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舞蹈特点及其创作体会
- 格式:doc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3
群众文化舞蹈作品编排之我见
群众文化舞蹈作品编排对于我来说是一项具有挑战和创造性的工作。
在编排群众文化舞蹈作品时,我认为以下几点是非常重要的:
要注重民族特色和文化传承。
群众文化舞蹈作品是表达民族特色和传承文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编排作品时,我会充分考虑民族文化的元素,选择与主题相关的传统舞蹈动作和音乐,并融入当地人民的生活、工作以及民俗风情等元素,以更好地表达出民族特色和文化传承的内涵。
要注重群众参与和互动。
群众文化舞蹈作品的特点之一就是广泛的参与性,编排时要注重让群众参与其中。
通过组织民众参与练习和表演,可以增加他们的参与感和归属感,同时也能够增加作品的覆盖范围和观众的共鸣。
我会鼓励群众参与到编排的过程中,例如邀请民众提供舞蹈动作和音乐创意等,以实现作品的多元化和民众的主动参与。
要注重舞台效果和创新。
群众文化舞蹈作品的演出通常在室外进行,所以舞台效果和场地布置都非常重要。
编排时要有意识地结合自然环境和舞台布置,创造出更好的视觉效果和舞台氛围。
要注重舞蹈作品的创新性,通过舞蹈形式、造型设计和舞美结合等方法,使作品更具吸引力和独特性,让观众记忆深刻。
编排群众文化舞蹈作品需要注重民族特色和文化传承,注重群众参与和互动,注重舞蹈技巧和艺术表现力的提升,以及注重舞台效果和创新。
只有在这些方面都做得好的情况下,群众文化舞蹈作品才能最大程度地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我会在编排过程中不断思索和实践,力求编排出更加优秀的群众文化舞蹈作品。
群众文化舞蹈创作与编导思路分析舞蹈是一种表现形式丰富的艺术,在不同的文化中都有着独特的表现方式和风格。
群众文化舞蹈创作与编导是一门需要深厚的舞蹈功底和创意能力的艺术工作。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群众文化舞蹈创作与编导的思路和方法,并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
一、群众文化舞蹈的特点群众文化舞蹈是指反映民间生活、风俗、习惯、传统和民族特色的舞蹈形式。
它通常源自于民间,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是人民群众自发创作、享受和传播的艺术形式。
群众文化舞蹈以其生活性、群众性、传统性和时代性等特点,在舞蹈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在进行群众文化舞蹈创作与编导时,需要充分考虑这些特点,从而更好地表达出舞蹈的独特魅力。
二、创作前的准备工作在进行群众文化舞蹈创作与编导之前,首先需要进行大量的准备工作。
这包括对于舞蹈主题的研究、对于相关文化背景的了解、以及对于舞蹈形式和风格的掌握等。
只有通过充分的准备工作,才能更好地进行舞蹈创作和编导工作。
1. 主题研究选择一个鲜明的主题对于群众文化舞蹈创作至关重要。
主题可以是某一地域的民间传统,也可以是某一历史事件或者故事。
无论是哪一种主题,都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了解其内涵和特点,从而更好地进行舞蹈创作和编导。
2.文化背景了解了解舞蹈主题所涉及的文化背景是进行舞蹈创作的重要环节。
文化背景包括地域文化、民族特色、历史传统等方面的内容。
只有深入了解这些文化背景,才能更好地在舞蹈作品中体现出来。
3.舞蹈形式和风格掌握在进行群众文化舞蹈创作与编导时,需要充分了解各种舞蹈形式和风格,并结合舞蹈主题进行选择和运用。
不同的舞蹈形式和风格对于舞蹈作品有着不同的表现效果,因此在进行创作时需要进行综合考虑。
三、创作与编导的思路和方法群众文化舞蹈创作与编导需要具备丰富的创作经验和深厚的舞蹈功底。
也需要具备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以下是在进行群众文化舞蹈创作与编导时可以采用的思路和方法:1.搜集素材和灵感在进行舞蹈创作之前,需要进行大量的素材搜集和灵感积累。
关于基层群众舞蹈创作的思考
基层群众舞蹈创作是一种表达基层群众文化艺术的形式,通过舞蹈创作来展现群众的
创造力和生活情感。
在中国文化艺术发展的过程中,基层群众舞蹈创作具有重要的地位和
作用。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特点和意义等方面展开思考。
