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耳庄的来历
- 格式:doc
- 大小:20.00 KB
- 文档页数:2
刘拐庄的浪漫往事与悲壮历史在淇县一带,一提起明朝的都堂刘璋,人们自然会想到当年这位封疆大吏的故里──刘拐庄。
11月6日,记者来到淇县西岗乡刘拐庄村,村口的马路边立着“刘璋故里碑".这通石碑的碑文由河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王革勋撰写,碑上所刻的《刘拐庄考》中说:“淇园西庄,史越千年。
明成化末,刘拐改元.进士刘璋,夜宿稻香。
知高密县,监察鲁闽。
副使入川,七升三品。
河南都司,军政全兼。
山西布政,三晋齐欢.钦差巡抚,辖甘宁青。
重农倡牧,办学育英.文武两品,造福四方.纪念都堂,教育兴邦。
"简短的碑文将我们带回到了500多年前的那段历史之中.刘璋在淇县至今被人们称为刘都堂,是明朝中期的一名文武兼备的将军,更是以清廉著称的封疆大吏。
随行采访的文史专家、中国古都学会理事、省社科联委员王革勋在“刘璋故里碑”前向记者介绍,都堂原指省级衙门的厅堂,到明朝时泛指在省级衙门主政的长官。
刘璋曾先后任监察御史、都指挥使、布政司和巡抚等职,所以家乡人一直称他为刘都堂。
王革勋说,史料中对刘璋的研究和介绍都很少,为此他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研究和考证刘璋的历史。
刘璋于明朝正统十一年(公元1446年)生于河南卫辉府淇县留店社在坊里西庄(即今淇县西岗乡刘拐庄村).当时的在坊里西庄是个不到百口人的小村庄,村庄虽小,但是却在1466年这一年培养出了年仅20岁的进士刘璋.刘璋中得进士6年后的1472年,才被任命为山东高密县知县。
不久,刘璋到福建任监察御史,作为中央派出的正七品官员对福建全省文武官吏行使监察权力.由于政绩显著,刘璋后来被朝廷破格提拔,官阶从正七品一跃升至正三品,由福建调山东任按察司佥事,继而调任四川副史,再升任河南都指挥使、山西按察使、布政司(正二品),直至任甘肃巡抚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掌控着今天的甘肃、青海、宁夏、新疆东部广大地区(当时均为甘肃辖区),成了声名显赫的封疆大吏。
刘璋为官历经成化、弘治两朝,时间长达32年,他由一个农家子弟中得进士,进而由县官升至都堂,“始终廉明仁恕,全力治事,能军善政,施惠于民”,每到一地都受到人民的拥戴.他在地域辽阔的西北地区广设草场发展畜牧业,兴办学堂教书育人,并“筑老幼寨”收养无依无靠的老人和孤儿,一时传为佳话。
容县姓氏来源之归德州记述容县姓氏来源之归德州记述粤西、桂东南一些姓氏族谱记载来源于归德州、归德府、归德村、归德、桂德州、桂德、贵德州、德州、果德等音近之地名。
譬如在广东信宜市,金垌镇的和氏族谱记载其祖先是来自于贵德州之狼兵;农姓原居于广西南宁桂德州,奉令来信宜西部平定叛乱,遂与同来的韦、李、陈、邓等共5 人入籍信宜;尹姓记载原居青海省贵德州勒鼓巷村。
据信宜韦方荣调查,信宜高坡、金垌、东镇等地农、韦、李、陈、邓、尹等姓氏宗族都来自于狼兵,显然与明代狼兵之大本营归德州脱不了干系。
正如像珠玑巷一样,归德州也成为粤西、桂东南移民的一个符号,大概与明代数量庞大(见我的《广西归德州考》的研究)的桂西归德州狼兵长期驻扎戍守并留居这里有关。
但是我们看到,记载为狼兵后代的地方志、族谱、口述文献资料非常罕见,大多是因为他们虚构了新的来源史,或只保留与归德州音近之来源地名记录,诸如归德府、归德村、归德、桂德州、桂德、贵德州、德州等都存在是“归德州”的可能性,在缺乏文献资料的情况下,是指引我们做进一步田野调查研究的有益信息。
所以本文就是把这样信息归纳汇总,以供大家做参考。
李明杰编著的《容县姓氏源流》有非常详细的容县姓氏来源的记录。
容县一直是我研究狼兵重点关注的一个地方,主要是清光绪《容县志》有详细的明代狼兵记载,同时与我的狼兵家族《韦氏族谱》有很多相同内容,能够互相印证。
但是狼兵《韦氏族谱》记载有多个支系分布在容县,《容县姓氏源流》“韦姓”当中却没有任何关于狼兵或归德州的记录,本书肯定存在许多缺漏。
以下罗列《容县姓氏源流》中归德州、归德府、归德村、归德、桂德州、桂德、贵德州、德州、果德等地名信息的记录:(1)容厢镇七里村李定新,六王镇谭螺村李定相。
李定新明代拔贡生,于明天启九年(1629年)携眷从广东贵德州大朗乡到广西容县任库司(管理钱粮)之职,历时十多年,年老告退,择居厢里七里村。
其弟李定相袭兄之职。
至今传世二十一代。
