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投入产出表编制工作开展较早的国家之一早在20世...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1
专业技术人员标准化的理论、方法与实践单选1、标准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共同的语言、文字、历法、生产工具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最基本和初级的需求,这些都是最早出现的具有()特征的事物,而且多是以实物的形态呈现的.A:标准化答案:A2、惠特尼是实行()生产的创始者。
B:标准化3、1906年英国颁布了( )BS27。
此后,螺纹、各种零件和材料等也先后实现了标准化,成百倍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D:国家公差标准4、()管理体系建立是以“泰罗制”和“福特制”为标志的。
C:现代标准化5、由于工业化和交通运输业的进一步发展,迫切需要解决同样的零部件在更大的范围内实现统一和互换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建立一个协调性组织来统一这些零部件的标准,从而推动世界上第一个()——英国工程标准委员会于1901年诞生,它标志着标准化从此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此后不久,约有25个国家相继成立了国家标准化组织.A:国家标准化组织6、1928年又创立了国际标准协会国际联合会(ISA),1946年10月14日在ISA 的基础上成立(),代表联合国负责国际间标准化工作的协调统一工作.A:国际标准化组织(ISO)7、标准是( ).D:为了在一定的范围之内获得最佳秩序,经过协商一致制定且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8、标准化是( )。
B: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潜在问题或现实问题制定重复使用和共同使用的条款的活动9、简化原理是()。
A:在一定范围内缩减标准化对象的类型和数目10、统一化原理是()。
D:把同类事物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表现形态归并为一种或限定在一个范围的标准化形式11、通用化原理是()。
C:在互相独立的系统中,最大限度地扩大具有功能互换和尺寸互换的功能单元使用范围的一种标准化形式12、系列化原理是()B:根据同一类产品的发展规律和使用要求,将其性能参数按一定数列作合理安排和规划,并对其形式和结构进行规划或统一,从而有目的地指导同类产品发展的一种标准化形式13、组合化原理是()。
§ 12投入产出表投入产出分析的基础是投入产出表。
在任何一个层次上、为了任何一个目的应用投入产出分析,首先的也是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编制投入产出表。
一、投入产出表的原理以表1-2-1所示的假想的某年某国封闭经济的4部门价值型投入产出表为例,介绍投入产出表的基本原理。
该表将国民经济系统分为4个部门,并且假定不存在进出II。
1-行与列的含义表中每个部门所对应的每一行表示“产出”,即该部门产品(或者劳务)的分配与使用。
有多少作为中间使用?被哪些部门使用?有多少作为最终使用?其中作为用于消费和用于投资的高为多少?例如第一行表示部门1的总产出为1600亿元;其中659亿元作为中间使用,被部门1自己使用96亿元,被部门2使用224亿元,被部门3使用179亿元,被部门4使用160亿元;941亿元作为最终使用,894亿元用于消费,47亿元用于资本形成。
表中每个部门所对应的每一列表示“投入”,即该部门生产(或者经营)过程中所“消耗”的各种要素的数量。
有多少属于中间投入?分别由哪些部门提供?有多少属于最初投入?其中劳动投入和资本投入各为多少?例如第一列表示部门1的总投入为1600亿元;其中480亿元属于中间投入,由部门1自己提供96亿元,部门2提供16亿元,部门3提供320亿元,部门4提供48亿元:1120亿元属于最初投入,劳动投入为952亿元,资本投入为168亿元。
2.各个象限的含义如果按照双线将表划分为四部分,每一部分称为彖限。
左上为第一彖限,反映部门之间的相互关联,是投入产出表最重要的一部分。
右上为第二彖限,是第一象限在水平方向的延伸,反映每个部门产品(或者劳务)用于最终使用的情况。
左下为第三彖限,是第一象限在垂直方向的延伸,反映每个部门所“消耗”的最初投入的情况。
右下为第四彖限,主要反映转移支付,在编制投入产出表时,一般不收集这部分数据。
3.几个平衡关系将表1-2」中的数字用符号表示,并将部门数量扩充到n,见表1-2-2。
一、判断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战略重点以新型工业化做基础。
正确错误参考答案:错误2、从历史经验教训来看,今天的中国必须把经济、政治、制度的发展和文化道德价值的提高合为一体。
正确错误参考答案:正确3、我党是整个中华民族和全体中国人民的先锋队。
正确错误参考答案:正确4、政治的意识形态等于粮食,价值体系等于补药。
正确错误参考答案:错误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文化强国的首要任务,价值体系建设只关注生活中的真假对错。
正确错误参考答案:错误6、要解决今天中国的文化、精神的乱象,必须形成统一的价值观和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正确错误参考答案:正确7、列宁曾经说,工人阶级队伍当中不能自发产生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必须通过灌输的方式进入到工人当中。
正确错误参考答案:正确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正确错误参考答案:正确9、中国共产党没有自己独立的意图,它所有的意图都是代表全体中国人民和整个中华民族。