基层群众舞蹈创作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统的
国家,基层群众舞蹈在这片古老土地上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
早在古代社会,人们就通过
舞蹈来表达自己的欢乐和悲伤,传递社会信息。
随着社会的发展,基层群众舞蹈逐渐融入
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人们欢庆节日、庆祝丰收和追求幸福的方式。
基层群众舞蹈创作具有丰富多样的特点。
由于我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不同地区和
不同民族的基层群众舞蹈在风格、舞蹈动作、音乐节奏等方面都呈现出独特的特点。
在西
南少数民族地区的舞蹈中,舞蹈动作多以高难度的腿部动作为主,展现了当地群众的勇敢
精神和身体素质;而在东北地区的基层群众舞蹈中,舞蹈动作多以脚部和手臂的灵活运动
为主,展示了当地群众的豪放和热情。
基层群众舞蹈的特点多样化,让人感受到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独特魅力。
基层群众舞蹈创作是一种展示基层群众生活和文化特点的重要方式。
它具有深厚的历
史背景、丰富多样的特点和重要的意义,不仅丰富了中国的文化艺术宝库,而且弘扬了民
族精神和传统文化,同时也是人民群众参与文化艺术活动的重要途径。
我们要充分重视和
支持基层群众舞蹈创作,为群众提供更多参与文化艺术的机会,让舞蹈真正成为人民群众
生活的一部分。
对基层群众舞蹈创作的思考
基层群众舞蹈创作的思考,首先要考虑到基层群众具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底蕴和艺术素养。
基层群众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常常需要舞蹈来传递信息、表达情感,因此他们的舞
蹈具有非常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现实性。
这些特点使得基层群众舞蹈的创作更加接地气,更
有价值。
基层群众舞蹈创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它既有利于推广民间文化和传统文化,也有
利于弘扬现代社会的核心价值观。
基层群众舞蹈创作还可以加强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
需要注意到,基层群众舞蹈的创作、展示和传播应该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引起政府、
文化机构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和支持。
综上所述,基层群众舞蹈创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文化事业。
它需要注重群众参与、注
重文化更新、注重文化需求的满足,同时也需要政府、文化机构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
只有这样,基层群众舞蹈才能在新时代发挥更加重要和广泛的作用。
对基层群众舞蹈创作的思考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基层群众舞蹈创作。
基层群众舞蹈创作,是指由普通百姓群众在日常生活中,利用自己的身体和周边的环境,进行舞蹈创作的一种行为。
这种形式的舞蹈,具有浓厚的地方风情和鲜明的民间特色,常常融入了当地的习俗和生活方式,堪称是文化的一种真实体现。
基层群众舞蹈创作也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通过舞蹈的方式,人们可以锻炼身体,释放压力,增强体质。
特别对于老年人和儿童来说,基层群众舞蹈创作是一种很好的健身方式,可以促进身心健康。
基层群众舞蹈创作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缺乏专业指导、舞蹈作品质量不高、传承难等。
我们需要对基层群众舞蹈创作进行更多的思考和引导。
应该加强对基层群众舞蹈创作的宣传和推广。
通过在社区、学校、文化广场等地举办各类基层群众舞蹈创作作品展示、比赛等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到基层群众舞蹈创作中来。
应该加强对基层群众舞蹈创作的指导和扶持。
通过对群众的培训和指导,提高舞蹈作品的质量,增强舞蹈作品的艺术性和观赏性。
