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天辟地》课堂实录片断_教案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15.22 KB
- 文档页数:2
《开天辟地》教学设计(精选5篇)《开天辟地》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发扬与自然作斗争的献身精神。
2.培养改写神话的能力。
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文章的结构和内容。
2难点:(l)理解古代人民与大自然作斗争的献身精神。
(2)改写神话的方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预习1.查字典,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浊(zhuo2)混沌(hun4dun4)孕育(yun4)霹雳(pi1)冉冉上升(ran3)巍峨(wei1e2)雷霆(ting2)骨髓(sui3)甘霖(lin2)。
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l)盘古:我国神话中的开天辟地的人物。
(2)开天辟地:古代神话说盘古氏开辟天地后方有世界。
因此用“开天辟地”指有史以来。
(3)宇宙:本课指一切物质及其存在的形式的总体。
(4)霹雳:云和地面之间发生的一种响声很大的强烈的雷电现象。
也叫落雷。
(5)冉冉:本课指慢慢地。
(6)湿润:本课指(玉、石等)质地柔和、细腻光滑。
(7)甘霖:指久旱以后所下的雨。
3.朗读课文,思考自读提示。
二、导人1.作者作品简介袁柯,生于1916年,神话学家。
四川人,现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论著有《中国古代神话》、《古神话选释》、《山海经校注》、《神话论文集》、《中国神话传说辞典》。
《中国古代神话》是中国第一部汉民族古代神话专著。
2关于神话。
神话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
它是人类早期的不自觉的艺术创作。
神话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由于远古时代生产力的水平很低,人们不能科学的解释世界、自然现象和原始社会文化生活的起源和变化,以他们贫乏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
3.导语。
创世神话,也称开辟神话,是关于天地开辟、人类和万物起源的'神话。
创世神话是人类幼年时期用幻想的形式对自然、宇宙所作的幼稚的解释和描述,反映出原始古代人对天地宇宙和人类由来的原始观念。
天地开辟神话,大体可以分为由神来开辟天地,由巨人化生万物和自然演化形成世界等三大类。
《开天辟地》教学实录《开天辟地》教学实录执教者:浙江蒋军晶师:你还记得《开天辟地》这个神话的第一句话吗?生:记得。
师:第一句话是?生:很久很久以前。
(板书)师:是的,很久很久以前,这句话很重要。
我们再读一读——生:很久很久以前。
师:这个故事发生在——生:很久很久以前。
师:《神笔马良》的故事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吗?生:不是。
师:是的,神笔马良的故事发生在从前。
师:《西游记》的故事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吗?生:不是。
师:《西游记》的故事最多算发生在很久以前。
而《开天辟地》的故事发生在——生:很久很久以前。
师:是啊,很久很久以前,久到天地都还没形成,久到人都还没有出现。
那时候的世界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生:混沌。
师:是的,混沌。
混沌的世界你理解是怎样的?生:很黑很黑的,什么也看不见。
生:什么东西都混在一起,很脏的。
生:没有一点光亮,呆在里面很难受。
师:混沌的世界究竟是怎样的,有过很多比喻,同学们看一看。
鸡卵中之黄白未分,是混沌也。
卵中之黄白既分,是开辟也。
初烹时,茶叶乱浮,清浊不分,此混沌象也。
少顷,水在上,叶在下,便是开辟象矣。
师:能看懂吗?自己试着“翻译”一下。
生:(自己尝试“翻译”)师:谁来试一下。
生:鸡蛋里面,蛋黄和蛋白没有分开,这就是混沌。
鸡蛋中蛋黄和蛋白分开了,是开辟。
生:茶刚刚泡好时,茶叶乱浮,一会上一会下,这就是混沌,过了一会儿,水在上面,茶叶在下面,这就是开辟。
(教师适当提示)师:你看,这些比喻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混沌”。
你们看到没有,这两句话里有一个和“混沌”相对应的词——生:开辟。
师:我们的天地是如何被开辟的,你们知道了吧?生:知道了。
师:真好,不过,请你们再读读开辟天地的部分,好吗?生:(学生自由读课文)师:如果请你用自己的话说说开天辟地的过程,你们会说吗?生:会说。
师:真的会说?生:真的会说。
师:如果你们真的能用自己的话说开天辟地的过程,蒋老师相信,下面这段古文,你们一定能翻译出来。
《开天辟地》课堂教学实录(S版二年级上册)一、谈话引入,解题。
同学们,小红是个爱听故事的孩子。
有一天,奶奶给她讲了一个故事。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这个世界上什么也没有,没有花草树木,没有鸟兽虫鱼,甚至没有天,没有地,于是世间流传了这样一个动人的神话故事——叫《开天辟地》。