正确错误参考答案:正确10、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是人民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
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对党造成致命伤害,甚至亡党亡国。
正确错误参考答案:正确11、科学发展观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正确错误参考答案:正确12、面向未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
正确错误参考答案:正确1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位一体。
正确错误参考答案:错误14、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第二章投入产出表的编制编制投入产出表是应用投入产出法的基础。
从投入产出表中,可以得到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或各种产品)之间技术经济联系的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可以得到反映社会再生产各环节之间关系的主要数据,这样就可以把投入产出分析应用于经济计划、经济分析和经济预测,可以编制各种投入产出应用模型.与价值型投入产出表相比,实物型表的编制方法比较简单、单一,而且许多国家已不编制实物型表,例如前苏联1977年、中国1987年、1997年的投入产出表中都没有实物型表。
所以,本章的内容主要针对价值型表的编制.§2。
1 概述编制投入产出表是一件十分艰巨的工作。
例如,日本编制1975年产业关联平衡表(即投入产出表),以行政管理厅为主,十一个省厅合作,成立了专门机构。
从1975年5月确定方针,到1978年6月分布第一批结果,1980年3月印发全部结果,共花费近五年时间。
又如,前苏联编制1977年部门联系平衡表,一次性调查的规模为:40000个工业企业、23000个建筑单位、5000个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数万个运输、商业、采购企业和单位以及40000个非生产领域的企业和单位。
在我国,目前的计划、财务和统计口径与投入产出表的要求有相当大的差异,这是编表的不利因素;但另一方面,我国有较为健全的统计体系和统计队伍,有大量统计资料可供应用,只要在编表时尽可能地利用现有统计资料,选择既满足编表要求又符合国情的编表方法,是能够较快地编制出中国投入产出表的。
我国第一次正式编制的1987年全国投入产出表,仅用了两年时间.由于编制投入产出表的艰巨性,所以除极少数国家(例如北欧的挪威、瑞典等)每年编制外,大多数国家都采取数年正式编制一次、每年修正一次的途径.我国国务院曾发出通知,决定每隔5年编制一次全国表(逢二、七年度),在两个编表年度间修正一次(每逢O、五年度),即可满足应用的需要,又可节省一定的人力财力,是比较适当的。
投入产出表[1]投入产出表(部门联系平衡表),是指以产品部门分类为基础的棋盘式平衡表,用于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投入和产出、投入的来源和产出的去向,以及部门与部门之间相互提供、相互消耗产品的错综复杂的技术经济关系。
[编辑]投入产出表的产生投入产出表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产生于美国,它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哈佛大学教授瓦西里·列昂惕夫(W.Leontief)在前人关于经济活动相互依存性的研究基础上首先提出并研究和编制的。
列昂惕夫从1931年开始研究投入产出技术,编制投入产出表,目的是研究美国的经济结构。
1936年他撰写的“美国经济制度中投入产出数量关系”在《经济学和统计学评论》上发表。
它是世界上有关投入产出技术的第一篇论文,标志着投入产出技术的诞生。
1953年列昂惕夫与他人合作,出版了《美国经济结构研究》一书。
通过这些论著,列昂惕夫提出了投入产出表的概念及其编制方法,阐述了投入产出技术的基本原理,创立了投入产出技术这一科学理论。
正是在投入产出技术方面的卓越贡献,列昂惕夫于1973年获得了第五届诺贝尔经济学奖。
[编辑]投入产出表的发展投入产出技术从诞生到现在的七十多年里,无论是在理论方面,还是在实践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
早期的投入产出模型,只是静态的投入产出模型。
后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开发了动态投入产出模型,投入产出技术由静态扩展到动态。
近期,随着投入产出技术与数量经济方法等经济分析方法日益融合,投入产出分析应用领域不断扩大。
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我国经济理论界和一些高等院校的少数同志开始研究投入产出技术,某些高等院校还开设了投入产出技术课程。
“文革”期间,此项工作几乎中断。
1974年8月,为研究宏观经济发展情况的需要,在国家统计局和国家计委的组织下,由国家统计局、国家计委、中国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原北京经济学院等单位联合编制了1973年全国61种产品的实物型投入产出表。
利用该表开展的应用工作,在制定投资计划和产品生产计划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国际投入产出表与日中贸易结构作者:马场善久来源:《日本问题研究》2019年第05期摘要:随着国际生产碎片化进展,传统的基于跨境交易为基础的总额贸易核算体系已经不能真实反映经济活动的现实,基于附加值的贸易统计方式应运而生,而国际投入产出表是进行附加值贸易统计的必备工具。
文章目的是介绍和分析当今世界上的主要国际投入产出表及其应用情况,并使用日中投入产出表分析日中贸易结构及电子光学器械的附加值变化特征,最后展望国际投入产出表的其他应用趋势。
