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学校”观:学校之盛衰,关系天下之盛衰
- 格式:doc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3
古代学校教育意义有哪些在古代,学校教育在社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无论是儒家、道家、还是墨家学派,都强调了教育的意义。
那么,古代学校教育意义有哪些呢?本文将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传承文化在古代,学校教育的一大意义是传承文化。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是一个民族的根与魂。
学校教育作为传承文化的重要途径,在古代承担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儒家文化崇尚“仁义礼智信”,主张孝道,追求“治国平天下”的目标。
道家文化则强调“道德经济天下”,强调“无为而治”。
墨家文化讲究实用主义,强调“兼爱非攻”,主张战争只应该在必要的时候才进行。
这些文化思想都被通过学校教育传承给后人,并对中国历史、文化乃至政治、社会等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培养人才古代学校教育的另一个重要意义是培养人才。
在古代社会,文化水平的高低关系着一个人的升迁,进而影响一个家族甚至官方的前途。
因此,学校教育在古代社会中被寄予了许多希望。
在古代,学校教育主要是培养一些有才干、有文化的人,如学士、秀才等。
学校的教学内容也基本上围绕各种科举考试,使得教育目标更加明确,这使得学生们非常努力,以期取得好的成绩。
三、提高社会地位在古代社会中,文化水平是人们社会地位的重要标志。
学校教育往往可以帮助人们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进而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
因此,古代人们非常看重学校教育,这也是为什么那个时代的“书本封建”文化极为盛行的原因。
人们靠着通过学校教育获取的知识、文化、地位,进而获得更大的尊重。
四、培养道德在古代,学校教育的另一个重要意义是培养道德。
孔子曾经说过,“教育不教人性,那叫做枉费人的心血。
”在古代,学校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让学生成为具有社会良知和公德心的人。
学生要培养出敬老、孝亲、讲礼的品德,同时也要具备助人为乐、忠诚正直的价值观念。
五、促进社会进步古代学校教育的最后一个重要意义是带动了社会的进步。
通过学校教育,人们学习各种经典著作的精华,进而培育出众多人才和贤能之士。
传说时代1、成均之学我国五帝时期有大学,最早见于《周礼》、《礼记》二书,名叫“成均”。
2、虞庠之学传说虞舜时代的虞庠之学,兼作养老、藏米之所,且有大学、小学之分。
教学内容以养老为主,敬养老人的场所也就有“上庠”、“下庠”之分。
夏商周时期1、夏序、商瞽(gǔ)宗之学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统治者为了对内镇压和对外征讨,特别注重习射,以培养武士。
《礼记.王制》记载:“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
”商朝重视祭祀、崇尚礼乐,所以特别设立了“瞽宗”,由乐师瞽曚主持,进行乐教学习礼乐,同时也是用作祭祀的场所。
2、西周的国学与乡学“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的重要特征。
统治者明确规定,教育机构必须设于官府之中,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较完善的学校教育体制,中央有国学,地方有乡学。
国学是专为上层贵族子弟设的学校,按照入学年龄和程度可分为大学和小学。
大学一种是由天子设立的,规模较大,有“五学”之称,即辟雍、成均、上庠、东序、瞽宗;另一种是由诸侯所设,规模比较简单,仅有一学,即“泮宫”。
小学的年限为七年,强调德行教育,学习内容主要是关于训练奴隶制贵族道德行为准则和社会生活知识技能。
乡学是地方行政区域为一般奴隶主和部分庶民子弟设立的,规模比较简单。
不同地区也有不同称呼,如闾塾、党庠、周序、乡校。
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的时期,文人流落到全国各地,私人讲学之风盛行,私学遍及各地。
最典型的就有齐国的稷下学宫,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创办的私学。