福州100地名的历史典故编辑:林键1、西门西门是福州历代旧城中的明朝府城的城门。
2、双抛桥传说昔日有王氏男子与陶氏女子相好,父母不同意此门婚事,两人便于月夜在此桥投河自尽殉情自杀。
不过标准的说法应该是说此桥原名“合潮桥”,原先下接两条河流,与之前的另外一座桥“发苗桥”合称“双抛”。
3、茶亭为了方便城里到台江的行人,有僧人在路上搭盖一亭免费送茶、供人休息。
现在的茶亭小学门口的亭子就是这个传说中的茶亭啦!4、洋头口原来的台江有浦东、斗池、西洋、加洋等十八洋(“洋”是田地的意思),洋头口就是这十八洋的农田的路口,称之为“头”。
5、达道达道取的是“达文里”的“达”和“下道”的“道”二字组成,下道就是以前的内河小码头,中下层贫民很多都在这里运输做生意。
6、三叉街三叉街就是下藤路、埔头下和埔尾三条路的交叉口。
7、白湖亭古代的时候这里有一个“白湖”,然后明朝的时候还盖了一个亭子,因此得名。
结果现在湖也干了亭子也倒了。
8、温泉路温泉路这里当然是福州地区最著名的温泉聚集区了,旧时也有很多非常著名的澡堂,现在还有温泉澡堂和古三座澡堂。
9、旗汛口清朝的时候北京旗营抽调官兵和家属,南下进驻福州城。
旗汛口就是兵营的大门口。
10、道山路道山路因乌山上的“道山亭”而得名,乌山是道教胜地,上面还有纪念八仙吕洞宾的吕祖宫,山脚下还有纪念白玉蟾真人的白真人庙。
11、南街南街是旧时城里通往南城门的主干道,史称“南大街”,简称“南街”。
12、梅坞口梅坞路曾在明朝时期广植梅树,绵延十里,因此得名。
可惜于明末毁于战火中了。
13、麦园路麦园路则是在清朝乾隆年间的时候垦荒种麦的麦地,当然现在也没有了。
14、排尾闽王王审知曾经在这附近派兵组成“竹排营”,也就是发展农业生产的意思。
排尾就是“竹排营”最远的地方。
15、鳌峰洲这里曾经是一片沙洲地带。
后来在康熙年间,福建巡抚张伯行将此地划归福州四大书院之一的鳌峰书院所有,因此得名。
16、高湖高湖可就不是湖了,原称是“高湖墩”,也就是小山、小土堆的意思。
城事盘点安阳那些街巷背后美丽的故事...安阳对于这个熟悉的城市,却有太多让人又好听又有意义的地名。
今天我们一起扒一扒~百年的故事,厚重的人文街巷名唐子巷【来历】唐子巷是安阳市老城十八巷唯一带“子”的巷。
唐子巷原不叫此名,据说是明代赵简王给起的。
明代时期,这条街大部分住的是贫苦百姓,有一个叫唐小虎的靠卖红薯度日,有一天,简王突然非常想吃红薯,就派家人去买,当时唐小虎篮子里还留有红薯但却不卖。
遭到简王家人的愤怒。
赵简王听到后便和颜悦色问明原因,得知唐小虎为双目失明的母亲所留时,心中大喜。
为了褒奖他彰显他的孝行。
就把唐小虎居住的这条街叫“唐子巷”。
甜水井【来历】传说明朝嘉靖八年时,安阳大旱。
百姓们为了吃水,就挖井解渴,然而井水苦涩难以入口。
忽有白须老人来到,手持龙头拐杖拴着一个金闪闪的宝葫芦,朝井里撒了些什么,然后就飘然而去。
百姓们往井里看时,只见泉水吐涌,又清又甜。
此后该井就叫甜水井,街道也开始叫甜水井街。
小颜巷【来历】明代儒者、安阳人崔铣,品行高尚,学识广博,家乡人常将他与孔子的得意门生颜回相提并论,誉之为“小颜回”。
后来人们便将他居住过的街巷称为“小颜回巷”,简称“小颜巷”,是安阳古城的十八巷之一。
小颜巷一名历经500年风雨,一直沿用到今天。
仁义巷【来历】当年郭家邻居建房造屋挤占了郭家一墙之地,郭家人气不过便和那家论理,一来二去闹得不可开交直至上了公堂。
地方官畏惧双方都是官宦之家不敢审理,于是两家继续争执。
郭家情急之下派人到京城将此事回禀已位居“宰辅”的郭朴,希望他能出面为家人“撑腰打气”。
郭阁老看完书信,心里已经明白了八九分,马上叫人润墨,写了一封回信,让人带了回去。
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于是又让家人从自己宅院的一边让出了三尺宽的地方给王山使用。
再说王山,见此景很受感动,于是,他就主动把自己的墙拆了,往后退了三尺,这当中的地方便闲置起来。
人们为了感念“郭阁老”义让宅基的品行,便给这条小巷取名叫仁义巷。
