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2013年各地区城镇登记失业率
- 格式:xlsx
- 大小:37.06 KB
- 文档页数:4
中国失业率影响因素的再认识:一个计量实证研究任栋;李萍【摘要】针对我国学术界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失业率影响因素的各种不同认识,采用1990-2010年我国有关宏观经济指标的数据和计量经济模型的方法进行实证研究,重新审视影响我国失业率的诸因素,对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全国适龄劳动人口数量增大、特别是农民工进城、经济增长率对我国失业率水平的影响程度和作用效果有新的认识.我们认为,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仍然是影响我国失业率水平提高的首要因素、适龄劳动人口数量次之,而“农民工进城”不仅没有增大我国的城镇登记失业率,反而起到了降低我国城镇失业率水平的效果,经济增长率对失业率的影响并不显著.理解和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影响失业率水平变化的各种因素,可以为进一步的研究、制定并实施有效的对策措施、探寻失业率的最优适度目标控制区间提供重要的线索和路径.【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3(000)005【总页数】8页(P96-103)【关键词】资本有机构成;城镇登记失业率;农民工人数;适龄劳动人口数【作者】任栋;李萍【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统计学院,四川成都611130;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四川成都6111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014.2一、学术界对我国失业现象的认识学术界对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失业现象的存在有如下三个方面比较一致的认识:第一,认为受客观社会经济和观测分析条件的限制,马克思当初所设想的社会主义和我们当前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情况并不完全一致。
第二,认为相对过剩人口规律不仅是资本主义经济的人口规律,也是所有市场经济体制所具备的共同的人口规律。
第三,由于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区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失业现象与资本主义的失业现象具有一些本质的区别。
但是,在如何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失业现象的影响因素等方面,学术界的看法却莫衷一是。
中国劳动力供求关系形势及未来变化趋势研究——兼对中国劳动市场刘易斯拐点的认识和判断王金营;顾瑶【摘要】通过对我国当前的劳动力供求关系从理论到实践进行分析,可以判断目前刘易斯拐点还没有真正到来.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劳动需求将会不断增加,而持续的低生育率将会导致未来劳动供给减少.为了对未来劳动供需关系有一个较为客观的判定,采用生产函数法,设计高低两个未来经济增长速度方案,在给定经济增长速度下采用永续盘存法计算未来资本存量的增长,结合对TFP给出相应假设,测算得到未来劳动力的需求.比较已有的劳动供给预测结果,即可预测我国未来劳动力供求的第一个刘易斯拐点将在2015-2020年前后出现.因此我国未来宏观经济发展应该适应未来劳动供求关系的变动.【期刊名称】《人口学刊》【年(卷),期】2011(000)003【总页数】11页(P3-13)【关键词】劳动力供给;劳动力需求;刘易斯拐点;劳动供求关系;宏观经济【作者】王金营;顾瑶【作者单位】河北大学经济学院,河北,保定,071002;河北大学经济学院,河北,保定,071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41.2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有的制度约束和先农村后城市的改革模式,使得经济更加呈现出典型的二元结构特征,即“满足农村人口自我消费为主的传统经济部门与以大工业为代表的现代经济部门并存”。
[1]伴随改革的深入,传统经济和现代经济两部门间劳动力流动的壁垒逐渐被打破,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为加速发展城市经济提供了丰裕的劳动资源,也形成独特的劳动群体:农民工,这使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特征投影在劳动力市场,形成二元的劳动力市场结构。
这一结构对我国劳动力市场的运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进入 21世纪,中国劳动力市场受到产业升级、市场需求急增、人口增长模式变动、流动劳动力规模扩大和区域拓展等因素的冲击,供求关系正在发生演变,这种演变对社会经济发展将产生深刻影响,因而需要我们充分了解未来劳动供求关系演变的趋势和特点,为制定相应策略提供科学的依据。
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来源:国家统计局发布时间:2014-02-24 09:30中华人民共和国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4年2月24日2013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党中央、国务院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思路,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探索创新宏观调控方式,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稳中向好,实现了良好开局。
一、综合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为13607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68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为73111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53.73%,比上年末提高1.16个百分点。
全年出生人口1640万人,出生率为12.08‰;死亡人口972万人,死亡率为7.16‰;自然增长率为4.92‰。
全国人户分离的人口[2]为2.89亿人,其中流动人口[3]为2.45亿人。