可以通过举办基层群众舞蹈创作奖励基金等活动,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基层群众舞蹈创作中来。
应该加强对基层群众舞蹈创作的传承和保护。
通过对一些优秀的基层群众舞蹈创作作品进行收藏和保护,促进这种形式的舞蹈作品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对基层群众舞蹈创作的思考,不仅仅是对舞蹈形式的思考,更是对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的思考。
通过更多的推广和引导,基层群众舞蹈创作将更好地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的人关注和支持基层群众舞蹈创作,让这种形式的舞蹈作品得到更好的发展和传承。
群众文化舞蹈创作与编导思路分析群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群众文化是指文化活动由广大市民参与和创造的,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文化活动。
在中国,群众文化非常丰富,包括民间音乐、民俗、民间舞蹈等。
其中,民间舞蹈是最为广泛的一种群众文化类别,也是表现民间文化、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形式之一。
群众文化舞蹈创作与编导是指在民间文化基础上,进行创作并进行编导的一项活动。
本文将从群众文化舞蹈的基本特点、创作思路、编导思路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群众文化舞蹈的基本特点1.从社会中广泛流传的舞蹈和音乐形式中获取素材群众文化舞蹈的基本素材来源于民间文化。
因此,创作舞蹈时需要从社会中广泛流传的舞蹈和音乐形式中获取素材。
这些素材来自于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娱乐,反映了人们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
2.注重舞蹈的实用性与民间性群众文化舞蹈注重舞蹈的实用性与民间性。
它不仅要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更要符合人们的生活实际。
舞蹈的动作要大多数人容易学习和接受,舞蹈的内容要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
3.注重表达人们情感和传达文化信息群众文化舞蹈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表达人们情感和传达文化信息的重要手段。
群众文化舞蹈在传承历史文化、弘扬中华民族文化、表达当代生活所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
在表达情感和传达文化信息的过程中,创作者需要注重动作表现的符号含义,通过舞蹈动作、音乐、服装等方面营造出独特的文化氛围。
1.关注现实生活,挖掘人们的文化需求群众文化舞蹈的创作,需要关注现实生活。
从现实生活中挖掘人们的文化需求,将人们的生活和心理因素融入舞蹈创作中。
在创作时,需要了解当前社会的文化发展状况,分析人们的文化需求和思想倾向,同时也要关注当代流行文化的特点和发展。
2.了解传统文化,寻找文化传承的可能性传统文化是群众文化舞蹈创作不可或缺的素材。
在进行创作时,需要了解传统文化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口耳相传的传承方式,并从中找到文化传承的可能性。
通过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元素结合,营造出具有代表性的独特风格。
群众舞蹈的文化功能及艺术编创随着民众对精神文化生活追求日趋强烈,群众舞蹈以其喜闻乐见的舞蹈形式悄然发展起来。
与专业的舞蹈相比,群众舞蹈是一种特殊的形式,具有很强的娱乐性和群众性。
群众舞蹈与舞台上的多人舞蹈的差异性在于更具备自发性质,参与表演的人员都是普通民众,他们没有受到任何的专业训练,却可以用舞蹈的形式表达自己的喜悦情绪和深层次的情感。
群众舞蹈在体现人们的生活情趣,愉悦情绪的同时,还可以起到锻炼身体的作用。
而且,群众舞蹈也是一种艺术形式,具备很强的文化功能,其编创工作也需要很强的艺术能力。
一、群众舞蹈文化功能的内涵和外延(一)群众舞蹈的文化精神内涵群众舞蹈是一种自发的群体娱乐活动,具备主动参与、活动自由、自然传承的特点。
