩”、“付”通“咐”。
词:沉吟:犹豫;迟疑。
禀请:禀告请示。
班师:出征的军队回朝。
谮害:指恶意诬陷伤害。
惑乱:指恶意诬陷伤害。
绰刀:取刀,拿刀。
对答如流:回答问话像流水一样快。
形容口才好,反应快。
【读后感400字】杨修之死读后感400字
杨修之死
读后感
400字
在《杨修之死》一文中,杨修聪明灵敏,知晓君王,但是为何最后却被曹操所杀呢?
在《杨修之死去》中加插了几个关于杨修和曹操之间的故事,由这些事情可以晓得杨
修这个人才华横溢,思维灵巧,擅于揣摩君主的心思,然而他的上司就是曹操。
如果存有
才翘起只是局限于在同级或下级面前,也不至于招致杀身之祸,但是杨修这个人偏偏讨厌
与曹操较量,不仅仅就是把曹操的心思看看的一清二楚,还讨厌在其他人面前说一说。
而
曹操并不心胸宽广,而是生性多疑,心胸狭隘,爱面子,不讨厌宣称自己的错误,虽就是
表面称赞杨修这个人,但暗地里已将其恨之入骨。
另一方面,杨修说话不看形势,这便是他最终被曹操所杀的根本原因。
古代帝王都是
天子,天子自然会保持一种神秘感,然而曹操这个魏王做的一点“隐私”都没有,一个高
高在上的君王,被一个臣子看的透透,。
而杨修喜欢猜曹操的心思,而且每次都能猜中,
这便是犯了大忌的。
曹操遇到这样的人会怎么想?“我一个君王,被你杨修看得赤裸裸的,那还怎么统御百官,统治亿兆黎民,况且要是哪一天他也想在这王位上坐坐,对我又是这
么了解,我还不成了第二个汉献帝吗?留着他干什么,养虎为患吗?干脆杀了他,以除后
患!”正应为如此,杨修最后因著名的“鸡肋”事件被曹操以惑乱军心之罪杀死。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杨修之死的秘密
导语: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就在曹操和蜀军僵持不下之时,曹军的主薄杨修却因一根“鸡胁”掉了性命。
而在此之后他便成了“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代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就在曹操和蜀军僵持不下之时,曹军的主薄杨修却因一根“鸡胁”掉了性命。
而在此之后他便成了“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代表,而曹操杀死杨修这件事,也成为了曹操忌才的典型表现。
杨修死的很冤啊,本文就来揭开杨修之死的秘密。
人们都说曹操一生奸诈,在奸方面有很多都是因为他滥杀无辜。
最有名的就是曹操因为忌才杀了杨修。
曹操越到晚年,越爱犯杀人的“过失”其实到不是他认为谋臣不重要了,天下已大定了,相反,到是他认为自己的来日不多了,谋臣的力量也颇大,如果对那些离心力太强的人不铲除就会让后来的继承人身边不干净,杨修的死就是这样。
杨修作为“丞相主簿”事实上就是曹操的贴身秘书,曹操如果不信任这位二十几岁的年轻人,他根本就不可能担任次职。
“修年二十五,以名公子有才名,为太祖所器”杨修在曹操身边工作了近十几年,足见二人的关系不一般。
杨修很快就成为了曹植、曹丕兄弟争夺的对象,然而最终到向了曹植,但曹操经过反复思考最后选定的接班人又是曹丕。
保曹丕便是保江山,留杨修就会给曹丕带来威胁。
保江山还是保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人?思前想后,曹操选择了前者。
拖到临死前以杨修泄露机密为借口把他杀了。
“修死百余日太祖卒”
有人说曹操是因为忌才才杀杨修,这根本就不可能。
以杨修之才比之荀彧、荀攸、程昱、郭嘉、贾诩如何,差的太远了。
所以根本不是曹操忌才才杀杨修。
《杨修之死》中杨修死得并不冤作者:刘正军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4年第09期内容摘要:《杨修之死》是2002年初审通过的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小说名著单元的一篇节选课文。
文章通过六个小故事揭示了杨修被杀的原因。
很多读者把杨修之死归结于杨修的恃才放旷和曹操的妒贤嫉能、阴险狡诈。
笔者认为这种见解有些偏颇。