1、齐国的稷下学宫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所著名学府,是由官家举办和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是战国时期最高学府;2、孔子与私学孔子一生在文化教育方面有两大主要贡献;一是首创私学,开创私人讲学之风;二是编订“六经”,整理和保存了我国古代文化典籍。
秦汉时期汉代在“独尊儒术”政策的指引下,各级学校蓬勃发展,形成了较完整的学校教育体系。
以儒家经学主要内容的学校主要是中央的太学、鸿都门学、宫邸学和地方的郡国学;1、中央的太学、鸿都门学、宫邸学太学之名始于西周,是天子之学辟雍的别称。
关于学校的名人名言1、振兴教育,必先广储师范,师资不敷,学校何以兴盛。
清张之洞2、在学院这种地方,石块能磨亮,而钻石却会失去光泽。
英格蒙尔3、依法办学,以质立校;管理兴校,教师强校。
4、学院憎恨天才,正像修道院憎恨圣徒。
爱献生5、学校之盛衰,关系天下之盛衰也。
黄宗羲6、学校之设,固治国化民之本也。
宋田况7、学校者,造就人才之地也,治天下之大事也。
(清)郑观应8、学校者,文明进化之泉源也。
孙中山9、学校者,人才所由出;人才者,国势所由强。
(清)郑观应10、学校是造就人的工场。
(捷克)夸美纽斯11、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坊没有水。
(捷克)夸美纽斯12、学校教育注重学生健全的人格,故处处要使学生自动。
蔡元培13、学校固然不是造就人才的唯一地方,但在学生时代的青年却应该充分地利用学校的坏境与设备把自己铸造成个东西。
胡适14、学校发展以师为本,教师发展以德为本。
15、兴学之本,惟有师范。
(清)张謇16、我喜欢读母校的书,更喜欢读母校的人。
17、我为母校而感到无比骄傲,也要让母校为我感到自豪七。
18、使学校适合儿童而不是使儿童适合学校。
(英)尼尔19、师范学校立,而群学之基悉定。
梁启超20、师范为教育之母。
(清)张謇21、师范启其塞,小学导其源,中学正其流,专门别其派,大学会其归。
(清)张謇22、人生就是学校。
在那里,与其是幸福,毋宁是不幸才是好的教师。
因为,生存是在深渊的孤独里。
海德格尔23、人才为政事之本,而学校尤为人才之本也。
清颜元24、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里抬起头来走路。
苏霍姆林斯基25、你能把一个人塞进大学,却无法使他开动脑筋。
邓恩26、立学校须从小学始,尤须先从师范始。
(清)张謇27、教化之本,出于学校。
苏洵28、而存之,废而举之,愚而智之,弱而强之,条理万端,皆归本于学校。
梁启超29、多办一所学校,就可少建一座监狱。
雨果30、大学应当是充满光明、自由和知识的地言。
迪斯累利31、大学是这样一种机构:它自觉地献身于对知识的追,力争解决难题,用挑剔的眼光去评价人们的成就,并用真正的高水平去教育人。
了解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和学校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和学校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和学校在长达几千年的历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在这段时间里,中国人注重教育的价值,并且积极推动普及教育,为青少年提供了多种教育机会。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教育制度和学校的发展及其特点。
学堂与私塾:中国古代的学校系统主要由学堂和私塾组成。
学堂是由政府设立的官办学校,为优秀的学生提供了教育。
私塾则是由个人或家族建立的民办学校,多数为富有人家子弟提供教育机会。
这两种学校各有特点,但都对中国古代教育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儒家教育: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儒家教育注重道德、礼仪和文化的传承,培养学生成为社会上有责任感和道德品质的人。
儒家学校强调经典阅读和书写,教育的核心是通过学习经典文化来提升自身修养。
学生必须背诵经典并解释其含义,以培养思考和分析能力。
科举制度:中国的教育制度中有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科举制度。
这是一种选拔官员的考试制度,要求学生掌握经世致用的知识,并通过考试来评估他们的才能。
这种制度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确保政府中有足够的人员来担任重要职位。
科举制度也推动了学校教育的发展,学生们为了准备参加考试而积极学习。
师生关系:在中国古代教育制度中,师生关系非常重要。