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5]568845亿元,比上年增长7.7%。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6957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249684亿元,增长7.8%;第三产业增加值262204亿元,增长8.3%。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0%,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3.9%,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6.1%,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首次超过第二产业。
就业持续增加。
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6977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38240万人。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310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5%,略低于上年末的4.09%。
全国农民工[6]总量为26894万人,比上年增长2.4%。
其中,外出农民工16610万人,增长1.7%;本地农民工10284万人,增长3.6%。
劳动生产率稳步提高。
全年国内生产总值与全部就业人员的比率为66199元/人(以2010年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提高7.3%。
2013年西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3年,面对极为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及中、省各项政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努力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稳中向好。
一、综合年末全市常住人口858.81万人,其中,男性人口440.98万人,占51.3%;女性人口417.83万人,占48.7%,性别比为105.54(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
全年出生人口8.20万人,出生率为9.57‰;死亡人口4.60万人,死亡率为5.37‰。
全年净增人口3.52万人,自然增长率为4.20‰。
城镇人口618.77万人,占72.05%;乡村人口240.04万人,占27.95%。
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806.93万人,比上年增长1.4%。
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2](GDP)4884.13 亿元,比上年增长11.1%。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17.76亿元,增长4.8%;第二产业增加值2117.66亿元,增长13.9%;第三产业增加值 2548.71亿元,增长9.3%。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5%,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3.3%,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2.2%。
全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2548.13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2.2%,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7%,其中,食品价格上涨4.8%。
商品零售价格上涨1.7%。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0.5%。
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2.8%。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0.8%。
新建住宅销售价格上涨6.5%。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2.58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5.05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1.61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4%。
全年财政总收入902.76亿元,比上年增长19.9%。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01.98亿元,增长26.5%,其中,营业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分别增长2.2%、12.9%、12.1%和20.9%。
如何看待当前我国的有效需求不足与失业现象?·高淑娟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和日益完善,国民经济一直呈蓬勃发展态势。
但其间也经历了经济发展过热的阶段,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我国经济 1996年实现了"软着陆"。
可此后中国短期经济增长出现乏力和平缓趋势,生产能力过剩、生产缩减、就业下降等现象随之产生,理论界因此认定其符合有效需求不足的特征。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先说明一下什么是有效需求理论。
有效需求不足理论是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针对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矛盾提出的。
按照凯恩斯在《通论》一书中对有效需求的解释,它包括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
后来,凯恩斯在《一般均衡理论》一书中,进一步明确将社会大众的消费需求、厂商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和国外需求等四种需求加总,称为全社会需求或有效需求。
社会总需求是指有效需求,即总供给等于总需求时的需求。
有效需求不足就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总供给总是大于社会总需求,国民收入不能全部转变为有效需求。