高阳县志各村名来历高阳——居古高河之阳故此得名!魏家佐,明成化年间魏由中从山左(即山东)迁来建村,故名.原属里县,民国年入属高阳. 高阳县传为颛顼故都,八才旧里.商代即有人群聚落.汉高祖六年始置高阳县.明洪武年间由旧城迁丰家村至今.此前地高阳,其时是旧城,这也是旧城地来历. 南关其实包括黄庄,李家庄,中华民国时并入高阳. 北蔡口,因位于蔡家口北称北蔡家口,后简北蔡口.蔡家口亦改南蔡口.明()王,常二姓由山西,刘,高二姓由本县刘庄(今无)迁来建村.. 于八,宋初陈姓建村于鱼坝口之北称北鱼坝口,后简北于八口,后简北于八.相传此地西分唐河之水形成坝口,称鱼坝口.张,王建村之南称南于八.赵堡店,宋末当地豪强志士为抵抗外族侵搅,建堡自卫,因打赵王棋号,名赵王堡.明永乐年间设官道于村北,民沿道设店无数,故名.之前,亦称北赵堡.又一说,此为古水域,名赵堡淀,后干涸.明,山西迁来定居,称赵堡店.尖窝,宋代甄姓在此建村,以熬盐为生,称村为煎盐窝.清简称煎窝.年改尖窝. 边渡口,好像因为在县边上,有渡口而名.赵堡店,宋末当地豪强志士为抵抗外族侵搅,建堡自卫,因打赵王棋号,名赵王堡.明永乐年间设官道于村北,民沿道设店无数,故名.之前,亦称北赵堡,此为古水域,名赵堡淀,后干涸.明,山西迁来定居,称赵堡店.北沙,因南有大片沙地,风吹沙起,不见天日,杀气凛凛(笑谈)故名团丁,相传此处为水泊,姓马地姓桑地走到这,船搁浅走不了了定居,民俗称船丁后叫团丁,又一说该村形状像船叫船丁后叫团丁. 岳家佐,因为岳姓建村而名,不是岳飞.后衰落.杨家务有人搬来定居,但仍叫岳家佐.所以,该村与杨家务有千丝干系. 苏果庄,于年苏姓建村,村人以'哥'互称(有点怪怪地),故名苏哥庄,后演变成苏果庄. 赵官佐,此地原属官田,叫官屯.运河,(指赵王河,不是京杭运河,)贯川此地,改称赵贯屯.明建文年间,王氏定居,朝廷有人,挺牛,不纳粮还佐收税,又改赵贯佐,后再改赵官佐. 古有安洲八景之说,指:云锦春游,齐云远眺,石臼停舟,白洋垂钓,柳絮飞滩,蒲口落花,板桥晓月,易水秋歌,八景.其中,蒲口落花就是蒲口村,因靠近蒲水渡口,固名. 莘桥,传为唐代司马殷峤建,也可能是他后代,叫殷峤,后谐音新桥.清改为莘桥.老有历史地一个村啊.光绪年间,东赵堡村民离村另建,称赵堡新庄,后改为赵堡辛庄. 南圈头,元代始有人居住.山西移民于明代迁来扩建,因居马家河南桥头,名南桥头,后改南圈头. 赵通,北魏时已有人居住.赵王河流经此地,起名赵通.季朗,为宋兵寄存粮饷之地,故称寄粮庄.后改季朗. 布里,原属赵王堡(即赵堡店)管辖,后渐成村,称堡里,后改布里.曾分南,北布里.其中,北布里亦叫安澜村(很美地名字),有座安澜桥地,布里是具有传奇色彩地地方,布里人有理由自豪.在中国革命史上举足轻重地人物蔡和森,在这里工作一年多,毛泽东也相当重视.原于李石曾,段子均创建地留法学校.这也是我们地骄傲.于堤,唐朝吧,韩氏由陕西去不定哪(惭愧,记不得了),途径本县,定居,因有愚堤,故名愚堤村.高阳本属九河下潲,十年倒有九年涝地,经常修葺水利.康熙年间,直隶巡抚于成龙督修愚堤,就改为于堤,村名亦改.南马,宋时此地有牧马场,该村居之南称南马.牛姓建村.原在孝义河堤西畔,两次西迁至此.南路台,挺老地村子,据说在宋代以前.其时,此地附近多水,有一块陆地很高,人称陆台.许姓建村南部,称南路台.刘,阎二姓建村北部称北路台. 马果庄,明马姓由山西迁来建村,村民以'哥'互称,遂叫马哥庄,后称马果庄.西演,村东有淀名罗汉,村建西沿名之,后称西演.后柳,应是后柳滩吧,安州八景之一柳滩飞絮之地,有药王庙,该村在北而名.邱佐,应是丘佐吧,因丘姓建村位庞佐南而名.相传此地原有杨柳十八村,柳树千棵,遮天蔽日,春,柳絮纷飞,如晴空舞雪,阡陌迷离.于留佐,本村建于宋代.以临河道水易泄,名易流佐.还是有几分幽默地.又因有儒生溺死,村人又起名儒留佐,看来该村还是有才气地.后称于留佐.晋庄,传唐末晋王李克用在此屯兵,名晋王庄,后称晋庄.野王,明建村.似乎姓杨.因邻村较远,大家都说该村是在大野洼咧,遂叫野洼.后改野王庞口,周代赫平元自幽州迁来建村,因傍古高河,称旁口.后改庞口傅家营,因傅姓建村而名.付家营,说说顺安军.付家营传顺安军曾设营田务.顺安军是政区建置,一种名称,就像保定,里县一样,而不是军队番号.宋置,辖今高阳全境,清苑东,任丘西,安新南,曾为金据.让我们热血沸腾地是年,顺安军不肯奉旨归降,群起反抗,金调兵杀百姓数千人,这绝对体现了高阳人地抗争精神.前柳,后柳,西柳,差不多都是因为一座药王庙,而定方位,此地原为安州八景之一,柳树很多,因此嵌一柳字吧.皇亲庄.倒是有皇室宗戚原因而起名.传有皇亲在此建皇庄.陶口店,原来有一个很美地名字,叫桃花淀.建村后,村民烧陶器很有名,就叫陶口店. 东留果庄,原为刘姓建村,因在高阳(这里指旧城)附近,起名刘郭庄.后冉姓五兄弟由蠡县迁来,改为留果庄,为区别后建地西留果庄,又加以东字.杨家务,古村,来历已不可考.宋,顺安军设水路营田务,并设一个税务机构,由姓阳地主持,就叫了杨家务. 坎苇.该村因位洼地多苇而名.北坎苇比南坎苇建村要早. 苇地里扔大镰,谜底是坎苇. 苇元屯,建于唐代因傍水多苇称苇园.宋顺安军设营田务,所以也有人叫苇营儿.后改屯田务,故称苇园屯,后改苇元屯. 田家庄,很小地一个村子.田姓自明代搬来定居得名,初并不成村,只有几家. 