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疯狂专练18种群和群落含解析
- 格式:docx
- 大小:166.18 KB
- 文档页数:11
《种群和群落》专题优化测评卷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13题,共7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请将正确答案的字母代号填入下表相应题号的空格内)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选项1. 下列有关种群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种群的一个基因组中一定没有同源染色体 B.种群的空间结构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C.J 型增长曲线的增长率是不变的,S 型曲线的增长速率是先增后减的D.种群的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属于其数量特征2. 有资源和空间有限的条件下,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下图是某藻类在不同环境温度下的种群增长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环境容纳量随环境温度不同而改变 B.19.8℃条件下环境容纳量最小C.24.8℃条件下第5天左右的种群增长速率最大D.33.6℃条件下种群数量将维持在K 值恒定不变3. 由于远洋捕获技术的限制,近海海域过度捕捞,多种鱼类的捕获量日益降低,近海渔业面临危机。
若要研究某种海鱼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下列最不急于获得的该种海鱼的生物学数据是( ) A.种群大小和年龄结构 B.基因频率和亲缘关系 C.出生率和死亡率D.捕获量和捕获率4.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下列有关调查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均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B.研究种群“S”型增长曲线在渔牧生产上的应用时,人们发现种群数量保持在K/2左右可获得最大的增长速率C.标志重捕法可用于调查蚜虫、跳蝻的种群密度D.样方法调查草地中蒲公英时,不统计样方线上的个体5. 研究人员用样方法调查了某地北京地梅(一年生草本植物)的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题号一二总分1415 得分(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A.1972年北点地梅个体间生存斗争程度较1975年低B.1971年种子萌发至幼苗阶段的死亡率高于幼苗至成熟植株阶段C.统计种群密度时,应去掉采集数据中最大、最小值后取平均值D.由于环境条件的限制,5年间该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6.下图表示某处于平衡状态的生物种群因某些变化导致种群中生物个体数量改变的四种情形,有关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的分析中,正确的是()A.若图①所示为草原生态系统中某羊群,则a点后的变化原因可能是过度放牧B.若图②为某湖泊中草鱼的数量,则b点后的变化原因是草鱼的繁殖能力增强C.图③中C点后发生的变化青蛙生态系统一定遭到了严重破坏D.图④表示在消灭害虫时将害虫消灭到K/2就能达到理想效果7.某种植物病毒V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间传播的。
2020年人教版高考生物种群和群落专题强化训练试题答案
【答案揭晓】
一、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
14.⑴缺少天敌、食物充足、气候适宜基因库
⑵种群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使乙酰胆碱难以被分解不正确,因为有翅雄蚁的
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最低,但其辛硫磷的致死剂量却很高
⑶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
⑷C点
15.⑴××地区的花园和菜地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调查研究
⑵取样器取样样方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
⑶目测估计法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
⑷利用了土壤动物趋暗、趋湿、避高温的特性,使土壤动物从土样进入诱虫器下部的试
管中,达到采集目的酒精试管
⑸××地区不同深度花园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调查(或不同时间:白天或晚上等
合理答案均可)。
解密20 种群和群落A组考点专练考向一种群的特征及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1.(2020·江苏南通市·启东中学高二月考)某池塘内草鱼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规律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调查草鱼的种群密度时,网眼太大常使调查值偏大B.T3时草鱼的种群密度约为T5时对应种群密度的一半C.T5时增加饵料的投放,池塘草鱼的环境容纳量会有所增大D.无论T2之前数据如何,T2~T3和T3~T5时间段内种群数量都是逐渐上升【答案】A【分析】S型曲线中,K值时对应的种群的增长速率是0,K/2时增长速率最大。