杨修完全是自寻死路,实在怨不得曹操;杨修之死也不仅仅限于恃才放旷,更是源于自己没有自知之明关键词:《杨修之死》杨修死因都说《杨修之死》中的杨修死的冤,但我不这样认为,我认为杨修完全是自寻死路,实在怨不得曹操;杨修之死也不仅仅限于恃才放旷,更是源于自己没有自知之明。
下面做简要分析:一.老板的颜面你别犯尊重他人,是人际交往的一条通则。
更别说尊重自己的老板了。
杨修却不懂得这一点。
曹操门内添“活”字,不过是炫耀一下自己的智商,是一个无关紧要的文字游戏而已。
杨修要显示自己的智商不在老板之下,硬要揭穿谜底,好好“秀自己”一把。
“曹操称美,心甚忌之”。
这件事就此而已,也许对杨修不无半点损害。
可是,杨修似乎自鸣得意,变本加厉,竟然以“一人一口酥”恶作剧般分吃了曹操的“一盒酥”。
没有经过老板的同意,随便享用老板的东西,曹操心里不爽也很正常。
毕竟你杨修和曹操的关系还没有好到那一步嘛。
曹操心恶之,亦在情理之中。
曹操还是比较大度的,虽心里不悦但表面上还是装出了“笑容”。
这两件生活的小事可以看出杨修连起码的与人交往原则都不明白,不知道尊重他人,自然也难得到别人的喜欢。
二.老板的隐私你别说每一个人都有每一个人的隐私和秘密,尤其是那些古代的君王更是喜欢神化自己,以此来震慑别人,巩固自己的地位。
汉高祖刘邦就是编撰这类故事的高手,凭借赤帝斩白帝,祥云绕顶,有贵人之相等等一个个神奇的故事,把一个“市井无赖”神化成“天生的贵种”,骗得了大家的信任,最终还真的夺得了天下。
曹操不可能不知道这其中的奥妙,于是也效仿刘邦,神化自己有“梦中杀人”的习惯,借此迷惑、警告那些想暗杀他的人,同时达到保护自己、神化自己的目的。
“西山会”杨修之死作者:暂无来源:《领导文萃》 2015年第23期刘绪义杨修与“西山会”杨修加入曹植的“西山会”时间不详,但《三国志》“贾诩”传说:“是时,文帝为五官将,而临菑侯植才名方盛,各有党与,有夺宗之议。
”文帝即曹丕也有自己的“西山会”,他们是司马懿、陈群、吴质、朱铄;曹植的“西山会”则有丁仪、丁廙、杨修等为之羽翼。
丁仪、丁廙是两兄弟,很多读者都不知道这两个人,因为“丁仪、丁廙,官不过右刺奸掾及黄门侍郎,外无摧锋接刃之功,内无升堂庙胜之效,党于陈思王(即曹植),冀摇冢嗣,启衅骨肉,事既不成,刑戮随之,斯实魏朝罪人,不得立传明矣。
”此二人乃文人,哪是大名鼎鼎的司马懿的对手。
他们加入“西山会”只是因为与曹丕本有私怨,事件的起因是因为曹操有感于丁仪父亲劝自己迎汉献帝的功德,便想把女儿嫁给丁仪,结果为曹丕劝阻,说丁仪的眼睛不好,因此丁仪没有娶到魏公主,所以丁氏兄弟便怀恨在心,开始大力支持曹植夺嫡。
那么杨修呢,在“西山会”中排名第三,连对手的第三吴质都斗不过。
号称“有才策”的杨修和当时仅是朝歌长的吴质在斗智中一阵就败于马下,而且还直接导致了曹操对曹植为人的怀疑,杨修空负才名,不及吴质的老谋深算,所思所行皆被其料中,反被暗算了一把,还连带了主子曹植受疑,真是害人害己,可见杨修在小聪明上倒远超诸人。
本来,曹植是占上锋的,集军事家、政治家、诗人等诸多名号于一身的曹操,开始时更倾向于曹植。
因为曹操身上的诗人狂放不羁气质,曹植亦有之,种种迹象表明,曹植差点就做了太子。
可惜被这帮“西山会”的人给毁了。
曹操在处理完了立嗣的问题后,政治敏感性马上促使他要考虑到曹植和曹丕争嗣的后果,因为两人周围都有一个“西山会”,曹操是深知其力量,所以终于在建安二十四年秋,借机安了个罪名就将杨修斩首了。
《三国志》是这样说的:“太祖既虑终始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
杨修入“西山会”的动机杨修加入“西山会”的动机很简单,他要赌一把。
《杨修之死》中杨修死得并不冤
作者:刘正军
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4年第09期
内容摘要:《杨修之死》是2002年初审通过的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小说名著单元的一篇节选课文。
文章通过六个小故事揭示了杨修被杀的原因。
很多读者把杨修之死归结于杨修的恃才放旷和曹操的妒贤嫉能、阴险狡诈。
笔者认为这种见解有些偏颇。
杨修完全是自寻死路,实在怨不得曹操;杨修之死也不仅仅限于恃才放旷,更是源于自己没有自知之明
关键词:《杨修之死》杨修死因