一起读课题。
多么有气势的题目啊,再读。
开和辟的意思是一样的,所以开天辟地又可以说成开辟天地。
二、开天劈地,感受气魄.(一)说清课文大意。
1.请同学们打开书本,一起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注意读准字音,开始。
师:看同学们读得真投入,相信你一定能将这篇课文读好,现在老师来考考大家,你们看。
(课件出示词语) 盘古巨人突然睁开一丈合拢停止稳固你能大声准确的读出这些词语吗?谁来当小老师教教同学们,好你来。
读得真响亮,现在老师把音节擦去,还能读出来吗?每个词读两遍。
看来,同学们的词语都掌握得很好,老师很高兴。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开天辟地》是一个神话故事,充满了幻想的色彩和神奇的想象。
老师带来了一段视频帮助同学们理解课文,你们想看吗?请看。
2.故事中,天和地最早是什么样的?指名答。
出示: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是合在一起的,黑乎乎的,好像一个大鸡蛋。
什么叫“黑乎乎”,请大家闭上眼睛,什么也看不见,周围漆黑一团,就是黑乎乎。
来,你来说说闭上眼睛的感觉舒服吗?在这个大鸡蛋里,睡着一个巨人。
有一天,奇迹发生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盘古开天辟地时那种惊心动魄的场面吧。
(三)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1.齐读第三自然段,一边读,一边用“——”勾画出盘古是怎样把这黑乎乎的大鸡蛋劈开的?2.出示:盘古一生气,抡起拳头使劲一砸,抬起腿猛地一蹬。
看谁有火眼金睛,找出表示动作的词?什么叫抡起拳头使劲一砸,你就是盘古,你来演示一下。
照着他的样子我们来读读,读出开天辟地的气势,把盘古这个巨人的样子读出来。
咱们分组来比比,好吗?第一组先来,不错,第二组来。
读得真有力量,等会继续比。
XXX开天辟地课堂实录XXX《10、盘古开天辟地》课堂实录XXX:XXX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课文是从XXX分开天地、顶天立地、身化万物三个方面写XXX 开天辟地的经过。
3.感受XXX敢于开创、坚持不懈、无私奉献的精神,了解神话传说奇特而合理的想象。
教学重难点:1.抓住关键的语句,感受XXX敢于开创、坚持不懈、无私奉献的精神。
2.了解神话传说奇特而合理的想象。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复回顾师:同学们,当我们仰望蓝天,俯看大地的时候,你一定会想起一个人,他是——生:XXX。
对,正因为他——开天辟地,才创造了我们这个美丽的世界。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神话故事《盘古开天辟地》,了解了XXX开天辟地的情景,现在,让我们来回顾一下有关内容。
好,咱们先来听写词语:第一个词语,听好老师的提示:①在XXX开天辟地之前,天地合在一起,宇宙里什么都看不见,有个词语就是形容这种状况,这是哪个词呢?想好后写下来。
②对于这种状况,XXX十分烦恼,课文中用了一个与“烦恼”意思相近的词,请写出来。
③课文中有个词语是形容轻而清的东西慢慢上升,请写出这个词。
④这课中有个生字,它的意思与清澈的“清”相反,请写出这个字。
课件出示:混沌可恼冉冉上升浊)师:对照大屏幕,请一个同学来读读这四个词语。
其它同学注意听:一、听他的字音读准了没有?二、检查你写对了没有。
生读词语。
师:如果都写对了,请给自己画上最喜欢的符号奖励自己,如果有错的话,请赶快订正。
师:能用上这几个词,说说XXX开天辟地的情景吗?生:师:浑沌一团的天地在XXX的“一斧、一挥、一劈”下就分隔了,听到这里,有什么感受?生:太神奇了。
生:XXX本领可真大。
生:盘古力大无穷。
师:是啊,神话想象奇特,神话中的人物更是神奇。
XXX一斧劈开浑沌,气力如此之大,才略如此之高,这是常人难以具备的。
同学们,XXX还有着更多的神奇之处,这节课,我们接着研究背面的局部,连续感受神话奇特的想象,进一步感受XXX的神奇。
《开天辟地》教学设计精选3篇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盘古开天辟地并用身体孕育万物的神勇和伟大,下面这3篇《开天辟地》教学设计是作者为您整理的开天辟地教学设计范文模板,欢迎查阅参考。
《开天辟地》教学设计篇一作者:佚名转贴自:转载点击数:78杨艳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七自然段。
2、抓住关键理解句子,掌握含有反义词的句子,指导个性化阅读。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感悟盘古勇敢、无私的献身精神。
教学过程:一、导入。
(多媒体展示课文插图)看图,用自己的话描述图上的情景。
用一个词概括你心目中的盘古形象。
(勇敢、无私……)二、引导阅读课文一部分。
1、你从课文中哪些地方读出了盘古的勇敢?自由读,划出有关句子。
2、同桌间相互交流。
3、指名读出所划的句子,引导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4、重点句指导:①“大神见身边有一把板斧、一把凿子,他随手拿来,左手持凿,右手握斧,对着眼前的一片混沌,猛劈猛凿,只见巨石崩裂……”抓住关键词,读出自己的理解。