老师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师生关系强调尊重和纪律,学生必须遵循老师的教导并表现出恭敬的态度。
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品德的塑造。
老师不仅仅扮演了知识传达者的角色,还是学生精神引导者的角色。
男女教育:中国古代的教育系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性别差异。
男子教育受到更多的关注和投资,而女子教育通常被忽视。
男子获得了更多的教育机会,以备战斗、治国和从事文化活动。
相较之下,女子教育更注重家庭和婚姻的培养,注重传统女性美德和家庭责任的培养。
总结: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和学校在长期的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这些教育制度培养了众多的优秀人才,推动了中国的文化和社会进步。
欧阳修《吉州学记》阅读答案翻译欧阳修《吉州学记》阅读答案翻译庆历三年秋,天子召政事之臣八人,问治天下其要有几欧阳修《吉州学记》阅读答案翻译庆历三年秋,天子召政事之臣八人,问治天下其要有几,施于今者宜何先。
八人者皆震恐失位,俯伏顿首。
于是诏书屡下,劝农桑,责吏课,举贤才。
其明年三月,遂诏天下皆立学,置学官之员,然后四方万里之外,莫不皆有学。
?学校,王政之本也。
古者致治之盛衰,视其学之兴废。
《记》曰:“国有学,遂有序,党有庠,家有塾。
”此三代极盛之时大备之制也。
宋兴盖八十有四年,而天下之学始克大立,岂非盛美之事,须其久而后至于大备欤?其年十月,吉州之学成。
州旧有夫子庙,在城之西北。
今知州事李侯宽之至也,谋与州人迁而大之,以为学舍。
事方上请而诏已下,学遂以成。
予世家于吉,而滥官于朝,然予闻教学之法,本于人性,磨揉迁革,使趋于善。
其勉于人者勤,其入于人者渐。
善教者以不倦之意须迟久之功,至于礼让兴行而风俗纯美,然后为学之成。
今州县之吏不得久其职而躬亲于教化也,故李侯之绩及于学之立,而不及待其成。
惟后之人,毋废慢天子之诏而殆以中止。
幸予他日因得归荣故乡而谒于学门,将见吉之士皆道德明秀而可为公卿;问于其俗,而婚丧饮食皆中礼节;入于其里,而长幼相孝慈于其家;行于其郊,而少者扶其羸老,壮者代其负荷于道路。
然后乐学之道成,周览学舍,思咏李侯之遗爱,不亦美哉!(选自欧阳修的《吉州学记》,有删改)5.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善教者以不倦之意须迟久之功须:等待B.此三代极盛之时大备之制也备:完备C.劝农桑,责吏课,举贤才劝:规劝D.而婚丧饮食皆中礼节中:合乎6.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天子召政事之臣八人胡为乎惶惶欲何之B.施于今者宜何先燕王欲结于君C.而不及待其成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D.谋与州人迁而大之,以为学舍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7.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欧阳修认为学校是推行仁政的根本,与国之命运密切相关,因此应该在都城、城邑、乡里、家族中广泛设立学校。
、简答:兴观群怨的内涵是什么或名解:兴观群怨(1)这是孔子在《论语·阳货》篇中提出的关于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的说法。
(2)所谓“兴”,宋代朱熹解释为“感发志意”,孔安国说是“引譬连类”,意思是通过诗歌的想象引发人的思想情感。
“观”是指诗歌的认识作用,汉代郑玄解释为“观风俗之盛衰”,朱熹解释为“考见得失”,总的意思是通过诗歌可以见出社会的盛衰得失和诗人的主观方面。
“群”是指文学作品的团结、协调作用。
孔安国说是“群居相切磋”,即通过文学活动达到使人际关系和谐,加强团结的作用。
“怨”是文学作品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
孔安国说是“怨刺上政”、朱熹说是“怨而不怒”。
(3)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是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的源头,对后来的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和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
二、简答“兴观群怨”是孔门诗学对《诗》的社会功能的概括。