调查草鱼种群密度应该选用标志重捕法,若M表示第一次捕获并标记的个体数,N表示该地区的鳙鱼种群的个体总数,n表示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m表示其中带有标记的个体数,则有M:N=m:n。
【详解】若调查的时候捕捉所用的渔网网眼过大,则会导致捕捉的个体数变小,即M、m、n都会变小,但是m:n 比值基本不变,故计算出的N会偏小,A错误;T3时对应K/2,T5时对应K,B正确;T5时增加饵料,食物增多,环境容纳量会有所增大,C正确;T2~T3和T3~T5种群的增长速率均大于0,故种群密度会上升,D正确。
故选A。
2.(2020·全国高三专题练习)高中生物学实验常需测量和计数,下列操作可能导致实验结果估测值偏小的是A.对研磨后的苹果匀浆进行过滤检测可溶性还原糖含量B.在蒲公英生长密集处取样调查其在样地中的种群密度C.被标记鲤鱼投放入池塘后立即重捕并计算鲤鱼的数量D.从静止的上清液处取样估测培养液中草履虫种群数量【答案】C【解析】对研磨后的苹果匀浆进行过滤,不会影响可溶性还原糖含量的检测,A错误。
在蒲公英生长密集处取样调查其在样地中的种群密度,会使结果偏大,B错误。
被标记鲤鱼投放入池塘后立即重捕,会使重捕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增加,从而使鲤鱼的数量偏小,C正确。
草履虫的呼吸需要氧气,故草履虫都集中在静止的上清液,因此从静止的上清液处取样估测培养液中草履虫种群数量,会使估测值偏大,D错误。
考点18 种群和群落一、选择题1.(2013•福建高考•T3)在两块条件相同的退化林地上进行森林人工恢复和自然恢复的研究,20年后两块林地的生物多样性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人工种植的马尾松人工恢复林植物种数为137种,无人工种植的自然恢复林植物种数为226种。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可采用样方法调查林地上植物的种群密度B.森林恢复提高了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C.人工恢复林比自然恢复林的植物丰富度低D.自然恢复林的形成属于初生演替【解题指南】解答本题应注意以下几个关键点:(1)分析题干信息,得出自然恢复林明显比人工恢复林的植物丰富度高、稳定性强。
(2)理清植物种群密度取样调查的方法。
(3)原先未曾有过植被的环境发生的演替是初生演替,原有群落环境失去原有植被后再度恢复是次生演替。
选D。
本题考查群落演替及相关知识。
A项,样方法是植物种群密度取样调查的方法,故正确。
B项,森林恢复后增大了光合作用面积,提高了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故正确。
C项,从题干中看出,人工恢复林植物丰富度明显低于自然恢复林,故正确。
D项,退化林地失去原有植被后再度恢复属于次生演替,故错误。
2.(2013•福建高考•T4)下列为减少实验误差而采取的措施,错误的是()【解题指南】解答本题需要明确以下两点:(1)减少误差是指采取上述措施后得到的实验结果更准确、更接近真实值。
(2)多次观察、多次测量、多次计数取平均值、平行重复实验等都是减少偶然误差的常用措施。
选B。
本题考查生物实验操作及误差分析。
A、D项实验中是通过多次观察或多次计数减少偶然误差,故正确。
B项,预实验是为了避免实验的盲目性,减少无效的劳动量,但得出的结果不一定更准确,故错误。
C项,调查人类遗传病的发病率实验中,如果调查的群体不够大,或没有做到随机取样,都会导致调查的结果不准确,故正确。
3.(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T5)某农场面积约140hm2,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鼠大量繁殖吸引鹰前来捕食。
专题强化练(九)A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60分)1.(2019·黄冈中学高三模拟)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群落的演替过程中物种组成会发生改变B.捕食者数量的变化与被捕食者数量的变化之间存在负反馈调节C.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有利于提高生物对资源的利用率D.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要远远超过其他所有自然因素的影响解析: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很大,但是不能超过其他所有自然因素的影响,比如地震、海啸等,故D错误。
答案:D2.(2019·天津市高三模拟)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
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
如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
下列关于该种群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B.诱杀雄性个体一定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C.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D.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解析:由图中可知,未成熟个体2月为0,之后到6月逐渐增多,从6月到12月逐渐减少,12月份为0,再由题中信息“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可推知该种群出生时间大概为2月底到6月,到12月都成熟,因此10月份该种群的出生率可能为零,A正确;性别比例是影响种群密度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会导致性别比例失调,进而通过降低出生率,从而影响该种群的密度,B错误;由图可知,10月到次年4月,成熟个体最多,年龄结构属于稳定型,而6月到8月幼年个体较多,年龄结构属于增长型,C正确;引入的天敌可能对不同年龄段个体的捕食具有选择性,比如易取食行动较弱的衰老个体和未成熟个体,所以天敌的迁入会导致年龄结构的变化,D正确。