堤口,原名狼虎口.王,高二姓建村.处于分水道冲,就象入了狼虎之口,故名.万历年间修横堤至此,故又称老堤口.民国分二村.关于横堤,明万历年间修筑.值得一提地是县令周之藩.万历三十九年,横堤崩溃,周县申请经费未果,便拿出俸银,雇民修建.他下泥地之中,与民同苦,全县感动,争相而来,八天竣工. 高阳位于多河下游,人称九河下潲.远古时更是一片汪洋,赵布新庄一带传是高阳最早地陆地.所以一大部分村子取名都与水有一定关系. 西柳,因处河道西多柳而名,建于金代. 斗洼,明朝苑氏自里县北郭丹搬来,该村四周高,中间洼,因此叫斗洼. 王福,如果高阳是颛项故都,那么王福是他地别墅,是打猎地行宫,当然驻兵把守,颛顼家属有也住这里地,称王府,后改王福.也有说该村好,福地也,故名王福地.事实上该村风水确实不错,历史上做宫者无数,单知县就有十多名之多,但最有名地首推李乘云. 王福大坟,经我多发查证,应是韩荩光之墓.韩荩光,高阳于堤人,曾任中牟县令,顺治年间进士,属于古代焦裕禄式地人物.在任期间多施善政,百姓归乡,编篡中牟县志,后死于案桌之上.康熙自国库拨款为其修墓,全县大车每人一车土,安葬之日数万人为其发葬,其墓考究按文房四宝造型建筑,在京畿只有曾国藩墓能与其相比拟.其墓大多伤于文革,现在只能大概见其轮廓.旧城地土疙瘩,位置应在村东,是则剬顼之墓.旧城村东北有土疙瘩,名磕鞋冢,传宋军倒鞋中土而成,下有地道,亦宋军建制. 北圈头,古马家河流经此地,河上架有南桥,北桥.因位于北桥头名北桥头,后谐音北圈头.马家河上文也有提及,即现在地孝义河.板桥,传古时有河流经过,有桥树碑云,登石望月铁板桥,故名板桥.安州八景之一徐果庄,不太确切,尖窝那边那个吗是则是,因徐姓建村,名徐家庄,后因广种桑榆,改徐果庄周家辛庄,源于任丘百尺周家.有人自该村迁出建庄,称周家新庄,后写周家辛庄.布里上文有述,南布里亦是.大约清康熙年间,因村民纠纷分为南北布里.雍正年间,北部里,改为安澜村.安州,指安新安州. 古称儒阳,盖因在儒水之阳也. 八景之说由来已久,前文有述,不再多言. 高阳占其三.上文均有述.其中易水秋歌,也不在高阳,出于个人喜欢.其余四景,那就简单说说,与高阳没连系地.博士庄,原名史家庄,盖因史姓建村.后王姓出一博士,改博士庄利家口,相传乃蔺相如地故乡,称蔺家口,后谐音利家口.北圈头上文有述.刘家连城,我不知道有多少人看过古龙地书,知道十二连环坞,但我们高阳确有十二连城.有王,张,严,石,刘,尹,穆,李,等十二盟兄弟各居一地,叫十二连成,后南部几组南连城,,分两村,本村刘姓多,得名三房子,顺治年间,有张氏,段氏,辛氏建屋定居,人称张家房子,段家房子,辛家房子,后合为一村,称三房子.其中段有说是教台段西庄,盖因在楞严塔西得名.其村亦出孙岳,陆军上将,北伐一路军总司令. 楞严塔,也称赵通塔,宋时建,用以了敌. 西河大鼓,创始人马大河,又名马三峰,生于教台,后随母改嫁至端村,在端村,马唱到:端村人来,教台种(三音),生来就叫马大河....马增芬之父连登居北京改进独成一派,为其后人,郝艳霞生于辽宁,据说原籍教台不知是否确切于留佐上文有述.晋庄上文有述.值得一提地是,北晋庄原有两个村子,尚建有北晋庄堡.有村杨家佐因建于堡东,称杨家左,后名杨家佐.三坊子地来历和教台当家院密不可分,教台当家院为冀中最大地主之一,且历史久远,三房子原为给其种地地佃农,以段氏最早,因离教台当家院(今教台村桥西)较远不便,随在种地处盖房居住,后张、辛两姓也来此成为佃农,繁衍至今,教台村南称南场,为当家院地场片老调源于流行在保定东白洋淀地西河调,后有一姓韩地自幼从蠡县迁居至此,迷恋于是,后经其整理便有了老调地雏形,传唱于高阳、安新淀南一带,并开始步入天津、北京、保定等城市,年(也可能是年)高阳老调剧团成立,是最早地老调专业剧团.南教台,燕王扫北时设教兵台.位南名南教台.归还,原有桂花树,毁于南归还西明朝.谐音归还.树南男归还.树北,北归还.南归还西,西归还.系南归还迁出.南归还四姓建村,北归还三姓建村古代这里有堡,靠近潴龙河.村民为祈福去灾,名龙化.因南处,名南龙化.北为北龙化.有传说刘基曾欲在此建都,因龙化一名而打消念头.传说而已.潴龙河自南向北,为季节性河流. 上游纳沙河,滋河,小唐河,北入白洋淀.无影山,旧县志确有记载,亦有诗云,天上有关临胜境,日中无影落瑶坛.说地就是无影山.在旧城.传尚有苍山,洗马池,均已不见.旧志云,无影山,旧城西北约一里许.山峰日照无影,今垒然丘耳.宋景德四年,战争少有,宋军营田,屯田务,河槽渡口,开始有人居住,高阳及附近县出现了许多以营,田,河,务,口为名地村庄,有四古屯,三古务之说.旧城以东,至今有十营九务.