关键词:投入产出表;国际投入产出表;附加值贸易;全球价值链(GVC)中图分类号:F13/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458-(2019)05-0047-10DOI:10-14156/j-cnki-rbwtyj-2019-05-006特朗普总统执政之后,美国国际贸易的不确定性增强。
2017年5月,意大利召开G7陶尔米纳会议,抵制美国“反贸易保护主义”的表述多次出现在首脑宣言中。
7月汉堡G20峰会首脑宣言中,明确“继续与贸易保护主义斗争”,但结果还是不得不接受美国对所谓不公平贸易采取的种种单边主義措施。
在2017年G20开始之前,特朗普总统还表示要退出地球气候变化框架协议《巴黎协定》。
对于标榜“美国第一”就任总统的特朗普来说,削减贸易赤字排在经济政策首位,现在对美国贸易出超最多的国家是中国、日本和德国。
图1显示了2005-2015年间三国对美国的贸易收支状况。
从图中可以看出,三国对美国贸易收支持续存在盈余,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对美国贸易收支盈余增长非常迅速,从2009年1600多亿美元增长到2015年25多亿美元。
2008年之前日本对美国的贸易盈余略高于德国,2008年德国对美国的贸易盈余超过日本。
经济全球化时代,人员、货物和资金等生产要素不断跨越国境,特别是为跨国公司生产活动提供了多重选择,如,中间产品从哪个国家哪个企业进货,中间产品在哪些国家组装成产品,最终产品销往哪些国家,如何减少物流成本等等。
中韩产业结构演化比较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韩国是亚洲最大的新兴工业化国家。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引擎”;韩国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实行出口导向发展战略以来,经济增长速度位于世界前列,1996年成为OECD(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国家,今天韩国人均国民收入超过2万美元。
作为后发工业化国家,中韩两国有着诸多相同和不同,比较两国工业化发展道路,不仅对于中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对于丰富世界工业史的研究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1]一中韩经济发展情况的简要对比1.经济总量的比较根据搜集到的数据,1985~2007年中韩两国经济总量增长都比较快,中国从1985年的3079亿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33072亿美元,韩国从1985年的966亿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10493亿美元,总的增长幅度基本相同,均增长了约10倍。
但是,以美元度量的中国经济总量是韩国经济总量的倍数关系则出现了先下降、后上升的过程,这主要是由于汇率的变化引起的(见图7-1)。
总的来说,1985~2007年以汇率为基础计算的中国经济总量是韩国经济总量的1.5~3.5倍,平均数为2倍。
但是,有人用购买力平价法(PPP)测算中韩两国经济总量的差距应该在4~8倍,中国经济总量大致相当于韩国的6倍。
图7-1 中韩经济总量的对比2.发展阶段的比较尽管中国经济总量高于韩国,但中国人均经济总量远低于韩国。
中国人均GDP从1985年的292美元上升到2007年的2490美元,如果不考虑美元贬值的因素,这个变动过程大致相当于韩国20世纪7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的情况。
与我国刚刚进入中低收入国家行列不同,目前韩国人均国民收入超过2万美元,已经跨入高收入国家行列。
从人均国民收入来看,中国只相当于韩国的1/10~1/9,中国与韩国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中国落后韩国20年左右的时间。
但是,也有人认为,中国和韩国经济发展阶段没有那么大的差距,用PPP法测算,中国和韩国的人均收入差距要小得多,中国相当于韩国的1/5~1/4。
第9卷第2期2010年1月经济学(季刊)China Economic Quarterly Vol 19,No 12J anuary ,2010中国制造业的垂直专业化与出口增长文东伟 冼国明3摘 要 基于Hummels et al .(2001)的分析框架,本文利用O ECD (2009)提供的投入产出数据库,测算了中国制造业的垂直专业化水平,估计了中国制造业出口增长的来源,并与31个其他经济体进行了比较。
测算结果表明:(1)中国制造业的垂直专业化水平较低,但增长迅速,从1995年的0.151上升到2005年的0.261,增长了72.39%,高于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2)中国高技术制造业的垂直专业化水平从1995年的0.177,提高到2005年的0.411,增长了131.5%,几乎高于所有其他国家和地区。
对制造业出口增长来源的估计发现:(1)中国制造业出口增长的28.85%来自国外增加值的贡献,高于所有的发展中国家,但比大多数发达国家低;(2)中国高技术制造业出口增长的41.2%来自国外增加值的贡献,高于所有发展中国家,超过或接近多数发达国家。
关键词 垂直专业化,出口增长,制造业3南开大学跨国公司研究中心。
通信作者及地址:文东伟,南开大学跨国公司研究中心,300071;电话:(022)66229037;E 2mail :nkwendongwei @ 。
本文得到冼国明教授主持的教育部哲学社科重大课题“跨国公司与中国国际竞争力研究”(课题编号为03J ZD0019)以及南开大学“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跨国公司研究”项目的资助。
本文同时还得到南开大学2007年度人文社会科学校内文科青年项目(项目编号:N KQ07006)的资助。