群众舞蹈从古至今一直没有中断过,只是形式有所不同而已。
在舞蹈还没有成为一个职业的远古时候,舞蹈就已经在群体活动中传承着。
不过,那个时候的群众舞蹈的功能更复杂,甚至超出舞蹈的本身意义,比如舞蹈可以是操练生产技能、演练战斗技巧、吸引异性、团结部族的诸多意义。
从大方向分析,舞蹈更可以起到传承民俗、凝聚民心、丰富民生的深层次作用。
尤其到了现代,基于华夏文化多元一体的特性,群众舞蹈呈现出“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的灿烂的文化内涵。
由于中华文化的底蕴是“农耕文化”的特征,我国的群众舞蹈体现出节律铿锵、行动沉稳、动态朴实等精神风貌。
这些扎根于文化土壤的属性,就是我们现代舞蹈形成的精神源泉,为现代的群众舞蹈艺术和美学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二)身体文化的城镇化特征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镇化和新城镇化成为我国的社会体系,作为“身体文化”属性的群众舞蹈来说,城镇居民与乡村居民比较基于舞蹈的身体运动机能有所退化。
另外,“杂多合一”是城镇居民的文化烙印,导致原有的“身体文化”对新的土壤和新的要求都不太适宜。
由此,群众舞蹈在城镇化的趋势里形成两个特征:其一是以身体的关节活动为主要功能,以解决身体运动机能逐渐退化的问题,最终实现强身健体以及以此为基础的健美功能。
学民族民间舞感受和体会民族民间舞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学习民族民间舞融入了我个人的成长与发展,给我带来了很多的感受和体会。
首先,学习民族民间舞让我更加了解了中国的历史与文化。
在舞蹈动作和表演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学习舞蹈技巧,还要学习背后的文化内涵。
每个舞蹈作品都承载着特定的历史故事、寓意和象征,通过舞蹈的表演,我们深入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例如,学习《百鸟朝凤》这支经典的舞蹈作品,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人民对和谐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从舞蹈中,我不仅学到了舞蹈技巧,更重要的是学到了对祖国文化的尊敬和热爱。
其次,学习民族民间舞让我体会到了自我表达与情感宣泄的重要性。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感和个性,而舞蹈是一种很好的表达方式。
通过学习民族民间舞,我可以将自己的情感和个性通过舞蹈呈现出来。
舞蹈动作和音乐可以帮助我表达内心真实的情感,从而解放了自己的身心。
当我在舞台上跳舞时,我可以展现自己的热情、自信和魅力,这种自我展示和情感宣泄对我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学习民族民间舞也培养了我对团队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与舞蹈伴侣或整个舞团紧密配合,共同完成舞蹈动作。
这要求我们充分理解和尊重彼此,互相协作,形成默契。
只有团队中的每一个人都能做到做好自己的部分,才能呈现出完美的舞蹈表演。
通过这种团队协作,我深刻感受到团队合作的力量和重要性,并从中学到了如何与他人合作和相互支持,这对我个人的人际关系和未来的工作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最后,学习民族民间舞也让我发现了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舞蹈需要我们有良好的体力和灵活的身体。
通过舞蹈的锻炼,我逐渐感受到了身体变得更加健康和强壮。
在舞蹈训练中,我们会进行各种肢体拉伸和力量训练,这有助于增强身体的柔韧性和力量,并且能够提高心肺功能。
因此,学习民族民间舞不仅可以培养舞蹈技巧,还可以让我们拥有更健康的身体。
总结起来,学习民族民间舞为我带来了很多的感受和体会。
关于基层群众舞蹈创作的思考
基层群众舞蹈创作是一种体现民间创作精神的形式,它具有深厚的民间文化底蕴和强烈的生活情感表达。
在基层群众中,有很多具有音乐和舞蹈天赋的人,他们在创作中展现了丰富的人文内涵和深刻的社会意义。
基层群众舞蹈创作的核心是创新和特色。
在这个过程中,首先需要具有一定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有开阔的视野和细腻的感受力。