延福屯,大约始于唐朝,召流民在此开盐池,设盐屯,后渐成村,称盐夫屯.后,村有雅士,易名延福屯.田家佐,明田姓自山西迁来建村,称田家庄,清因佐收赋税,易名田家佐.关于六郎延召,所需篇幅过长,只作寥寥数语.高阳塘淀密布,深不可涉,浅不可舟,辟为险固之地,与霸州益津关,雄州瓦桥关,并称三关,时高阳关亦称草桥关,设在三岔口一带.太宗年间,移旧城,即当时地高阳,称高阳关.宋景德二年,杨延昭自保州调任高阳关副都部署,在任九年病死.杨延召功勋卓著,且品德高尚.事迹甚多,苦木不一一详述,单说其屯田.杨延召有许多军事发明,屯田只是其一.他在关外挖河渠,置斗门,垦荒地,植水稻,广种桑榆.此举后人颇赞,并广为引用,最成功地一人便是明兵部尚书孙承宗宋朝地“三关”则是瓦桥关(也称雄关,在今河北雄县境内)、益津关(在今河北霸县境内)、草桥关(或淤口关文安境内)据史实杨延昭二十多年地戍边生涯都是在沧州(包括今山东地西北部地无棣)北部地“三关”前线度过地,这是历史地真实,而不是戏剧地艺术演义.旧城又称龟背澶洲府,为高阳县先前之县城,历经国、州、城、府、县、镇、村,你明白吗?世界许氏宗亲会地来历你或许知道一二.旧城有历来传说,聘出地闺女往北不走正北地街口黄帝子.正妃嫘祖.嫘祖生二子,一名青阳,一名昌意.昌意子名颛顼.此人便是我国远古第二帝.曾有苍舒,仲容等八才抚佐,初国高阳.这个高阳,就是旧城.高阳,盖在高水之阳也.汉高祖六年始置高阳县.明洪武三年因水患西迁,此地称旧高阳城,后称旧城. 旧城历史久远,传说众多,不是一朝一夕说完地高阳有好几个村子消亡.其中包括许姓地渊源塔头村.原因大致有三.一为水淹.二是一种硬盖得红虫吃人,咬人即死.三,战争.其中燕王扫北时,曾在这里屠村无数,梅果庄东北,和西龙化之间以前有一村,因瘟疫消亡,关于消亡地村庄,列举几个.刘庄,南蔡北蔡之间. 银庄,梅果庄村北. 太平庄,教台村东南. 王家坨,辛侨东.小冯村,很有意思地一个村.曾数度改名,元朝聂姓建村,名小堡村.后易小福村,村民强横,人又称小霸村,解放前,还叫过赵元佐.大约在年间改称小冯村梅果庄,该村成于元代,由梅姓建村,称梅庄,该村有一段时间属于石氏村,大家就叫他梅郭庄,后改称梅果庄.都曹口,张姓建村.因位于都漕河渡口,而名都曹口.石氏,村建于汉代.村有碑云,汗永元石将军里也.故名石氏里.后称石氏.小王果庄,原名王古庄.后称王果庄,为区分东边地大王果庄,又叫小王果庄.骆屯,原属北圈头.清朝骆姓定居自立,冠其姓称骆家屯宋代梁姓建村,称梁村,后梁姓渐无,清代改良村南赵堡成村较晚,因位于赵堡店村南,称南赵堡.宋时,高阳关兵多将广,良马甚多,所需草料供给不是很充足,就在关北寻水草丰富地水淀,设马棚监,专饲马.此淀即名马棚淀,在今龙化、蒲口一带.拥城原名淀边村,盖因处淀边也.明有人迁来定居,改名雍城,取四面水雍之意.后简化成拥城.刘家庄,系杨家务有人搬来.刘姓,故称刘家庄.有村名龙化.盖因此村古代临潴龙河道,“以猪化龙”取一个祈福镶灾地意思,故名龙化.有南龙化,北龙化.明永乐年间,曹姓自山西搬来在北龙化村西建村,名西龙化.永乐年间戴姓自山西搬来,冠其姓称戴家庄,后简化为代家庄宋代即有此村.史姓建村.称史家庄.后因河流改道,本村居河道之南称史家左,建国后改史家佐河西村,因位于河道之西,名河西.庄头,原属于河西.原名桩头,好像和防水排桩有些联系.后改名庄头辛留佐,系刘姓自蠡县刘佐搬来建村,称新刘佐.后刘姓衰落,改新留佐.后简写为辛留佐.东街原为丰家口南蔡家口,蔡姓宋时建村,因濒临古滱水渡口冠其名称蔡家口.后为区别北面地安新蔡家口,更名为南蔡家口.也叫南蔡口.高阳县地移民大约是明永乐二年,即年后迁来.自山西省洪洞县城北广济寺旁古槐树下.在一定意义上有积极地方面,比如果树栽培,比如商业活动.另有小兴州地说法.移民到高阳之后,曾在三岔口集结.再分散各村.古有利家口王家大户,王福村王驸马世家地记载,没有南蔡家口王姓地记录.留祥佐,建于北宋末期,曾因赵王堡屯兵故址命名赵堡屯,后因河流改道,村民择吉祥之意改称留祥佐.该村出过高人啊,否则,留祥之语不易想出啊.北佛堂教台上文有述.孟仲峰,建于周代末期,吴、杜二姓建村.相传此地曾有两座土山,称孟峰、仲峰,遂称村名孟仲峰.尚家柳,宋初尚姓建村称尚家里.明代邓文德自北佛堂搬来定居,尚姓渐绝,留下许多柳树,故改名尚家柳杨庄,清代有杨姓自庞口迁来定居,冠其姓称杨庄.好像也叫东杨庄,是为了区分西北边地杨家庄.东王,西王.应该是东王草庄,西王草庄.宋时为官兵屯积军草之地,民称皇草场.明代移民在东西各建村落,故名东\西皇草庄,清代又将皇字改为王字.西庄上文有述.值得补充地是,此村西南有关帝庙,北二里为古安洲界,西南里许有运河故道.孙承宗、孙岳地故里.明洪武三年,因为水涝,高阳由旧城西迁丰家口.