答案:B3.(2019·长沙一中高三月考)图中A、B为某群落中的两个动物种群,曲线表示δ(δ=出生率/死亡率)随时间的变化,不考虑迁入、迁出。
专题训练19种群与群落一、选择题【必考集训】1.(2017浙江温州模拟)一块弃耕农田经过草本阶段、灌木阶段,最终演变为一个稳定的森林群落,这种现象称为()A.原生演替B.次生演替C.空间结构D.时间结构2.(2017浙江十校联盟联考)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性比率是指处于生殖期的两性个体数量的相对比例B.种群密度是决定种群兴衰的晴雨表C.增长型种群的自然增长率大于衰退型种群的自然增长率D.一个池塘里所有鱼的数量就是鱼的种群密度3.(2017浙江9+1联盟期中)下列关于苔原的描述,错误的是()A.苔原植物主要通过有性生殖繁殖后代B.苔原中种群数量常有周期波动现象C.苔原的植被结构简单D.苔原仍有自我调节能力4.如图为某地区的人口年龄组成曲线图,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那么该地区人口数量变化趋势将是()A.逐渐增加B.逐渐减少C.保持稳定D.无法确定5.(2017浙江宁波模拟)下列有关种群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A.种群的性比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种群的出生率B.种群密度预示着种群数量的未来变化趋势C.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兴衰的晴雨表D.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有利于合理利用生物资源6.(2017浙江温州模拟)下列关于某动物种群数量的叙述,正确的是()A.出生率越高,种群数量越多B.只要保持替补出生率,种群数量就稳定不变C.性比率为1∶1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D.可依据年龄结构来预测种群数量的未来发展趋势7.农业科技人员在对草原鼠害进行调查时,随机选定某区域,第一次放置了100只鼠笼,捕获68只鼠,标记后原地放回。
一段时间后在相同位点放置了100只鼠笼,捕获54只鼠,其中标记的鼠有12只,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该区域中鼠的数量约为306只B.这种调查方法叫样方法C.草原上鼠害严重会影响畜牧业发展D.如果在两次捕鼠期间发生草原大火等自然灾害,则统计结果是不准确的8.(2017浙江“七彩阳光”新高考研究联盟联考)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蛾类的分布呈现随机分布B.蜉蝣和蝉生殖前期特别长,生殖期极短,生殖后期为零C.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通常采用标志重捕法D.出生率减去死亡率就是种群的自然增长率9.下图是某地新迁入的某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B点之后,开始出现环境阻力B.C点时,种群年龄结构为稳定型C.D点之后,种群数量不可能再增加D.改变种群性比率,可能延长到达K值的时间【加试提升】10.(2017浙江台州模拟)栖息在某岛的信天翁从1889年以来一直稳定在4 000只左右。
第18天月日今日心情:种群和群落考纲考情种群的特征Ⅰ种群的数量变化Ⅱ群落的结构特征Ⅰ群落的演替Ⅰ2016·新课标全国卷Ⅱ·5·选择题种群密度的调查2015·新课标全国卷I·4·选择题群落演替2 015·新课标全国卷I·31·非选择题种群的年龄组成、种群密度的调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2014·新课标全国卷I·6·选择题群落间的关系2014·新课标全国卷I·30·非选择题群落演替的种类、人类活动对演替的影响考情分析本专题以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以及群落的结构为考查重点。
选择题、简答题均有出现。
考查形式多种多样,多以坐标曲线、数据表格、直方图等不同数学形式出现,较好地体现了新考纲的要求。
种群的特征及数量变化的规律结合种群的密度,以曲线坐标图为背景,以选择题的形式进行命题的可能性较大。
结合生态系统的其他有关内容,采取表格、曲线图、生物之间关系图的形式,命制小范围综合性的、具有一定难度的选择题的可能性较大。
比较项目“J”型曲线“S”型曲线模型假设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自然条件下图形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K 特点种群数量连续增长值)后,保持相对稳定增长速率增长率有无K值无K值有K值实验条件或迁入新环自然条件下适用范围境初期1.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2.对有害生实践应用物的有效防治1.(2016新课标2卷.5) 如果采用样方法调查某地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A.计数甲地内蒲公英的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B.计数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C.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D.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的总数,除以所有样方的面积之和,再乘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2.(2015新课标全国Ⅰ)下列关于初生演替中草本阶段和灌木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A.草本阶段与灌木阶段群落的丰富度相同B.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空间结构复杂C.草本阶段比灌木阶段的群落自我调节能力强D.草本阶段为灌木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3.(2015新课标全国Ⅰ)现有一未受人类干扰的自然湖泊,某研究小组考察了该湖泊中处于食物链最高营养级的某鱼种群的年龄组成,结果如下表。