作者感谢O ECD 工作人员Agnes Cimper 先生的热情帮助;感谢两位匿名审稿人的辛苦工作及宝贵的修改意见。
所有文责由作者自负。
1根据UNCT AD (2008,参见http :///T emplates/Page.asp ?int ItemID =1890&lang =1)和IMF (2008,参见http ://www.im /external/pubs/ft/weo/2008/02/weodata/index.aspx )计算得到。
投入产出分析课程作业金融学院/证券投资2010级**********1、投入产出分析简介(1)概念投入产出分析在国际上有各种各样的名称。
在苏联和东欧国家被称为“部门联系平衡法”,日本称之为“产业关联法”,而欧美国家则用“投入产出分析”、“投入产出法”、“投入产出技术”等名称。
我国则沿用了欧美国家的叫法。
尽管名称不同,但实质是一样的,这些叫法也只是分别突出了这种经济数学方法不同侧面的特征而已。
投入产出分析是应用数学方法和电子计算机,研究各部门间这种平衡关系的一种现代管理方法,是研究经济系统各个部分间表现为投入与产出的相互依存关系的经济数量方法,是广泛应用于经济分析、政策模拟、经济预测、计划制定和经济控制的数量分析方法。
投入是进行一项活动的消耗。
如生产过程的消耗包括本系统内各部门产品的消耗(中间投入)和初始投入要素的消耗(最初投入)。
中间投入包括各种原材料、燃料、动力及各种服务。
最初投入是指增加值各要素的投入,包括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及营业盈余。
显然,中间投入是指生产性消耗,包括各种直接消耗和间接消耗。
产出是指进行一项活动的经济活动的成果(如得到一定数量的某种产品和劳务)及其使用去向(包括中间使用和最终使用)。
中间使用是指经济系统各部分,如国民经济各部门所生产的产品被用于中间消耗的部分产品。
最终使用是指被用于最终消费、资本形成和净出口的产品。
投入产出分析的理论基础是瓦尔拉的一般均衡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经济通过供求关系和价格波动,可以自动地均衡发展。
社会主义国家引入投入产出分析之后,以分工与协作、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劳动价值论、社会再生产理论为其理论基础。
投入产出法主要由两部分构成:投入产出表和投入产出模型。
(2)提出及发展1936年美国经济学家W.里昂惕夫发表了《美国经济体系中的投入产出的数量关系》一文,最早提出投入产出分析方法。
接着在1941年又出版了《美国经济结构1919—1929》一书,1953年又出版了《美国经济结构研究》一书,对投入产出的理论进行了深化和完善。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的新特点许宪春1一、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的范围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初期,即从上个世纪50年代初期到80年代中期,中国国民经济核算采用的是产生于前苏联、东欧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国家的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即MPS体系;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中国国民经济核算在继续采用MPS体系的同时,逐步引入产生于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国民账户体系,即SNA体系;从90年代初期开始,中国国民经济核算放弃了MPS体系,转入了SNA体系。
目前,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的范围包括SNA体系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核算、投入产出表、机构部门账户和资产负债表。
(一)国内生产总值核算1、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的建立和发展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指标是MPS体系的国民收入。
这个指标反映的是物质生产部门,即农业、工业、建筑业、商业饮食业和交通运输业的生产活动成果,不能反映非物质服务业的生产活动成果。
改革开放以后,非物质服务业,如金融保险业、教育事业、科学研究事业、信息咨询业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并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宏观经济管理部门需要了解这方面的情况,以便制定正确的服务业发展政策,协调各产业部门健康发展。
适应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国家统计局于80年代初期开始研究 SNA体系的GDP指标。
1985年3月19日,国家统计局向国务院提交了《关于建立第三产业统计的报告》,阐述了开展第三产业统计和GDP核算2的必要性。
国务院批准了这个报告。
1985年4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出通知,要求在继续做好国民收入核算的同时,抓紧建立GDP核算。
根据这一要求,国家统计局从1985年开始进行年度GDP生产核算。
根据宏观管理部门的需要,1989年,国家1作者工作单位:中国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电子邮件:xuxc@。
2《关于建立第三产业统计的报告》提的是建立国民生产总值核算,但在实施过程中实际上以国内生产总值为主。
中国是投入产出表编制工作开展较早的国家之一。