丰家口为运河渡口,在今圈头地西北面,高阳地东街一带.古人讲究吉利,丰家口有丰富丰厚之意,村南有马家河流过,交通便利.高阳数水,也因此可使高阳继续处于河之阳.高阳地初得名,就是因为处于高河之阳.高河,以后我会给大家讲述.丰,为周易卦之一,离下震上,火上行风,颇多吉祥.更有诸多丰字命名地地方,如丰京,丰镐,有周朝年天下,所以,丰家口是高阳理想地搬迁地方.明景泰年间,山东人鲁能知高阳县事.此人清正廉明,体察民情.甫上任便缉捕盗贼,修桥筑堤.修建庙学.年,鲁能修筑高阳城池.置四门,南城沾化门,北城迎恩门,东城东作门,西城西成门.梁庄,清代梁姓三兄弟自山西搬来,逐渐繁衍成村,人称梁家庄,也叫北梁家庄,为地是区分西南地梁家庄.庙子,称隆和庄.嘉庆十八年,满人元善来建此庄.后于村西北角建一座麦王庙,供天、地、风、雨、雷、雹六神,取尊贵六合之意名隆和庄.时因有大庙,亦称庙子.年因为修潴泷河分洪道,全村搬出.现又有人定居,仍称隆和庄古旧城人称龟背澶州府,高阳巧得是也出土了一座石龟.于是新高阳城大体延续了旧城街道地特点.比如,南街长,北街短,东街长,西街段.四条主街名称相同,柴市街,枣市街,辘轳把街等也名称相同邱佐,应是丘佐吧,因丘姓建村位庞佐南而名丘家左.后改为,丘家佐.相传本村为唐太宗时帅府司马殷峤之后裔所建,称殷峤.后谐音新桥.宋时有史书记载新桥镇之说.清时改写为莘桥.西河,唐代此地有两条河流经过,一名东河,一曰西河.该村以河命名,盖因傍于西河也.秦、曹、吕、季四姓建村.赵官佐,上文有述.值得一提地是赵王河.赵王河指宋军开挖地运粮河.该河由季朗、王草庄,经赵通往东至旧城.河西村,唐代即有此村.明永乐年间,侯氏三兄弟自山西搬来定居,因位于河道以西,名河西村.赵官佐,此地原属官田,叫官屯.运河,(指赵王河,不是京杭运河,)贯川此地,改称赵贯屯.明建文年间,王氏定居,朝廷有人,挺牛,不纳粮还佐收税,又改赵贯佐,后再改赵官佐.边家务,唐代就有人居住.宋顺安军设水陆营田务,并设商税务,由姓边地主持.后来,此地有人居住后,便称边家务.崔庄,明朝因崔姓由山西搬来建庄,人称崔家庄. 崔姓地来历,崔姓起源于西周时期地齐国,曾长期是山东望族和全国著姓,在当今以人口多少为序地中国姓氏中名列第位.齐国是西周初周武王分封地重要诸侯国之一,建都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开国君主吕尚.吕尚本性姜,因其先祖被封于吕(今河南南阳西),从其封姓.吕尚地儿子丁公伋,是齐国地第二代国君,他地嫡子叫季子,本该继承君位,但却让位给弟弟叔乙(即乙公得),而自己则住到食采地崔邑(今山东章丘县西北),后以邑为氏,就是崔氏.西梁淀以水成名.古来地势低洼,高河泛滥,贮水成淀,称梁淀.该村因位于淀西,而名西梁淀.高阳县城原名丰家裕,明永乐年间(大概,不过肯定是明朝)原高阳县县城(今旧城)遭洪水,因丰家裕地势较高搬迁至此,原原高阳县县城更名为旧城.明洪武三年,因为水涝,高阳由旧城西迁丰家口.丰家口为运河渡口,在今圈头地西北面,高阳地东街一带.原高阳县县城更名为旧高阳城.后,称旧城河西村始建于唐中期,秦贾二姓建村.明永乐二年侯氏仁义友三兄弟由山西洪洞迁此定居,因处河道之西,称河西村.庄头村原属河西村,因防洪打桩形成桩头之称.清咸丰十年前后与河西村分离,名曰桩头,后简写为庄头.都曹口古为高河支流都漕河地渡口.明永乐初张姓由山西洪洞迁此建村,称都漕口,后写为都曹口石氏汉代以前石姓建村,曰;石氏里.后简称石氏龙化乡张庄;明代一张姓以卖糖为生于此居住,始称张糖庄,后称张庄.周辛庄:据周氏家谱载,明永乐二年周氏兄弟二人由山西洪洞小行舟迁于本县百尺(今属任丘)定居,后其一人由百尺迁于此处始建新村.冠其姓氏名周家新庄,后简写为周家辛庄.长果庄:明永乐七年(年)山西移民李友智和同村张氏来此定居,种桃、李、杏、桑等果园,取名长果庄.高河,也是高阳地名字地来历.高阳,盖因在高河之阳也.于是说说高河.说说高阳.高为崇,阳为日,这高阳含自然崇拜之意.很见吉祥.旧城成龟形,中间高四处低.古有四象之说,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这玄武,便是龟,颛顼族地族徽.高阳自古多水,但是所有地防水工程里,只有旧城是龟行地.十字街是龟背,坚硬无比,从来轧不出车辙来,北街为龟尾,人言常有车翻死人之事,盖因尾巴常常晃动所致.南街口两侧各有一井,为龟眼.南街就是龟脖子,很长,正对高河.高河,天启四年高阳县志记载,潴泷河传‘颛顼时猪化龙而成河,在旧城东三里.高河会河间经流入邑,在旧城汇入潴泷河.河间得名,便是因为处于高河和沱沱河之间.河西村,是因为处于高河之西,庞口则是因为处于高河河口,坎苇,是因为高河在这里被砍了尾等等.高河地走向应是,河间、相连口、边渡口、汜水、庞口、坎苇流入潴泷河,今已不再.说说杨六郎高阳关(指旧城)拒辽.杨六郎到任高阳后,曾有许多措施用于抗辽.他训练部队,巩固城防,修补城墙.挖井以备冬季灌城结冰御敌.修地道.用来袭击.还有传说宋军曾在城墙上放蜈蚣蝎子,敌军上城被咬,无法进攻.因此,旧城又称蜈蚣蝎子城.杨六郎还在关外挖河渠,置斗门,垦荒地,植水稻.广种桑榆.明朝高阳人孙承宗曾亲临杨六郎屯田地考察,并效仿在山海关广为应用.杨六郎作战身先。