此后,有效需求不足被公认是资本主义的常态,解决有效需求不足也成为资本主义的主要经济任务。
一、从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说起1929年─1933年美国爆发的经济危机,给处于发展顶峰中的资本主义经济以致命的打击:从深度上看,生产水平倒退了20~30年,有1/3的人失业;从广度上看,从工农业到商业、银行、货币制度,几乎所有部门、所有资本主义国家都受到了影响;从持续时间上看,长达几十个月。
奉行自由放任政策的美国总统胡佛,无力挽狂澜于既倒;1932年上任的总统罗斯福,通过实行"新政",对整个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进行了全面的国家干预,才挽救了整个资本主义的危机。
在这一社会历史背景下,力主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理论应运而生。
在分析经济危机以及产品大量过剩和严重失业问题时,他认为"有效需求不足"是其真正原因,并从"三大心理规律"上做了分析。
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来源:国家统计局发布时间:2014-02-24 09:30中华人民共和国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4年2月24日2013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党中央、国务院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思路,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探索创新宏观调控方式,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稳中向好,实现了良好开局。
一、综合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为13607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68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为73111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53.73%,比上年末提高1.16个百分点。
全年出生人口1640万人,出生率为12.08‰;死亡人口972万人,死亡率为7.16‰;自然增长率为4.92‰。
全国人户分离的人口[2]为2.89亿人,其中流动人口[3]为2.45亿人。
表1 2013年年末人口数及其构成单位:万人指标年末数比重%全国总人口136072 100.0 其中:城镇73111 53.73 乡村62961 46.27 其中:男性69728 51.2 女性66344 48.8 其中:0-15岁[4](含不满16周23875 17.5 岁)16-59岁(含不满60周91954 67.6 岁)60周岁及以上20243 14.9其中:65周岁及以上13161 9.7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5]568845亿元,比上年增长7.7%。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6957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249684亿元,增长7.8%;第三产业增加值262204亿元,增长8.3%。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0%,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3.9%,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6.1%,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首次超过第二产业。
就业持续增加。
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6977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38240万人。
1969-2010年历年按国家和地区分的失业率 2. 3.本表阿根廷和:%年龄是指12 4.5 3.9 3.2 2.8 1.7 2.7 2.5 2.9 2.72 4.2 3.85.3 4.4 5.3 1098.38.18.1 4.5 4.5 4.8 5.2 3.81.8 1.8 1.14.9 4.3 3.4 2.4 3.6 11.811.310.59.68.9 10.510.19.17.97.95.5 5.25 5.45 8.49.810.210.410.5 7.98.37.87.47.41 1.20.90.70.4 1415.617.417.416.9 4.5 5.9 6.77.1 6.1 9.91010.311.111.9 2.6 2.7 2.6 2.8 2.84.1 3.84 3.8 3.15.86.98.37.3 13.414.110.81210 5.7544 4.13.4 3.2 2.62 2.14.97 6.1 6.49.1 7.38.58.58.373.2 2.74.1 6.5 4.7 17.520.321.621.220.5 12.111.911.23.5 3.1 2.8 2.2 2.1 0.9 1.110.80.8 2.9 2.9 3.7 3.5 5.9 11.711.611.811.810.8 9.67.57.27 6.215.413.91310.79.110.11313.1119.2 6.本表芬兰、匈牙利的失业白俄罗斯的失业率是指登记失业率。
5.本表白俄罗斯的失业率统计年龄是指男性16至59岁,女性16至54岁。
1.4 1.1 1.3 1.823.7 3.23 2.2 1.7 1.6 1.7 1.5 1.567.37.3 5.8 6.7 7.2 6.2 6.99.610.5 3.7 3.1 3.2 3.5 3.71.2 1.90.10.5 3.83 3.7 6.51.711.115.3 7.87.58.110.411.30.7 4.1 2.6 8.79.59.710.611.3 4.5 3.1 3.1 6.611.6 109.48.99106.67.97.77.577.78.71.78.59.8 0.6 1.7 1.82.5 4.316.31512.914.715.1 6.48.99.610.611.2 12121110.911.4 2.5 2.3 2.1 2.1 2.2 2.5 2.6 2.4 2.3 2.4 7.2 6.3 5.1 3.7 2.5 2.2987.57 5.5 5.67.17.810.310.33.24.95.2 5.5 5.9 8.38.48.198.66.511.813.65 4.7 4.1 4.138.20.1 5.23.3 2.2 1.9 2.719.517.316.316.418.4 8.78.87.58.18.3 1.7 1.5 1.63 5.2 0.70.60.5 1.8 2.8 3.1 1.4 2.2 2.7 1.48.87.2 6.88.49.7 5.5 5.3 5.6 6.87.58.688.5997.39.910.49.57.7至54岁。