《论语·阳货》:“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兴”,孔安国认为是“引譬连类”,《明诗》:“子夏监绚素之章,子贡悟琢磨之句。
”即说“兴”是一种《诗》中体现出来的手法。
朱熹则从审美角度认为“兴”是“感发志意”,是从欣赏诗歌中获得一种感染和审美感受。
“观”,指通过所吟之诗观个人的品行志向。
孔子认为从《诗》可以“观风俗之盛衰”,朱熹则认为可以“考见得失”,都看到了《诗》的对国家社会的反映功能。
“群”,指《诗》可以使人统一思想,交流感情,加强团结。
“怨”,指《诗》有抒写不满,泻导人情之功用。
孔子用“怨”肯定了诗有批判现实的作用。
“兴、观、群、怨”说这是孔子在《论语·阳货》篇里提出来的关于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的说法。
《阳货》篇记载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兴,指诗歌具体安排的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之兴愤,可以使人从诗歌鉴赏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观,是指诗歌真实地反映社会政治和道德风尚状况,因而能让人从中观察出政治的得失和风俗的盛衰;群,则是人为诗歌可以有使人互相交流感情,加强团结的作用;怨;是指文学作品有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
古代中国学校教育影响在古代中国,学校教育是与社会秩序、个人修养息息相关的重要教育形式,它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甚至在今天还能够感受到。
首先,古代中国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倡仁义道德,尊重祖先,孝敬父母,注重个人修养和品德塑造。
在当时,这种儒家思想对社会秩序和个人品行的塑造具有很大的意义,它对于维护社会和谐和促进个人成长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另外,儒家思想重视读书、修身、知人、用人,并将其视为正常人生需要的重要环节,这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其次,古代中国学校教育的传统形式是私塾。
私塾是古代中国教育中的一种民间教育形式,它是由私人自发组织的,通常不受政府机构直接控制。
私塾中教育内容广泛,有经史子集等基础课程,也有音乐绘画等文化课程。
私塾不仅起到了教育的作用,还促进了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同时,私塾在传递儒家文化和道德伦理方面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成为了中国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古代中国学校教育对制度建设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古代,由于科举制度的存在,学校教育在招生和培养精英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许多有名望的学府培养了许多著名的人才,他们成为了社会中的重要人物和影响者。
同时,在学校教育的影响下,文化和教育成为社会中的重要议题,促进了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最后,古代中国学校教育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延续至今,在传统文化和社会价值观传承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中国的学校教育是许多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的源泉,它在中国的文化传承和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当今社会,学习和传承古代中国文化和价值观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而学校教育作为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古代中国学校教育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形式,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深远。