二轮专题复习整合训练·高中生物(十三)种群和群落全员必做题1.[2021·云南省昆明市高三三诊]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B.调查趋光性昆虫类群的丰富度可用黑光灯诱捕的方法C.利用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可控制害虫的数量D.群落中不同种群分别占据不同的空间是自然选择的结果2.[2021·安徽省皖南八校高三联考]沙丘发生自然演替过程会经历草本植物、灌木和森林三个阶段。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地草本植物占优势时,群落尚未形成垂直结构B.三个阶段相比较,该地的植物种类已经完全不同C.沙丘自然演替过程中,动物的存在可增加物种多样性D.沙丘自然演替过程中,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不变3.[2021·江西省宜春市高三月考]将两种仓库害虫拟谷盗和锯谷盗共同饲养于面粉中,两者数量变化如图所示。
据实验判断正确的是()A.拟谷盗种群增长速率的最大值出现在第50天以后B.拟谷盗种群以S型曲线增长,其增长速率受种内斗争因素制约C.拟谷盗种群和锯谷盗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强到弱D.拟谷盗种群和锯谷盗种群为捕食关系,因此拟谷盗必须依赖于锯谷盗种群4. [2021·广东省湛江市高三调研]在某一农田生态系统中,大面积单一种植某种农作物(甲)可导致害虫A的爆发,改成条带状合理地间作当地另一种农作物(乙)后,乙生长良好,害虫A的爆发也受到了抑制。
对此,不合理的解释是()A.新的种间关系不利于害虫AB.新的群落空间结构不利于害虫AC.乙的出现使害虫A的环境容纳量下降D.乙和害虫A存在互相抑制的竞争关系5.[2021·河南省高三二模]蚜虫的粪便是含有糖分的黏液,称为“蜜露”。
蚂蚁非常喜欢吃“蜜露”,常用触角拍打蚜虫背部,通过拍打产生的振动频率促使蚜虫分泌“蜜露”。
蚜虫受到其天敌瓢虫袭击时,会从尾部发出报警信息素,将危险信息通知其他蚜虫,同时蚂蚁接收到报警信息素就会赶来驱除蚜虫天敌。
专题十二种群和群落[强化练习·知能提升]1.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每个种群数量变化均符合“S”型曲线B.群落中各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可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C.群落演替都会使群落的结构更复杂,抵抗力稳定性更高D.若种群中年龄组成维持稳定,种群密度就会一直维持稳定解析:选B。
在群落演替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种群数量都呈“S”型曲线增长,比如,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有些生物会逐渐消失,A错误;群落中各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可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B正确;并不是所有的群落演替都会使群落的结构更复杂,如从森林到沙漠的演替,C错误;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较多,年龄组成仅是其中一个方面,故若年龄组成维持稳定,种群密度也不一定会维持稳定,D错误。
2.有关种群密度和物种丰富度的调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调查生物种群密度时,只能采用估算法B.多数土壤动物身体微小,活动能力较强,常用样方法调查其丰富度C.取样器取样法既可用于调查种群密度,也可用于调查物种丰富度D.利用昆虫的避光性等特性,可用黑光灯诱捕法调查农田某昆虫的种群密度解析:选C。
当调查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时,可以逐个计数(直接计数法);多数情况下,逐个计数比较困难,常用估算的方法,A项错误。
多数土壤动物身体微小,活动能力较强,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研究土壤动物类群丰富度时,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B项错误。
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动物类群丰富度时,通过计数或估算得到的物种数目即为物种丰富度,在已知调查面积的情况下,统计某个种群的个体数量还可以求得该种群的种群密度,C项正确。
用黑光灯诱捕法可以调查农田昆虫的物种丰富度,也可以调查某种昆虫的种群密度,该方法利用了昆虫的趋光性,D项错误。
3.如果用样方法调查A地区某植物的种群密度,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调查得到的种群密度能准确反映该植物种群数量变化的趋势B.调查过程中可在该植物分布较密集的区域适当增加样方数C.若该种群的个体数量较少,调查其密度时可适当扩大样方面积D.通过样方法统计的结果一般就是该植物种群的真实种群密度解析:选C。