都说《杨修之死》中的杨修死的冤,但我不这样认为,我认为杨修完全是自寻死路,实在怨不得曹操;杨修之死也不仅仅限于恃才放旷,更是源于自己没有自知之明。
下面做简要分析:
一.老板的颜面你别犯
尊重他人,是人际交往的一条通则。
更别说尊重自己的老板了。
杨修却不懂得这一点。
曹操门内添“活”字,不过是炫耀一下自己的智商,是一个无关紧要的文字游戏而已。
杨修要显示自己的智商不在老板之下,硬要揭穿谜底,好好“秀自己”一把。
“曹操称美,心甚忌之”。
这件事就此而已,也许对杨修不无半点损害。
可是,杨修似乎自鸣得意,变本加厉,竟然以“一人一口酥”恶作剧般分吃了曹操的“一盒酥”。
没有经过老板的同意,随便享用老板的东西,曹操心里不爽也很正常。
毕竟你杨修和曹操的关系还没有好到那一步嘛。
曹操心恶之,亦在情理之中。
曹操还是比较大度的,虽心里不悦但表面上还是装出了“笑容”。
这两件生活的小事可以看出杨修连起码的与人交往原则都不明白,不知道尊重他人,自然也难得到别人的喜欢。
二.老板的隐私你别说
每一个人都有每一个人的隐私和秘密,尤其是那些古代的君王更是喜欢神化自己,以此来震慑别人,巩固自己的地位。
汉高祖刘邦就是编撰这类故事的高手,凭借赤帝斩白帝,祥云绕顶,有贵人之相等等一个个神奇的故事,把一个“市井无赖”神化成“天生的贵种”,骗得了大家的信任,最终还真的夺得了天下。
曹操不可能不知道这其中的奥妙,于是也效仿刘邦,神化自己有“梦中杀人”的习惯,借此迷惑、警告那些想暗杀他的人,同时达到保护自己、神化自己的目的。
杨修也懂这个道理,但他执意要拆穿曹操梦中杀人的“把戏”。
这种做法无疑是告诉大家:我们的老板曹操是多么的残忍,草菅人命,借大家的人头来达到保护自己、神化自己的目的。
杨修的这一做法不仅是冒犯了老板,更重要的是动摇了领导的群众基础,损害了领导在群众中的威信。
我想:遇到这茬事,要是别的老板早就要拿肇事者革职查办,甚至直接杀头,以儆效尤,至少得有个降职处分吧。
好在曹操是一个爱才之人,是位胸襟开阔的大英雄,虽然“愈恶之”,但终究没有处理杨修。
三.老板的家事你别参合
曹植和曹丕到底是谁继位,决定权应该在曹操那里,这是曹家人的家事。
可是杨修偏偏要来参合。
杨修与曹植相交甚好,常常在曹植家中彻夜长谈。
谈了什么,我们不得而知。
曹丕与吴质结交不错,吴质每次到曹丕处密谋,都是采用掩人耳目的做法——藏在大簏中,对人说只是绢匹。
杨修知道后,立马来向曹操告状。
这简直就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你杨修不是常常到曹植处彻夜长谈吗?怎么就不允许吴质和曹丕密谋呢?更可笑的是杨修拿到的“把柄”竟然被吴质巧妙地化解为杨修诬陷的证据——吴质设计用大簏装绢入曹植处。
这个“聪明反被聪明误”的杨修,最后落得一个“偷鸡不成蚀把米”的结果!不仅曹操“愈恶之”,甚至还牵连到曹植,曹操本想立曹植为世子,可是因为这件事,“曹操亦不喜植”!
杨修并没有从“告状门”中汲取教训,更没有察觉到危险已经来临,而是更深地陷入曹氏接班人之争中。
他竟然大胆到直接干预曹植和曹丕的考试结果,成为曹植的“枪手”,这让主考官曹操震怒不已。
曹操已经意识到杨修成了接班人问题中的一个绊脚石,不除掉杨修势必影响曹氏家族的政权!此时曹操“已有杀修之心”。
杨修之死咎由自取,可怜的曹植却由于交友不慎,以致化优势为劣势,结果丢掉了自己的大好前程,最终成为了“世子之争”的失败者。
当然,曹操要杀杨修自然不会以干涉接班人的名义,这样会造成两个儿子之间的矛盾。
不久,曹操借“鸡肋”事件,名正言顺给杨修定了一个罪名——造言惑众、扰乱军心,杀了杨修。
杀修之后,兵败的曹操为了给自己树立“爱才”的形象,于是厚葬了杨修。
四.既不知人,又不自知,你就别参与政治
从文章节选来看,纵观杨修一生可谓是“小聪明,大糊涂”。
耍小聪明的杨修至死依然不知道自己为何而死!杨修跟随曹操,常常能猜中曹操的小心思,却没有看清曹操的为人,自始至终都没意识到自己所作所为带来的危险。
可见杨修没有知人之能!
综上所述,杨修之死完全是自找的。
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一点浅漏的看法,还请大家指教。
(作者单位:广东深圳前海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