它不仅传递了儒家思想和文化,促进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还对制度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
同时,古代中国学校教育的影响已经延续至今,在传统文化和社会价值观传承方面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50篇一、高中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公共危机主要是指对社会公众生命、健康与财产安全造成严重损失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与社会安全事件。
人类正在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迈进,公共危机表现出不同以往的新特点,对工业社会建立起来的以控制为导向型的危机管理模式提出严峻挑战。
作为维护国家安全与公共安全的一种重要手段,公共危机管理必须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直面我国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转型的现实,积极探索适应时代需要的模式变革。
公共危机管理也被称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
按照传统观念,公共危机管理与公共安全相对应,而与国家安全鲜有关联。
这是因为国家安全与公共安全分别主要指称国家的外部安全与内部安全,二者没有交集。
如今,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框架下,国家安全理念将内外部安全整合在一起。
今天的公共危机管理具有双重使命:一是有效预防、应对公共危机,最大限度地限制、控制其影响,确保公众的生命、健康与财产安全;二是防止公共危机传导、放大、演化为国家安全危机。
不确定性是我们今天所处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
我们难以根据既往的经验或对未来精准的预测来全面把握公共危机的缘起、演进,它们往往会超越人的常规思维。
公共危机越发不受地理边界或职能边界的限制,具有较强的传播与扩散能力。
在全球化时代,关键基础设施在世界范围高度互联,其崩溃将造成全球供应链中断,引发公共危机的全球跨境传播。
2011年泰国发生洪突,淹没了众多生产金业,由于泰国生产全球28%的硬盘驱动器,洪灾发生后,世界各地的笔记本电脑等产品生产受到影响。
进入21世纪后,以控制为导向的工业社会危机管理模式的有效性受到空前的挑战与质疑。
工业社会对一切事物进行严格、精确的控制,以产生所追求的秩序,公共危机管理者可以按照控制的逻辑,构建应急组织并采取按部就班的响应行动。
但是,以控制为导向的危机管理模式适合应对复杂程度低、确定性强的突发事件,而不适合应对复杂程度高、不确定性强的突发事件。
最新的黄宗羲名言大全
1、学校之盛衰,关系天下之盛衰也——黄宗羲
2、忠诚是人生的本色——黄宗羲
3、学者志不立,一经患难,愈见消沮。
——黄宗羲
4、人生须自重。
——黄宗羲
5、学则智,不学则愚。
——黄宗羲
6、死犹未肯输心去,贫亦其能奈我何!——黄宗羲
7、爱其子而不教,犹为不爱也;教而不以善,犹为不教也。
——黄宗羲
8、骨肉之间,多一分浑厚,便多留一分亲情,是非上不必太明。
——黄宗羲
9、年少鸡鸣方就枕,老人枕上待鸡鸣。
转头三十余年梦,不道消磨只数声。
——黄宗羲
10、叙事须有风韵,不可担板——黄宗羲
11、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于民之忧乐——黄宗羲
12、情者,可以贯金石动鬼神——黄宗羲
13、学校所以养士也。
然古之圣王,其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
……是故养士为学校之一事,而学校不仅为养士而设也。
——黄宗羲
14、夺天下之公利,徇一已之利,是谓国-贼。
——黄宗羲
15、自古圣贤,盛德大业,未有不由学而成者也。
——黄宗羲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请按需要编辑修改。
古代“学校”观:学校之盛衰,关系天下之盛衰
作者:胡发贵
来源:《新传奇》2018年第32期
清初三大儒之一的黄宗羲,关注教育,尤其重视学校建设,认为“学校之盛衰,关系天下之盛衰”。
黄宗羲理想中的学校,是超越功名利禄的文化传承与光大之地,是养士之所,又是涵育与推动思想解放与创新的精神家园。
学校为思想解放的创新之地
清初三大儒之一的黄宗羲,关注教育,尤其重视学校建设,认为“学校之盛衰,关系天下之盛衰”。
在黄宗羲看来,学校不仅是传播知识的场所,更是体现思想解放的创新家园。
他说:“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