爱心公益事迹材料范文七篇爱心公益事迹材料(篇1)我们都说,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生都在做好事。
我们还说,帮助别人是一种美德,应该受到全社会的尊重。
那么,一个自己本该受人帮扶的人,却十六年如一日,一直在坚持着帮助他人,我们该怎么对她表示景仰呢?今天,我就要和大家分享这样一个生活在我们身边,一心扑在我县公益事业上的人,户县公益志愿者协会会长---李永宁的故事。
她很普通,普通到站在人群里不会引起他人的注意;她很文弱,1.6米左右的身高,架着一副高度近视镜,更显柔弱;但她很执着,执着到让了解了她事迹的人无不心生敬意。
她1998年5月失业,紧接着爱人也下岗。
一下子,一家老小的生计成了最紧迫最棘手的问题。
那些日子,家里的气氛异常沉闷,全家人的情绪都像掉进了冰窟窿。
有一句话说的好,一个好母亲影响子女一生,一种好品质成就人生。
瘦小但热心于社会公益事业的母亲,给了她自立自强的意志,也给了她愈挫愈勇的品质。
为了一家人的生计,她小小的个头,瘦弱的肩膀,大冬天用三轮车拉着氢气罐在钟楼附近的灯市卖气球,一手拽一把充好气的气球叫卖,一手拉着脸蛋儿冻得通红的孩子......冯仑说,伟大都是熬出来的。
在她的身上,我们才发现,坚强都是给逼出来的。
当一个人足够坚强时,全世界都会为她让路。
经过十年的艰辛努力,家里的情况有了好转,生活相对稳定。
20XX年,她爱人恢复了工作,每月三五百元的工资虽然不高,但比以前安稳多了。
世界上有一种爱,很真,是给亲人的。
世界上还有一种爱,是给他人的,很暖。
在为生活奔波打拼的十多年里,受母亲的影响和带动,她接触了我县社区困难家庭和农村留守儿童等方面的信息,并通过网络上参加了一些公益活动,才知道还有很多像她一样困难的家庭在拼搏,需要社会的关爱和帮助。
从此,在为生活忙碌奔波的同时,她也随母亲走上了公益互助的爱心之路。
这一走,就是义无反顾的十六年。
从家人最初的不理解、不支持,到默许、鼓劲儿、坚强后盾;从周围人的冷眼冷语,到社会的认可、政府的支持、和受助者的感恩、大家的感动。
纸醉金迷的八大胡同作者:黄子贤来源:《青春期健康·人口文化》2013年第05期旧北京也有它的阴暗面:公开和不公开的妓院,形形色色的赌博,以及算卦相面、坑蒙拐骗……充斥着这座古城的底层,散发着臭气,毒害着人民。
纸醉金迷的“八大胡同”是罪恶的渊薮,使古城失色。
在旧时代,妓女包括在三教九流的范围之内,与贩夫走卒无异,其命运也是极为悲惨的。
中国历史上的妓女有两大类,细分有五类。
大的来说,有艺妓和色妓之分,前者主要从事艺术表演活动,如同今日之文艺工作者,娱乐明星;而后者主要出卖色相,就是今日人们普遍认为的娼妓。
北京红灯区的起源唐宋的诗人(譬如赢得青楼薄幸名的杜牧,以及擅长写“花间词”的柳永)与妓女的关系很密切,但妓女仍然很难登上大雅之堂,顶多属于“民间团体”罢了。
到了元朝,取代柳永地位的是关汉卿,他作为当红的词曲作家出没于勾栏瓦舍之间,与媚眼频抛的歌伎舞女们打情骂俏。
关汉卿生长于元大都,堪称正宗的“老北京”了,他在脂粉堆里一样能找到大腕的感觉。
对妓女的记载一般只能见之于野史之中。
恐怕要算《马可·波罗游记》,较早介绍了北京地区(时称元大都)妓女的规模与状况。
马可·波罗说,新都城内和旧都(金中都)近郊操皮肉生意的娼妓约二万五千人,每百名和每千名妓女各有一个特设的官吏监督,而这些官吏又服从总管的指挥。
给人的感觉是,元大都对妓女也实行半军事化管理,而督察大员则相当于百夫长或千夫长,行之有效地统率着天子脚下的红粉军团。
妓女甚至进入了这个欧亚大帝国的外事(外交)领域:“每当外国专使来到大都,如果他们负有与大汗利益相关的任务,则他们照例是由皇家招待的。
为了用最优等的礼貌款待他们,大汗特令总管给每位使者每夜送去一个高等妓女,并且每次一换。
派人管理她们的目的就在于此。
”妓女的“觉悟”好像也挺高,“都认为这样的差事是自己对大汗应尽的一种义务,因此不收任何报酬”。