整合训练(十三) 种群和群落[全员必做题]1.[2019·湖南株洲高三统一质检]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调查神农架自然保护区濒危动物金丝猴的数量常采用标志重捕的方法B.由于环境阻力小,种群“J”型增长曲线达到K值所用时间较短C.森林生态系统和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动物类群都有分层现象D.群落演替发生在生态系统的形成、发展和成熟的各个阶段解析: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常用标志重捕法,A正确;“J”型增长曲线为指数增长,没有最大值,B错误;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垂直结构一般具有分层现象,群落中的植物和动物都有垂直结构中的分层特点,植物的分层是由于光照不同导致的,动物的分层取决于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故森林生态系统和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动物类群都有分层现象,C正确;群落演替是指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发生在生态系统的形成、发展和成熟的各个阶段,D正确。
答案:B2.[2019·赣州市高三年级摸底考试]欧洲兔被带入到澳大利亚草原放养,它的繁衍对袋鼠等本地生物造成极大威胁。
生态专家先后采用引入狐狸(y1年)和粘液瘤病毒(y2年)等手段进行防治,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外来物种入侵可增加当地的物种多样性,也可引起群落演替的发生B.y1年后欧洲兔和袋鼠的数量变化反映狐狸也是袋鼠的被捕食者C.y2年后欧洲兔数量明显减少,但对袋鼠影响不大,这与病毒的专性寄生有关D.y3年后草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保持稳定不变解析:外来物种入侵可降低当地的物种多样性,A错误;y1年后欧洲兔数量基本不变,袋鼠的数量下降,反映狐狸是袋鼠的捕食者,B错误;y2年引入粘液瘤病毒,欧洲兔数量明显减少但对袋鼠影响不大,说明病毒专性寄生于欧洲兔,C正确;y3年后草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保持相对稳定,而不是保持不变,D错误。
答案:C3.[2019·吉安市高三模拟]光裸的岩地上长出森林,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地衣阶段形成土壤颗粒和有机物逐渐增多,苔藓不会使岩石分解B.草本植物阶段比灌木阶段的土壤微生物数量多,分解者的功能强C.森林阶段的群落中不能找到地衣、苔藓,但能找到草本植物和灌木D.人类在弃耕农田的活动会改变弃耕农田演替至森林的速度和方向解析:裸岩上群落的演替过程中先驱物种是地衣,地衣分泌有机酸加速岩石风化形成土壤,并积累有机物,这为其他生物的生长提供了条件;在群落演替的过程中,苔藓的生长会进一步使岩石分解,使土层加厚,A错误;灌木植物阶段的物种丰富度大于草本阶段,灌木植物阶段比草本阶段的土壤微生物数量多,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强,B错误;群落演替是优势种的取代过程,在森林阶段群落中仍然能找到地衣、苔藓、草本植物和灌木,C错误;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故人类在弃耕农田的活动会改变弃耕农田演替至森林的速度和方向,D正确。
种群和群落本专题是根据近三年(2017~2019)的高考真题情况,去组织和命制题目。
专题中有近三年的高考真题,根据真题加以模仿的题和百强名校对应考点的题。
从近三年的新课标卷的考查知识点来看,种群和群落中的各个考点都有所涉及,预计今后高考种群和群落仍是高考的必考内容,常以曲线图、柱状图、表格等为载体,结合生态系统的相关内容进行综合考查,侧重考查考生对种群的特征、种群的数量变化、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等。
考点透视1.(2019•新课标Ⅰ卷•6)某实验小组用细菌甲(异养生物)作为材料来探究不同条件下种群增长的特点,设计了三个实验组,每组接种相同数量的细菌甲后进行培养,培养过程中定时更新培养基,三组的更新时间间隔分别为3h、10h、23h,得到a、b、c三条种群增长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细菌甲能够将培养基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B.培养基更换频率的不同,可用来表示环境资源量的不同C.在培养到23h之前,a组培养基中的营养和空间条件都是充裕的D.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23h时,种群增长不会出现J型增长阶段2.(2018全国Ⅰ卷,5)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B.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C.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D.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3.(2017新课标Ⅲ卷,5)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减少,若用样方法调查其密度,下列做法合理的是()A.将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后再计数 B.进行随机取样,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C.采用等距取样法,适当减少样方数量 D.采用五点取样法,适当缩小样方的面积考点突破1.种群具有多种数量特征。