是故养士为学校之一事,而学校不仅为养士而设也。
”这里黄宗羲断然否认皇权与真理的等价性,强调是非不是任何专断的意志所能独裁,必经理性辨析而后定。
其间就隐含了黄宗羲对学校的不迷信、不盲从而求真求是的创新寄意。
黄宗羲曾痛斥科举祸国殃民,而其最大的危害则是“取士而锢士”,扼杀教育的启蒙与创新追求,使“经、训”俨然雷池,士人不敢越之半步,“世之庸妄者,遂执其成说,以裁量古今之学术,有一语不与之相合者,愕眙而视曰:此离经也,此背训也”(《恽仲升文集序》,见《黄宗羲全集》)。
黄宗羲痛斥科举强化了这种盲从迷信的学术风气,使“传注再变而为时文,数百年亿万人之心思耳目,俱用于揣摩抄袭之中”,士林失去了思想的活力和探索的勇气,沦为“黄茅白苇之归”,从而形成严重的“封己守残”。
有鉴于此,黄宗羲大声疾呼要冲破迷信,“盖道非一家之私。
圣贤之血路,散殊于百家,求之愈艰,则得之愈真。
虽其得之有至有不至,要不可谓无与于道者也”(《黄梨洲文集》);要学贵独创,学贵自得:“学问之道,以各人自用得著者为真。
凡倚门傍户,依样葫芦者,非流俗之士,则经生之业也。
此编所列,有一偏之见,有相反之论,学者于其不同处,正宜著眼理会,所谓一本而万殊也,以水济水,岂是学问。
”(《明儒学案·凡例》)黄宗羲反对“以水济水”,正是倡导以他平他的异质共存,他希望学校是实践、捍卫这一精神的场所;换句话说,他期待学校教育彻底摈弃科举的“锢士”之弊和“空华臭腐”的精神沉沦,而涵育独抒己见的勇气与冲破成见的创新活力。
黄宗羲强调不以天子是非为是非,欲以“学校”来取代“天子”,使其成为是非对错的澄清、证成之所,其蕴含的深意正在于此。
学校职在“养士”,此为国泰民安的根本
黄宗羲曾开宗明义地说过:“学校,所以养士也。
”不过,这里的“养士”,绝非仅仅是培养、造就一般的人才,或者是科场得意,进而能博取功名利禄的人,其寄意所在是为国家培养和准备安邦与治天下的精英与栋梁。
具体说来是像东汉太学生那样,“东汉太学三万人,危言深论,不隐豪强,公卿避其贬议”;是如宋代“伏阙捶鼓”的太学生那样,“宋诸生伏阙捶鼓,请起李纲。
三代遗风,惟此犹为相近。
使当日之在朝廷者,以其所非是为非是,将见盗贼奸邪慑心于正气霜雪之下!君安而国可保也”。
可能正是在此安君保国的意义上,黄宗羲又强调学校有着使天下达于大治的重要功能,用他的话说即学校为“治天下之具”:“然古之圣王,其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
非谓班朝,布令,养老,恤孤,讯馘,大师旅则会将士,大狱讼则期吏民,大祭祀则享始祖,行之自辟雍也。
”
学校承担着改善社会风气的重任
黄宗羲认为,学校固有“养士”之功能和职责,但“学校不仅为养士而设也”。
在黄宗羲的教育设想中,学校还有改善社会风气和推进文明进程的义务,即“盖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
黄宗羲认为,如果没有学校,人民将有陷于野蛮之虞:“学校之法废,民蚩蚩而失教。
”
黄宗羲认为改变风俗主要有两种途径,一为厉禁,一为教育。
就效果和功效来看,前者为末,后者为本。
黄宗羲说:“故治之以本,使小民吉凶一循于礼,投巫驱佛,吾所谓学校之教明而后可也。
治之以末,倡优有禁,酒食有禁,除布帛外皆有禁。
”在黄宗羲看来,光有禁是难以变民风,改民俗的,“庶民未必通谙其丧服之制度,木主之尺寸,衣冠之式,宫室之制”;只有依靠教育才能从根本上移风易俗,即“学校之教明而后可”。
黄宗羲主张,一地教育的主管者,对一地的风俗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故入其境,有违礼之祀,有非法之服,市悬无益之物,土留未掩之丧,优歌在耳,鄙语满街,则学官之职不修也”。
值得注意的是,黄宗羲提出学校教育不仅有“革习俗”的文明进步意义,也是富民的关键措施之一,“治天下者既轻其赋敛矣,而民间之习俗未去,蛊惑不除,奢华不革,则民仍不可使富也”。
这里黄宗羲实际上已触及启民智与富民的关系,其本质是肯定了文化建设对经济发展的推动意义。
学校负有文明傳承与文化建设的使命
黄宗羲认为,学校的管理者和领导者,不仅是教育者,还应是一地文物古迹的保护者和光大者,“凡一邑之名迹及先贤陵墓祠宇,其修饰表章,皆学官之事。
淫祠通行拆毁,但留土谷,设主祀之”。
为保持先贤祠的神圣性及感化与引导作用,他主张严格入祠的条件,“凡乡贤名宦祠,毋得以势位及子弟为进退。
功业气节则考之国史,文草则稽之传世,理学则定之言行。
此外乡曲之小誉,时文之声名,讲章之经学,依附之事功,已经入祠者皆罢之”。
而学校的文化建设使命,则体现在黄宗羲所建议的图书搜集和整理上,“凡郡邑书籍,不论行世藏家,博搜重购。
每书钞印三册,一册上秘府,一册送太学,一册存本学。
时人文集,古文非有师法,语录非有心得,奏议无裨实用,序事无补史学者,不许传刻。
其时文、小说、词曲、应酬代笔,已刻者皆追板烧之。
士子选场屋之文及私试义策,蛊惑坊市者,弟子员黜革,见任官落职,致仕官夺告身”。
(《光明日报》2018.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