②“轻而清的东西冉冉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沉,变成了地。
”让学生揣摩和发现句子的特点,朗读体会。
三、引导阅读和背诵第二部分。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精疲力竭”“含着微笑”“化成了万物”等词语悟出盘古的无私奉献,展开想象练读,指导背诵第七自然段。
四、拓展练习。
“我想把手放在茂盛的花草上,去抚摸盘古的汗毛;我想把头枕在宽阔的平原上,去倾听……”学生模仿句式,作拓展练习。
五、作业。
搜集中华民族堪称开天辟地的伟绩,准备在班内交流。
(一范文.一范文。
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开天)此问转载开天辟地教学设计篇二之一佚名教学主题:阅读课所属学科:语文适于年级:二年级上册教材版本: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语文出版社S版)建议学时数:2学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辅导学生认识11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四年级上册语文《开天辟地》课堂实录和教学反思教案《开天辟地》课堂实录1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初读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会本课的生字和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理清段落层次。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清段落层次。
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1、板书课题:12、开天辟地2、引导读题并质疑:谁开了天地?他是怎样开天辟地的?二、初读课文1、学生自学课文,自学要求:(1)自由轻声读课文,圈划出文中生字,读准字音。
(2)画出不理解的词,联系上下文理解其意。
(3)读通顺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学生带着问题,依照要求读课文。
2、检查自读效果。
(1)出示生字词:(2)指名读,读准字音并正音。
(3)说说自身理解了哪些字词的意思。
(4)指读分自然段读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师正音,评读。
(5)指名说说课文的大意,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指导书写生字1、出示生字卡片,提示:注意一些易错字的正确写法。
2、学生练习描红仿影。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语言资料,了解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感受盘古伟大的献身精神。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了解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感受盘古伟大的献身精神。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新课二、精读课文1、默读第一自然段,结合理解词句:“传说”、“整个宇宙混沌一团,像个大鸡蛋。
”(1)引导学生理解“传说”。
(2)什么叫“混沌一团”?下文哪一句话写的就是“混沌一团”的状况?(四周黑乎乎一片,什么也看不见)(3)明确“整个宇宙混沌一团,像个大鸡蛋”并让学生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2、学生各自朗读第二自然段,边读书边考虑:(1)谁开天辟地?他是怎样开天辟地的?(2)哪些词语写了盘古开天辟地的经过?(昏睡。
《开天辟地》第二课时教学实录角斜镇沿口小学缪永祥赵云师:同学们上一课表现很好,老师相信这一课,大家会表现的更好。
对不对?生:(齐声)对。
我能行。
师:这一课我们继续往下学习,看看天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像上节课一样,我们边读边想象,在脑子里画出一幅幅神奇的图画。
生:自由读课文第三段。
师:谁来,把你看到的画面读出来。
生:我刚刚看见了……师:你就直接用朗读把你看到的这幅画面表现出来。
表现出它的神奇之处。
(设计意图:在朗读中感悟课文表达的情感,提高对文字的鉴赏能力。
教师不仅要使学生在欣赏中感受到美的欢快,还要让学生通过深入思想展开讨论和评价,经历有利于学生情感的体验。
)生:天地分开以后,盘古怕他们还合在一起,就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
师:的确够使劲的,谁使的劲再大一点?(在朗读中感悟,提高对文字的鉴赏能力)生:天地分开以后,盘古怕他们还合在一起,就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
师:同学们请看屏幕,这就是盘古顶天蹬地的画面。
(出示课文插图印影件)生:哇!生:盘古怕他们还会合在一起,就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
师:盘古顶天蹬地多长时间?生1:100年。