下列相关的描述正确的是()A.一段时间内某种群出生率升高,则在此期间该种群的数量一定上升B.若某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则该种群数量一定增加C.我国一线城市人口的剧烈波动往往与迁入率和迁出率有关D.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2.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错误的是()A.种群数量在K/2时增长最快B.同一群落各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相同的C.环境容纳量会随着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D.环境容纳量是种群数量在生存环境中的稳定平衡密度3.下列有关种群数量调查研究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A.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以确保结果准确B.调查藏羚羊的种群密度时,标志物易脱落会导致调查结果偏小C.调查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时,将培养液滴入计数室后直接用显微镜计数D.调查土壤小动物的物种丰富度时,诱虫器上方要使用冷光灯照射4.下图是某自然区域中甲、乙两个种群的数量比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据图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t1时刻,甲、乙两种群的死亡率相同B.甲、乙两种群的种间关系为捕食C.t2时刻,甲、乙两种群间的竞争程度最低D.0~t2,甲、乙两种群的数量均呈“S“型曲线增长5.下列与群落结构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群落物种组成的季节变化较明显,昼夜变化不明显B.森林群落中,多数动物都只限于在1~2个层次上活动C.水生群落中,动、植物残体的腐败和分解过程主要发生在底泥层D.从水平方向看,陆地群落中的植被表现出复杂的斑块性和镶嵌性6.图1所示为某林区发生中度火烧后植被的演替过程,图2是该林区草本、灌木、乔木的“物种数-样方面积”曲线。
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该火烧迹地上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B.与①相比,③中群落对光的利用更充分,C.物种数随样方面积的变化趋势为先增大后趋于稳定D.用样方法调查乔木时,应选取的最小样方面积是S17.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内出现个体变异是普遍现象B.退耕还林、退塘还湖、布设人工鱼礁之后都会发生群落的初生演替C.习性相似物种的生活区域重叠得越多,对资源的利用越充分D.两只雄孔雀为吸引异性争相开屏,说明行为信息能够影响种间关系8.某农田弃耕后发生的群落演替情况为:农田弃耕→杂草丛生→灌木丛生→茂密的乔木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杂草阶段仓鼠种群密度时,若因标记方法不当导致标记仓鼠易被天敌捕食,不会造成误差B.大蓟从农田弃耕到乔木林阶段均存在,但不同阶段大蓟的环境容纳量不同C.灌木取代草本植物的主要原因是草本植物获取阳光的能力较差D.从农田弃耕阶段到乔木林阶段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逐渐增加9.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A.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不一定都导致群落结构更复杂B.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每个种群的数量变化都符合“S”型曲线C.群落演替过程中,生物种类的改变不会导致种间关系发生改变D.维持牧草和放牧数量的适宜比例能保证草原群落不发生演替10.小型犬浣熊为树栖动物,属于食肉类动物,也吃无花果和植物花粉等,下图为小型犬浣熊种群相关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对小型犬浣熊种群密度进行调查,需要使用样方法B.小型犬浣熊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是消费者,最低处于第三营养级C.若曲线表示死亡率与出生率之差,则小型犬浣熊的种群密度在a时最大D.若曲线表示种群的增长速率,则小型犬浣熊种群数量在b~c时期处于下降阶段11.下列有关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研究的说法,正确的是()A.标志重捕法或样方法适于调查蚯蚓B.调查时间和取样深度影响调查结果C.目测估计法适于统计种群个体大数量少的群落D.通常应尽量在潮湿处取样以满足各种调查目的12.图甲中,曲线Ⅰ表示某种田鼠迁入某草原后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乙表示该田鼠从迁入该草原到图甲中的a时期出生率与死亡率变化曲线。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图甲中DE段鼠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该段鼠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B.图甲中a时期引入的某种生物与田鼠最可能是竞争关系C.田鼠种群的最大净补充量在图乙中的G点,该点与图甲中的C点相对应D.决定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除图乙中的因素外,还有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13.在某一农田生态系统中,大面积单一种植某种农作物(甲)可导致害虫A的爆发,改成条带状合理地间作当地另一种农作物(乙)后,乙生长良好,害虫A的爆发也受到了抑制。