其次,要结合当地的特色和人文环境,从民间传统文化中寻找创作灵感,以创造出独具风格和浓郁地域特色的舞蹈作品。
最后,舞蹈创作还要注意与社会现实的联系,从生活中寻找创作素材,以表达人民群众的情感和愿望,反映社会现实问题,从而增强舞蹈作品的社会意义和观赏性。
基层群众舞蹈创作的意义也非常重大。
它可以促进文化传承和创新,发掘和保护民间文化遗产,加强文化自信和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同时,舞蹈创作还可以加强群众的文化认同和自我价值感,提高精神文化生活质量,丰富群众的生活文化,促进社会和谐和文化多样性。
在创作过程中,需要注重尊重和保护民间文化遗产,避免简单地从中提取元素或者轻率地改动和扭曲传统文化形式。
此外,还需要注重创作的审美效果和艺术表达力,力求做到既有民间的真实感和朴素自然的生活情感,又能达到高雅和精致的艺术品位。
因此,基层群众舞蹈创作应当把民族、地域、社会成分等文化要素贯通其中,而且创作过程中既需要传承、借鉴历史文化,又要创新、提升艺术水平。
只有这样才能使基层群众舞蹈作品更加符合当代社会发展的要求,更好地展现出基层群众的文化特质和精神风貌。
对基层群众舞蹈创作的思考近年来,基层群众舞蹈创作在中国的舞蹈界逐渐受到关注。
基层群众舞蹈创作是指以普通人生活、工作和情感为题材的舞蹈创作,它的出现不仅使更多的人有机会参与舞蹈创作,也更好地满足了广大群众的审美需要。
对于基层群众舞蹈创作,我们需要进行认真思考和探讨,以推动其更好地发展。
我们需要认识到基层群众舞蹈创作的意义和价值。
基层群众舞蹈创作是对群众生活的一种反映,它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为素材,通过舞蹈的语言表达出人们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体验。
这种舞蹈创作不仅使更多的人有机会参与到舞蹈创作中来,同时也使更多普通人的生活得以展现和被认可。
基层群众舞蹈创作的意义在于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艺术创作中来,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推动全民健身活动,让更多的人享受到舞蹈带来的快乐和艺术美感。
对于基层群众舞蹈创作,我们需要关注其艺术表现形式和特点。
基层群众舞蹈创作的艺术表现形式多样,包括了各种不同的舞蹈形式和风格,如民间舞、社会舞、健身舞等。
这些舞蹈形式多样,而且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表达着他们的生活情感和情感体验,具有丰富的生活气息和情感表达。
基层群众舞蹈创作的艺术特点在于其真实性和大众性,它们是真实生活的写照,没有过多的艺术包装和修饰,更多的是表现出普通人的真实生活和情感体验。
这种真实性和大众性是基层群众舞蹈创作的独特魅力所在,也是其艺术价值所在。
对于基层群众舞蹈创作,我们需要思考如何更好地促进其发展。
在推动基层群众舞蹈创作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更加关注群众文化和艺术创作,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舞蹈创作中来。
可以通过设立基层舞蹈团队、举办基层舞蹈比赛、开展基层舞蹈培训等方式,推动基层群众舞蹈创作的发展,提升群众文化艺术创作水平。
也可以加强基层舞蹈作品的宣传推广,推动基层群众舞蹈创作更好地融入社会文化生活之中,受到更多人的喜爱和关注。
对于基层群众舞蹈创作,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和探讨其意义和价值,关注其艺术特点和表现形式,促进其更好地发展,并关注其未来发展的走向。
群众舞蹈特点及其创作体会
作者:袁媛
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3年第06期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众文化获得长足发展,成就了群众舞蹈这一紧跟时代潮流的艺术现象。
群众舞蹈具有人人参与、强身健体、自娱自乐、陶冶情操等特点,我们应坚持在生活中捕捉形象,坚持在积累观察中激发灵感,坚持在继承传统基础上提炼创新,促进群众舞蹈的创作迈上新台阶。
关键词:群众舞蹈;主要特点;创作体会
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7-0123-01
一、群众舞蹈的主要特点
(一)人人参与