生2: 300年。
生3:10000年生4:不知过了多少年。
师:是啊不知道过了多少年啊!来,请接着老师的话往下读。
一百天过去了,盘古——生:接)怕他们还会合在一起,就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
师:一百年过去了,盘古——生:(接)怕他们还会合在一起,就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
师:一万年,几十万年,几千万年过去了,盘古——生:(接)怕他们还会合在一起,就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
师:就这样,天地之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谁接着把这个变化读出来!生: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下沉一丈,盘古也随着越长越高。
师:100天过去了,天升高——生:100丈师:地下沉——师:1000天过去了,天升高——生:1000丈师:地下沉——生:1000丈师:盘古也随着长高——生:1000丈师:此刻,盘古仿佛就在眼前,让我们抬起头来,仰望盘古,此时他有多高?(学生全部仰头使劲望)我们看得到吗.?生:看不到!师:天还在升高,盘古的身体还在往上长,太神奇了!来,让我们一起读出这份神奇!师:这样不知过了多少年,天和地逐渐成形了,盘古也累得倒了下去。
《开天辟地》教案之一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开天辟地故事,感受神话的神奇色彩。
2.通过讲述、讨论、表演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引导学生理解“开天辟地”的象征意义,激发学生对自然、宇宙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二、教学重点1.讲述《开天辟地》的故事。
2.分析盘古、女娲等神话人物的形象。
三、教学难点1.理解“开天辟地”的象征意义。
2.探讨神话故事与历史文化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1.故事课件或图片。
2.学生分组准备讨论话题。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1.老师讲述一个简短的开天辟地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
2.提问:你们知道这个故事的名字吗?这个故事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第二环节:讲述故事1.学生分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角色,准备讲述《开天辟地》的故事。
2.每组轮流讲述,其他学生倾听并给出评价。
第三环节:分析人物1.学生分组讨论:盘古、女娲等神话人物的形象。
2.每组选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3.老师点评,引导学生理解神话人物的特点和象征意义。
第四环节:探讨象征意义1.老师提出问题:开天辟地有什么象征意义?2.学生分组讨论,从不同角度分析开天辟地的象征意义。
3.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第五环节:拓展活动1.学生分组,每组设计一个关于开天辟地的创意作品,如绘画、手抄报、表演等。
2.各组展示作品,其他学生欣赏并给出评价。
3.老师点评,鼓励学生的创意和合作精神。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提出建议和疑问。
3.老师解答疑问,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索神话故事。
七、课后作业1.学生选择一个神话故事,进行阅读并复述。
2.家长参与评价,鼓励学生在家庭中分享神话故事。
八、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讲述、讨论、表演等多种形式,激发了学生对神话故事的兴趣。
2.学生在分析神话人物和探讨象征意义的过程中,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课后作业的布置,使学生在家庭中也能感受到神话故事的魅力,达到了教学目的。
《开天辟地》第二课时教学实录一、教材简说这篇神话传说讲的是名叫盘古的巨人开天辟地的故事。
故事极富想象力,文字叙述具体而生动。
课文的脉络非常清楚,分三个部分,把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的过程描写得非常清楚。
在说明"天和地还没有分开"的背景之后,先是讲了盘古醒了以后所做的事,以及天地的不同变化;然后叙述天地分开以后盘古所做的事;最后讲了盘古倒下后发生的变化。
课文处处充满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动准确的语言塑造了盘古雄伟、高大的形象,赞美了他为开天辟地而勇于献身的精神。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注意文章在表达上的这些特点。
教学这篇课文,要使学生认识神话这种文学体裁,体会巨人盘古的献身精神,感受我国古代人民的丰富想象力。