对此,不合理的解释是()A.新的种间关系不利于害虫A B.新的群落空间结构不利于害虫AC.乙和害虫A存在互相抑制的竞争关系 D.乙的出现使害虫A的环境容纳量下降14.为减少某自然水体中N、P含量过高给水生生态系统带来的不良影响,环保工作者拟利用当地原有水生植物净化水体。
选择其中3种植物分别置于试验池中,90天后测定它们吸收N、P的量,结果见下表。
结合表中数据,为达到降低该自然水体中N、P的最佳效果,推断应投放的两种植物及对该水体的生态影响是()A.植物a和b,群落的水平结构将保持不变B.植物a和b,导致该水体中的食物链缩短C.植物a和c,这两种植物种群密度会增加D.植物a和c,群落中能量流动方向将改变15.林场中的林木常遭到某种山鼠的危害。
通常,对于鼠害较为严重的林场,仅在林场的局部区域(苗圃)进行药物灭鼠,对鼠害的控制很难持久有效。
回答下列问题:(1)通常,种群具有个体所没有的特征,如(写出两个即可)。
在资源有限制的条件下,山鼠种群的增长曲线呈________型。
(2)在苗圃进行了药物灭鼠后,如果出现种群数量下降,除了考虑药物引起的死亡率升高这一因素外,还应考虑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
(3)理论上,除药物灭鼠外还可以采取生物防治的方法控制鼠害,如引入天敌。
天敌和山鼠之间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
16.请回答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问题:(1)在光裸的岩石上开始的演替为,从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开始的演替。
(2)据调查,近5万年以来,某地区由于气候越来越干燥,森林逐渐被灌丛取代,这也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演替类型。
近50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开垦,导致局部灌丛出现了荒漠化。
该现象表明,与该地区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类的开垦活动使得该地区群落的演替速度________(填“未发生改变”“变慢”或“变快”),演替的方向____________(填“发生改变”或“未发生改变”)。
17.下表是某地退耕还林后的植被变化,请据表分析回答:(1)发生在退耕地上的演替为____________。
(2)随着演替的进行,退耕地上的植被演替先后经历了________________三个阶段,它们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形成了__________________。
(3)在确定群落的优势物种时,需要调查物种的种群密度。
调查植物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是__________。
为减少调查误差,应注意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与解析一、考点透视1.【答案】D【解析】细菌甲是异养生物,通过分解外界环境中的有机物获得无机物,给自身提供养分,A正确;更换培养基,为细菌提供了新的营养物质并除去了代谢废物,降低了种内竞争,B正确;根据图片可知,在23h前,细菌甲的生长曲线呈现J型增长,表示a组的资源空间充足,C正确;c组曲线在种群数量到达K/2之前,其增长趋势符合J型增长曲线阶段,D错误。
故选D。
2.【答案】D【解析】本题围绕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重点考查种群数量变化过程中种群密度的变化以及对该种群数量的影响。
种群的S型增长条件是资源和环境等条件有限,因此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A正确;老鼠的繁殖力强,但是也受到空间大小的限制,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导致个体之间的斗争加剧,因此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种群密度制约,B正确;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密度大的,种内竞争较大,增长量相对较小,密度小的,种内竞争相对较小,增长量相对较大,导致产量最终可能相同,C正确;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种群密度达到最大,个体之间的斗争最强,种群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也越强,D错误。
3.【答案】B【解析】使用样方法时不需要对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A错误;样方法都要做到随机取样;由于个体数量少,应适当扩大样方面积,B正确;在用样方法调查时,取的样方过小或过少,可能导致搜集到的数据较少,偶然性增大,因此需要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或者增加样方的数量,C、D错误。
二、考点突破1.【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种群的数量特征。
一段时间内某种群出生率升高,则在此期间该种群的数量不一定上升,因不能确定死亡率的大小,A项错误;如果某个种群数量很少,就算它是增长型,也可能因环境、天敌等因素使种群数量不增加甚至会大量减少,B项错误;我国一线城市人口的剧烈波动主要与务工人员有关,故与迁入率、迁出率有关,C项正确;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越接近K值,种群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也越强,D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