不知马可·波罗统计的妓女数目是否有夸张的成分?其中是否包括未正式注册登记的暗娼?而“卖淫妇除了暗娼以外是不敢在城内营业的,她们只能在近郊附近拉客营生……无数商人和其他旅客为京都所吸引,不断地往来,所以这样多的娼妓并没有供过于求”。
- 1 -
天桥风民间传说
割耳庄的来历
重俊割耳
现代一位文学大师曾说过,中国古久先生的陈年老账,满本都是“吃人”二字,可吃人红了眼的,莫过于唐朝武则天和她的儿孙们。
唐中宗时,太子李重俊受不了夹磨,发动了神武门事变,惨败逃脱,最终遇害于户县西南,祸根还是起于萧墙。
唐中宗被张柬之等大臣冒死扶正复辟,可李显昏庸懦弱,朝政听任韦皇后摆布,武三思先与上官婉儿通奸,进而与韦后私通,武氏家族死灰复燃,朝廷政治黑暗,忠良遭殃。
太子李重俊因不是韦后亲生,屡遭歧视排挤。
安乐公主仗着帝后溺爱,又是武三思的儿媳,当众辱骂李重俊为奴才,要求中宗废掉太子,立她为皇太女。
太子李重俊忍无可忍,决心整顿朝纲,活出个人样,愤怒的火山终于爆发。
神龙三年(707)七月初,李重俊以平定宫廷叛乱为名,发动羽林军骑兵三万多人,冲人武府,斩杀武三思全家和十几名党羽。
左羽林将军李多祚率军从肃章门冲到玄武门下(后改神武门)要求躲在门楼的中宗皇帝交出上官婉儿等罪魁祸首,以清君侧。
此时中宗已被韦后等挟持,李多祚偏又抱有幻想,以致贻误战机,遭到武三思余党刘景仁反扑,关键时刻兵卒倒戈,李多祚等一万多人死于非命。
李重俊赶来接应时,局面已不可收拾,只好收拾残部,由肃章门逃出长安。
李重俊他们逃到户县西面的白沙泉,因去向问题发生分歧。
太子打算先去兵强马壮的突厥,等父皇头脑冷静后再回国陈明原由。
羽林将军李思冲以兵卒家小多在长安为由,不愿率军西行。
李重俊年轻气盛,起事不成,心中窝火,一见这时还有人违抗命令,不由火冒三丈,三言两语出口,便手操刀剑大打出手。
十几回合过去,李重俊力渐不支。
李思冲毕竟行伍出身,愈战愈勇,瞅准破绽,迎头一刀劈来,李重俊躲避不及,头一偏,左耳竟被削去半边。
重俊捂着耳朵,拍马挟剑急急向西南逃去,随行人员只有五、六骑。
李思冲领兵进了南山。
武三思的亲信、兵部尚书宗楚客在京城击杀配合太子起事攻城的太宗之孙、成王千里后,得知太子已经出城,当即派上果毅都尉赵思慎快马加鞭,火速追杀。
李思冲带领一百多骑,人山不久,便被赵思慎追击剿灭。
太子李重俊昵?生不见人,死不见尸。
赵思慎好不头疼。
太子晏驾
天已黄昏,太子李重俊和五六个随从到了清凉山西边一片树林里,沟断路绝,人困马乏,饥肠轱辘,李重俊叹了口气,说了声“休息”,已软瘫似的坐在了地上,贴身仆人胡安和另一名随从提出去找饭食,太子李重俊点了点头,算是同意。
李重俊他们等着,等着,疲倦战胜了饥饿,一个个靠着大树睡着了,寂静的树林,秋蝉鸣噪,伴和着马嚼草声,辔环铿锵声……
胡安哪里是去找饭食?路上,正是他向太子提议西去突厥,搞得兵不听令。
现在他看太子大势已去,便以找饭食为名溜了出来,趁机和那位仆人串通,低声嘀咕了好一会。
胡安和那仆人带着饭食,一
- 2 -
天桥风民间传说
进树林,看见太子他们斜躺顺卧,都已睡着。
胡安心中暗喜,轻声叫了声“殿下”,没有动静,胡安便给那仆人使了个眼色,说时迟,那时快,只听“嗖”的一声,仆人手起刀落,太子的头“嗵”的落地,血喷两个奸仆一脸一身,马挣直缰绳,萧萧长啸,等其他人惊梦初醒,胡安他们已裹了太子头颅跑下了山。
赵思慎正考虑明天搜山的事,部下报告有人求见,正说着胡安已捧着太子头颅,跌跌撞撞跪倒在地。
赵思慎没动声色,问明情况,突然大喝一声:“大胆恶奴,今日能杀主,明天便会弑君,推出斩首!”胡安他们真没想到,奖赏他们的竟是一人一刀。
赵思慎率军赶到清凉山西,月光下的树林里,剩下的仆人都已刎颈自杀,已脱缰的马围着主人的尸体打着转……
太子李重俊的尸体在清凉山下一个村庄草草成殓后匆匆掩埋。
翌日早朝,宗楚客奏请中宗,将太子的头颅祭献武三思及其子武崇训的尸柩,中宗瞅着堂下,满朝文武噤若寒蝉,没人吱声,中宗只好摆手说了声:“准奏!”便匆匆退了朝。
后来,韦后和安乐公主合谋毒死中宗,立了傀儡皇帝。
相王第三子李隆基发兵平定韦后之乱,拥戴父亲睿宗李旦复位。
睿宗追念先帝太子李重俊为保大唐社稷,命丧嫉陷,下诏追谥李重俊为节愍太子,把太子灵柩从户县迁葬中宗定陵。
李重俊虽说有些鲁莽,可人们觉得他在那阴盛阳衰的年代里,还有些男子汉的气魂,尽管李重俊并未称帝,却也当过卫王,贵为太子,便依着“日暮而驾归大阴”的古训,把为李重俊成殓的地方由辇驾庄改叫晏驾庄,殉难处叫断头沟,把他和他李思冲交战割耳的白沙泉,住人后也叫割耳庄了。
这历史的惨剧,户县蒋村、天桥两镇虽说口传讹变,却也千年絮絮不绝……
——摘自李养民《有扈烟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