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
学后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二、设计理念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以“疑”促读,以“读”释疑,促使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在阅读实践中,通过“设疑——读文——领悟——释疑——积累——运用”让学生充分感悟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的同时,学习表达方法,不断吸收和积累语言,习得和积淀语感,从而形成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第六、七、八自然段2、从课文中感受盘古的伟大之处。
3、了解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并能把这个神话讲给别人听。
四、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文章,发挥想象力,描述文中的情景。
3.了解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感受盘古伟大的献身精神五、教学难点:了解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感受盘古伟大的献身精神六、教学过程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开天辟地》,还记得故事的情节吗?生:(齐)记得!师:好,看这些成语,你能用上它们讲一段话,说说这个神话的内容吗?出示:混沌不分昏天黑地大刀阔斧开天辟地与日俱增顶天立地变化万端改天换地生:很久很久以前,整个宇宙混沌不分,昏天黑地的。
《开天辟地》教学实录师:看老师在黑板上写一个字。
(板书:大)这是什么字? 生:大。
师:我要请几个同学把这个“大”字表演出来。
看看你们是不是会表演。
有一个要求,各自做各自的动作,让人一看就清楚这是“大”。
(生用各种动作表示“大”)师:你们觉得谁表演得最像?生:第二个同学最像。
师:像在哪里?生:她用身体把“大”的意思做出来了。
师:原来“大”是一个伸开手臂、岔开两腿、站立着的人,对不对?这样的形状跟“大”字差不多,这叫象形。
再看这位同学在那里不停地用手大幅度晃动,你觉得是不是“大”?生:我觉得这样也能表示“大”。
师:当然喽,这就叫意会。
一个“大”字,让我们四(4)班的同学一演,就那么丰富。
师:我在这个用“大”表示的人的上面加一横,这是什么字呢?生:天。
师:这一横代表什么呢?生:代表天空。
师:(板书:天)好,咱们就来说说天。
生:天是蔚蓝的。
生:天是无边无际的。
师:看我在这个用“大”表示的人的下面加一横,认识这个字吗?生:不认识。
师:这个字呀,后来作了演变,它就是我们现在认识的(板书:立)。
师:下面这一横表示什么呢?生:代表大地。
师:这个人就站在了大地上(板书:地)。
我们简单地聊聊“地”,你觉得“地”怎么样?(生答略)师:广袤的大地是我们祖祖辈辈生活的家园。
当然,地不经意地一抖动,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
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古人要把表示人的“大”字放在天之下、地之上呢?生:因为有个神话叫“开天辟地”,那个人代表盘古,他手托起的是天,脚踏着的是地。
师:也许古人造字的时候就是这么想的,人本来就是在天之下、地之上生活的。
师:今天这堂课我们要走进一个又一个的关于天与地的故事。
(板书:开天辟地)一起读。
生:开天辟地。
师:我们读过童话故事,也读过寓言故事,《开天辟地》是什么故事?生:神话故事。
师:对,它是一个千古流传的神话,它主要讲什么呢?生:主要讲了盘古开辟了天地,后来盘古死后,他的身躯化成了万物。
师:说得真好,既简练又清楚。
《开天辟地》课堂实录片断
1、谈话。
师:请同学根据以前学过的预习五步法进行预习,注意用上练习三出现的预习所用的符号。
(学生马上埋头苦干,时不时和同桌交流一下自己获得的新东西,很有意境)
2、全班读课文,找到自己读的还不熟的词句,多读几遍。
3、再读课文,采取自由读的形式,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学生问题千奇百怪,比如说:书上说在盘古开天辟地之间,天地万物都还没有产生,那么盘古身上怎么围着一圈树叶?盘古这么伟大,他在睡着之前干什么?……)
4、灵机一动,与学生一起讨论神话的特点。
师:既然大家有这么多问题,我也来提一个问题,盘古一醒来,就发现身边有一把斧子,一把凿子,这是从哪来的?(颇有和学生较劲之意,学生回答令人意外,课堂气氛空前高涨,借此引出自我探究)
生:也许他爸爸以前是个木匠,给他留下来的呗!
生:他的妈妈知道他是要做大事,好心给他准备的。
生:有位大仙路过,不小心丢下的。
……
我打断他们的猜测,问他们,你们认为这样争下去会有结果吗?(不会)
那现在我们想想,神话有哪些特点?用一个词来说说。
5、学生经过思考,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
生:神秘的
生:不可思议
生:不存在
生:想象(将学生的想法赶快写到黑板上)
从我们自己发现的这些来看,的确没有必要争论不休,是吗?学生笑了起来
考虑一下编者的意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