早在20世纪60年代,中国的学者就开始进行投入产出技术的研究,1974年,为研究宏观经济问题,编制国民经济计划,在国家统计局和原国家计委的组织下,由国家统计局、国家计委、中国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经济学院等单位联合编制了1973年实物型投入产出表,这是我国编制的第一张全国投入产出表。
从1987年开始,投入产出调查和编表工作由国家统计局负责,并形成制度,即在逢二、逢七年份编制基本表,在逢零、逢五年份编制延长表。
在理论和方法研究中,我国学者在投入产出技术非线性化、动态化研究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这次大会上就有我国学者在这些方面研究成果的报告;在应用研究方面,投入产出技术作为一种现代管理科学方法,在我国国民经济的诸多领域得到成功应用。
如研究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数量依存关系;研究和分析重大决策和事件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开展价格调整的实证分析;研究资源环境问题等。
可以说,投入产出分析方法作为国民经济管理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在我国的经济生活中发挥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China is one of those countries which started the compilation of input-output tables very early in the world. Since early 1960s during the 20th Century, scholars in China have started their research on the technologies of compiling input-output tables. In the year 1974,in order to study on macro-economic problems and make plans for national economy, the input-output table in materials of 1973, which was the first nationwide input-output table made by our country, was compiled by the State Statistics Bureau, the State Development Planning Commission,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Renming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Economics Institute and other institutions under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State Statistics Bureau and the former State Development Planning Commission. Since 1987, the investigation and compilation of input-output tables have been in charge of the State Statistics Bureau, and been institutionalized, namely, compiling basic tables on the second and seventh years of every decade, and extension tables on the zero and fifth years of every decade. With respect to theore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study, the Chinese scholars have achieved satisfactory results on non-linearization and dynamics of input-output technology. The Chinese scholars have already given reports regarding these achievements to the conference. In the field of application study, the input-output technology, by way of a scientific method of modern management, has been successfully applied to a good many areas of our national economy, such as research on the amount dependence among sectors of national economy; studying and analyzing the impact of important decision-makings and events on national economy; empirical analysis of price adjustment; research on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problems etc. It is to say that the method of analyzing input-output has been playing a significant and irreplaceable role in our nation's economy as an important tools and means of national economic management.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