群众舞蹈,是指不论男女老少都可以参与的百姓活动,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连。
20世纪50年代,全国人民打腰鼓、扭秧歌,积极参与到“新秧歌运动”这一群众舞蹈中。
改革开放以来,“交谊舞”、“霹雳舞”,一时间成为人们主动参与的活动。
新世纪以来,各种节庆、社交、校园和广场舞蹈等,悄然兴起,满足了社会不同人群的需要。
一些少数民族依然保持传统的风俗表演。
如傣族的“泼水节”,人们通过泼水的方式交流感情。
每逢盛大节日,人们都会跳象脚舞、孔雀舞。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加快,愈来愈多的外来节日活动,如圣诞节、情人节等,不断丰富着我们的群众舞蹈。
(二)强身健体
群众舞蹈可以增强体质,所谓“生命在于运动”,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近年来,人们的健康意识逐渐增强,每天早上和傍晚,越来越多人在公园或者广场上,跳迪斯科、交谊舞、广场舞、扭秧歌和少数民族舞蹈等。
这是生命活力的直接体现,是生存本能的真实流露。
通过舞蹈,人们达到了增强体质、保持青春的目的。
(三)自娱自乐
高效率、快节奏的社会运动方式,让人们陷入紧张的生活中。
因而,人们需要舞蹈这种方式来缓解压力、焦虑情绪。
群众舞蹈这一活动,深受男女老少喜爱和欢迎。
它不仅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而且实现了自身发展、自我价值,更促进了人的身心和谐。
群众舞蹈最显著的特点是自娱自乐,人们在编排舞蹈的过程中,可以暂时忘记不愉快,让身心得到彻底的洗礼,夯实了中华文化发展的基层基础。
(四)陶冶情操
群众舞蹈是表达内心情感的艺术活动,能够净化人们的心灵,彰显了人们对美的崇尚和追求。
群众舞蹈是以人体动作姿态为表现方式的造型艺术,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觉,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
群众舞蹈对美有相当高的要求,有助于提升人们的艺术素养。
在欣赏、参与舞蹈活动的过程中,群众既愉悦了心情,也陶冶了自身的情操。
二、群众舞蹈的创作体会
群众舞蹈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有着自己的风尚。
其在大众文化艺术渲染中,表现出显著的时代性。
为了创作出更多精品舞蹈,我们应坚持贴近生活,坚持积累观察,坚持发展创新,促进群众舞蹈的深入普及。
(一)在生活中捕捉形象
艺术源于生活,五彩绚丽的生活是我们创作的基础和灵感。
倘若不走近生活,就没有创作的激情、动力和基础,所创造的形象必然没有生命力和形象感,无法感染参与群众。
优秀的舞蹈作品,是创作者情感高度集中、情绪激昂时的审美创造。
坚持在生活中选择题材,寻找灵感,对身边的人和事物产生特殊情感,汇聚成创作动力,激发创作者的审美情感,从而产生了作品的题材和素材。
如舞蹈《进城》,正是由于创作者深入实际,基于对农民工生活的了解,在生活中捕捉人物形象,才创作出如此优秀的舞蹈。
(二)在积累观察中激发灵感
群众舞蹈创作,除了要有生活情感、形象,还要有对生活的观察和现实的积累。
坚持观察生活,在生活中积累创作经验,从而产生创作灵感。
而不是在创作时候苦思冥想,期盼灵感的到来。
多留心身边的事物,在生活中长期积累素材,才能更好地激发创作灵感。
如舞蹈《老伴》,其中的动作语汇,就是根据老人日常生活动作,发展、演化而得来的。
群众舞蹈创作,不仅要注重动作的形象性,更要注重真实情感的表达,坚持从生活积累中挖掘、加工、提炼素材,增强舞蹈的戏剧效果。
因此,长期积累观察生活,有扎实的生活基础,启发灵感,才能激发创作热情,创造人们喜爱的舞蹈作品。
(三)在继承传统基础上提炼创新
群众舞蹈是否有感染力、艺术魅力,关键在于是否创新。
这就要求创作者继承传统,与时俱进。
时代在变迁,社会在发展,也只有秉持扬弃精神,发掘传统舞蹈中的精髓,不断发展和创新,方能适应多元化的时代环境。
如舞蹈《雀之恋》和《雀之灵》,活灵活现的表达了孔雀的灵气,让人深深陶醉其中。
这两个舞蹈是杨丽萍老师创新和发展,把原本傣族的男性舞蹈,改成女性舞蹈,赋予其强大的生命力和美感;2012春节晚会上的《机器人舞》,把高科技和日常娱乐相结合,也是一种创新。
因此,当今时代,群众舞蹈更要在保持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紧跟时代步伐,开拓创新,创作出更多适合大众的精品舞蹈。
参考文献:
[1]张敏.浅谈群文舞蹈创作及表演心得体会[J].大众文艺,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